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问,康有为在历史上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他的生平是怎样的
1913年12月,康有为正式结束了流亡海外16年的生活,回到国内。此时的康有为意气风发,他还请好友吴昌硕给他篆刻一枚印章,上书: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短短27个字生动概括了康有为流亡海外的生涯。然而,康有为流亡海外16年是一段颇有争议的事件,尤其他追求奢华生活,受到无数指责。滞留海外期间,康有为的足迹遍布全球,天天美味佳肴,住豪华酒店,生活无比滋润,甚至在瑞典买了一座小岛。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康有为是逃出中国的,按理应该“九死一生”,应该躲在一个地方,可他在海外活得很潇洒,钱从哪里来呢?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康有为是一位演讲家,而且是最高水平的那种。
1899年4月,康有为携弟子一行如丧家之犬一样来到加拿大维多利亚。来加拿大之前,康有为在日本躲藏了半年,加拿大之行是康有为海外逃亡生涯彻底发生改变的地方。让康有为万万没想到的是,加拿大华侨给予他空前的欢迎。
在异国打拼的华侨们,因祖国衰弱受尽了洋人歧视,他们迫切祖国能通过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康有为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四处登台演讲,“三十年来之积弱,我四百兆同胞兄弟之涂炭,皆由西后一人不愿变法之故。”
很快,康有为认为建立一个华侨组织时机成熟了,“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应运而生。“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即“保皇会”,这个名字非常滑稽,它是一个政治和经济组织混合体,入会者需要缴纳会费2元。
Ⅱ 康有为变法是为国还是为己你心中的康有为是什么样的
“晚清人物属康梁”,作为一名资产阶级理论家、思想家,康有为的一生,波诡云谲,其学问、性格、思想、人品等方面看,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好之者称其为“南海圣人”,而恶其者章太炎骂他“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我个人看来,他既为国,又为己,自号“长素”,就是因为孔子为“素王”,他对自己有成为“圣人”的期待。
他一方面极力鼓吹女权思想,呼吁男女平等,力倡一夫一妻制,现实中却有一妻五妾——正妻张云珠,妾梁随觉、何旃理(原名何金兰)、市冈鹤子(日籍)、廖定征、张光。
4.奢侈的享乐主义者
由于妻妾子女众多,康有为归国后一掷千金,广置房产,尤其在晚年,他购建了四座豪华别墅,分别是位于上海愚园路的“康公馆”,位于杨树浦的“莹园”,位于杭州西湖边的“一天园”,位于青岛的“提督楼”。
投资房地产发达后,康有为吃、住、行均极豪阔,很讲究排场,豪华酒店、洋房别墅已成为其生活日常。他还长期接受美国宪政党的捐助,比如他游历欧洲诸国前,就曾一次性得到过十万美金的赞助。
康有为落魄上海,天天狎妓,却无钱偿嫖资经常被追讨。后来,有人写诗讽之:“避债无台却有舟,一钱不值莫风流”。
Ⅲ 康有为和张謇分别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康有为是为了为中华民族寻找一条政治上的出路,张謇是为了寻找一条经济上的出路。
Ⅳ 康有为简介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清末维新变法派主要发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通缉而出逃。1912年宣统退位后,康有为继续反对共和,1917年曾与张勋合作,发动兵变,拥立宣统帝,是为张勋复辟,但十二日之内就被段祺瑞讨平。1927年在一场宴会后病逝,被质疑是政敌下毒。
(4)康有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扩展阅读: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逃至天津,又得李提摩太牧师协助,坐上重庆号到上海,再由英国领事馆职员协助在上海海面转船到香港,再由香港逃往加拿大,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在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1899年7月20日)在英属哥伦比亚省组织保皇会,又名中国维新会,
鼓吹君主立宪,反对革命,在北美、东南亚、香港、日本等地设立分会,机关报为澳门《知新报》和横滨《清议报》。
1902年的冬天,康有为在英属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与保皇党的人员商议,决定成立一个能投资获取收益的保皇党党营事业。为筹集公司的启动资金,康有为亲自到世界各地华人聚居的地方游说。
1906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康有为遂宣告保皇会任务完成。同年,康有为到达了墨西哥。1907年,保皇会改组为帝国宪政会。
Ⅳ 康有为的生平简介与评述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着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着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康有为最早的教师是他的祖父康赞修。他十九岁时拜南海九江有名的学者朱次琦为师。康赞修、朱次琦都崇信宋明理学,因此,康有为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鄙弃所谓汉学家的烦琐考据,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学习一段理学之后,他对理学也不赞成了。因为理学“仅言孔子修已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他二十二岁那年离开朱次琦,一个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读书,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同年他游了一次香港,使他大开眼界。以后他又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这一年是康有为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开端。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回归时经过上海,进一步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
上书光绪
