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意识形成既是一个自然地过程又是一个历史的进程
人类从低等动物进化到高等动物,是千百万年间一个长期的过程,人类意识区别于动物意识而形成,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由于人类一步一步走向高等而自然得来的,是自然法则的产物,因而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理所当然的形成。
意识的作用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大特点,我们能制造各种各样的工具,建立各种各样的科学,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人的意识而非其他物种。意识的形成具有标志性,是人类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重大的历史进程——非凡意义的形成。
2. 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源源不断的从一个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这说明了什么
个人认为有三点:
1、说明历史的主要动力是人,人的发展终极目的是思想的发展;
2、任何社会模式必须要符合当时人的思想并与时俱进,否则终将被新的模式所取代;
3、对于个人而言,必须要不停学习以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
3. 是什么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楼上说是人,难道没人就没有历史了吗?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如果仅仅是推动历史进程,那么只能是时间,人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滴水如果是加快推动历史进程,那么也只能是人,有了人,离历史终结时间变快了许多
4. 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一、从定义角度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1、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 的特征, 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
2、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其往往是由民族迁 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隔离而造成的。
3、民族组合:是指部分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重新组合成新的民族的现象。
4、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 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 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5、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民族融合 实现之日,就是民族最终消亡之时。
二、从形成的过程角度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1、民族同化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一种社会现象,条件是其中一个民族具有明显领先于另一个民族的文明。落后文明的民族向先进文明的民族学习,最后落后民族消失。不过这种消失只是名称上的消失,落后文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将被两个民族共同继承。
2、民族分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过程,一旦一个人类群体过大,生存地域的资源不够。就会有部分人离开原生存地域到新的地方获取生存资源。由于新的地方环境、物产不同,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等,最终造成新的文明,于是新的民族诞生。
3、民族组合是人为的过程,当两个民族具有比较接近的文明,文明的发达程度也相差不大,生存地域相邻时,会有一部分人希望通过组合两个民族形成合力的办法,以获取更多的资源。
4、民族融合同样是发生在两个或多个民族之间的社会现象,条件是有强大的外部压力威胁到大家的生存。于是为了生存各个民族只能放下差异,共同抵抗外部压力。久而久之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别消失。各民族融合成一个新民族。
5、民族消亡:如果把一个民族的名称是否存在当作消亡的标准,则民族同化、民族融合都会造成民族消亡。如果把一个民族的文明是否存在当作标准,则任何民族不会消亡,因为不管民族同化还是民族融合,大家的文明成果都会被继承下来。形成的新文明是大家的文明成果综合体。无论哪一种文明也没有消失,只是被继承罢了
(4)这一历史的进程指的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民族分化的历史影响:影响主要是消极的,民族分化政策当时虽是为了巩固统一我民族国家的需要而实施的,但其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终元一朝,民族矛盾民族斗争始终存在,直至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朝的这一等级制度,极大地阻碍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对立,导致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起义次数最多的王朝。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由此可见,新中国以来,没有发生过强迫民族同化的政策。
三、民族融合的形式:
1、民族迁徙:中国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的开发;唐朝,黄河流域的人迁往边疆;元朝时期,各民族互相迁徙。
2、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它主要发生在中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时期。
3、友好交往: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民族融合的最主要形式)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5、“和亲”“会盟”政策促进民族融合:
