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外国历史怎么讲中国的

外国历史怎么讲中国的

发布时间:2022-10-14 20:16:45

⑴ 美国的历史教科书是怎么写中国和世界历史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
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
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干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再次,有关民主和人权问题。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权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责。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

⑵ 在美国历史教材中,又是如何记载中国历史的

对于历史,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先是大人们以口述的方式而进行的总括引导,其次就是从初中开始一直陪伴我们走过高中甚至大学的历史课。从中国的古代文明经过层层江山易主直至现代文明,我们在这个学习的道路上不知重复了多少个回合,其中的繁荣衰败,跌宕起伏,我们都已文字的方式把它看的明明白白。

而我们学到和看到的都是以我们自己的视角观察到的我们的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那么,在外国人看来,是如何写中国的历史的呢?那咱们就从美国和日本的历史课本中来瞅瞅他们是如何写中国历史的。

这本书在介绍中国的历史方面虽然相对较少,但是其发生的基本重要事件也在本书中以比较客观且公正的态度都进行了描述了。

⑶ 历史上外国是怎么称呼中国的

历史上,各国以对某一时期中国事物的具体印象为基础,对中国有过多种称谓,其中不乏偏见与歧视。当然,这些称谓如今多已弃用,但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却值得后人记取。
震旦Sinian,古印度对中国的称谓。过去曾认为震旦是一种鸦雀,是中国特有的鸟。其实,震旦纪是5.7亿年前到18亿年前的地质年代,这段时间在生物演化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震旦纪之后,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绚烂的生命世界。
丝国Seres,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称谓,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当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制作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汉代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曾向世界各国输出大量丝绸。据记载,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恺撒大帝曾穿着中国丝绸袍子去看戏,引起轰动,被认为是空前豪华的衣裳。
契丹Cathe,俄语称中国为“契丹”。辽代时期,当时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带叫做“契丹”。随着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渐表示中国的土地。
陶瓷China,18世纪以前,中国昌南镇(今景德镇)的精美瓷器在欧洲很受欢迎,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欧洲人因此把“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
清国人Chink,源于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语中意指“中国人”,带有贬义。这是因为中国在清末时是最受人欺负的国家,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因此成了清国奴。
中国风Chinoiserie,18世纪中期,法语中专指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风格。当时,很多设计师和工匠大量采用中国题材,如中国服饰、龙、宝塔,结合艺术家的想象创造出各种新形象。后来演化为“中国风格”,也有“中国的”、“中国人”的意思。
西内逊Chinees,荷兰语中专指华人的词,含有贬义,因为那时的中国给人的印象是老弱、保守和落后。现在,“西内逊”仅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到中国餐馆里去吃饭”,
Cina(支那国):梵文对中国的称呼,汉文古书中多音译为“支那”或者“脂那”。原意指“智慧”,印度古代着名的《摩奴法典》曾将Cina与希腊并列,同称为文明富强之国度。日本从江户时代中期到19世纪中期,也用“支那”称中国。中日甲午战争后,“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心理,并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当时荷兰的字典中,“支那”则被解释为“愚蠢的中国人”,“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等。

Taugast(桃花石国):一般音译作“桃花石国”,最早见于拜占庭历史家西摩卡塔的着作。(剩余962字)

二是指“中国人”。
掌柜19世纪初,韩国用“掌柜”一词来称呼那些到朝鲜的中国人,意思是中国人精于算计,善于做生意,并称中国人是“守财奴”,认为中国人会挣钱但不会花钱。
船国Nuoc Tau,越南民间把中国说成“船国”,把居住在越南的华人称为“三船”,意思是中国人是坐船来到越南的,中国的船舶制造业让越南人羡慕。
支那Cina,日本从江户时代中期到19世纪中期,用“支那”称中国。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清政府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心理,并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当时荷兰的字典中,“支那”则被解释为“愚蠢的中国人”, “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等。

