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洪羊洞》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杨六郎、孟良、焦赞是怎么死的
《洪羊洞》的故事是真的。孟良误杀了焦赞,最后孟良用焦赞的佩刀自杀。杨六郎是病死的。
《杨家将》中,杨六郎派遣孟良去幽州盗取令公的真遗骸,孟良领命而去。焦赞听说此事后,也希望立功以报六郎,所以未经请示也直奔幽州。孟良在幽州的一个城楼里取得令公遗骸的时候,焦赞也悄悄摸上城楼,刚好看到孟良背影。
焦赞于是出手抓住了孟良脚踝,孟良以为行藏败露,被守城兵卒抓住,所以二话不说拔斧就劈,一斧子就把焦赞给劈死了。后来孟良发现误杀了焦赞,内心觉得对不住兄弟,所以将令公遗骸托付别人送回天波府后,又返回城楼收拾焦赞尸体,并在幽州城外用焦赞的佩刀自刎。
景德二年,杨延昭守边御敌的功劳,皇帝升任他为保州防御使,不久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屯所九年,军中的文书和诉状,常派小军官周正处理,周正借机为奸作恶。大中祥符七年,杨延昭身患重疾,医治无效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1)真实历史杨六郎是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孟良、焦赞本来是芭蕉山的山大王,不过,山上大王并不仅仅他们两个,而是四个,大大王金刀岳胜,武艺高强而且有带兵之才,孟良是老二,出身富豪,因为喜欢结交朋友败尽家业,后来当了独行大盗。
焦赞是老三,也是该山最早的山大王,下山剪径遇到孟良,敬佩他的武艺,便请他上山作大寨主,二人不久又想劫岳胜、杨星,动起手来不是对手,于是岳胜作了大王。而杨星人称“打虎太保”,是一个侠客,武艺很高可是不通兵法,所以坐了第四把交椅。
此四人都被杨六郎打败归顺,此后岳胜成为杨六郎的副手,往往在杨六郎不在时代理守卫边关,不过他运气不好,常常和辽军交战就负伤,而后边关被破,而后皇上只好求救于杨家将。
孟良,焦赞没有帅才,但作大将都很勇猛,区别在于二人性格不同,焦赞善用铁枪,性格直爽,好开玩笑,在绿林中颇有声望,所以他的京剧脸谱仔细看来是一张芭蕉叶,还有几道笑纹,那芭蕉叶就代表他作过芭蕉山的大王,他的地位大体是杨延昭的警卫团长。
孟良善用大斧,但粗中有细,善于深入敌后和各种人打交道并完成任务,用现在话说整个一个特种部队,从武艺上说和焦赞差别不大,但是孟良有一样古怪的武器,那就是装满了硫磺球的“火葫芦”。
这个古代的火焰喷射器或者莫洛托夫燃烧瓶太合特种部队的胃口了。经常是打不过了孟良就会开葫芦放出几个硫磺球来烧人家,好像玩的最大的一次把辽国大帅韩昌的胡子也给烧了。因此,孟良的脸谱上有一个倒置的红色葫芦。
㈡ 杨门女将中杨六郎叫什么名字怎么死的
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
六郎天资聪敏且武艺高强,一手杨家枪法更是举世无双。
六郎与柴郡主相恋多时,可惜天意弄人,国丈之子潘豹看上柴郡主,为免国家内乱,令公决意牺牲儿子的爱情,禁止六郎迎娶柴郡主。及后,七郎为六郎出头打擂而误杀潘豹,触发潘仁美公报私仇,六郎为此一直深感内疚,认为自己因儿女之情而祸及全家。
杨令公于当晚自杀身亡,六郎彷似在一夜之间成长,主动要求保留令公尸体,誓要把父亲带回家交给母亲。众兄弟战至最后,为保住杨家一点血脉,众兄均誓死保护六郎周全,望六郎能杀出重围,安全回家。最后六郎不负众望,大战悍将耶律原时,在重要关头使出绝杀“回马枪”,手刃仇敌耶律原。
应该是寿终正寝吧
㈢ 杨六郎是咋死的
善终,寿终正寝。
杨延昭(958年-1014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杨业的长子。因辽国人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1014年去世,陪葬于永安县。
在小说中,杨延昭也没有战死。
㈣ 杨六郎怎么死的
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号杨六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避宋真宗所臆造的圣祖赵玄朗讳名改,杨业之子,宋朝名将。 太平兴国四年杨业归宋后,杨延昭以父荫补为供奉官,从杨业征战疆场。雍熙三年(986)宋军大举攻辽,杨业任西路军副统帅,进攻应州、朔州,杨延昭任先锋,在围攻朔州的战斗中,“流矢贯臂”而“斗益急”。同年,杨业殉节,杨延昭升为崇仪副使任景州知州;后因江、淮地区凶年歉收,改任江南、淮南都巡检使。又升崇仪使、知定远军(由景州改),改保州缘边都巡检使。 咸平二年(辽统和十七年,999)九月,辽圣宗、萧(绰)太后率军攻宋。十月,攻遂城(今徐水西),保州缘边都巡检使杨延昭适在遂城,遂城“城小无备”,萧太后亲临遂州城下,围攻数日,“众心危惧”,杨延昭调“集城下丁壮护守,偶大寒,命汲水注城外,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近”,杨延昭以冰城智守遂城,辽军只得撤围退兵。次年二月,杨延昭以功升莫州刺史。咸平四年四月,杨延昭升本州团练使。七月,宋以王显为都部署、负责河北西半部防务,杨延昭任前阵钤辖。