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山文化元素有哪些
中山文化元素包括:民间舞蹈醉龙舞、民间习俗崖口飘色、民间歌曲中山咸水歌、民间习俗小榄菊花会、传统手工工艺凉茶等。
1、民间舞蹈:醉龙舞
醉龙舞又称“剪龙”、“转龙”,流行于现中山、珠海、澳门一带,因起舞时要“醉态朦胧”,故名。过去,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即传说中佛祖释加牟尼的诞辰,中山民间就要舞醉龙并吃栾樨饼。
B. 中山的人文历史
谢谢你的关注
中山概况 中山市古称香山,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东望香港、深圳,南邻珠海、澳门,北临广州,全市人口130多万,为享誉中外的富庶侨乡。
中山市素为“鱼米之乡”,自被列入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后,经济发展迅速,从一个农业县变为工农商贸综合发展的外向型中等城市,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近年来中山市相继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联合国授予“人居奖””、“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山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1067公里,形成了以国道和干线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大机场;铁路运输经由广州通达全国各地。中山已形成东有中山港、南有神湾港、北有小榄港的码头布局。
中山风俗节庆 中山民性爱国爱乡,勤劳敦厚,富于进取,勇于创新,灵活求实,较少保守思想。中山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崖口飘色等。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客家山歌、鹤歌、姑妹歌、渔鼓、龙舟、小调儿歌等,其中以咸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这两种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坦洲镇等大沙田区
中山历史名人 孙中山: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C. 中山有什么名胜古迹
孙中山纪念设施,是中山市久负盛名的旅游景点群。它包括孙中山故居、孙中山故居陈列馆、孙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中学。中山市还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如饱经沧桑的阜峰文塔,曲径通幽的西山禅寺,清雅脱俗的西山第一峰,古木参天的六棉古道,林荫茂密的古香林,野趣天成的桥头小琅环以及令人抚今追昔的“乐善好施”坊、龙瑞古塔和“探花及第”坊、“宋帝遗迹”文物等。在自然风光方面,有风景怡人的五桂山,清凉透彻的莺歌潭,自然优美的海上庄园,而充满水乡风情的小桥流水人家,更是别具特色。中山市近年城市建设中也形成了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旅游景点:紫马岭公园、孙文纪念公园豁然开朗,孙西文化步行街、东盛花园、东明花园雅致漂亮。随着中山工业的发展,璀璨的古镇灯饰、古色古香的大涌红木家私等,也成为吸引游客的新景点。另外,环城三月红荔枝、九洲基龙眼、茂生香蕉、神湾菠萝、石岐乳鸽、长江脆肉鲩和咀香园杏仁饼等,都是吸引游客的的名优土特产。
D. 中山的历史 (拜托各位多一点)
中山市是广东省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1],是全国四个不设县的地级市之一。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澳门,全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年平均温度20°C,户籍人口141万。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又是着名的侨乡,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 中山市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先后建成了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民营科技园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优质产品为拳头的多元化产品结构,有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锁、凯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嘉华电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品牌。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大涌红木家具、南头空调、黄圃食品等区域特色经济蓬勃发展,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全球500强在中山办了20多家企业,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1.40亿元,工业总产值1544.29亿元。2008年中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999元,广东省第4。2008中山GDP增10.5%全市生产总值达1408.52亿元,广东省第5。08年中山市工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1200亿元。 中山景观中山市的投资环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1067公里,形成了以国道和干线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大机场;铁路运输经由广州通达全国各地。目前,随着神湾港的开通,中山已形成东有中山港、南有神湾港、北有小榄港的"品"字形码头布局,其中,中山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更是跻身全国十强、世界百强。从中山港往香港航程仅需75分钟。