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学习历史受益匪浅吗为什么总有人觉得没有用
我是一名工科生,但每每与人聊起天来,就真的很感慨学习历史受益匪浅,大部分觉得学习历史无用的人可能是带着功利主义的思想去看待它的。
‘贰’ 历史上有什么无聊又无用的发明
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安全套诞生于1640年前后,是利用鱼鳔制成的,已经有300多年的 历史 。鱼膘避孕套一端以丝线缝密,另一端的开口可以锁紧,防止滑落。这10个在英国伯明翰附近的达德利古堡发现的安全套,曾经在荷兰举办的性爱展览中展出过,由于年代久远,现已像枯叶一般干硬。
(鱼鳔安全套)
据考证,鱼鳔安全套在需要使用时并不能马上派上用场,需要事先用温牛奶将安全套泡软才能使用,这个泡软的过程需要十二小时。请各位想一想,哪个在情急之时,能等它泡十二小时?而且由于制作工艺的问题,丝线并不能完全使其密封,所以起不到什么避孕作用。
(亚麻布安全套)
15世纪末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凯旋,船员们在携带大量的财宝回国的同时,也带回了梅毒,其后性病迅速蔓延至全欧洲。罗马医生福罗皮斯考虑在性生活时采取精液隔离的办法,并用亚麻布制作了避孕套。
亚麻布避孕套最大的作用是心理作用,对避孕和防病毒一点用也没有。这点不用过多解释,因为亚麻布是透水的。
(牛角安全套)
日本人曾发明过两种安全套,一种软质的是由皮革制成;另一种硬质的是由龟壳或是兽角所制造。龟壳和兽角避孕套,想想都可怕,我估计只有小鬼子才够胆使用,一般正常人是不会去试的。
实话实说,在我们这个世上,无论是大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的发明,都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7个人为发明的物体,它们被认为是“无用”的,完全可以颠覆你的世界观,但它们看起来是很有趣的。
1.一个放香蕉的容器
许多人认为,它是最没有用的东西,事实上,它能很好的保护香蕉,即使在外出旅行的过程中,香蕉也不会被损害。但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有10根香蕉,那么就需要10个这样的容器,难道你不觉得很麻烦吗?也许,这个设计,是为了好玩吧!绝对没有广泛被运用。
2. 一个帽子+智能手机-使人进入虚拟世界
这项发明不是很复杂。使用起来也方便,用帽子的面罩紧贴着一部智能手机,就能使人进入虚拟的世界。
3.无用的盒子
这是最无用的发明之一。尽管它的成本只是30美元,但发明者自己都说,它是一个无用的盒子。这是一个空盒,即:简单的开关盒。你按下这个按钮,盒子就会打开,然后又关闭,就这样简单。
4.带闹钟的餐叉
餐叉,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但带闹钟的餐叉就少见了。往往不会令你失望,世间无奇不有,人们竟发明了这种带闹钟的餐叉。顺便说一下,这一项发明获得了专利权。
5.性感充电器
这个项发明的本质很简单,就是把充电器安装在一个赤裸的石膏身体上,省去了用数据线的麻烦。你是不是觉得这项发明很奇葩?
6. 一个塑料砖-手机模型
相信大家对这个产品并不陌生,它是一个塑料砖,没有任何通信,旨在让一个人从虚拟通信世界回到真实的世界。也许,它对某些人有用吧。
7.一种呼叫按钮的设备-用于电脑键盘
此设备用于同时按下三个按键,即:Ctrl+Alt+Del。当你在电脑键盘上按下这些键时,电脑屏幕上就会弹出一个菜单,上面有各种任务的菜单。但是,这个设备还没有在PC用户中生根,所以,它被认为是无用的。
结语
怎么样?看了这些物体后,是不是觉得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当然,这里强调的“无用”,并不是它们一无是处,而是指它们没有被广泛运用,所以,被认为是最无用的。
“核火箭筒”这个名字,就已经说明了它的杀伤力有多么恐怖。这种于1956年开始制造的武器,发射的是W54型核弹头,有10吨和20吨当量的两种型号。
它的发射器也有两种,一种射程约4公里,另一种射程约2公里——核弹头的威力,在150米范围内可轻松致死,400米内永久性损伤。
