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

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

发布时间:2022-10-04 05:52:28

⑴ 求中国民营商业报刊的发展历程,兴起、发展、繁荣、消亡这四个阶段具体对应哪些历史时期和年代

近现代的中国报纸,除去被称为“蚁报”的小报,其主流范式大概有三种:民营商业报纸(商人办报)、专业报纸(文人办报)和党报系统(政党办报),三种范式相互重叠、长期并存。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历经政权更迭,民营商业报刊的生存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状态和历史规律。

近代民营商业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民营报刊诞生于清朝末期的19世纪70年代, 兴盛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 衰微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历史时期:
1.初创期(1873~1894)
中国早期的商业报刊是由外人在华最先创办的,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人开始了自办民营商业报刊的艰难探索实践。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是第一份国人自办的商业报刊;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则是早期国人自办商业报刊中出版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一份。从19世纪70年代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国人自办民营报刊约20种。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多是私人集资合股而办,属私营性质的民办报刊。这一时期民营商业报刊的出现主要源于内外两大因素。从外因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门户洞开,西方殖民者在华贸易活动导致了商业报刊的产生;内因方面,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为民营商业报刊提供了生存的必要土壤。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近代民营商业报刊于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应运而生。
2.发展期(1914~1921)
1914年“一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暂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带动了以广告为主要利润来源的民营商业报刊在民国初期迅速崛起。这一时期的民营商业报刊普遍注重经营管理和发行业务,并进行技术革新和扩大再生产,因此规模有了很大发展。以《申报》为例,不仅增加了广告的数量,在发行方面也努力拓展外端口读者订阅,以提高《申报》在全国的影响力,此外,印刷机、铸字机等设备也无不更新。到1922年,《申报》的发行量从1912年史量才接手时的7000份增长至接近5万份。《新闻报》等其他商业报刊的发展情况也大致如此。借助于有利的国际环境,上海地区的民营商业报刊在这几年间都获得了较快发展。在以京津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由于袁世凯独裁统治对新闻事业的摧残,直至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民营报业才有所复苏和发展。1918年《京报》、《晨报》相继在北京创刊,并逐渐发展为北方较有影响的民营商业报刊。
3.繁荣期(1925~193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南北的民营商业报刊迎来了自身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各大城市得到空前发展,为民营商业报刊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广告和读者群;另一方面,北伐战争的推进也为民营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上海地区,《申报》、《新闻报》等老牌民营商业大报逐步完成了向企业化经营的过渡,出现了报业资本朝着集中、垄断方向发展的托拉斯新趋势。与此同时,以《晶报》的出版为标志,在上海出现了一个时期的小报热潮。在以京津地区为代表的北方,北伐的进行消灭了封建军阀,宽松的政治环境催生了在日后具有很大影响的民营商业大报。新记《大公报》及以《世界日报》为依托的“世界报系”均创办于这一时期,这些报纸在暂时获得的宽松政治经济环境下,迅速发展为民国时期的民营商业大报。
4.衰微消亡期(1937~1949)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长驱直入由北到南入侵中国,《申报》、《大公报》等民营商业报刊在战火频仍中辗转南北,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破坏。此后,随着日军在沦陷区内建立起庞大的日据报业和汉奸报业,民营报业逐渐萎缩。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民营商业报刊迎来了短暂的复苏,但凋敝的经济和国内紧张的政治形势仍旧制约着其发展。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和无产阶级政权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民营商业报刊或被接管,或由于物价飞涨累赔不堪经营难以为继而倒闭,在全国解放前夕大规模消亡。建国后,被允许继续出版的民营商业报刊仅剩数十家,其中一部分因自身无法适应新的政治经济环境而自动停刊,另一部分经公私合营成为国有报纸。至此,于中国大陆存续七十余年的民营商业报刊落下帷幕。

