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侏罗纪、白垩纪等纪元的排序
从古依次是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
寒武纪是地质年代划分中属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约5.4亿至5.1亿年,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寒武纪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遥远而陌生的,这个时期的地球大陆特征完全不同于今天。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但澄江动物群告诉我们,现在地球上生活的多种多样的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开始不久就几乎同时出现。
侏罗纪( 距今约2.05亿年~距今1.44亿年,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时代) 属于中生代中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侏罗系,位于三叠系之上、白垩系之下。超级陆块盘古大陆此时真正开始分裂。大陆地壳上的缝生成了大西洋。非洲开始从南美洲裂开,而印度则准备移向亚洲
白垩纪(Cretaceous)是一个地质时代,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80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
Ⅱ 三叠纪,泥盆纪,奥陶纪,志留纪,寒武纪,石炭纪,太古代,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怎么排
按照从距离现在由远到近的顺序应该这么排:太古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
地质年代表
Ⅲ 寒武纪 侏罗纪 白垩纪........还有很多记的排序(从远到近的排序是)
从新到旧依次是:
第四纪
第三纪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震旦纪
这是我从课本上搬来的,请放心使用,希望可以帮到你。
Ⅳ 什么是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白垩纪。。。。。。
地球纪元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每一朝代有不同君王统治。从汉朝开始,君王又各有年号,一个年号沿用一两年到几十年不等。对地质年代的划分,大体上也是这样从粗到细(当然有的皇帝特别喜欢改元,甚至一年改两次,比如公元696年是武则天治下的“万岁登封”元年和“万岁通天”元年。这种极端情况就不要追究了,本来就只是粗略的类比嘛)。我们很难将人类史上的某个事件精确定位到某天的几点几分,出于类似的道理,对地质年代也不用指望能精确到年——对大多数时期的界定,能够做到误差在几万年之内,就很不容易。
地质年代最大的单位称为“宙”,往下依次分为代、纪、世。它们对应的地层或地质纪录则称为宇、界、系、统。比如一种在中国辽西发现的长翅膀的恐龙,生活在“显生宙-中生代-白垩纪-早白垩世”,它所在地层属于“显生宇-中生界-白垩系-下白垩统”——描述时间的时候,用“早、中、晚”;而描述空间(地层顺序)的时候,就用“下、中、上”。时间再往下还可细分到期、时,对应地层称为阶、时带,这些就相当专业了,非专业读者很少会接触到。
寒武纪,点击图片放大
显生宙的名字指“看得见生物的年代”,它开始于5.42亿年前的寒武纪,直到现在。为了解释显生宙与此前年代的区分,必须先重点介绍一下寒武纪(Cambrian Peroid)。它于1835年由英国地质学家塞奇韦克命名,源自发现这一时期地层的威尔士北部寒武(Cambria)地区,后者的名字可追溯到古威尔士语里的Cymry,意为“反抗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的同胞”。在被确立为正式的地质年代之前,寒武纪就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当时人们发现多细胞动物化石的最早时期。后来逐渐发现了寒武纪以前的多细胞动物,例如于6亿多年前的埃迪卡拉纪生活在今澳大利亚南部的动物群。寒武纪因此也被重新理解为两侧对称动物首次出现的年代,这类原始动物的典型代表就是扁虫(虫子没有骨头也没有硬壳,当然不会留下化石,可是它们的洞穴会变成化石)。此外,寒武纪还产生了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寒武纪大爆发”,在很短(地质意义上的很短,其实也有数百万年之久)时间内,生物种类突然丰富起来,呈爆炸式的增加。它意味着,生物进化除了缓慢渐变,还可能以跳跃的方式进行。
寒武纪大爆发,点击图片放大
