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无锡历史上出了多少进士

无锡历史上出了多少进士

发布时间:2022-10-01 16:32:15

‘壹’ 无锡名人的资料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着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着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着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江苏无锡人。后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 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1949年7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这个华彦钧的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在外寄养几年的少年回归生父华清和的身边,他的眼光所见之处,也许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我从资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华清河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阿炳勤学苦练,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此刻阿炳还当自己只是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然而当他长到21岁时,阿炳突然在华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往后的日子说来也令人唏嘘。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华彦钧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荒唐的生活带来荒唐的结果:因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丧失对道观的控制。流落街头后,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世事就是这样矛盾。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后的日子里,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有一篇当时见证人的回忆文章说,日本人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曾外出避难,在上海的昆曲班仙霓社担任弹奏三弦的琴师,其间甚至还在当时拍摄的电影《七重天》里表演了一个群众角色。
阿炳在这个卖艺为生的时期创作了他最为动人的乐曲。围绕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传有许多故事,我在偶然中读到其一个,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松寿孩童时期和阿炳是邻居,少年时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点拨。后来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师琴房外活动手指,随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乐曲。一曲终了,过来一个人讯问他拉的是什么曲子。老师告诉他,这位问他的先生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黎松寿说这乐曲是家乡一个民间艺人教的,没名字。杨荫浏说这曲子好,还说他们正在收集民乐,要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黎松寿和杨教授约好,回到家乡一直等到9月份,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教授才来到无锡。这次他们带来的任务是录制无锡的道教音乐。等录完这些道教音乐,黎松寿坚持请他们去录阿炳的乐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杨荫浏教授轻声问这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没名字。杨教授说没名字不行,要想一个。阿炳接着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杨教授又说,《印月》这名字跟广东音乐重了,要不叫映月,无锡有映山湖么。
对这件事情,黎松寿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说:1950年9月20日,我和妻子陪着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找阿炳录音,那天一直录到晚上7点半才结束。录音的时候,阿炳因为身体很不好,手劲也不够,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录音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录音后的第5天,好像是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阿炳支撑着病体出门,由于他走得慢,到会场时演出都快结束了。我扶着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话筒前面。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对话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开始是弹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叫着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体,不要拉。阿炳说了一句:“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记得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就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那次演出后的第3天,阿炳就去世了。
80多年前,无锡街道的上空常常飘扬着阿炳卖艺乞讨所奏响的琴声。他的即兴演奏,不仅成就了《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摆脱了那种赏玩式的心态,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贝多芬相提并论。不是说人活着多么艰难,或者古人挂在嘴边的“天降将大任于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乐里常常感觉到的,在那一瞬间,就是能分清许多是非。我记忆里有过一段介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文字,说他在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时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阿炳因为1950年那次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这是一件万幸的事情。作为民间艺人,他艰苦的一生也许只是有史以来无数血泪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个机会,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的心灵。
[编辑本段]轶闻趣事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编辑本段]音乐作品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华彦钧墓 华彦钧墓,一名阿炳墓。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惠山东麓映山湖边。华彦钧,即“瞎子阿炳”,民间音乐家,1950年12月病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于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旧墓碑现藏市博物馆,彩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
1986年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着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编辑本段]乐曲《二泉映月》定名经过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二泉映月〉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无锡二泉池设有漪澜堂,二泉亭等建筑。农历每月望日前后,月恋水,水怀月,同辉水韵。佳景天成。

‘贰’ 当年无锡一榜连中九位进士,皇上怀疑是作弊,结果怎样了

当年无锡一榜连中九位进士,皇上怀疑是作弊,结果怎样了?

女婿回去后和朋友说了说,他们几个人一合计就猜出了科考的试题,考试当天果不其然,因此有了一榜九进士,干隆知道了自然不相信,就叫人去查,派出去的人到了无锡,发现无锡无论男女老少都手拿小本子,口中念念有词,就这样回去禀报干隆,干隆听了就很高兴,就觉得无锡学字这么刻苦应得这些,便没有追究了,还赐了一个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的称号!!!

