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泉州有多少年的历史
福建的真泉州(福州)和假泉州(闽南)的历史。真泉州(福州)因温泉遍地,故名泉州。为什么闽南泉州县无半滴温泉也名泉州?究其因,闽南泉州是海水冲积地无名,因属泉州(福州),就叫泉州地,再经千年海水冲积,扩大陆地而成县,因无名叫自己泉州县。当时泉州(福州)直辖闽南,闽南晋江和南安当时叫泉州府(福州)晋江县和泉州府(福州)南安县,千年不变。一个海水冲积地的泉州县,一张白纸,无历史文化底蕴,因其名可以,以假乱真,终于变成闽南之首泉州,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南安县和晋江县能忍,不外乎利字当头和本身原属泉州府(福州)的历史。希望闽南人不要忘了真正泉州是福州。
泉州县故意漏掉县字。从唐朝到清朝只有泉州县史志,从来就没有州府史志。闽南泉州县到现在仍然只是县级市,不是州。从古代到现代泉州只有一个,那就是福州。关于古代泉州县历史,古代史书只提泉州,没有只言片语提刭过泉州县,说明泉州县全都是冒名顶替真泉州(福州),当然到现代仍然在冒充。
‘贰’ 历史上福州好还是泉州好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明确,只要稍微解析下两地方言以及地方戏曲的形成历史即可理解。
福建大发展在唐代,福建成型也是在唐代,包括福州以及泉州,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灵魂是这个地方的人以及他们所传承的这个地方的方言,泉州跟福州方言都是在唐代开始成型,目前一种普遍说法是唐初陈元光带军入闽,先屯兵莆田,后南移开发漳州;泉州,漳州,莆田方言大致在这时期成型。唐末开闽三王入闽,先以泉州为大本营,后分一批移至闽东福州,闽东福州方言大致在这时期成型。
就是说闽南泉州方言成型在唐初,闽东福州方言成型在唐末,泉州地方的灵魂—方言历史比福州历史要更悠久。
而地方戏曲又是地方方言的灵魂,是地方文化灵魂中的灵魂。泉州南音,梨园戏起源于唐,成型于宋元;福州闽剧,福州评话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型于晚清。
这跟泉州历史文化鼎盛在宋元,福州历史文化鼎盛在晚清至民国是完全吻合的;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发展达到鼎盛的直接衍生品(莆仙戏成型于宋,漳州芗剧成型于明清,也都是在其地方历史文化鼎盛时期成型)。
泉州历史文化鼎盛时期源于唐,鼎盛于宋元这是公认的,自不用多赘述。
福州历史文化鼎盛于晚清延续至民国,这是我多次强调过的,福州历史文化鼎盛在晚清实际上是闽南泉州人在台湾播的种,省会福州收获的果实。清代泉州郑成功,施琅收台,纳台致使省会福州战略地位大幅提升,从此浙闽变闽浙,闽浙总督坐镇省会福州,福州独享资源,发展迎来历史鼎盛,发展至晚清迎来了明显的变化,达到巅峰。马尾船政,陆军学堂等等都是由政策资源带来的,福州历史上最着名的四大书院,也称晚清省城四大书院也都是在清代设立。清代依托政策优势福州科举在省内各地科举都凋零的情况下一枝独秀;才有晚清人物数侯官(福州)之说。且依托闽江便利靠内陆山区武夷山红茶的运输,茶港福州港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福州的闽菜、包括福州唯一的地方剧种闽剧也都是在晚清这个时期成型的。闽剧包括闽菜这些都是晚清福州历史文化达到历史鼎盛的地方文化衍生品。
从地方文化的灵魂来看,泉州方言成型于唐初,福州方言成型于唐末;泉州南音,梨园戏起源于唐,成型于宋元,福州闽剧(福州唯一地方剧种)福州评话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型于晚清至民国。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省会福州所谓的两千多年建城史比不上闽南泉州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泉州历史文化所达到并形成鼎盛辉煌的历史比福州更悠久。
论福州“打工仔”海洋文化与泉州“老板”海洋文化的差异性
要是每个朝代都像唐宋元那样持开放的海洋政策,福州打工仔海洋文化是无机可乘的,可以说被闽南泉州老板压得死死的。
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泉州老板才要大批外出找平台,特别是在晚清至冥国这段半封建半殖民动荡战乱时期更加明显,福州打工仔谢主隆恩,得以在这段时间达到历史鼎盛。
老板跟打工仔的差别就是明末清初泉州老板在家门口吊打欧洲霸主荷兰,开疆拓土“纳台”入福建,泉州的资源以官方的名义交给福州后,福州打工仔清末在家门口被欧洲法军虐至全军覆没,丢盔弃甲“失台”自建省。
不仅仅是福建水师放在闽南跟放在闽东发展的差别大。
明朝中期的成化年间,泉州市舶司转移至福州,闽南泉州官方市舶司地位被闽东福州取代,以此同时,闽南泉漳交界的九龙江入海口的月港迅速崛起,取代福州市舶司对外贸易的地位!!
