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中的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属禹贡梁州之域。
秦和西汉时期为巴郡地。
东汉时期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至105年)始置汉昌县。东汉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属巴西郡,后继属宕梁郡,又先后置归化郡、大谷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宣武帝延昌3年(公元514年)首置巴州。1993年7月5日设立巴中地区。巴中地区辖原达川地区的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中地区行政公署驻巴中市。
2000年6月14日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2)巴中市设立巴州区,以原县级巴中市的行政区域为巴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巴州镇。(3)巴中市辖原巴中地区的南江县、平昌县、通江县和新设立的巴州区。
2013年元月18日,设立恩阳区,这也是2013年中国唯一获批的成建制县级区,至此,巴中行政区划变更为三县两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州区、恩阳区)。 巴中建制沿革表年 代建 制夏、商、周(公元前770年)梁州 雍州 巴子国春秋、战国雍州秦、西汉益州 巴郡东汉(公元91-220年)益州 巴西郡三国(公元220-265年)益州 宕渠郡 巴西郡两晋(公元266-419年)梁州 巴(西)郡南北朝(公元420-581年)梁州 益州 巴西郡隋(公元581-618年)益州唐、宋、元、明、清(公元618-1911年)益州 川南西(北)道 利州(广元)路 保宁府中华民国(公元1914-1932年)嘉陵道 保宁府公元1932年川陕省公元1933年8月-1935年3月川陕省公元1935年-1949年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公元1949年12月达县地区公元1993年7月5日巴中地区公元2000年12月28日巴中市
❷ 创建60年历史沿革图表
创建完,抄水表的就要上门了
❸ 麻城的历史沿革
麻城境内出土的诸多文物证明,7000年前已有人群在举水流域生活。夏商时期境内属于夏商王朝控制的小方国“举国”,公元前11世纪以后,成为黄国的属地。
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地。秦统一全国,置36郡,以郢为南郡,麻城属南郡辖地;后置衡山郡,郡治邾城(今黄冈禹王城),乃属衡山郡。两汉为“西陵辖地”,隶属江夏郡。
三国时先属魏弋阳郡,后属吴蕲春郡。晋属弋阳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因恢复西阳王爵位,先后将弋阳郡的西陵、邾、蕲春等划归西阳国(都今光山县)。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阳王因依附叛乱被杀,国除,于邾城附近侨置西阳郡、县,遂属西阳郡辖。后赵南侵,其部将麻秋在今县城东北15里的古城畈筑城以守。自此,始有麻城之名。
南北朝时期,刘宋初,分西阳置建宁左郡(今县城西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又于境内置长风(西北)、赤亭(西部)、阳城、彭城等县,隶属豫州西阳郡。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西阳郡划入、郢州。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建宁左郡降为左县,合并赤亭、彭波、阳城三县为阳城左县,隶属郢州西阳郡。
南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置齐安郡,治齐安(今县城西南)。又分西阳县为建宁、阳城二县,恢复建宁左郡,治建宁。永明四年(公元486年),改建宁左郡为建宁郡,划属(西)豫州。南梁分西阳设置信安县,又于白沙关(今县城西北)置沙州,辖建宁、齐安郡;于蒙龙城(今县城东北)置定州(辖郡今潢川),于鹿城关(今红安地)置北江州,辖梁安、义阳(今红安地)、齐昌等郡。又先后设置北西阳、岐亭、梁丰等县,以及南郡、定城、阴平等郡。
北齐天保年间,于境内设置衡州。陈废。北周恢复衡州,改定州为亭州,以建宁、阳武两县(今麻城)隶州之北建宁郡。又于县城东80里设置东义州。隋初罢诸郡为州,信安县属黄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信安为麻城,仍属黄州。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废州设郡,属永安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麻城置阳城县,同年在麻城置亭州辖麻城、阳城两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亭州,并阳城,恢复麻城旧制,属黄州都督府。元和三年(公元808年),麻城并入黄冈县。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恢复。
