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4史一共多少本书
《二十四史》一共63本书。《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贰’ 请问民国时期的图书一般是多少钱
民国图书潜在的收藏市场
对于藏书家来说,特别是对于京城的藏书家来说,线装古籍一直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然而从8月12日中国书店第22届古旧书市开幕以来,记者连续三天对前来购书的读者进行了现场采访,据许多读者尤其是藏字号的读者反映,民国图书在书市中备受青睐。
一
“五四”前后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一大批新文艺新文化巨人,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新文艺新文化巨着。这些巨着在今天特别是它们的初版本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也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更有很高的文化教育价值。
在书市中一位公司白领于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说:“新文艺图书从装帧形式上看,朴实而且很美观,而这正是今天的图书所缺少的一种素质。所以有理由相信新文艺图书将跨入新文物的行列。”
一位前来淘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学者在接受采访时说:“新文艺图书,它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内容或故事讲述的方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作为文化史文献方面。人们关注它的收藏价值是只看到了它作为文物或者叫作新文物的方面。我个人认为对于新文艺图书来说,还是应该本着传统的读藏结合的原则为好。”
民国旧书较为集中的摊位第一天以中国书店读者服务部为主,后来渐渐地让位于收购科的摊位。来淘新文艺旧书的人们几乎每天一天不落地从早8时半开始一直守到下午二三时,直到确信各摊不再上书以后才拎着大捆小捆大包小包的旧书离开书市,他们在临分手时还互相叮嘱着:“明儿早点来啊。”
二
本世纪初中国的学术思想经历了一个彻底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术作品具有前所未有的开放风格,它向未来的中国提供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学术思想大师,郭沫若、陈寅恪、陈垣、顾颉刚、胡适等,应该说在今天例举他们的名字已不是一件很费事的事情,因为在今天也正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所以当他们作品的早期版本一经面世,立刻就引起了一大批读者的注意。这些书同样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名副其实的具有“读与藏”双重价值的好书。
一位刚上北大中文系的大学生在买了一大捆这样的学术书之后对我说:“能淘到这样的书简直是太好了,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而且也能提高文化品位。”他从提兜里取出一本书向我证实他的观点。“这是许地山先生的《国粹与国学》,1937年6月商务印书馆版。如果我没有见到这本书的话,那么在我印象中许地山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一个写《落花生》的文人而已。当我抢到这本书时心里还犯疑,怎么又有一个许地山,打开书一看,《清代文考制度》、《香港考古述略》,都是很漂亮的学术文章,行文很有小品文的味道,没有文学功底是写不了这样的学术书的。”