‘叁’ 全国各省古代进士数量分别多少

一、江苏苏州:
这个城市不用细说,中国古代文化最昌盛的地方,状元之乡,院士之乡,科技之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仅明清两代苏州进士792名,昆山271名,太仓208名,吴江180名,常熟366名。苏州进士名人:范仲淹、范成大、钱谦益、瞿式耜(明末民族英雄)、翁同龢(状元)。

二、浙江杭州:
文化仅次于苏州的地方,进士数量与苏州相当。明清进士1034名,宋代由于南宋定都临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杭州进士数量肯定最多。杭州进士名人:沈括、于谦、袁枚、龚自珍。

三、江苏常州:
据说古代人才数量排名中国第四。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文科进士1546名,其中状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以上数字不包括常州的属县(以上数字其实仅仅是当时的武进地区,现在的常武地区)。赵翼,阳湖人(今常州),干隆二十六年(1761)探花。原先在殿试时本来排在第一名,陕西王杰第三,但干隆认为江南的状元太多,而当时正对西北用兵,需要重视西北,陕西从未有过状元,所以两人试卷对换,王杰成为清代唯一的陕西籍状元。虽说状元与探花相去不远,但从此两人的命运却迥然不同,王杰青云直上,赵翼却诸事不顺,最后只当了个兵备道,他后来遂辞官主讲安定书院,精研诗文、史学,成为一代诗文家、诗论家、史学家,有《瓯北集》。
(这里常州的名额属于当时的武进,而古代常州的名额应该包括武进和整个无锡地区,这样算,常州府已经超过了苏州府是最多的,是中国第一。无锡地区在清代以前一直由常州府管辖。)

四、福建福州:
历代文状元19名;唐代文进士34名,宋代进士2247名(可能包括特奏名进士),明清进士933名,出现“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的科举罕事。一榜三鼎甲: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该科状元郑性之(侯官人),榜眼孙德舆(福清人),探花黄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状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属县永福(今永泰县)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人连续三届夺魁,以“一县七里三状元”打破科举史记录。民族英雄林则徐,侯官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

五、浙江绍兴:
据历代府、县志书《选举》进士名录辑录,仅绍兴市区及绍兴县就有1216名,其中状元11名,榜眼7名,探花5名。绍兴进士名人:贺知章、陆游、蔡元培。

六、江西吉安:
历代进士约3000名。其中庐陵县(今吉安市区)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进士分别为4名、296名、11名、134名、33名;泰和县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进士分别为1名、140名、3名、204名、11名;吉水县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进士分别为1名、202名、20名、217名、22名,安福县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进士分别为110名、5名、169名、40名。吉安进士名人:欧阳修(省元,即会元)、文天祥(状元)、杨万里、解缙。

七、浙江宁波:
从唐至清,宁波共有进士2483名,其中明清鄞县进士693名,余姚436名。余姚人,大思想家王守仁号阳明,进士出身,其父王华为明成华十七年(1481)状元。创建“天一阁”藏书楼的范钦,鄞县人,也是明代进士。

八、福建莆田:
莆田为“文献名邦”,历代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较大)。

九、福建泉州:
自唐贞元八年(792)欧阳詹首登“龙虎榜”,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古代泉州府文进士总人数1773名,其中晋江县(包括泉州市区三区、今晋江、石狮)进士1299名。十、安徽徽州:2000名左右,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美誉。据光绪歙县进士许承尧《歙事闲谭》,仅清顺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年的248年间,歙县本籍、寄籍进士就有290多名;休宁本籍、寄籍文科状元16名。

十、江苏无锡:
明清无锡(含锡山、惠山、崇安等市区)进士400名,宜兴240名,江阴历代文进士415名,以上数字说明无锡为何能进入排名。

(这里常州的名额属于当时的武进,而古代常州的名额应该包括武进和整个无锡地区,这样算,常州府已经超过了苏州府是最多的,是中国第一。无锡地区在清代以前一直由常州府管辖。)

‘肆’ 江苏在历史上出过多少状元详细的介绍一些都有谁

江苏在历史上历朝历代中状元总共有六十人。

张损之,江苏人,隋朝状元。

归仁泽,江苏吴县人,874年(唐懿宗咸通十五年)状元。

陆 扆,江苏苏州人,886年(唐僖宗光启二年)状元。进士9人。拜相,封吴郡公。后被朱全忠贬为濮州。

归 黯,江苏吴县人,892年(唐昭宗景福元年)状元。

苏 检,江苏武功人,894年(唐昭宗乾宁元年)状元。进士韦庄等28人。拜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后为崔允、朱全忠所害,遭流放环州,随之被赐死。

