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通州余西古镇和如皋东大街哪个历史悠久

通州余西古镇和如皋东大街哪个历史悠久

发布时间:2022-10-01 11:19:43

‘壹’ 余西镇的历史文化

余西镇古称龙城.吕泗镇古称鹤城.余东镇古称凤城,现余东镇己被海门县建设成江苏历史文化明镇.而余西镇民间爱 家乡爱国人士正在奔走呼号,将红楼梦方言的故乡余西镇建成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并将红楼梦-余西古镇方言申请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省通州市余西镇古梅山庄任侠家、南京玄武任祖昊、南京江宁任祖怡。

‘贰’ 如皋的介绍

如皋市隶属江苏省南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北纬32°00′~32°30′、东经120°20′~120°50′,南临长江,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北与海安县、东与如东县、东南与南通通州区毗邻,西南与泰州靖江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不含长江水面),人口142.26万人(2012年)1;其中市区面积80平方公里,港区城市面积30平方公里。境内拥有长江岸线48公里,通扬运河、如海运河、如泰运河、焦港等主要河流纵横全境,总长180.8公里。2如皋市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为世界六大长寿乡之一。截至2011年底,如皋145.28万人中百岁老人高达270多人,其总数位居中国县(市)之首,此外,如皋市9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

‘叁’ 余东古镇和余西古镇哪个好玩

各有好处,都有很悠久的历史。
通州区余西古镇: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古名余庆(庆余),因城郭设_形似龙,又名龙城。地处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长江口北岸。成陆早于周边,始建于唐代,历尽千年沦桑,城墙几废。海门市余东古镇:始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基于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还有少量的明代历史建筑及大量的清代及近代的历史建筑。现有殿宇50余间,其中,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山门为清代建筑。
如东县_茶古镇:千年历史名镇,又名南沙,由于古代海水冲击,两晋至南北朝时期逐渐聚沙成陆,唐初为煎盐场亭,始有移民居住。古镇包含了_茶的历史文化元素,又蕴藏了红色革命斗争史。

‘肆’ 余西古镇的现状

余西是以盐业生产和交易为主的沿海小镇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各地旧貌换新颜,老房子被成片推到,翻建为毫无地域特色的新型小区,然而在南通通州区还有一片“春风”未曾刮到的地方,这就是余西。古镇依然保存着原始的生活方式,窄窄的街道承载着余西千年厚重的人文积淀,悠闲的人民演绎着苏东传统的农耕生活,尘封的古镇成为历史的“活化石”。
古镇至今依然保存着明清格局的街巷形态,历史建筑和文化设施均保存较好,古建筑规模达16927平方米,保护区面积约为26公顷,核心保护区7.4公顷。镇内城河相拥,街巷纵横,粉墙黛瓦,宅院参差,店铺林立,古迹众多,人文底蕴深厚,有“通东第一镇”之称。独特的地方文化、风俗习惯,大量的民间传说、诗词歌赋,反映了余西千年的历史演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余西是通东文化及非物质遗产的空间载体,兼具居住、商业、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是具有宜人生活环境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古镇,被人们誉为“江北的周庄”。
然而现状却比较无奈,虽然古镇的价值已经被发现,但是并未被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依然如同一部小成本的文艺片,已经被叫好却并不叫座,甚至还没有如皋水绘园的名气大,特地前往通州余西的旅游者已经寥寥可数。