近代民营商业报刊的生存状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复杂的政治格局、内外交困的经济环境使民营报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艰难,其七十余年的成长历程呈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独有的状态和规律。
首先是大多困窘易夭、发行量小。近现代民营商业报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生难夭易,除《申报》、《大公报》等少数几家报刊外,大多数民营商业报刊的寿命不过寥寥数十期。这主要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落后,许多报刊经济上困窘难支因而滥拉政治关系、拿津贴有关,所以在复杂动荡的中国,政局一变动这些报刊也就随之倒闭了。另外,民营商业报刊的发行量也不大,除却几种商业大报,绝大多数民营商业报刊的发行量只有千余份左右,这与报刊靠广告和津贴勉强维持,内容上格调不高有重要关系。多数报刊的困窘易夭和少数大报对商业利润的努力追求,是近代民营商业报刊在经济生活上的写照。
其次,民营商业报刊在言论上体现出朝秦暮楚、软弱性与进步性并行的特点。一方面,诞生于国难之中的民营商业报刊,其经营者大多怀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民营报业赢利的目的也要求其必须监督时政、批评政府以建立声誉,故而其言论往往表现出进步的一面;另一方面,近代中国历任政府的独裁专制统治,又使民营商业报刊欲求生存者必然要在言论上有所顾忌,表现出一定的软弱性。即便是以言论着称的《大公报》也只能“在不危及本报生存的前提下,尽量批评政府。”②言论上的反复无常、进步性与软弱性并存,是其生存状态的写照。
由于政治制度的更迭和经济基础的变化,诞生于内忧外患之中,伴随政局动荡艰难发展壮大的民营商业报刊,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我国大陆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民营商业报刊为丰富近代大众传播形式、推动我国报业发展、促进中国近代化民主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⑵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张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

⑶ 中国近代报刊诞生的背景

《申报》(Shun Pao)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原先全称《申江新报》,创刊于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为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上海防务后,因为《申报》为中国国民党党产而宣布停刊。前后总计经营了78年,共出版25600期。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1872年11月11日《申报》发行我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锁记》;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3月30日《申报》创办我国第一份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通俗报纸《民报》;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瀛寰画报》,1884年5月8日创办我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④印书。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提要:《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

1982年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 为何下如此大的气力保存《申报》?寻其原因,一是完整存世的《申报》仅有一套,不成套的大都已纸质松脆,风化发黄,很难翻检;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申报》不仅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报纸之一,还因为它堪称中国近代史史料之宝库。

⑷ 十九世纪70年代中国人创办近代报刊风潮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近代报刊广告产生的历史原因:

贸易和市场的畸形繁荣催生了近现代广告。

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有外籍人士创办中文报纸,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中文报刊数量急剧增加。此后,中国人也开始创办报刊。

新式消费观念的形成促进了广告的繁荣。

意义:

报刊广告迎合了人们的这种新式消费观念,及时提供多样的消费信息。

报刊广告中琳琅满目的消费信息又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刺激了经济的运行。

介绍:

报刊(读音bào kān),是通过利用纸张把文字资料传播的一种工具,它是一种起到解释、宣传等作用。它也可以维护一种形象。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广告包括非经济广告和经济广告。

⑸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张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

外国人创办的近代报纸最先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纸和最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报纸,都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

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人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和米怜(1785~1822),月出一册,一些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报。

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均在广州出版。其主编人德国传教士郭士立(1803~1851)、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等,都是当时着名的“中国通”。

(5)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扩展阅读:

中国早在唐朝就开始有报纸,当时称为“进奏院状报”、“报状”、“邸报”或“杂报”,是一种由官府发行的公报。北宋起,民间开始有报纸,称为“小报”或“新闻”,但受到当时官府的查禁。

明朝中叶以后,北京、南京等地获准成立民办报房,选录内阁发布的官文报,印刷成册,公开出版,称为“京报”。

这些报纸除照录上谕、奏折、皇帝起居及官吏任免奖惩消息外,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没有评论、广告及其他副刊文字,不同于近代的报刊。中国近代形式的报刊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到1911年止,共出版约五百种报刊,出版地点遍及全国各地。

⑹ 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标志是什么特点是什么

1、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密封华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刊:《广州记录报》
1、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1)报刊数量多。

(2)办报地区广大。

(3)报刊种类繁多。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1)其主流形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

(2)从办报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办学会、办学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3、近代新闻立法的有力尝试:(1)冲破“言禁”和“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
(2)维新变法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对书籍实行免税、加快中国民族报业优惠发展的政策。

⑺ 现代意义报纸什么战争后传入中国

答案:鸦片战争。


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背景,通过考察其历史,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