归 佾,江苏苏州人,901年(唐昭宗光化四年即天复元年)状元。进士26人。

归 系,江苏苏州人,905年(唐哀帝天佑二年)状元。进士23人。

卢 郢,江苏南京人,966年(十国南唐后主保大元年)状元。充任后主近侍。 入宋后,任全州知州。

吕 溱,江苏杨州人,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状元。进士310人。通判亳州。值集贤院,同修起居注。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后,病逝于任。追赠礼部侍郎。

李 易,江苏扬州人,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状元。进士554人。授左宣义郎。

邵世矩,江苏徐州人,伪齐刘豫(1130-1137)年间状元。

施 盘,江苏吴县人,1439年(明英宗正统四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吴 宽,江苏苏州人,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

毛 澄,江苏昆山人,1493年(明孝宗弘治六年)状元。

朱希周,江苏昆山人,1496年(明孝宗弘治九年)状元。

顾鼎臣,江苏昆山人,1505年(明孝宗弘治十八年)状元。

李春芳,江苏兴化人,1547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状元。

丁士美,江苏淮阴人,1559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状元。

申时行,江苏苏州人,1562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状元。

孙继皋,江苏无锡人,1574年(明神宗万历二年)状元。

焦 竑,江苏江宁人,1589年(明神宗万历十七年)状元。

周延儒,江苏宜兴人,1613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状元。

文震孟,江苏苏州人,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状元。

陈于泰,江苏宜兴人,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状元。

杨廷鉴,江苏武进人,1643年(明思宗崇祯十六年)状元。

吕 宫,江苏武进人,1647年(清顺治四年)状元,授秘书院修撰。后为弘文院大学士,官至一品。加授太子太保。不久,归家养病。

邹忠倚,江苏无锡人,1652年(清顺治九年)汉榜状元,授秘书院修撰。清朝第一个"补考状元"。因该科效元朝制,分设汉满两榜,故为汉榜状元。登第两年后病重,不久去世。

孙承恩,江苏常熟人,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徐元文,江苏昆山人,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

马世俊,江苏溧阳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因去世早,仅仕至侍读学士。

缪 彤,江苏吴县人,1667年(清康熙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任侍讲学士。后以家丧回归故里,以教书为业,创办"三畏书院"。

韩 菼,江苏苏州人,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讲起居注官。官至礼部尚书、经筵讲官。后卒于任上。

彭定求,江苏苏州人,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国子监司业、纂修两朝圣训,晋升翰林院侍讲。不久,便托病辞职,回归故里,潜心学问。

归允肃,江苏常熟人,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历任中允、侍读、侍讲学士,官至少詹事。曾典试顺天乡试。

陆肯堂,江苏苏州人,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

胡任与,江苏南京人,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状元。

李 蟠,江苏徐州人,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状元。

汪 绎,江苏常熟人,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状元。

王式丹,江苏宝应人,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状元。

王云锦,江苏无锡人,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状元。

赵熊诏,江苏武进人,1709年( 清康熙四十八年)状元。

王世琛,江苏苏州人,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状元。

徐陶璋,江苏苏州人,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状元。

汪应铨,江苏常熟人,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官至左春坊赞善。后谢职离京,返归故乡。

于 振,江苏金坛人 ,1723年(清雍正元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曾任河南乡试主考官、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彭启丰,江苏苏州人,1727年(清雍正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南书房行走。累迁至右中允。

陈 倓,江苏仪征人,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

于敏中,江苏金坛人,1737年(清干隆二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兵部、刑部侍郎、户部尚书,内阁学士,军机大臣,官至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封为太子太保。

生前把持朝政,交结内侍,广收贿赂,贪污资财,死后败露,撤祠祀、夺世职。

钱维城,江苏常州人,1745年(清干隆十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右中允,入值南书房,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工、刑部侍郎。

秦大士,江苏江宁人,1752年(清干隆十七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

庄培因,江苏武进人,1754年(清干隆十九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病死于任上。

毕 沅,江苏太仓人,1760年(清干隆二十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任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河南巡抚、湖广总督、山东巡抚、湖广总督。

张书勋,江苏吴县人,1766年(清干隆三十一年)状元。任顺天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官。后官至右中允,入值上书房。

陈初哲,江苏吴县人,1769年(清干隆三十四)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钱 棨,江苏苏州人,1781年(清干隆四十六年)状元。

