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豆腐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
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相传是在前164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袁翰青以为五代才有豆腐。日本学者筱田统根据五代陶谷所着《清异录》“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认为豆腐起源于唐朝末期。
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石刻壁画,再度掀起豆腐是[2]
否起源汉代的争论。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为重要的食品。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和煎豆腐。
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会士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记》中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一种在中国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介绍豆腐制法。
在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不太熟悉豆腐,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义和健康食物日趋重要,在20世纪末期广为西方食用。现今,在西方的亚洲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健康食品店和大型超级市场都能买到豆腐。在中国的超级市场,可以找到4至5种不同软硬度的豆腐。
现代科技已经使豆腐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各种电气化的磨浆机、甩浆机、压干机将豆腐制作从泡黄豆到出成品一条龙生产,日产量比过去提高了4倍以上。2012年底,新型的家用豆腐机也被研发出来,可以在家里轻松制作豆腐。
② 豆腐的来历
豆腐别称黎祁[1],相传为是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由淮南王刘安所发明[2]。刘安在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卤水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3][4]。袁翰青以为是五代才有豆腐[5]。日本学者筱田统根据五代陶谷所着《清异录》“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6],认为豆腐起源于唐朝末期[7]目前关于豆腐发明人的记载,最早见于五代谢绰的《宋拾遗录》“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其术于世。”宋代朱熹则作诗说:“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帛布。”并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和面筋[8];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脑和煎豆腐[9]。
目前关于豆腐的传统制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生大豆,又可硙为腐,食之。”元代郑允端“豆腐”诗中有“磨砻流玉乳”。
在由汉到明的过程中,豆腐制作方法的记录,完全不予正式书面记载。《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和《天工开物》中都全无豆腐制作方法的记载。明李时珍首次比较完整记载传统豆腐生产过程。《本草纲目》谷部卷25"豆腐”:“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水浸,硙碎。滤去渣,煎成。以卤汁或山矾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其生产过程是:选豆一浸豆→磨豆→滤浆→煮浆→点浆→成型,这也就是传统豆腐生产的基本过程。生豆浆有毒,必须煮沸(“煎成”)使蛋白质变性才能消去其毒性而可食用。《本草纲目》中亦说:“豆腐之法,始于前汉刘安”。
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石刻壁画[10],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汉代的争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五分册《发酵与食品科学》一书的作者黄兴宗,综合各方见解,认为打虎亭东汉壁画描写的不是酿酒,而是描写制造豆腐的过程。但他认为,汉代发明的豆腐未曾将豆浆加热,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现在的豆腐,因此未能进入烹调主流[11]。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发现花岗岩豆腐水磨。《汉书》记载刘胜死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比刘安晚10多年。
日本传统的观点,认为唐代鉴真和尚在公元757年东渡日本时把制作豆腐的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视鉴真为祖师,不过,学者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日本在唐代有豆腐的证据。1183年日本朝廷管员神主中臣佑重的日记中记载有“唐腐”,约半世纪后,有一封日本僧人日连上人的书信中出现“磨り豆腐”(すりどうふ,suridofu),可能是一种豆腐。到十四世纪,日本文献中多次出现“唐腐”、“唐布”等词,而“豆腐”一词,迟至1489年才出现于日本[12]。天明二年(1782年),大阪曾谷学川出版了一部名为《豆腐百珍》的食谱,书中介绍了100多种豆腐的烹饪方法。
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13]。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会会士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记》中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一种在中国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teu fu”还介绍豆腐制法,[14]。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义和健康食品日趋重要,在20世纪末期广为西方食用。现今,在西方的亚洲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健康食品店和大型超级市场都能买到豆腐。
③ 臭豆腐的历史有多少年
说法一
话说朱元璋出身贫寒,年少时当过乞丐和和尚,有一回因饿得无法忍受,拾起人家丢弃的过期豆腐,不管三七二十一,以油煎之,一口塞进嘴里,那种鲜美味道刻骨铭心。后来他当了军事统帅,军队一路胜利地打到安徽,高兴之余,命令全军共吃臭豆腐庆祝一番,臭豆腐之美名终于广为流传。
说法二
而明代学者何日华在当时则已在着作中说,安徽黟县人喜欢在夏秋之际用盐使豆腐变色生毛,擦洗干净投入沸油中煎炸,有海中鳄鱼的味道。照这样看,无论是制法或煮法,好像都和朱元璋的版本没有什么分别。
北京臭豆腐的由来