五代时,建置如唐,先属吴。后属南唐。其时,南唐与后周划江为界。周世宗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后周占领南唐江淮之间的大片领土,麻城遂为后周辖县。
宋属淮南西路黄州。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避兵乱,县城曾一度迁至什子山(今县城东80里)。
元初属湖广行省黄州路,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随路改属淮西道。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又随路改属河南江北行省。至元年间,县治从什子山迁回古城畈。元朝末年,邑人姜铭等筑城于今地,后为县城。
明太祖甲辰年(公元1364年)属湖广行省黄州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属湖广布政司,随府划属河南。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还属湖广。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张献忠率部攻占麻城,改麻城县为长顺州。七月,引兵入蜀,名复其旧。清代,麻城属湖北布政司黄州府。
民国二年属湖北省武汉黄德道,后更名鄂东道,又改为江汉道。二十一年,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七年七月二十日,日机轰炸县城;八月,县政府迁往龟头河。三十二年,又从龟头河迁往阎家河山水垸暇形地。三十四年,迁回麻城。
1949年3月11日人民解放军解放麻城全境。3月29日,麻城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隶属鄂、豫行政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麻城县一直隶属黄冈地区。1986年8月,麻城撤县设市,1996年黄冈撤地设市,目前麻城市暂属黄冈市代管。 麻城建制沿革表两汉 西陵县 属江夏郡。为衡山王吴芮封地,故城在今黄州府西北百二十里。 邾县 秦属南郡汉初省。 三国 西阳县 魏置。属弋阳郡,黄初中分汝南郡。 治弋阳后并入吴。 晋 西阳国 惠帝时分弋阳郡为西阳国,属豫州。 南朝 西阳郡 宋孝建中属郢州,太始中以属豫州,后复还郢。 长风县 元嘉中置,故城在县西北。 赤亭县 元嘉中置,故城在县西。 建甯左郡 大明中置,故城在县西南,寻改郡为县 阳城县 大明中并赤亭为阳城。 信安县 梁置,属永安郡。 北西阳县 梁置,故城在县西北,属永安郡。又筑竹敦、麻阳二城。 北江州 梁置,故城在县西,魏因之,治鹿城关。 南定州 梁置,故城在县东北,魏因之,治蒙龙,疑即今之鹅笼司。 岐亭县 梁置,十八蛮县之一。 南郢州 梁置。 梁丰县 梁析建甯改置梁丰,属齐安郡。 沙州 梁置,治白沙戍。 定州 陈废北西阳,改南郢州曰定州。 定城郡 陈置。 阴平郡 陈置,复置建宁郡。 鹿城县 陈置,属永安郡,北江州治。 北朝 衡州 北齐侨置,寻废。 亭州 北齐改定州曰亭州。 东义州 北周置设,刺史故城在县东八十里。 隋 麻城县 开皇十八年始改信安曰麻城。 唐 亭州 唐初复置亭州,领麻城、阳城二县。 阳城 武德初新置。 仙居县 县属光州。为今麻城西北界,地今犹存,仙居乡仙居山之名。 麻城县 武德八年废亭州仍省阳城入麻城,元和中又省入黄冈。 建中初复置,属淮南西道,五季属吴,后入南唐,均为旧名。 宋 麻城 属黄州郡。端平二年移县治于什子山,在今县东八十裏。 元 麻城 属黄州路。 明 麻城 洪武初麻城属黄州府,隶湖广省。 清 麻城 属湖广布政使司,一仍明旧。
❹ 从三国到南北朝的历史沿革
三国时期楼上基本没有错,但南北朝时期有严重错误。
东汉建立后除了前几任皇帝政从己出,后面的皇帝几乎全是经历了幼年靠宦官年长时借外戚除掉宦官势力。直到后来十常侍与外戚何进的斗争结束。
黄巾起义后,东汉名存实亡,各地诸侯开始了大混战,为了争夺经济中心的华北中原,袁绍与曹操之间爆发了官渡之战(200年),袁绍战败后基本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趋势。
流离各方的刘备在曹操南征后与三代控制江南的孙权政权联合,在赤壁击败了南下的曹操军(208年)。三分天下由此役定下了基调。随后刘备收复荆南不过却因荆州归属问题使其与孙权的联盟留下了阴影。
公元214年刘备入蜀控制了荆益二州。不久关羽北伐水淹于禁七军,吕蒙偷袭荆州斩杀关羽。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亡。
次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222年彝陵(猇亭)之战,刘备被陆逊所败。
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获。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攻蜀,蜀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魏亡。
公元280年晋杜预、王浚等伐吴,吴亡。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乱。
公元301年氏族人李特率流兵起义。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
