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纺织业从什么时候开始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名副其实的纺织大国。
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中国纺织生产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历史时期,即:原始手工纺织时期(原始时代,约公元前22世纪及以前)、手工机器纺织时期(封建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1840年)、动力机器纺织时期(近代,1840~1949年)、现代纺织时期。
中国纺织业的主要发展历程则包括封建时代、近代和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4个阶段。
根据文献和后来出土的文物看,战国时代的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染色技术上,可以用各种染草把织物染成各种颜色,染的方法也很讲究。
汉代形成了大规模的原料种植和纺织品生产,纺织品品种丰富多样,工艺空前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纺织业也很发达。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出产的斑布、蓝干布、白越布、黎单是比较有名的织物,今天湖南、贵州一带的苗、侗等少数民族染织的印花、挑绣和这些织物有传统关系。1959年新疆出土的东汉文物证明,1700多年前新疆地区已有了棉织印染业。
参考资料:中国纺织产业分析和发展战略
作者:常亚平着 页数:202 出版日期:2005年02月第1版 SS号:11375441
Ⅱ 丝织的历史
汉族劳动人民远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就已能生产丝织物。到汉代,丝织生产有了相当规模,大量精美的丝织物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中亚和欧洲。在唐代,又通过海路运销到了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宋代时由于普遍使用拉花机,丝织技术又有发展。至明代,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成为举世闻名的三大名锦。清代时仅金陵(现南京)一地就有丝织机 5万台。苏州、杭州一带则是“机户万家,日出万绸”。公元 555年,蚕桑从中国传到欧洲。13世纪以后,丝织成为威尼斯、米兰等地的重要手工行业。产业革命后,意大利和法国都有了发达的丝织工业。1801~1804年,法国人J.M.贾卡研制成用纸纹版控制纹针的提花开口机构,促进了丝织技术的发展。 宋代丝织在唐代的生产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其中以织锦最具时代特色,称为“宋锦”。宋锦用三种斜纹组织、两种经纱(面用本色生丝,底用有色熟丝)、三种色纬织成,组织规则严整,色调典雅和谐,多采用小朵花、规矩纹。宋锦除用作服饰、赏赐及经济贸易外,还作为装裱书画的专用材料,深受书画家欢迎。此外,缂丝也十分盛行。它采用通经断纬法以平纹组织织成,织制时以本色丝作经,用小梭将各色纬线依画稿挖梭织入,最后不同色彩的纬线间会出现空隙,如雕镂之状,因此又称“刻丝”。缂丝主要用于织作绘画或书法,反映了丝织工艺由实用向欣赏的转化。宋代缂丝的主要产地,北宋时在河北定州,南宋时以云间(今上海松江)为中心,名家辈出。
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而此前纺车的锭子数目是两至三枚,最多为五枚。大纺车利用水力驱动,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纱为例,普通纺车每天最多纺纱三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 清代的丝织已形成南京、苏州、杭州三大全国生产中心,品种丰富,织造精美。此外,四川、广东等地区丝织工艺也很兴盛。清代丝织的艺术风格,大体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继承明代丝织的传统特色,多用几何形骨架,饰以小花朵,规矩严谨;中期受到欧洲巴罗克和洛可可艺术的显着影响,纹样繁缛,色彩华丽;晚期则流行折枝花、大朵花,趋于淳朴粗放。清代丝织的着名品种除了云锦、宋锦和蜀锦外,还盛行古香缎和织锦缎。缎是一种外观光亮平滑的丝织品,最早见于元代,明清时期成为丝织品中的主流产品。
Ⅲ 从人类使用纺织工具的历程来看,大致包括几个过程:手工纺车--- ----- ----
1、手工纺车)2、大工业化
西周时期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汉代的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
手工纺织机器从诞生到完善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时期。16世纪以后,欧洲手工纺织机器开始有了较大的改进,出现了装有翼锭和筒管的手工纺车,到18世纪中,又有重大进步,发明了纺织机器的主要工作机构牵伸罗拉和飞梭机构,为近代大工业化纺织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见世界纺织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西欧占了重要地位,殖民地的占有,又使西欧国家有了丰富的纺织原料来源和广阔的市场。这些又为近代大工业化纺织的出现准备了经济条件。于是,在西欧的纺织行业中首先爆发了所谓“产业革命”,即由机器把工人的手从加工动作中初步解脱出来,逐步实现动力驱动的集中性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此后,各种纺织机械应运而生,使工人的操作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又一次大幅度提高。这是纺织生产技术的第二次飞跃。随着大工业的成熟,纺织科学也由手工业时期零散的,多少不成文的形式发展成为比较系统,比较深入的一门应用科学,或称技术科学。
