① 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是什么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唐朝还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使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其原因如下:
一、唐朝的兴盛主要源于——宽松的政治环境。
有了宽松的政治氛围,知识分子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大显身手去建功立业。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朝代、乃至一个团体或组织,只要拥有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知识分子有用武之地,就意味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和谐!
二、国家不定于一教。
唐朝基本上是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时代,儒家虽然在国家根本政治中居重要地位,但儒家不利用自己的地位打压其他的思想。比如,佛教。在中国各个朝代中,没有哪个朝代比唐朝更重视佛教。比如李渊在建立唐朝之前就发愿它日当皇帝必大宏佛教,李世民虽然没有很明显的佛教倾向,但他也很重视佛教对政治的作用。唐朝的历代皇帝都照例“迎佛骨”,每隔二十年迎一次,到唐武宗“灭佛尊道”止,共迎了七次。
道教在唐朝也有相当地位。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唐朝国姓也是李,他们一度还想认老子为祖宗。道教的地位到唐武宗时更甚,不过定于一教,国即乱。
儒家在唐朝的政治当中还是很重要的,不过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去打呀压其他的思想,唐朝有科举,但不唯四书五经是从。
三、开明,充满智慧的皇帝。
比如,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胸怀。另外李世民没有王夷思想。
四、一大帮敢得罪皇帝的能臣。
如魏征,房玄龄,戴胄等。
五、政治上注意以史为鉴,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他经常告诫各官员要处理好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太宗还比较重视人才选拔和发现人才。他强调要德才兼备,不避亲仇,注重品德。此外,唐朝对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也为广选人才开辟了基本途径。 唐太宗能够虚怀博纳,从谏如流。魏征在谏臣中尤为突出,他曾对太宗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和太宗讨论问题能直言进谏,既使引起了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让。初唐时由于太宗的虚怀纳谏,避免了封建君主制度下由于皇帝的独断专行而产生的许多弊病。
六、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李世民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
七、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兵制。
唐前期沿袭了前代的府兵制,府兵制是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上,府兵战时出征,平时在籍,春、夏、秋务农,冬季习武,兵农合一。对“贞观之治”起到积极效果。到唐玄宗即位时期,由于边防危机已十分严重,也为顺应时势,改府兵为募兵,养马屯田,凭借强盛的国力和兵力,逐步恢复了失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宁,之后不久,便出现了有名的“开元盛世”。
八、文化方面,锐意经史,倡导儒学。
李世民深知“武以定邦、文以兴国”的道理,极其注重改革科举制度,发展学校教育,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贞观时期崇孔尊儒,兴学重教,正是儒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诗歌创作的繁荣与唐玄宋的提倡是分不开的,唐玄宗喜爱李白的诗,就把李白从一个平民百姓直接提升入翰林院,还多次召李白入宫,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优厚待遇,唐玄宗的行为鼓励了更多人投身于诗创作,并且精益求精,使诗歌艺术得到充分的发展。
九、民族关系上采取 “华夷一体”等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慎征伐,重安边,以和亲代替战争.