⑷ 外国课本是如何写中国历史的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尔基

中国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灿烂的文化,在经历的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有过盛世,也有过屈辱,但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这些历史也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人们铭记,对于过去的历史,无论是去繁荣还是屈辱都应该以真实的情况被铭记,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尊重,历史不应该被掩盖,更不应该被曲解,这是毫无疑问的。

结语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居安思危,表达的意思就是在和平年代,也不能掉以轻心,在内心中一定要有忧患意识,时刻保持警惕性,毕竟人心复杂,任何地方都会成为缺点,包括他们介绍我们是所说的,中国古代文化更加讲究情感和礼仪,而不是理性和务实,是啊,中国有多少祸端都是因为意气用事而导致的,大家如何认为呢?

参考文献

《世界名人语录》

⑸ 在外国历史教科书中是怎样描述中国历史的

德国:

中国历史最早是出现在小学课本上,重点写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所以德国的孩子们,从小便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神秘国家。

俄罗斯:

对于中国的历史,俄罗斯的教科书都记录的非常详细。但是到了满清的时候,俄国的笔墨开始加重了。特别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还有被割让的土地,这一方面被着重描写了。

日本:

《世界历史》是日本国中的必修课程。这本书对中国古代的贡献也有详细的记载,如四大发明、科举制度等。并着重叙述了唐代对日本的影响。但是到了清朝就开始有批判的色彩了,用大量笔墨写到满清皇帝的昏庸无能,到了民国时期,特别是侵华战争,则是一带而过,对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只字不提。

韩国:

韩国在教科书里频繁篡改历史。例如,我国的四大发明,全世界都知道是我国拥有的四大发明,韩国人说这是我们与中国的共同努力才发明出来的,而且之前也说端午节是发源于韩国。

(5)外国历史怎么讲中国的扩展阅读

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⑹ 美国历史教科书上怎么说中国的..

外国人的中国观是如何形成的?专家说,教育和媒体的影响最为重要。那么,外国历史教科书中怎么写中国?会不会颠覆我们过去所学?对这样的疑问,《环球》杂志记者求诸书本,一是为了解外国教育界灌输给学生的是怎么一个中国,二来也可寻找外国人对中国的各种看法由来的答案。

美国历史教科书,另一面镜子
美国历史书中的台湾、贸易、人 权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干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⑺ 看西方教科书如何说中国

西方教科书如何说中国

法国:刻意描述“中国模式”
在与一些法国中学生的交谈中,记者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相当有限,对他们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神秘的国家,不少人没听说过儒家思想和汉唐文化。在他们对中国的描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竟然是“文化大革命”。

法国中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为何如此有限?翻开法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记者找到了答案。法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共分为六册,初中部分和高中部分各占三册。令记者吃惊的是,这六册教材中涉及中国的内容少得可怜。用巴黎圣路易中学一位老师的话说,在初中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完全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国度”。

不过,这位老师又“安慰”记者说,高中第三册历史教科书有整整一章来专门介绍中国。这一以“中国模式”为题目的章节,共分为“红色中国的开始”、“毛泽东思想的高潮”和“邓小平的中国”三部分。这一章的开头这
样写道:“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最后的大本营,中国在共产党执政以来连续向世界展现了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这两个形象分别是毛泽东所代表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乌托邦”和邓小平所代表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红色中国的开始”这一部分,先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打败“腐败”、“无能”的国民党,建立新中国的过程。然后描述了毛泽东从“依靠苏联”到“摆脱苏联枷锁”、“自力更生”的执政方针的变化。这一部分还对毛泽东摆脱苏联模式表示赞许,认为这标志着“中国模式”的出现。

“毛泽东思想的高潮”这一部分,首先对毛泽东发起的“大跃进”运动提出批评,然后着重讲述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在这部分的最后,教材提到了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所没有的毛泽东思想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认为毛泽东所提出的“社会平等”、“反对等级制度”的观点对大量西方知识分子和年轻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也是毛泽东在法国始终很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前两部分相比,“邓小平的中国”这一部分对中国有褒有贬,对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描述较为客观,但又同时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批评,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法国民众至今对中国存在偏见和歧视的原因。