一位姚姓中年读者向我展示了他所淘得的书籍,有1947年版的卫聚贤的《中国考古小史》,1920年版的胡朴安的《文字学ABC》,1937年版的《语言与文学》,1935年版的钱穆的《老子辨》,1928年版的顾实的《重考古今伪书考》。花了二百多块钱。他说:“我算了算,平均三十几块钱一本,我认为,只要书有价值,就是平均五十或六十一本也是值得的。价值指什么呢?一个是时间的考验,藏书就要藏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书;一个是文化思想的含量,这样的书才耐读。”
前几届古旧书市,线装书火过,新文艺书也火过,可新学术书一直低迷,今天却一下子热了起来。现在这类书的价格定的偏低,宜于购藏。
三
8月12日书市刚开门,我们采访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先生,他手里拿着一个布袋和一个小笔记本等在书市门前。记者采访他时他说,他来书市的目的是要淘几本二三十年代印的古籍。他是一位退休多年的教书先生,从前家里有一些这类的书,后来“文革”时被抄走烧了。“文革”后他又买了一些新印古籍,但他还是时时怀恋着那些被烧毁的旧版新印古籍。他今天一早就出来了,是来寻梦的,临出门前老伴还嘱咐他说:“别跟年轻人抢,他们比你更需要。”
8月21日,我又见到了这位老先生,我们非常关心他是否圆了梦。老人非常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样的书市太好了,许多年轻人和我一样也都喜欢这种书。交了好多年轻朋友。这几本书还是他们帮我抢来的呢。”21日老人买下的新古籍有,1937年版的《古书辨伪四种》和《焦氏笔乘》(商务印书馆版)、1936年版的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本《晚香堂小品》上下两册,该书封面题签者为周作人。三册书共花了七八十元钱,老人认为划算。另一位刚刚工作不久的大学生买了一套《后汉书》之后对我们说:“虽然它不像线装书那么古老,可他毕竟能让人感到有一种书香的味道在里边。所以比较起来我还是愿意买这类书。”
几天来买这种新古籍的人越来越多,买这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古香古色,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又比线装古籍便宜得多。很适宜大众收藏。
据中国书店韩征小姐介绍:“民国时期是我国图书获得大发展的时期,许多图书无论从装帧到印刷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但由于战火的原因毁弃的很多,因此这些书中的许多初版书已很罕见。这次拿出来的书从整体上来说包括了文、史、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图书,定价基本偏低,目的在于培养潜在的收藏市场。”
‘叁’ 一本历史书大约有多少个时间点
有几千个几万个时间点。见到有人说起:大概每年所读书的数,可以有多少?换言之,就是我们读书的速度,到底可有多快?凡事总是越快越好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读书亦然。要不然,为什么古之才士,总是“读书十行俱下”呢。我联想起前人的文字,亦有议论及此的,不妨稍为摘引,并试加讨论,供学者参考。
近人瞿兑之《杶庐所闻录》“读史”条云:“曾国藩通籍后买《二十三史》一部,自课每日点十叶。王闿运亦自课点 《二十四史》,每日可一本。……读史者尤宜于诸志观其会通,不应专以记诵人物事实为能,王夫之尝讥陈大士自诩三个月看毕《二十一史》,正谓此也。今人看书已不似古人之拙,能看毕《二十四史》殊不为难,然肯用此功者殊不多见。惟新会陈垣曾以一年之力繙《四库全书》一过。”
按曾国藩的读史,是“每日十叶”,如果用武英殿本的《史记》计算,按照这个速度,读完一篇《五帝本纪》,也要三天时间!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五帝本纪》共48页,也就是说,他每天只读16页;而整部的点校本《史记》,共有3355页(加上三家注序),他读完此书,那必须210天、7个月!这速度似太慢,虽说是曾国藩的,也不想讨论它了。