如果这么看的话,似乎是一种很不错的武器,但是在战场上,就算打出了最远射程,这枚小型核弹爆炸时产生的光辐射、热辐射和大量辐射粉尘,还是会对操作人员造成致命的影响。
当然,我们知道,在无法精确制导的情况下,M-388火箭筒的精度也非常差,总之就是大概打一个范围就行——反正核武器的杀伤范围足够大。
于是,这种武器就生产了2100枚,然后分给了美国陆军进行测试使用。
部队官兵们一定是边诅咒设计者不得好死,边小心翼翼的测试——这种自杀式武器的性能并不好。更关键的是,真要美苏发展到直接打起来,到了动用核武器的地步,这种小玩意儿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于是,1971年,M-388核火箭筒黯然离开了美国陆军,走完了自己短暂而无用的一生。
19世纪70年代初,俄国感觉很快要和土耳其干一架,于是决定研发一款吃水较浅、装载武器多、作战威力大的战舰。
在这种完全不靠谱的思想指导下,俄国人提出了建造圆形战舰的构想。在海军大臣康斯坦丁大公的命令下,设计图纸很快就完成了。
这种看起来非常奇怪的战舰,立刻遭到了各方面的质疑,毕竟主流战舰根本没有过这种造型。
不过,海军部官员非常自信,决定建造10艘圆形战舰,用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划时代的武器。
1871年,第一艘圆形战舰开始建造,1873年建造完成,命名为“诺夫哥罗德号”。1874年,这艘战舰正式服役。而第二艘圆形战舰也于1874年开工建造,并最终于1876年服役。
战舰下水测试之后,发现航速可以达到7节,作为防御舰是合格的。但是,在进行火炮射击试验的时候,问题出现了。
因为整个舰体是圆形的,所以只要一开炮,战舰就会旋转。在低速航行的时候,战舰也会慢慢的打转……还有,圆形战舰的稳定性非常不好,只要浪高超过一米,就会各种摇晃和颠簸,船员们就像喝醉了酒一样四处乱撞。而且,圆形战舰的操纵性不好,大家叫苦连天。
在俄土战争期间,这两艘战舰就离开过港口3次,在海上晃悠了4天,从没有和对手交手。所以,这两艘战舰成了绝唱……
一说起发明,总是光亡四射。发明者,谓之科学家。然而,成功的发明光芒四射,成功的发明者成为科学家。但总有那么些发明,上不了台面,既无聊又无用,只留下笑谈。
一、女性防狼毛袜
这个“发明‘人不详。但其产品让人无语。
这种袜子虽然也在网上卖,但它并不是今天发明,也算是一个古董了。但大家看看,这种袜子能穿得出去吗?能防色狼吗?
二、锥形防风防雪面具
长这个样子。估计发明者的初衷是避开风雪又不造成阻力。可是这个样子未免有些太奇怪了,走路不怕戳到人吗?这比摩托车的面罩差远了。
三、奇葩的冰镇面具。
据说这种面具发明出来是为了宿醉人员……
要是咱家有个宿醉的,我是绝对不会用这个的,简直是自讨麻烦!
四、人工导航仪。
1927年,某人发明了一个”导航仪“。它由两组上发条的传动轴构成,然后你将画好的路线图做成卷轴塞进去,上好发条它就开始慢慢显示路线。——我为什么不直接拿图纸!
五、行走的厕所
据说这个发明是为了不耽误赶路……
你会用吗??
这是得有多忙,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让全世界欣赏你上厕所……
古代人研发的东西都是和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在当时都是有意义的,对后人的改进也提供了依据,比如鲁班的榫卯结构设计,现在虽然不用木头了,但是我们的门窗框架,还是那个原来架构的,
用的材料不一样了,但是古人的智慧还是要肯定的。
还有手表,是不是把日晷带在了手上?指南针,是不是把司南拿到手上?炼丹术当时还毒死了五位皇帝呢,后来是研发出来了火药。
也有很多发明,现在没有他们的影子了,比如张衡的地震仪,毕升的活字印刷,都影响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的,我小的时候,还见过活字印刷,那个时候还在一用。
所以说,中国 历史 上,没有什么发明是无用的,都是先人的智慧,后人的宝贝。
可惜有很多,我们的后人没有人家老外用的溜,这没关系,中国那段时间睡着了,现在醒来了,中国将引领世界,一直被模仿,无人能超越。
这款单车应该可以说是我所见过的最无聊的发明了!它是1939年由美国人发明的,据说它能承载一整个家庭。
而从画面上来看,也确实载了一家四口。而且中间还留个缝纫机位给妈妈,这样一来,一家人在出游时,妈妈也能继续为家庭服务了,还真够周到的。可问题是,为啥不把单车设计成四轮呢?这样最上面的老爸在使用过程中,心理阴影得有多大啊!