公元316年匈奴刘曜攻占长安,西晋亡。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称赵王。
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到达灞上。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苻坚大举进攻东晋失败。
公元399年孙恩起义。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刘宋),东晋亡。南北朝开始。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公元462年祖冲之创大明历。
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宋亡。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公元502年萧衍称帝,建立梁朝,南齐亡。
公元523年六镇起义。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
公元548—552年侯景之乱。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齐,东魏亡。
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梁亡。字文觉建立北周。西魏亡。
公元531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北周亡。
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❺ 什么叫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指的是涉及政治活动规律和政治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节点,重点是说明这些节点的关系,包括形成原因、相互影响、实际作用、历史和现实意义,根本从改革开放对企业发展的基本利益出发,突现了历史革命,简称历史沿革。
词汇释义:
历史: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2、过去的事实。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指历史学科。
沿革:沿,就是延续。革,就是变迁。
历史沿革:指某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历程。
包含内容:
1、社会风俗的历史沿革。
2、历史沿革地图。
例句用法:
1、师傅介绍了北京烤鸭的历史沿革和加工制作方法。
2、每一个学院都有它自己的的历史沿革,所得,规章和组织形式。
3、论文首先介绍了社会保障立法的历史沿革,然后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❻ 汕头的历史沿革
汕头市区地处韩江、榕江、练江的出海口,汕头湾把市区分成南北两片。汕头市区古为滨海冲积地。宋时砂尾(今金砂乡)已形成村落,属潮州揭阳县。南片濠江古为潮阳县建制的招收都,元代光华端口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明初设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潮州府置澄海县时随属澄海。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清康熙年间潮州府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简称汕头。汕头素有“百载商端口”之称,1858年(咸丰八年)4月,已经占领广州的英法联军进逼大沽口,美国驻华公使伙同英、法、俄三国公使联袂到达大沽外,照会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国公使列卫廉与清政府直隶总督谭廷襄开始谈判,讨论了美国所提出的草约。5月19日,因英法联军即将于次日发动进攻,美国应英国的要求,不动声色地中止了正在进行中的谈判。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后,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等人与英、法谈判。虽然清朝官员并不信任美使,但还是一再恳求美使与俄使居中调停。列卫廉以“调停人”的伪善面孔欺骗清政府。6月7日,美使列卫廉恢复了与清朝官员的会谈,并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条约草案再度进行谈判。6月18日,美国抢先英、法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 其中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 。 1858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中指出,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汕头(近代)历史沿革简表时间大事略1921年3月 设汕头市政局 1921年7月 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 1930年 准予设市,隶属广东省政府。 