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闲居在会馆中,欲返归故里,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又距下科试期甚远。无奈,只得在京暂谋生计。王致和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风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
王致和屡试不中,只得弃学经商,按过去试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来。此物价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饭,适合收入低的劳动人食用,所以渐渐打开销路,生意日渐兴隆。后经辗转筹措,在延寿街中间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自产自销,批零兼营。据其购置房屋的契约所载,时为康熙十七年冬。从王致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臭豆腐以后,又经多次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更好,名声更高。清朝末叶,传入宫廷。传说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欢吃它,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称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点,取名“青方”。
④ 毛豆腐的有多久的历史
六百多年。毛豆腐是徽州地区的特色传统名菜,是通过以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由于豆腐通过发酵后,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故经烹饪后味道特别的鲜。
毛豆腐的菜品历史:公元1357年,元代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带兵来到安徽的绩溪。绩溪百姓常以水豆腐搞劳将士,因为天热,豆腐长出了绒毛,为防止浪费,朱元璋命厨子先油炸再用多种佐料焖烧,便产生了别具风味的毛豆腐。朱元璋登基后,毛豆腐的做法被传回了徽州。后经历代作坊多次改进制作工艺,形成现今的特色徽菜。
⑤ 豆腐最早什么时候出现
豆腐最早是在汉朝出现,由淮南王刘安发明。
公元前164年,刘安被封为淮南王,都邑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关)。
刘安好道,一直琢磨怎么就能长生不老,他不惜重金招纳数千方术之士,在今天的八公山上谈仙论道,着书炼丹,他们用山中的清泉水磨制豆汁,又用豆汁培育丹苗,不料仙丹没有炼成,倒是豆汁和石膏、盐起了化学反应,形成鲜嫩绵滑的东东,而这也正是豆腐的雏形。
有人大着胆子尝了一些,美味可口,刘安听说后,与方士们又进一步反复试验,终于使豆乳凝固到一块,他们给这种东西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菽乳,后来改称“豆腐”。从此,豆腐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刘安也就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了。
元代吴瑞在《日本用草》一书写道:“豆腐之法,始于汉淮王刘安”,这个说法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另外,现代出土的汉墓遗址,墓中的画像石上有生产豆腐的场面,证明了这个观点也是站得住脚的。
(5)豆腐的历史有多久扩展阅读
豆腐流传至其他国家:
天宝12年(公元754年),鉴真东渡日本,把制作豆腐的方法带到那里。据说,现在日本有的豆腐包装袋上还有“唐传豆腐干黄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样。
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会士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记》中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一种在中国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介绍豆腐制法。
在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不太熟悉豆腐,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义和健康食物日趋重要,在20世纪末期广为西方食用。
2000多年来,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国,而且走向世界,它就像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一样享誉世界。现今,在西方的亚洲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健康食品店和大型超级市场都能买到豆腐。
⑥ 豆腐的历史
西汉,人称淮南王的刘安,母亲喜好食用黄豆,一日母亲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汤以便让母亲饮用,但又怕食之无味,因此加了点盐来调味,没想到居然凝结成块,而这也正是豆腐最初雏形的形成。由于刘安是位炼丹家,因此当豆腐雏形产生后,他便与方士们共同试验,经过多次研究之后,终于发现石膏或盐类可使豆乳凝固成豆腐,用以烹调十分可口,从此豆腐也就在民间开始流传。南宋朱熹云"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豆腐》时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明叶子奇《草本子·杂制篇》说:"豆腐,淮南王刘安所作。"明苏雪溪平豆腐诗:"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暇。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中道:"豆腐始于淮南王刘安方士之术也。
"清初高士奇在《天禄识馀》中也有"豆腐,淮南王刘安造,又名黎祁"的记载。
⑦ 豆腐乳几年的历史了
豆腐乳的历史悠久,是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民族民间美食,可分为青方、红方、白方三大类。其中臭豆腐属青方;“大块、红辣、玫瑰”等属于红方,“香辣、桂花、五香”等属于白方,是一道经久不衰的美味佳肴。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魏晋南北朝古籍中,就有腐乳生产工艺的记载,到了明代我国就大量加工腐乳,而今腐乳已成长为具现代化工艺的发酵食品。
腐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为我国特有的发酵制品之一。早在公元五世纪,北魏时期的古书上就有“干豆腐加盐成熟后为腐乳”之说。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述:“豆腐又名菽乳,以豆腐腌过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心。”清代李化楠的《醒园录》中已经详细地记述了豆腐乳的制法。着名的绍兴腐乳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就已经远销东南亚各国,声誉仅次于绍兴酒。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展览金质奖章;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又获得奖状。我国腐乳已出口到东南亚、日本和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黄山区(太平)豆腐乳:
说到豆腐乳,大家都很熟悉“王致和”这个牌子,“王致和”与“同仁堂”同龄,始创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王致和(生卒年不详),字远侯,邑庠生。太平县仙源(今黄山区仙源镇)人。自幼家境贫寒,一家人依靠继承祖业以做豆腐为生。
7岁时,父母省吃俭用,送他到仙源“天都书院”读书。致和懂事聪颖,不仅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还常常帮助父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清康熙四年(1665年),致和乡试中举,靠族人资助,前往北京就试,以图入仕。
结果殿试屡屡失意。清康熙八年(1669年)冬,他参加会试再次落第,受盘缠所困,滞留京城。
幼时曾在家做过豆腐的王致和为谋生计。在所住的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安徽会馆”内,用手推的小磨,每日磨上几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销售。同时他刻苦攻读,以备下科。
盛夏某日,他做出的豆腐没卖完,恐日久腐坏,便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腌于一小缸中。从此,他歇伏停磨,一心攻读,竟淡忘此事。
秋凉后,王致和重操旧业,猛然间想起那小缸豆腐,连忙打开,未曾想臭味扑鼻,定神一看,豆腐已变成青色。扔了实在可惜,于是他大着胆子尝了一下,不料别具风味,遂送给邻里品尝,结果品者无不称奇。王致和臭豆腐声名鹊起。
王致和屡试不中,遂尽心经营起臭豆腐来。至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他便于延寿寺街西路建作坊立招牌:“王致和南酱园”,雇师招徒,以经营臭豆腐为主,兼营酱豆腐、豆腐干及各种酱菜。
不久,臭豆腐的销路扩大到东北、西北、华北各地。经多次改进,臭豆腐于清末传入宫廷御膳房,成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慈禧太后不喜臭豆腐其名,便赐名“青方”腐乳,使王致和臭豆腐身价倍增。
“王致和”门前的三块立匾加上彩绘龙头,象征“大内上用”之意;“王致和南酱园”的六个字刻为两块匾,分别由状元孙家鼎、鲁琪光题书。
孙家鼐写了两副藏头对,一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另一副曰:“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
“王致和”的生意越做越兴旺,众人竞相仿制。光绪年间,在宣武门外、延寿寺街等地相继开设了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园。
王致和没有想到,由他奠基的王致和酱园历经300多年不衰,且越做越红火。建国以后,在王致和、致中和、王艺和、王政和4家私人作坊基础上,发展建立了北京王致和腐乳厂。40多年来虽曾几易厂名,但其产品特色风味未变、花色品类日多。
现如今,有青方、红方、白方3大类20多个品种的王致和腐乳,其品牌不仅享誉国内市场,而且已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日本冈山先生曾赞美“腐乳是含有高植物蛋白的食品,王致和为上”;朝鲜的商务参赞还曾带领数名食品专家专程到王致和腐乳厂学习“取经”。
王致和产品先后获得“中华老字号”、“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2008年6月“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横山豆腐乳:
桂林的豆腐乳以香辣、五香为主,是白腐乳的代表,历史悠久,颇负盛名,远在宋代就很出名,是传统的“桂林三宝”之一。
横山村是清代名臣陈宏谋的故里,大部分居住着陈氏后裔,据村里的老人介绍,陈家是500多年前从湖南搬迁过来的,如此可见横山的历史至少在500年以上。在陈宏谋的自传及相关史料的记载中,当年用横山的豆腐乳进贡给干隆皇帝,实属无奈之举,因为陈宏谋本身为官清廉,拿不出金银珠宝,只能硬着头皮把家中自制的横山豆腐乳当成贡品送进皇宫。没想到干隆对豆腐乳的皮薄细腻香醇爽口的味道十分赞赏,而且用腐乳为佐料做出来的美食,也得到干隆特别的喜爱。此后,横山豆腐乳便成了每年的贡品,名气传遍大江南北。清代着名诗人袁枚在一次吃到横山的豆腐乳之后,曾在《随园食单》中赞道:广西以白腐乳为最佳。
⑧ 豆腐起源于哪个朝代
豆腐起源于中国西汉时候。
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相传是在公元前164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
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石刻壁画,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汉代的争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五分册《发酵与食品科学》一书的作者黄兴宗,综合各方的见解,偏向与认为打虎亭东汉壁画描写的不是酿酒,而是描写制造豆腐的过程。但他认为,汉代发明的豆腐未曾将豆浆加热,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当前的豆腐,因此未能进入烹调主流。
(8)豆腐的历史有多久扩展阅读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为重要的食品。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和煎豆腐。
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会士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记》中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一种在中国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介绍豆腐制法。
在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不太熟悉豆腐,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义和健康食物日趋重要,在20世纪末期广为西方食用。
⑨ 豆腐的历史和发展。
豆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极富代表性的副食品。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它在中国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中国文化中许多谚语、民谣、歇后语都与豆腐有关。
豆腐在宋代就已在中国各地普及,至清,更成为上至皇家、贵族,下至穷苦百姓、贩夫走卒的日常食品。
在清代的平民百姓中,豆腐也是极普遍的一种食物,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和地域的差异性。北方地区以盐卤点制的豆腐为主,称为老豆腐,南方则以石膏点制为主,称为嫩豆腐。鄂西土家族中清代就有“吃不过的面饭懒豆腐,穿不过的草鞋家机布”的民谚。
清代豆腐生产发展迅速,豆腐制品各类繁多。以清人汪日桢《湖雅》卷8所载,就有干豆腐、水豆腐、盆豆腐、豆腐花(脑),千张(百叶)、白豆腐干、五香豆腐干、元宝豆腐干、蒸干、臭豆腐干、油豆腐、半炖油腐、熏豆腐、豆腐衣(腐皮、腐竹)、 豆腐皮、雪花菜、腐乳、酱腐乳、糟腐乳、白腐乳、臭腐乳等数十种之多。其制作与烹饪之法,又因地区与民族和贫富而千差万别,表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与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