中山供水供电充足,并初步建成以城区为枢纽,贯通各镇区、大中型企业的宽带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形成了"中山信息高速公路"。 中山市,幅员面积:1800平方公里。人口:142.3万长途电话区号:0760,汽车车牌:号码前都加粤T,邮政编码:528400,市人民政府驻:东区松苑路1号。行政区划: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五桂山等5个办事处,小榄、古镇、横栏、东升、港口、沙溪、大涌、黄圃、南头、东凤、阜沙、三角、民众、南朗、三乡、坦洲、板芙、神湾等18个镇以及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火炬开发区。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连广州,毗邻港澳。下辖1个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街道办事处,18个镇,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2.3万。有祖籍本市的海外华侨和旅居港澳台同胞共80多万人。 中山古称香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建制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中山县。1983年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广东省辖地级市。 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工业强市”、“依法治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2006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1036亿元,户籍人均生产总值73198元,国地两税收入157.4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45亿元,总量居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第五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2.77亿元。 从香山县建县之初起至今已有84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下等县-大县-模范县-特等县-城市几个经济文化的发展阶段。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代为东莞县地。南宋绍兴22年(1152年)设香山县,隶属广州,由一群海岛组成,并“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彼此没有陆地相连,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宋、元、明代均被朝廷列为下等县。 明《永乐大典》载:"香山为邑,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最贫。"清康熙23年(1684年)广东宣布"迁界"令废止,加上原来几个分离的岛屿因沙田成陆连接而与顺德、南海陆地相接,因而使农业、商业和交通等骤然发展起来。至清嘉庆、道光年间,“乃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同列大县”,且“户籍殷繁,驾出他邑而上”。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香山县翠亨村诞生。民国后中山县直属广东省。 民国18年(1929年)2月,国民政府第19次国务会议以“中山县为总理(孙中山)故乡”,“该县为粤中最繁盛之区,岁入甚钜,民智早开,人才辈出”等确定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同年4月15日,香山县易名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先生。1950年4月,中山县以其人口稠密、土地广阔、财税丰厚,被广东省民政厅列为特等县。1983年12月,中山撤县设市,1988年1月1日升格为省辖地级市。中山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自80年代中期开始,因经济社会发展迅猛,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而名闻于世。1997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人居奖”。2005年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中山市名列第17位。2005年,中山市荣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为全国9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之一。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港澳,幅员1891.9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5.6平方公里。总人口243.5万人,户籍人口140.8万人,年平均温度22°C。中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又是着名的侨乡,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
E. 中山有什么着名节日
你所说的中山是指的是广东省中山市吗?他们主要有这些节日:
春节
即农历新年。建国后习惯称农历新年为春节年初一,民间从子夜起至凌晨,多以香烛、斋菜等祭祖,燃放爆竹,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上新春联,取意为除旧布新、迎春接福。在春节期间,男女老少都注重打扮,相互见面都讲些祝贺的话,长辈要给晚辈或未婚者“利是”(红包)。许多家庭都习惯在年初一吃斋菜素食,小榄还喜吃糖饼甜食;饭后给长辈和至亲拜年。是日城乡各地到处喜气洋洋,一派欢乐景象。
年初二
俗称“开年”、“开(做)祃”(口语称开牙)。民家多宰雄鸡祭祖,祈求新年合家平安,人人精神爽利。这天全家吃荤,且较平时丰盛。已婚妇女习惯在当日偕同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年初三
俗呼赤口日。建国前,民家喜欢在早晨开门往外泼水和洒米、放爆竹,祈求全年不犯口舌是非。这天一般不拜年,甚少出街。今已无此陋习。
年初七