①中国西汉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密切汗匈关系。
②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长庆会盟),唐肃宗时和回鹘的“和亲”。
③宋辽澶渊之盟。
6、边境贸易促进民族融合。辽宋夏金之间设立的榷场,明朝与鞑靼设立的互市。
7、“册封”政策促进民族融合:
①汉武帝赐“滇王金印” 。
②唐玄宗封粟末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
③清朝时,顺治册封西藏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8、行政管辖促进民族融合。
9、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促进民族融合。1、明朝时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沿用土司制度,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当土司官,允许世袭,拥有很大的自主权。2、清朝时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的统治。
10、抵御外国异族入侵和平定叛乱,促进民族融合。康熙帝两次亲征噶尔丹,明成祖时,西南两司叛乱;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18世纪中期干隆帝派兵镇压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和小和卓叛乱。康熙帝1685年和1689年,两次雅克萨反击俄国的胜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1、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兼并战争和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清等政权的混战都促进了华夏族的大融合。
12、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一共四次九朝:即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其中统一时间最长的是汉朝。
5. 飞向蓝天的恐龙 这一历史进程是 指什么
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科学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展现在世人面前。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徐星写作的一篇科普文章,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徐星,男,祖籍江苏,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动物学家。兼任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国科学院副主委,英国《皇家学会学报-生物辑》和《中国地质学报英文版》编委。
徐星单独或合着在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着名学术刊物及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近40篇学术论文。所发表的成果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10大新闻。
2001年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丰田计划”,成为全球11位入选科学家之一,也是亚洲的唯一代表。其在恐龙研究领域的贡献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的高度评价和世界各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6. 今夕是何夕
今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世人大都只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于是七夕是牛郎与织女银河鹊桥相会的日子。
我小时,暑夜里,在场地上乘凉,躺在春凳上,养蚕的大竹匾里,听奶奶,听父亲讲故事,便总要讲到牛郎织女,天上的银河,牛郎星,织女星。
然后便愣愣地看星空。
彼时,夜空还很干净,总是繁星密布。但我总也找不到那条银河。更不用说牛郎星与织女星了。
时常把天空中那条长长的云带当成银河。等着奶奶故事里的成千上万的喜鹊飞过来,搭成桥。但总在等待中沉沉睡去,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房间里的床上。
我家前面的邻居大伯,很爱唱戏。夏季晚饭时光,我总听得他唱戏的声音从他们家后门飘出来。偶尔,我还能从他们家后门里,望得见他在堂屋里盘转忙碌的身影。
他是一个很仁厚好脾气的男人,贪图安逸,乐于本分。因为是邻居,与我家关系更是密切。
我家场门前地比较开阔,因是由东到西,有横向五开间门面的白墙黛瓦的大平房,场地前一条横向的,东西方向的道路,是进村的主干道,虽然只有不到两米宽。这条道路也是一条我家与他家的界限。
所以,日子漫长的夏夜,我家场地上总是聚集不少的村中人打发时光。也看门前道路,人来人往,相互招呼不断。
那位好脾气的大伯,就常常出后门,在我家场地上与我父母、伯母,还有其它村中姑嫂们闲聊。总是女人多,男人少。因为很多男人都去打“罗松”去了。
“罗松”是一种赌博方式,一个庄家,三个闲家。每家十三张牌,分三道,第一道三张,后面两道五张。自己的三道牌面大小,第一道最小,第二道次之,第三道最大,次序不可乱,否则是违规。然后与庄家比。技巧是“田忌赛马”。
我父亲年轻时也爱玩这种小赌博,每次晚饭后,父亲总借口带我玩耍,出去村中某个邻居家玩这种“罗松”。彼时我才虚岁才五六岁。
一堆男人围住一张八仙桌,父亲让我站在桌子角上,抱住我的两条腿,在那里赌钱。
赌的钱也不大。彼时大家也都没钱,桌面上都是硬币,连一角两角的纸币都罕见。
父亲每次出门,总在床头的写字台抽屉里抓一把硬币。一大把一分、两分、五分的硬币。
那些年,我家总有一抽屉的硬币。
因为我们村,当时可以算是远近有名的桃花村,家家都有不少的桃树林。
我家有上百棵桃树的桃树林,每年春天,父亲、奶奶,总会出去卖桃子。
奶奶挑了一担,两个篮子,在自己的袁花镇上卖。而父亲总是骑了他的那辆那年很罕见的26寸永久牌自行车,去盐官镇,去硖石镇卖。
我爷爷、伯父,一直在上海工作。父亲这辆自行车是他结婚那年上海爷爷伯父帮忙买回来的。当个年代这是紧俏商品,永久牌自行车不好买到,要凭票。
彼时,农村人都爱买28寸,加强版的重磅,因为考虑到要搭载货物,是个客货两用的生产工具。所以我父亲这辆26寸轻便的永久牌,倒成了稀罕。村中不少姐姐婶婶,嫂嫂阿姨,都是在我家这辆26寸永久牌上学会的自行车。
解放前,盐官镇一直是县城所在;解放后,硖石镇是县府所在。盐官镇出王国维,硖石镇出徐志摩,我家袁花镇出金庸。这三个镇,都是这个县市的大镇。