一是内因。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进各种报刊不断涌现;二是外因。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促使西学东渐,本文主要从后者即以国际传播为背景进行历史性考察与分析。中国近代的报刊业源于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传教士在南洋和东南沿海一带共办有6家中文报刊11家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传教士创办的中外文报刊近170种,约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正是这些报刊在内容编辑、印刷、发行等方面都带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诞生。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和禁教政策,外国传教士及其所创办的报刊大都只能在南洋一带出版,然后寻找机会传入大陆。由于这些报刊的创办者们很多来自工业生产比较发达、科学技术比较先进、报业体系日益完善和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在采编印发等业务和技能上比中国京报和官报具有明显的现代性。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进,中国近代报刊应运而生。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从传教士在1815年8月办第一张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起,“无论是外国人办的,还是中国人办的报纸,均多少不等地承担起了推动中国卷入文化全球化潮流的使命,只不过这些报纸因办报人的不同而各自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罢了,但最终殊途同归,缓慢地汇成向文化全球化潮流推聚的合力。”[4]但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不管是它的宣传效应,还是它的产业模式,无不深深打上西方传播观念或媒介资本运营理念的烙印。

⑻ 请谈以下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并列举四种

近代中国的报刊业发展始于十九世纪初,即清朝的嘉庆年间。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近代中国的第一份中文报刊的创始人竟然是外国人。1815年8月5日(嘉庆二十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考》(Chinese Monthly Magazine),这份月刊以介绍基督教的教义和宣扬基督教为目的,当然其中也有少量的介绍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它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在中文报刊史上它的出现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而且它的地位也是非常之高的。
在《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出版后的几十年间,中国人也开始了自办报刊,但国人办的报刊却一直未曾出现在国人的眼前,相反在华外报一直是中国报刊业的主角。自《察世俗》之后,像《天下新闻》、《万国公报》、《依湿杂说》、《各国消息》、《新闻报》等等的外报一直占据着中国报刊业的市场。作为早期的华文报刊,它们为后来中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范例,但庆幸的是它们并未影响到未来中国报刊业的走势。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外报中不乏好的期刊,比如众所周知的《申报》就是在华外报的杰出代表,由于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申报》被誉为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和标志。
至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直到19世纪60年代它们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最早的几份国人自办的报刊都出现在香港。
要说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纸当属《中外新报》,它的前身是1857年11月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大约在1865年初改名为《中外新报》。作为国人创办的近代第一份报纸,《中外新报》算是发行比较长的报纸,直到1919年才停刊。在《中外新报》出版后的第七年,即1872年4月,香港又出现了一家华人主办的报纸----《华文日报》,这份由陈霭亭先生创办的报纸以向国人灌输世界新知识、让侨胞了解国内政俗为目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报成为香港众所周知的大报。此后的1874年2月,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该报以政论见长,十九世纪末,更形成了争论报刊主流。它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报纸,因而《循环日报》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出版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报纸之一。
除香港外,国人在内地也创办了一批报纸,诸如广州的《羊城采新实录》(1872年创刊)、《西国近事汇编》(1873年创刊)、汉口的《昭文新报》(1873年创刊)、上海的《汇报》(1874年6月16日由容闳创办)、《述报》(1884年创刊)、《广报》(1886年创刊)等等的一系列报纸,其中的《西国近事汇编》是清末最早的官办近代报刊。
在随后的维新运动中近代中国报刊创办更是达到了第一个高潮。由于报刊对于扩大维新变法的思想、推动改良运动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在1894年至1898年间,在北京、天津、上海、长沙、香港等许多城市出现了百余种报刊,而属于改良派和支持改良运动的报纸就达70多种。其中比较着名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
在维新运动之后的革命与运动中,也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报刊,这些报刊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人们的见识,这也为之后各个革命的成功和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舆论基础。1900年到1910年间,《选报》、《外交报》、《东方杂志》、《时报》、《政论》等等的报刊层出不穷;1911年到1920年间,以《中华民国公报》《新青年》《晨报》《每周评论》《新潮》《银行周刊》等等报刊较为着名,影响较大;1920年到1930年间,《政治周报》《楚光日报》《热血日报》《汉口民国日报》《中央日报》《中国青年》《世界日报》等等报纸闻名遐迩。这一系列的报刊杂志,成为了中国近代舆论界的主力军,指引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到大革命时期,我国的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也基本定型,中国的新闻界的发展也逐渐步入了正轨。在后期的抗战中,我国舆论界的发展日臻完善并在鼓舞抗日将士的士气,促进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新闻舆论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我国的新闻舆论的发展朝着实时、真实、准确的方向发展,而且慢慢的步入了世界报刊业的行列,让国人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融入到了世界这个大的交流圈,促进了我国的全面发展。
求采纳,答案我私信发给你了