那么王闿运呢,他“每日可一本”,此速度又如何?线装书的一本,并没有几卷,一部《史记》,有时订成24本,有时是订成28本或30本,相差不很大。就是说,王闿运之读《史记》,不过一个月。其他二十四史,据此可推。中华书局的点校本 《二十四史》,共241本,《史记》只10本,以王闿运的速度,大约三天读一本,读完《二十四史》,那也要24个月、整2年的时间。这也必须一天不落,是否能够坚持,姑且不论。问题是,对于这个快速度, “不惮于读大书”的张舜徽,却是不以为然的。其《清人笔记条辨》批评云:
“王氏逐日所记,虽有读史之课,然亦粗略观之,不求甚解。尝自述:‘阅《辽史》,全不知其事实。’‘点《元史》九叶,此书必不能多看。每日以九叶计日而已,多看伤神。’……由其所自道者观之,可以知其读史之功,本甚草率也。”“王氏自负才大,读书不耐仔细,大抵翻阅为多,粗加涉猎而已。尝自记:‘翻《通鉴》九本。十函毕,翻一过矣。《通鉴》当昔未点群史时,讶其浩博,今日重翻。’又记:‘夜补看《唐文》八本,未甚细谛。’又记:‘看《墨子》一过,未能子细。’如此读书,岂能真有所得?徒以滑略成习,而不耐爬梳纷杂,故于难理之大书,无能为役也。”(卷九)
据《湘绮楼日记》,王闿运读《二十四史》花了26年的时间,也并没有卒业(见光绪十六年三月廿八日记)。这固是“作辍不恒”,有以致之,也见得读《二十四史》,不那么容易成功。
至于那位“横看书”的陈大士(其人名际泰,是晚明的有数的八股文大作家;其读《廿一史》事,见张采《知畏堂文存》卷二《陈大士集序》:“大士点次《二十一史》,不逾三月,人疑其略,则应曰:‘第简漏否?诸君自钝,我横看尔。’”),他的读书速度,自又快速于王闿运。“三个月”是90天,“廿一史”不包括《明史》、《旧五代史》及《旧唐书》,点校本的本数,是共191本,也就是说,他每天读2.1本。这比王闿运的每天0.33本,又快了6.4倍!所以读书不太博而为王闿运不佩服的王夫之,便不很服气了,在《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中作论云:
“陈大士自云三月而遍读廿一史,目力之胜可知。……大士以博敏自雄,故乱道。以此推之,大士于史,凡地理、职官、兵刑、赋役等志,俱不蒙其眄睐。若但取列传草草看过,于可喜可恨事,或为击节,或为按剑,则一部《凤洲纲鉴》足矣,何必九十日功夫,繙此充栋册子邪。”(《船山全书》第十五册,865页)
这一节论,固是“箭不虚发”,中到了其痛处,却不免颇有酸意。其实呢,就算陈大士三个月看毕《廿一史》,又能怎样?较之着作与日月争光可也的船山先生,陈大士的那点伎俩,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船山先生于此,又何必“形于色”?
论到读书之快捷,而稍逊于陈大士的,还有钱基博。钱基博的用功,是我们都知道的,这虽比不得他的儿子,但在近代的学者,要亦为有数之人。他不是说过:“余父子集部之学,当继嘉定钱氏(大昕)之史学以后先照映,非夸语也。”其自信可想。张舜徽《壮议轩日记》1943年1月1日记之云:“至钱子泉处稍坐,先生自言居湘四载,读书三千六百册,亦云富矣。”(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50页)张舜徽虽不服王闿运,“啧有烦言”,但于钱基博是认可的。钱基博本人的《金玉缘谱》亦书此事云:“吾虽老病,未尝一日废书;而来湘三年,读书三千六百馀册,提要钩玄,皆有日记。”(傅宏星编《精忠柏石室教育文选》,203页)所言差一年,以致精确算之,有一些困难,但他的读书速度,是不容怀疑的。
这里另有一件事,必须提出,那就是:钱基博在三十六岁时,读书的总量,还只是三千册。这是见于其《国学必读序言》的:“余文质无底,然自计六岁授书,迄今三十年,所读巨细字本,亡虑三千册;四书五经之外,其中多有四五过者;少亦一再过;提要钩元,厪乃得此。”(见《国学必读》卷首)
此序作于民国十二年二月十八日,即1923年,那时他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年三十六岁。他之居湘,执教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也就是《围城》所影射的“三闾大学”——是在1938年的年底,至1943年年初,他是已经“居湘四载”;而《金玉缘谱》之作,是在1942年,说“来湘三年”,也是不算错的。那时他57岁,“人学俱老”了。这里的问题是:他此前的三十年,只读了三千册,而来湘后的三年(或四年),却又忽然读了三千六百册。其前后之速度,何乃相悬若是?因为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读书速度,是必较为恒定的,即有所变化,也必相差无多。又据他的着作观之,也不像那么的博览,这当然也许只是因为他不长于贯穿,而只能“提要钩元”之故。无论如何,老钱先生的读书日记已毁,我们对此已无法深论,所以于老先生的自述,只能姑妄听之。