1950年3月15日 成立汕头市人民政府。 1956年 设置汕头专区。汕头专区辖今潮阳区、潮安区、澄海区、饶平、南澳、揭阳、普宁、惠来、丰顺、梅县区、大埔、五华、兴宁、平远、蕉岭等区县。 1965年7月19日 国务院第157次会议决定,由汕头专区揭阳县划出西北部13个公社(镇),陆丰县划出2个公社,成立揭西县。因县地大部为原揭阳县西部境地而得名揭西,县政府驻河婆镇,属汕头专区管辖。 1981年10月16日 经国务院批准,在汕头市郊龙湖划出22.6平方公里土地建立汕头经济特区。 1983年7月 汕头地市合并,汕头市为省直辖市,下辖今揭阳、饶平、澄海区、南澳、潮阳区、普宁、惠来、揭西、海丰、陆丰、潮州市等10县1市及安平等5区。同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汕头地区,原地区所属海丰、陆丰拆出(注:两县并为地级市汕尾市),余8县1市并入汕头市。 1984年11月 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52.6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 1991年4月 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同年11月,汕头市行政区域调整为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揭西县划为揭阳市管辖。 2003年 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原市区5个区调整合并为3个区,其中河浦、达濠两个区合并为濠江区;升平、金园两区合并为金平区;龙湖区保留,将原属澄海市的外砂镇、新溪镇划归龙湖区;澄海市撤市设区;潮阳市撤市分设潮阳、潮南两个区。调整后,市区面积从原来的310平方公里扩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原来的120万增加到487.5万。 2011年5月1日 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 本表依据:广东省应急办官网 、汕头市政府官网 以及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纪事》潮汕地区历史沿革
❼ 什么叫历史沿革材料,包括内容
可以这么理解,历史沿革材料就是关于特定领域或特定地方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材料,比如中国政治制度发展沿革,就可以从最早的宗法制一直讲到人民代表大会,这方面的材料就可以称之为“中国政治发展沿革材料”
❽ 安徽的历史沿革
安徽建省始于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由江南省分治而建,安徽省名由明清时期的安庆、徽州两个府的首字合成。简称“皖”,以古皖国为名。 在原始社会末期,安徽境内的淮北、江淮地区为淮夷方国及南下部落所建方国的领地,江南地区则为吴越文化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方国、封国为北方大国和南方的吴、越、楚等北上的大国所兼并。
秦推行郡县制,安徽境内所设县邑先后为九江、泗水、砀郡、陈郡、会稽(吴)郡等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所分领。秦末至楚汉相争期间,又增置鄣郡、衡山、庐江郡,并为九江、西楚、衡山等诸侯国分领,可考的县在皖境内有25个县。汉初,安徽境内仍为楚、淮南等异姓王封地,后为刘邦改封的同姓王淮南(后分为淮南、庐江、衡山国,后又从九江郡分设六安国)、荆(吴国,后又为江都等王国)、淮阳、梁国等分领。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设十三部州刺史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安徽地区分属豫、徐、扬3个州。3个州分领省境内所置74个县(国)。 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今省境内仍为扬、豫、徐3个州分领。
三国时期,安徽境内分别为魏、吴国所设扬州及魏国徐、豫4个州分领。吴国扬州涉及安徽境内新都、庐江、丹阳3个郡在江淮南部及江南地区所设19个县。两晋南北朝时期,仍实行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 东晋时期,淮北地区先后为“五胡十六国”中的刘汉、后赵(含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先后占领,常守旧制,仍为徐、豫(含东豫)2个州分领。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均先后收复过淮北地区,领有江南地区,并长期以江淮地区为南北纷争的战场。陈朝后期则以长江为限,江淮及以北地区为北齐、北周先后占有。在南朝沦丧北方领土期间,安徽北境则先后为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据有。