⑼ 近代报刊出现的历史条件6点

近代报刊出现的历史条件:

1、前提条件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存在着频繁的信息交流,蕴藏着对信息媒介的巨大需求,是近代报刊诞生的前提条件。

2、物质基础

伴随着一个阶级的诞生和发展,需要有一场舆论上的呐喊,资产阶级报刊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

因此,近代中文报刊特别是国人自办的报刊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是中国资产阶级的舆论工具。

3、传输条件

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使得运输便利、讯息畅通,为近代报刊的发展创造了传输条件。

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增长,交通通讯业也迅速发展起来。被誉为“新闻事业之总枢扭,传播媒介之总耳目”的通讯社开始在中国出现。

4、技术条件

印刷技术的演进,为近代中文报刊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技术条件。最早一批近代中文报刊是用雕版印刷的。

5、政府禁令

清廷禁止在中国传教的禁令使得第一代来华新教传教士放弃口头传教,转而用印刷书刊的方式来传播教义。1813年米怜来到中国,同年7月15日,马礼逊在给米怜的一封信中提议到南洋一带去开辟传教天地。

6、民族心理

传教士认识到中国人对于文字有特殊的感情,因此是传教士希望以书籍、刊物的形式培养中国人对基督教的好感,为改变中国的信仰奠定基础。

(9)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扩展阅读:

发展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多项指标增势强劲,报纸出版能力不断提高,世界报业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报刊业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中国出版的各类报刊已基本上满足社会各层次的需求。都市报已成(报刊业中的)主力媒体,是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媒体。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统计的39家中心城市的报纸,都市报在全国报刊的总发行量中占40%多。另外,随着专业化越来越强,面向“三农”等的专业报,这些年有了很大发展。少数民族报纸,我们国家有90多种,凡是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有本民族语言的报纸。

⑽ 中国近代报业是什么产生的呢西方文化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

你从中提炼吧,建议你看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倪延年、吴强《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分两方面看,一方面,西方文化的传入是伴随着西方殖民入侵,有对中国人的思想上的控制和奴化 ;西方文化入侵使中国传统文化没落/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又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风尚文化),其极大的思想启蒙作用;西方文化也给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启示。了 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出版)到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1]我国国人独立创办报刊,最先是艾小梅于1873年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但此报存在时间很短。随后,1874年1月,由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同一时期,报人容闳在上海创办中国大陆第一份由中国人主办的中文报纸《汇报》。对此,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时间颇有争议。倪延年、吴强先生在其编着的《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中提到:“虽然,从19世纪初就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大陆创办了中文报刊,但毕竟不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称之为中国近代报刊似乎稍失严密。而以艾小梅、容闳、王韬等人为首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则不是势单力薄就是远离大陆,故难以从中国近代报刊的社会作用角度来认识。我们认为: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杂志《中外纪闻》。当然,这一标志的出现不是突发性的和偶然的,而是先人们(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创办报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福州等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3]

倪、吴两位学者的观点表面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深究其观点却存在三个方面值得商榷:一是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时间的表述前后矛盾和含糊,既认为19世纪90年代是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又认为19世纪50年代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同时在该书的第9页提到“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史基本上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历程相一致,即当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前期阶段时,中国近代报刊也处于上升时期”;二是在理解“中国近代报刊”时,把“中国(人)”作为创办者主体,而从客观历史来看应把“中国(人)”做作为地域性主体,这样就不会割断报业发展流程中的历史联系,毕竟“中国近代报刊”与“近代中国报刊”的内涵不同,如果是后者,则倪、吴观点姑且可以自圆其说,但这样会有悖报业历史发展事实;三是在外国传教士创办报刊过程中,其报纸形式和内容逐渐趋向中国化,且有的报纸吸收中国报人参与合作,如王韬在英国人麦都思主持的墨海书馆从事十三年,为他后来办报提供了借鉴。有的报刊后来被中国人接手主持,如史量才接办《申报》。因此,按照方汉奇先生的观点,把中国近代报刊产生时间界定为1815年传教士创办第一批中文报刊开始,既符合报业发展的历史,也便于问题的讨论。

