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在圣经中历史序言怎么解释

在圣经中历史序言怎么解释

发布时间:2022-10-04 03:03:40

‘壹’ 科学和信仰能否和平共处

牛津大学资深学者约翰·兰尼克斯在他的新着《七天造就世界》里,试图理清“神创论能否与科学并存”这一古老谜团中的部分线索。全书的文字围绕有关世界与生命起源的争论展开,对进化论和神创论均做了剖析。至少在他看来,科学和信仰在大多数时候可以和平共处,“基督徒在信奉圣经的同时也可以接受科学论点,这种做法并不矛盾”。 在序言中,兰尼克斯如此解释自己的创作初衷:“我想,人们往往被灌输了非黑即白的两种可能性:要么你一直信奉《圣经》,持"年轻地球创作论"(译注:该理论认为《圣经》的字面释义是与地球历史严格对应的)。要么你是个纯粹的进化论者,对宗教经典里的所有说法嗤之以鼻。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可取……我并不是试着用《圣经》去解释科学,而是希望探讨上帝能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发掘其中的奥秘……” 对于基督徒,兰尼克斯鼓励他们重新审读《圣经》的开篇《创世纪》,探寻宗教创世学说与现代科学的交汇点。他的思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对《创世纪》的理解,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字面意思;具体来说,他认为《创世纪》的作者当初是有意把内容简写的。 就此,他在书中提到:“如果《圣经》是站在某个未来的时间点例如22世纪去阐述的,我想大家都无法理解它的内容,科学家也一样。这绝不是上帝希望见到的。他想让自己的意旨被所有人领悟,于是选择了以寓言的形式去讲述农业、建筑业和渔业的产生,而没提到现代工业和其它超出常人理解范畴的东西。这些寓言适用于任何时代,可以被大多数人接受。以此类推,我们就能理解《创世纪》全篇。” 兰尼克斯虽然提出了《圣经》为科学的发展而留白的可能性,却不愿用宗教语言解释今天的科学理论。取而代之,他鼓励每个阅读《圣经》的人自行探索信仰和科学的交汇点。 作为提示,他指出:“《创世记》开头提到的神创造天地,不一定像通常假设的那样,就是在第一天完成的。正如《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地球在此之前可能已经存在,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以便进一步研讨符合科学的神创论。 兰尼克斯在书中阐明了他的核心论点把宗教典籍同科学完全割裂开,会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以“科学只能运用在现实中,而信仰仅属于虚幻世界”的印象,这是值得商榷的。当然,他在字里行间也并未回避自己的某些困惑。例如,“《创世纪》似乎强调人是直接产生的特殊物种,而不是通过自然演化或是由早已存在的原始人进化来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宇宙并非永恒存在,支持神创论的科学家因此受到了外界尖锐的指责。就此,兰尼克斯同样给出了自己的辩解他声称,是上帝最先运用了科学,他为自己创造世界的宏大工程命名就是最好的例证。 关于作者: 约翰·C·兰尼克斯是牛津大学数学系教授,在格林坦普尔顿学院教授数学和哲学,同时还是一位顾问牧师,业余时间经常与无神论者展开辩论。他的上一部作品是《上帝的埋葬者:科学掩埋了上帝?》,该书对科学、哲学和神学都有所涉及。

‘贰’ day2 第二讲 道次第讲记·序论

道次第讲记·序论

济群法师

《道次第》的组织架构

以上讲了学习《道次第》的意义,接着讲一讲本论的组织架构,传统佛教叫作“科判”。我早年学《道次第》时,最晕的就是科判。当然仔细看的话,还是能知道它怎么回事,但粗粗看就不清楚了。因为这些科判一层层的,层级比较繁琐。这不是说祖师的科判不好,而是现代人的心太粗。中国古德的科判也一样,先用天干,不够再用地支,甚至好几十层。科判做得细,说明古德对经论研究得很细,会说出每句话代表什么思想。如果你真正把它研究透了,对我们学习一部论很有帮助。但让一般人通过这种科判来学习,就比较困难。

对佛典做现代化整理,科判是重点项目。从序列到标题,不妨用现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述。在十多年的弘法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比如以前写的《心经的人生智慧》《幸福人生的原理》《学佛者的信念》,都是用很简明的科判方式。事实上,这也最能体现作者的功夫。因为科判要画龙点睛,你必须从宏观上理解这部论,同时对微观的每个细节,以及这一节和下一节的关系都很清楚,才能做得精确到位,看科判就知道这部分是怎么回事。既能达到效果,又不会被复杂的结构搞乱思路。

关于《道次第》,我上学期给研究生做了一些重点指导。这次给你们开了一年多的课程,会讲得细一点。这两天,我根据对本论的理解做了个科判,可能是《道次第》最简明的现代科判,至少我看了觉得很清楚。

这个目录的特点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直接地理解《道次第》。传统的《道次第》科判主要分四点,第一是“本论作者及传承之殊胜”,第二是“本论之殊胜”,第三是“说听轨则”,第四是“本论建立学修之次第”。我研究后作了重新编排,总的分为三部分,即序论、正论、余论。

序论即说听轨则及之前的内容。我们现在学每本书都有序言,介绍和本书相关的问题。说听轨则中,就是和本论相关的三项内容。按原来的标题,第一是“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第二是“为于教授生敬信故,释法之重要”,第三是“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我觉得现代人接受起来比较复杂,就根据内容重拟了标题。第一是“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第二是“本论的殊胜”,说明法的重要性,最终还要落实到这部论;第三是“说听轨则”,要以什么方式去传播和接受这部论。这三点是我们学习本论应该具备的认知。

正论部分的原标题为“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把这个标题落实到本论,就是“修学引导次第”,建立学和修的次第。接着我就按照现代目录来分章节,共有七章。

·第一章

第一章是“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道次第》讲传承,学法首先要依止善知识。佛法修学的传统,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第一步就是亲近善知识,这对整个修学非常重要。《阿含经》中,阿难曾说,亲近善知识能成就一半功德。佛陀说,不对,亲近善知识可以完成整个成佛的修行,所有功德都离不开善知识。所以藏传佛教特别重视依止善知识,以此为入道根本。

修行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善知识指导。你看世间学个木匠、泥水匠的手艺都要有师傅,何况学佛是改造生命的工程,没有好的老师,怎么学,怎么修?靠自己那点小聪明是不行的。所以,依止善知识在《道次第》的地位无以复加。

·第二章

第二章是“以有暇身劝受心要”。有暇身即暇满人身,简单地说,就是有因缘、有时间、有能力听闻佛法的人身。今后学下去,还有更具体的条件。这部分首先告诉我们,什么身份是最难得、最可贵的——那就是能够闻法的暇满人身。这个价值到底有多大,如何实现这个身份的价值?就是《道次第》所说的“义大”。这个价值大到什么程度?就是成佛。也就是说,暇满人身的最大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成佛,成就生命最高尚的品质。虽然价值这么大,可有几个人能好好利用这个身份,实现它的价值?

现代人总以为,有地位,钱赚得多,或做成什么事业,就是价值的体现。还有人觉得,成家生子就是价值的体现。作为佛弟子,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睱满人身蕴含着巨大价值,进而实现它的价值。只有了解,我们才有可能去实现。如果不了解,根本就不可能去实现。从“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到《道次第》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都是引导我们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

·第三章

第三章是“共下士道修心次第”。什么叫“共”?就是说,下士道的修行不仅可以成就下士道,同时也是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基础,所以叫“共下士道”。 其中主要有四节,即念死、念恶道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 。这是学佛必须具备的认知,也是整个修学的基础。这些观念很多人可能太熟悉了,熟悉到没感觉了。我以前就这样,不太屑于去讲什么无常、轮回、恶道苦,要讲一点空,讲一些重重无尽、见性成佛,觉得讲这些才有趣。至于皈依三宝之类,好像是给老太太讲的。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所以我现在无论到哪里, 就从皈依、发心、深信业果开始讲。

因为我理解的整个佛法修行,都可以在这些内容中说明。不要小看这些,以为自己都学过了:三恶道苦谁不懂啊?你懂了,还照样去恶道,懂了有什么用?你说自己皈依三宝了,但心有几分和三宝相应?三宝在你心目中有多少地位?在你人生中有多大作用?三宝功德在你生命中实现了几分?如果这些都没有的话,皈依三宝不是一句口头禅吗?所以说,佛法所有高深的道理,都可以在这里说明。

·第四章

第四章是“共中士道修心次第”。中士道是解脱道,纲领是四谛法门,重点是从认识苦到对苦的解决。首先是认识轮回的痛苦本质,进而解决它。比如你病了,要知道自己是什么病,才能把病治好。打工者觉得自己没钱是苦,就想赚钱改善生活,吃好穿好,买房买车,以为这样就解决痛苦了。乃至人类整个文明所做的,都是要解决苦。

怎么解决?从原始人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现代化的高科技,无非是改善外在条件。这就是世界的文明进程。遗憾的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痛苦的根源在于内心,是由烦恼造成的,所以尽管今天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但人还是一样痛苦,一样烦恼。甚至物质越丰富,人活得越累越紧张。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懂得苦的根源在哪里。

解脱道的修行,必须认识到苦。这和世间对苦的认识不一样。世间所认识的苦很狭隘,而佛法要我们观察,整个轮回的本质都是苦的。即使我们现在感到的快乐,也是苦的。 佛法讲到苦有三种,“苦苦”是我们平常就觉得苦的;“坏苦”是我们现在觉得快乐的,但并不是本质的乐,只是需求暂时满足后造成的假象,不长久;“行苦”则是无常变化带来的痛苦,因为众生有恒常的执着,所以经受变化时就会感到痛苦。

接着 思惟苦的根源,一是烦恼,二是业的积集增长,三是死亡和生命相续。这就是集谛。

认识苦和集的目的,是为了发起出离心。你观苦,生起出离心没有?如果生起,达到什么程度?这是修行的检验标准。如果你真正意识到轮回本质是苦的,就不会有丝毫贪恋,你的所有执着都不会有立足点。如果还是照样执着和贪嗔痴,就说明这个出离心是骗人的。所以这里的“发心之量”,就是指你的出离心发到什么程度。