在有了寒武纪这个名称后,更深、更早的那些地层,就被自然地称为“前寒武纪”地层。它并不是一个纪,而是指寒武纪以前的所有时代。在20世纪,人们习惯用“隐生宙”(生命隐藏的年代)来称呼这个时期,但现在已很少用,而仍将从地球诞生到寒武纪开始前(也就是显生宙开始前)的漫长岁月称为前寒武纪。除了它的末期——埃迪卡拉纪,前寒武纪的大多数年代里可研究的东西太少,也谈不上什么代表性的地层,所以虽然也分为太古宙和元古宙两个宙,但两者的界限——距今25亿年——纯属人为划定,下分的代和纪如成铁纪、造山纪、覆冰纪之类也是理想化的设定,并非根据实在的地质记录而定义。太古宙的开始年代也没有划定。有人建议把太古宙之前地球上没有生命、如冥府般不可测的时期称为冥古宙,但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发布的2004年版地质年代表里并没有正式采纳这个词。
另外,原先在元古宙末期、寒武纪开始之前,还定义过一个“震旦纪”,它开始于约8亿年前,是生命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名字源自古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日出之地”。但目前在国际上也不采用了,新的地质年代表中,震旦纪原来指代的时期基本上由覆冰纪和埃迪卡拉纪代替。
二叠纪想象图,点击图片放大
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下又细分为多个纪。最常与那些稀奇古怪的灭绝生物联系起来的,就是这些纪的名字。而从这些名字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国是早年地质学的中心,特别是古生代:奥陶纪和志留纪的名字都来自寒武区古代威尔士民族的名字,泥盆纪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就是“德文纪”,代表地层发现于英国德文郡。石炭纪源自英国的一套煤炭地层。二叠纪的直译是“彼尔姆纪”,地层发现于俄罗斯乌拉尔山的彼尔姆城,二叠纪是中国按地层特点所作的意译。在古生代,蕨类植物、鱼、两栖动物繁盛起来。随后是巨大爬行动物华丽登场的恐龙时代——中生代,它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叠纪得名于德国西南部的三套地层,侏罗纪得名于瑞士和德国交界处的侏罗山,白垩纪则得名于英吉利海峡上由白垩土形成的白色断壁。
在距今6550万年前,恐龙灭亡了,原先在它们的阴影下苟且偷生的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兴盛起来,成为地球新的统治者。新生代原本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在新的年代表中变成了古近纪和新近纪。下分7个世,从最早的古新世到最近的更新世和全新世,总之是一个比一个“新”就对了。
Ⅳ 地球经历了几个时期距今各多少年
1、前寒武纪
2、寒武纪
3、奥陶纪
4、志留纪
5、泥盆纪
6、石炭纪早期
7、石炭纪晚期
8、二叠纪
9、三叠纪
10、侏罗纪
11、侏罗纪晚期
12、白垩纪
13、白垩纪-第三纪灭绝
14、始新世
15、中新世
16、冰川时代晚期
17、现代世界
18、未来世界
19、1.5亿年后
20、2.5亿年后
1、前寒武纪:前寒武纪晚期超大陆和“冰室”世界(距今6亿5千万年前)
形成于11亿年前的罗迪尼亚超大陆这时开始分裂。前寒武纪晚期的世界与现在的气候十分相近,是一个“冰室”世界。
2、寒武纪:古生代的开始(距今5亿1,400万年前)
具有硬壳的生物在寒武纪第一次大量出现。诸大陆为浅海所泛滥。超大陆冈瓦那开始在南极附近形成。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劳伦西亚(Laurentia,北美)、波罗地(Baltica,北欧)和西伯利亚(Siberia)这几个古大陆之间扩张。
3、奥陶纪:古海洋隔开诸大陆(距今4亿5,800万年前)
4、志留纪:古生代海洋闭合,诸大陆开始碰撞(距今4亿2,500万年前)
5、泥盆纪 :鱼类的时代(距今3亿9千万年前)
泥盆纪时,古生代早期海洋闭合,形成“前盘古(pre-Pangea)”大陆。淡水鱼类从南半球迁徙至北美和欧洲。森林首次在赤道附近的古加拿大生长。 植物大量生长,形成了今天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的煤炭。
6、石炭纪早期:石炭纪早期盘古大陆开始形成(距今3亿5,600万年前)
石炭纪早期,欧美大陆(Euramerica)和冈瓦那大陆间的古生代海洋闭合,形成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和维利斯堪山脉(Variscan Mts.)。南极开始形成冰帽,同时四足脊椎动物在赤道附近的煤炭沼泽开始发展。
7、石炭纪晚期 :巨大煤炭沼泽的时代(距今3亿600万年前)
石炭纪晚期,由北美及欧洲组成的大陆与南方的冈瓦那大陆碰撞,形成了盘古大陆(Pangea)的西半部分。南半球大部分被冰所覆盖,而巨大的煤炭沼泽则沿着赤道形成。以赤道为中心,盘古大陆从南极延伸至北极,并将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与古大洋(panthalassic)分隔在东、西两侧。
8、二叠纪
二叠纪末期:自古至今最大的灭绝(距今2亿5,500万年前)
二叠纪时,巨大的沙漠覆盖了西盘古大陆。同时爬行动物扩散到整个超大陆。99%的生物在灭绝事件中消失,标志着古生代的终结。
9、三叠纪
三叠纪末期,盘古大陆形成(距今2亿3,700万年前)
