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襄阳过去的历史
我虽然不是襄阳人,但这座古城在我心中的代表物却不是喧嚣宏伟的大街,而是阴暗如铁的城墙,和城墙上的暗红血迹。
它就是襄阳!
世界上有很多古城都是历经沧桑,以至于每一块砖墙与地面都铭刻着斑斑的血迹和泪痕。比如金陵,比如君士坦丁堡,比如罗马城,比如耶路撒冷。
但是,很少有一个名城像襄阳这样,在两千八百年的城市史中,只是因为它是军事要冲而屡经残酷的战火洗礼,也许称其为襄阳城倒不如称其为襄阳要塞还更贴切一些。
我心里的襄阳城历史是包括樊城的,它南跨江沔,北接京洛,控扼南北中华。是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 襄阳到底经过了那些战争呢?
我不是历史专家,当然不能一一盘点,但是,就我知道的那几次,每次莫不极其惨烈。
第一次就是是楚霸王项羽攻襄阳,中国的历史历来简洁,任何残酷壮烈的战争也能一笔带过,历史是这么记载这次战争的:
“项羽攻襄阳,襄阳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襄阳坚守”这四个字,没想到,这种坚守竟然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千年宿命!
攻下襄阳,项羽进行了一场大屠杀,无论男女老幼军民全部活埋。这固然说明了项羽本身的残暴野蛮,也说明了那场攻防战的激烈和襄阳的坚守程度,以至于为了泄愤,项羽屠尽此城。这次战争项羽虽然胜利了,却大大失去了人心。烧阿房,屠襄阳,成为项羽最大的两个为人诟病之处。
襄阳城下,有了第一滩鲜血和第一群冤魂。
接下来是烽火连天的三国,这次攻击襄阳的是关羽。名字都是羽,一个在汉初,一个在汉末,两个都是进攻方,两个都是闻名于史的强悍将军。
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的关羽比仅仅失去民心的项羽更惨,正在围攻襄阳不下的时候,被吕蒙从背后偷袭,结果痛失荆州,之后更败走麦城,父子双双殒命。
这两次都是汉民族内部的战争,而后来几次与外寇在襄阳的作战则更为惨烈和意义非常。
羌族符坚伐襄阳。当时风头正劲的符坚和他手下强大的前秦,派出他亲身儿子指挥前秦的精锐十万攻击襄阳,却在名将朱序的抵挡下屡战屡败,符坚送剑到前线,告诉儿子,襄阳不下,就不必活着回去了,同时继续向襄阳增兵。襄阳城为了抵抗异族入侵,全城男性在城头奋勇作战,女性则在后筑城,为襄阳留下夫人城的美名。符丕(符坚的儿子)久攻襄阳不克,鲜卑族名将慕容垂这时攻下了安阳,和符丕合兵,把襄阳变成了孤城一座,就是这样,还是攻不下来。“襄阳坚守”像一道符咒让每个进攻这座城池的人都付出无比惨重的代价。
最后,还是内部叛徒与围攻的十数万大军里应外合才拿下襄阳。符坚后来杀了叛徒,招降了朱序,就是这个襄阳的朱序给前秦帝国的覆灭埋下种子。
由于襄阳城处于控扼南北的位置,使得在中国南北分裂时,襄阳格外的重要,通常是南中国的屏障,襄阳城破,北方的少数民族通常就要发动对南中国的总攻了。
如果襄阳的历史到此为止,那么它也不会在我记忆中的历史里占据那么显赫的位置。顶多是一个历经战争的古代城池而已。
宋朝的襄阳,才真正让我永远记住了这座英雄而悲壮的城市。
很长一段时间内,宋朝是被看作中国最窝囊的一个朝代,北宋南宋一共存在了三百一十九年,在漫长的时间内,宋朝先后向辽,西夏,金称臣纳贡,后来还被蒙古灭了,是中国第一次沦亡于异族之手。其间的城下盟,靖康耻,崖山恨,在华族汉人的思维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但是,宋朝同时却是一个中国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达繁荣的朝代,宋朝的感觉如果单纯是一个美丽易碎的中国瓷器,那倒也罢了。但是在那个被普遍认为窝囊的朝代里却还有着无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在精致的宋文明背景下上演着铁马冰河的一幕。
⑵ 大家谁知道襄樊古城有多少年历史了
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如今,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
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着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古城历经沧桑,现仅剩临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修后完整无缺。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古老的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绕城泛舟游览,只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真乃旅游的好去处。
⑶ 襄樊的历史有悠久具体点。
襄樊的历史有多久吧?