心发起来了,进一步还要解决苦,解决烦恼和业力,这就是道谛 。所以第五节是“抉择解脱道之自性”。解脱道的自性,就是道的体,是戒定慧、八正道。但中士道没有讲到灭谛,因为本论的修行是引向菩萨道,不是引向寂灭涅槃。所以,苦谛、集谛和道谛是为上士道服务的。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发起出离心,不仅中士道需要,上士道也需要。菩萨行者如果认识不到轮回的痛苦本质,不想出离轮回,就不能解决自身的惑和业,那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所以,中士道的出离心对上士道一样重要。只不过菩萨有悲愿,虽然认识到轮回是苦的,还是往里冲。刚开始是硬着头皮,觉得轮回很痛苦,但想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些如母有情还在轮回中受苦,不能光是自己逃,要拉着他们一起离开。就像《法华经》说的“三界火宅”,长者家的豪宅烧了起来,可孩子们意识不到,还在房子里玩耍,长者就想方设法把孩子们救出来。这是菩萨的悲心所在,是因为悲愿而入世,不是贪恋轮回。我们讲的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也是这个道理。你要有出世的心,但因为有悲愿,所以还要入世。对于我来说,不是我喜欢做什么,而是我觉得应该去做,也是这个道理。

·第五章

第五章是“上士道修心次第”,共四节,主要是围绕菩提心展开的。

第一节是“菩提心的殊胜”,即发心的重要性。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是区别大乘和小乘的根本,包括菩提心特有的功德,这里都作了充分说明。

第二节是“菩提心如何发起”。这个心很重要,论中介绍了七支因果、自他相换的修心法,进而要通过受持菩提心仪轨,帮助我们发心并进一步强化。

第三节是“菩萨行的安立”。我们修菩萨行的目的,也是为成就菩提心服务的。六度四摄都是菩提心的实践,属于行菩提心。论中也去除了长期以来关于修行的一些误区,比如方便与慧的关系。菩萨道的修行,是不是见性就可以了?其实是不够的,还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等。方便与慧,就像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

第四节是“广说菩萨行”。菩萨道的修行有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上士道构建了整个菩萨道的修行,核心是菩提心,所有的菩萨行最终都是为了成就菩提心,以此圆满无上佛果。

·第六章

第六章是“止观”,属于上士道的一部分。止观是根据六度中的禅定和般若,另外开出的详细说明。共有四节,即止观的自性,怎么学止,怎么修观,最后是止观双运。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止观。“道前基础”略示修法的部分就讲到,任何一个法都包括加行、正行、结行和未修中间。正行是什么?就是止观。我们念死无常、念恶道苦、皈依三宝,每个法门都要通过止观来落实。我们念三宝,不念别的,一心安住在对三宝功德的忆念中,这就是止。我们念无常,从各个角度不断思惟,安住在对无常的忆念中,这也是止。

如果没有止的功夫,我们可能一会儿念三宝,一会儿念别的,又想到家里,又想到哪个同学说了我坏话,心就会落入掉举、散乱中。所谓止,就是制心一处。当我们通过各个角度来思惟无常或死亡,这个过程就是一种观修。观修有两种,一种是观察修,建立在思惟的基础上;另一种是现量的观修,立足在觉知或觉性。初级修行是以观察修为主,《道次第》尤其重视这一点。总之,每个法的修行都包含止观,很重要。

·第七章

第七章是“道次第之要义”,对整个《道次第》的建构加以总结。

最后是“余论,略说金刚乘修学法”。因为藏传佛教以金刚乘为究竟,有了显教的基础,就要导向金刚乘。但作为显教学人,学完《道次第》之后,不一定要学密宗。因为我们本身有天台、华严、禅宗等修行传统。我们可以吸收《道次第》的长处,但未必要完全按这个套路走。

如何修学《道次第》

《道次第》对我们修学佛法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佛法要领。佛法博大精深,除了南传、藏传,仅汉传佛教就有八个宗派。此外,还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经常有人在问,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学起来比较容易。而佛法有经律论三藏,经典太多,论典也太多了,刚学佛不知该看哪一本。

这里有根机的问题。佛陀是对机设教,可我们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根机。有人自我感觉很好,也有人自我感觉很糟,一天到晚觉得自己业障深重,什么都不行。这些感觉是不是都对?其实很难说。而《道次第》作为修学的纲要书,就是给我们提供成佛的常规线路,这样才能适用于各种根机。印老曾写过一部《成佛之道》,从建构来说,和《道次第》很相似。

研究所把本论作为修学的奠基之作,希望大家对此多下一些功夫。这几年翻译过来的《道次第》注释书越来越多,还有不断翻译的势头,因为格鲁的大德们几乎都会讲《道次第》。随着汉藏佛教的交流日益频繁,陆续有大德开讲《道次第》,或是把相关注解翻译过来。

我们早期看到的注解,有昂旺朗吉堪布的《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他是民国年间的一位格鲁派大德。还有一本是这几年翻译的,帕邦喀大师的《掌中解脱》,他属于昂旺朗吉堪布的老师辈。近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多宝讲寺智敏老法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最近在网络上看到,格鲁大德祈竹仁波切也出了《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教授》,是《广论》的注解。此外,应该还有很多。

从同学们的学习来说,倒也不一定看很多注解。选一本比较权威的,用心看就好了。太多了反而没能力消化,看得眼花缭乱。修学是看你领会了多少,而不在于你读了多少。有时我们读一本注解,觉得还不能把某些问题弄清楚,这种情况下才需要参考其他,不必很多论典都同时、同样重要地学。但总是要看注解,这也是传承。什么叫传承?法师给你们讲课,这自然是一种传承。你们自己看书,如实地理解,不出现偏差,本身也是一种传承。所以除了听课外,你们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去读、去思考,要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这点很重要。

下面开始讲解论文。发给大家的《新编道次第略论目录》,希望你们好好领会,最好背下来,这样就知道《道次第》到底讲什么了。我虽然做了一些现代式的整理,但总体包含了《道次第》的主要内容,很多标题都是原来的。我们熟悉了这个目录,对《道次第》的思想脉络就能了然于胸。

《道次第》是宗喀巴大师为我们建构的非常完整的修学体系。现代科学讲系统论,《道次第》就是一个修学系统。其中每个部分,就是组成这个体系的支分,从依止善知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止观,每部分既有独立性,又和其他部分相关。

比如“说听轨则、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属于道前基础,是修道前必须具备的基础,否则就进不去。就像楼房要打地基,尤其现在的房子越盖越高,30层、50层、80层、100层,特别重视地基。我们的三宝楼就往地下打了500多根桩,一根都好几十米,机器每压一下是720吨。整个三宝楼就是架在桩上的,即使地震也没关系。

如果没有地基,房子就会倒塌,而道前基础是修道的地基。此外,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本身虽然是独立的,比如下士道是人天乘,有人天乘的修行体系和境行果;中士道是解脱道,有解脱道的修行体系和境行果;上士道是菩萨道,有菩萨道的修学体系和境行果,但在《道次第》中,又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所以下士道和中士道又是上士道的支分,也可以说,是上士道的前行。此外,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都必须落实到止观,都是为修心服务的。否则,这些法门就不能真正产生作用。

可见,《道次第》的结构非常严谨,是有机的整体。我们在学习时,既要了解每一部分的特征,同时要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以下课程中,我将逐步给大家介绍。接着看论文。

序  论

一、皈敬颂

敬礼于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

堪忍刹中自在主,补处慈尊法中王,善逝智父妙吉祥,龙树无着佛所记。

深观广行两大宗,传承诸师我皈命,为欲易入深广道,再以略法于此说。

二、本论内容及造论意趣

此论为总摄佛法之精要,龙树、无着二大流派之准绳,胜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规,三类士夫所应修持,乃至菩提一切无不全备之次第也。由此菩提道次第为门,将具堪能者引入佛地之规律,即此中所说法。

如济迦麻啰西啰寺(印度寺名)说法之轨则,先须讲明作者之重要与法之重要,及如何听说彼法之三事。

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导分四:一、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二、为于教授生敬信故,释法之重要。三、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序  论

一、皈敬颂

首先是“皈敬颂”,皈依的皈,礼敬的敬。这是印度论师造论的传统,每造一部论都会写这样的偈颂,以此礼敬三宝。因为论主造论,是阐述佛陀经教的思想。既然要阐述佛陀经教的思想,首先要对佛陀和与此论相关的祖师大德生起皈敬之心。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颂,不仅有皈敬的内容,同时包含作者造论的意趣:我为什么要造这部论。

“敬礼于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首先是皈敬。诸是众多,至尊是指世尊和诸佛菩萨最为尊贵,正士是指佛菩萨,具大悲者是具足大悲者,足下也是表示礼敬。

“ 堪忍刹中自在主。”这句是礼敬佛陀,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娑婆世界,翻译成汉语就是堪忍。为什么叫堪忍?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一是劫浊,地球到一定时候就会出问题,有大三灾、小三灾;二是见浊,人类的思想很混乱,有各种宗教、哲学及错误观点;三是烦恼浊,众生的烦恼很多;四是命浊,死亡不定;五是众生浊,众生的贪嗔痴很重,且根机不同,呈现出五花八门的世界。在五浊恶世生活的众生,需要有忍耐力,否则就会活得很痛苦。堪忍,是在这样一个生活环境中磨炼出来 的。刹就是国土。那么,谁是堪忍刹中自在的主人呢?就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这个自在,是解脱自在。因为解脱了烦恼,成就了无限的智慧和慈悲,所以才自在。反过来说,众生从生活环境到内心世界,都充满着不自在。