光绪帝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当年9月,他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1891年,康有为回到广东,开办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并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着作,这两部书都是在尊孔名义下写成的。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康有为的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他的改革精神却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而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而这两部书被他们视为异端邪说。1894年,康有为开始编《人类公理》一书,这本书经多次修补,后来定名为《大同书》发表。《大同书》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提出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这当然是荒谬的,因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入仕
在从容不迫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1895年~1898年,康有为积极地进行了变法实践。 马关条约签署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5月2日,这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在上书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在这次会试中,康有为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以后,康有为又连续给皇帝上了几次书。光绪皇帝对康有为提出的问题,很受感动。在这些上书中,康有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变法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政治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要求。他指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经济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文化教育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这几个方面构成了康有为变法维新的基本纲领。
组织强学会
为了组织和发展维新派力量,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强学会成立之后,每三天举行一次例会,相互讨论“中国自强之学”,批判顽固派的投降卖国。这就惹怒了李鸿章等人,他们下令封闭了这 强学会个学会。在这个学会被封闭之前,康有为已感到形势紧张,于同年11月离京南下在上海组织了强学分会,不久也被封闭。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占胶州湾,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1898年3月,康有为在北京又组织了保国会。在成立大会上,康有为慷慨陈词,说:“二月以来,失地失权之事已二十见,来日方长,何以卒岁?”康有为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保国会员很快发展到数百人。这就引起了顽固派的恐惧和诽谤。有人上书大骂保国会是“名为保国,势必乱国。”有的人还上书弹劾,准备对康等进行查究。只是光绪皇帝说了“会为保国,岂不甚善”才算作罢。不过从此以后,保国会的活动也就很少了。康有为和他的同事们通过组织学会,宣传了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动员了群众,扩大了变法维新的影响。
创办报刊
改良派还通过发行报刊进行舆论宣传。1898年强学会成立时,康有为就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开始印一千份,后来加印三千份。当时许多官员都能看到,一时在朝廷内外影响甚大。同年,康有为又在上海组织发行了《强学报》。改良派通过报纸,动员力量,扩大了自己的阵地。
酝酿变法
梁启超康有为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实践,在社会上名声很大。光绪皇帝准备召见康有为。但是,由于反对变法的大臣从中设置障碍未能成功,光绪皇帝下令说,以后康有为如有奏折,即日呈递,不得阻拦。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实行新政,“变法自强”。五天以后,光绪皇帝正式接见康有为,并赏给六品衔,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同时给他以专折奏事的权力。不久,梁启超、谭嗣同也都在政府中任了职。这样康有为和他的同事们总算参与了变法维新的机 谭嗣同要。在三个来月的时间里,他们根据皇帝的授意,发布了不少实行新政的诏书,如设立学堂、提倡一定的言论自由、奖励发明创造、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等。
戊戌变法
康有为等人以为,只要抓住了皇帝好像就能无事不成,其实,光绪皇帝只不过是个空架子,实权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后等人手里。正当康有为等踌躇满志的时候,反对派发动“戊戌政变”,就把改良派打了下去。光绪皇帝被囚禁,谭嗣同等人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戊戌变法,前后一百零三天,又称“百日维新”。
康有为认为“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他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道出了革命的残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在袁世凯提出祭孔的时候,康有为致电黎元洪、段祺瑞,提出祭孔要行跪拜礼,“中国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为?”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慈禧太后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着《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目前尚有较大争议。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
1923年,康有为迁居青岛汇泉湾畔,购宅居住,题其宅为“天游园”。后其几个子女在青岛读书时也都居住在此。初居青岛时,有意兴建大学,并拟好大学章程,后因胶澳商端口督办高恩洪先行一步而作罢。晚年,为青岛的优美风光写下了不少诗作,其若干诗词刻石已成为崂山景点的组成部分.
