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古代帝王为什么会大赦天下,所有犯人都能得到赦免吗
遇上换新帝,皇家重要人物特别寿辰,皇家大喜,重大自然灾害等,都是会大赦天下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被赦,“十恶不赦”这个成语,就清楚的说明了大赦天下的但书,具体将详细说明。
一、新皇继位。古代的废帝并不多,新皇继位绝大部分是踩在“国丧”的基础上上位的,在国丧期间,总有比较该死的犯人,会以各种名义去弄死,而比较有改造之心的已经被筛选出来,在新帝登基之后大赦天下,这些人会被放出来,当然,这是政策,地方有没有钻空子,就是地方的事了。
五、十恶不赦。具体十恶,为“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十条,在这十条之中的,不管多大的喜庆也不赦,这种赦免跟我们现在的假释有点像,但是在道德规范上要求更严。这类犯人是大奸大恶之人,也不是能赦免的。
上面所讲的,就是大赦天下的因由与它的但书,都是有它的条条框框的,并不是每一个犯人都会大赦天下。
② 中国古代的“大赦天下”的制度合理吗
大赦天下,顾名思义就是对天底下的所有罪犯进行赦免,对他们之前所犯下的错误既往不咎,一笔勾销。
要说这种制度合不合理,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任何事物肯定都有好坏两面,对于统治者来说这肯定是好事,收买人心就是最大的好处,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播速度慢,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皇帝是谁,所以为了维护统治,这样做是合理的。但是大赦真的好吗?不一定,或许有不少冤屈之人能够得以幸免,但是也有不少犯罪分子就趁机活跃了起来,要知道监狱其实是把最穷凶极恶的人关到了一块,就算是现代,犯罪分子也有教育好的和没教育好的,这些犯人出来可能不会懂得感恩,还会继续犯事情。
③ 古代的大赦天下有什么作用
之前写过海兰珠,她生皇太极八子,皇太极异常欢喜,立刻大赦天下,这是封太子才有的举动。这说明大赦天下,一定是一些皇家信号的表达。
大赦天下起源于商朝的周公。他辅政时常告诫周王,要待百姓宽宥以仁。这也正契合了儒家“仁政”的思想,所以大赦主要是从汉朝开始的,后世帝王纷纷效仿,以显示“皇恩浩荡”。古代的大赦非常多,从秦朝到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一共有1200次大赦,平均1.67年就有一次。
到明清大赦的频率就下来了,明朝平均五年多一次大赦,朱元璋“乱世用重典”,该杀头杀头;但也不给儿孙限制,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他这么强势。清朝平均十四年多。而且清朝大赦一般是给予减刑,而不是无罪赦免。
纵观大赦的出现和发展,盛世赦免的次数比较少,而且流程严密,规定严格。乱世会频频用赦免,一定程度上,人制就大于法治。比如骊山七十万刑徒,就是秦国平乱所需而赦免。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只有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7次特赦,从无大赦。这也说明,大赦天下这种事,随着法治的越来越健全,会越来越淡出公众的视野。
④ 古代天下大赦会发生在什么时期呢
什么是大赦天下?大赦天下做为一种政治手段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掌握子民的生杀予夺大权,常以施恩为名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皇帝驾崩、更换年号、皇帝生儿子、立皇后、立太子、皇帝打了大胜仗等情况下,常颁布赦令。天下大乱或者自然灾害,也会大赦,因为自然灾害的时候,民不聊生,犯罪现象就会增多,所以皇帝就大赦天下。也有一些情况正好倒过来,大丰收,经济形势很好,然后皇帝一高兴,也宣布大赦,来缓解社会矛盾。
根据史料记载,秦代以前并没有发生过皇帝大赦天下的事情。大赦这个风气是从汉朝开始的,到了唐朝和宋朝更不得了,天下大赦的频率相当之高,大概平均18个月,皇帝就要来一次大赦天下。所以,唐朝的徒刑,规定最高只有3年,也有道理,平均18个月就会有一次大赦,判罪犯坐三年牢,实际上没有意义的。由于唐宋时代都是一年半左右就大赦一次,所以唐宋囚犯坐牢很少有能坐满两年的。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水浒传》里的那些梁山好汉,为什么一有了人命案以后,往往是选择出去避风头,然后老老实实地等天下大赦,实在不行,他们也会选择去吃官司,反正也坐不了几年牢。宋江杀了阎婆惜,后来要被刺配江州,父亲宋太公对他说,你现在到江州去,不要去做强盗,一年半载等到皇恩大赦下来,依旧回来父子团聚。宋太公对儿子宋江说的“等到皇恩大赦下来”的“一年半载”,正好是唐宋大赦天下的平均时间:18个月一次。
到了元代,大赦的频率就有所下降,大概就是平均二三年来一次,还是比较频繁的。到了明朝就大幅度降下来了,大约是平均5年多才来一次大赦,然后到了清朝,大赦就越来越少,平均14年多才会大赦一次。而且清朝一般采取的大赦是打了折扣的,不是把罪犯的罪行全部赦免,而是给予普遍的减刑。
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着名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在他的名着《论法的精神》里曾谈到中国古代的皇帝大赦,对之批判了一通。他说,中国皇帝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性,因为皇帝也是最高法官,你判了他刑,你怎么又去赦免他,他觉得这个不正常,因为在欧洲判刑是法官判的,然后国王作为最后的公正主持者,来赦免罪犯。
近代各国也有大赦,但与中国古代的大赦已大为不同,不是出于恩典,而是国家的刑事政策。大赦的适用范围最广,凡在某一时期内犯一定之罪的,都可适用,而不以特定的人为限。大赦的赦免效力也最大,它不仅免除刑的执行,而且使罪、刑从根本上消灭,凡受大赦赦免的,不存在前科。由于大赦是国家的一项重大行动,通常是由国家元首或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以命令方式宣告,而不由司法机关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⑤ 建国70周年将大赦,建国以来发生过几次呢
建国以来发生过八次大赦(加上70周年就是九次)。
2019年8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日审议了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草案,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对2015年1月1日前正在服刑、释放后不具有现实社会危险性的四类罪犯实行特赦。
在此之前,我国已先后实施了七次特赦,分别在1959年、1960年、1961年、1963年、1964年、1966年和1975年。除第七次无条件赦免全部在押战犯外,前六次都以“确实已改恶从善”作为赦免罪犯的主要标准和具体前提条件;除第一次特赦对象包括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战犯,其余六次均为战争罪犯。
我国1954年宪法规定了大赦与特赦制度,并将大赦的决定权赋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赦的决定权赋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大赦令与特赦令均由国家主席发布。
后来的宪法包括现行宪法仅规定了特赦制度,这表明我国已经取消了大赦制度;刑法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所指的赦免便仅限于特赦。现行宪法规定的特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由国家主席发布特赦令。
2019年6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特赦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特赦决定,对部分服刑罪犯予以特赦。这是继2015年我国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实施特赦后又一次进行特赦,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法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