“补处慈尊法中王。”第二句是赞颂弥勒菩萨,他是一生补处菩萨。什么叫一生补处?就是今生结束后,下一生就要成佛了。补是候补,也就是说,弥勒菩萨是这个世界下一任的佛陀。他现在还没有正式上任,住在兜率内院。印度古代有些大德,研究经教时有问题搞不清楚,就会打坐入定,到天上找弥勒菩萨讨教。《大唐西域记》就有这样的记载。在中国古德中,道安大师、虚云老和尚等也有相关经历。因为弥勒菩萨是下一任佛陀,虽然没正式上任,但也可以管管这个世界的事。慈尊,弥勒菩萨的梵语是阿逸多,翻译成汉语是慈氏。因为他过去生中修慈心三昧,一天到晚笑呵呵的,很慈悲。法中王,就是法王。这个词在藏传佛教用得有些滥,其实,真正的法王要于法自在。所以从戒律来说,唯有佛陀才能称为法王,称为大师,其他人是不可以随便称的。

第一句赞颂教主释迦牟尼佛,第二句赞颂弥勒菩萨。宗大师造这部论的总依,是《现观庄严论》,别依是《菩提道炬论》,继承了中观和瑜伽两大体系的思想,即深观和广行。而弥勒菩萨是瑜伽学派(广行)的初祖,所以要礼敬慈尊。如果没有直接传承关系都要礼敬的话,十方诸佛逐一地写,就写不过来了。

“善逝智父妙吉祥。”第三句是礼敬文殊师利菩萨。善逝,是佛陀十大名号之一。我们每天念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中,就有这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善逝代表好死,指圆寂时最好的状态,证悟涅槃。不像凡夫,能够死得自在安详的很少,多数人都在痛苦烦恼中死去。智父,指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这个智也可以说一切智者,代表一切佛陀。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象征智慧的成就。一切诸佛都从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妙吉祥,还是指文殊师利菩萨,是深广两派传承源头级的祖师,也是我们修学《道次第》应该礼敬的。

“龙树无着佛所记。”龙树和无着,是深广两派的代表人物。龙树是中观学派的创立者,无着是瑜伽学派在人间的实际传承和创立者。弥勒菩萨的论典,如《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等,究竟是怎么传到人间的?根据经教记载,都是无着菩萨在定中听弥勒菩萨所说,然后整理出来的。龙树菩萨生于佛灭后七百年,无着菩萨生于在佛灭后九百年。这两位重量级祖师,都是佛陀在大乘经典中授记过的。他们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开启了弘扬中观、唯识教法的先河,于是有了深广两派的传承。我们之所以能学到这部论,离不开这些祖师大德的贡献。

“深观广行两大宗,传承诸师我皈命。”深观是中观学派,讲般若性空。《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深观,以般若智慧直接观照诸法实相,观照空性,所以称为深观。广行是指弥勒、无着开创的瑜伽学派,重点是如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益一切众生。深观、广行两大传承中的所有祖师,比如深观系统的龙树、提婆、法称等祖师,广行学派的无着、世亲、安慧、护法、陈那等祖师,都是我们要皈依和礼敬的。

“为欲易入深广道,再以略法于此说。”这是宗大师造此《略论》的意趣所在。宗大师早年已写过《菩提道次第广论》,但《广论》内容太广了,一般人学起来有难度。为了让更多人接受《道次第》这种殊胜教法,契入深观、广行所阐述的真理和菩萨行,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容,再以简略的方式宣说。

二、本论内容及造论意趣

“此论为总摄佛法之精要,龙树、无着二大流派之准绳。”这一段说明本论的内容和作用。宗大师所造的《道次第》,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及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总的含摄了佛法一切纲领。龙树代表中观学派,无着代表瑜伽学派。这部论的意义就在于,汇归深观和广行的思想,为我们正确了解两大学派提供了准绳。

在印度早期,中观和瑜伽学派是独立的,有各自的论典、见地和修行方法,代表两个不同的修行体系。尤其在知见上差别比较大,中观是以二谛解释世界,认为一切法都是空的,心和境都是空的,以此引导我们契入空性,契入诸法实相。唯识是以三性解释世界,先讲心是有的,境是空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是唯识所现。也就是说,我们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离开心,以此引导我们契入空性,契入中道实相。所以,中观和唯识的主要思想是不一样的。在印度佛教史上,中观和瑜伽学派曾出现过对立,两派祖师如法称、月称、月官等,为此辩论好几年之久。中观不承认唯识,觉得唯识的思想不究竟,而唯识也觉得中观的思想有问题。

在印度佛教的晚期,中观和瑜伽又有融合的倾向,出现了瑜伽倾向的中观学者,既接受中观空性见的长处,又接受瑜伽菩提心和菩萨行的传统。阿底峡尊者就继承了这一思想,宗喀巴大师又继承了阿底峡的思想。所以在《道次第》中,同时有中观和瑜伽的传承。当然,本论除了接受瑜伽系统广行部分的思想外,在知见上并没有接受,主要是以法称的中观思想为主。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还广泛破斥唯识的思想。宗喀巴大师曾撰写《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就是对唯识阿赖耶和自证分的破斥。所以它对唯识思想是部分接受,只接受了菩提心和菩萨行。

“胜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规,三类士夫所应修持,乃至菩提一切无不全备之次第也。”胜士,指菩萨,不是一般人,而是优秀的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一切智地,是佛的果位。法规,是修行的法则、道路和途径。三类士夫,指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乘根机的人。所应修持,都应该依照《道次第》的准则修行。论中说得非常清楚,如果你是下等根机,可以一步步从下士道走到中士道、上士道。如果你是上等根机,也不能忽略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基础。总之,不论你是什么根机,都可按《道次第》,有条不紊地趣入菩提大道。所以说,从发心到成佛的所有修行,以及应该具备的次第,这部论都具备了。

“由此菩提道次第为门,将具堪能者引入佛地之规律,即此中所说法。”以《道次第》施设的内容,作为我们修行的法门,对发心并具备修行能力的人,引导他们走向佛地,就是本论所说的内容。

按印度的传统,说法有说法的轨则。宗大师继承的,是印度济迦麻啰西啰寺的说法轨则。昂旺朗吉堪布介绍说,当时印度说法比较着名的,除了济迦麻啰寺,那烂陀寺也有自己的说法轨则。其实说法轨则也代表它的教育方式,不同寺院有不同的宗风。我们看论文。

第一部分是讲作者。《道次第》的作者是宗喀巴大师,可这里所讲的作者是阿底峡尊者。为什么?因为《菩提道次第广论》主要依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而造,所以宗大师在介绍作者时,是介绍阿底峡尊者,而不是自己。这也体现了宗大师的谦虚。

“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导分四:一、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二、为于教授生敬信故,释法之重要。三、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关于道次第的引导,从四方面来说。第一,为阐明这一教法的殊胜,介绍造论者的重要性。第二,为对所说教法生起尊重和信任,说明法的重要性。第三,对如此重要的教法,学人应如何听闻,师长应如何讲说。第四,如何以正确方法引导弟子在菩提道上逐步前进。

‘叁’ 请解释“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的意思是:

当你忧伤的时候,上帝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当你软弱的时候,上帝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出自《圣经》。

圣经是犹太人和欧洲人的信仰经典,讲述古时犹太人、耶和华的历史,并记录先知预言。当犹太教经典大量译成希腊文本后,希腊文ta biblia遂被用以专指这些经典;拉丁文衍为单数词Biblia,后成为犹太教、基督教正式经典的专称,汉译作“圣经”。



(3)在圣经中历史序言怎么解释扩展阅读: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出自《圣经》,《圣经》的写成背景:

《旧约》诞生的文化背景是独特的神文化社会,在犹太人看来,神的存在是真实的、无处不在的,神就是真理和历史,《圣经》中的叙事都是真实发生的。这就是犹太历史观的独特之处。《新约》书卷基本上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写成,到三世纪初就已经基本确定,最终定稿则为四世纪末。

旧约之成为正典经过了千年的辩论(这是犹太教里面的辩论)。由于圣经旧约部分具有极其悠远的历史,因此起初,没有文字,只有语言。最先是由口头的传统(包括五经都先有口头的传统),后来变成为文字,逐渐的把这些材料聚集起来成为39本。

这39本内以希伯来文圣经的分法为三部分,就是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录。先知书也不只是所谓的大小先知书,还有一些前期的以口来传讲的先知书,也归纳到先知书里面。这三部分是在不同的时候成为正典的。

在主前第五世纪,尼希米与以斯拉的时候,律法书成为正典。那时候五经已经编在一起了。亚历山大东征以后,也就是主前第四世纪,先知书开始成为正典,确定某些先知的作品要被纳入先知书。圣卷则要在主前150年的时候才形成。

主后70年耶路撒冷毁灭了,圣殿被毁,没有地方可以献祭。因此,以圣殿为中心的献祭宗教,没有献祭的圣殿时,宗教信仰也就崩溃了,一定要有一个东西来替代圣殿和献祭。所以犹太人把圣殿作为中心的献祭宗教,变成一种“书”的宗教(Book Religion),这本书就是把那39卷书编辑在一起的,人们所称的旧约圣经。

‘肆’ 请问圣经历史书说的是什么

圣经中叙述以色列历史的经卷,都是历史书,主要是在智慧书前面的17卷,新约则主要指着使徒行传说的。
历史书的年代从主前约一四OO年至主前约四OO年,或说是整个一千年的希伯来历史。这个长时期自然地分成三个主要的期间:神权政治时期(主前1405~1043年),君主政治时期(主前1043~586年,或从扫罗至耶路撒冷被毁),以及复兴时期(主前536~420年)。
更多关于圣经历史书说的是什么,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ce36af1615827053.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伍’ 《圣经》里有哪些被证实的预言

《圣经》里关于以色列复国的预言已经被证实。

约2700年前,对于犹太人将会漂流于世界各地以及终将回归,以赛亚发出了惊人的预言。

“那些飞来如云、又如鸽子向窗户飞回的是谁呢?”(赛60:8)

这里的代名词“谁”指的是犹太人。《圣经》里预言说他们将“飞来”,照预言所说,1950年9月身居也门的50, 000名犹太人乘坐飞机返回,1951年7月身处伊拉克的122, 000名犹太人也乘飞机返回。

1903年,美国的奥维尔(莱特兄弟中的弟弟)乘坐自制的飞机在基蒂霍克花12秒的时间成功飞行了36米,这是人类第一次借助动力成功起飞。可是2700年前,《圣经》中就已经预言说将会有很多以色列人飞回自己的故乡。

以色列三面围敌,一面朝海,如果要从海外回到以色列,只能依靠飞行工具。惊奇的是,1948年,以色列子孙乘坐740架飞机从海外飞回了自己的故土。2700年前还没有“飞机”这个名词,故此形容为“如鸽子向窗户飞回”,这是多么惊奇又准确的预言啊!