俗呼人日,即人的生日。许多人家习惯在当天煲粥炒粉作午饭。小榄居民则在早上吃以各种肉类和蔬菜煮成的生日粥;也有吃用莲子、百合、花生、芝麻、橄榄仁、粉丝、干果等煮成的生日糖茶。客家人则喜用萝卜丝和米粉搅合煮成萝卜糕作午膳。
从1988年起,中山市城区石岐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兴起一种以慈善助人为主题的称为“慈善万人行”的新民俗。当晚,城区内外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配以“飘色”、舞狮、舞龙、舞鹤以及其他民间艺术队伍组成万人大巡游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从西郊起步,沿孙文路步行至孙中山纪念堂。沿途万人空巷,灯饰辉煌,一派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氛。
正月十五元宵节
俗称灯节。旧俗在过去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这天到祠堂里或土地坛挂花灯,叫开灯或挂灯,到清明时才取下烧掉,叫结灯。此俗在建国后已少见,但部分农村仍存。建国前的小榄地区则有灯会。当晚,一些民间组织举行以传统民间故事为题材所装饰的花灯巡游,男女青年则举灯结伴歌唱,俗称唱灯歌。过去,小榄在十六日还有执炮的习俗,即在庙前空地上放内藏竹子红布条的土布炮,村民争相执取散在空中的红布条,执到的可取得象征红“炮”的镜屏等物,预兆一年将行好运。今已无此俗。灯会于次日晚(正月十六日)才结束,叫散灯;同时,也标志着春节活动已尽兴而止。
二月初二土地诞
解放前,中山农村许多地区在这天公祭街头路边的神社(土地公,古称为护土神),祈求风调雨顺。入夜焚烧用禾杆束制成的巨大花炮,其中带有两个小炮,称“猪仔炮”,相传拾获者有添丁的征兆。今此俗已废。建国前,民间还有于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土神,称为“做迓”,近年经商者多恢复此俗。
清明节
从冬至起计,160日后就是清明节。节前,民家门前及屋内祖先牌位前均插上柳枝,待节后才拔掉,据说是为了驱邪。从清明到立夏共30天为扫墓之期,俗称拜山、行山、踏青、压纸、铲草等。解放前一般以房族或家族为单位相约同去拜祭祖先的山坟,祭品一般有烧猪、烧鸭、包点、甘蔗、水果、茶饭酒等物品。建国后仍保留一家一户于清明节期间拜山的习俗。解放前,在清明节后的第30天,俗称“闭墓”,民家在入夜前设酒等祭祖。近年此俗渐复兴。
四月初八浴佛节
小榄称龙兴节。浴佛节本是佛教节日(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民间于建国前有转木龙(又称转醉龙)的游艺习俗,今已废,但不少农家在当天仍有蒸制栾西叶饼以供全家品尝的习俗,城中则多由包点小贩出售,据说该饼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小榄人则兴在农历初三踏青春游和采摘艾叶、荼薇、栾西叶制层粉糕和糖饼。
五月初五端午节
又称端阳、重五、地腊等节。中山民间习惯于该日合家吃粽子,节前两三天便开始裹制。中山人的粽子分碱水粽和旦黄(或红豆)咸肉粽两类,喜用叶长有韧性、煮之生香的野生百合科长年生植物芦兜的叶裹粽,称芦兜粽。许多人家还在当天煮五色甜粥(五种不同颜色的豆类所煮成的粥品)作午膳,据说可解毒辟疫。当天还有不少地方举办龙舟竞渡。石岐城区龙舟竞赛集中于岐江河,参赛队伍历来十分踊跃。这天岐江河面龙舟云集,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两岸人头涌涌,欢呼声震撼岐江河两岸。小榄人在建国前还兴在此日用黄纸和小竹枝扎成小鸭放逐河涌中,且每男丁扎一只,意为放走邪魅,今已废。
七月七夕乞巧节
传说中是牛郎与织女在银河相会的日子。解放前有妇女在当天晚上摆设自己精心巧制的供品以拜“七姐”和供别人参观的风俗,其用意是乞求赐予做针线活的技巧。今无此俗,但家中有婴幼儿的民家,还喜用上造谷浸水泡制谷秧(俗称仙秧)拜月亮(又谓拜七姐),晒干后备用,谓是医治婴幼儿夏季热病的良药。
七月十五中元节
又称鬼节,本为佛教的盂兰盘会(中山人称之为盂兰胜会)。建国前,石岐、小榄以各庙寺为中心设水陆坛超幽,名为“公普”祭仪,另安排神船色船巡游。而民间习惯于农历七月十四日杀鸭祭祖,七月十五日入夜在街上烧衣纸祭鬼。此俗于解放后已被废除,但80年代后期则有所复旧。张家边的已婚妇女则有“担十四”的习俗。她们是当地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每年只能乘夏收完毕农闲之时回娘家省亲。由于回娘家时肩挑鲜鱼猪肉等食品,故有“担十四”的说法。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这是中山民间的一大节日。从农历八月初一起,市面上就有各种中秋月饼出售,人们争相购买以馈赠亲友或孝敬长辈。当晚,儿童们挑着贺中秋的各色灯笼穿街过巷嘻戏,主妇们则把美味的食品(包括鱼粥或鸡粥、月饼、田螺或石螺、芋头、菱角以及各种鲜果等)置于露天的桌面上,合家边拜月边吃饼赏月。小榄和东升人还喜欢在赏月时吃鱼生,称这为“捞鱼生”;而沙溪、大涌人则喜用汤圆赏月。
九月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秋高气爽,中山人历来有在九月九日当天登高的习俗。抗战前石岐还兴登高放风筝(纸鸢)。那时石岐曾流行一段重阳童谣:“九月九,去登高,戚(扯)高纸鸢望天流,滞(衰)运流晒(尽)好运到,长命富贵步步高。”那时,有些石岐人放风筝有意让别人的风筝缠断,或放到一定高度时抛掉线头,或在线的适当位置绑上点燃的香枝把线烧断,总之都想自己放的风筝能往远方飘去。此俗最早见载于道光年间的《香山县志》中。解放后,此俗渐息,但到80年代初又重新兴起,且从白天登高改为夜半登高,黎明自散。登高者多为青壮年人,地点多在市郊的大尖山和城区内的烟墩山。但登高者已不再以放风筝来祈求转运了。
冬至
民间喜用三牲(鸡、猪、鱼)祭祖,小榄一带则喜用菊花肉作馅料做的糯米汤圆(当地人称之为水圆、水榄)祭祖。小榄各氏族祠堂均盛行春祭冬祭,祭祖后分胙肉给子孙。此俗今已废。另外,在冬至当天,东升人还喜用大芥菜、甜薯、猪肉粒烩煮成一种名为沤冬的菜祭祖,意为迎接冬天的来临。
腊月二十四日小年夜
俗呼灶君节。民间习惯在这天“送灶”(或“谢灶”),并备片糖、甘蔗、米、汤圆祭祀灶君,然后拆下灶君神位连同冥纸火化。东升人祭灶则用生鲤鱼、茨菇、桂圆、糖、蔗等,这种俗例今已少见。
十二月三十日除夕
俗称年三十或团年。中山人习惯在谢灶后到年底的几天里选择一天“团年”。是日全家大小,包括出嫁女也回娘家过节,共进团年饭,热闹非常。“逛花市”是中山人除夕晚上的一项娱乐内容。每年的花市于腊月二十七或者二十八前后开始,到除夕午夜前达到高潮。人们把对来年的美好愿望溶化在对花卉的选择上,因此遇见合意的花卉、年桔就买下,让家居增添几分春节欢乐的气氛。
F. 中山有什么风俗
饮食:钵仔禾虫 三黄鸡 沙溪扣肉 石岐乳鸽
五香狗肉 小榄菊花宴 杏仁饼
地方:所有关于孙中山的地方
景观:五桂山、长江叠翠、中山温泉等
还有很重要的:咸水歌!!