隋前期废郡,整饬各级区划和管理体制,实行州、县二级管理体制。今安徽境内设55个县。大业初,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管理体制,并恢复汉州刺史分巡制度。今省境内设50个县,涉及3个部州15个郡。唐前期,废郡改州,实行州、县二级管理体制。贞观初,今安徽境内初设85个县,涉及33个州。贞观元年(627年),保留调整为44个县,涉及15个州,涉及河南、淮南、江南3个道。中唐时期,道正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实行道、州、县三级管理体制。天宝年间,改州为郡,则实行道、郡、县三级管理体制。不久,复郡为州。晚唐时期,今境内仍设55个县,涉及15个州(不含朱温所设辉州),为4个节镇分领。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的小王朝分领,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为吴国和南唐国所据有。
北宋时期,实行路、府(州、军、监)、县(不带县的军、监)三级管理体制。今安徽境内先后设64个三级行政区划(62个县2个监),先后涉及4个府13个州8个军,计25个二级行政区划,分属5个路。宋、金对峙期间,南宋初领全省,后以淮河为限与金国对峙,江淮地区常为战场,北方先后为金国(含伪楚、伪齐)、蒙古汗国和元朝所据。南宋先后在省境内设51个县2个监,涉及3个府8个州7个军,计18个二级行政区划,为淮南东、淮南西、江南西3个路分领。
元朝实行行省、路(府、州)、散府(州、军)、州(县)四级管理体制。今安徽境内设60个县,涉及11个路2个府10个州,分属3个行省。 明朝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其中,南北两直隶及十三布政使司为一级行政区划,府、直隶州(厅)为二级行政区划,散州和县(厅)为三级行政区划。今省境为南直隶西部地区,设49个县7个散州,涉及凤阳、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7府及徐州、滁州、和州、广德4个直隶州,计11个二级行政区划,其中凤阳府为明朝的陪都称明中都。清初承明制,改直隶南京为江南省,今安徽境内属江南省西部地区,仍设56个散州和县(不含已划出的盱眙、英山、婺源3个县,但含萧、砀山2个县),涉及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7个府及徐州、广德、和州、滁州4个直隶州,计11个二级地方行政区划。 清代实行道、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三级管理体制。省境内共设54个州县(4个散州,50个县)。太平天国在安徽境内占领区建政是采取省、郡(州)、县三级管理体制,改清代的府为郡。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二级管理,今安徽境内砀山、萧县仍属江苏省,其余60个县仍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6月2日,全国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砀山、萧县属江苏省徐海道;皖属淮北地区及部分淮南地区属淮泗道,江淮地区属安庆道,江南地区属芜湖道。
南京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二级管理体制。民国21年(1932年)4月2日,实行首县制;10月10日,实行行政专员督察区(专区)制。 抗日战争期间,除国统区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省境建政完善的根据地共有皖中(江)、淮北、淮南3块,其边区政府(又称行政公署)相当于省级,其下为专区,再下为市、县。此外,日伪、汪伪政权也在沦陷区建省,今省境分属淮海、安徽2个省,下设专区,再下为市、县。安徽境内在中华民国后期共设62个县1个市,计63个二级地方行政区划。
解放初期,皖北地区分属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1938年4月3日,华东局电请中央批准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经中央批准,15日,撤销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颁发第一号通知,公布皖北行署统辖的专区、市、县。5月13日发第一号通知,公布皖南行署统辖调整后的专区、市县。皖南、皖北2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
1952年8月7日,撤销皖南、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仍实行省、省辖市(专区,后称行署)、县(专辖市)又称县级市三级管理体制。 建制沿革一览表时期 行政区名称 管辖区域 西周 宋国、蔡国、徐国 吴国、六国、舒国 东周 宋国、楚国 越国、楚国、吴国、萧国 秦 泗水郡、陈郡、砀郡 九江郡 西汉 沛郡、豫州、徐州 扬州 东汉 沛郡、豫州、徐州 扬州 三国 曹魏豫州、沛国、徐州、扬州 魏国扬州、吴国扬州 西晋 沛国、豫州、徐州 扬州 东晋、十六国 后赵、前秦 东晋 南北朝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南朝宋 南朝宋、齐、梁、北周 隋 汝阴郡、谯郡 钟离郡、江都郡、历阳郡、庐江郡、宣城郡,同安郡 唐 河南道 淮南道 五代十国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吴国、南唐国、后周 北宋 京西北路 淮南路(后分淮南西路、淮南东路) 金、南宋 金朝南京路 南宋淮南西路、淮南东路 元 河南江北行省 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 明 京师、南直隶) 京师、南直隶.宣城俯 清(太平天国) 江南省,安徽省 江南省,安徽省 中华民国 安徽省 安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皖北行署,皖南行署,安徽省 安徽