渗透与移植——近代西方报业的东渐

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背景,通过考察其历史,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内因。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进各种报刊不断涌现;二是外因。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促使西学东渐,本文主要从后者即以国际传播为背景进行历史性考察与分析。中国近代的报刊业源于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传教士在南洋和东南沿海一带共办有6家中文报刊11家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传教士创办的中外文报刊近170种,约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正是这些报刊在内容编辑、印刷、发行等方面都带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诞生。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和禁教政策,外国传教士及其所创办的报刊大都只能在南洋一带出版,然后寻找机会传入大陆。由于这些报刊的创办者们很多来自工业生产比较发达、科学技术比较先进、报业体系日益完善和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在采编印发等业务和技能上比中国京报和官报具有明显的现代性。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进,中国近代报刊应运而生。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从传教士在1815年8月办第一张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起,“无论是外国人办的,还是中国人办的报纸,均多少不等地承担起了推动中国卷入文化全球化潮流的使命,只不过这些报纸因办报人的不同而各自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罢了,但最终殊途同归,缓慢地汇成向文化全球化潮流推聚的合力。”[4] 但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不管是它的宣传效应,还是它的产业模式,无不深深打上西方传播观念或媒介资本运营理念的烙印。

一是理论层面:西方传媒文化与意识的渗透。鸦片战争前,传教士报刊重点集中在沿海,而且主要是以中国话语阐述西方基督教义和文化观念。鸦片战争后,他们的办报活动向内地深入,上海成为近代报业的中心。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名义创办的中外文报刊多达170种,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几乎垄断了我国的新闻事业。这时期外国人创办的中文报刊主要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外新报》《中国教会新报》《中西闻见录》《益闻录》等,这类刊物一方面传播了在当时还不失为进步的新学问,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在这些刊物中,尤其以《万国公报》影响最大,它于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长期担任主笔的是林乐知和李提摩太。该刊采取了将基督教教义、西方文化和中外时政融于一体的宣传策略,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动荡的局势中合法干预中国的内政,并且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正如近代新闻学者戈公振在论述外报对中国外交方面所起的作用时说:“初外报对于中国,尚知尊重,不敢妄加评论。及经几度战事,窘象毕露,言论乃肆无忌惮。挑衅饰非,淆乱听闻,无恶不作矣。”[5] 在外报的刺激和影响下,一些接触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开始在航运发达的香港创办近代中文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韬于1874年1月5日创办的《循环日报》,而这也得益于王韬在欧洲濡染了西方政治、科学、文化以及先进的传播观念,同时形成了他的独特的办报思想和经营理念。如王韬在他的第一篇公开谈论现代报纸的文章《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中,对《泰晤士报》政治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对此,激进的梁启超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怀才抱德之士,有昨为主笔而今作执政者;亦有朝罢枢府而夕进报馆者。其主张国事,每与政府通声气,如俄土之争战,德奥意之联盟,五洲之人,莫不仰首企足以观泰晤士之议论”(见《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不过,综观两人观点,他们过分夸大了《泰晤士报》的政治作用。西方人鄙视政治与新闻业结盟,国人却趋之若骛。

尽管如此,但中西传播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促进了中国新闻学的创立和发展,这同时也归功于新闻学的创立者们,他们对西方现代新闻学的学习与传播尽了很大努力。如我国第一位在西方学习过新闻学的留学生徐宝璜,曾在日本新闻学会听过课的任白涛、邵飘萍,以及当时虽没有出国却是中国全面掌握世界新闻学研究现状的戈公振。他们当中的邵飘萍和戈公振分别是着名的北京《京报》和上海《时报》的主编,在新闻从业过程中,实现了西方新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当时最高水平的新闻实践相结合,构建了有特色的近代中国新闻学,融会了英、德、日、中四大语种着作提供的各种观念、经验和研究方法。其中,戈公振所着的《中国报学史》表现尤为典型,这本书的绪论部分,实际上是新闻理论,虽然只有一万多字,提及的英文、德文和日文参考书籍和文献达二十二种。而整个绪论的思维结构和论证方式,基本上是中国文论的传统模式。可以看出,创立时期的中国新闻学处于世界新闻学研究的比较前沿的地位。正如熟悉英文新闻学着作的徐宝璜在《新闻学》自序里所说:“本书所言,取材于西籍者不少,然西籍中亦无完善之书,或为历史之记述,或为一方之研究。至能令人读之而窥全豹者,尚未一见也。……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及者。”后来,蔡元培为徐宝璜书序中对中国新闻学地位作了准确的评价,他说:“我国新闻之发起(昔之邸报与新闻性质不同),不过数十年,至今而始有新闻学之端倪,未为晚也。”[6] 所有这些传播意识和理论,对中国近代报刊实践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是实业层面:西方媒介资本和经营理念的移植。中国近代报刊主要包括宗教性报刊、政论性报刊、商业性报刊、专业性报刊、娱乐性报刊等几类,但真正代表中国报纸产业的要数外国人创办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综合性商业大报,当时全国商业中心——上海也成为大报竞争的中心。