胡长龄,江苏南通人,1789年(清干隆五十四年)状元。

石韫玉,江苏吴县人,1790年(清干隆五十五年)状元。

潘世恩,江苏吴县人,1793年(清干隆五十八年)状元。

顾 皋,江苏无锡人,1801年(清嘉庆六年)状元。

吴廷琛,江苏吴县人,1802年(清嘉庆七年)状元。

吴信中,祖籍安徽休宁人,寄籍江苏吴县, 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状元。

吴钟骏,江苏吴县人,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恩科状元。

李承霖,江苏丹徒人,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状元。

陆增祥,江苏太仓人,1849年(清道光三十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翁同龢,江苏常熟人,1856年(清咸丰六年)状元。历任陕甘学政、内阁学士、工部、刑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是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

翁曾源,江苏常熟人,1863年(清同治二年)状元。

洪 钧,江苏吴县人,1868年(清同治七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湖北学政。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

陆润庠,江苏吴县人,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黄思永,江苏江宁人,1880年(清光绪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曾任会试同考官,后累迁,官至侍读学士。

张 謇,江苏南通人,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傅善祥,江苏南京人,1853年(太平天国三年)女试状元。亦为癸好(丑)东试状元。任东王府东殿女簿书,仕至丞相。 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

(4)无锡历史上出了多少进士扩展阅读

状元制度的由来。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第一名。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

五代时南汉《十国春秋》云“刘䶮(yǎ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伍’ 秦邦宪是谁的后人

秦邦宪是北宋着名文学家秦观的后人。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人。妻子为徐文美。北宋婉约派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学者称为淮海居士。

元丰八年,考中进士,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成为苏轼的弟子,列为“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一。作为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一生仕途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着作有《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宋诗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着有《淮海集》40卷、《劝善录》、《逆旅集》等。

(5)无锡历史上出了多少进士扩展阅读

博古(1907年5月14日-1946年4月8日),原名秦邦宪,乳名长林,字则民,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博古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和社会活动家。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

曾任中共中央总负责、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推行过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后期翻译了大量的马列着作,对全党普及和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4月8日,博古、王若飞等乘美国运输机回延安向中央汇报请示。飞机在山西黑茶山失事,同机包括叶挺将军等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陆’ 宜兴县从明朝到清朝一共有多少进士

宜兴历史上一共出过4位状元,十位宰相,548位进士,明清时期出过多少我也不清楚,但绝对不止楼上说的两个,因为明清仅武进士、博学鸿词科进士、通榜进士就有十几个,而且我能报出名字的也不止两个,有万士和、万士亨、卢象升、卢象观、吴炳、堵允锡等等。

‘柒’ 锡惠公园的名人轶事

李绅苦读惠山寺
唐相李绅,15岁从无锡梅里到惠山读书,一读就是十年。由于家境贫寒,他在寺中找来经书,以纸背作文稿,受到个别僧人的欺侮,却也得到鉴元等僧人的同情和支持,结下很深的友谊。元和六年(811),李绅中了进士,成为无锡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李绅一生,历仕五朝皇帝,在唐武宗时为相四年。在惠山寺读书时,深知农民疾苦,写下“悯农”诗:“谁知盘向餐,粒粒皆辛苦。”千古名句,代代传诵,教人以珍惜粮食为根本。
陆羽品评第二泉
唐朝湖北天门人陆羽,字鸿渐,因避安史之乱,寓居浙江湖州。期间访名山探山泉,研究茶叶,作有世上第一部茶学专着《茶经》。他品评天下名泉二十种,列庐山康王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惠山石泉天下第二,遂使二泉扬名。他还作有游记《惠山寺记》,是为惠山第一部名人游记。
苏轼独携小团月
宋朝苏轼早年曾在杭州、湖州等地为官,他在元丰二年的诗中说“余昔为钱塘倅,往来无锡未尝不至惠山”,可见他对惠山是情有独钟的。早在熙宁年间,他就来到无锡,品二泉,登惠山,作有《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诗曰:“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捌’ 历史上南方状元最多,占绝对优势,为什么北方很少有状元呢

说到科举制,那真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了不起的创举,它改变了无数底层阶级民众的命运,每一个人都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命运。尽管科举制还有很多弊端,像发展到后来的八股文,严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残害了读书人的智力,但依然不能抹灭科举制带来的巨大积极影响。

科举制起于隋兴于唐而止于清,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整整1300年的时间,这期间产生了许多状元和无数的进士,那么哪个地方“学霸”最多呢?