G. 中山文化
香山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本
香山文化与岭南文化同构,在近代同步发展,为岭南文化增色添彩。岭南文化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在千百年的演变进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与其他区域文化不同的模式。概括而言,岭南文化有以下特点:
首先,从地理空间上看,岭南主要包括今天的广东全省和广西东部地区。广东之所以被称为岭南,是因为广东北部边界的五座险峻难越的高山大岭——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像一条巨龙横亘于粤湘赣交界处,成为一道天然屏障。在历史上,岭南与中原几近隔绝状态,彼此间缺少交往和文化交流。因此,岭南文化具有一种既封闭又开放的双重特性。
其次,从岭南文化生成过程上看,其形成漫长而曲折,与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高潮和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关。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表层到深层,都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又由于海外贸易频繁,以及明清以来西方势力的逐渐渗入,岭南文化又融入了不少西方近代文化的成分。所以,岭南文化从它一开始就注定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汲取各方文化营养的混合体。
再次,岭南文化在具体表现和内部结构上,又显示出自身的特点。追求阳刚之美的岭南诗歌,清新流畅的广东音乐,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锐意创新的岭南画派,多姿多彩的客家山歌,都直接抒发了岭南人热爱生活,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和大胆创新的浪漫情怀。如不拘形式、灵活多样的经营方法;注重实际、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不断开拓、大胆吸收、勇于创新的精神;永不满足和注重现实人生追求,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崇尚实用、开放多元、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鲜明个性。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或变异,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不同时空产生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在特质、特征,还是在结构功能上,都表现出差异。尤其是地理空间的诸种因素和条件,对文化生成和文化特质有着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马克思在论及古代亚细亚和日耳曼不同的原始公社关系时指出,这种区别“取决于气候、土壤的物理性质,受物理条件的土壤开发方式,同敌对部落或四邻部落的关系,以及引起迁移,引起历史事件等等的变动。”恩格斯在研究爱尔兰的历史时,也从爱尔兰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土壤性质、矿藏、气候等入手,再进入经济的和社会历史的考察。列宁则认为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以及附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地理环境的重视,至少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产品的多样性,这不仅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条件,而且直接造成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香山泛指历史上曾共属于一个行政区划的中山、珠海、澳门等地,她处在江海交汇处的伶仃洋之滨。虽然没有构成完整的山川形胜的地理单元,却由于同临珠江水系的入海口,而在中国翻天覆地的现代化进程中风云际会地成为了中外交流的一个关键地带。借此催生出的既源自于中国传统,又融合有外来因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创造、制度构建、行为规则、文化习俗以及价值取向等的总和,即为香山文化。广东省社科联主席、博士生导师颜泽贤教授研究认为,香山文化足以成为一种区域文化概念,一是任何文化都脱不了其地域性,而香山文化的地域概念,包括现在的中山、珠海、澳门一带。这一地域虽历经朝代更迭,但总体上还是一体的,其中的居民,不论在生产、生活习惯还是语言习惯上都有很大的共通性。因此,香山文化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二是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现象,它应该既有大的区域文化的共性,也应该有在这个大区域文化中区别于其他小区域文化的特质。在共生之中有其独创,香山文化正符合这一特点。三是一种文化概念的提出,还应有一系列的文化人物和事例作有力的支撑。而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系列启蒙人物许多都诞生在香山区域内,这正可以作为确立这种文化的一个有力注脚。脱胎于此的香山文化,包含了岭南文化体系中的粤、闽、客三大民系的文化特质,其本身又独具特色,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香山文化与母文化——岭南文化同步发展,演绎了中国近现代文明的壮丽篇章,是中华文明的优秀范式。
香山文化在两个发展阶段大放异彩
香山文化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汉唐宋元萌芽期、明清积累期、近现代成熟期和当代发展期四个阶段。特别是在近现代和当代改革开放两阶段更是大放异彩。
鸦片战争以来,香山人最早睁眼看世界,率先跨出国门,书写了中国人自强兴国的恢宏篇章。他们当中有为国家富强,对民主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孙中山、容闳、唐绍仪、郑藻如、杨仙逸、杨殷、林伟民、苏兆征等,也有为推进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和工商业发展而功绩卓越的徐润、唐廷枢、马应彪、郭乐、蔡昌、李敏周等,还有呼唤思想启蒙,倡导顺应历史潮流的郑观应、杨匏安、刘师复、王云五等,以及在文学艺术、体育事业上建树颇多的苏曼殊、阮玲玉、郑君里、萧友梅、吕文成、容国团等。颜泽贤教授盛赞“香山文化汇通天下”,并指出,先进的香山人以中国、世界为广阔的舞台,对于近现代香山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心态层面建设的意义,可谓既深且远,而香山文化亦因此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原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着名学者张磊教授在《香山文化——历史投影与现实镜像》序言中强调,“由于地缘与人缘的契机,它较早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地域,得以开风气之先,又能领风气之先。人文精神高扬,呈现群星灿烂。众多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艺术家……堪称光辉夺目。