❾ 皖东的历史沿革
春秋
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
南方逐渐强大的吴国与中原诸侯在钟离(今凤阳县临淮关)举行会议,这是中原诸侯第一次与吴国往来的聚会,此后吴国就有了向北发展的意图。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
吴国边邑(今天长市石梁镇)与楚国边邑钟离儿童争桑,致两家相攻,卑梁人被杀。卑梁大夫怒攻钟离,被楚王灭。吴王发兵攻楚,一举灭其钟离、居巢。史称“卑梁之衅”。
秦
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
七月,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吴广令部将葛婴连克钟离、东城(今定远县三官镇),立襄疆为楚王。
西汉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十二月,项羽兵败垓下,逃至阴陵(今定远县靠山乡),迷途,又带领仅剩的28骑逃至东城四聩山(今定远县二龙乡境内)被灌婴包围。突围后南逃至乌江亭(今和县乌江镇)自刎。
前元八年(公元前172年)
淮南厉王子刘良封为东城(今定远县东南三官集)侯。
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
夏及秋大水,淮南阴陵、东城、全椒等县“雨坏乡聚居舍,水流杀人”。
东汉
汉安三年(144年)
永江郡范容、周生率众起义,攻取城邑。阴陵人马勉、徐凤起兵响应,筑营于当涂山中(今定远县城西北45公里)。永嘉元年(145年)三月,九江郡都尉腾抚率官兵镇压,捕杀马勉、范容、周生等1500余人。徐凤率余众攻东城,杀东城和西曲阳(治今凤阳县龙头坝)两县县令,后遭官兵伏击,徐凤兵败被杀。
建宁五年(172年)
鲁肃出生于东城。建安二年(197年),鲁肃率部属百余人离乡随周瑜到江南投奔孙吴。
东晋
大兴元年(318年)
七月,淮南郡阴陵(今定远县靠山乡)、西曲阳等县发生蝗害,禾苗受损。次年五月,蝗害又再度发生。
咸安元年(371年)
桓伊破前秦王鉴、张蚝军于全椒县城内积玉桥。
太元四年(379年)
前秦遣军大举南侵,兖州刺史谢玄率军三万进驻白马塘(今天长市东北),连克前秦军。后谢玄以石梁为据点,步步进逼,使前秦军节节溃败,退屯淮阴,江北遂安。
太元八年(383年)
前秦苻坚大举犯晋,遣梁成为先锋率精兵5万屯洛涧(今定远县炉桥镇西北)。十一月,晋先锋都督谢玄派遣刘牢之率精兵5千抵洛涧,袭击秦兵,大破,斩梁成。
南北朝
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
置新昌郡,属徐州,迁郡、县(顿丘)治于涂中镇(今滁州市区)。
南朝梁普通五年(524年)
十月,梁武帝派定远将军曹世宗攻魏收复淮南失地,将西曲阳、阴陵、东城三县并为定远县,并置定远郡,郡、县治于东城(今定远县下马铺)。唐天宝四年(745年)迁县治于今县城。
隋
开皇九年(589年)
废新昌郡,并高塘、乐距二县入顿丘县,改县名为新昌县。改南谯州为滁州。开皇十八年,又改新昌县为清流县。
大业三年(607年)
废滁州,清流县改属江都郡。
唐
武德三年(620年)
复置滁州,治清流(今滁州市)。
景龙三年(709年)
析清流县东部置永阳县。
天宝元年(742年)
十一月,淮西节度副使刘展反唐,攻占滁州。
是年,析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属淮南道扬州。县名因开元十七年(729年)所定唐玄宗诞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而来。天宝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千秋县亦更名为天长县。
大历六年(771年)
滁州刺史李幼卿与法琛禅师在州城西南琅琊山中兴建佛寺一座,代宗李豫赐名“宝应寺”。大历年间(766-799年)还在全椒县草庵乡境内建成神山寺,该寺现存大殿一座,前进楼房一幢。
建中二年(781年)
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他在滁州任职期间写下《滁州西涧》、《游琅琊山寺》等诗文。
大和二年(828年)
李绅出任滁州刺史。其时滁地多虎,百姓因害怕设机阱滥捕。李绅到任后,令停止捕虎。
开成元年(836年)
滁州刺史李德裕拆破败祀宇240余所,建军营4座,并在州署建东斋水阁,命名为“怀嵩楼”。
乾符三年(876年)
十二月,王仙芝、黄巢两支农民起义军在槎枒山(今定远县西北)会师。广明元年(880年),起义军攻克滁州。
五代十国
南唐升元二年(938年)
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县治在今于北双塘乡瓦岗村。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迁县治于今县城。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