这一部分在开头写道:“从1978年到1997年,邓小平成为新的中国模式的代表”,“他发起的一系列改革,旨在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并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与其人口数量相符的作用”。在这一部分中,教材肯定了邓小平“将农业现代化放在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首位”的做法,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称赞为“最有魄力的政策”。在介绍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教材也指出了在中国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沿海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差距”,还对中国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提出了警告。

记者所采访的几位法国中学历史教师大都认为,法国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的内容太少,如何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巴黎政治科学院一位参与法国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教授说,法国历史教科书之所以忽视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对法国和欧洲的历史发展影响有限,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就不像古希腊的“民主”和“公民”等观念对西方有影响,但是他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对世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在法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比重也会随着教科书的改版逐渐增加。

德国:有关中国的内容实在太少

在“中国热”吹遍德国之际,被德国人称为“认识一个国家的窗口”的历史教科书里,中国的形象又怎样?记者来到位于首都柏林的威海尔恩中学。

接待我的历史老师波希尔博士,是德国历史教科书编委之一。他听说记者来自中国,第一句话就做了“检讨”。他告诉记者,在德国几十种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的内容实在太少。

历史是德国“四大主课”之一。低年级学校的历史课中,德国史和外国史各占50%;高年级的历史课中,德国史则占60%,外国史占40%。波希尔博士不无遗憾地说:“我们欧洲国家面积小,邻国多,国与国的关系特别密切,尤其是我们早已走上一体化道路,因此,外国史部分以欧洲为主,主要介绍欧盟成员国的历史。其次是介绍非欧洲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

不过,记者从他递过来的克莱特出版社出版的《德国通史》中,还是找到了一些关于中国的内容。比如,有关中国概况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公元13世纪,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逐渐崛起并开始向东扩张,中国的优势逐渐消失。”

中国文化是德国教科书着墨比较多的。“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及火药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教科书中,还从马可·波罗的故事入手,图文并茂地简要介绍了中国“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万里长城、中国功夫、中医等内容;同时,记者在德国教科书详细描述的“日本篇”中,也读到了中国历史。课文描述:1931年9月,日本以满洲南部的铁路爆炸为借口,占领了满洲。后来,日本又把满洲变成独立的满洲国,立溥仪为傀儡皇帝……1937年夏,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最终侵占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日本政府还宣布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奋起反抗日本侵略。日本侵略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段落更是历历在目:“许多骇人听闻的暴行在二战期间发生。在亚洲战场,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仅在40多天的时间里,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杀害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万名。”

对于现代中国,德国历史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很少,只有“1949年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等一点内容。

总的来说,记者感到,德国历史教科书有关中国的内容的确很少。对此,波希尔博士直言不讳地说,对于俄罗斯和中东以东的东方(日本除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见。像中国这样重要的东方国家的历史显然被忽略了,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历史教学大纲的陈旧引起的。

不过,目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德国教育界已经出现了一种呼声,要求在历史教科书中增加对中国等东方大国的介绍,波希尔博士本人非常乐意看到这种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前段时间的日本“教科书事件”,已有很多德国议员提交了议案,提出在教科书的修订过程中增加日本侵华战争中细菌战和慰安妇等方面的内容。波希尔博士也认为,日本通过的极右翼教科书不尊重历史,认为这非常不利于后代全面了解历史,是历史的倒退。此外,当代中国欣欣向荣的形象,也将是德国未来教科书描述的重点。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很多国家为了让外国的历史教科书更“正面”和“公正”地描述本国形象,通常会邀请外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委及历史老师前往本国“学习”。历史老师们回国后还会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带到教学中去,也让更多学生了解真正的、现代的本国形象。这也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推销国家形象的方法。

美国:内容有限,不利于客观了解中国

美国中学生都要念《世界历史》课,课本是近1000页的一大本彩色精装书,书里面图文并茂,很吸引人。课本讲得最多的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开始的西方文明,关于中国历史的内容比较少。