唐太宗通过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对于那些被征服的以及主动来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注意不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职,管理本地区或本部落的人民。同时,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此外,唐太宗还十分注意用“和亲”的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间的联系和团结。皇帝的战、和两手的成功运用,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
通过对唐朝盛世治国方略的探究,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政治和经济要想出现“盛世”局面、使得国泰民安,除了适当学习古人的谋略外,还应借鉴以下几点:
一、治理国家,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大政方针。而判断大政方针的正确与否,主要看是否符合实际和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一个善于治国的统治者,应崇实务本,顺应民意,因循为用。
三、最高统治者应抓大事,切不可越俎代庖。
四、统治者要革除国家积弊,应该因势利导,采取建设性的措施。否则会引起强烈的社会震颤,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② 中国古代的三大盛世形成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六个原因:
一、社会稳定
二、大一统,国家统一
三、封建统治者爱惜民力,修养生息
四、吏治清廉
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革
六、民族融合
皇权专制时代,人治的本质决定了国运盛衰很大程度上系于一人身上。一国之君勤政干练,敬畏权力,克制私欲,听得进批评声音,警惕唱赞歌者的陷阱,像早期的唐太宗一样,这个国家就能得到很好地运转,假以时日,繁荣昌盛即可不期而遇。
(2)历史上盛世局面开创原因是什么扩展阅读:
第一盛世,开元年间,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人口增多,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
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击豪门士族,争夺土地劳力;第二,改革食实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第三,玄宗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第四,发展农业。
在外交方面,玄宗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王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繁荣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开元盛世”期间,唐代人口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
唐代的商业亦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全盛的阶段,中国古代进入最顶峰时期。
第二盛世,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盛世,北宋神宗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2%, GDP占当时世界的22.7%, 人均收入同1980年持平,都城汴京第三次改城墙,也就是说已经是三次大幅扩建,文化、教育等领域兴盛。
武力方面,此时对外战争胜率9成,北辽完全无力南进,领土面积比宋初增加很多,现河北、山西一带被攻下,综合国力无双。另外此时国家纯岁入近3000W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盛世
③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和启示
中国封建社会能够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轻瑶薄役,关注民生,深得民心;政治上的开明。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那些盛世?
例如西汉“文景之治”发展到汉武帝而极盛,
唐代“贞观之治”而至开元盛世,
明代“永宣之治”称盛
清代“康雍乾盛世”,还有鲜为人知的“战国盛世”。其中,人们多以“盛世”命名的为“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几次盛世
唐朝前期,我国封建社会数次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是有关于历史的问题
中国经济鼎盛时期是唐朝前期的“贞观之治”全国大统一,军对熄兵养民,百姓安居乐业,商业与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中国的年经济总量是全球的三分之二,可想而知为何叫做大唐盛世了,主要原因是:无外敌袭扰,无内臣腐败,再加上皇帝善于管理,深得民心。。。
我国封建社会有几大盛世,是那几大盛世是那些帝王建立的啊1. ”文景之治” - 首先是汉初的”文景之治”,
这段时期算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时期, 文帝, 景帝奉行黄老之道, 讲究无为而治,即政府不过多干预经济, 让老百姓自由发展.所以大家觉得负担轻, 框框少, 日子好过..
2.
”武帝盛世” - 接下来应是”武帝盛世”, 但其和文景之治刚好相反, 武帝好大喜功. 连年征战, 虽大汉威名远播. 四海臣服.
但百姓过得不轻松.且武帝干预经济, 所有赚钱的生意如盐, 铁都要自己做, 搞垄断经营, 典型的与民争利. 不过,
这段时期大汉在邻国面前的确威风八面. 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对外强硬时期. 说盛世也不为过.
3. “昭宣中兴”- 汉昭帝和汉宣帝则既不象文景那么柔,也不象武帝那么硬. 比较平均, 对内讲法制, 体恤百姓疾苦. 轻傜薄赋. 对外也打仗, 但规模不太大.“昭宣中兴”算得上好时期.
4. “光武中兴”-光武帝建立政权前很会打仗, 但当上皇帝后却尽量避免战争. 以柔治国, 和文景一样, 百姓日子好过, 但对外比较软, 不过凭借西汉打下的威风, 邻国倒也不敢侵犯.
5. “明章之治”-汉明帝与汉章帝在东汉算是不错的皇帝,
但”明章之治”比起前朝的”文景”, “昭宣”就差了不少,时间也短一些.
至此, 汉朝的盛世算是结束, 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400年的混战时期. 基本没有盛世, 虽在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发展期, 但西晋朝王朝极其腐败, 和现在有得比, 相信百姓的日子不会好过.不过, 这期间有一些局部的, 小的盛世, 如:
6. “元嘉之治”-指南宋文帝时期有过短期的发展期, 虽不能与前面几个盛世相提并论, 但相对于当时天下纷争, 这也算是难得的好局面.
400年的战乱结束后, 中国开始进入了又一个大场面.
7.“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并迅速拔乱反正. 国家马上走上正轨. 而文帝厉行节约, 并以身作则, 实在是当今贪官的一面好镜子. 不过百姓日子虽然好过, 但由于文帝猜忌心重, 大官反而提心吊胆, 过得很不踏实.
