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剧的文学常识
历史剧
开放分类: 文学、戏剧
目录
• 【历史剧的概述】
• 【历史剧的倾向】
• 【历史剧的极端】
• 【着名的历史剧】
• 【与历史的关系】
英文名称:History Drama
【历史剧的概述】
历史剧是根据题材内容划分的戏剧种类之一。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在西方,属于这一剧种的作品,古已有之。黑格尔在运用这一名称时,把它界定为“向过去的时代取材”的作品,并把“维持历史的忠实”作为一条重要的创作原则。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编写而成的戏剧作品历史剧的创作要对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定于戏剧性的事件,并适当地运用想象、虚构给予丰富和补充,构成戏剧冲突,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历史剧所表现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以及环境、风俗等都要行使历史真实郭沫若的《屈原》、《蔡文姬》,田汉的《文成公主》,曹禺的《胆剑篇》等都是着名的历史剧。
在中国,根据剧目取材的历史阶段,又有人把这一戏剧种类划分为历史剧和革命历史剧两类。后者专指从辛亥革命以后的现代革命史取材的作品,前者则指向以前漫长历史时代取材的剧目。
历史剧应该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一向是理论家争论的课题。一般地说,历史剧作为戏剧艺术的一个种类,并不要求作品拘泥于历史事件的自然进程和详情细节,而要求剧作家把创作的重心置于对历史人物的把握、表现和解释上。人物的历史可传性和真实性,应该是评价历史剧作品的基本尺度,也应该是剧作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实现这一原则时,剧作家可以根据塑造典型人物的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取舍、加工,不仅可以改变它的自然进程,而且可以进行局部的虚构。
【历史剧的倾向】
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要求言必有据,事皆可征,这样就容易妨碍作者的创造性,戏剧效果不强;一种是只取一点历史因由,随意创造,这样又缺乏历史真实感。所以历史剧要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高度统一,作者既要有渊博的历史修养,又要有艺术创造能力,两者必须兼备。
【历史剧的极端】
历史纪实剧
历史纪实剧是历史剧的一个极端。它更注重对历史现象的忠实再现,按照历史提供的确凿人物关系进行剧作结构,并以历史事件的自然进程安排剧情进展。这类剧目可以使观众获得历史知识,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艺术欣赏的要求。剧作家可以通过这类剧目把重大的历史事件形象化,借以揭示某种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使观众获得启示。
历史故事剧
历史剧的另一个极端是历史故事剧。这类剧目虽然也是向过去时代取材,但是,人物和事件并没有或少有历史依据。而是取材于某些曾经流传的历史故事,像中国戏曲中的杨家将戏、包公戏等,这类剧目具有更广阔的虚构和想象天地。有人反对把它们归入历史剧的范畴,但也有人把它们看作是历史剧中的一个特殊门类。
【着名的历史剧】
郭沫若:
《王昭君》、《聂莹》、《卓文君》《屈原》、《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莎士比亚:
《理查三世》、《亨利四世》、《 亨利五世 》等。
【与历史的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历史剧是以某一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蓝本进行的艺术创造,当然有一些以反映历史为主的被人们称为正剧。例如:《雍正王朝》;还有一些以娱乐为主的被人们称为戏说历史剧。例如:《干隆微服私房记》。不管怎么说历史剧不能称为历史,但是它可以反映一些历史上的人和事。
㈡ 世界三大古老戏曲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影响很广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至今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演,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 运用歌舞形式表现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戏和元代的杂剧,在不断吸收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姊妹艺术的基础上,相互兼容,最终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其音乐性的对话——“唱”、“念”(说),舞蹈化的动作——“做”、“打”和舞台时空的虚拟性,表演的程式化,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中国戏曲的各种角色均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进行划分,高度概括为生、旦、净、丑等四类。