睡眠提示带、剥橘子指甲盖、拾取玻璃珠皮鞋、携带式地铁马桶栓、台风专用伞、携带式停车场,每一款发明都让人莫名其妙,尤其是最后两项,确定在实际生活中有用?
1、粘性炸弹
这是英军在二战期间发明的一种全身涂满胶水的手雷,作用是扔出去后能通过胶水粘到德军坦克上,达到炸毁坦克的目的。然而在实战中,坦克往往是全沾满泥土的,根本粘不上去。
后来,只能建议让士兵对坦克进行伏击时,手动把手雷贴在坦克上。可问题是,士兵们仅有5秒钟的逃命时间。而且,这还得保证在手雷没被粘到自己身上的前提下,才能有逃命时间,否则坦克没炸成,自己就先归天了!
2、“胡醚”
这是美国人发明的一种奇臭无比的喷剂,据说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臭的东西之一。它被当作武器应用于二战。
当时,美国为支援法国抵抗运动,于是给他们量身定制了这款“武器”。目的是想将这种奇丑无比的喷剂喷在德国军官身上,进而达到羞辱他们的目的。
而事实上,“胡醚”还真只能做到羞辱对方的目的而已(前提是人家德军觉得是)。可问题是,他们有没有想过,用这东西激怒德军,自己会有怎样的下场呢?
3、潜水坦克
素以严谨着称的德国,其实在二战期间,也同样发明了一些无用的军事武器。着名的潜水坦克便是其中之一。
当年,德军为了能让自己的装甲部队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本土。于是,他们曾经一度丧心病狂地把坦克改造成可以潜水,以便神不知鬼不觉地开过英吉利海峡。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 海底本来就是凹凸不平、布满各种巨大礁石的,压根无法正常行驶。此外,坦克自身也太重了,在海底很快就会直接陷入到泥沙里。因此,如果真的投入实战,没准都还没出法国境就成了海底垃圾了。
4、气球炸弹
这是日本在二战时发明的一项空战“利器”。气球炸弹的原理是:将装上炸弹的气球放出, 利用太平洋西风带的作用, 快递到美国本土,这样就能达到轰炸美国本土的目的了。
然而,设计者却没考虑风向不稳定性。结果,小日本在二战期间先后发射了9300个气球炸弹,仅有375个到达美国,而且这些气球炸弹也没几个爆了,对美国没造成半点伤害。
本文作者:小贱贱
发明这东西,往往来源于灵感的那一下过电,感觉被“电”到了,所以就赶紧的去发明这个,所以各种千奇百怪的都有,也不能说无聊或者无用吧,那也只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了。之前看过一个,我喜欢叫它电动小铁锤,哈哈,下面是它的照片。
这个构造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其实就是一个类似凸轮机构的东西在转动,而锤子在凸轮顶端没有给它那一下的时候(其实就是凸轮结构顶到锤子把手了),因杠杆原理两边不平衡,有锤子的一头要低下去的。只有凸轮顶端转到锤子把手的时候才给它来一下,让锤子起来,转过去后,锤子再敲下去,如此循环敲打,这就是它的原理。下面看锤头被压起来的时候。
不知道发明这个的作者是不是出于好玩啊什么的,看锤子的大小再看被敲的钢管啊还是啥的,那得敲到什么时候~嘿嘿,不过我到觉得,不管做出来的东西有没有用,至少先不要给予贬义的评价,让作者脆弱的小心脏受打击,万一作者灵机一闪,来一出惊世之作呢是吧。不知道看完你想不想也做一把这样的小锤呢?想做不会的可以在下面说,动手体验才是最享受过程的对吧,不妨试试?嘿嘿
据说中国要发明对撞机,预计造价2000个亿,我是中国一农民,听了当然是被吓死了。如果造好了,美国都得投降了,那就好,已证明你的科学技术,足以似人家5服投地。甘拜下风。可是,资金被投入,可这东西成了一个玩物,玩物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一切都玩大了,这样的玩法,我们不是决对的不许玩,但是要慎之又慎了。我什么都不是,那一门都不是,当时的飞机就认定,维飞速之快才'好,别人打它打不了,它打别人,别人跑不了。结果呢,最快速的飞机岀现了,以每小时6千公里的速度,好象出现在那苏联。大家想想看,好不好?仔细想想看!结果怎呢,人家打不着它,它也打着人家,少不提神,就撞地球。刚制造出来的那段时间,不知怎么的喜笑颜开。可现在还继承着有吗?没有了吧!