十月,萧太后、辽圣宗再次亲率军侵宋,杨延昭与杨嗣等会师威虏军(遂城),都部署未出兵,杨延昭与杨嗣等伏精兵于羊山之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诱使辽军进入伏击地,伏兵突起,“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能用”,辽军先胜后败,杨延昭、杨嗣等部队损失也不少,辽军虽进至满城(遂城西南,今保定西北),不得不“以泥淖班师”。 咸平六年(辽统和二十一年)四月,辽军攻宋,“望都之战”宋军大败。六月,杨延昭改任保州、威虏军、静戎军(今徐水)缘边都巡检使,驻保州,负责河北路西北部防务。 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春,杨延昭改任宁边军(今蠡县)部署,并增加兵力至万人。同年闰九月,辽圣宗、萧太后率军大举攻宋。十一月,在宰相寇准坚请下宋真宗亲征,北上澶州,辽军也进至澶州城北,杨延昭审视战略形势,向宋真宗建议:“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一心求和的宋真宗不予答复,杨延昭“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同年十二月,宋辽于澶州订立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景德二年正月,宋真宗部署宋辽和议以后的河北防务,杨延昭改任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止令在保州,遣同巡检往来巡警”,如遇军情,再率部下赴援。次年,升领防御使,后又改任高阳关(今高阳东)副都部署,连任九年。大中祥符七年(1014)死,终年57岁。杨延昭与士卒同甘苦,智勇善战,号令严明,身先士卒,深受士卒的拥戴,镇守河北边关20余年,威震辽境,被称为杨六郎。 杨延昭像他父亲杨业那样智勇善战,能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爱戴,他前后守卫边境20多年,威名也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称之为“杨六郎”。他死后,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就连敌方契丹人也举哀致敬。有子三人:传永、德政、文广。
采纳哦
㈤ 杨家将里的杨六郎是如何死的
《辽史》中对杨业的死大书特书,可见他们对杨业的忌惮。而宋朝方面所记载夺取山西四州的功绩,全算在潘美头上。而在《辽史》中却记载杨业夺取了这些城池,辽国与杨业交锋,确实知道他的战绩。可见杨业的善战和功绩。而宋朝的史官却根据奏疏记载记功,埋没了杨业。而杨业最初阵亡的抚恤,反不如比他低的王贵等人,可见有人掩盖了事实真相,可能就是潘美。其中经过正史没有记载,根据方志记载,杨业妻子折氏向宋太宗上书说明真相。宋太宗下诏厚恤杨业家属。潘美被降职,王冼、刘文裕都被削职发配。杨业御下有恩,与士卒同甘共苦,陈家谷血战,杨业曾让幸存的士卒突围,士卒不愿,全部战死。宋太宗有统一天下的雄心,然而用人不当,丧失了杨业这样的勇将,北伐怎么能够成功呢?杨业的死,虽然出于王冼等人阻挠讥讽,但是作为主将的潘美出于嫉妒心理,不发一言,坐视杨业走上死路。实际上是潘美导致了杨业的死,但潘美是国戚宿将,宋太宗也只能大事化小了。但是民间舆论没有放过潘美,在以后民间流传的小说和戏剧中,潘美被描写成一个无能阴险无耻的小人,真是公道自在人心。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壮烈。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郎,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有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南下进犯。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了,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辽国南下进犯,身为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的傅潜率领重兵驻扎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极避战,不积极打击进犯的辽军。而杨延昭以及杨嗣、石普等将领屡次请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傅潜都不听从,龟缩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将领出击取胜,傅潜也掩盖他们的功绩。后来宋真宗得到报告,将傅潜削职流放。宋真宗召见杨延昭,向他询问边防策略。宋真宗对杨延昭的表现非常满意,称赞杨延昭行军作战大有父风,给他很优厚的赏赐。咸平四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在伏击圈,与伏兵一起夹击,辽军大败,阵斩辽国大将。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他和当时另外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杨延昭等人卓着的战绩,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对宰相说:“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至于此。”