生:戏曲表演的行当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 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和彩旦等五个分支。
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有大花脸、二花脸、武二花等分支。净角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主要表现或粗扩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卤莽诚朴等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
丑: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属喜剧角色,因化妆的特点是用白粉在鼻梁眼窝之间勾画小块脸谱,所以也称小花脸,可扮演各种类型的角色行当。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分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20世纪的中国始终处于剧烈动荡的变革时期,西学东渐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之间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撞击与融合,致使中国戏曲的存留出现了空前的窘困,但同时也为其弘扬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辛亥革命所提倡的民主观念;期刊报纸为宣传戏曲的改良所开辟的阵地;新型的剧场、剧团应运而生;这一切使戏曲艺术达到了新的繁荣。尤其被称为"国剧"的中国京剧艺术,一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不同的剧中人物有着严格的不同脸谱,表演时唱、念、做、打俱全,使用富于夸张和象征性的虚拟动作,开门、上楼、划船、骑马等情节没有实物道具,完全靠演员的舞蹈动作,却能给人十分逼真的印象。
50年代以后,在政府文化机构的扶植与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参与下,一些原本属于民间小戏的新兴剧种迅速朝着地方大戏的方向发展。如评剧、越剧、昆剧、粤剧、沪剧、黄梅戏、豫剧等,均日渐兴盛发展。同时,各剧种创作出的《杨三姐告状》、《白蛇传》、《十五贯》、《关汉卿》等大批优秀作品成为一时传唱的大手笔。少数民族历史剧,也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推陈出新,不断繁荣。新编历史剧题材成为8O年代以后中国戏曲创作的一种趋势,尤以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等剧目为主要代表。中国戏曲艺术工作者还在实践中尝试将中国古典戏曲形式用于反映当代现实生活;沪剧《罗汉钱》和京剧《白毛女》均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川剧《山杠爷》和江西采茶戏《榨油坊风情》等剧作,具有浓郁的乡土地域风情特色,在继承中国诗歌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当代民间口头文学精华,使反映现实的戏曲艺术呈现出了浪漫化的舞台场景。
中国戏曲正是在对未来的热烈憧憬和对传统不绝的缅怀眷恋之中,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纠缠交织之间,发展和更新着新的戏曲文化。
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逐步成熟,演出和观看场所的建筑化也日渐完备,中国戏曲的观演场所越来越显示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戏曲的舞台美术,是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的统一,并以人物造型为主,从而具备了可舞性、装饰性和程式性的艺术特点。
★希腊悲喜剧