形成于三叠纪的盘古超大陆使陆生动物可以从南极迁徙到北极。在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之后,生命开始重新多样化。同时,暖水生物群落扩散到整个古地中海(Tethys Ocean)。
10、侏罗纪
侏罗纪早期:恐龙遍布盘古大陆(距今1亿9,500万年前)
侏罗纪早期,中南亚开始形成。宽广的古地中海将北方大陆与冈瓦那大陆分隔开。尽管盘古大陆依然完整,不过可以听到大陆开始分裂的隆隆声。
11、侏罗纪晚期 :盘古大陆开始分裂(距今1亿5,200万年前)
侏罗纪中期,盘古大陆开始分裂。侏罗纪晚期,中大西洋是将非洲与北美东部隔开的狭窄海洋。东冈瓦那大陆开始与西冈瓦那大陆分离。
12、白垩纪 :新的大洋张开(距今9,400万年前)
白垩纪时南大西洋张开。印度从马达加斯加分离,加速向北对着欧亚大陆撞去。值得注意的是,北美仍与欧洲相连,澳大利亚仍然是南极洲的一部分。
白垩纪时全球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恐龙与棕榈树出现在现在的北极圈,南极洲以及澳洲南部。虽然白垩纪早期的极区可能会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个中生代都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冰帽出现过。 白垩纪是海盆迅速张裂的时期。中洋脊迅速扩张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13、白垩纪-第三纪灭绝 :恐龙时代的终结(距今6,600万年前)
希克苏鲁伯(Chicxulub)撞击地球。这个直径16千米的彗星的撞击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恐龙和许多其他种类的生物因此而灭绝。白垩纪晚期,海洋继续拓宽,印度接近亚洲南缘。
14、始新世 新生代早期:印度开始撞击亚洲(距今5,020万年前)
5千万至5千5百万年前,印度开始撞击亚洲,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原本与南极洲相连的澳洲,此时也开始迅速向北移动。
15、中新世 :世界显出现代构造(距今1,400万年前)
2千万年前,南极洲被冰雪所覆盖,同时北方各个大陆迅速冷却。世界看起来和现代相似,不过请注意佛罗里达和亚洲的一部分仍然在海洋之下。
16、冰川时代晚期 :过去3千万年来地球进入冰室气候(距今18,000年前)
当地球处于“冰室”气候时,两极皆被冰雪覆盖。极区冰盖因为地球轨道变化(米兰柯维奇旋回Milankovitch Cycle)而扩张。最后一次极区冰盖扩张发生在18,000年前。
17、现代世界 :现今世界有定义明确的气候带
我们进入了大陆碰撞的新阶段,这最终会在未来形成新的盘古超大陆。全球气候在变暖,因为我们正在脱离冰川时代,同时也因为我们向大气层中排放温室气体。
拓展资料
地球的形成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过多种学说。一般认为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此外,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出的物质。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分化作用,不断有轻物质随氢和氦等挥发性物质分离出来,并被太阳光压和太阳抛出的物质带到太阳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质或土物质凝聚起来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并演化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与地球一样,由于距离太阳较近,可能有类似的形成方式,它们保留了较多的重物质;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于离太阳较远,至今还保留着较多的轻物质。关于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尽管还存在很大的推测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与戴文赛先生的结论一致,即在上述星云盘形成之后,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许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根据估计,地球的形成所需时间约为1千万年至1亿年,离太阳较近的行星(类地行星),形成时间较短,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形成时间越长,甚至可达数亿年。
Ⅵ 在恐龙的年代之前 还有没有更久远的年代了
有啊~恐龙是中生代的爬行类动物,比恐龙早的年代有很多。
单从有生命的时候开始说的话分为以下:
前寒武代,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新生纪,冰河纪。
恐龙仅仅是三叠纪中晚期出现的,前边比他早的多了去了....