‘伍’ 余西古镇的龙城由来


①因城廓设置形似龙,又名龙城(地)。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于场北端的课盐司署衙门为“龙头”;衙门两侧的两口水井为“龙眼”;衙门后的稍高于他处的地基为“龙舌”;衙门口朝南正对着的一条主街为“龙身”;街道上铺设的碎石为“龙鳞”;衙门两边两条约为300米的街道为“龙须”;衙门东、西侧的两棵银杏树为“龙角”;东、西高桥和东西虹桥为四只“龙足”;桥脚为“龙爪”;南街为“龙尾”;衙门西北角的三官殿为“左顶珠”、东北角的大悲殿为“右顶珠”;场内24座庙宇的香火为缭绕在龙身四周的“吉祥云”。余西场东、北、西三面环水与南面始挖于南宋的运盐河相通,形成了天然的护城河,街端部设有迎江门,镇海门、对山门和登瀛门四座城门,加之场内东部、运盐河西侧还建有城隍庙,余西场故名“龙城”。
②余西“龙城”因有“龙游沟”而得名。
据记载:“北宋天圣二年(1024)”,出任西溪盐官的范仲淹集泰、通等州的兵夫4万,筑捍海堰,长143里136丈,外盐内稼,人民赖以安生,史称“范公堤”。至和年间(1054-1055)海门知县沈起自吕四场至余西筑堤70里,延接“范公堤”,史称“沈公堤”。“范公堤”与“沈公堤”连结点在余西场东北方向,“龙游沟”之北端,此地即“范公堤”之最南端,“龙游沟”由此弯弯曲曲向南延伸,直至古长江边,即今之海界河,“龙游沟”乃古海漕遗迹,余西场因“龙游沟”而得名“龙城”。
③余西“龙城”因钦天监测定余西是块“龙地”,“出真龙天子的地方”而得名。
据说在清光绪年间,有一年发生饥荒,各地起兵造反,闹得朝廷不得安宁。光绪帝就向大“风水师”康有为商讨对策,康有为夜观天象,发现东南方向有颗克星,系不祥之兆,就奏请皇上派钦天监查明原委。钦天监来到位于江淮的通州,在白知州的陪同下,通过查看地形地貌、城廓设置和周围水系等,测定通州余西场是块“龙地”,是“出真龙天子的地方”,非破“风水”不可!后在场内通过采取“开二河”、“挖曹王坟”这两种卑劣手段,破了余西的“风水”。钦天监见“破风水”、“除潜龙”大功告成,便回京请功去了。余西场因“龙地”而得名“龙城”。

‘陆’ 余西古镇的介绍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余西古镇地处江苏东部,位于长江口北岸。海拔6.5米,成陆早于周边,建于唐代, 历尽千年沦桑,城墙几废。余西古镇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古名余庆(庆余),因城廓设臵形似龙,又名龙城(地)。始于唐末、兴于北宋,盛于明清,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是古通州东南沿海第一个盐端口,是我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镇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拥有龙街、精进书院、钱氏牌坊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址,曹顶、柳敬亭、朱理治、曹秀升等众多的历史名人。唐代之后该处因泥沙淤积而浮出水面成为盐城,随着海岸线的东移,余西成为盐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据点,为防御倭寇的骚扰建成了护城河加城墙的体系。政治经济的兴盛使余西成为地区中城镇,形成了工字型的街道格局和四面环水的龙城概貌。余西人遗存的上百座历史建筑为古镇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气息,南北文化交融的建筑风貌又使古镇形成了文化复合的地域特色,然而地域偏僻的古镇陈峰已久,前景堪忧。

‘柒’ 南通古镇

有海门余东古镇,洞宾仙迹—古镇启东吕四港镇,通州戏剧古镇石港,如皋如城镇,余西镇等

‘捌’ 南通古镇有哪些地方

南通古镇有通州区余西古镇、如皋市白蒲古镇、海门市余东古镇、如皋市如皋古城、如东县栟茶古镇等等。
1、通州区余西古镇
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古名余庆(庆余),因城郭设臵形似龙,又名龙城;地处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长江口北岸;成陆早于周边,始建于唐代,历尽千年沦桑,城墙几废。
2、如皋市白蒲古镇
始建于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地处长江三角洲,旧名蒲涛,因四周小溪沼泽多且多长蒲草,蒲草晒干为白色,“白蒲”由此得名。系江海平原最早成陆的地区之一,是长江下游较早见诸史册的县城,亦是明清时江淮富庶的名镇。
3、海门市余东古镇
始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基于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还有少量的明代历史建筑及大量的清代及近代的历史建筑;现有殿宇50余间,其中,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山门为清代建筑。
4、如皋市如皋古城
分内城和外城,外圆内方,形似古钱;内城有玉带河无城墙,设六座城门;外城有濠河(城河,外城河)及城墙,设城门四座及东、北二水关。
5、如东县栟茶古镇
千年历史名镇,又名南沙,由于古代海水冲击,两晋至南北朝时期逐渐聚沙成陆,唐初为煎盐场亭,始有移民居住;古镇包含了栟茶的历史文化元素,又蕴藏了红色革命斗争史。

