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认识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两次抗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
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㈡ 如何看待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谈谈你的看法
民族间再打也是要被汉人同化。这是两千年来中国史的体现,民族间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民族融合,在主观上还是一种君王个人行为,从主观上说,战争是不会成功的。看元朝便是例子,拓跋式也是,只有清,但文字狱太恐怖,不利于民族团结。所以说民族战争有好有坏,但从人民角度说:不好。从历史发展来说:历史必然性。
㈢ 你怎么看待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的
文明如同火炬,民族如同柴草,文明之火愈来愈旺盛,蛮夷狄戎必来靠近,战争是文化冲突的前沿,先有战争,其次是文化融合,众多的柴草,才促成了中华文明!所以文明之火让民族不断的趋近融合,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其实是促进了文明的大融合,这个是无法避免的,文明程度越高的民族,其他的文明程度低的民族就要趋近,通过战争来促进文明融合!
㈣ 你如何看待民族间的“战”与“和”
民族间的战与和其实就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问题。
战就是民族文化的激烈碰撞,一方想要吞并,吸收另一方,壮大自身。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一方相比从文化先进性或者文化传播程度上占据绝对优势。
和就是民族文化的缓和交融,不存在谁吞并谁的问题,双方互补共赢。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双方文化实力相当,也可能是文化体系迥异,导致双方无法完全吸收对方。
世界几千年历史其实都是在文化交流中度过的,战争是传播文化的方式,也是检验自身文化的实力的有效途径,就中国的历史来说,上下几千年都是在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不断交流中或战或和。
㈤ 如何看待弱国反抗强国军事侵略的民族战争
如何认识弱国反抗强国军事侵略的民族战争
有一种意见说,近代以来的一系列反侵略斗争,都是在敌强我弱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既然反抗以后仍要失败,而且失败以后还要付出更惨重的代价,那还不如放弃抵抗,先搞现代化,并把日本作为这一方面成功的典型。
这样提出问题,涉及弱小的被侵略国家能否战胜外表强大的侵略者的问题,涉及近代中国人民要不要抵抗外国侵略的问题。这当然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不论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还是国内战争,弱小的一方战胜强敌的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为什么弱能胜强呢?这是因为,战争的胜负,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固然重要,但战争性质、人心向背、政治动员、战争谋略等等,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考察整个世界历史,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剥夺被侵略者反抗侵略的正当权利,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近代中国人民无数次反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悲壮史实,包括八年抗战那样全民族抵抗外敌入侵的壮举,无法解释百年来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的落后国家掀起的反抗新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入侵,争取独立、自由、主权的伟大民族解放运动,无法解释世界历史的发展。
就以近代的日本而言,日本在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以后,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强之路,但这并非不抵抗政策的胜利。明治维新的发动者并非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幕府,而是主张“攘夷”即抵抗侵略的倒幕势力。其中的骨干力量长州藩、萨摩藩都曾在1862年对侵略者进行过武装反抗。他们的改革主张与反侵略的宗旨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把改革图强与反抗侵略对立起来而把它与不抵抗硬拉扯在一起,是对历史的曲解或误解。从外部而言,西方列强未对日本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是因为列强的对日政策和对华政策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列强跨越重洋到远东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能力一直很有限。他们在远东的战略意图只能集中于两点:一是侵略中国,二是应对沙俄。中国是西方列强掠夺压榨的主要对象。日本地狭民贫,资源匮乏,非西方列强掠夺重点,而它邻近沙俄,又有武士道传统,倒可供西方用作侵略中国和牵制沙俄的助力。西方列强在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后,便不再劳师远征对日用兵,于是,日本得以在和平环境下变革图强。而中国却不可能有这样的“幸运”。西方列强为了在中国夺取更多利益必然还要对中国用兵,更不可能帮助中国富强起来,给自己树立一个强大的对手。认为中国不抵抗侵略就可实现变革自强,是不切实际的。
——根据《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20讲;林华国《近代历史纵横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李文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讲课提纲有关内容综合而成。
怎样看待弱国反抗强国军事侵略的民族战争?