Ⅶ 寒武纪和轩辕时期哪个早
寒武纪更早。
寒武纪(Cambrian)是显生宙的开始,距今约5.42亿年前—4.85亿年。前一个纪是新元古代伊迪卡拉纪,后一个纪是奥陶纪。
在传统理论上它可区分为三个时期:早寒武纪(5.41-5.13亿年前)、中寒武纪(5.13-5.00亿年前)、以及晚寒武纪(5.00-4.90亿年前)。2005年之后,国际地层委员会将下寒武统拆分,使得寒武系(即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由原来的三分变为四分,起始年代也有进一步修正。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黄帝的出生地古代文献记载有河南新郑、山东寿丘、甘肃天水三地;近代学术界推测黄帝的发源地有陕西黄陵说、辽河说等。
Ⅷ 人类已知的最遥远的时期是侏罗纪吗地球上的第一个统治者是恐龙吗
当然不是。
地质年代划分上,首先划分为“代”,然后才到“纪”。
“代”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其次所谓“统治者”不是真的说恐龙能指挥万物,而是世界以这种生物为主。
1、太古代和元古代合称隐生宙,因为出现的生物都是看不见的,如细菌、单细胞藻类、多细胞藻类等等。
元古代末期,开始出现蕨类,所以元古代末期又被划分为震旦纪。
2、古生代是地球生物第一次大量繁盛的时代。
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寒武纪时地球大量出现了三叶虫。三叶虫成为第一种肉眼可见的“统治者”。分布非常广。
奥陶纪时,三叶虫衰落并灭绝。笔石成为新的“统治者”。
志留纪时仍然是笔石的世界。
泥盆纪时,鱼类登上生物舞台并成为主要生物。笔石灭绝。昆虫开始出现。
石炭纪时,两栖类开始出现,生物第一次登上陆地。两栖类成为主要生物。
二叠纪时,仍然是两栖类动物的世界。
3、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三叠纪时,两栖类的一支进化成了爬行类,进而出现原始的恐龙,例如禄丰龙(雷龙一类巨型恐龙的祖先)、艾雷拉龙(肉食恐龙祖先)。
侏罗纪时,恐龙身体越来越大,出现了雷龙一类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
白垩纪时,大型植食恐龙灭绝,肉食恐龙越来越大,出现霸王龙。
古生代末期,爬行动物几乎完全灭绝。只剩乌龟、鳖、蜥蜴、鳄鱼、蛇五种爬行类动物幸存到今天。
4、新生代则是哺乳动物的世界。
第三纪初期,鸟类曾一度占据上风,出现了恐鸟、不翼鸟等大型鸟类。但其产卵的短板导致不会飞的鸟类的幼崽、卵大量被小型哺乳动物食用。所以最终哺乳动物成为最终的霸主。
第四纪以出现人类为标志。以人类的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
Ⅸ 从古至今世界所经历的时代(如冰河时代等)
地质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地质年代的划分和研究,是通过岩石和化石的历史来确定的。
【地层系统】dìcéngxìtǒng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 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 500万年前,结束于2 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 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附:第四纪名称来历。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大致相当前寒武纪,即太古宙 元古宙)、第二纪(大致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相对应的地层分别称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国学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现第三纪已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故仅留有第四纪的名称。
参考资料:网络
太古代
太古代离我们久远,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5亿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确地质记录的最初阶段。由于年代久远,太古代的保存下来的地质纪录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重要而又漫长的时期,大约39亿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壳,至35亿年前大气圈、海水开始形成。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无生命出现。生命元素,如C,H,O,N等在强烈的宇宙射线、雷电轰击下首先形成简单有机分子,后发展为复杂有机分子,再形成准生命的凝聚体,进而由凝聚体进化成原始生命。在距今约33亿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大气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并出现了最早的、与生物活动相关的叠层石;到 31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比较原始的藻类和细菌。在2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蓝绿藻形成叠层石,这表明这一时期地球上已经出现了游离氧以及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经过了天文期以后,地球便正式成为太阳系的成员。大约又经过22亿年,地球发展便进入到地质时期——太古代。这段从46亿年~38亿年的地质时期有哪些特点?