中国的历史是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文明历史发展中叙述的。在古代文明一章中,中国和印度有单独一节,其中关于中国的有约20页,先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如与西方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东方文明、四大发明、独特的文字、诸子百家以及孔子的思想影响等。学生读了这一节就会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基本概念。然后课本又从商、周两代历史开始叙述。关于秦汉时期,着重讲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和汉武帝时期的强盛,丝绸之路和佛教的传入;唐宋时期则重点介绍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描述了长安的发达、唐诗的兴盛、科举制度等;元明清讲马可·波罗、郑和下西洋,一直到鸦片战争。叙述相当简洁,但重大人物和事件都点到了。

对近代的中国,课本讲得稍多。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国共合作、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访华、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都有涉及,其中介绍了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物,以及红军万里长征、“乒乓外交”等事件。

在叙述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课本也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些论述还是比较客观的。如在讲到为什么共产党能在中国兴起时,课本说是因为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使中国蒙受羞辱,许多年轻人不相信西方民主国家,转向马克思和列宁的共产主义。讲到美国为什么不承认新中国时,认为是由于当时冷战已经开始,美国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看作为苏联集团的一部分。讲到二战时,欧洲战场内容很多,中国的抗日战争就少多了。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叙述,负面多,正面少。课本内还刊印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们能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弥补了文字方面的不足。

记者问了一些学生,他们觉得,老师基本上是按课本上的内容讲的,学生也基本全盘接受,考试就按照课本讲的内容来考。老师也允许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一些分析性的问答题中,也可以不完全按课本的内容回答。但对于大部分美国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基本概念就是从《世界历史》课中来的。

当然,孩子到了中学以后,自己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有时也会参观一些博物馆,甚至有机会到中国旅游,对中国的印象也会发生改变。

记者一位朋友的孩子,在美国出生长大,尽管是华裔,但在未去过中国之前,对中国的印象也像其他美国孩子一样局限于历史课本。后来暑期到中国旅游了一次,所见所闻使他对中国的印象有了很大的变化。

⑻ 外国版的历史书,是怎样讲述中国历史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国家都有对我国历史的描述和记载,但是又各不相同。因为在历史进程中,不总是一帆风顺,也有历经磨难的岁月。你知道,外国的历史课本中对我国是怎样描写的吗?一个在世界上文明从未间断过的国家在其他各国有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下面跟随我的步伐来看一看。

最后再来谈一谈日本,日本的学生教育里面对历史学是十分重视的,《世界历史》也就成了他们的必修课之一。从中国发明四大发明开始,到日本遣唐使来到盛世大唐,再到批判清朝皇帝的无能。但是日本并没有完全遵循历史,对于日军在我国犯下的滔天大罪并没有详细说明。

对于美国而言,他们对于我国的历史的描述就比较客观了。他们遵循了客观历史发展的真相,而且比较详细的描述了我国的历史和文化。

现在你知道外国人是怎样描写我们中国的历史了吗?其实因为各国发展的原因、历史进程等问题导致了他们对我国的理解和描述都不尽相同。以上说法,仅代表个人意见。

⑼ 国外史学家是怎么看待中国古代史的与中国史学家有什么分歧求精彩回答!

国外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专家有一个单独的称谓:汉学家。

一般来说,欧美等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研究不深,主要代表人物是费正清,着有《剑桥中国史》,被西方史学界誉为经典着作,不过就我们看来,很多内容,尤其是古代史部门,几乎就是面向西方普通读者的科普着作,要说有什么深度,似乎并不怎么深,倒是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很独特。

日本汉学家,以及欧美等国的华裔、亚裔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研究很深,基本上和中国本国历史研究差不多了。