咸平五年,辽国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领部队支援,还未列阵,就遭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宋真宗以两人素以忠勇闻名,赦免了他们的罪过。杨延昭仍然担任莫州团练使。咸平六年,杨延昭又被任命为缘边都巡检,后又迁为宁边军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如辽国进犯,就屯驻静戎军之东,并许他便宜行事,不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他上书认为:契丹顿澶渊,去北境数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等数州。可袭而取。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为这落泪。北宋朝廷录用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并且从杨延昭常从门客中选取有才能的人为官。 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遗民所着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编撰出《杨家将演义》,以及以《演义》为底本,写出了《北宋志传》,在戏曲中,杨家将的曲目更为兴盛,因为明朝中后期的形势,也是面临外敌入侵,朝廷积弱的局面,杨家将的故事也得以在这个背景下流传。在杨家将故事整个的流传过程中,作为官方,是希望通过宣传杨家将,强调忠孝的思想,而在民间的流传,是一个个的传奇故事,其中反映了许多民间愿望和思想。
㈥ 杨家将杨6郎怎么死的
杨延昭(958—1014),本名杨延朗,后因避赵玄朗讳,改名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北宋抗辽大将杨业长子(一说为次子,为杨延玉之大弟),生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卒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原籍麟州(今陕西神木)新秦人,北宋前期将领。自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 在各类小说中都记载着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大将杨业的六子,而在历史中杨延昭被称为杨六郎并不是因为在家排行第六,而是因为契丹人迷信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最为勇敢和凶狠,而杨延昭正式此星下凡,故诗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唐有虎狼将,宋有杨延昭。 杨延昭当自幼就受到其父抵抗契丹、收复失地的思想的影响,尚在孩提时代,他就“戏为军阵”,父亲对此十分欣慰,曾高兴地说“此儿类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上他。杨业舍身保国的高尚气节和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战火硝烟之中,杨延昭逐渐成长为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杨延昭被补为供奉官,由于供奉官只用来表示品级,无实际职掌,所以他始终随当时担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的父亲在军中。他曾多次被父亲派往“宁武关”沿线驻防,每到一处,总是修城筑寨,加强边防。雍熙北伐时潘美、杨业率西路军进攻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县)、云(今山西大同),寰(今山西朔县东)四州,杨延昭担任先锋,冲锋陷阵。在朔州城下,他满怀收复失地的激情,带领所部战土与辽军鏖战,不幸流矢贯臂,血染征袍,他却毫不在意,越战越勇,杀伤辽兵无数,为西路军连克寰、朔,应,云四州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伐失败,父亲捐驱疆场,杨延昭悲痛之余,更坚定了抵抗契丹、收复失地的决心。端拱、淳化年间,杨延昭先后“知景州”(今河北东光)、江淮南都巡检使,“知定远军”。咸平二年(999年)七月,宋真宗获悉辽兵将大举南下,便任命马步军都虞候博潜为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调任杨延昭为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负责警备保州、安肃军(今河北徐水)、广信军(今河北徐水西30里之遂城村)三地。十月,辽军在萧太后的亲自督战下,进攻遂城。遂城城地狭小无备,辽兵集中兵力猛攻,长围数日。进城危在旦夕,城中军民惊慌失措。