二月,殿前都虞侯赵匡胤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
是年,赵匡胤部在滁抓捕“盗贼”百余人,按律当斩。州判赵普请赵匡胤先审讯后裁决,经审,“盗贼”中十之七八为误捕,遂释。
北宋
天圣七年(1029年)
合肥县人包拯由代理庐州知府刘筠举荐出任定远县知县。
景佑四年至宝元二年(1037-1039年)
包拯出任天长县令,有智破牛舌案闻世。
庆历五年(1045年)
十月,文学家、龙图阁直学士欧阳修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转任滁州知州。
庆历六年(1046年)
琅琊山开化禅寺住持僧智仙为欧阳修建成醉翁亭,欧阳修作《醉翁亭记》一文传世。同年,欧阳修在滁州城西丰山之麓筑丰乐亭,并作《丰乐亭记》一文。
皇祐五年(1053年)
仁宗赵祯下诏,遣史奉安太祖御容于滁州。为安放太祖赵匡胤图像及其御书,在琅琊山开化禅寺内修建御书阁。
绍圣二年(1095年)
州人在醉翁亭北侧建二贤堂,祭祀对滁州建设有功的两位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
南宋
建炎三年(1129年)
知州向子伋在琅琊山建成山城一座,周十余里,聚军民于城中抵御金兵。
是年,金将粘没喝兵焚全椒县城。
绍兴十年(1140年)
三月,金兵攻陷濠州(今凤阳县临淮关)。南宋将领杨沂中、王德领兵救濠州,遇伏兵败退;岳飞部进驻定远后,金兵始退回淮河以北。
乾道八年(1172年)
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其时,滁州因数次被金兵攻陷,百姓外逃,城垣残破,田园荒芜。辛弃疾到任后简赋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发展生产,使滁州面貌焕然一新。
元
至元十三年(1276年)
升滁州为滁州路,置滁州路总管府。至元十五年,降路为州,属扬州路。
天历元年(1328年)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县(今明光市洪庙乡跃龙岗)。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定远人郭子兴起兵反元。三月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加入农民起义军。初为亲兵,后因军功屡有升迁。至正十五年朱元璋在滁州建立太阳翊元帅府。至正十六年率部攻占集庆(今南京)。至正二十一年,小明王韩林儿封其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自称吴王。至正二十八年称帝,国号明。洪武元年至洪武三十一年(1368-1398年)在位,死后谥号太祖。
明
洪武三年(1370年)
朱元璋封已故郭子兴为滁阳王,诏有司在城中建滁阳王庙以祭祀。
洪武六年(1373年)
兵部在滁州设立统一管理放牧繁殖军马的机构——太仆寺,令滁州军民养殖马、牛。永乐初年(1403年)另设北京太仆寺后,滁州太仆寺改称南太仆寺,负责管理周边六州二府的马政。
洪武七年(1374年)
朱元璋罢建中都城,改设中立府。不久又将府治迁往新城,改称凤阳府。同年置凤阳县,府县同治。
天顺四年(1460年)
秋七月,“淮水决,败凤阳县城”。
嘉靖十五年(1536年)
吏部尚书胡松撰修四卷本《滁州志》。已佚。
万历十六年(1588年)
天长县大疫,死者枕籍。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六月十六日滁州大雨,“连昼夜,洪水暴涨,溺死男妇近千”。 成帝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滨的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县境内)流民南徒,遂于今南陵一带侨置当涂县,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实体县。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侨置牛渚(今采石)。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分丹阳县置南丹阳郡,郡治采石。隋开皇九年(589年),将侨置于皖南一带的当涂县徒治姑孰城(今当涂城关镇),此是姑孰为当涂县城之始,迄今相沿不变。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太平州,治姑孰城,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元改太平州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义军攻占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辖县照旧。明清府治隶属不变。民国裁府留县,当涂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设芜湖道,当涂属芜湖道。民国17年(1928年)废道,仍直隶安徽省。1949年4月当涂解放。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隶属当涂县。1955年8月设马鞍山矿区政府(县级),隶属芜湖专区。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当涂县先后隶属芜湖专区(地区)、宣城地区。1983年7月,当涂县(除大桥公社外)划归马鞍山市。2011年8月16日安徽省地级市巢湖市被分拆为三个部分,其中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2012年9月5日,成立马鞍山市博望区,管辖原当涂县博望、丹阳和新市三个乡镇。