所以你看唐代之前福州做了上千年的省会中心,却发展缓慢,一座小土城几乎没变化,放在国内啥也不是。唐代泉州一开始发展,泉州城规模就轻松吊打福州城,并最终成为福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池,这就是闽南泉州包括厦门在经济发展上先天的地理优势。
福州是计划经济,官方框定发展,打工模式。泉州是市场经济,趋势自由发展,老板模式。永远别指望打工模式能引领发展。
福州是计划经济,官方框定发展,打工模式。泉州是市场经济,趋势自由发展,老板模式。永远别指望打工模式能引领发展。
两地历来发展所依靠的模式,一个是靠官方定位的计划经济,一个是自然产生大势所趋而成的市场经济。
根本差别就是计划经济的老板是xx。是计划框定的,一切他说了算。
市场经济的老板是自己,自由发展,xx从中抽利。发展好坏是不可控的。
两地最终发展的结果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料罗湾海战跟闽江口海战,这两个发生在各自家门口海域的海战不同又必然的结局。
软壳寄居蟹是强硬不起来的,永远不要指望打工仔能引领发展达到新高度。打工仔只能在小体制内作威作福而已。
‘叁’ 为什么泉州出现的时间在我国历史上落后于黄河流域
泉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宋元时期,中原人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福建的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纺织业、制茶业、印刷业等行业在这一阶段都欣欣向荣。随着宋代造船技术的进步,泉州造船业兴盛,加上拥有天然港口的地理优势,使得泉州港成为当时海上商贸进出口最重要的集散地,在当时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一个文明的形成往往跟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黄河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而不是把长江当作中华文明的孕育之地。新石器时代,南北方文明差异并不是很大,南方有两处文化,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跟北方的龙山文化差不了多少,但是北方在部落上一个形成了国家,而另一个却仍然停留在部落。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为什么泉州出现的时间在我国历史上落后于黄河流域? 我国古人来自雍凉一带,所以彼时土壤更为肥沃的黄河流域近水楼台先得月,更为易于发育较为先进的农耕文明,别说福建地儿了,就连长江都慢中原半拍。福建周边多山,武夷山海拔还不算低,内部遍布丘陵,平原盆地相对狭小,所以相比广东南越,环境更为恶劣。汉武征服南越,对闽越采取的是“迁入江淮”的移民政策,于是福建包含泉州赤地千里。别说长江了,现在连隔壁广东番禺都快你半拍。之后随着中原人南迁避祸,以及海运商业发展,泉州才兴起。所以泉州设置的落后,是历史及地理要素综合的结果。 来源:工业设计 2020年07期
‘肆’ 泉州的历史文化
泉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远古闽越族文化。周秦以后,特别是西晋和唐 朝年间,中原汉族大规模南渡入闽,中原文化开始的泉州大地扎根、衍化,土着文化日渐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经济崛起,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于世,与泉州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中原文化蔚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过化之区”。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础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纷拥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经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整合,到了明代,泉州文化更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地方戏曲由成熟,而趋向鼎盛。明未清初,泉州出现了诸如郑成功等许多咤风云的时代英雄人物,促进了泉州文化向海外尤其是对台湾的传播和影响,同时期封建 政权实施的“海禁”政策,泉州文化更多地体现出本土特色,地方戏曲等又有了新的发展。
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哺育出无数英才俊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间,见载史书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们中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欧阳詹、王慎中,学识渊博的思想家李贽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政绩卓着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施琅等等。
在近代史上,泉州文化出现了新的景象。“五四”运动后,群众性文化迅猛发展,首先是学校,而后走向社会。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泉州文化界有识之士纷纷起而应之,掀起了群众性的文化运动。特别是“9.18”事变后,泉州人民同仇敌忾,进步团体不断举办各种活动,旧剧改革尉为风气,救亡戏剧不断上演,抗战歌曲响彻名山秀水,的近代史上谱写了革命文化光辉篇章。
‘伍’ 简述泉州市的历史地位和风景名胜地区
泉州,福建省下辖地级行政区,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辖四区、三市、五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是福建省确定做大做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泉州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拥有着名的泉州十八景。
泉州最早开发于周秦两汉,公元260年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之盛景。泉州素称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寻址泉州。
泉州是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50万人,旅居香港同胞70万人,旅居澳门同胞6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落户泉州。
泉州是“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至2015年8月,全市有中国驰名商标142件,占全省总数三分之一,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被誉为“品牌之都”;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37.74亿元,连续17年居福建省首位;2016年,入选春节联欢晚会四大分会场之一。