悲剧和喜剧创作是古希腊人在文化方面的又一伟大贡献。无论悲剧或喜剧,都是在公元前 6世纪下半叶产生于雅典,都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崇拜有关。组织戏剧演出是雅典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公元前 5世纪,雅典的伟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不断完善悲剧的表演形式,通过神话传说,深刻反映现实中公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而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独特的结构,表达了作者对迫切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见解。公元
前4世纪下半叶着名剧作家米南德的作品,提供了许多关于当时社会的珍贵资料。公元前4世纪,圆形剧场成为希腊最流行的建筑物。在希腊化时代,体育馆和剧场是每个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筑。公元前 4世纪下半叶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埃皮达鲁斯修建的剧场至今保存完好,每逢夏季那里常有古希腊戏剧上演。
★印度梵剧
印度古典戏剧——梵剧,从题材上看,一是取材于史诗和传说故事,这类题材是印度古典戏剧的主要部分,如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中心的《摩罗维迦》,在传说故事中溶入新意的《沙恭达罗》。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刻画都市世态人情为主,如《小泥车》等。此外还有一些以宗教宣传为宗旨的作品,如《马鸣戏剧残卷》。
对梵剧的艺术形式,人们了解还不太多。从《马鸣戏剧残卷》看,当时角色的出现方式至少有三种:一是为角色拟定了名字的;二是仅标明角色身份的,如“妓女”“主角”等,并出现有鲜明特点的丑角;三是以抽象概念为角色命名,如“智慧”“名誉”等。
在剧本样式上,开场有引子,结尾有尾诗,引子一般与剧情无直接关联,尾诗有的由剧中人唱出或念出,有的是外加的.剧本正文,由说明、唱词和动作提示三因素组成,说白中除了对白,还有独白与旁白。唱词归于角色,溶汇于剧情,不同于希腊悲剧的演唱,接近中国古典戏曲的唱词。动作提示多样而细致。剧本语言雅俗相间,主角和上流人物对话时多用雅语,而妇女和下层人物多用俗语。
印度戏剧从公元前后到12世纪为古典梵剧时期,主要剧作家有迦梨陀娑、首陀罗迦 、毗舍佉达多等。
主要有跋娑十三剧,其中《惊梦记》已有中译本(韩廷杰译,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3 年);首陀罗迦《小泥车》(吴晓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迦梨陀娑的三部梵剧,《摩罗维迦和火友王》、 《 优哩婆湿》(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版)、 《沙恭达罗》 (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 ;戒日王《龙喜记》(吴晓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年版);薄婆菩提《茉莉与青春》等。
首陀罗迦《小泥车》与迦梨陀娑《沙恭达罗》堪称中古印度戏剧的双峰。
在印度人民群众和学者中流传着几句话:“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戏剧最美。在所有的戏剧中,《沙恭达罗》最美。在《沙恭达罗》中,第四幕最美。在第四幕中,有四首诗最美(指沙恭达罗与义父干婆离别时的那几首诗)。”
现存最早的梵剧:马鸣的《舍利弗传》
㈢ 历史剧<昭君出塞><棠棣之华>都是郭沫若创作的
《王昭君》,《棠棣之花》是郭沫若的历史剧。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3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棠棣之花》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聂政是重义气的侠客,但他刺侠累的行为超出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
㈣ 戏曲分类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主要戏曲种类有——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有“国剧”之称 )、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 )、黄梅戏、评剧、豫剧。
亦有表述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者,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种,即:1997年出版的《文化娱乐通》(郭沫勤主编)、2003年出版的 《戏剧影视文艺学》(刘晔原着)等。
而2008年在北京市出版的《黄梅戏》(中国文联出版社)(金芝,杨庆生着)则特意用了“并称”一词。
其它比较着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㈤ 着名京剧传统剧目有哪些
