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古代状元,出名的少之又少呢
众所周知,科举在明清时期发展完备,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士人各展其才,进行比试,如果能高中状元,那简直是整个家族乃至整个家乡的荣耀,毕竟中国历史上的状元总人数也才500余人,很多偏远地方可能数百年都出不了一位状元。然而在四川南充大桥镇,却有一处名为“三状元故里”的景点,严格说来应该是两位状元和一位进士。上千年科举史上,嫡亲三兄弟能够获此殊荣的,仅此一例。
▲今人仿建的宋皇宫
兄弟三人中最小的是陈尧咨,在三十一岁时考上状元,于真宗年间为官。可能是上有兄长,作为小弟备受疼爱,所以他的性格比较轻浮,生活习惯比较奢侈,办案时又爱用酷刑,曾多次遭贬又多次启用,一直没有多大作为。年纪大一些,开始接受两位兄长的规劝,才慢慢有所改变,名声也好了一些。相比两位兄长,他更擅长武艺,经常以铜钱为靶,在很远的地方就能一箭射中方孔。于是他就干脆弃文从武,官至武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为北宋的边防做出了一定贡献。
Ⅱ 古代的宰相为什么很少是状元出身的
我认为成为丞相远远要比成为状元难很多,一个人虽然能够考上状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能够成为丞相,下面我就来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平民丞相,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很有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很好的解决面对的困难,能够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成为丞相。这一类人也许读书不是很厉害,但是他肯定在读书上很有天赋,并且处事能力极强,在这一点上和成不成为状元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
Ⅲ 科举制兴盛一千多年,为何留名青史的状元却不多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多是文学典籍,例如“四书五经”等。此外,即便是在考试中会安排一些时政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科举考试考察的是写诗作赋的能力,并不包括其他方面的能力。用现在的话来说,考上状元的人都是会写文章的人,但想要青史留名的话光会写文章是不行的。
根据历史记载可知,张居正、文天祥、柳公权、郭子仪、王维等人不仅是状元,而且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人不仅在科举考试里出类拔萃,还在文学、书法、军事上有出众的才能,所以才会青史留名。
Ⅳ 为什么历史上大多数文学家都不是状元
状元心思都集中到考试上了,哪里还有时间精力思考文学创作,再说一帆风顺的人也很难对生活有所感触的
Ⅳ 古时科举的最高等级状元,为何能够流芳百世的人数会极少
在古代能够成为状元,是很多学子的毕生追求。一旦有人考为状元,他就会受到所有人的追捧,几乎可以得到一切的特级权利。有人成为状元后,他就可以获得官职,可以见到君主,甚至还可以得到好的妻子。人生的四大幸事,就可以完成两个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个现象,古时的最高等级状元,他们并没有流芳百世,我们很少能够叫出他们的名字,在我们脑海中的那些人,他们甚至都是科举失败的。这是因为我国的科举考试存在一些弊端,以及那些文人状元,更多的是他们在政治上有一定成就。
反观那些流芳百世的人,他们有些做了重要贡献改变了中国那一个朝代的历史进程,他们有些写了很多诗词歌赋,用那些诗词来警示我们当代的人。他们有的因为他们的生活作风混乱出名,他们有的因为他们的高风亮节而出名,而我国的那些状元,他们大多都是在自己的政治领域拥有一些作为。恰恰政治方面是我们了解最为稀少的,我们对于文学了解的或许更多。那些状元,他们只是在维持当时那个朝代平稳的运行,很多人都是盛世的大官,他们没有办法了解到民生疾苦,给予我们的印象也就不是那么好。我们了解的都是对人民对历史有贡献的人,那些状元在这一方面就逊色得多。
Ⅵ 在历史上,为什么南方状元最多,北方很少有状元呢
说到科举制,那真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了不起的创举,它改变了无数底层阶级民众的命运,每一个人都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命运。尽管科举制还有很多弊端,像发展到后来的八股文,严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残害了读书人的智力,但依然不能抹灭科举制带来的巨大积极影响。
科举制起于隋兴于唐而止于清,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整整1300年的时间,这期间产生了许多状元和无数的进士,那么哪个地方“学霸”最多呢?
所以在隋唐时期,由于北方士族大家云集,教育资源集中,不仅是当地人,还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千里迢迢赴京学习。到了唐朝末年,国力衰弱,战乱不断,政治中心成了动荡中心,而南方社会安定,天然的地理优势使这里水产富饶,慢慢地许多人开始南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五代,南方开始发力,出现发展的势头。到了宋朝,虽然一开始的北宋还是把都城健在偏北的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但是经济南移的局势已经出现了,不可转变。到了南宋,彻底完成经济南移和人口南迁,从此南方成了经济重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举的成绩和各地的人才情况与经济和人口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人口基数越大,从概率上来说选拔出的人才也就越多;另一方面,经济越发达,人民安定,有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所以,这就导致了我们上文看到的在整个科举历史上南方占绝对优势的情况。
历史名人中的状元
科举存在的1300年,给中国历史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给历代王朝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不少历史名人就是由科举选拔出来的。像前文提过的文天祥,他就是南宋最后一位状元,最后是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被我们牢记。
清朝咸丰时期的状元翁同龢,他两次为帝师,在后来光绪和慈禧对立时是帝党的领袖,极力主张康有为变法,可以说没有他,以康有为的实力,根本蹦跶不出什么。唐代的郭子仪,是唯一一个由武状元官至宰相的,他一生历经四朝,两度担任宰相。唐朝着名的诗人王维,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他的诗真的是美如画,也是状元。以书法见长,和颜真卿并称“严柳”的柳公权,也是一位状元,历史上还把他和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清朝的刘春霖,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他在1903年参加殿试落榜,本来科举是三年一次,恰逢第二年是慈禧七十大寿,加了一场考试,刘春霖荣中状元。后来满洲政府邀请刘春霖去任职,刘春霖愤而拒绝,表示坚决不做外国人的走狗,保留了一份读书人的气节。
Ⅶ 苏轼的诗词那么棒,为何他却没中状元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不出所料,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像这样千年难遇的奇世怪才,二十一岁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便中了进士,声名大噪,却只拿了第二名,榜眼。苏轼为何没中状元,成了大家心中长久的疑惑。那就让我来谈谈这历史趣闻。
事后欧阳修得知此人为初出茅庐的苏轼时,概叹道:三十年后,世人就只知有苏轼,而没有人知道有我欧阳修了!欧阳修问到苏轼典故的出处时,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为此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所以,不管苏轼是不是状元,苏轼令人惊叹的才华已为千古佳谈,一个状元又算什么呢?