不愧为20世纪中国的三巨人之一的孙中山,更以民主革命先行者和近代化前驱的丰功伟绩而使香山易姓,更名为中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香山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发展,闪烁出更为瑰丽的时代光芒。以中山为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中山人民坚持走理性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以占全省1%的面积、2.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3.8%的生产总值,经济总量位居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第五位,并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殊荣。中山人民秉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开放、民主的城市政治氛围蔚然成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节节推进,中山人民在续写城市科学发展道路上,诗意般地寻找到城市的新坐标,为香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香山文化的三大价值取向
崇文尚武。香山人历来就崇文重教。自明清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香山因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许多英才俊彦,产生了众多闻名中外、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早在明代中期,香山文化教育就与中原等地的水平不相上下。嘉靖年间,参加科举人数与日俱增,中举人数达180人之众,其中有16人考取进士,在道德文章上颇负盛名的不乏其人。如黄畿、黄佐父子。黄畿勤于着述,有粤洲先生之称;黄佐参加廷试,五试皆为第一,其着述甚丰,且广为传诵,时人誉为奇才。还有明末官至内阁大学士、明亡后又被南明唐王召为首辅的何吾驺,以及何述玄等,均是当时的名士。到了清朝,香山人读书应试者众,在清初至科举制废除的200余年内,香山有2名探花,107名进士,721名举人,另外尚有贡生和监生589名。虽然科举考试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历代科举取得功名的人员数目也不等于历代香山人才的总量,但可以肯定地说,它毕竟是古代香山社会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反映了香山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展现了香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
顺应自然。香山在远古时代只是珠江出海口伶仃洋上的若干岛屿,所谓“香山为邑,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最贫”,说的就是秦汉时期香山地区相对独立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大海对缺乏勇气和智慧的族群来说,原是一种天然的阻隔,香山的先辈们却依托它围海造田,把岛屿变成绿洲;大海,有时是一条暗藏杀机的险道,香山的先民却凭借她远涉重洋,开辟金山坦途。靠山抱海,没有内陆城市的封闭和保守,拥有的却是广阔无垠、深不可测的大海和有限的陆地活动空间。香山先民就是在这山与海的结合中历练出开放、博大、包容的胸襟和刚柔相济、开拓创新的文化品格。香山沧海桑田的巨变,部分归因于自然的伟力,更多的则应是人化自然的结果。香山先民在持久的与自然亲近的过程中,学会了适应、改造、转化和创新。香山文化因而也在这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构建中不断获得再造与新生。
重视商业。香山人向来就有经商的传统。宋代香山立县的县城石岐(史称“铁城”),一直是各种商品的聚散地。元明时期,石岐山下就有商铺十八间的传说。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以后,澳门与香山地区之间的贸易就更加频繁。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香山因地近港、澳和广州,中外贸易和区间的商品流通迅速发展起来。境内除县城石岐以外,小榄、前山、香洲等地,也因商业的繁荣而成集镇。特别是清末民初,受孙中山民主革命和“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香山的工商业再一次出现蓬勃生机,县治石岐工商业在原来十八间商铺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民国时期,虽屡经战乱,商贸活动受到影响,但民间墟市仍然断断续续地进行,对外贸易也没有完全中止,商贸传统因此传承下来。
香山文化蕴涵着四种文化精神
坚守正统与开放创新并存。香山文化虽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多元文化并存是香山文化开放包容的表现,但是,香山文化在本质上并没有因不断地吸纳外来异质文化而丧失自己的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相反,香山文化在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不断地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提升。孙中山先生就说,“余之谋中国革命,所持之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趋利务实与热情浪漫同在。香山靠山抱海,素有重农亦重商的传统。面对大海,他们很自然地有了探究天地之想;背靠大山,脚踏实地,注重实干和讲求实惠之情则油然而生。因此,香山人得山海相依之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一方面务实求真,趋利避害,具有时间效益观、开放效益观和变革效益观等商品意识,表现出趋利务实的个性;另一方面香山人又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憧憬,表现出热情浪漫的诗性情怀。
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兼备。香山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崇文尚武的风尚。历代科举考试中,香山籍文举人固然代不乏人,但武举人也层出不穷。香山人一方面素喜习武强身,保家卫国,在历代抗击外来入侵者的斗争中刚勇顽强、大义凛然。如南宋末年马南宝毁家纾难,奋起勤王。另一方面香山人又擅长舞文弄墨,吟诗作画,表现出儒者风范。香山文化因而具有刚柔相济,儒侠兼备的特点。
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合一。沧海桑田的巨变和移民构成的社会表明了香山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与条件。香山人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和创造,学会了博爱与包容。一方面,他们善于适应环境和灵活变通,处事从容、稳中求进,表现出一种务实守信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香山人在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网络中,又表现出和睦友爱、守望相助、重礼尚义的人文精神。因此,香山文化具有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合一的文化品格。