当此之际,杨延昭显现出一位优秀将领善于因地制宜的良好素质和卓越才能,他除发动军民登城坚守外,并利用当时天寒的自然条件,命军民汲水浇到城墙外皮。第二天早晨,遂城变为冰城,滑溜溜得无法攀登,辽军无可奈何,只好撤退。杨廷昭乘机追杀,截获了辽军许多武器,因功被提升为莫州刺史。 咸平三年(1000年)冬,杨延昭在羊山(在今河北徐水西50里,今称“杨山”)运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辽军。—次,辽军南侵,杨廷昭把精锐部队埋伏在羊山以西,他从北面向契丹挑战,且战且退,将敌诱至西山。猛然间伏兵突起,辽军措手不及,弃兵曳甲,大败而逃。这一仗,杨延昭和他的部下生擒了辽军的晌将领,缴获了许多战马和武器。之后,杨延昭被晋升为莫州团练使。当时,杨延昭和杨嗣因英勇与辽军战斗,齐名于河北边疆,边人称之为“二杨”。 咸平六年(1003年)冬,宋真宗根据静戎军王能的奏请,诏命静戎、顺安、威虏界并置方田,凿河以遏敌骑。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命令将杨延昭的部下增至万人,驻防静戎之东,保卫河渠,阻挡契丹骑兵的入侵。这年闰九月,辽圣宗公其母后亲率数十万大军南下,以统军使萧达兰、奚六部大王萧观音奴为先锋,分兵进攻威虏、顺安军、遭到魏能、石普等大将的坚决反击。东趋保州,被杨延昭所部打败。转攻定州、瀛州,均未获利。在这样的形势下,辽军绕道乘虚深入,直达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柯北濮阳),宋廷震骇。 十一月,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固请之下,亲自来到澶州北城,宋军欢呼,声闻数十里,气势倍增。与此同时,几十万宋军陆续结集到澶州附近,辽军陷入了兵家最忌讳的孤军深入之势,加上其统军萧达兰在宋真宗到达之前已被宋军射死,士气已挫。然而,辽提出苛刻条件议和。宋真宗认为宋朝物资丰富,辽国则相对贫乏,其之所以南犯,乃贪图宋朝的财货,如果能因此免除边患,仍不失为妥善之道,遂同意了辽方的物质需求。此刻,杨延昭提出“ 契丹顿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瓢掠,率在马上。愿饰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 ”杨延昭的见解精辟透彻,但不愿劳民伤财的宋真宗最终没有采纳这—建议。杨延昭,在宋辽订立了“澶渊之盟”后,在辽军撤军时,特别率领所部“抵辽境,破古城,俘(左首右或)甚众”,算是对皇帝表示了抗议,宋真宗知杨延昭之忠心,没有追究杨延昭是否有意破坏朝廷与辽国的和议。 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选择“有武干善镇静”的官吏戍守河北边境时,任命杨延昭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以后,又提拔他为莫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七日,扬延昭死于高阳关副都部署任所,终年57岁。
㈦ 杨延昭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杨六郎杨延昭因何而死
杨延昭在中国可谓是人尽皆知,这主要是因为评书《杨家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原因,而杨延昭正是杨家将中的主角之一。其实,杨延昭在历史上真有其人,杨延昭的父亲跟杨延昭一样也是一位抗辽名将,骁勇善战,智勇双全,多次打败辽军,无论是在当时的北宋还是在辽国,杨延昭都拥有超高的知名度,下面说一下杨延昭怎么死的。
杨延昭一生戎马倥偬,驻守边疆长达二十几年,在边关的时候多次打败辽军的进攻,令辽军一提起杨延昭就恐惧异常。杨延昭最着名的战例就是杨延昭守卫遂城那一战,当时遂城是一座小城城墙也不高,可以说是一座易攻难守的城池,而辽军从北方南下,一路之上攻破了很多的城池,来到了杨延昭守卫的遂城城下,当时正值寒潮来袭,杨延昭让军兵们在城墙外面泼上水,寒潮来的时候这些水很快被冻成了冰,这样城墙就变得非常的滑而且坚固,使得辽军无法取得攻城的成功,于是辽军只好撤退。杨延昭乘机掩杀,收获颇丰,杨延昭因此威震边塞,遂城也被称之为“铁遂城”。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延昭的智谋超群。
杨延昭不仅仅智谋超群,而且骁勇善战,据说当年杨延昭做其父杨业的先锋攻打朔州的时候,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是杨延昭却越战越勇,丝毫没有因为受伤而退却,可见其骁勇善战。
杨延昭作为一名带兵的武将1014年去世的时候只有57岁,年龄并不大,所以很多人觉得杨延昭可能是死在战场上,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的杨延昭的死因没有明确的记载,很可能是寿终正寝,在《杨家将》中杨延昭是因为听说焦孟二将死后一激动病死的。
㈧ 杨家将中的杨六郎是怎么去世的
应该是病世了吧!他官名叫杨延昭,是北宋着名的抗辽名将。他继承了父亲杨业的遗志,一生镇守边关,多次打败辽兵,屡立奇功,被宋真宗多次提拔。57岁时,突发疾病,不幸去世。在民间传说《杨家将》中,他是主要的演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