毛泽东曾说:“近代以来,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经欺负过中国;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一直到抗日战争以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其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有一些学者根据这个事实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既然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民族战争都是在敌强我弱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在中国远远落后于列强总体态势下面,像林则徐这样的抵抗派是不识时务,昧于大势,狂妄自大,虚骄误国,正是林则徐这些人的强硬态度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他们应该为战争的失败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负责,所以他们是千古罪人。而琦善以及后来的李鸿章等主张妥协求和的人是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他们能够了解中国和世界情势,他们的所作所为符合国家利益,所以他们是“杰出”的、“头脑清醒”的外交家。
他们这样评价的一个最重要理由是:落后一定要挨打,那么反抗也是没有用的。反抗以后仍然失败,失败了以后只能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那就不如不反抗。这个话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中国是落后的,落后以后也确实经常打败仗,那么还要不要反抗呢?是不是所有的反抗都是错了的呢?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回答。
(一)“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屡遭外来侵略的悲惨经历中得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完全正确。但是上面所说的观点,把落后就要挨打作了一个不恰当的引申,变成了落后只能挨打,两字之差,意思完全不一样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积极的命题,它唤醒我们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警醒我们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够在世界上自立,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尽快摆脱落后的状况,使自己强盛起来,赶上先进,这样才能以平等的姿态跻身世界民族之林。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任人宰割、听人摆布、受尽屈辱的悲惨命运。落后只能挨打,这是一个消极的命题。它宣扬奴隶主义、顺民哲学,涣散人们的斗争意志,鼓吹在强敌当前、横逆袭来的时候,只能够俯首帖耳、逆来顺受,听凭侵略者作威作福,予取予求。
(二)这种观点的假设前提是:落后的、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在反侵略战斗中是一定要失败的。他们的逻辑是,既然必定要失败,反抗就是徒劳无益的,你不如不反抗。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假设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不论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还是国内战争,弱小的一方战胜表面上力量强大一方的事情,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美国在独立战争中,打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英国,那时美国的力量很弱小。如果按照落后不能反抗的话,那么美国就不能打败英国。落后的小国海地也同样赶走了法国殖民者,赢得了独立,取得了反殖民主义的胜利。
从我们国家的历史看,如果因为力量对比悬殊就放弃斗争的话,那就没有共产党推翻国民党的胜利了。胡锦涛同志在讲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特别强调:“中国人民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决不是偶然的”。抗日战争时候,中国经济实力落后,武器装备、军事装备远比日本要落后,但是中国胜利了。原因就是战争的胜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非常重要,但是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政治动员、战争谋略等等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一种历史的评判,当侵略者把战争强加在被压迫民族头上的时候,有些人一味地责备为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而拼死抗争的人,这没有一点起码的公平。
(三)既然反抗是徒劳的、错误的,那么当侵略者以军舰,大炮兵临城下的时候,弱小民族应该怎么自处呢?对此,他们开了两张药方。第一张药方是:先不抵抗,等到整顿军备、充实武力之后再战。我认为这完全是一句空话。因为战争什么时候发动,不是由你决定的。战争什么时候打,找什么借口来打,从来都是由侵略者决定的。侵略者会等到你整顿军备、充实武力之后来发动战争么?不存在这种可能,所以这样的研究毫无价值。
第二张药方是:应该放弃抵抗,通过让步来换取与侵略者缔结的一项“相对有利的和约”。实际上,近代历史上李鸿章等人一直在用这个办法。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都曾经尽心竭力地幻想通过各种让步来求得各国的调停,避免战争。其结果还是避免不了,战火还是在中国大地上熊熊燃烧。因为侵略者们欲壑难填,绝不是一点小的让步就可以满足的。相反你一让步,他必然愈加得寸进尺。所以,林华国教授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到,“中外战争史里边,被侵略者以顽强抵抗,迫使侵略者降低侵略要求的事例并不少见,以放弃抵抗赢得侵略者让步的事例是闻所未闻”。
(四)既然反侵略的民族战争都失败了,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待这种令人痛心的事实呢?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以成败论是非,显然是一种过于肤浅、也过于陈旧的历史观点。事实上,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不能说失败了就不起作用,失败了就是错误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80年来,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都失败了。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君权的胜利,但是它最后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人民受压迫的地位,所以也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些运动都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产生过积极影响,都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历史前进,这些历史事件都是中国人民在走向新的、更高形式的斗争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奠基石。