‘玖’ 余西古镇的相关历史

《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余庆场始于唐代。
北宋天圣初,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盐官,见风潮泛滥,淹没田产,毁坏亭灶,乃向淮南盐运发运使张纶建议,请求重修捍海堰。张纶即向朝廷奏请,允准后,于天圣二年(1024年),征调民夫4万多人,开工重修,并采纳范仲淹方案,将堰址稍向西移,以避潮势。正当工程进行之时,范仲淹因母丧离官,特留言说明此举关系民生利弊,以坚定张纶将工程进行到底的决心。历三年,新堤告成,北起掘港,南迄通州之余西场,堤底宽三丈,堤面一丈,堤高一丈五尺,全长140余里,外盐内稼,人民赖以安生。 北宋至和年间(1054年—1055年),海门知县沈起调集民夫灶丁,筑堤70里,连接范堤,并延伸至吕四场,称“沈公堤”。
范公堤与沈公堤连结点在余西镇东北方向,龙游沟之北端,此地即范公堤之最南端.龙游沟由此湾曲向南延伸,直至古长江边,即今之海界河,龙游沟乃古海漕遗迹也,余西镇因龙游沟而得名龙城。
历史上原余庆场太大,后来分为:余西场、余中场、余东场。 雍正9年(1731年)余中场 合并到余西场。
余西镇海拔6.5米,地势较高,通扬运盐河穿城(城门于1958年拆除,用其砖建造大会堂)而过。盐商毕集,城东二华里为六甲盐包场。余西古镇因盐而兴,文人聚居,属扬州书画派一分支,传承至今,有柳敬亭、周维藩、曹秀生、曹星谷、李同、张馨谷、陈西洋、任焕文、任鲁侯、朱理治、任苯生、曹玉麟、江涛、陈振宜、曹炳生、季德培诸公及宋济先。
金余镇以西分总,以东分甲,每甲(总)东西宽约一华里,一般北至范公堤(黄岸)南至海界河,南北长十里,二、三十里不等。甲,自海边向西数起,十甲一重复,因甲而得地名有之,如六甲(在吕四西边),四甲坝,二甲镇,五甲苴(属余西场,现并入东社镇),白龙庙(属余西场,现并入五甲镇);总与甲相似,因总得名如头总桥(通州市中在此),十八总路口,骑岸的五总,还有十总镇。
北宋王安石变法前,原先都称总。王安石变法,推行保甲制,一总编为一甲,相沿成习,自余西龙城西八华里处起,(今天的金余镇)以东,就称“总”为“甲”了,以西,仍称为“总”。
余西聚居各姓,有家谱记载的,曹、季、吴、任、姜、李等姓。元末明初,避战乱,自金陵,句容经常熟携家谱、典集渡江北上迁来。部分直迁余西场,大多初迁至静海(今海门市府处)。清代坍江,因环境灾难,整体北迁入通州境。海门县治亦多次变迁,最西至通州腹地的新地(兴仁)。我们祖上侨居通州余西场,朝廷欲尽废静海乡建制,全并入通州。有静海京官,奏言、静海乡民今无地可耕,但有书可读,仍可为国效力,朝庭准其奏。故每次科举,我们静海乡人,仍单独保留有十个秀才名额!余西场住民的文化传承自北宋以来,虽经战乱,坍江一直未断!
西亭距金沙十余里,距南通三十里,但方言更近南通话。
金沙先民大多也以盐为业。坍江后,复涨起新沙,由崇明迁来新移民,就是现今的沙里人、启海人。近段时间新造沙地人一词,只在少数人文章中使用。
北宋末年,中原曹姓、季姓、任姓等姓,举家携家谱典籍,随朝廷渡江南迁。成了住在江南的北方人。元末明初避战乱,又从金陵、句容经常熟北渡,成了住在江北的江南人。有的直迁余西场,大多就近迁江边静海(今海门市府处),时常有坍江发生,这是一个渐进过程。静海人(江南的中原人)逐步北迁入通州境内。清中期静海乡全没入江中,静海人全迁入通州境。海门县治亦迁入通州境。
今天的海门市是清中期后新涨起的新土,居民多从崇明迁来。

阅读全文

与通州余西古镇和如皋东大街哪个历史悠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