1、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取材于昆曲《千金记》和《史记•项羽本纪》,故事讲的是,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命李左车到项羽处诈降,诓项羽进兵。
致使项羽及部队在九里山遭遇韩信的十面埋伏,把项羽困在垓下。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遂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虞姬自刎,项羽杀出重围,感到没有面目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自刎。
2、锁麟囊
《锁麟囊》取材于清焦循《剧说》中引自《只麈(zhǔ)谈》的一段民间故事,这出戏讲的是:登州富户之女薛湘灵自幼受母溺爱,出嫁时获陪嫁无数,另有一只锁麟囊,内装奇珍异宝。锁麟囊是绣有麒麟的“锦袋”、“荷包”。
3、钓金龟
《钓金龟》的故事最早见于清末《古柏堂传奇》中唐英改编的《双钉案》。该剧讲述的是:宋代,在河南孟津有孀妇康氏,生有二儿,长子张宣,次子张义。张宣进京赴试,一去不归。康氏依靠次子张义在孟津河钓鱼苦度生活。
4、盗御马
《盗御马》的故事见于《施公案》第七集第一回(总第三九八回)《避火炮偷渡后山河 盗御马三进连环套》。该剧讲述的是,清初,绿林好汉“铁罗汉”窦尔敦,久占河间一代,因不服黄三太指金镖借银,窦尔敦、黄三太二人遂约定比武较量,在比武过程中,黄三太落败,遂使用暗器打伤窦尔敦。
5、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的故事取材于《杨家将演义》及民间故事,大致剧情是:杨继业的四子杨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战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
㈥ 中国古代戏曲经典剧目有哪些
1、《霸王别姬》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经典名剧之一。主角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妃虞姬。此剧,又名《九里山》《楚汉争》《亡乌江》《十面埋伏》。
清逸居士根据昆曲《千金记》和《史记·项羽本纪》编写而成。总共四本。1918年,由杨小楼、尚小云在北京首演。1922年2月15日,杨小楼与梅兰芳合作。齐如山、吴震修对《楚汉争》进行修改,更名为《霸王别姬》。
2、《金玉奴》是戏曲传统剧目,亦名《棒打薄情郎》,取材于《古今小说》第二十七卷《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豫剧皇后陈素真、京剧大师荀慧生的早年剧目,还有评剧、河北梆子均有此剧目,川剧有《棒打莫稽》,徽剧、滇剧均有《红鸾喜》。
3、《宇宙锋》是中国戏曲的传统剧目, 而梅兰芳(京剧)、陈素真(豫剧)、陈伯华(汉剧)三位大师的《宇宙锋》并称为“宇宙三锋”。
秦腔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马蓝鱼的《宇宙锋》是梅兰芳亲排。同样,马蓝鱼老师又传授给了得意弟子梅花奖得主齐爱云。秦腔还有为数不多的演员在演。
4、《长坂坡》是京剧传统剧目,选自《三国演义》第41回“……赵子龙单骑救主”,故事叙述: 刘备自新野撤走,在长坂坡被曹操夤夜率兵追及,与所属部队及家眷失散;赵云舍死忘生,单枪匹马冲入曹营,屡涉险境,终于万马军中救出简雍、糜竺。
后又奋力拼搏,保护甘夫人及刘备幼子阿斗,突出重围。后人有诗赞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护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5、《群英会》是依据《三国演义》第45回“……群英会蒋干中计”改编的传统京剧,故事叙述:曹操谋士蒋干,与周瑜故交,请求过江劝降。周瑜将计就计,盛会隆重宴请诸将和挚友,号称“群英会”。
席间歌舞欢庆,相邀蒋干共眠,旋即详装酒醉,暗将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书信置于案头。蒋干劝降不果,万般无奈,趁周瑜“熟睡”之际,翻阅文案,“偶遇”此信,大为惊恐,连夜返回江北,告知曹操。曹操即刻斩了蔡、张两人。周瑜暗喜曹操中计,除去了谙熟水战的将领。
㈦ 在话剧创作中展现历史题材的作品都有哪些
在话剧创作中,历史题材也受到作家们的重视。因为当时正在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所以历史上关于婚姻问题的故事和受欺压、受贬斥的女性形象,就成为历史剧的主要表现内容。仅是一个《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被写成好几个历史剧,乃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也被编成话剧。这时在历史剧创作中最有成就的是郭沫若,他在1923年写了《卓文君》和《王昭君》两剧。1925年“五卅”运动后,又写成《聂莹》。后来他把这3个剧汇成《三个叛逆的女性》一书出版。郭沫若从现实出发去发掘历史。《卓文君》、《王昭君》的写作,都是“在做翻案的文章”。新寡的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因为违反了“从一而终”的古训,过去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淫奔”丑行。郭沫若却把卓文君写成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勇敢背叛封建礼教的女性,她为争得“人的资格”而斗争。同时塑造了几个男性形象,如冥顽不化的卓王孙、虚伪无耻的程郑、奴性十足的周大、动摇卑怯的秦二,个个在卓文君面前显出了卑劣和渺小。