香山文化研究的五大价值和意义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于拓宽岭南文化的研究领域,丰富岭南文化的内涵。香山文化研究直接为岭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证性的范例,对岭南文化研究是一个重大推动。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加强香山文化研究,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总结中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本身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建设“适宜居住适宜创业”和谐中山的最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支持。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于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深入挖掘香山的方言文化、商业文化等可以促进其中适合时代需要的文化宝藏转化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现实资源,进一步加快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恒久动力。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于强化乡土文化教育,培育市民的家园意识和人文精神,增强市民的文化归属感。香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既保持了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的特质,又在延续与传承中不断创造出新质文化因子。研究推介香山文化,是充实市民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研究香山文化,有利于加强中山、珠海、澳门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文化认同和产业合作。珠海、澳门、中山三地历史同源,文化同根,地缘人缘相近。研究、传承和弘扬香山文化,可促进三地的经济文化合作,促进广大海外香山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家乡、祖国的眷恋,增强香山文化、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香山文化体现了六大文化特点
香山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传承和变革过程中,不仅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
传承性。历史地看,香山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和行政区划的分割而离散,相反伴随经济社会的进步而得到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孙中山的愈挫愈奋、敢为天下先、与时俱进和博爱精神,在香山可谓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颜泽贤教授赞扬道“中山人民正因应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努力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与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这种具有时代意义的伟大实践,既是香山文化概念的现代诠释和作为一种活文化的具体印证,也是对岭南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深刻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包容性。香山文化构成要素的复杂多样性,充分显示了香山文化具有“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的包容性。古今中外的雅俗文化不仅得到理解和接纳,而且还被转化和创新。香山文化实际上是古南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近代文化等多种文化的融合、转化和创新的产物。先导性。明清以来,香山得风气之先,又首开风气。香山涌现出了许多领风气之先的优秀人物,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体现了文化的先导性。
民生性。香山人向来就有务实崇商、重利而不忘义的传统,香山的经济严格说来都属于民生经济,都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有关。这点在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的展品中有鲜活印证。当铺、药店、布匹店、茶庄、缸瓦店和码头等场景,展示出商业社会的繁华与喧闹。和早期的香山买办一样,中国现代百货业的先驱四大百货公司——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的经营者所持的经营理念也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本思想。
务实性。“趋利务实与热情浪漫同在”既是对香山人勤劳务实精神的浓缩,也是对香山文化精神的一种高度概括。香山人是中国近现代工商实业的重要开拓者和推动者,在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变革中,涌现了一批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买办和工商实业家。
开放性。从历史上看,香山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不断移民的社会,也是一个文化输入型的多元文化组成的开放融通的社会。在这样一种开放融通和文化多元的社会里,香山人更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善于吸收、摹仿和学习外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浓厚,有强烈的开放意识。香山文化中的一些民族性、地域性和个性化的东西,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得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香山文化实际上在明清时期也一度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范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西方人的“中国观”。
香山文化内容构成的七大板块