清代以前
境域置县东部早于西部。战国未,楚于今随州、枣阳、宜城、襄阳一带设置县、邑。秦置 8县,分属南、南阳两郡。随着土地开垦、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西汉县数增加到 13个,共有124650户、685100口;东汉南郡、南阳郡各县一般接近或超过万户,均为汉代大县。汉末,荆州刺史部治襄阳,尔后各朝,或为郡,或为州,或为路,或为府,辖地广袤有异,襄阳之名未变。魏、晋、南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郡县名称繁多。隋朝依制裁撤政区。自唐至清,置县多在10个左右。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围剿”红军及加强统治,于襄阳、随县设置行政督察区。建国后,政区设置为适应生产关系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区体制日趋完善。历代建制撮要如下:
周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天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秦 今境约以汉水为界,北属南阳郡,郡治宛,领县14,其中邓(今樊城西)、筑阳(今谷城)、山都(今襄阳县太平店)、酂(今老河口傅家寨)、随(今随州)等5县属今襄樊市;南属南郡,郡治江陵,领县6,其中鄀、鄢、邔属今境宜城县地。
西汉 新置襄阳县,又于今枣阳县境置蔡阳、舂陵两县,于县东南新置阴县。南郡、南阳郡均属荆州刺史部。南郡领县18,地在今襄樊市境者5:襄阳、宜城(鄢县改名)、中卢、邔、鄀;南阳郡领县36,地在今境者:邓、山都、阴、赞阝、筑阳、蔡阳、舂陵、随。西汉今境并置县13。
东汉 光武帝时改南阳郡之舂陵县为章陵县,又析蔡阳县置襄乡县。南郡领县依旧。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刘表徙治襄阳,领南、江夏、南阳、武陵、长沙、零陵、桂阳7郡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分南郡编县以北及南阳郡山都县始置襄阳郡,领宜城、中卢、酂、襄阳、山都、 6县;又割南阳郡西界立南乡郡,领县 8,其中、阴、筑阳3县在今境。南阳郡领县地在今境者有随、邓、章陵、襄乡、蔡阳5县。东汉今境置县14。
三国 今境分属魏荆州襄阳、南阳、南乡、义阳、新城5郡,共置县15。其中襄阳郡领县与东汉同;南阳郡领县地在今襄樊市者有随、邓、蔡阳3县;南乡郡领县未变;义阳郡为章陵郡改名,领县地在今境者有安昌(章陵县改名)、平林(魏分随县新立)两县;新城郡于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置,领县地在今境者仅乡县,在今南漳县西界。襄乡县废。
西晋 今境分属荆州襄阳、义阳、随郡、顺阳、南郡、新城6郡,共置19县。新增县为:襄阳郡上黄县(晋武帝平吴,割中卢县南乡、临沮县北乡新置,地在今南漳界),邓城县(地在今襄阳县东北);顺阳郡(南乡郡改名)汛阳县(筑阳县分立,地在今谷城县西南);义阳郡厥西县(地在今随州西北)。襄阳、宜城、中卢、、山都、上黄、邓城7县属襄阳郡;邓县、蔡阳、安昌、厥西4县属义阳郡;、阴、筑阳、汛阳4县属顺阳郡;随郡由义阳郡分置,领随县、平林县;县改属南郡;新城郡新统乡县依旧。晋惠帝(公元290~306年)时分襄阳郡、义阳郡、南阳郡6县地新立新野郡。邓县、蔡阳、山都改属新野郡。
东晋 郡县设置大体沿袭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流民大批涌入,各依旧名侨置郡县。东晋在今境先后侨置的州郡有:雍州及京兆郡,扶风郡,始平郡;司州及河南郡,北河南郡,广平郡;秦州、杨州义成郡等。
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荆州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5郡为雍州,侨郡县仍寄寓各郡。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 分实土郡县以为侨郡县境,侨郡县遂有实土,统一归属雍州。后随郡改为随阳郡,属司州;新城郡乡县改名祁乡县属梁州。今境遂分属雍、司、梁 3州。雍州在今襄樊市境有襄阳郡、京兆郡、扶风郡、河南郡、广平郡、义成郡、冯翊郡、南天水郡、建昌郡、华山郡,共领27县;司州随阳郡所领随阳、阙西、西平林3县在今襄樊市境;梁州新城郡祁乡县在今保康县境。共登12郡31县,其中侨郡9,侨县15。侨置郡县数超过土着郡县。
齐 仍属雍、司、梁3州,置郡增至20,置县增至65,政区渐趋紊乱。其中,司州随阳郡改为随郡,新置随安左郡、东新安左郡;又立宁蛮府领蛮部,其置郡在今襄樊市境的有南襄、蔡阳、安定、义安、广昌等郡。
梁 今境分属6州,共置29郡、67县。政区设置更加混乱。除原雍、司、梁3州郡县外,又新置土州、北郢州、昌州。其中,土州治龙巢(今随州东北);北郢州治定阳(今随州西北);昌州治襄乡(今枣阳东北)。
西魏 恭帝元年(554年)冬,魏师攻取襄阳,设襄州、蔡州、昌州、唐州、州、随州、顺州、土州,共8州28郡45县。襄州治襄阳,领襄阳、河南、山都、长湖、宜城、归义、南襄阳、武建、成、德广、义成、咸宁、秦南等13郡;蔡州蔡阳,领蔡阳、千金2郡;昌州治襄乡,领广昌、安昌2郡;唐州治下(今随州市西北)领义阳郡;州治安责(今随州西北),领上明、戟城2郡;随州治随(今随州市),领随、西、曲陵3郡;顺州治厉城(今随州市北),领南阳(原北随郡)、淮南 2郡;土州治龙巢,领东永宁、西永宁、真阳3郡。
北周 省州,置襄、蔡、昌、唐、随、顺、土7州,共领22郡、37县。