(1)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根据资料分析,原始地壳的部分可能更接近于上地幔。硅铝质和硅镁质尚未进行较完全的分异,因此太古代时期的地壳是很薄的,也没有现在这样坚固复杂。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反映较为强烈,地壳深处的融熔岩浆,不时从地壳深处,沿断裂涌出,形成岩浆岩和火山喷发。当时到处可见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因此我们现在从太古代地层中,普遍可见火山岩系。
(2)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中散布少数孤岛:当时地球的表面,还是海洋占有绝对优势,陆地面积相对较少,海洋中散布着孤零的海岛,地壳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海洋也因强烈的升降运动,而变得深浅多变。陆地上也有多次岩浆喷发和侵入,使上面局部地区固结硬化,使地壳慢慢向稳定方向发展,因此太古代晚期形成了稳定基底地块——“陆核”。陆核出现,标志地球有了真正的地壳。
(3)富有CO2,缺少氧气的水体和大气圈:太古代地球表面,虽然已经形成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的地壳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由于大量火山喷发,放出大量的CO2,同时又没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海水和大气中含有大量的CO2,而缺少氧气。大气中的CO2随着降水,又进入到海洋,因此海洋中HCO3-浓度增大。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的同时,带来大量的铁质,有可能被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的降水和地表水溶解后带入海洋。含HCO3-高浓度海水同时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和搬运能力,因此可将低价铁源源不断地搬运至深海区,这就是为什么太古代铁矿石占世界总储量60%,矿石质量好,并且在深海中也能富集成矿的原因。
(4)太古代的地层:太古代的地层,都是一些经过变质的岩石,例如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等深变质的岩石。我国太古代地层只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出产鞍山式铁矿的鞍山、吕梁山、泰山、太行山等地均有太古代地层。
太古代(Archeozoic Era,Archeozoic)最古的地质时代。一般指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到25亿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普遍出现这段地质时期。“太古代”一词1872年由美国地质学家达纳(J.D.Dana)所创用。当时形成的地层叫“太古界”,代表符号为“Ar”。主要由片麻岩、花岗岩等组成,富含金、银、铁等矿产,构成各大陆地壳的核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非洲、南美的东北部、加拿大、芬兰、斯堪的那维亚等地;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山西等地,亦有太古代地层露出。1970~1980年,一批科学家连续报道了在澳大利亚西部诺恩·波尔(NorthPole)地区35亿年前的瓦拉乌纳群(Warrawoonagroup)地层中,发现了一些丝状微化石。这是迄今在太古代地层中发现的、比较可信的最早化石记录。
元古代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动仍相当频繁,生物界仍处于缓慢,低水平进化阶段,生物主要是叠层石以及其中分离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机碳和球状、丝状蓝藻化石,由于这些光合生物的发展,大气圈已有更多的氧气。
在19亿年前,大陆地壳不断增厚,开始发育有盖层沉积,地球表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十分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蓝藻和细菌继续发展,到距今13亿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绿藻出现。在元古代晚期,盖层沉积继续增厚,火山活动大为减弱,并出现广泛的冰川,从此地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气候环境,为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自然条件,着名的后生动物群—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就出现这个时期。
古生代
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个纪(Period),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Cambrian 5.4亿年前)、奥陶纪(Ordovician 5亿年前)和志留纪(Silurian 4.35亿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Devonian 4.05亿年前)、石炭纪(Carboniferous 3.55亿年前)和二叠纪(Permian 2.95亿年前)。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泥盆纪以裸蕨植物为主。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地质年代名称。显生宙(Phanerozoic Eon)的第一个代,距今约5.7亿年至2.3亿年前,占显生宙时期的2/3。包括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如寒武纪的节肢动物三叶虫、奥陶纪的笔石和头足类、泥盆纪的珊瑚类和腕足类等。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颚鱼也在奥陶纪出现。植物以水生菌藻类为主,志留纪末期出现裸蕨植物。在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开始在陆地生活。鱼类在泥盆纪大量繁衍,并向原始两栖类演化。石炭纪和二叠纪时,两栖类和爬行类已占主要地位。植物也进入依靠孢子繁殖的蕨类大发展时期,石炭纪和二叠纪因有蕨类森林而成为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成煤期。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自然环境的发展。早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在欧洲称加里东运动,在美洲称太康运动,在中国又称广西运动。此时古北美、古欧洲、古亚洲、冈瓦纳古陆及古太平洋、古地中海都已形成。晚古生代地壳运动在欧洲称海西(华力西)运动,在北美称阿勒盖尼运动,在中国又称天山运动。经过古生代地壳运动,世界许多巨大的褶皱山系出现,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和北方的劳亚古陆联合在一起,形成泛古陆(联合古陆)。晚古生代在冈瓦纳古陆发生了大规模的冰川作用,大冰盖分布于古南纬60°以内的今南非、阿根廷等地,该冰川作用期即地质历史上的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古生代的地层总称古生界。
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个纪(Period),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Cambrian 5.4亿年前)、奥陶纪(Ordovician 5亿年前)和志留纪(Silurian 4.35亿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Devonian 4.05亿年前)、石炭纪(Carboniferous 3.55亿年前)和二叠纪(Permian 2.95亿年前)。