有日记可资讨论的,可以举文廷式。文廷式是晚清最博学的人之一,也许仅次于沈曾植,他的读书速度,那当然是必须快的。文廷式有一卷《丙子(1876)日记》,记他21岁这年的春夏所读之书,具体的日期,是从正月初一始,至闰五月初二讫,为时5个月、150馀日。在这段时间里,他所读大书为:《隋书》85卷,《明史》332卷,《元史》210卷,《金史》135卷,《旧五代史》150卷,共5种912卷。此外所读的杂书,还另有《通典》、《日知录》、 《南汉春秋》、 《大清会典》、《海国图志》、《蕉轩随录》、《禹贡图说》、《四库提要》、《文选》、《论语注疏》、《史通通释》、《国朝先正事略》、 《十国春秋》、 《鲒埼亭外集》等,各尽十馀卷或数卷不等,虽多未终卷,而加起来,却也不下于百卷。也就是说,在此五个月中,文廷式所读的书,共达千卷之多。这还不算他于正月二十七日作的十首、二十八日作的四十首、二十九日又作的二十八首的《三国志小乐府》,诸如此类。他的精力之盛,确实是惊人的。但他每日的读书,有时多、有时少,并不是很统一,多者如正月十八日:“点《隋书》十四卷。”二月二十一日:“读《元史》一卷、《明史》十七卷、《论语》三章。阅《史通通释》一卷。”三十日:“读《明史》十三卷。阅赵瓯北《廿二史札记》数十页。”三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各读《明史》十五卷、十六卷。四月初九:“读《元史》十五卷。”十六日:“读《元史》二十馀卷。”二十二日:“阅《金史》十四卷。”五月二十三日:“读《旧五代史》二十卷。”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各读十八卷。二十九日:“阅《五代史》二十卷。”闰五月初一:“阅《五代史》二十五卷。”读得最多的,是二月十九日:“读《明史》四十一卷、《通典》二卷。”其次为五月三十日的:“阅《五代史》三十五卷。”一般的日子,则是日读五六卷。
看了这个,近人袁昶所说的:“全榭山与晓岚学士约共读 《永乐大全(典)》,日尽二十本,可畏可畏。”(《袁昶日记》上册112页。按,《永乐大典》的每本卷数,一般为2卷,但亦有每本1卷、3卷的,并不一定;其原本为11095本、22937卷,至四库开馆,已颇有缺佚,所存共9671本、20663卷,据此以算之,平均1本可2.14卷,20本也就是42.7卷,比文廷式读的最多的43卷,尚有所不及)就没多么了不起了。康有为之为人说法:“‘廿四史’宜全读,新学读史,日一二卷,其后渐习,日可三四卷。……是一年半,可读十九史。其《宋》、《辽》、《金》、《元》、《明史》,一年半年,无不阅遍。此皆为中人之资言之,计日程功,无不可至。若异敏之士,尚不待此。即资质稍鲁者,加倍其日,亦三年可通全史矣。”又:“诸子一二月可毕”,《国策》、《逸周书》、《水经注》等,“十数日可毕”;《资治通鉴》、《续通鉴》及《纪事本末》等五书,亦“数月可毕”。也只好算作“小巫见大巫”了。而着了《桐城文学渊源考》、《撰述考》闻名的刘声木,却诧为:“姑无论其言之是否,此等自欺欺人之说,竟出自坐拥皋比,手执教鞭之口,试问古今天下读书,有如此容易者乎?”(见《苌楚斋随笔》四笔卷五“论《桂学答问》”条)是不免有些“少见多怪”的。而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所自夸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先先后后总读了一百多遍。我看《红楼梦》,不如俞平伯师那么多,只有七十多遍。《水浒》呢,我只看了二十多遍。……《三国演义》,我只看了二三遍,觉得大不如陈寿《三国志》的引人入胜。说来,也许朋友们不相信,我把《资治通鉴》‘正续’读了两遍半,当然比不上顾颉刚先生。文言体小说,蒲松龄的《聊斋》,我读了四五十遍。”(381页,三联书店版)真的是“浅陋可悯”!我们简直想问:这种白话小说,你读它个数十百遍,“占毕咿嚘”,又有什么意思?