维多利亚女王(1819一1901)在位期间是英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是国际化殖民地竞争进入白热化的时代,是革命与战争的漩涡席卷全球的时期。历史上,使大英帝国崛起,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人也是维多利亚女王。

大英帝国的首相中最有才能、最严谨的是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04~1881)首相,他拥有着犹太血统。正因为他,当时英国才拥有了安定的政治环境。一天,女王对他说:“迪斯雷利,你能拿出神活着的证据吗?”迪斯雷利回答说:“女王陛下,只要看看犹太人的历史就足够了。”

犹太人在帝国主义与天主教的迫害下顽强地存活下来,在浪迹天涯的命运中向世界人民展现着坚韧的生命力!这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犹太民族精神!

犹太人的存活与回归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样的奇迹如果没有《圣经》作为依据,是解释不清楚的。

‘陆’ 谁能帮我详细解释下圣经

The Bible
意为神圣的经典,在中国特指儒家经典,如宋朱熹《大学序》云:“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 经 贤 传 之 指 ,粲然复明于世。”基督教传入后用以指西方宗教的Bible,是当今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书籍。

《圣经》(拉丁语:Biblia,希腊语:Βίβλος,英语:Bible,本意为莎草纸,中文亦称耶经)可以指犹太教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宗教经典。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是指《塔纳赫》(或称《希伯来圣经》),而基督宗教的则指《旧约圣经》(《旧约全书》)和《新约圣经》(《新约全书》)两部分。

Bible(圣经)的希腊文biblion是“书”或“卷轴”的意思。这字是从byblos一字而来,byblos是指一种生长于尼罗河畔,沼泽地带的纸草(papyrus)。将一英尺的纸草木髓切下,剥去树皮,让烈日把它晒干,就能制成书写的材料。人要将横的木条放在直的木条上面,互相交迭,好像现代三夹板的制法。横的木条表皮较为光滑,可用来书写;将多个断片的木条合起来,就可制成长达三十英尺的卷轴。 后来,说拉丁语的基督徒,用biblia(biblion的众数)这字来称新旧约的书卷。

Scripture(经卷)的希腊文是graphe,意思是“着作”。在旧约,这种着作被确认为带有无上权威(比较王下十四6;代下二十三18;拉三2;尼十34)。后来旧约的“着作”逐渐被收集,分成三类:称为律法书(Laws)、先知书(Prophets)和圣卷“Writings,或称诗歌(Psalms)”。这些着作构成旧约的三十九卷,就是现在的旧约正典了。
在新约希腊文圣经,grapho(当作动词使用)被解作“圣经”约有九十次;而以名词出现(graphe)也有五十一次,差不多全部都用来指圣经。新约有几种对经卷不同的称呼:有指全本圣经(如太二十一42,二十二29,二十六54;路二十四27、32、45;约五39;罗十五4;彼后三16),有指圣经中的个别部分(可十二10,十五28;约十三18,十九24、36;徒一16,八35;罗十一2;提后三16),有用作“神的话语”的同义词(如罗四3,九17,十11;加四30,提前五18)。它们也被称为“圣经”(Holy Scriptures)(罗一2)。提摩太后书三章15节用了另一个希腊文hiera grammata(神圣的着作)。提摩太后书三章16节强调,这些着作不是平凡的着作,而是“神的所呼气默示的”,这正是指它具有权威,在教训上没有错误而说。
《塔纳赫》是犹太教的经典,记载关于上帝和古时犹太人的历史。《塔纳赫》亦同时是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
《希伯来圣经》记载的是从上帝创造世界,人类犯罪,犹太人的历史及关于世界的预言。基督教的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构成,而其《旧约圣经》与《希伯来圣经》内容大致相同,不过天主教版本就多了数篇《塔纳赫》跟基督教新教《旧约》都没有的数篇经卷。《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基督和其门徒的言行与早期基督教的事件纪录,使徒书信及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
据统计现在共有大约一万四千多种不同语言版本的圣经,尤其是“希伯来圣经”部分,而基督教新约部分,就有大约五千三百种不同语言版本。在众古书中可说是现在世界上最多不同语言翻译版本的书。[1]