8.
“贞观之治”- 这应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李世民能文能武, 治国方面发展生产, 轻傜薄赋, 与民休养生息, 百姓的日子迅速好起来.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 在政治上颇有民主风气, 听得进不同意见, 不会因为刻意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而护短. 如在当代做领导人,
定能带领中国走向民主.在国际上, 四面出击, 逐渐建立了大唐的领导地位, 而在打败对手之后, 并不赶尽杀绝, 能以比较平等的方式对待其他民族,
民族矛盾比较少. 各国都承认唐朝的大国地位, 这很象今天的美国. 只是三征高丽, 居然没有取胜,
有点遗憾.
9. “开元盛世” – 承接前面太宗, 武周留下的好局面, 继续发扬光大, 将唐朝的盛世推向高峰. 玄宗各方面也象太宗. 只是后半段经安史之乱, 迅速破产. 李隆基的名望也大打折扣.大场面结束了, 中国又进入了一个纷乱的五代十国, 不过也有偶尔的好时候.
10. “长兴之治” – 这是一个很短的时期, 前后才八年,但在五代那样的一个乱世. 有这么一个时期, 很难得,后唐明宗李嗣源虽没文化, 但人不错.
纷乱过后, 中国进入了统一的时期.
11. “咸平之治” – 指北宋真宗时的一段小康时期, 北宋经济非常发达, 文化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物资, 精神文明都搞得不错. 只是武力太弱, 只能向邻国割肉以维持和平, 从此中国再无汉唐的国威.
12.
“永乐时期” – 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算是不错, 百姓生活还算可以, 对外五征漠北, 打出了国威, 同时积极与外界沟通,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比汉朝的张骞通西域,唐朝的三藏西天取经都大很多. 只是好象历史上没有一个特定的”永乐之治”或”永乐盛世”的称号.
12. “仁宣之治” - 仁宗和宣宗是有名的仁慈守成之君,
百姓安居乐业, 仁宣很象汉代的文景. 但时间短.
13.”弘治中兴” –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懒惰昏庸, 但明孝宗朱佑樘算是个例外. 勤政爱民, 把走向没落的明朝向上拉了不少. ”弘治中兴”名符其实.
14. “康乾盛世” – 康熙, 庸正, 干隆真有两下子, 这么大版图的一个国家. 居然能这么有效的治理. 这一点,汉唐都有所不如. 对外基本没有败仗, 对内百姓生活也基本可以, 不过, 毕竟是亡国奴生活, 遭受歧视, 受气是免不了的.
④ 唐朝出现的盛世局面有哪些 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先进生产工具有什么
历史书上唐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有:
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
唐朝的繁盛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1、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主观)
2、统治者开明的治理国家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一视同仁,深受邻国人民爱戴和敬仰
3、隋朝奠定的基础
4、统治者深得民心
5、科举制的广泛,有崇学风气
6、任用贤能
7、裁减冗员8发展农业
唐朝生产工具的改进主要是:
曲辕犁的三处重要改进:
1、是把长直辕改为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
2、是增加了犁坪,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
3、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
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⑤ 中国古代曾经出现了文景之治等盛世的局面,出现这些盛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这些盛世局面多出现于一个朝代的初期或前期。
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1、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略等,如善于纳谏、任用贤臣、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3、直接原因是广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
4、相对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
5、科技、对外交往和民族融合的互相作用。
(5)历史上盛世局面开创原因是什么扩展阅读
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徭役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统治。文景两代,继续大力推行这一政策,因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他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常颁布减省租赋诏令。文帝对秦代的苛刑峻法在高祖、吕后改革的基础上,又作了重大改革。
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友好的政策,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这种做法既起到了“御胡”的目的,也起了开发边境的作用,为汉代屯田之先河。
汉景帝引导人民走向善良,通过使西汉王朝的统治在人们心目中高度合理化,所以文景之治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汉景帝的确是一代明君。文帝时期比较清明的,社会是安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