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人美查等人集资创办《申报》,打破了于1861年11月创刊的《上海新报》独家经营的格局。美查以商人的眼光来看待他所从事的报业,从报纸的内容、发行和价格三方面与《上海新报》展开竞争。美查认为,“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因此在内容上尽量适合中国读者口味,并且从创刊起就确立了“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的办报模式。大幅度降低报价,积极拓宽发行渠道。所以,对手《上海新报》不得不于1872年12月30日自动停刊。《申报》成为上海独家经营的中文报纸。此前创办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被誉为“上海中文报纸的第一颗新星”,但是该报的主编都是传教士,报纸的宗教气息很浓,不能适应商业发展需要。《申报》一创刊就呈现出近代报纸比较完备的形态,有消息、广告、京报全录、副刊、经济新闻、社会新闻、言论等体裁。在报道方式上值得借鉴,如在报道重大社会新闻时,经常采用连续报道或集中报道的方法。最为典型的是关于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报道。此案发生于1873年浙江余杭县,当时《申报》在杭州有一个分销处,杨案发生5个月后,《申报》在1874年1月16日首先刊登了题目为《记禹航生因奸谋命事细情》的报道,把杨乃武名字写成“禹航生”并报道他如何风流放荡而导致犯罪。4月18日又登载了《记禹航生略》一文,报道了该案县审时已判二人死罪,杨姐不服判决,上京控告,因病半途而折回,以及该案在省中复审的全过程。此后一段时期,陆续发表了关于杨案的报道,直到1877年4月《刑部审余杭案》为止,连续报道达四年之久,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提高了《申报》的知名度和发行量。在1899年11月4日,美国人福开森买下了由英国人丹福士于1893年创办的《新闻报》,由汪汉溪担任总经理,从此,上海报业又是两军对峙——《申报》与《新闻报》。《新闻报》的竞争手段有三:(1)迅速介绍商情,以经济新闻为重点;(2)运用东借西还的资金周转方式,不断添置新式印刷设备;(3)不惜巨资,建立无线电收报台,直接收听外国电讯,赢得新闻出版时间。到1929年,两大报业并驾齐驱。