‘柒’ 犹太智慧的枕边书的序言

犹太民族是上帝选出来的成为有道行的智慧民族,因此上帝也为他们安排了更为超乎寻常的苦难考验,犹太民族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里,居无定所,各个时期在不同的国家里都饱受迫害与歧视,而正是这些苦难的经历,锻造了这个民族无比坚强的意志、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以笑声净化忧伤的生活态度,这些性格特点,促使犹太人在精神文化,经济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一方面,积极好学的本性,令犹太人在流浪的旅途中,仍专注于精神与文化世界,不断探索和思考,吸收各地文化精华,融合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当中,大量由犹太人创造的民间传说故事随之而生,这些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反应了善与恶,美与丑,乐与悲,是犹太民族的一大文化艺术宝藏,也是犹太人智慧的体现。
另一方面,苦难与流浪的经历,赋予了犹太人敏锐的感受力,加上重知识律法、守信用、善于把握商机等等这些特质使得犹太人在商界驰骋两千多年,均所向无敌。
上帝以苦难成就了犹太人,犹太这个非凡的民族,将永远站在备受关注的焦点上。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通过流传于世的民间寓言传说、智者故事、幽默故事、生活智慧故事等等,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犹太民族内敛,虔诚的本质,以及乐观处世的态度,希望读者能从其中得到启发。
下篇主要从经商准备、经营、管理几个方面,站在当今现实的角度对犹太人如何能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进行剖析,畅述犹太人精明经商之道,为经商人士作借鉴之用。
愿这本智慧枕边书能给您带来启示,在创造幸福美满的人生过程当中有所助益。
上篇 犹太民间智慧
1、寓言与传说
猎人与鸟
有一次,一个捕鸟的人抓住了一只鸟。但是,这是一只非常特别的鸟,它能听懂人类的所有七十种语言。于是,它就用捕鸟人的母语恳求他:“放了我吧,我会传授给你三条很有用的教诲。”
“你先告诉我,我就放了你。”捕鸟人说。
“你先发个庄严的誓约,你一定要遵守你的诺言。”鸟儿回答。
“我发誓,我一定会放了你。”捕鸟人回答。
于是鸟儿说:“那就好好听着!第一个教诲是:‘不要为已经发生的事后悔’,第二个教诲是:‘不要相信难以置信的事’,第三句教诲是:‘不要去干做不到的事。’”
把它的心得教给捕鸟人后,鸟儿再次央求他:“现在遵守你的诺言,把我放了吧。”
捕鸟人同意了,给了它自由。
鸟儿振翅飞到旁边的一棵大树顶上,嘲笑捕鸟人说:“你真是太傻了!让我脱离了你的手掌心。你不知道,我身上有颗珍珠,有着神奇的魔力,是无价之宝,就是靠着它,我才会这么聪明。”
听完这些,捕鸟人立刻为刚才放走鸟儿的愚蠢行为后悔了。他开始攀登鸟儿栖息的那棵大树,想要挽回损失。艰难地爬到半路的时候,他一失手,摔了下来。他跌断了骨头,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着。
鸟儿居高临下地看着他就笑说:“你这个蠢蛋!”它骂他,“几分钟前,我刚把自己的心得传授给你,你眨眼就忘记。我让你不要为过去的事后悔,几乎是同时你就后悔给了我自由。我让你不要相信难以置信的事,你仍然把我的话当作真理,居然相信我有一颗神奇的魔珠。要知道,我不过是一只再普通不过的鸟儿,每天都不得不辛辛苦苦地为食物奔波。最后,我提醒你不要去做你做不到的事情,你还试图空手去抓一只会飞的鸟儿。因为你不听我的,你现在不得不躺在那儿,摔断了骨头,流着血。你这种人就像谚语中说的那样:‘对聪明人只要说一句就够了,对傻瓜,说一百句也不管用。’可悲的是,人类中有太多像一样你的傻瓜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有一次,一个穷妇人正在集市上卖干酪,一只猫跑了过来,叼走了一片干酪。一只狗看见了这个小偷,就想把干酪从它那儿抢过来。猫拼命反抗,它们展开了一场激战。狗又叫又咬,猫又抓又叫,但是谁也没有打赢谁。
“让我们到狐狸那儿去,让它来给我们做裁判。”最后猫这样建议着。
“同意!”狗说。
于是,它们就去找狐狸了。
狐狸听完了它们的争吵,摆出很明智的样子。
“愚蠢的动物,”它牝叱道,“为什么要这样打架呢?如果你们两个都是想要这块干酪的话,我就把它切成两半,这样,你们就都满意了。”
“同意。”猫和狗说道。
狐狸于是就拿出小刀,把干酪切成了两半。但是,它没有纵向切,而是横向地切了一刀。
“我的这块变小了。”狗抗议道。
狐狸从它的镜片后面仔细公正地看了看狗的那一份。
“你说的很对,一点不错。”狐狸裁判道,然后放到自己的嘴里。
于是,它从猫的那一份上切了一块下来。
“这样就一样了。”它说。
看见狐狸这样做,猫又开叫:“快看看吧!现在我的这块小了。”
狐狸再次戴上眼镜,公正地看了看猫的这份。
“你太对了!”狐狸说,“稍等一会儿,我会马上纠正的。”
它又跑到狗那儿,在狗的那一份上又切了一块,也放到自己的嘴里。
事情就这样不断地重复,因为猫和狗总是在吹毛求疵。结果,狐狸当着他们的面把整块干酪全吃完了。
认清敌人
一只年轻又没有生活经验的老鼠出外找吃的。它出去之前,老祖父提醒它:“我的孩子,要当心我们的敌人啊。”
小老鼠乖乖地答应了,接着飞快地冲进了谷仓。
它碰见的第一个动物是只公鸡。它伸展着翅膀,看起来非常凶猛,还用一种可怕的声音叫道:“喔,喔,喔!”
小耗子被吓着了,急忙逃回了洞中。
“爷爷,爷爷,”它气喘吁吁地说,“我碰见了一个可怕的怪物,它有血红的冠子,它一看见我,就向我嚎叫。”
老鼠爷爷溺爱地笑着说:“傻孩子!这并不是我们的敌人!这不过是一只鸣叫的公鸡,你用不着怕它。”
小老鼠放心地又出去了。这一次,它碰见了一只火鸡。它一看见火鸡就非常害怕,跌跌撞撞地跑回了老鼠洞。
“哦,爷爷!”它喊道,恐惧得发抖,“我看见了一个黑怪物,尖尖的喙子,发怒的红眼睛,它一看见我,就猛烈地摇着脑袋,喊道,‘咯啊,咯啊’!”
老鼠爷爷溺爱地笑着,“傻孩子!”它轻叱道,“它不是我们的敌人,那只是一只火鸡!你要能认出我们的敌人。它总是假装恭顺的样子,它有漂亮的金眼睛,有光滑的皮毛,它总是低着头,发出轻轻的咕噜咕噜声。要是你看见它的话就赶快逃命吧!”
日行一善,为己积德
从前,在一个小镇里有一个人,他决心把儿子教育成一个正直的人。每天,他都对儿子重复着同样的诫律:“把面包投入水中,也许有一天,你会得到百倍的回报。”
后来,这个人去世了。男孩牢牢地记住了父亲教给他的话。每天,他都要去海边,把一小片面包投进水里。有一天,他刚把面包扔进水里,一条鱼就游了过来,一口把面包吞了下去。从那天起,男孩每次去扔面包时,那条鱼总是早早就等在那儿了。鱼越长越大,越长越强壮,渐渐地就在鱼群里横行霸道了。周围的鱼开始为它们的小命担心了。
恐惧之中,它们集合到一起,向海王利维坦抱怨。“上帝,”它们说,“在大海里,在我们当中有一条大鱼。它是如此强而有力,有它在,我们再也没有安全感了。一天还没过完,它已经吞掉最少二十条鱼了。”
海王利维坦听到这些,很是震怒。“把这个犯人带来见我!”他命令道,并派了一个使者去传唤它。但是,当那条鱼听到使者带来的命令时,就把它大大嘲弄了一番,然后一口吞了下去。海王利维坦等了很久,不见使者回来,就又派了一个去,它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利维坦暴怒地喊道:“我要亲自把罪犯逮回来!”当他找到那条鱼时,就问它:“大海里有这么多鱼,为什么就没有一条和你一样大呢?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你说的很对,”鱼回答说,“这是一个秘密。我之所以这么有力量,是因为有一个男孩,他每天都要在岸边,扔一块面包给我。以后我会更强大的。因为每天,我都要拿二十条鱼做早餐,三十条鱼做晚餐。”
“你为什么要吃自己的同类呢?”利维坦严厉地责问。
“谁让它们总是游近我,我怎能经得起这种诱惑呢?”鱼回答说。
利维坦不耐烦了,他命令说:“去!把那个喂你的男孩带来见我!”
“明天我就带他来见你。”鱼儿回答。于是,它游到沙滩上,在男孩每天来喂它时站的地方,挖了一个洞,还在上面覆盖了海藻。
第二天,男孩和往常一样来了。他刚一踏上他习惯站的地方,就掉到了海里。那条鱼衔着他,迅速地游到了海王利维坦面前。
“把男孩吐出来。”利维坦命令。于是,鱼把男孩吐到了海王利维坦的口中。
“我的孩子,”利维坦责怪男孩,“你为什么要把面包扔在水里呢?”
男孩回答说:“哦,我的国王,我很小的时候,我爸爸就叫我这样做了。”
听到他的回答,利维坦很是欢喜。他把男孩从口中吐了出来,怜爱地吻一吻他。他觉得男孩是个值得教的人,就把人类所有的七十种语言都教会了他。他还教给他摩西五书,让他成为一个大学者。
利维坦把自己所懂得一切都教给了男孩后,就把他放在了离海三百米的陆地上。男孩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一个荒无人烟的海滩上。因为很疲倦,所以,他就躺在那儿继续休息。忽然,两只乌鸦飞到了他头顶上。因为利维坦教过他鸟类的语言,所以他能听懂它们在说什么。
他听见小鸟说:“爸爸,看下面地上躺着的男孩,你觉得他是死了呢,还是活着?”
“我不知道,儿子。”大乌鸦回答说。
“我很长时间没吃过人眼睛了,”小乌鸦叫道,“我要把那男孩的眼睛啄出来。”
“别这样做,孩子,”他父亲警告它,“那男孩可能还活着,那样,你就会遭殃了!”但是,小乌鸦根本没有留心听爸爸的话,就扑向了男孩。男孩听见了它们说的每一句话,但他装假睡着,等小乌鸦停在他的额头上,他就一把抓住了它的腿,紧紧抓在手里。
“爸爸!爸爸!”小乌鸦尖声叫道,“快下来救我!”
它父亲看见这种情形,悲鸣道:“我可怜的孩子啊!”接着,它又向男孩喊道:“要是你能听懂我的话,快放了我的孩子吧。如果你仁慈地放了我的儿子的话,我一定会报答你的。在你现在躺着的地方,埋着以色列国王所罗门失踪的财宝。”
于是,男孩放了小鸟,开始掘地。他发现乌鸦没有骗他,因为他真的找到了所罗门的财富,里面有许多珍珠、宝石,每一颗都是无价之宝。从此他变得非常富有,在他死了以后,留给他的孩子们数不清的财富。
西拉的儿子写出了他对这个男孩的看法:“饥饿的时候剥碎面包,和每一个需要的人分享你的食物。”
犹太名人—爱因斯坦
阿伯特·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西南部古城乌耳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05年,二十六岁的爱因斯坦共发表了四篇在物理学领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论文。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余的两篇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后人认为这是他对物理学最重要的贡献。1955年病逝于普林斯。
因果相连
这个故事发生在大卫国王时代。国王的儿子所罗门还是个小孩,那时的冬天,有一个老人走在路上,看见一条快冻僵的蛇。这位老人,想着应该对一切生物都有仁慈之心,就把蛇放进了怀里去暖它。蛇一会儿醒来,发现自己在一个人的怀里,就狠狠地咬了他。这个老人对蛇说:“我救了你的命,你为什么想咬死我?如果不是我,你就冻死了。”他接着又说,“我们去找个法官看看你这么对我是否公正。”蛇说:“我愿意,但我们去找谁呢?”老人回答:“就找我们碰到的第一个东西吧。”他们一起往前走,首先碰到了一头牛。老人对牛说:“请站住,帮我们裁决一下。”于是他陈述了他如何救了蛇,而现在蛇却想咬死他的事。这时蛇说:“我这么做完全对,因为圣经上写着:‘我将让蛇和人类互相憎恨’。”牛回答说:“蛇伤害你是对的,尽管你这么好心地对它,因为这是这个世界的法则,如果一个人好心对待人,得到的却是以德报怨的后果。我的主人就是这么做的。我每天在田里干活,付出了很多,然而到了晚上,他吃最好的,只给我一点稻草,我的主人睡在床上,而我只能在露天的院子里,让大雨浇注。这是这个世界的法则,因此,蛇想吃了你是正确的,尽管你救了它的命。”老人听了这些话很难过。他们继续往前走,碰到一头驴子。他们把对牛说过的话又告诉了驴子。但驴子的回答也和牛是一样的。
然后老人到了大卫国王这里,控诉这条蛇。大卫国王说:“蛇是对的。你难道不知道圣经上的话吗?那上面写着:‘我将让蛇和人类互相憎恨’。因此我没法帮你。你不应该救蛇,你应该让它死掉,它是我们的敌人。”
老人眼里含着泪离开了国王,当他走着的时候,他在井边看到了小所罗门。所罗门的手杖掉进了井里,正命令仆人把井源掘深些,让水溢满井,手杖漂起来,他就可以拿到了。老人看到这里,他想:“他一定是个聪明的孩子,我把我的事说给他听,也许他可以保护我。”于是他把他和蛇的故事告诉了所罗门。所罗门问:“你去过我父亲那里了吗?”老人说:“是的,我去过,但他说他帮不了我。”小所罗门说:“让我们再去一次。”于是他们又来到大卫国王面前,老人手里拿着一个拐杖。所罗门说:“您为什么不给这个老人和蛇做裁决呢?”大卫国王回答:“我无法做裁决。这是他活该。谁让他不记住律法上的话呢?”所罗门说:“亲爱的父亲,给我个机会,让我给他们做裁决吧。”大卫国王说:“好儿子,如果你认为你行,就尽管做吧。”于是小所罗门转过身来,对蛇说:“你为什么对这么好的人做出这么邪恶的事?”蛇回答说:“是主,他保佑我,命令我咬人类的脚后跟。”所罗门说:“你是否愿意再看看律法上写的是什么?”蛇说:“当然,十分愿意。”接着所罗门说:“假如你愿意按照律法上写的,你就应从他身上下来,站在他旁边。因为律法上写着,如果两个人争吵,必须都得站在法官的面前。因此你应该站在他旁边。”蛇回答说:“我很愿意这样。”因此舒展身子,站在了老人旁边。这时所罗门对老人说:“现在按照律法上写的对待蛇吧,律法上说你必须打碎蛇的脑袋。因此就这么做吧,因为蛇已经答应接受律法的裁决。”这位好心的老人手里有一根走路用的手杖,于是他举起了手杖把蛇打死了。聪明的所罗门用他的智慧救了老人。
因此,人不应该像那位老人一样,对邪恶的东西施予好心。
滥竽充数的下场
谚语说:“你将像昆兹一样被留下来照看羊群。”如果你问昆兹是怎么被留下来照看羊群的,那请看下面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很有力量的国王,他有一个顾问叫昆兹。无论何时国王需要建议,并且顾问们做出了决定时,机灵的昆兹总是到国王那里说:“这是我们的决定。”这种绅士方式的行为给他带来了好处,就好像是他提出了建议,而其他人不过是附和他,显出其他人没有理智,也没有理解力。于是国王相信昆兹所说的,并认为他比其他的顾问要聪明些。
现在其他的顾问发现国王更宠爱昆兹,他们很愤愤不平,因为他是他们中最无能的一个。一天他们聚在一起想着如何贬低昆兹。于是他们到了国王那里,问道:“国王陛下,请原谅我们,因为我们想问您一个问题,您为什么认为昆兹比我们更值得您尊重?”
国王回答说:“我来告诉你们是怎么回事吧。无论什么时候你们做出决议,他总跑来告诉我说主意是他出的,你们不过是附和他,他比你们更聪明,而你们什么都不懂。但我不会由此对你们不敬,因为你们对我很有好处。”
当听到这些,顾问们很高兴,心里想:“我们很快就能看到他的下场了。”于是他们对国王说:“我们保证昆兹说的都是谎话,因为他什么都不懂。请单独测试我们每一个人,您就会发现他个人根本不能给您建议。”
国王说:“我很快就会发现的。”于是传见他宠爱的顾问昆兹,对他说:“我亲爱的仆人,我知道你很忠诚,也特别聪明。现在我脑子里有些想法,不想让别人知道。因此想问问你是否能替我解忧,如果能,我会重赏你。”
聪明的昆兹回答说:“我敬爱的国王,请问我吧,希望能给你回答。告诉我您的秘密。”
国王说:“我想问你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太阳从哪里升起?第二个是:天空离地面有多远?第三个,我亲爱的昆兹,我现在在想什么?”
昆兹听完了这三个问题说:“国王陛下,这些问题都很难,不可能马上回答。它们需要时间,因此我请求您,给我三天时间,到时我希望能给您正确答案。”
国王说:“我亲爱的昆兹,你的要求批准了,我给你三天时间。”
昆兹出来了,心里想:“在城里我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我要到乡下去。在那里我能更好地思考。”
他到乡下去,碰到了给他照料羊群的牧羊人。他一边走着,一边自言自语:“谁能告诉我天堂离地球有多远?谁能告诉我太阳从哪里升起?谁能告诉我国王在想什么?”那个牧羊人看到自己的主人陷入沉思,就对他说:“主人,请原谅。我看你在想很麻烦的问题。如果你问我,也许我可以帮助你。正像谚语说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昆兹听到这些话,他想:“我就告诉他吧,也许他真的能帮我呢。”
于是他说:“我告诉你我为什么这么苦恼吧。国王问了我三个问题,我必须回答,否则就掉脑袋。现在我想了很久,也找不到答案。”
牧羊人问:“是三个什么问题?也许我能帮你解答。”
昆兹心里想:“我还是告诉他吧,万一他是个学者呢。”于是他说:“我亲爱的牧羊人,下面我就告诉你这些问题。我必须告诉国王太阳从哪里升起,天堂离地球有多远,以及国王正在想什么。