700多年前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称为“光明之城”的泉州,在中世纪有着400多年的辉煌,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名。
“泉州十八景”分别为:双塔凌空(开元寺)、崇武听涛(崇武古城)、洛阳潮声(洛阳桥)、文庙生辉(府文庙)、牛姆探幽(牛姆林)、清水仙景(清水岩)、清源鼎峙(清源山)、西湖烟霞(西湖公园)、深沪海韵(深沪湾)、天后流芳(天后宫)、黄金海岸(黄金海岸)、仙公观日(仙公山)、岱仙飞瀑(岱仙瀑布)、成功丰碑(郑成功史迹)、古厝大观(蔡氏古民居)、安平飞虹(安平桥)、东湖荷香(东湖公园)、清真夕照(清净寺)。
‘陆’ 泉州有怎样的历史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东南部,位于厦门东北方向,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海上交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早在唐代已经成为中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宋元时期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锚地,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同时,世界各大宗教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而传入泉州,使它成为具有一座世界性宗教文化特征的城市。这座古城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保存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又是着名的侨乡,每年回乡寻根谒祖的华侨络绎不绝。
泉州土地总面积大约10866平方千米,人口大约756万(未包括金门)。居民通用闽南方言。泉州风物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泉州是着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全市海外华侨、华人有620多万人,旅居香港、澳门同胞有8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从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在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中,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泉州还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和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传入泉州。泉州素称“海滨邹鲁”,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富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泉州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27处。其中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泉州的特产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头、老范志万应神曲、料丝花灯、清源茶饼、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永春纸织画等。
‘柒’ 泉州在宋朝就是世界第一大港口,此地有多牛
1292年春天,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护送一位蒙古公主阔阔真到波斯成婚时,曾经从福建泉州出海。他们来到泉州刺桐港,马可·波罗看着眼前樯桅如林、千帆竞泊的盛况,不禁发出感叹:“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大批商人云集这里,遍地都是黄金,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当代泉州港
遗憾的是,到了明朝、清朝时期,由于朝廷经常实行“海禁”政策,海外贸易受到严重打击,几乎陷于停滞状态。特别是明朝和清朝实行的“一口通商”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与国外通商,使得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地位大幅度下降,昔日马可·波罗所看到“樯桅如林、千帆竞泊”的盛况如烟消云散,一去不复还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泉州港得以重建,并恢复了当年欣欣向荣的港口景象。
‘捌’ 为什么泉州出现的时间在我国历史上落后于黄河流域
我国古人来自雍凉一带,所以彼时土壤更为肥沃的黄河流域近水楼台先得月,更为易于发育较为先进的农耕文明,别说福建地儿了,就连长江都慢中原半拍。
福建周边多山,武夷山海拔还不算低,内部遍布丘陵,平原盆地相对狭小,所以相比广东南越,环境更为恶劣。汉武征服南越,对闽越采取的是“迁入江淮”的移民政策,于是福建包含泉州赤地千里。别说长江了,现在连隔壁广东番禺都快你半拍。
之后随着中原人南迁避祸,以及海运商业发展,泉州才兴起。
所以泉州设置的落后,是历史及地理要素综合的结果。
‘玖’ 泉州有怎么的历史文化
泉州于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开始立州建置, 名曰武荣州。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泉州城北泉山因而得名。十七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同年七月徙泉州行省于隆兴。明初,明朝政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国共内战期间,很多人逃往香港和南洋,以至于今日的海外侨胞中不乏泉州籍的移民。解放初期,国家主要投资都在内地,故经济发展缓慢。1977年改革开放开始,泉州被定为沿海开放城市,从此进入高速发展期,现在,泉州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花园城市。
泉州风物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三教并盛,互为融合。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泉州是着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开放港口城市。自唐代开端口,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其历史悠久、史迹丰富,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