Ⅳ 古代,近代,现代纺织工具的变化
手工、手工机器、动力机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时期、纺织工业的后现代化高速发展时期(。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起源机理:葛麻--最早的纺织植物纤维原料;丝--最早的纺织动物纤维原料;绵--最主要的纺织原料。另外,中国独特的气候和物种,酝酿了古人发明利用野生蚕丝织造的技术,在新石器后期走上了一条独特的丝绸工艺技术发展之路,这是人类纺织技术最为重要的创造性成果。从植桑、养蚕、缫丝到织帛,需经过多种工艺程序和操作,古人在桑蚕丝织工艺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植物学、昆虫学、材料学、化学和机械学的科技知识和经验,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科技成果。
一、原始手工纺织时期(公元前22世纪及以前),这个时期大体相当于夏代之前的原始社会,即史书上传说的“三皇五帝”及以前的时代。 这个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采集原料为主阶段:大体相当于旧石器时代。那时人们靠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和猎获的鸟兽羽毛纺织就地取材,基本不用工具,徒手制作。2培育原料为主阶段:大体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学会种麻、育蚕、养羊等培育纤维原料的方法。那时已利用较多的纺织工具,产品较为精细,并且除了服用性以外,已开始织出花纹,施以色彩。但劳动生产率还极低。二、手工机器纺织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1870年),这个时期所使用的工具,已经逐步改进,发展成为包含原动、传动和执行机构在内的完整的机器。但是这种机器要由人力驱动,而且人的手、足还参与部分工艺动作,所以叫做“手工机器”。这一时期也分为两个阶段:1手工机器纺织形成阶段:大体相当于夏朝至战国(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2年)。那时,缫车、纺车、脚踏织机相继发展成为手工机器。人手参与牵伸、引纬等工艺动作,手或脚还要拨动辘轳或者踏动机蹑。这样,劳动生产率比原始手工大幅度提高,生产者也逐步职业化。麻纺织、毛纺织技术也有相应的发展和提_。实现手工机器化是纺织生产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它很早在中国出现,以后通过各种渠道缓慢地传向境外,与当地人民的创造相结合,使纺织生产水平大大提高。2手工机器纺织发展阶段:相当于秦汉至晚清(公元前221-公元1870年)。手工纺织机器逐步发展,出现多种形式。如缫车、纺车从手摇式发展成几种复锭(2-4锭)脚踏式;织机则形成了普通和提花两大系列。中国实现纺织生产的第一次飞跃大约在公元前500-公元前300年。那时,中国已经推广了缫车、纺车、织机等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机器。这种手工纺织机器,后来被记录在汉代的画像石上其形象得以保存下来。由于这种手工机器的推广,纺织品的产量、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都大大提高。纺织工艺和手工机器到宋代已达到普遍完善的程度。正规缎纹的出现,使织物组织臻于完全。一家一户个人使用的手工纺织机器已相当完备,以后一直很少变动地流传到近代。 南宋以后,棉纺织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许多地区的主要纺织生产。棉布成为全国人民日常衣着的主要材料。葛逐步被淘汰,麻也失去作为大宗纺织原料的地位。部分地区出现了用畜力或水力拖动的32锭大纺车,以适应规模较大的集体生产的需要,成为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但织造机器仍是由1-2人操作,适于一家一户使用。三、动力机器纺织时期(1871年以后),这个时期,纺织机器的原动力逐步由畜力、水力发展到蒸汽力和电力,使过去一家一户或者手工小作坊的分散形式逐步演变成集中性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形式。人力的作用由主要作为原动力转向主要用于看管机器和搬运原材料与产品,劳动生产率有了更大幅度的提高。这是纺织生产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世界上这次飞跃早在18世纪开始于西欧,以后逐步推向各地。工业革命中纺纱技术与织布技术的相互促进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纺纱和织布两种技术创新是互相促进的,从而最终实现纺织工业的巨大发展的。纺纱最早用手搓绩,不用锭子,从纺专起,一直到气流纺,都用锭子或变形锭子,喷气纺不用锭子。纺专的锭杆竖立使用,手摇、脚踏纺车则锭子卧倒使用。多锭纺纱车到各型动力纺机又把淀子竖立起来使用。加捻与卷绕机_在历史上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见每一种新机具的出现,都否定了它以前旧形式的不足,而继承了其优良之处。