‘捌’ 旧约和新约之间是什么关系

旧约是圣经的根源,新约是圣经的发展。在《圣经》里,以耶稣的出生划分界限,耶稣出生前为旧约、出生后则为新约。

《旧约圣经》是从犹太教传承下来的,即犹太教的《圣经》。全书次序和卷数,基督教各派有略微的不同。

《新约圣经》是基督教之经典,一共有27卷,其中包括记载耶稣的生平、言行,叙述早期的教会情况,传为使徒们所写。《旧约圣经》里面有39卷,《新约圣经》里面有27卷。

(8)在圣经中历史序言怎么解释扩展阅读:

旧约简介

从摩西(梅瑟)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被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纳为《圣经》的前一部分,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

不同的基督教派别所承认的《圣经》旧约部分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认46卷;东正教版本承认50卷;基督新教版本承认39卷。

《旧约圣经》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经(梅瑟五经,又称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书和先知书四部分。旧约圣经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写成及被辑录成书,在基督教看来与耶稣诞生后成书的《圣经》新约部分相承。

它的内容主线是讲上帝(天主)与其子民希伯来人(犹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故事。后来从犹太教直接诞生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其中两个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随这两大宗教的传播,旧约全书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对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新约简介

《圣经》新约部分的数量比较一致,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都承认27卷。

《新约圣经》正典书目,于公元397年举行的迦太基会议正式确定。其原本已失传,现所发现的最早抄本残片约为公元2世纪时所抄。在4世纪新约文本大致固定后,有埃及、亚历山大、叙利亚等抄本流行。