要说分歧嘛,其实并不算很多。比如:
1、西方主流史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全部是由非洲发源的,几百万年历史中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史学家有些也认可这个观点,有些认为人类发源是多源,不见得全来自非洲。
2、西方史学家普遍不承认中国的夏朝,中国史学家多认为夏朝,或者至少是“先商”文明是存在的,主要的依据是二里头文化遗址。因此,西方史学界认为中国的文明史应该是3000年,而非我们说的5000年。
3、西方史学界有种观点,认为上古时期,中国和西亚交往频繁度大于我们的想象,比如中国的青铜器、陶器、雕塑都有可能深受中亚游牧民族影响,甚至认为周人可能和中亚的游牧民族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但中国史学界基本不承认这一点。
4、对于元朝,即便在外国汉学家中也有争议,元朝到底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王朝,还是外来的蒙古王朝。

⑽ 看看美国的中小学历史课本怎么讲中国

中国被大山、沙漠和海洋环抱,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它与外部的世界隔绝。在那里逐渐形成了与古时期世界上其它地方不同的生活方式。

最早的农民
大约公元前5000年,农民开始在黄河两岸耕种,他们种植粟(一种谷物)、水果、坚果和蔬菜,并且养猪、狗和鸡。人们沿着比较温暖的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这些最早的中国农民建立起村庄,将石器用于田间农业,制作漂亮的彩绘陶壶。

蚕丝与蚕
蚕丝是由蚕(一种蠋)吐出的丝,当他们变蛾的时候结成茧来保护它们自己。中国人是最早学会从茧上退绕出丝并将其织成蚕丝面料。
商王
大约在公元前1765年,中国很大一片区域被一个被为“商”的家庭(或王朝)的帝王统治。当帝王死后,他被埋在一个巨大的土坑里,里面装满了珍宝,人和动物也被祭献,和帝王一起下葬。

利用金属
商朝的工匠学会了用铜来制造武器和容器,人们用精美的铜制大锅来烹制食物和酒,献给死去的祖先,他们将祖先视作神灵。

写在骨头上的文字
在中国,文字从公元前1400年开始产生。为了帮助他们预知未来,牧师们将问题刻在称为“甲骨”的骨头上,将骨头加热直到裂开,然后“解读”裂痕形成的图案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国王和贵族
在约公元前1027年,商王被称为“周”的民族征服,新的周王允许贵族拥有土地来换取他们在发生战争时对周王的忠心和支持。
当贵族逐渐强大时,周王开始失去掌控,贵族建立了们们自己的小王国,并连年征战以争得更多地盘。

孔子
一位叫“孔子”的思想家生活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他教导世人只有行为规矩战争才会结束,人民应当顺服于他们的统治者,统治者应当善待他的人民。
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到了大约公元前480年,中国是由七个王国组成,这七个王国之间常年战乱,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国(音chin)征服了所有其它王国,秦王控制了一个巨大的帝国,他称自己为“秦始皇”,意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中国的万里长城
始皇帝建造了巨大的城墙来保护他的帝国,抵御来自北方部落(后称为匈奴)的进攻,长城由将早期统治者所建造的一系列较小的城墙连结起来形成的,目前它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建筑物。

控制贵族
为防止强大的贵族的反叛,始皇帝强迫他们进入首都咸阳,这样他就可以监视他们。贵族军队的武器被解除并融化掉。
帝国的统一
始皇帝建造了新的道路和运河以将帝国各部分连起来,他也要求人人都用相同的钱币,相同的重量和长度标准,这样使得人们在相互交易时变得方便多了。
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听懂他的命令,始皇帝在全车范围内开创了一套标准的文字。

惩罚抗议者
始皇帝相信民众是坏的,必须强迫他们遵守法令,任何不遵守者被严厉地惩罚,他命令烧毁任何与他思想不一致的书籍,反抗他的学者则被扔进大坑活埋掉。

兵马佣
始皇帝死于公元前210年,他埋进了一个巨大的坟墓,坟墓由7500个真人大小的模型武士把守,武士由赤陶(一种陶器)制成,手持真正的兵器,据说当有人闯入时,弩弓会自动射出。

阅读全文

与外国历史怎么讲中国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