1927年3月8日,康有为在上海做毕70大寿,于21日抵青岛。30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他吃饭,未终席而腹痛,翌日身死异乡。
康有为以其所处的时代,先行看到了国家的危机,并进行了大胆尝试,为孙文领导的辛亥革命做了实践上的指导。
编辑本段
人物思想
康有为的理想和政治主张主要在他撰写的《大同书》中得到体现。
近年对于康有为的历史地位存在着较大争议。由于维新变法后各派人士的自述常常出于政治宣传目的而颇多不实,使得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存在很大困难。
编辑本段
思想定性
对康有为以及对由他推动的戊戌变法运动的定性的争执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于其人政治思想的研究结果更是百家争鸣。这里引用《论康有为政治思想的根本属性》(王建辉着,安徽师范大学2008年度“学术月”论文一等奖):“19世纪末的中国,是封建社会的末期,但不能据此就套用理论,给这一时期的这个变革定义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给那个运动解释为资产阶级革命,更不能因为客观的进步作用而不正视变革人物主观的落后性。带理论去分析历史是一种方法,客观分析历史得出新的理论是一种研究。制度的变革除了经济基础的推动,也需要文化上的适时更新。经济基础的形成有时并不能快捷直接的促成上层建筑的飞跃。近代,随着资本主义渗入,19世纪四五十年代已经出现了工人的队伍,六七十年代形成了国内的资本主义力量。并且,之后在“一战”中迎来短暂的春天。但当时这个资本主义力量作为推动上层建筑的革命是不够的。况且在依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氛围下,把戊戌变法定义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是可疑的。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个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这里只作为一种参考。)
编辑本段
赋税思想
康有为是19世纪末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着名代表人物,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他认为赋税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他猛烈抨击了厘金税,认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他说“内地害商之政,莫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内之务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既以筹款计,亦徒中饱吏役,而国不受其大益”。他主张通过征收印花税等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政等国有事业,用以代替厘金税。康有为认为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指出“我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人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康有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发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
编辑本段
个人贡献
历史不能重演,但不同的历史时代却可能有相似的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与今天一样,都处在社会政治与法制的转型时期。因此,研究过去100年宪法思想的发展,对今天的宪法学和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上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我国历史上,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兴民权、设议会、进行选举和地方自治,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但作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组成部分,仍然应当重视。
Ⅵ 康有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变法主张的
背景:(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4年“公车上书”)(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王蹈、郑观应。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展开商战;文化上学习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Ⅶ 康有为的主要思想主张及意义
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变革维新主张。依靠政治改良的方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潮的着名代表人物,戊戌时期变法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但是,在戊戌变乱之后,他打起保皇的旗帜,坚持立宪,反对革命,反对共和,因而落在了时代的后面。
康有为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他认为赋税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他猛烈抨击了厘金税,认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他说“内地害商之政,莫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内之务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既以筹款计,亦徒中饱吏役,而国不受其大益”。他主张通过征收印花税等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政等国有事业,用以代替厘金税。
康有为认为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指出“中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人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康有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发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
康有为把教育作为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主要途径,所办万木草堂以“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为教育宗旨。康有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在《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力陈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注重八股、试帖和楷法的危害,请求光绪帝令“今乡会重试,请改试策论”。并且进一步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他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具体办法是乡立小学,县立中学,省府立高等学堂,京师立大学,并分设海、陆、医、律、师范等各专门学。
康有为强调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教育,反映了改良主义者的良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空想色彩。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分三个层面去观察,通过事实去辨别他的好坏、忠奸、能庸、功过等等诸多方面:一个层面是他的事业是否对时代进步有利;二是他的学说是否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仍然是不易之论;三是个人的品行是否是人中君子、道德楷模。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建议“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且提出了具体六个方面的变法措施。不断提出改革思路,得到光绪的高度重视,组织推动了戊戌变法。从这一点上来看,康有为还是值得肯定的。
Ⅷ 如何评价康有为在历史上的作用呢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康有为学富五车,主张济人经世,在列强欺侮中国的紧要关头,乘着到北京应试的机会,和梁启超等带领各省应试的一千多名读书人,联名请愿,“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建议“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且提出了具体六个方面的变法措施。中进士后,又连连向光绪帝上书,不断提出改革思路,得到光绪的高度重视,被任命为总理衙门章京,组织推动了戊戌变法。那么我们如何评价康有为在历史上的作用呢?
3.康有为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以后还死抱住保皇的主张不放,坚决反对革命,最后成了阻碍历史前进的绊脚石。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固然有其进步意义,但其失败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他们害怕群众甚至敌视群众。他们主张变法,但却反对革命。康有为认为“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这时康有为的思想和举措就已经与社会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了,可以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仍执迷不悟,回国后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后期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更是成为一场闹剧。
综上所述,康有为当时在“戊戌变法”中提出的思想和举措对于当时的社会是有推进作用的,康有为也及时看到了国家的危机,并进行了大胆尝试,为孙文领导的辛亥革命做了实践上的指导。但是康有为没有及时的认清社会发展形势,思想顽固陈旧,在辛亥革命后仍以保皇派自居,这就明显的与时代相脱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