目前保存的最早希腊文《圣经》抄本为4~5世纪的抄本,最着名的有西奈抄本、梵蒂冈抄本和亚历山大抄本。

‘玖’ 塔木德经的序言

《塔木德》出自圣经的故乡巴勒斯坦,以及文明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亚。始于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放逐时期,结束于罗马共和时期。《巴比伦塔木德》于公元500年被编成法典形式,此时西罗马帝国已灭亡。随着作为世界强国的巴比伦的覆亡千禧之年开始了。它跨越了波斯,希腊,罗马的崛起,衰落,灭亡,它见证了基督教在西方和近东地区基督教的传播和其它宗教的消失。 1.初期
巴比伦放逐是人类历史重大时期,特别是对以色列来说是这样的。在期间,以色列人发现了自已。不仅重新发现了托拉并将它作为生活的准则,而且影响了新的宗教制度,比如犹太教堂,也就是没有祭司或典礼的教会式礼拜出现了-----它是所有宗教史上最深远的精神成就之一。
2.口传律法
公元前444年,在犹太共和国重建时期的犹太法学家【Sofer】以斯拉,首次提出新共和国的国内和宗教律法。他将放逐时期的所有的口传的律法编入其中,并处理有着同样精神的犹太教堂与社团的对抗问题。他的后继者续继他的工作,他们被称之为Soferim,也称之为“伟大的汇编者”。他们的教导和规则接受了大众实践的考验,被看作halachah【字面意思是:脚踏过的路】,它清晰地指引以色列人应当怎么生活。以斯拉和他的后继者去逝后,耶路撒冷的古犹太最高评议会兼最高法院【Sanhedrin】取代了他们的位置。这几代人喜爱上帝的律法,他们日以继夜地思索上帝的律法,对圣经的句子的解释被称作米德拉西【Midrash】,对各种戒律的解释对被称作密西拿【Mishnah】。学院出现了系统培养这些新知识,同时刻若地收集年代久远的口传托拉的律法传统。这种深入研究托拉的工作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后来由贵族和官员组成的撒都该教派【Sadcee】坚称:在托拉上没有特别写出的律法都是危险的且要受到该谴责的篡改。后来出现的以之相反的法利赛教【Pharisaic】派则努力推动口传律法的传播。他们追求的是上帝创造的完整的无穷的启示。他们坚信启示的知识可以在《摩西五经》最初的手抄本中找到。真正托拉的启示是摩西五经的含义,它揭示了上帝的思想,正如导师们与他们的后继者不断丰富细化一样,它的内容远远比文字本身更加丰富。Herford说:除了直接祈祷交流,研究托拉也是接近上帝的方式。它可能被称作Pharisaic式的Beatific Vision。正如Kepler所说的:研究托拉是模仿上帝的思想。
3.密西拿
Pharisaic学院积极活的成果有因为太笨拙而不易记住的风险。因为这些所有的教导都是口头的,没有写下来。公元前1世纪Hillel第一次将口传律法整理成为一个系统。他是所有拉比中最有名望的。他说过一句有名言:如果连你自已都讨厌做的事情,请不要让你的同伴去做。这就是托拉,剩下的都是这句话的注释。他是温和与仁慈的化身。“爱和平,争取和平,爱你的同胞,让他们接近托拉”也是他的名言。他普及了解释托拉的七条原则---比如:推论和类推的原则---圣经固有的意思要比引出的意思更好;并且在他的有生之年将口传律法分成六卷,这种划分被其后继者所沿用。
4.作者生平
坦拿【Tannaim,导师】的身平,他们被称为精神大厦的建筑师,他们完成的这部完整的着作就叫Mishnah,除了Hillelp 之外有必要提及三个人。他们分别是Johanan ben Zakkai,拉比Akiba,拉比Judah the Prince。Johanan ben Zakkai是Hillel门徒中最年青的,公元70年,他在Jabneh学院,从罗马对犹太国毁灭中他拯救犹太教。Jabneh学院成了犹太人学习的战场和精神生活的中心,几乎与其它拉比一样,他自食其力。他坚信犹太教要比它的政体更有生命力。用仁爱来取代献祭仪式。他宣称,人生最重的东西是心地善良。
下一代人当中, Akiba是密西拿的实际作者,是他将它从口传律法中脱离并编撰的。他是当代也是此后最伟大的拉比。正如传说的那样:如果让摩西看到他的成就也会嫉妒一阵子。他敏锐的洞察力使他能为每一个口传律法在圣经中找到依据。他的早期生活富有传奇和神秘色彩。公元132年他为上帝和以色列的民众殉难。在Akib死的当天拉比Judah the Prince出生,简称之为Rabbi---他是Hillel的第七代孙。他能力非凡,知识渊博,道德高尚。作为他这一代人的精神领袖。-----用其权威的训令统一宗教仪式成为他的目标。因此,他重新调查已经堆积了几个世纪的所有训令集,删减并增补,整理其内容。常收集被他接受的早期导师的意见,因此密西拿不是放在一个单一的模子中,它是一个复合的作品。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它取代了所有其它的口传律法的会集作品,并且不久并成为权威着作。
5.划分
我们不知道具体哪一年拉比完成了他的作品。晚期大约在公元220年他采用了一个密西拿的完整版本,它成型后包含了6卷:
1. 农业律法,有11篇,首篇讲祈祷。
2. 节日和禁食,有12篇。
3. 女人和家庭生活,有7篇。
4. 民事刑法。
5. 圣所和食物律法,11篇。
6. 洁与不洁,12篇。
共63篇,每一篇(massechta)分成章(perakim),共有523章。
6.成书时间。
关于密西拿成书的准确时间,在刚过去的9个世纪中,多种不同的意见在犹太着名权威中盛行。Sherira Gaon, Rashi, Luzzatto, Rapoport and Graetz坚持认为Rabbi是在没有用笔和羊皮纸的情况下按照自已的想法整理的,然后在他的学院传授的,其形式和内容和今天是一样的。并且因此通过口授给他的门徒,他的门徒再传给下一代。因此密西拿由准确的口授来保存下来直到学院的重要性下降,这个时期的导师发现有必要将它写下来保存,这段时间在公元8世纪到9世纪之间。几位同样着名的权威Yehudah Hallevi, Maimonides and Abarbanel; Weiss, Geiger and Fraenkel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Rabbi亲自写下了完整的密西拿。
7.语言
密西拿的语言是新希伯来语,是源于西伯来圣经自然发展而来。生活交谈和非正式语(比如中世纪的拉丁语),被部分人一直沿用。它的词汇和习语具有通俗的烙印。是各种生活行动的口头讨论或论述的纪录。混合了大量的阿拉姆语,希腊语和拉丁语。
8.版本
最古老的密西拿手稿是在13世纪的帕尔马【意大利北部城市】,剑桥,纽约。第一部打印版本1492年出现在那不勒斯(意大利西南部港市),附有Maimonides的注释。当前版本是附有15世纪Obadiah di Bertinoro的注释。密西拿的译本较多,最近的版本是由Canon Danby翻译的英文版。但是密西拿版本的审核是未来的一项任务。 1.革马拉
对密西拿的注释产生了第二部分也是更多的部分,被称作革马拉,意思是教导,用来解释密西拿的术语和主要内容。寻找阐明的困难之处,协调陈述的差异;参考在密西拿中无名作者的决定;列出了同一个主题与密西拿同时代的坦拿的编撰,以及他们所认同的程度。最后,它陈述了关于这些主题在巴勒斯坦或巴比伦学院发生的完整的辨论过程。
但是革马拉不仅仅是注释。它是孜孜不倦地收集,没有提及与密西拿的联系,无论什么意见,数世纪以来,只要出自大师之口的,都纪录在案。无论什么传统只要和他们有关的,都保留了下来。只要与宗教,生活,行为有关主题的,无论什么都直接,甚至间接地包容进去。此外,因此犹太人义务的各方面的法律讨论和制定,无论它是仪式的,民事的,或是道德方面的,都包含了圣经的道德说教。道德格言,大众箴言,祈祷,寓言,神话,故事,风俗解说,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事实和科学想象,犹太人与异教徒的民间传说,智慧和无知的愚味。大量复杂的的资料贯穿于革马拉中,如一个作者的名字,偶尔引用圣经语句,在思想或风格上源自于某些观念的联想的一些其它意外事件。
2.HALACHAH 和HAGGADAH
塔木德按照内容分成HALACHAH和HAGGADAH。Emanuel Deutsch描述其中一个来自大脑,另外一个来自心;一个是散文,另外一个是诗句。一个是承载着在争辨,研究,比较,发展方面的精神能力,另外一个承载着想象力,感觉,幽默的能力:
美丽古老的故事,
天使的神话,精灵的传说,
神秘的寂静的历史,
节日歌和智慧语录;
它是夸张有趣的,
更加充满力量和火
信念—它们怎样闪现,发光,闪烁。
正如海涅所描述的。
Halachah,正如我们学到的,意思是脚踏出的路,生活准则,宗教指引。它属于承载犹太人行业的所有律法和规则。包含了仪式的,民事的,犯罪的,伦理的律法。其它的都是包含在Haggadah;字面意思是讨论,讲故事,在讲道中讲述。他还可以将这些再次划分为多个组,我们有教义上的Haggadah,看待上帝的属性和旨意,创造,启示,救世的时间和今后的情况。与历史有关的Haggadah将与英雄和重大事件有关传统和传奇带入国家或世界历史。从亚当到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古罗马皇帝提图斯,以及Hadrian。这就是单纯和简单的传奇,目的是叙述与正义与不正义的制造者有关的史实。在传说中用荣誉和污名来修饰道德。在Haggadah中还有异教的民间传说,民俗部分描述或附带了权威的断言,这和是非分明的西方风格是不一样的。Schechter说:挑剔下面这句话是他们没有洞悉Dr Johnson在特定场合对Boswell说的明智规则。“让我们认真对待吧,因为那些人是傻子”。不幸的是这些傻子是犹太评论者或基督评论者,他们认为仅是一时冲动的翻译,或者描述sonic意观点的个人意见,或者为了引起听众兴趣把它当作与主题无关的幽默片段,是严重的事情。尽管Haggadah包含了无限的美和有永恒价值的名言,不要忘了它只代表个人的观点,但不能以偏盖全,也不能绑架权威。 1.巴勒斯坦革马拉
有两种革马拉,一种是在巴比伦学院完成的,另一种是在巴勒斯坦完成的。严格地说,我现在称后者为《耶路撒冷塔木德》是不正确的,因为圣殿被毁之后在耶路撒冷没有学院,提比里亚【Tiberias】一直是犹太教研究的最重要的地方,只到巴勒斯坦的学院关闭,。拉比Johanan 和Abbahu是巴勒斯坦塔木德的首席导师【现在称Amoraim】。
Johanan很早就成为了拉比Judah the Prince的门徒。他使他的Tiberias学院成为了研究犹太教的最重要的圣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被错误地认为是巴勒斯坦革马拉的编缉者。下面这句话是这位导师最经典的一句话:当埃及人淹死在红海时,天使打算歌颂庆祝,上帝用这句话让他们平静下来:我的作品正在被毁,而你们却准备歌颂!
凯撒【Caesarean】学院的院长Abbahu是富有,受过学院系统教育的且受罗马当局影响的一个人。他善长防止基督教徒的攻击。“宁愿成为受害者,也不要成为迫害者”是他的格言。他提出了不断创新的大胆想法---这个观念被日后超越现实存在的犹太神秘主义所吸收,他们认为有个来源于现实存在的无形世界,就像打铁时侯闪烁的火化一样产即消失。
公元425年在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皇帝的镇压下,取缔了主教职位和学院,学院的讨论不再被正式编辑。起初巴勒斯坦革马拉遍布Mishnah的所有部分,但是由这段时期的敌对环境,导致大部分内容无可挽救的丢失了。
其halachic部分没有了巴比伦塔木德的辨证精明的特色,而是平和的谈论;其Haggadah部分也更加单纯,更理性,可是与巴比伦塔木德相比,更没有吸引力,更不具有诗的特色。巴勒斯坦塔木德是用古代叙利亚【Syriac】方言写成,后人对这种语言并不熟悉,几个世纪后犹太人几乎忘记了这种语言。如果站在巴比伦塔木德的立场看,巴勒斯坦塔木德在法律上的决定不被认为拥有合法性。公元1523年,它被第一次印刷。公元1859年J.Fraenkel对《耶路撒冷塔木德》的经典介绍出现。有一个由M.Schwab翻译的法国版本的《巴勒斯坦塔木德》。 1.巴比伦塔木德