㈧ 戏曲作品集的基本介绍
xi qu zuo pin ji
戏曲作品集
宋元南戏未见选集,唯有明代的《永乐大典》卷13965至13991,第27卷,辑入宋元南戏33种。现仅存最后一卷,保留《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3种。明代还有多种元杂剧的作品选集。
重要的有下列几种: 明代还有多种元杂剧的作品选集,重要的有下列几种:①《改定元贤传奇》,明李开先校订,嘉靖年间刊本。原收杂剧若干种不详,仅知传世者7种,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②《古杂剧》。③《古名家杂剧》。④《杂剧选》。⑤《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⑥《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酹江集》)。1921年吴梅编《古今名剧选》,实收元明杂剧15种;1935~1936年卢前编《元人杂剧全集》,实收元人杂剧77种,佚文22种。这两部书都因故中断,没有出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普及元杂剧,出版了一些选注本。如1966年顾学颉的《元人杂剧选》,收杂剧15种;1980年王季思等人编的《元杂剧选注》,收杂剧27种、50折。
传奇选集,流传很久、影响最大的,当推明毛晋辑刻的《汲古阁六十种曲》,简称《六十种曲》。原刻初印本6套,每套10种,已看不到全帙;现有清代实获斋、二多堂、二酉堂、醉经堂等书坊补版重印本传世。1935年上海开明书店重校排印本,1955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据开明书店纸型重印本,比较常见。明清传奇选集,还有《梨园雅调》60种,只有存目,未见传本。明代书坊文林阁、富春堂、世德堂、继志斋、广庆堂、容与堂、敦睦堂、玉夏斋等刻印的许多明传奇作品,也都成为稀世之珍。清末民初,贵池刘世珩主持复刻《暖红室汇刻传剧》,以传奇为主,计收元明杂剧传奇30种,附录14种,附刊6种,别行1种,共收51种,也是重要的明清传奇选集。
明代万历以后,产生了一批只印零出的明清戏曲选集,反映了昆、弋各种南曲声腔繁衍为各地声腔之后戏曲舞台上出现的盛况。当时书坊刻印这些传奇作品选集,也特为标出“徽池雅调”、“增补滚调”、“时调青昆”、“青阳时调”等,以吸引读者。板式大都为三栏或二栏,除以主要的二栏或一栏刻印零出剧本之外,专辟一小栏刻印流行的民歌、俗曲、灯谜、酒令,并附刻插图。所选传奇,一般都是当时通行于舞台的零出折子戏,其中颇有今天已经罕见的作品。这种选集,主要有《词林一枝》(4卷)、《八能奏锦》(6卷)、《玉谷新簧》(存5卷,应为6卷。别题《玉谷调簧》,或疑题为《玉振金声》)、《时调青昆》( 4卷)、《乐府菁华》(12卷)、《摘锦奇音》(6卷)、《大明春》(6卷,即《万曲明春》)、《秋夜月》(包括《徽池雅调》、《尧天乐》各2卷)、《吴觎翠雅》(4集)、《月露音》、《醉怡情》(8卷)《玄雪谱》(4卷)、《万壑清音》(8卷)、《乐府南音》(2集)、《万曲合选》(2卷,别题《万家锦》,又题《南词一枝》)、《歌林拾翠》(2集)、《冰壶玉屑》(残本)等。王古鲁曾在日本拍摄了《摘锦奇音》、《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等书,并从中选录了《长城记》、《同窗记》等12出弋阳腔及其流变诸腔传奇作品零出,题为《明代徽调戏曲散出辑佚》,于1956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另一类型的明清传奇选集是只录曲文而删节了科介、宾白的选集,现存的有明代胡文焕《格致丛书》本的《群音类选》。全书卷数不详,现有传本,收录157种传奇的部分曲文。其中包括久已失传的近60种传奇的佚曲,弥足珍贵。1980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明刻本《摘锦奇音》]
[明刻本《万曲明春》]