隋 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以州直接统县,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今境分属4郡,共置24县。襄阳郡由襄州改置,领襄阳、安养、谷城(北周名义成,隋废筑阳县入)、上洪、率道、汉南、义清、阴城、南漳(北周名思安)、常平(旱停县省入)、(西魏时废,隋又立)等11县;舂陵郡(昌州改置)所领枣阳(北周名广昌)、舂陵、清潭、蔡阳4县属今襄樊市境;汉东郡(随、唐、顺、土4州改置)所领隋(北周随、西、曲陵3郡改置)、土山(北周名左阳,又废石武县入)、唐城(原下)、安贵(横山县废入)、顺义(厉城县改名,又有顺义、安化县废入)、平林、上明(原洛平)、光化8县属今襄樊市;竟陵郡所领清腾县(北周名梁安)在今境。
唐 太宗时分全国为10道,今襄樊市境属山南道。玄宗时又分全国为15道,今境分属山南东道之襄、隋2州,共置10县。襄州(隋名襄阳郡)领7县,有6县在今境:襄阳县(贞观八年有常平县省入),邓城县(隋名安养,唐改临汉,贞元二十一年移治古邓城乃改名),谷城县(贞观时有阴城县省入),义清县,南漳县(一度名荆山),宜城县(原率道县,天宝七年改名宜城);隋州(汉东郡改置)领隋、光化、唐城、枣阳4县。今保康县地属房州永清县。
五代 政区设置大致沿唐制。襄州在唐末、后梁之际曾改名忠义军,旋复旧名;隋州唐城县后梁、后晋曾改名汉东县,后复旧名。
宋 今襄樊市境属京西南路,共置10县,分属襄阳府、随州、光化军。按户口多寡分等,襄阳府属望府,随州属上州,光化军同下州。襄阳府领襄阳、邓城、谷城、宜城、南漳、中卢(唐名义清,宋改名中卢,绍兴五年省入南漳)6县。随州领唐城、枣阳、随3县。光化军于乾德二年(964年)由襄州阴城镇改置,又分谷城县二乡置乾德县。
元 今境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设置有襄阳路、随州(属德安府),共置7县。至元十九年(1282年)襄阳路领2州6县,其中襄阳、南漳、宜城、谷城、光化、枣阳6县属今襄樊市,均州、房州属今郧阳地区。随州领2县,其中随县属今襄樊市境。
明 今境置府1、州1、县7。襄阳府领均州和襄阳、南漳、宜城、谷城、光化、枣阳6县,其中均州不在今境。随县省入随州,属德安府。明代流民入山垦荒,弘治十一年(1498年)分房县潭头坪立保康县,隶属郧阳府。崇祯十六年(1634年),农民义军领袖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
清 今境初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1664年)改属湖北布政司(习称湖北省)。所置州县与隶属均同明。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废襄阳府,今境共置8县(均州与保康县隶属互换)。初属安襄郧荆道,后改属鄂北道。1914年设襄阳道,治襄阳,领20县,其中有襄阳、枣阳、南漳、宜城、谷城、光化、保康7县;随县隶属江汉道。1932年改设行政督察区,襄阳为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领上述7县;随县为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1936年改第八区为第五区,第五区为第三区,领县未变。抗日战争时期,宜城县曾改名自忠县,以纪念为抗战殉国的张自忠将军。其间,境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有禁枣宜苏区和鄂西北苏区。1927~1928年初,中共鄂北地方组织发动秋收暴动和年关暴动成功,于枣阳、随县、襄阳、南漳建有数块小型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6月~1932年6月,枣阳、襄阳、宜城苏区连成一体,面积达 2700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苏区设立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后改为鄂豫边临时省苏维埃),下辖襄阳、枣阳2个县苏维埃、13个区苏维埃、103个乡苏维埃。谷城县苏维埃隶属鄂西北苏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1941年4月在随南正式建军,至1944年9月,随县先后形成随南白兆山、随北桐柏山、随东西望山3个抗日民主根据地。鄂豫边区行政公署驻随南洛阳店,所领鄂北办事处下辖随南、应随、随北、枣南、随枣等县抗日民主政府;襄西行政委员会领有南漳、宜城、保康等县级抗日民主政府。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革命根据地分属江汉行政公署第一专署和桐柏行政公署一、三专署。 1947年12月~1948年8月,江汉行署第一专署管辖的有洪山、随南、随枣、应随、襄枣宜、安应6县;桐柏行署一专署管辖县市中有枣阳、随北、信随、随阳 4县;桐柏行署三专署管辖县市中有襄阳、光化 2 县。1948年 7月在襄樊战役中,老河口、谷城、南漳、樊城、襄阳城、宜城等地先后解放,桐柏行署三专署汉南办事处领谷城、南漳、保康、南保兴宜 4 县。1948年12月23日和1949年1月10日,樊城、襄阳城第二次解放,首次组建襄樊市,隶属桐柏行署三专署。1949年1月,江汉行署一专署改为洪山专署。2月,襄西办事处在尹集成立,隶属汉南办事处。3月15日,桐柏行署撤销,其管辖的湖北省县、市划属江汉行署。3月,南保兴宜县并入保康县。 5月,襄樊市、襄西办事处并入襄阳县,信随县、应随县、随阳县、随枣县、随南县、随北县、襄枣宜县、荆钟宜县撤并改建为随县、洪山县、宜城县、枣南县(8 月又并入枣阳县)。5月,汉南办事处改为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隶属湖北省人民政府,下辖襄阳、枣阳、宜城、南漳、光化、谷城、保康、洪山8县;随县属孝感行政区专员公署。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5月,复以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次年6月,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8月,析光化县老河口镇组建老河口市。