当我们提到巴比伦革马拉时,我们会想问它是什么时候说的和写的,它的产生地巴比伦,是一个犹太自治区,犹太人在这个地区的时间比在其它地方的时间更长,从公元前586之后到公元1040年---约1626年;从赛勒斯【Cyrus】的覆亡到蒙古【Mongol】征服的时期。
2.语言
长期以来《巴比拉塔木德》的语言被认为是没有语法格式的。这种看法现在看来存有偏见的。优秀的文法家已经发现它的规律,并能确定在Semitic语中配置的位置。其语言学在由Levy, Kohut and Jastrow上世纪共同完成Asher ben Jehiel的塔木德词汇(Aruch)中被视为接近于一万年以前。巴比拉塔木德的风格大部分都是含蓄简洁,不易阅读的。常常反复出现省略地表达,一个句子由一个单字表示。讨论,提问,回答紧密交织,缺乏明确的划分。
3.风格
为了理解这些讨论和上下文,要求努力思考和密切注意有经验的学者指导和辨论说明的详细阐述。要真正理解不能单独靠语法和词汇。即使是一个精通希伯来语和亚拉姆语的学生,但是没有经过传统犹太人的指导而开始读塔木德,他会发现一页也翻译不了!有一个伟大的语言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塔木德编着者曾经宣称:假如在一代人当中突然暂停塔木德的学习,传统一旦丢失,要想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
4.权威
提到了一千多名Amoraim的名字,我们选择了在巴比伦出生的Rab和Samuel,拉比Ashi和Rabina.Rab和Samuel,他们到了圣地坐在Judah the Prince的生旁,将代表权威的口传律法的法典密西拿带回了祖国。在公元216年Rab在Sura建立了一个学院,该学院繁荣了8个世纪。“托拉的戒律是净化人的生活”。这是他名言之一。他教导说,未来的生活不只是被动的,因为正义的力量不会停下。正义在这个世界和未来世界将越来越强大并永远持续下去,在未来正义的人们将上帝的光辉下喜悦。他声称:因为流放,上帝【Shechinah】哀悼,上帝祈祷:在对待我的孩子时,愿我的仁慈大于我的正义。新年仪式中最庄严的部分也归功于Rab。
在Nehardea的Samuel 是一个医生和天文学家,在犹太教中是一个划时代的人。他放弃了耶利米先知教导的原则,使得犹太人能够在非犹太国生存并提供服务。Dina d’malchutha dina,就是他的规则,意思是这个地方【巴比伦】所有刑法都是上帝的律法【也就是让犹太民众尊守非犹太国家的刑法】。
对于其他两个名字,Ashi,死于公元427年,并且在Sura学院任院长42年,结合了大量的【学者们的】的记忆,这些学者的脑力秩序是非同寻常的,这使得他能将塔木德中混乱的部分系统化并为其编纂成法典作准备。Rabina完成了巴比伦塔木德的编纂。他死于公元499年。是他让下面的这段话成为犹太教仪式:舌不犯罪,嘴不狡诈;否则让我的灵魂成为尘土,无声无息。似乎许多篇章在Ashi and Rabina时代之前就由许多Amoraim作成了,正如在谈论密西拿的情况一样,巴比伦革马拉是否是由Ashi and Rabina写成书的,还是只是口头排序,尚且没有定论【it is a moot point】。后者是Rashi和现代Luzzatto的观点;两人都将革马拉的成书放在两个世纪后。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么庞大的文献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书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还有一点,它充满了错综复杂的辨论,应当是需要两个世纪的口头排序,确认和精确的传播。
5.广度
巴比伦塔木德约为4个巴勒斯坦这么大。它有5894页,通常分12册,在所有的版本中页数都是相同的。在塔木德中的密西拿63篇中仅36篇作了注释。但是忽略的篇章的主题的大部分是在其它篇章的革马拉中处理的。
6.版本
象塔木德革马拉这样篇幅众多的着作,经历众多抄写者之手,难免不会出现与原着不同的错误。50年前,Rabbinowicz收集了当时的不多种版本。根据手稿检查了这些手稿,特别是Munich手稿,它产生于公元1334年,包含了完整的塔木德的内容,唉,它是仅存唯一的完整的塔木德手稿,因为中世纪教皇的固执,常常将整车的塔木德手稿投入火中。印刷术发明后,愚昧和过分热心的审查员不仅删除了与基督创始人有关的少量段落,而且他们还无知地删除了其它大量认为隐性攻击他们宗教的内容。塔木德仅有的一个版本逃脱了审查员的摧残,并在荷兰被印刷成书。 1.塔木德的历史
现在我们来讲塔木德的历史。从摩西五经到【坦拿编写的】密西拿,从密西拿到【Amoraim编写的】革马拉,再到塔木德完成时期的到来。6世纪的Sahurean【意见提供者】和Geonim【Sura 和Pumbedita学院的院长们以及中世纪犹太人社区的精神领袖】增加了一些内容进去。因内容越来越多,所以自然让人想到有必要对塔木德进行简化和解释。最主要的是将按照613条律法对塔木德进行了分类,并且将halachic与Haggadah分别印刷。后来,将解释说明的部分写成篇幅众多的正文。
2.在犹太人中
所有这些尝试中最伟大并且对于今天理解塔木德来说绝对不可缺少的是拉比Solomon Yitzchaki【姓Rashi,公元1040年(这一年)生于法国Troyes镇】的注解,其注解是以简单明了且准确而着名。“他给了讲解塔木德的人最伟大也是最珍贵的礼物;能够抓住解释需要的关键点并且用最少的词表达需作者的意思。”(G. F, Moore说)
12世纪和13世纪的法国拉比通过他们的注解继续对塔木德进行分类(被称作Tosafoth),这些Tosafoth和Rashi的注解一起编入成所有的正版塔木德中。与此同时,天才Maimonides的阿拉伯语写的Mishnah评述,被称为Mishneh Torah【托拉副本】或Yad Hachazakah【强手之书】,他还为塔木德写了《解惑指引》。1567年,拉比Joseph Caro写了Shulchan Aruch,它是至今按照主题分类的犹太生活中的宗教和民事律法。1571年克拉科夫【Cracow】的拉比对该着作进行了注释,它是最近以来对Halachah的最具权威的编纂,不断招来【call forth】许多更好的注释。
3.在犹太人之外
在所有这些世纪里,非犹太人对塔木德的态度都是势不两立的。Emanuel Deutsch说:自塔木德存在以来,几乎它以明显的形态存之前,它就被当作一个人来对待。它被禁止,囚禁,烧毁100多次。国王皇帝,百信,反对者,竟相咒诅,发出大规模没收销毁这部不幸着作的法令布告。但是在Babel宣言中有一个明显的例外,就在有人遗责这部着作之前,1307年Clement五世,希望了解它,但没有人告诉他。因此他建议在巴黎, 萨拉曼卡, 博洛尼亚, 牛津几所大学中找到最接近塔木德语言风格的希伯来语,迦勒底语,阿拉伯语的讲座。最后这些大学中的一所大学能为这部神秘着作进行翻译。不用说这只是一个空想,更快速地销毁不仅反复发生在在意大利和法国各别城市,而是总个神圣罗马帝国。
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John Reuchlin是第一个维护他的人,即使塔木德包含了攻击基督教的内容,也应当用最好的方式回应它。他说:烧毁是最残暴的辨解。保存犹太书籍免于歇斯底里式的盲目信奉者的毁坏变成了宗教自由者的战斗口号【battle-cry】。总本巴比伦塔木德印刷本面世,这不是偶然的,同年(1520年),在Wittenberg的路德烧毁了罗马教皇的训令。然后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中在基督教牧师成为塔木德知识的大师的狂热活动不一定是纯粹地热爱学习。仅在我们这个时代非犹太学者如美国的George Foot Moore,英国的Travers Herford,前纳粹德国的Wuensche和Strack归于(fallen under)他们对塔木德研究的热爱并且意识到在宗教世界中基础问题的教育是他们不可缺少的部分。1897年由L. Goldschmidt主编完整的巴比伦塔木德译本和1520年威尼斯版本,现在基本完成。
3.塔木德中的宗教。
在塔木德摘要中详细描述了独特的宗教生活理论。塔木德宗教尝试用律法和正义的理性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整体。在他们眼里人类的一切没有什么是微不足道的,每件事都是受宗教控制且神圣化的。宗教规则和义务伴随一个人从小到死甚至更久远。它们指导着人的愿望和每一步行动。吃睡,公民义务,家庭生活---所有一切都在《托拉》的秩序之下,这个秩序是人们自由且喜悦接受的。
虽然(while)每一个宗教尝试这样的规则,但是塔木德系统是犹太教努力尽善尽美的代表。Arstne Darmsteter说:“在我们的眼里,这是出于对这些思想家的尊敬和报偿而给于的最伟大的头衔。在犹太教中我们有这样最完整的也是最完美的宗教思想的解释。” 后来的I. Zangwill(Israel Zangwill)描述拉比犹太教为一部这样法典:让智力情感无约束地思考和怀疑,产生哲学和诗意,又约束着让精神,不让它无约束地领驾于爱和奉献之上。以便甚至连对宗教没有感觉的非利士人至少能保持健全强大且机械地道德,这是他们快乐和教育后代的源泉。若把宗教比作音乐,如果他们不能给我们他们自已的小奏鸣曲和交响曲,也不应当演奏错误的音符和刺耳的和音。
4. 定论
不用多说塔木德不是一部普通的文学着作。它不具有任何一个文学作品的共同之处,而是构思一个由它的律法来判断的世界。古希伯来人将它比作塔木德之海,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它的本原。塔木德确实像大海,面积广阔,深不可测,有一种像海洋一样广阔而运动的感觉。它广阔的表面有时平静,有时因争论的波浪而喧闹。像大海一样,它充满了(swarm密集,充满)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很难说清楚里面的是是非非。如果有人想安全地航行于在塔木德大海之上(想获取这些宝贵的知识和铭记在它坚不可摧的页面上的灵感)就一定要熟悉指南针和舵的(也就是塔木德的语言和思维模式),加上有经难丰富的大师的指导。
这里不是在谈论塔木德的影响,在总个世纪的迫害和黑暗中,塔木德拯救了以色列人,避免了智力和道德的退化。我的目的只是简要的介绍一下塔木德这本书。因此我要用I. Abrahams【Israel. Abrahams】话作个结论。他说:“塔木德是世界巨作之一,拉比教育是圣经的后续,和所有的后续一样,塔木德和圣经不是对等的,但是塔木德继承了圣经的伟大。所有犹太着作都是这个后续【塔木德】的后续。它们无一例外的有统一的原则:最有真实感的文学着作都是包含生活,智力是道德的女仆,最好的书是教人怎样生活。公义救人脱离死亡。不朽的文学作品的主题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公义。
5.SONCINO 版本:NEZIKIN【损害篇】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希望有一本可信的完整的巴比伦塔木德的英文译本,这个期待始于Soncino 版本损害篇的出版。
该译文是以Wilna塔木德的原文作为基础的,根据多个手稿和其它的印刷版本作了必要的修正。所有被检查过的段落都在原文或注解上再现。这些注解引出经典解释的本质,澄清论点,解释专业表达,指示被引用的圣经诗句的意思。无论在哪里,地名,历史和考古学提及的说明,在现代国家中对应地名都是确认过的。
这个显着的成就是由于编者拉比I. Epstein先生博学多才,以及有学者风范协助他的翻译者们。从编者序文中能够看到他的工作是艰巨的。编者除了要计划作品的范围和特性,确定原稿,掌控翻译与阐释的尺度,还有多个部分的介绍和术语表,以及提供更重要的“文化”注释部分。
出版者也本着良心和办事效率给于帮助。才有了这部英语版的Soncino巴比伦塔木德,它对学习者的帮助,在损害篇出现之前,是从未有过的。

阅读全文

与在圣经中历史序言怎么解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