明清杂剧的选集,重要的有:①《杂剧十段锦》,明代无名氏辑,有嘉靖三十七年(1558)绍陶室精刻本,收录朱有杂剧10种,1913年武进董氏诵芬室曾影印100部流传。②《盛明杂剧》(1、2集),明沈泰(福次居主人)辑印,两集,分别在崇祯二年(1629)及十四年(1641)刊行,共收明代杂剧60种。流行的是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影印武进董氏诵芬室复刻本。③《杂剧三集》,别题:《杂剧新编》,清邹式金(仲谙)辑印。顺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元年(1662)刊行。流行的也是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影印武进董氏诵芬室复刻本。④《奢摩他室曲丛》(1、2集),吴梅编辑。是杂剧、传奇兼收的作品选集,1集收沈起凤、嵇永仁传奇6种;2集收朱有杂剧24种,附吴炳传奇 5种。此书原计划汇印杂剧65种,传奇76种,但未完成。现有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⑤《清人杂剧》(初、二集),郑振铎辑。两集共收清人杂剧80种,于1931、1934年先后刊行。郑振铎收藏清人杂剧近240种,两集所印仅及三分之一,未印部分,现存北京图书馆。 清代地方戏曲作品较诸杂剧、传奇数量要大得多,但作为选集正式刊行,却甚属寥寥。重要的有缀白裘(新集),清干隆年间,钱德苍据玩花主人所编《缀白裘》,“删繁补漏,循其旧复缀其新”,标名《时兴雅调缀白裘新集》,仍简称《缀白裘》,由苏州宝仁堂梓行。自干隆二十八年(1763)至三十三年(1768)陆续辑成 5编,专收昆腔折子戏;干隆三十五年(1770)又收文武双班演出的昆曲及“梆子腔”为第 6编。干隆三十八年(1773),又增入7、8、9、10编,合集印行;干隆三十九年(1774)又增收杂调戏出为“外编”,昆腔折子戏为“补编”,共为12编。干隆四十六年(1781)四教堂重刊,改12编为12集,其中第6集、第11集为杂调串演的地方戏。道光年间共赏斋石印本出,此书流传较为广泛。《清音小集》是清初刻印的京腔剧本选集,收折子戏32出。清代坊间刻印的地方戏曲曲本,大都也属于戏曲选集的性质,如汉口文升堂、文雅堂和唐氏三元堂书坊镌刻的“楚曲”,它是湖北汉剧前身,现存6种,当时刻印种数不详。李世忠刻印的《梨园集成》,以及王大错编印的京戏《戏考》(全书41册,1932年中华图书馆印行)等等,都曾流行一时。
[明刻本《玄雪谱》]
规模宏伟而又具有文献价值的戏曲作品总集,莫过于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现已刊出第 1、2、3、4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挖掘传统剧目的工作,征集到大量梨园世代相传的秘本,还有许多记录戏曲艺人口述的剧本。许多省、市、自治区编印了各地区剧种的传统剧目选集。已出版的有《京剧汇编》106册(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北京市戏曲研究所编)、《传统剧目汇编》32册(上海市传统剧目编辑委员会编)、《河北梆子汇编》22册(天津市河北梆子汇编编辑委员会编)、《河北戏曲传统剧目汇编》 7册、《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集》73册(河北省戏曲研究室编)、《山西地方戏曲资料──传统剧目汇编》 3册(山西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研究室编)、《陕西传统剧目汇编》56册(陕西省文化局编)、《甘肃传统剧目汇编》 9册(甘肃省文化局编)、《浙江戏曲传统剧目汇编》16册(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编)、《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54册(安徽省文化局剧目研究室编)《江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17册(江西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编)《福建传统剧目选集》30册(福建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河南地方戏曲汇编》 4册、《河南传统剧目汇编》13册(河南省剧目工作委员会编)、《湖北地方戏曲丛刊》37册(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湖南戏曲传统剧本》66册(湖南省戏曲工作室编)、《粤剧传统剧目汇编》25册(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编)、《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66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戏曲工作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戏曲研究室编)、《川剧传统剧本汇编》33册(川剧传统剧目汇编编辑室编)、云南地方戏曲传统剧目资料汇编1 册(云南省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云南分会编)等。以上共计671册,收入传统剧目4780种,这项工作在十年内乱中中断,没有把这批征集和记录的传统戏曲作品全部印出来。1977年以后,山西、陕西、湖北、湖南等地已恢复这一工作,正在继续出版。