1,尼龙搭扣。尼龙搭扣很多的衣服,鞋啊,手套上都常用到,感觉还是很实用的,也不容易坏。它是由瑞士的一名工程师发明的。这名工程师吃完晚饭,像往常一样牵着自己的爱犬去公园遛弯,天色渐晚,就回去了……回到家,发现后的身上沾满了芒刺,这个东西小小的,满身都是刺,牢牢的粘在狗毛上,没办法只能耐心的一个一个往下摘。单身一个人,晚上也没什么事,看着摘下来的小东西还挺有趣的,就研究了起来,没想到研究出了实用到今天的尼龙搭扣。
2,炸药。炸药这个发明的起源很难联想,我们只能想到炸药能把心脏炸停,却想不到就是从用来治心脏病的药中研制出了炸药。1847年,意大利的化学家发明了硝化甘油,这是一种粘稠状的物质,它可以在酒精中融化,对心绞痛有很好的效果……有一次这个化学家用硝化甘油做实验,不小心碰到了明火,这硝化甘油起火了倒是没什么,但是它居然炸了,威力还挺大,炸的这个化学家脸和手全都出血了,当时也很是懵,但是也没多想。后来这个事传到了诺贝夫的耳朵里,当时他也没什么事,挺无聊的呆在家里,就试试这硝化甘油有没有那么神吧……结果这一研究不要紧,一改良发明了炸药,一下子这个年轻人成了亿万富翁。
3,不粘锅。这个发明只是个没事做的尝试。这个女人叫苛莱特,1938年的时候普朗特发明一种不粘的材料,名叫特氟龙。苛莱特觉得这个材料也没什么用,但是天天做饭倒是经常各种粘锅,没事就把锅里涂满了这种材料,看看能不能有效果。结果真的就不粘了,从此也就有了我们很多家庭主妇喜爱的不粘锅。其实这个不粘材料也是个意外,原本人家科学家是要研制成强力的胶水的,结果失败了,就成了强力不粘胶的材料了……关于“吃饱了撑的”的发明,我觉得发明确实需要经历无数的失败才得到成功,不过有些发明还是让人啼笑皆非。
4,弧线机关枪。在小战场上左右摸上来了敌人怎么办?有这样的一把有弧线的机关枪不知道是能打死敌人,还是炸死自己呢?
5,豪华烟斗。这是1955年发明的豪华版烟斗,抽一支烟不过瘾?试试这个,一样烟来一根尝试混搭的滋味,不过小心别被呛死。
6,接电话机器人。一位维也纳发明家于1964年的发明你接电话机器人,当主人不在家的时候,放心你还有你的机器人帮你接电话,尽管这个机器人不会说话…
7,宠物狗控制器。1940年发明的宠物狗控制器,狗子们看见的话应该觉得很庆幸。
8,雨天专用烟斗。天呐,这是什么神操作,我的脑子不够用了。
9,上班专用头盔。这个是日本人的发明,对于睡眠严重不足的上班族而言,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看起来十分的诡异,而且使用条件估计比较苛刻,比如一定不能太拥挤,而且治安环境也要很好,并且最好内置到站提醒的功能……话说,这东西要是普及了,在地铁上看到一群“挂”着的人,实在是很诡异。
10,放大镜点烟器。想抽烟了没火怎么办?简单,把烟拿出来,放在点烟器上,找到有阳光的地方,然后,等待……这东西能急死一大堆人。且不说阴雨天和晚上不能用的问题,别人咋就舍不得买一个打火机了?伟大的发明往往源于小小的意外,留心生活,它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M-388核火箭筒
原先是为了布置在西德边境防止华约大纵深装甲合成突击。
( W-54核弹头 )
这货怎么说也能被称为脑残武器榜首了→_→
首先,在人员配置方面,差不多2-3个人为一组,便能轻松地将这款发射装置转移到任何地点
如果嫌累,还有车以及三崩子作为移动载具
简直是杀人越货的不二之选( ´͈ ⌵ `͈ )σண♡
跟蓝孔雀和地雷一样,这东西也是计划被安置在西德境内的莱茵河附近(英美等国在搞事的能力上出奇的一致)只是不过英国方面被西德一顿痛骂,并且西德方面表示你再这么脑残下去就把这玩意扔进泰晤士河里那,让你丘吉尔好好醒醒酒。
然而,对于美国方面务实的西德人实在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拒绝美国爸爸的要求。毕竟西德方面不能拿着一个锤头去撸苏联的装甲集群突击。
西德方面允许美国把这种脑残武器弄到自家边境,是因为美国政府玩了个文字 游戏 ,说这东西是移动载具发射核弹头。由于美国人的书面报告说着玩意儿比较安全。西德人是这么想的。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美国人为了图省事直接是这么打的
射程五公里杀伤半径十公里的货
当这玩意儿暴露在西德边境的时候,西德方获取了这东西的具体资料整个都炸了
:nmsl,爸爸,你不能这么坑我呀!毕竟以他们的脑洞,根本想不出来美国人为了搞文字 游戏 还能玩这个。
美国人表示,安啦安啦!于是乎,继续制造了上千枚过去,但是跟苏联毛子比核武器,你确定这不是在玩火吗?