“外报的畸形繁荣,是外国资本输入的一种表现。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旨在攫取巨大利润,并往往与西方文化渗透并进而互为表里。”[7] 民族资产阶级报刊是中国近代报刊的主流,主要有两类:一是商业报刊,它晚于传教士创办的宗教文化报刊,大多是脱胎于外国人创办的报刊,但比较注重经营管理;另一类是资产阶级政党报刊。从文化底蕴上看,西方宗教文化无法与具有深厚传统的中国文化匹敌,所以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些外国人办的商业报纸逐渐转移到中国民族资本手中。在中国创办中文报纸的外国资本,为了沟通语言、迎合习俗、拓展业务,他们纷纷雇佣中国人参与报业采编出版等业务。后来华人资本的壮大以及其从业经验的丰富,逐步控股外国报业资本,《申报》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申报》和《新闻报》作为英、美报纸,主要是为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活动提供讲坛,为推销他们的商品做广告宣传。但是,他们以赢利竞争为动力在新闻业务和生产工具的不断变革,他们的报业资本以及先进经营理念的渗入,对后来中国本土报业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如1874年创办的《循环日报》,在版式上基本仿效外国中文报纸,广告占报纸版面3/4左右。同时,它以印刷业为依托,进行各种文化事业经营,例如在1880年11月24日《循环日报》上所刊的“中华印务局告白”称:“启者:本局设在港中环百步梯,除发行《循环日报》外,兼印售月份牌、黄遵宪《日本杂事诗》、王韬《蘅华馆诗集》,代售《米利坚志》、《法兰西志》等书籍。”又如《时务报》本是一家政论性很强的报刊,但又兼顾新闻性和娱乐性,以此吸引读者。尤其是时务报馆除定期出报外,还推行许多新式文化事业和实业活动,凸现报纸的综合社会功能。如出版中外时务书籍,代售书报,协办学堂,兼办实业等等。它作为一份绅士办的报纸,完全自筹资金,经营上自负盈亏。尽管没有像《申报》《新闻报》那样走企业化大报的道路,但其运作尤其是它的销售发行具有明显的产业特色,《时务报》的发行主要是通过报馆在各地建立的代售点,18个省内达138处,就连日本和新加坡也设有海外销售点。当然,在这一阶段,商业报纸的运作开始采用企业化模式,但还没有形成报业集团。而到了在20世纪30年代,着名报人成舍我考察西方报业集团,回国后在中国搞报业托拉斯,成立新闻公司,目标是办成包括十家大报以及通讯社、新闻研究中心、定期新闻研究刊物、新闻画报等的报业集团。这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有意识、有组织地组建报业集团的萌芽,也是西方报业经营理念东渐的结果。

三是技术层面:西方报业印刷技术的引进。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印刷术的传入。首先以铅活字印刷术为首的近代印刷术在西方国家出现,并且逐渐传入中国。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奉到达中国,随即展开了广泛的翻译、出版活动。从1815年起,澳门东印度公司印刷所陆续出版了马礼逊编写的中、英文大型工具书《中国语文词典》,这部书是含有中英文两种文字的工具书,如用中国传统的雕刻版,则大量细小的英文字无法雕刻,从当时的技术工艺来看,雕版既无法与铅活字拼接,也不能采用机械印刷。因此,要出版这部书只有采用中文铅活字排印。为此,澳门东印度公司印刷所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中文铅活字。当时还没有发明中文字模,无法大批量生产中文铅字,于是采用古老的办法,用刀在一枚枚的铅合金上刻制。这样一项浩繁的工作,决非一人或几人能完成,于是雇佣大量中国人参与其事,包括刻制、排字、审稿、校对、印刷等,才得以顺利完成。1815年,传教士米怜奉马礼逊之命带领中国刻工梁发在马六甲建立了印刷所,这个印刷所早期使用雕版刷印,他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就是采用雕版刷印。19世纪初,西方近代印刷术与印刷油墨同时传入中国。到1913年,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专业油墨制造厂上海中国油墨厂成为我国制造现代印刷油墨的开端,产品分为印书油墨和印报油墨,印刷上海《申报》、《时事新报》、北京《国民公报》、《大国民报》等。另外,通过西方传教士,石印术也传入中国,1833年广州出版了石印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继之有石印中文月刊《各国消息》的出版。1874年,石印技术传入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是1876年点石斋石印书局成立。

第二,印刷设备的引进。由于动力的采用、卷筒纸轮转铅印机以及自动铸排机等的发明使用,近代印刷术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百余年时间里进入了成熟阶段。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及美国已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动力、冶金、机械、化学、造纸等工业的发展,为印刷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一进程中,印刷生产摆脱了传统的手工业模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显着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到19世纪70年代,上海、广州、天津、汉口等地的出版社(商)的印刷设备一直来自外国。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上海申报馆购置欧式手摇轮转机,每小时可印几百份报纸。1906年,由英国人发明的电气马达作动力的单滚筒机进入中国,开始新闻纸两面印刷。1912年申报馆购置双轮转机,每小时可印2000张。1916年,申报馆购置法式滚筒纸印刷机,每小时可印8000张。1925年上海时报馆购置德国的彩色滚筒印刷机,是当时先进的凸版印刷机械。在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印刷机械开始作为民族工业出现,如1895年上海李涌昌机器厂创建,至1912年先后又有6家规模大体相似的印刷机械厂建立,这些印刷机械厂以维修为主,兼生产一些小型印刷设备。印刷术及设备的引进,积极推动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