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是戏曲改革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1958~1963年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按各省、市、自治区分卷出版了《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已出14卷,展示了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工作取得的成果。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选集,还有《京剧丛刊》50册,《华东地方戏曲丛刊》30册,《评剧丛刊》15册等等。1958年,中国戏曲研究院为了更好地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戏曲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和创作现代戏和历史剧的经验,向全国提供优秀剧目,编辑出版了《戏曲选》,原计划把它编成为一部新时代的“百种曲”,截至1963年,只出版了6辑,收入戏曲作品46个,每一作品都附有评介文章、部分曲谱及剧照。
㈨ 《桃花扇》背景与悲剧内涵是什么
悲剧《桃花扇》历史背景非常特殊,那是在明代末年,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皇帝,取年号“弘光”,建立南明。
这一时期时局十分动荡,在明末崇祯皇帝时,东林党人曾经进享入阁待遇。后来东林党人失败了,继之而起是一群复社青年的活动,他们以诗文方式讥讽议论朝政,在历史危亡之际表现出充分政治热情和忧患意识。
后来,在危急时刻,被举立为弘光皇帝的福王还在排演阮大铖的《燕子笺》传奇。同时,反对马士英、阮大铖集团,呼吁复社的文人侯方域、左良玉等人也遭到搜捕,而《桃花扇》反映的就是这段史事。
《桃花扇》是明代末期,反映南明一代的历史剧,内容写的是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由于是历史剧,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都是明末清初的真人真事。
侯方域,字朝宗,是明末户部尚书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侯方域少年时已经有才名,与东南名士交游,并参加继东林党人之后的爱国文学社团。这些参加复社的青年大都出于明末官宦之家,各个都有才华有气节,在当时合称为“复社四公子”,也叫“金陵四公子”。
“金陵四公子”分别是侯方域、方以智、陈贞慧和冒辟疆。其中,侯方域和陈贞慧交往颇深。入清代后,侯方域曾参加顺治时期科举考试,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不过晚年后悔此举,着有《壮悔堂文集》用以明志。侯方域擅长散文,他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他早期所作文章较浅薄,功力不深,后期日趋成熟。
还有,感伤历史兴废更替是悲剧《桃花扇》一大主题,正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历史上有许多感叹民族兴亡的作品,而古典悲剧《桃花扇》堪称把这一主题抒发得最为痛快,它是把爱情主题镶嵌在历史背景中凸现出来的。这也是《桃花扇》在我国文学宝库中闪耀的原因。
《桃花扇》成型时期,正是清初考据学极盛时期,因此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所写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的精确甚至可以考证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又加入故事情节,使得当事人的爱情富有浪漫传奇的人情味。
《桃花扇》艺术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剧中人物、事件均具有很大程度的历史真实性等。剧作较为真实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而且,《桃花扇》全剧所写人物,共有39人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同时,《桃花扇》不拘泥于历史,作出必要艺术加工与提炼。
其次侯方域忠于爱情,一开始就是真心对待香君的。两人定情后,侯方域成了典型多情公子,这在《逢舟》、《题画》中表现尤为突出。
第三是戏剧结构严谨。该剧以道具桃花扇为贯穿全剧的线索,以中间人物穿针引线,借男女主人公的离合之情写作者自己的兴亡之感。
《桃花扇》剧从侯方域、李香君以桃花扇定情开始,侯方域、李香君由此分离,线索一分为二。通过侯方域这一线索,引出史可法拥立福王等内容。
通过李香君这条线索,又引出福王、马士英、阮大铖等人物,写出他们偷安宴游的内容。其中,两线虽分,但又用香君面血溅扇,由杨文聪点染后寄扇,侯方域接扇后寻找香君的情节使两条线索不分不离,相互照应。
最后,侯方域、李香君分别逃出,《桃花扇》两个主人公重新相会栖霞山,两条线索又合二为一。但是因为张道士启示,侯方域、李香君双双入道,而桃花扇则被张道士撕碎于斋坛之上。
就整个剧作看,线索经历了“合”、“离”、“合”三个阶段,而作者正是巧妙地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离合之情,传达出所谓的兴亡之感。