1952年6月,随县划属襄阳专员公署;12月,郧阳专署撤销,所领郧、郧西、均具、房县、竹山、竹溪6县划属襄阳专员公署。同年,撤销老河口市,襄樊市降为专署辖镇。
1953年4月,襄樊市恢复建制,改为省辖(县级)。襄阳专署领15县。
1955年,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专员公署改称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同年,撤销洪山县,其辖地分别并入随县。宜城县、枣阳县、钟祥县。1958年,襄樊市复改为专辖市。
1960年因建丹江水库,均具余地并入光化县。
1962年复置均具。
1965年复置郧阳专署,郧、郧西、均、房、竹山、竹溪6县还属郧阳专署。襄阳专署领8县1市。
1968年,“湖北省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取代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职权。
1978年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组建湖北省襄阳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襄樊市升为省辖市;又析随县城关镇置随州市,光化县老河口镇置老河口市(均为省辖县级市)。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1983]164号函批准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新组建的襄樊市领襄阳、枣阳、宜城、南漳、保康、谷城6县,代管随州、老河口2市。
1999年辖:襄阳县、枣阳市、宜城市、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老河口市。
(注:有关随州内容暂未剔除)
参考资料:http://tieba..com/f?kz=643838955
⑷ 襄阳历史
周朝时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灭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秦时为邓、筑阳、山都、酂、随、鄀、鄢、邔等县地。
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以北的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时曾一度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用。
隋文帝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朝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⑸ 襄阳市历史最早的记载有多少年历史了
距今约6000年历史了,最早1990年至1992年在下辖
枣阳市
雕
龙碑
发掘一处
新石器时代
原始
氏族公社
聚落遗址
⑹ 襄阳市有多少年的历史
襄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建制28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养育了一代名相诸葛亮,三国名士庞统,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张继、皮日休,北宋着名书画家米芾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三国演义》120回故事中有30多回发生在襄阳。
⑺ 襄阳的历史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灭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秦时邓、筑阳、山都、酂、随、鄀、鄢、邔等县地
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辖汉水南、庐县东、县北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时曾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襄阳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侨置雍州实土州治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州贞观初年置山南道治所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汉水北仍属襄阳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度改称襄阳襄京
清朝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华民国2年直属湖北省政府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国共产党黄龙带(县内其地方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50年5月复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1952年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湖北省襄阳地区行政公署(同年襄樊市省辖)1983年8月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地级市)2010年12月9日正式改湖北省襄阳市(地级市)