方言文化。丰富多样的方言,既是香山社会的一大特色,又是香山移民文化、多元文化的一种表现。在香山,广东三大方言语系并存,且各大方言语系中又有区域间的不同。就今日的中山而言,粤语系中分为石岐话、沙田话(近顺德话)、三角话(近东莞话)和古镇话(近新会话);闽语系中也有三乡话、隆都话和张家边话之分。香山客家语系内部比较一致,但与粤东客家语比较则存在一定的差别,前者不仅受其周边的三乡话、张家边话和南朗话的影响,而且还受西方近现代语言文化的影响,夹杂了不少异质语言内容。香山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方言岛”。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的文化事物和现象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部分。香山的岁时民俗和红白喜事民俗与中原地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一些具体规定和仪式上略显不同。最能体现也最具审美和开发价值的香山民俗文化应是香山的民间文化艺术,包括沙田地区流行的高棠歌、咸水歌和大罾歌,五桂山区客家山歌和沙溪的鹤歌等。
买办文化。买办和买办文化是在中西经济文化碰撞与融合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近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媒介,许多买办也因之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奠基者;另一方面它又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阶段的一种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反映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初期的过渡情形。香山买办传播的不仅仅是近代意义上的西方文化,还把日趋成熟的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香山文化带到了海内外,使长期默默无闻的香山文化在近代中国脱颖而出,走向历史的前台。华侨文化。香山人很早就有迁居海外的传统。目前祖籍属于中山的华侨华人就有80多万,侨居于8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量庞大的旅居海外的香山人在长期与祖国特别是家乡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丰厚的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早在上世纪初,石岐孙文西路就是侨乡文化的一个写照。
商业文化。香山人向来重商,香山商业文化经历了宋、元孕育时期,明、清形成时期,清末民初发展时期,新中国以后的转化和创新时期等阶段。近现代香山商业文化达至一个高峰,成为中国近现代商业历史的缩影。在成功地实现了自我历史书写的同时,为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名人文化。自明清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香山出现了众多闻名中外、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其人数之众、知名度之高、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巨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最具权威的大型综合辞书《辞海》收录了古今中外2000多名历史人物,有30余位是香山人。
思想文化。香山思想文化主要体现为名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结、民族性格等方面。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郑观应的“商战”思想,香山买办、香山侨商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香山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在不断地向外移民过程中,香山文化始终保持开放包容、务实进取的精神风貌。在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中,海内外香山人的互动和努力,使香山文化在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同时,也逐渐地从边缘走向中心,从沿海走向内地,从中国走向世界。
新时期中山人精神的八个字是香山文化的现代传承
“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是香山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结晶,是香山文化的现代传承。
博爱是中山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元素。它是热爱、建设家园和祖国的民族精神之凝聚,既有传承性,又有时代性。在博爱这面旗帜的辉映下,爱国爱乡的情愫早已融化在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创新是流淌在中山人血液中的活性因素。香山人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所作的开辟性贡献是明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山人创造的多个全国第一,包括第一个种粮万元户、第一家中外合作的旅游宾馆、第一个高尔夫球场、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游乐场等。
包容是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香山的历史就是一部接纳移民的历史,也是一部包容的历史,充分展示了包容的文化底蕴。包容精神符合现代社会开放、开明、接纳、多元的价值取向。在这里,内外投资者一视同仁,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同步发展。“同是中山建设者”的口号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倍感温馨。外来工被推荐当选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或市政协委员,这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是较早且少有的。
和谐是中山不懈的追求。自古以来,远离政治中心、偏安一隅的香山就崇尚“和”之境界。“人和则善,自然和则美”,在历史演进中,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汇集各地特色文化,有力推动了族群的融合和社会的发展,为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香山文化的孕育、成长奠定了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是一种目标追求,又是一种发展成果。
H. 四月初八佛诞日在中山的习俗
农历四月初八是中山民俗文化节,多个镇区将在当天举行大型的民俗文化活动让市民参与。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在文化广场共同举办“四月初八中山醉龙文化节”。据了解,中山醉龙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源于宋代,盛于清朝,在舞蹈中,舞龙者如略有清醒。
农历四月八当天适逢广东(中山)文化消费节开幕,省文化厅组织了广彩瓷烧制技艺、佛山剪纸、石湾陶塑技艺、阳江风筝等国家级或省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近50个非遗项目。