不过,一般的读书速度,也用不到多么快,就以《史记》、《左传》为例,陈垣说的:“《史记》着成已二千年,前人要三个月读完,我们今日仍要三个月才能读完。” (见 《中国史料的整理》,《陈垣全集》第七册457页)以及:“念《左传》不易,须一年多才能背,才知出处。”(见《史源学实习及清代史学考证法》23页。又据宋人的统计, 《左传》虽是 “大经”,也只196845字;若每日背539字,则一年可毕)这也就够了,这也就是标准的速度,而陈氏本人的读书速度,自亦不过如此。考虑陈垣为近代屈指可数的大史学家,又是从头繙过36277册、2291100页的《四库全书》的人,假如我们的读书,不慢于他的速度,那也就大可不必“捉急”了。
‘肆’ 初中历史教材一共几本
共6本 初三不是全一册的 中考只考八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
‘伍’ 中华民国十七年拾圆银元,袁大头现在值多少钱
如果楼主有的话不妨发个图片给小妹。
小妹可以给你看一下帮你估估价
以下是2009 8.29普品成交价 (单位/元)
袁像大头壹元(三、九、十年) 200
袁像大头八年 280
大头中圆 580
小头 190
23年帆船 200
22年帆船 270
鹰洋 195
四川军政府(汉版) 200
坐洋壹元 150
站洋壹元 280
34年北洋龙 400
33年北洋龙 520
29年北洋龙 420
26年北洋龙 1600
25年北洋龙 800
24年北洋 1200
23年北洋 1700
帆船三鸟 4500
造币总厂 750
大清银币 600
新版云南光绪7.2 580
湖北光绪、宣统 400 /450
广东光绪、宣统 450 /460
云南光绪、宣统1200/1800
四川光绪、宣统 520 /700
唐军长 170
四川卢比 170
日本龙洋 350
江南甲辰 400
壬寅 660
辛丑 680
庚子 900
戊戌 1900
己亥 2000
癸卯 2000
乙巳 2200
‘陆’ 推荐描写上海民国(1907-1927年左右)的历史书籍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史研究译丛》(这套书我读过几本,内容丰富,很好)
《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成果,由国内专家翻译而成。已出版的第一辑包括:《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的外国人(1842-1949)》、《移民企业家——香港的上海工业家》、《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共6种。《译丛》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对诸如战时恐怖与城市犯罪等历史场景的细节关注,将对上海史的研究产生很大推动作用。据悉,《译丛》第二辑将于明年推出。
可见http://www.ewen.cc/books/bkview.asp?bkid=51940&cid=98657
‘柒’ 民国历史书籍有哪些推荐
只说三本:
1、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文笔风趣幽默,文采又好,偏偏还是学术书籍,好看到爆。正规渠道买不到,某宝有打印版网上也有电子书,强烈推荐。
2、叶曙明《国会现场》,了解那个时代的国会立法,几届国会命运蹉跎轮流转换,联系当今,不禁心生感叹。作者文笔也很好。
3、沈博爱《蹉跎坡旧事》,看石扉客的平民父亲如何描写那个时代的农耕子弟生活,文笔朴实无华,也很好看。
‘捌’ 民国十七年一斤等于现在的多少两
民国的一斤等于现在的16两。
两,又作両,是东亚传统的质量单位,中国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再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实际质量历代不同,传到各地后亦各自有所变化。传统的1斤等于16两,故有成语“半斤八两”。
‘玖’ 人教版高中地理,历史课本共有多少本
人教版高中地理,历史课本共有19本。其中高中地理必修3本,选修7本;高中历史必修3本,选修6本。
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为人教版。小学到高中都有这个版本的教材。也是大多数学校所用的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People's Ecation Press,简称PEP)成立于1950年,其前身是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和华北教科书编审委员会,1961年与高教出版社合并,是教育部直属的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材和其他各级各类教材、教育图书的研究、编写、出版、发行的专业出版社。
(9)民国十七年历史课本多少一本扩展阅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的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拾’ 初中历史课本有几册
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