⑻ 襄阳城的历史
襄阳城起源最迟在春秋初期,即已存在的北津戍。是楚国北方的一个大型军事渡口,位于襄阳城西南三里余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
唐以前通过湖东与汉江相贯通的北渠——檀溪水河道可方便出入汉江,江斜对岸是地势高爽的铁窗口,可与北津戍对置往来回返的码头,具备作大型军事渡口的优越天然条件。
成为春秋战国期间楚国北进、东扩、西拓时楚军尤其是楚王师出入的聚散地,是一处有相当基础设施和舟楫粮秣之备的军事要塞,逐步发展成为有相当规模和戍卒守卫的城邑。
襄阳城自东汉刘表莅襄作荆州牧治始,历为州、郡、府、县治。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时由原土城改为砖城。襄阳城被历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古城建筑防御体系之一,也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御建筑。
(8)襄阳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北魏末至唐前期襄阳城向东、向北迁移。唐代襄阳城内所立碑刻和文献记载知北魏后期至唐中期以前,刘表墓及其地面建筑从襄阳城东门外移到东门内,据此和其它文献资料可推定襄阳城于此间向东、向北迁移了里许
。西城墙已迁到现今的位置,如今的夫人城已是城的西北角,东城墙约在城内的荆州街一线,荆州古治可能为城的东北角,昭明台前为城内的大十字街。神龙元年张柬之为襄州刺史,会汉水暴涨,他利用两汉襄阳县城和三国至唐前期襄阳府城垣于城西修筑了防洪大堤。
文献记载唐宋元襄阳城周九里。南宋在襄阳城东南西三个城门上增建了瓮城,重要位置包砌了砖墙,在城垣上增筑了马面和看楼,在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新建了延至江边的雁翅城,与樊城东西角楼抵江边的两雁翅城相呼应,增强了襄阳二城的防卫能力。
⑼ 襄阳城有多久的历史了
历来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襄樊市始建于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3年9月与襄阳地区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襄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华夏第一古城池保存完好。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古隆中寓居10年,成就了着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闻名中外的《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1回发生在襄樊这片大地上。宋玉、杜审言、孟浩然、皮日休、张继、李白、杜甫、米芾等一大批文人名士使襄樊大地更具人文底蕴。
襄樊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和东汉汉武帝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多宝佛塔,有号称“华夏第一城池”全国最宽的护城河。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10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襄樊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也是历史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孕育了楚国诗人宋玉、战国时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诗人杜审言、孟浩然、张继和宋代书画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近几年,全市大力开发了被确定为国家名胜风景区的古隆中风景区,修建了代表鄂西北民居的仿古一条街,恢复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当年写下脍炙人口的名作《登楼赋》的仲宣楼以及明王府、昭明台,开辟了岘山自然风景区、潭溪万山风景区、鹿门山自然风景区和邓城遗址风景区。杜甫诗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王维的《汉江临眺》更是将悠悠汉江水融入了滔滔汉江情中,把汉江之美,襄阳之魅贯穿其中。
⑽ 襄阳又多少年历史
襄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华夏第一古城池保存完好。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古隆中寓居10年,成就了着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闻名中外的《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1回发生在襄樊这片大地上。宋玉、杜审言、孟浩然、皮日休、张继、李白、杜甫、米芾等一大批文人名士使襄樊大地更具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