中山民性爱国爱乡,勤劳敦厚,富于进取,勇于创新,灵活求实,较少保守思想。民风平和有礼,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崇尚正义。中山市人民政府在80年代拟定"团结、爱国、求实、创新"为中山人精神。
I. 中山的历史文化
http://61.142.114.242/history/bzsls.htm
里面是中山历史网.
中山民性爱国爱乡,勤劳敦厚;富进取精神,为了谋生不惜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艰苦创业;办事灵活求实,头脑敏锐,较少保守思想,力求创新;民风平和有礼,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崇尚正义,惟富有者多豪奢、爱面子、讲排场、慕虚荣。
根据中山人的民性民风,人民政府曾在80年代拟定“团结、爱国、求实、创新”为中山人精神。
乡土旧习与陋习
中山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因袭一些传统的旧习甚至陋习。这些旧习俗自民国时期以来已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其中有的是陋习,与现行的法律和法规相违背,解放后已被人民政府明令禁止。
不落家
中山北半部接近顺德的小榄、古镇、东凤、南头等地,历史上曾有过“不落家”的风俗。这种习俗是新娘出嫁后名义上是夫家的人,但从回门之日起仍在娘家居住,只有逢年过节或在丈夫、翁姑生日时才返夫家一日一夜或半日不宿,一直到怀孕后或结婚满三年才正式到夫家长住,称“落家”。
自梳女
解放前,小榄、古镇、东凤、南头、黄圃等经济作物地区受邻县顺德的影响,部分乡村妇女也有终身不嫁的习俗。由于这一地区的农业以桑蚕为主,妇女都是主要劳动力,收入并不少于男性,所以才有终身不嫁的习俗。当某姑娘立下决心不嫁时便择定吉日,宴请亲友,并拜神发誓,表态“梳起”。她们保留长辫,尊称姑婆,俗称自梳女。自梳女可选择志趣相投的(亦是自梳女)结为“金兰”,甚至另辟一居所聚居,生活上互相提携,这种房子称为“姑婆屋”。自梳女可收养嗣女,承继产业,嗣女及长也要“梳起”,如此代代相传,但长幼之间全无血缘关系。解放后,自梳女的习俗已逐渐绝迹。
娘子出家
解放前,小榄、古镇等地曾盛行已婚妇人以“不落家”为名,逃避夫妻生活而外出当佣工,过独身生活,但名义上仍保留原来的婚姻关系。这些妇人稍有积蓄时则出资为丈夫娶“平妻”(又称二娘),以其为夫家生儿育女,并资助丈夫维持家计。到终老时,则在夫家殓葬,并得到平妻所生子女的供奉。民间称此俗为“买门户”。称呼这类已婚女人,一般前冠其夫姓,后称其本姓,即某某氏大妈。此俗解放后已废。
公鸡拜堂
民国以前,香山一些地区曾有这种陋习:当男女两家议定婚盟后,新郎突然出走抗婚,或出洋做工求学,不能及时返家成亲,而女家又不肯易期相就时,男家则由大妗姐抱一只大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这公鸡在拜堂后放进专设的鸡笼饲养,永远不杀,让其自然死亡。这种陋习使一些女子与公鸡拜堂成婚后,往往由于丈夫永远不归而寡居一生。
冥婚
解放前中山有冥婚的习俗。一般人家、特别是富有人家在未婚儿子死后为其物色对象(已死去的未婚女子),并择吉日成婚,此谓冥婚。在迎娶之夜,男家的轿扛神位到女家迎娶,女家用纸制鬼衣及竹纸粘合制成的各类嫁妆,抬至男家供拜焚烧。男家则设这对鬼夫妻的灵位于神楼,并择一侄辈为其嗣,常年供奉香烛。男女两家永远行姻亲之礼。
秋社
小榄解放前有农民在秋收后(即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祭祀酬谢土地元神的仪式,其后倡为“春祈秋报”。今此俗已废。
行傩
行傩,又叫“打伙福”,是小榄地区的旧俗,意为祛除邪鬼游魂作祟以保地方平安。每年冬至前十余天起由各坊社(以明代卫所所辖范围,每一卫所为一个坊)的主事人组织信众,抬出主帅庙中的菩萨偶像安放在适合的祠宇内座镇,等候善男信女膜拜。从翌日起,按照占卜的顺序,依次在每个坊社活动一天。当日,坊众上香烛,奏鼓乐,抬着神像游行于坊社内街巷。解放后已废此陋俗。
另外,解放前的迷信陋习还有赞星、许愿、契神、游神等,今均已废弃。
J. 中山的风俗
包括生产、生活、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上的风俗习惯,具体如下:
1、生产风俗
择日开工:新春佳节过后,各行各业都喜欢选择一个好兆头的日子开工。当天在工作场所门前燃放爆竹志庆。山区农民则在开工之日在田地插香烛奉神,用锄头在地里锄几锄以示正式开工,然后燃放爆竹,取意开工吉利。
邻里帮工:沙田区农民每逢兴建房屋或者办理婚丧事宜,其亲戚邻里一般都主动乐意帮忙,届时主人家供应饭食,无须计较酬劳。
干塘:蓄塘养鱼的人家当在鱼塘捉完大鱼,将塘水放干后,任何人都可以下去捕捉剩下的鱼虾,塘主全不介意。
2、生活习俗
中山特色美食中山美食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名,"吃在中山"是珠三角市民、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共识。中山有大小食肆6000多家。小榄菊花肉、神湾菠萝、荼薇花食品、石硖龙眼、中山粉果金咤、杏仁饼等特产也小负盛名。
中山市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和中部的石岐地区。粤语方言,一般称作白话,分为4种:石岐话、沙田话(近顺德话)、三角话(近东莞话)、古镇话(近新会话)。
3、传统节日风俗
岭南水乡旅游文化节:岭南水乡民俗民风浓郁,极富岭南地方特色。中山于2007年推出“中山市岭南水乡旅游文化节”,举办“和谐乡村”摄影展、名优农产品展销会、乡村美食风情街、动物演艺秀、水乡运动会、水乡民俗展、水上民歌邀请赛等丰富多彩活动。
慈善万人行:入选广东"一城一特"春节文化活动名录,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城区内外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配以“飘色”、舞狮、舞龙、舞鹤以及其他民间艺术队伍组成万人大巡游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从西郊起步,沿孙文路步行至孙中山纪念堂。沿途万人空巷,灯饰辉煌。
4、民间艺术
中山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崖口飘色等。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小调儿歌等,中山舞龙分为木龙、游龙、板龙、云龙等8个种类。
2006年,坦洲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沙溪凉茶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朗崖口飘色、五桂山白口莲山歌、沙溪鹤舞、黄圃麒麟舞、黄圃飘色等5项民间艺术形式被纳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10)中山有什么历史文化节扩展阅读:
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享有广东省曲艺之乡(粤剧)、华侨之乡的美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
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属广东省。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县。1983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撤县改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1月7日,升为地级市。1983年12月,中山获准撤县改市,属佛山市管辖。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