这种艺术手法充分显示了孔尚任戏剧创作才华,也使得《桃花扇》情节更加生动逼真和感人,正是别致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桃花扇》才会兴盛不衰。
在《桃花扇》中,孔尚任表彰李香君,就必须维护侯方域,以入道作为悲剧的结局,便是作者对侯方域正面形象的肯定,这也是孔尚任潜在民族感情的一种表现。
隐与道的结合,原本是元明时期戏曲创作主题之一。孔尚任借“林泉丘壑”的传统意境为《桃花扇》的政治主题服务,创造性地在第四十出《入道》,以后又增写了续四出《余韵》,巧妙地通过山林隐逸的描绘,大发故国之思。
《桃花扇》剧中一套北曲,是抒发作者感情的重要词曲,词曲记载道: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这不仅诉说了舆图变色的痛楚,而且宣泄了强烈民族情绪,提升了《桃花扇》美学意义。
孔尚任在《桃花扇》创作中运用历史题材,总结国家兴亡的历史教训,创作了一部传奇历史剧作,成为清代传奇戏剧的压卷之作。《桃花扇》作为一部成熟的传奇历史剧,并为古典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典范。
《桃花扇》通过复社文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女李香君的爱情始末,串演了南明弘光王朝的历史,可谓一部结构宏伟的历史悲剧,融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对我国戏剧发展影响很深。
《桃花扇》剧中爱情故事包含着家国兴亡之感和人生悲剧之感两重意义。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例证,后者是前者宗教和哲学的引申和归纳,具有很高艺术成就。
《桃花扇》艺术成就,首先是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桃花扇》人物个性鲜明,决不重复。
《桃花扇》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艺人歌妓,有姓名可考者就达39人之多。这些人物之间既有主次之分,也有褒贬之别,即使是同一部的人物,作者也注意写出其性格差异。
如马士英和阮大铖,一个贪鄙而无才略,一个却狡猾而富有才情;柳敬亭和苏昆生同是江湖艺人,一个机智、诙谐而锋芒毕露,一个憨厚而又含蓄。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起陪衬作用的次要人物,作者都精心设计,细笔勾勒。
《桃花扇》结构艺术可谓精美绝伦。全剧以主要人物的爱情悲欢作为铺演全剧情节的基点,分上、下两本,侯方域一线连接史可法、江北四镇,以及驻扎在武昌的左良玉;李香君一线则以南京为中心,牵动弘光王朝及朝臣和秦淮歌妓艺人。虽然情节起伏多变,结构却浑然一体,不枝不蔓。
全剧以典型道具为贯穿主线,情节纷繁复杂,却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定情物桃花扇贯串始终,一线到底。孔尚任在他所写的《桃花扇凡例》中说:
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
可见,桃花扇经历了一个从赠扇、溅扇、到画扇、寄扇,最后撕扇的过程,由此串联起各色人物和诸多事件。
全剧还以中介人物作为联结正邪双方纽带,这个中介人物就是杨龙友。从身份上说,杨龙友既是马士英的亲戚,阮大铖的盟弟,又是侯方域的好友。从立场上说,杨龙友与阮大铖类似,但与之又有不同,他有怜香惜玉之心,有时也良心发现。
杨龙友身份和性格上的二重性,这也使他左右逢源,往返于尖锐矛盾的两派人物之间,在人物关系中起着穿插的作用。
此外,《桃花扇》在体制上颇有创新。在全剧正文40出以外,孔尚任特意添加了4出戏,上本开头试一出《先声》,下本开头加一出《孤吟》,代替副末开场,这是上下本的序幕;上本末尾闰一出《闲话》,是上本的小收结,下本末尾续一出《余韵》,是全本的大收结。
这4出戏各有起讫,又统一连贯,揭示出“那热闹局就是冷淡的根芽,爽快事就是牵缠的枝叶”的哲理,表达了孔尚任对历史上盛衰兴亡逆转的深刻认识。
最后,典雅亮丽的语言风格成为该剧最大艺术成就。《桃花扇》曲词刻意求工,典雅亮丽,以淋漓酣畅,悲凉沉郁见长。说白整练自然,雅饬顺畅,均极见功力,是一部古往今来的难得之作。
《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代末年的情景,我国各代王朝的灭亡实际和明代是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剧本脱稿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关注,在舞台上经常演出。
《桃花扇》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是我国戏曲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民族主义精神。《桃花扇》如今已成为古典戏曲的压卷之作,是我国的四大悲剧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文学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