太古代(Archeozoic Era,Archeozoic)最古的地质时代。一般指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到25亿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普遍出现这段地质时期。
太古代离我们久远,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5亿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确地质记录的最初阶段。由于年代久远,太古代的保存下来的地质纪录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重要而又漫长的时期,大约39亿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壳,至35亿年前大气圈、海水开始形成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动仍相当频繁,生物界仍处于缓慢,低水平进化阶段,生物主要是叠层石以及其中分离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机碳和球状、丝状蓝藻化石,由于这些光合生物的发展,大气圈已有更多的氧气。
在19亿年前,大陆地壳不断增厚,开始发育有盖层沉积,地球表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十分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蓝藻和细菌继续发展,到距今13亿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绿藻出现。在元古代晚期,盖层沉积继续增厚,火山活动大为减弱,并出现广泛的冰川,从此地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气候环境,为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自然条件,着名的后生动物群—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就出现这个时期。
寒武纪是地质历史划分中属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约5.4亿至5.1亿年,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寒武纪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遥远而陌生的,这个时期的地球大陆特征完全不同于今天。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但澄江动物群告诉我们,现在地球上生活的多种多样的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开始不久就几乎同时出现。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志留纪(Silurian 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古生代第三个纪。本纪始于距今4.35亿年,延续了2500万年。由于志留系在波罗的海哥德兰岛上发育较好,因此曾一度被称为哥德兰系。 志留纪可分早、中、晚三个世。志留系三分性质比较显着。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着扩大,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泥盆纪,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泥盆纪分为早、中、晚3个世,地层相应地分为下、中、上3个统。
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后,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无脊椎动物除珊瑚、腕足类和层孔虫(Stromatoporoidea,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的一个目)等继续繁盛外,还出现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和昆虫。脊椎动物中鱼类(包括甲胄鱼、盾皮鱼、总鳍鱼等)空前发展,故泥盆纪又有“鱼类时代”之称。晚期甲胄鱼趋于绝灭,原始两栖类(迷齿类(Labyrinthodontia)(亦称坚头类)开始出现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个纪,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0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分为早二叠世, 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中生代
中生代(Mesozoic Era;距今约2.5亿年~距今约6500万年)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发生着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有人认为生物绝灭事件与地外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但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古生代末期,联合古陆的形成,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分布广泛。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欧亚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等独立陆块。并在其间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极海。
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块漂移加速,在具有俯冲带的洋、陆壳的接触带上俯冲、挤压,导致着名的燕山运动(或称太平洋运动),形成规模宏大的环太平洋岩浆岩带、地体增生带和多种内生金属、非金属矿带。中生代气候总体处于温暖状态,通常只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差异。
新生代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今)Cenozoic Era
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代,显生宙的第三个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1760年,意大利博物学家G.阿尔杜伊诺在研究意大利北部地质时,把组成山系的地层分为3个系:第一系为结晶岩,第二系为含化石的成层岩石,第三系为半胶结的层状岩石,常含海相贝壳。1829年,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时,把第三系之上的松散沉积层称为第四系。第一系、第二系的名称已废弃不用,第一系大致相当前寒武系,第二系相当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层。新生代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又可分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纪可再划分为几个世(见表)。
新生代开始时,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部分绝灭,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为哺乳动物大发展和被子植物的极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的进一步演化,适应于各种生态环境,分化为许多门类。到第三纪后期出现了最高等动物——原始人类。原始人类起源于亚洲或非洲。
参考资料: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