历史沿革简表: 朝代 建置名称 建置时间 治所 西周 无 无 无 东周 无 无 无 秦朝 九江郡丹阳县 前221年 丹阳镇 西汉 扬州丹阳郡丹阳县 前202年 丹阳镇 东汉 扬州丹阳郡丹阳县 25年 丹阳镇 吴国 扬州丹阳郡丹阳县 222年 丹阳镇 西晋 丹阳县 280年 丹阳镇 东晋 南豫州 345年 牛渚镇 南朝 南豫州南丹阳郡 502年 采石镇 隋朝 宣州当涂县 589年 姑孰镇 唐朝 江南道宣州当涂县 618年 姑孰镇 杨吴 宣州当涂县 902年 姑孰镇 南唐 宣州当涂县 937年 姑孰镇 北宋 江南东路太平州 977年 当涂县 南宋 江南东路太平州 1127年 当涂县 元朝 江浙行省太平路 1206年 当涂县 明朝 南直隶太平府 1355年 当涂县 南明 南直隶太平府 1645年 当涂县 清朝 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
安徽省太平府 1646年 当涂县 太平天国 安徽省太平郡 1853年 当涂县 中华民国 安徽省当涂县 1912年 姑孰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皖南行署当涂县马鞍山镇
安徽省马鞍山矿区
安徽省马鞍山市 1954年、1955年、1956年,1983年 金家庄区 备注:
(1)公元329年(成帝咸和四年),淮河之滨的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县境内)流民南徙,遂于今南陵一带侨置当涂县,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实体县。
(2)公元977年至公元1911年设置的太平州、太平路、太平府,均治当涂县姑孰镇,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
(3)2011年8月16日安徽省地级市巢湖市被分拆为三个部分,其中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
(4)2012年9月5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调整马鞍山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2〕103号),安徽省正式通知成立马鞍山市博望区,管辖原当涂县博望、丹阳和新市三个乡镇。
❿ 历史沿革是什么意思
历史沿革:指的是涉及政治活动规律和政治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节点,重点是说明这些节点的关系,包括形成原因、相互影响、实际作用、历史和现实意义,根本从改革开放对企业发展的基本利益出发,突现了历史革命,简称历史沿革。
包含内容
1、社会风俗的历史沿革。
2、历史沿革地图。
(10)历史沿革表是什么样的扩展阅读:
一个县的历史沿革举例:
湖北省罗田县历史沿革
罗田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居住。夏、商、周,属扬州地。西周,属弦子国。春秋、战国,时属楚,曾置鸠兹国于县境内九资河镇。西汉,为松兹侯国。东汉,为蕲春侯国,属江夏郡。三国时,先属魏,隶于豫州之安丰郡;后属吴,隶于扬州之蕲春郡。
西晋,先为高陵县,属武昌郡,后属豫州之安丰郡。东晋为安丰县,隶于豫州之弋阳郡。南北朝,刘宋初年隶豫州弋阳郡,后于境内分立东安、义安、直水等蛮县,属郢州西阳郡,后改为义安县,隶于郢州齐安郡。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六月,始设罗田县,附于义城郡,县治于今石桥铺附近的魁山。
据方志学家王葆心考证,“罗田”之名因安置当时雄踞此地的巴水蛮巨族田氏于罗州(当时罗田属罗州)而得。隋代,罗田改属蕲春郡。唐代,罗田县并入兰溪县,属淮南蕲春郡。五代,时为蕲水县地,初属扬吴,继属南唐,再归后周。
宋,属蕲春郡,元祐八年(1093年)划出蕲水县之石桥镇复立罗田县,县治仍于魁山,咸淳元年(1265年)划出县东的直河乡成立英山县,罗田县仍属淮南西路蕲春郡。元初,曾撤销罗田县,以英山县领属。至元十二年(1275年)恢复,属河南江北行省蕲州路。
元大德八年(1304年),知县周广将县治由魁山迁至官渡河(即县城凤山镇)。明朝,罗田初属湖广布政使司的蕲州府,后改属黄州府。清初依明制,后改称湖北省黄州府。民国时,先后属湖北省的江汉道,第三行政督察区,第二行政督察区。抗战期间,曾一度属鄂东行署。
1949年3月27日,罗田县全境解放,成立人民政府后即归湖北省黄冈地(专)区管辖。1952年,湖北省政府划出胜利镇和其他13乡与麻城划出的部分乡镇成立胜利县。1955年,胜利县撤销,原划出的区域归回罗田。1995年12月,撤销黄冈地区行政公署,设立黄冈市,罗田隶属黄冈市。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罗田县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