但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以前曾被否定了的东西,有可能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加以利用。跳出旧框框的新型纺纱方法,就是在几千年演变中,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飞跃而得到的。可用方框图表述如下左《纺纱机具发展图》。由织机发展历史可见,织纹信息存把器最早是水平排列的综竿或综框,以后发展成竖直 的小花本,后来又变为水平环状的大花本,最后是环状的纹版链。开口的发动器在原始腰机上用手提而无蹑,手工织机上则由单蹑到双蹑到多蹑。在采用_合提综法后,蹑又减少,到 纹版提花机就不用蹑了。这些发展可用框图表示如下右《织造机具发展图》四、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时期(1960年~2000年前后),在纺织工业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历了三次比较明显的产业转移,如下左图所示,目前正在进行的是第三次产业转移,即由韩国、香港、台湾地区向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国大陆)转移。纺织生产重心的转移是生产、贸易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实际上,在经历了三次纺织产业转移后,产业转移输出国并没有完全退出纺织业,他们不断开发并垄断高附加值产品,而输入国则占据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具体来说,最终会表现为发达国家专注于产业链的两端:前端的原材料开发和后端的深加工和市场渠道。而发展中国家占据了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链中端。产业调整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更高的利润率,发达国家自己不断开发并垄断高附加值产品,一些技术相对落后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就转移到了不发达国家。在产业价值链内,存在着利润从产品的制造环节转向销售环节、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分别转向上、下游环节的趋势。五、纺织工业的后现代化高速发展时期(2000年~),发达国家纺织界的科技人员为改变纺织工业劳动密集状况而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也正是发展中国家纺织界的奋斗目标。各国都努力把尖端技术应用到纺织上来, 使纺织生产面貌不断发生改变。可以预见,未来的纺织生产将逐步转变成技术密集型的生产,其特点是原料超真化、设备智能化、工艺集约化、产品功能化、环境优美化、营运信息化。那时,纺织原料将主要通过工业方法而不再主要依靠农、牧业方法来生产。原料的质量将融合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优点而克服其各自的缺点。原料的品种将更加多样化,以满足各方面的不同需要。纺织设备将主要通过电子计箅机系统自动凋节和控制工艺,并在单机自动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自动生产流水线。纺织染整冗长的工艺过程将通过技术进步逐步缩短,并进一步连续化.这样就更容易形成纺织厂的整体智能化生产系统,使人可以进一步从机器旁解脱出来,做到车间里人少甚至无人而自动运转。劳动生产率由此再一次大大提高。纺织产品将极大丰富。
Ⅳ 中国纺织史分为哪几个阶段
原始手工纺织:从远古到公元前22世纪
手工机器纺织: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1870年
大工业化纺织:1871年以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较多的工具。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组成,有的则是一个零件有几种用途,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那时的纺织品已出现花纹,并施以色彩。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赋予动作,因此称作原始手工纺织。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国,纺织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原料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纺织组合工具经过长期改进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因此,手艺日益精湛,缫、纺、织、染工艺逐步配套。纺织品则大量成为交易物品,有时甚至成为交换的媒介,起货币的作用。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陋到细致的标准。商、周两代,丝织技术突出发展。到春秋战国,丝织物已经十分精美。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这是手工机器纺织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