反侵略的民族战争也是一样。甲午战争失败了,中国付出了惨重代价,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空前耻辱。但正是这种失败,使中华民族掀起了新的觉醒浪潮,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新的昂扬,要求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所以,恩格斯曾经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不仅甲午战争是这样,义和团运动在八国联军和清朝政府的血腥镇压下也失败了。但是,是不是说义和团运动就毫无意义呢?不是的。我们说义和团运动确确实实起了阻止外国瓜分中国的作用。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曾说:“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义和团》)赫德比瓦德西想得更深、看得更远一些。他说,“这是一个纯粹的爱国主义的自发自愿的运动”,“这个运动已经掌握了群众的想象力,它将会像野火一样烧遍全中国”,“今天的这段插曲不是没有意义的,那是一个要发生变革的世纪的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调: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他的眼光是敏锐的、独到的,义和团运动可以给予我们的启示正是:2000年的中国跟1900年的中国是完全不一样了。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9336
http://gangyao.scnu.e.cn/wygkcn_ShowArticle.asp?Wygkcn_ArticleID=8383
㈥ 如何看待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必然的
㈦ 如何看待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
天朝官方史观:
凡是现在在中国境内的民族与汉人的战争,全是中华民族的内战。
从犬戎攻入镐京、到汉匈战争、五胡乱华、唐突、唐吐、宋金夏辽元、明与后金……均为中华民族内战。交战双方均不得参加“民族英雄”的评选。
岳飞、于谦、文天祥、史可法、李定国、铁木真、阿骨打、努尔哈赤……都不行。
秦桧、石敬塘、施琅、范文程、张宏范、洪承畴……均不属于汉奸。
吴三桂,这个可以讨论。
汉武帝征大宛、唐与大食国,清征缅甸,蒙古西征、明灭安南国……不提,看不见,不讨论。
明倭战争:正义侵略战争(虽然倭寇基本上是中国人)。朝鲜壬辰战争,正义。
凡是近现代史上对外国的战争,全是侵略的正义战争。
从鸦片战争到二战,全正义反侵略。
㈧ 你如何看待古代战争问题
古代包括现代的战争与征服,是人类文明发展当中必不可少的。它促进了各种文明之间的大融合,起到了交流互通融合的巨大作用。并且每一次的战争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说人类的科技文明的进步是伴随着战争逐步发展起来的,与战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㈨ 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基本都是争夺资源引起的,农耕文明需要国家强力保证耕作的和平环境,而游牧民族,他们有些物资自己是不能生产的,在没办法和平获取的情况下,只能掠夺。还有就是自然灾害下,供应不足,爷只能铤而走险。
㈩ 你怎样评价古代民族间的冲突或战争
在中国古代史上,各个民族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而且经常发生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 ;西晋与匈奴、鲜卑、羯、氐、羌之间;唐与突厥之间;宋与契丹、女真、西夏、蒙古之间;明与瓦剌之间; 清与准噶尔之间,都曾有过民族战争。一些战争发生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也有一些是发生于各少数民族之 间。民族战争都是在一定的政权名义下进行的。在中国古代史上,许多民族的统治阶级都曾以自己为主体,在 一个多民族的大国的范围内,或者建立过全国性的政权,或者建立过地区性、局部性的政权。尽管在一定时期 内形成了分裂局面,但都是存在于多民族的封建大国内的政权,不应称作“异国”。这些政权,或者利用中央 王朝敕封的官号扩充势力,或者以得到中央王朝的册封作为行使其统治权的合法依据,在政治上对中央王朝保 持一定的隶属关系,在经济上纳贡和互市。中国古代史上各个民族政权和统治集团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犹如各 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一国之内的问题,不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这些民族战争都是国内战争,是在一个多 民族的封建大国范围内发生的,交战双方虽互称敌我,但在评判是非时,不宜使用“侵略”与“反侵略”等提 法。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做进一步的分析。虽然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战争,交战双方没 有“内外”之别,但是战争应有是非之分,即战争应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的区别。评判中国古代史上 民族战争性质的标准是:凡是违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阻碍历史前进的,就是非正义的、反动的战争,反之 ,就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南宋抗金的战争、元末反对蒙古统治集团的战争、清康熙年间三次讨伐准噶尔部的战 争,这些都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以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来看,匈奴贵族在西汉初年经常带领骑兵掠夺西汉北 部边郡。在此情况下,反击匈奴贵族的进攻,保卫西汉边境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生产发展成为西汉的当务之急。 因此,汉武帝时对匈奴用兵,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再以南宋抗金战争 来说,女真贵族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给中原人民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极大损失,给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抗金 战争符合广大人民反抗女真贵族掠夺的要求,因而是正义的战争。十六国之间的战争、辽和金之间的战争,属 于各族统治集团间争权夺利的混战,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反动的。
在评判民族战争的性质时,应注意避免几种错误观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汉族人口多,统治时间 较长,并对少数民族实行过民族压迫制度,但是不能说凡是由少数民族发动的针对汉族统治的战争都是正义的 、进步的;也不能说凡是由汉族发动的、针对某些少数民族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反动的。同样,各民族的经 济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不能说凡是先进民族发动的战争就是正义的、进步的;落后民族发动的战争就是 非正义的、反动的。孤立的机械的以民族大小、先进与落后、进攻与防御等等来区分,不能正确地判断战争的 性质与是非,不应当把先进与落后、防御与进攻和是非等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