在西德人民的努力“劝告”下,再加上美帝军方一部分有脑子的人严重怀疑前线官兵“心理压力”会不会对准自己的后方来一发?再加上毛子的坦克开始逐步加三防系统,使得此类小型核武器几乎无任何作用,于是在1971年撤出美国陆军。此类脑残的武器终于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叁’ 怎么样的史料价值高
第一手的
年代越久远的
————
史料的价值
史料千差万别,种类很多,使用起来,价值并不一样。特别是有文字的史料,其价值的大小差异很大。根据作者与他所记叙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的距离远近,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类:
一,事件发生时的当事人、当时人的记述,这类史料的价值最高,是所谓第一手材料。比如甲骨文是研究殷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因为它是殷王占卜的记录,是当时人、当事人的记录,与事实出入较小,因而价值最高。现在我们研究殷商历史主要根据是甲骨文,而不是《史记·殷本纪》等,因为后者不是当时人或当事人的记录,所以史料的价值就差多了。
研究西周历史的史料,除了《周书》和一部分《诗经》外,第一手材料便是金文即铜器铭文。铜器铭文殷代已经有了,但一般文字很少,最多不过二三十字。到了周代,特别是周代中期以后,铭文动辄三四百字,所以有人说,一篇铭文便顶得一篇《尚书》。这些铭文自宋以来已有记录,往后越来越多,清代后期铜器大量出土,一部分流落在海外,上面的铭文大都已着录成书。解放以后,考古学家用科学方法发掘出土的铜器更多,尤其是在陕西、河南古代文化中心,又有新的发现。这些出土铜器的铭文,是价值极高的文字史料。这里举几个例子:
1976年,临潼出土了一件铜器《利簋》,铭文中讲到武王伐纣,没讲年、月,但讲了日子是“甲子”。甲子日武王灭纣,过去史书都这样讲,但究竟可靠不可靠呢?很难肯定。而现在由铭文得到了证实。
1965年,宝鸡出土了一个《何尊》,记载成王五年曾经迁居于洛阳。这件事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有了《何尊》的铭文,这件事就清楚了。武王临死嘱周公建洛邑,周公秉承武玉遗志营建洛邑,而成王在五年时迁居洛阳。至于什么时候又迁回镐京?现在还不清楚,但《何尊》的出土却补充了成王迁洛的史实。
1975年,在扶风县发现了一个叫“裘卫”的大贵族做的盉和两个鼎,上面的铭文记载了他与其他贵族做的土地交易。这些都是古书中所没有的,我们只是从铭文中才得以了解。
1977年,在河北省灵寿县发现中山王的壶和鼎,上有长篇铭文。中山是战国时的一个小国,春秋时叫鲜虞,属于白狄,是当时北方的一个民族。中山王■(有人读作错)的壶和鼎上,都用长篇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的历史,其中讲到了在齐宣王伐燕时,中山国也趁机伐燕,夺了一些土地财物。齐伐燕事,见《孟子》、《战国策》,可是中山王也趁机伐燕的事却不见记载。铭文又记载中山王的“相邦”(即国相)名赒,《战国策》中叫司马喜,他是司马迁的远祖。司马迁曾在《史记》自序中讲到:司马氏在卫国,有人相中山,指的就是他。关于中山国的记载,过去很少,而这些中山铜器的出土,就补了这个缺。这些铜器在制作上,采用了错金、错银的方法,非常精美,这说明当时的中山国已经完全接受了华夏文化。在文字和文法上,它与西周的铜器铭文基本上一致,带有战国时的作风。但是有的字写法很特殊,比如“言”字旁的字,它用“心”字。说明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前,各国文字差异还不小。过去有人认为秦以前各种文字基本相同,从这些铜器铭文看,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搞古代史,除了地下发掘物以外,第一手材料很少:而搞近代史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比如太平天国,光是现在整理和出版了的第一手材料,就已经很多,并且还在不断发现。尽管其中多数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写的,他们的论述当然站在反动阶级的立场,但总还是从不同的侧面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太平军活动的情况。再如辛亥革命,因为时代更近,所以保留的第一手材料就更多了。有些亲身参加了辛亥革命的老人现在还在世,他们写的回忆录都是亲身的经历,当然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以上举了几个例子,说明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但也有一点应该注意:当时人的记载也并非全都靠得住。例如明末清初讲农民起义的材料,有些私人笔记尽管是当时人写的,但其中很多内容得自传闻,或抄自宫书,就不一定靠得住了。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一部书一部书地作具体分析。