秦汉到清末,蚕丝一直作为中国的特产闻名于世。大宗纺织原料几经更迭:从汉到唐,葛逐步为麻所取代;宋至明,麻又为棉所取代。这个时期里,手工纺织机器逐步发展提高,出现了多种形式:如缫车、纺车由手摇单锭式发展到多种复锭(每台3~5锭)脚踏式;织机形成了素机和花机两大类。花机又发展出多综多蹑(踏板)和束综(经线个别牵吊)两种型式。宋代以后纺车出现适应集体化作坊生产的多锭式。在部分地区,还出现利用自然动力的“水转大纺车”。纺、织、染、整工艺日趋成熟。织品花色繁多,现在所知的主要织物组织(平纹、斜纹和缎纹)到宋代已经全部出现。丝织物不但一直保持高档品的地位,而且还不断出现以供观赏为主的工艺美术织品。元、明两代,棉纺织技术发展迅速,人民日常衣着由麻布逐步改用棉布。这是手工机器纺织的发展阶段。
18世纪后半叶,西欧在手工纺织的基础上发展了动力机器纺织,逐步形成了集体化大生产的纺织工厂体系,并且推广到了其他行业,使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西欧国家把机器生产的“洋纱”、“洋布”大量倾销到中国来,猛烈地冲击了中国手工纺织业。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从1870年开始引进欧洲纺织技术,开办近代大型纺织工厂,从此形成了少数大城市集中性纺织大生产和广大农村中分散性手工机器纺织生产长期并存的局面。但是工厂化纺织生产发展缓慢,截至1949年,占主导地位的棉纺织生产规模还只有 500万锭左右。这是大工业化纺织的形成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纺织生产迅速发展。棉纺织规模迅速扩大,毛、麻、丝纺织也有相应的发展。纺织技术也有提高,已能制造全套纺织染整机器设备。化学纤维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人均水平,就数量最大的棉纺织生产能力来说,还不到世界平均数的一半,远远低于工业发达的国家。
Ⅵ 纺纱的发展史
中国最原始的纺织工具应为纺砖,它是由石片或陶片所作成的扁圆形的纺轮,中间有一短杆,利用物体回转的惯性,从事卷绕捻合纱线的工作。 从出土的纺织品中,可以推断出春秋时期即已有纺车。秦汉时,手摇单锭纺车已广为使用。
宋代纺车的改良迈向突破性的发展,麻纺大纺车与水运大纺车的出现实际上已具备小型工厂的雏形。在纺织技术上最重要的成就,是纱罗锦锻等织物的织造方法和提花工艺。棉织业也逐步发展。
同时由于棉织品在南宋跃升为织品的主流,为因应大量需求,只有发展更快速的纺棉纱机器才能解决问题。根据元陶宗仪所着<缀耕录>记载,宋末松江一地虽种植棉花,但因没有踏车、椎弓,只能用线弦与竹弧弹纺,效率极低。
元代元桢年间,流落涯州的黄道婆回到故乡后,有感于从事纺织妇女的辛劳,遂将其所学贡献,改良旧有的纺织机械成为一套集杆、弹、纺、织的生产工具。此外,她又创造三锭脚踏纺车,可同时纺三根纱。三纺车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在机器纺车出现以前,即便是要找到一个可以同时纺两根纱的人都非常不容易,三纺车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让产量增加,而且这远比欧洲的“珍妮机”还要早上五百年呢。
清代出现的多锭纺纱车,将手工纺织机器的发展推向高峰,对手工纺纱业而言,多锭纺纱车已是提升效率最完备、最快的纺车了。 直到出现工业革命,市场急速成长,生产速度的需求增加后,才出现新的纺纱技术。从西元1738年至1779年的四十年间,纺纱由手工生产转变成庞大的工业制造。
西元1737年保罗(L. Paul)发明的罗拉式纺纱方法,成为往后许多发明的先驱。
西元1764年,哈格瑞佛斯(J. Hargreaves)发明杰尼纺纱机(spinning Jenny),这部机器可使十六个锭子同时运作,此外它还可以依设定次序操作多个纱线。 随后,引用其他动力源的纺纱机相继出现 。
西元1769年亚克赖特(R. Arfwright)得钟表匠的协助,改良老式纺车,发明了水力纺纱机。最早的水力纺纱机使用的是马力带动,后来才引用水力。这件运用水力操作的机器,在纺织工业史上占有极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以前使用手工操作机器时,纺织工人可以在家操作机器,可是一旦使用动力后,工作者就无法离开动力源,因而被视为工厂制度的开端。历史上首批工厂的建立就是为了制造纺织品。
西元1779年克朗顿(S. Crompton)结合杰尼纺纱机与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开发出走锭纺纱机(spinning Mule),可纺出又细又结实的细纱,同时结合轧棉机的发明与惠特尼(E. Whitney)的蒸汽动力机器的运用,从分离棉花与棉籽到纺成纱,完全改以机器代劳,以前从事这项费时工作(分离棉花与棉籽)的工人们,便可将多出来的劳力用来从事其他田间的生产,加速了纺织工业化的脚步。因为它能以机器来。美国就是因为走锭纺纱机与轧棉机的运用,而使其成为原棉出口的重要国家
Ⅶ 简单说说纺织器或纺织技术经历几个时代的改进
①原始手工纺织时期(公元前22世纪及以前)主要以蚕、麻、动物羽毛为主。
②手工机器纺织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1870年)缫车、纺车、脚踏织机等
③动力机器纺织时期(1871年以后)纺织机器的原动力逐步由畜力、水力发展到蒸汽力和电力
④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时期(1960年~2000年前后)即由韩国、香港、台湾地区向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国大陆)转移
⑤纺织工业的后现代化高速发展时期(2000年~)未来的纺织生产将逐步转变成技术密集型的生产,其特点是原料超真化、设备智能化、工艺集约化、产品功能化、环境优美化、营运信息化
Ⅷ 一百年前手工纺纱织布
摘要 你好,关于你的问题我认为有珍妮纺纱机、飞梭和水力织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