所以在隋唐时期,由于北方士族大家云集,教育资源集中,不仅是当地人,还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千里迢迢赴京学习。到了唐朝末年,国力衰弱,战乱不断,政治中心成了动荡中心,而南方社会安定,天然的地理优势使这里水产富饶,慢慢地许多人开始南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五代,南方开始发力,出现发展的势头。到了宋朝,虽然一开始的北宋还是把都城健在偏北的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但是经济南移的局势已经出现了,不可转变。到了南宋,彻底完成经济南移和人口南迁,从此南方成了经济重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举的成绩和各地的人才情况与经济和人口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人口基数越大,从概率上来说选拔出的人才也就越多;另一方面,经济越发达,人民安定,有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所以,这就导致了我们上文看到的在整个科举历史上南方占绝对优势的情况。

历史名人中的状元

科举存在的1300年,给中国历史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给历代王朝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不少历史名人就是由科举选拔出来的。像前文提过的文天祥,他就是南宋最后一位状元,最后是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被我们牢记。

清朝咸丰时期的状元翁同龢,他两次为帝师,在后来光绪和慈禧对立时是帝党的领袖,极力主张康有为变法,可以说没有他,以康有为的实力,根本蹦跶不出什么。唐代的郭子仪,是唯一一个由武状元官至宰相的,他一生历经四朝,两度担任宰相。唐朝着名的诗人王维,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他的诗真的是美如画,也是状元。以书法见长,和颜真卿并称“严柳”的柳公权,也是一位状元,历史上还把他和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清朝的刘春霖,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他在1903年参加殿试落榜,本来科举是三年一次,恰逢第二年是慈禧七十大寿,加了一场考试,刘春霖荣中状元。后来满洲政府邀请刘春霖去任职,刘春霖愤而拒绝,表示坚决不做外国人的走狗,保留了一份读书人的气节。

‘玖’ 江苏在历史上出过多少状元具体是谁

江苏在历史上历朝历代中状元总共有六十人。

张损之,江苏人,隋朝状元。

归仁泽,江苏吴县人,874年(唐懿宗咸通十五年)状元。

陆 扆,江苏苏州人,886年(唐僖宗光启二年)状元。进士9人。拜相,封吴郡公。后被朱全忠贬为濮州。

归 黯,江苏吴县人,892年(唐昭宗景福元年)状元。

苏 检,江苏武功人,894年(唐昭宗乾宁元年)状元。进士韦庄等28人。拜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后为崔允、朱全忠所害,遭流放环州,随之被赐死。

归 佾,江苏苏州人,901年(唐昭宗光化四年即天复元年)状元。进士26人。

归 系,江苏苏州人,905年(唐哀帝天佑二年)状元。进士23人。

卢 郢,江苏南京人,966年(十国南唐后主保大元年)状元。充任后主近侍。 入宋后,任全州知州。

吕 溱,江苏杨州人,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状元。进士310人。通判亳州。值集贤院,同修起居注。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后,病逝于任。追赠礼部侍郎。

李 易,江苏扬州人,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状元。进士554人。授左宣义郎。

邵世矩,江苏徐州人,伪齐刘豫(1130-1137)年间状元。

施 盘,江苏吴县人,1439年(明英宗正统四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吴 宽,江苏苏州人,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

毛 澄,江苏昆山人,1493年(明孝宗弘治六年)状元。

朱希周,江苏昆山人,1496年(明孝宗弘治九年)状元。

顾鼎臣,江苏昆山人,1505年(明孝宗弘治十八年)状元。

李春芳,江苏兴化人,1547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状元。

丁士美,江苏淮阴人,1559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状元。

申时行,江苏苏州人,1562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状元。

孙继皋,江苏无锡人,1574年(明神宗万历二年)状元。

焦 竑,江苏江宁人,1589年(明神宗万历十七年)状元。

周延儒,江苏宜兴人,1613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状元。

文震孟,江苏苏州人,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状元。

陈于泰,江苏宜兴人,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状元。

杨廷鉴,江苏武进人,1643年(明思宗崇祯十六年)状元。

吕 宫,江苏武进人,1647年(清顺治四年)状元,授秘书院修撰。后为弘文院大学士,官至一品。加授太子太保。不久,归家养病。

邹忠倚,江苏无锡人,1652年(清顺治九年)汉榜状元,授秘书院修撰。清朝第一个"补考状元"。因该科效元朝制,分设汉满两榜,故为汉榜状元。登第两年后病重,不久去世。