二,后人写的东西。古书绝大多数都属于第二手、第三手的材料,只有少数例外。例如《史记》,从黄帝写起,直写到汉武帝时代(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武帝本纪》是后人取《封禅书》补作的,原来叫《今上本纪》,因为原作很多地方触犯忌讳,所以失传)。《史记》记汉初以来的史事,可以当第一手材料看。至于讲秦以前的事,就差多了,因为很多都是传闻,究竟是否靠得住很难讲。大家都知道,西周在厉王和宜王之间有14年的“共和时期”。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有确切纪年之始。什么叫“共和”?司马迁解释为周公、召公共同管理国事。他这样讲的根据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先秦古书,如《左传》、《吕氏春秋》等都不这样讲,而只说是共伯和(共是封国名,和是共伯的名字)代替周王管理政事。这就形成了两种说法。从一般情况推测,司马迁的说话更合理一些。因为周、召二公是周之世卿,由他们摄政比较合理。但推理究竟不是证据,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好说。因为这一类记载都是属于传闻性质的,如果没有更原始的材料,就很难确定。
再如《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所以它记载战国史事是极可靠的。原书虽已亡佚,但在后人的书上,如《水经注》、《史记索隐》等颇多引用。为什么唐人司马贞作《史记索隐》要引用《竹书纪年》呢?因为它与《史记》记事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现在我们比较二书,《竹书纪年》记战国年世多正确,因为它是魏国的史书,是当时人的记录。《史记·六国年表》有很多错误,我们现在能够知道这些错误,并把它们改正过来,就是靠的《竹书纪年》。但是《竹书纪年》记春秋战国以前的事,如记夏、商、周的事就不一定靠得住了。所以同一本书,不同的部分,作为史料来说,价值也是不一样的。一般讲,讲当时的比较靠得住,讲先代的就不一定靠得住,越古的事越靠不住。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自己认为最理想的政治,引用传说故事作为自己理想的根据,这种情况在先秦诸子中几乎普遍存在,不过有多有少罢了。《史记·五帝本纪赞》就指出:“百家言黄帝,其言不雅驯。”由此可以看出,同是上古一个人,后世强加、附会于他的形象和思想均不同,往往言过其实,或被歪曲,难以取信。
前面说过,后人写的东西大多数只能做二、三手材料看,但有少数例外。什么是例外呢?有的东西,虽然是后人记载的,但是,第一,相距年代不是太远;第二,除此以外没有比它更早的记载;第三,它的内容没有什么可疑的地方。对这类东西,我们就不妨当作第一手材料看。比如《论语》是孔子的再传弟子记录的,所以其中除了孔子的话,还有弟子们的话,这些话虽然不是孔子写的,也不是他亲自教授的弟子写的,但我们没有比它更可靠的东西了,所以,讲孔子的行事、思想,只好把它看做第一手材料。其它的有关孔子的材料是否可信,就要以《论语》做标准来衡量,合于《论语》的,大概就可信;不合的,就不可信。例如汉儒编写的《礼记》中讲了许多孔子的话,有些可信,多数不能看作孔子的言论。
在这类史料中有一种值得我们注意的情况,古代许多书籍,特别是先秦诸子,侧重于从思想史的角度论述问题。他们对古史的追溯,往往反映了思想家的历史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们借以表示这种观念的古史体系呢?比如韩非的历史观,是反映一种进化论,还是退化论的观点?他从远古蒙昧状况及其发展中,理出了人类发展的程序,如他说的有巢氏、燧人氏等,可是他又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这将如何解释?再如《礼记·礼运》篇中关于“大同”、“小康”之世的表述,有人认为是孔子的理想国或历史观,可是这样重要的思想不应不见于《论语》,并且和孔子的思想不合。它也被一些学者作为说明上古历史的史料来使用。这些做法是否正确,我认为值得商榷。古代思想家的历史观和他们借以说明这些观点的古史体系之正确与否是两回事。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历史观中吸取对我们认识的历史有积极作用的思想,但不能局限于他们在千百年前依据推测而得出的结论,在运用材料上更是这样。我们应当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有充分根据的可信资料去论证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而不是利用历史传说、甚或某些人编造的古史系统来确立自己的观点。
三,更晚的人讲述的古代历史。这种东西没有多少史料价值。三国末年有谯周写的《古史考》,西晋时有皇甫谧写的《帝王世纪》就是这类东西。这两部书已亡佚,但唐代人注《史记》时,引过他们的书。司马迁写《史记》,从《五帝本纪》开始,是表示五帝之前全是神话,不足置信。但司马贞却补写了一篇《三皇本纪》,实在是无识。到了宋朝,类似东西更多,如邵雍的《皇极经世书》,苏辙的《古史》,胡宏的《皇王大记》,罗泌的《路史》等很多是无用的东西。清初马骕作《绎史》,几乎把所有的神话、传说都搜罗进去,以多为胜,不问它是否可信。这些书都是讲秦以前的上古史,离着书人的时代是很远的。它们的内容是根据什么呢?主要就是根据历代相传下来的东西,没有什么真正可靠的材料。所以这类书是没有什么史料价值的。
与此相仿的还有一种情况:从汉以来,很多人习惯于抄书,东抄一点,西抄一点,拼凑成书。比如《韩诗外传》,是解释《诗经》的,怎么解释法呢?是先讲一个故事,再引诗,这叫以事证诗。《荀子》书中大量用过这个办法,韩婴也用这个办法,好多地方直抄《荀子》。汉人写的《礼记》,有的也是大篇抄《荀子》。刘向的《说苑》、《新序》都是讲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抄来的,抄《吕氏春秋》的很多。所以刘向虽然是有名的学者,但他写的这类东西却并不一定有多大价值。