Ⅷ 清朝有那么多的状元,为啥云南、甘肃、山西颗粒无收
Ⅸ 几个古代状元:为什么所有状元短暂风光后都默默无闻
西方人将科举制度视为中国对世界的第五大发明,西方的文官制度就是借鉴了我们的科举制度。
科举产生的状元,从古到今都受到人们的追捧,因为这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受到人们的尊重也是理所 当然。但是很遗憾,历史上被记住的状元实在是太少了。
司马迁就曾经说过:古有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以清朝为例,清代一共有112个状元,下面是名单,看看你现在能够知道哪些:
八旗三人:满州麻勒吉、满洲图尔宸、蒙古崇绮。
直隶四人:陈德华、张之万、陈冕、刘春霖。
江苏四十九人:吕宫、邹忠倚、孙承恩、徐元文、马世俊、缪肜、韩希、彭定求、归允肃、陆肯堂、戴有祺、胡任舆、李蟠、汪绎、王式丹、王云锦、赵熊诏、王世琛、王敬铭、徐陶璋、汪应铨、于振、彭启丰、陈谈、于敏中、钱维城、秦大士、庄培因、毕沅、秦大成、张书勋、陈初哲、钱棨、胡长龄、石韫玉、 潘世恩、顾皋、吴廷琛、吴信中、吴钟骏、李承霖、陆增祥、翁同、徐甫阝、翁曾源、洪钧、陆润庠、 黄思永、张謇。
安徽九人:黄轩、金榜、吴锡龄 、赵文楷、洪莹、龙汝言 、戴兰芬、李振钧、孙家鼐。
江西三人:戴衢亨、汪鸣相、刘绎。
浙江二十人:史大成、严我斯、葵启尊、蔡升元、沈廷文、周澍、金德瑛、仁和金、梁国治、吴鸿、蔡以台、汪如洋、会稽茹、史致光、王以衔、姚文田、朱昌颐、钮福保、章、钟骏声。
福建三人:林鸿年、王仁堪、吴鲁。
湖北三人:刘子壮、蒋立镛、陈沆。
湖南二人:彭浚、萧锦忠。
河南一人:吴其凌。
山东六人:傅以渐、邓钟岳、孙毓 氵桂、孙如仅、曹鸿勋、王寿彭。
陕西一人:王杰。
四川一人:骆成骧。
广东三人:庄有恭、林召棠、梁耀枢。
广西四人:陈继昌、龙启翰、张建勋、刘福姚。
贵州二人:赵以炯、夏同。
在这份名单里面你知道几个?又有几个出现在你的历史教科书中?
而清朝的很多名臣、名人都不是状元,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科举成绩进士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所以,每次提到科举成绩,曾国藩就恼怒不已。曾国藩曾经出了这样一幅对联讽刺左宗棠:替如夫人洗脚。左中堂回击道:赐同进士出身,骂人怕揭短,曾国藩气的险些与左宗棠断交。
李鸿章是二甲第十三名、张之洞进士第三名探花。而讽刺曾国藩的左宗棠,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考中进士。
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他曾经连续多年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
曹雪芹、吴敬梓、李渔、金圣叹、洪秀全这些耳熟能详的人也都不是进士。
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状况呢?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一时的成败断然无法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成就,那些考中状元的人也许就满足于现状,不再最求进步,而那些没有考中状元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加倍努力,才留名青史,永垂不朽。而有些人知道自己不适合“科举”,于是就转行,去做是适合自已的行业,最后也作出了伟大的业绩。
Ⅹ 盛唐时期最为着名的李白,杜甫为什么没有中状元
李白是根本不想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李白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不想参加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他觉得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政治理想这条道路很曲折,很缓慢。他想象诸葛亮那样被皇帝看中,马上进入权力中心。于是先是隐居,再经人推荐,而受到皇帝的赏识。可是皇帝并没有在政治上重用他,仅做了一个翰林待诏,实际上就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后来加上权贵对他的排挤,于是他被“赐金放还”。
杜甫是想参加科举但生不逢时。杜甫参加科举考试那一年,主考官却是当朝奸臣李林甫,李林甫向唐玄宗报告说“野无遗贤”,此时的唐玄宗已没有年轻时的宏大理想,更没有年轻时为恢复李家王朝气势的远大抱负,他完全迷恋于杨贵妃的美色,不理朝政,朝廷大事完全被李林甫,完全听信于李林甫,于是那一年的科举考试等于没有举行,没有一个人被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