孙承恩,江苏常熟人,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徐元文,江苏昆山人,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

马世俊,江苏溧阳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因去世早,仅仕至侍读学士。

缪 彤,江苏吴县人,1667年(清康熙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任侍讲学士。后以家丧回归故里,以教书为业,创办"三畏书院"。

韩 菼,江苏苏州人,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讲起居注官。官至礼部尚书、经筵讲官。后卒于任上。

彭定求,江苏苏州人,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国子监司业、纂修两朝圣训,晋升翰林院侍讲。不久,便托病辞职,回归故里,潜心学问。

归允肃,江苏常熟人,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历任中允、侍读、侍讲学士,官至少詹事。曾典试顺天乡试。

陆肯堂,江苏苏州人,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

胡任与,江苏南京人,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状元。

李 蟠,江苏徐州人,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状元。

汪 绎,江苏常熟人,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状元。

王式丹,江苏宝应人,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状元。

王云锦,江苏无锡人,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状元。

赵熊诏,江苏武进人,1709年( 清康熙四十八年)状元。

王世琛,江苏苏州人,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状元。

徐陶璋,江苏苏州人,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状元。

汪应铨,江苏常熟人,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官至左春坊赞善。后谢职离京,返归故乡。

于 振,江苏金坛人 ,1723年(清雍正元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曾任河南乡试主考官、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彭启丰,江苏苏州人,1727年(清雍正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南书房行走。累迁至右中允。

陈 倓,江苏仪征人,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

于敏中,江苏金坛人,1737年(清干隆二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兵部、刑部侍郎、户部尚书,内阁学士,军机大臣,官至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封为太子太保。

生前把持朝政,交结内侍,广收贿赂,贪污资财,死后败露,撤祠祀、夺世职。

钱维城,江苏常州人,1745年(清干隆十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右中允,入值南书房,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工、刑部侍郎。

秦大士,江苏江宁人,1752年(清干隆十七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

庄培因,江苏武进人,1754年(清干隆十九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病死于任上。

毕 沅,江苏太仓人,1760年(清干隆二十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任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河南巡抚、湖广总督、山东巡抚、湖广总督。

张书勋,江苏吴县人,1766年(清干隆三十一年)状元。任顺天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官。后官至右中允,入值上书房。

陈初哲,江苏吴县人,1769年(清干隆三十四)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钱 棨,江苏苏州人,1781年(清干隆四十六年)状元。

胡长龄,江苏南通人,1789年(清干隆五十四年)状元。

石韫玉,江苏吴县人,1790年(清干隆五十五年)状元。

潘世恩,江苏吴县人,1793年(清干隆五十八年)状元。

顾 皋,江苏无锡人,1801年(清嘉庆六年)状元。

吴廷琛,江苏吴县人,1802年(清嘉庆七年)状元。

吴信中,祖籍安徽休宁人,寄籍江苏吴县, 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状元。

吴钟骏,江苏吴县人,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恩科状元。

李承霖,江苏丹徒人,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状元。

陆增祥,江苏太仓人,1849年(清道光三十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翁同龢,江苏常熟人,1856年(清咸丰六年)状元。历任陕甘学政、内阁学士、工部、刑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是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

翁曾源,江苏常熟人,1863年(清同治二年)状元。

洪 钧,江苏吴县人,1868年(清同治七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湖北学政。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

陆润庠,江苏吴县人,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黄思永,江苏江宁人,1880年(清光绪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曾任会试同考官,后累迁,官至侍读学士。

张 謇,江苏南通人,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傅善祥,江苏南京人,1853年(太平天国三年)女试状元。亦为癸好(丑)东试状元。任东王府东殿女簿书,仕至丞相。 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

(9)无锡历史上出了多少进士扩展阅读

状元制度的由来。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第一名。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

五代时南汉《十国春秋》云“刘䶮(yǎ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阅读全文

与无锡历史上出了多少进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9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5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41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10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94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7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6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5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5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8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106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54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6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19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9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8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72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7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53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