东汉末年王充写的《论衡》非常有名,他很讲究记事要“实”,而反对“虚”。是不是《论衡》里讲的都靠得住呢?也不见得。《论衡》里有个《讲瑞篇》,其中说到孔子聚徒讲学,曾经出现“三盈三虚”的情况。“四人帮”批孔时抓住这段话大作文章,说少正卯当时也在鲁国讲学,孔子的学生都被少正卯吸引走了,这样先后反复了三次,所以叫做“三盈三虚”,只有颜回一个人没有去。“四人帮”用这个来贬低孔子,其实是毫无根据的。有人说这段文字抄自《孔子家语》,也不可信。汉代《家语》己失传,即令存在也不会有这类贬低孔子的话。因为《家语》是推崇孔子的。至于今本《家语》是魏晋间人王肃所伪造,远在王充后,王充怎能抄他的书?何况令本《家语》亦不载此事。再从事实看,相传孔子的高足弟子就有72人,《史记》里列举了那么多,孔子死后,子贡在墓旁守庐三年,这些《史记》都有记载。反之,少正卯如果讲过学,那么他讲的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主张?他的弟子有谁?没有任何记载。所以,这件事就和两个儿童以晨之日与午之日孰近而难孔子,借以否定孔子为圣人一样,均属于儒家的反对派为否定孔子学说而杜撰出来的故事,不可据为信史。《论衡》这本书以反虚妄出名,很有唯物主义的味道,却讲出这样荒唐故事,而信以为真,可见对古人也不可迷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经验:对主要侧重于论述思想及政治主张的着作,我们应和历史专着等记述有所区别。它们在论述历史时所取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以一种形而上学的和主观的态度对待历史,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往往歪曲历史的真实,以达到说服别人和树立自己学说的目的。后者则尊重于史实,以求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所以当两种书在记述同一历史事件有矛盾时,我们将何去何从就很清楚了。何况后代的着作中,从思想史的角度去追溯古史,其观点可能有许多可取之处,但从史料价值的角度去看,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http://post..com/f?kz=91045742
‘肆’ 记录历史需要依靠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等。各种资料各有什么优缺点
文献资料,年代久远,可能会出现断缺。是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手段。如我国史书记载 每个王朝兴衰和人物杂记等,是研究当时社会人物不可缺少的极为重要的方法。
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历史不可缺少的事物例证,但是因出土等原因,保存的少,维护起来费劲。也不全面。
口述资料,优点在于把历史当事者用现代的工具加以记录。是活历史。同样他的不足口述资料需要大量的人力或物力去搜寻,去记录。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伍’ 历史上有什么无聊又无用的发明
历史上有什么无聊又无用的发明?无聊诞生于18世纪,乃是一个晚近的产儿,更准确的说,它是“闲暇”(Leisure)的私生子。在这之前,既没有这个概念,也没有这个词汇。如果人们感到无聊,他们并不认识它,只能用诸如抑郁、沮丧、愁苦、厌世、悲伤、倦怠等负面词汇来替代,至于它的真面目,或许很多人至今未曾认清。
弗里德里希油画《云海漫步者》
尽管无聊潜藏着巨大的价值,但在世人眼中,它似乎依然只是一个恼人的贬义词。尤其是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社会,无聊的形象一向不佳,它几乎就是空虚、愁闷、无意义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理解人们对于米兰·昆德拉的封笔之作《庆祝无意义》是多么失望)。它是鲁迅笔下“比什么都可怕”的东西,李嘉诚眼中“人最大的悲哀”,这实在是一种可怕又可悲的误解。事实上,人类在科学与艺术领域的成就,包括哲学思想,都归功于我们拥有深刻、专一的注意力,而深度无聊正是孕育它的土壤。它是“梦之飞鸟,孵化经验之蛋”(本雅明语),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是人类创造的序曲和基石。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所言:“人类感觉无聊的能力——而非社交或天生的需求——才是文化进步的根源。”
‘陆’ 有人认为学习近代史没用,因为近代史没有古代史辉煌,你怎么看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像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今天是无数个昨天拼凑起来的,对于民族的一员来说不知道其民族的过去看起来有点悲哀,当然你没有必要像史学家那样懂得彻头彻尾,何况我们学习的书本只是皮毛而已,如果你喜欢可以自己多多的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其实还在于历史的学习让人思考,尤其是那些并不怎么光鲜的历史,血泪史,更能激起人们奋进的意识,没有永恒的辉煌,也没有恒久的失败,两者是交替的,这一点马克思说的很好,历史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如果你只看辉煌,那岂不是对于我们个人的考虑问题的角度,思考的范围模式等等方面都有影响呢……敢于思考敢于直面惨淡……所以我说近代史很有益,解答完毕
‘柒’ 为什么人们认为学历史没用
因为大多数人不懂得反省,不具备历史思维。即不知道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从历史中获得启示、从历史中发现问题。
当历史只是变成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时,历史就只是成为了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产生共鸣的一方面,而失去了其最重要的意义。
‘捌’ 读历史为什么会有没用的感觉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代社会,历史就像一个没落的学科,越来越不受重视。当工业生产规模化,制造业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口号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技能成了生存之道,历史似乎可有可无。
我们为什么会有历史学没用的感觉,是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的,教育是顺应时代的,工业革命以后的人工需要,强调的是生产效率,培养的是专业的工匠,如果需要的是工匠的话历史就可有可无,所以历史就演变成了短期的、大量的灌输式教育,而非思辨式教育,结果就是大量的青年对历史学失去兴趣,也不知道历史的作用何在。
‘玖’ 在历史学习上有人主张历史无用论你是否赞同理由是什么你是如何学习历史
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
历史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不仅有趣还非常有用。
1.就比如语文的作文就可以用一用历史素材,就比如石敬瑭卖国贼,认贼作父;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郑和,等等。
2.了解我国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做自信中国人。我国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特点。因此,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就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3.历史,不仅如以上所说。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了解了历史文化,通晓了历史社会状况,知道并学习古人的思想,思维方式,以用来帮助今天的我们自己,提升自己,使得为社会作出贡献。通晓古今,以古鉴今。
我学习历史一般都是先了解其文化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再进一步推进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历史事件的进程,最后再进行总结,从中获得启示,这也有利于背诵。
‘拾’ 为什么有人说学历史基本没什么用呢
看到这个问题想要说说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观点,有一句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可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了,当然很多技能型的知识能够让大家很快掌握某些技能,比如以前的木匠、手艺人等,或者现在的编程、绘图等等,这些能够立刻能够转换成金钱的技能知识,往往才是人们认为的有用的知识了。
来到现在社会,学习历史都是在看别人的故事,能够让人们从历史的角度去总结前人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这些东西不一定能够有用,或者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用得上,甚至一辈子都没有使用它的机会,可是等到一个人上升到一个地位或者境界的时候,历史可能就有重大的作用了,因为学习历史能够让人们开拓视野、开拓心胸和丰富学问,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一些动荡的年代,学习理工科的人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承受不住压力,这与他们的研究要变出真伪有着关系,而学习历史的人,能够从历史上这些文人们的遭遇中领域到生活的真谛,往往能够让他们看淡生活的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