父亲去这两个地方,桃子可以卖个好价钱。
卖回来的钱,除了纸币,那堆硬币就放在父母床头写字台的抽屉里。这也是我和弟弟夏季快乐的源泉。
每年夏季的午饭后,村子里的孩子都在等候一个人的到来。那个骑着自行车,后面架着大木箱子,卖冰棍的。
赤豆、绿豆的四分钱一支,麻将,奶油的,好像是五分六分。但我几乎一直都是赤豆或者绿豆。买的时候,透过朦胧的包装纸,挑选着黑赤赤较长的那一支。因为剥开包装纸,里面的赤豆或者绿豆有很多。可以使劲地,咯吱咯吱地嚼,很过瘾。
母亲规定我和弟弟,每天只可以买一支。钱就从这三个抽屉里拿。父亲去打“罗松”,也从这个抽屉里拿硬币。
我们家三个孩子。
回头再说那个大伯。他爱唱戏,在一帮婶婶嫂嫂的女人面前尤其爱起劲。
从《红楼梦》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到《碧玉簪》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到《何文秀》的第一碗唱到第六碗。
每次他唱得汪泠泠地起劲,大家都叫好,他也趣味盎然。他家妻子也在场,也无非是笑骂他几句:“这个毒头,这个神经病。”话里话外,尽是爱悦。
当然,他也唱黄梅戏,《天仙配》。黄梅戏虽然是安徽戏,也属于大江南范围,这里人也爱听。但这样的戏,平时学唱的人还是少得很。毕竟江南人,江南农村人,对于夫妻亲昵感情,总是内敛,如此赤裸裸唱夫妻恩爱表达,还是觉得不合适,难以大庭广众下出口。
倒是《碧玉簪》里送凤冠那手心手背都是肉,体现的婆媳关系这一段,诙谐趣味,更是深得大家喜爱。
还有《何文秀》桑园访妻的一段,这一段故事本就发生在盐官镇东九里路的九里桥一带,号称九里桑园。
第一碗到第六碗的菜肴,也是江南农村的家常小菜。戏文中兰英误以为何文秀已不在人世,过三周年祭奠。但这一碗一碗唱过来,恰正是江南民间的清嘉喜气与珍重。
现在西风日盛。把七夕称之为“中国情人节”,以抵挡二月的西方情人节。原因可以理解。但我觉得实在不妥。
中国文化里,没有西方情人这种文化渊源。中国人,情人即便是爱人。
中国的七夕,与其说是情人节,我看倒不如说是“夫妻节”。毕竟董永是挑了一担儿女去追七仙女的。人家是一大家子要去团聚。
七七节。除了牛郎织女的传说。真正的习俗,称之为“乞巧节”。
说起来,应该算是女儿节。
七七节的一个习俗是给女孩钻耳孔。给即将成年的姑娘钻耳孔。
把耳垂用手指捻得发红发烫发麻,然后钻孔,防止愈合后塞满,用一根茶叶梗塞在里面。我小时候看过很多婶婶嫂嫂,给姐姐这样钻耳孔。总是惊心动魄一般,令我害怕。
还有一个习俗是给缝衣针穿线。就是在夜色里给缝衣针穿线。能穿进去,就是七窍玲孔的聪明女子。
所谓七窍玲珑,传说封神榜里的比干心有七个孔,能与万物交流。
曹雪芹写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感受,也有“心较比干多一窍”。可见林妹妹也是个多心眼的人。
我工作时,本来就属于一个纺织服装印染类的大工厂。每年七夕,工会组织活动。
当然没有在黑夜里比赛了。只是看大家在同一时间里,谁穿进的缝衣针多,谁就获胜。
这种习俗,肯定会慢慢湮灭在历史中。因为现在的人,已经很少需要手拿缝衣针了。这是历史的进程。
7. 怎样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幻想建立消灭人剥削人、实现平等的制度,幻想过“社会主义”.从古至今,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在工人运动的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结论,并不是主观的想象,也不是诉诸道德与法的结果,他们认为,“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作证据,而只能看作象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3 卷,492页)他们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现实存在的矛盾着手,提出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如列宁所概括的,“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31卷,81 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使得劳动社会化了,许多分散的生产过程融合成为一个社会生产过程,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日益巩固,整个国民经济联结成一个整体.生产力的这种性质,客观上要求由社会来占有生产资料和调节整个国民经济.但是,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妨碍做到这一点,每种生产都是由个别资本家经营,由他为所欲为,由他把社会产品攫为私有.于是生产方式与占有形式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生产方式起来反对占有形式,这构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性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惟一的出路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公有的,即社会主义的占有形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2卷,269页)可见,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本身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到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实现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是在100 多年前作出这一科学论断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发生多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仅依旧存在,而且作用范围越来越扩大,尖锐程度越来越加强,因此,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论断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坚信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其根本的理论依据正在于此.
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俄罗斯爆发了伟大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此,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在探索、保证全体人民的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建设新型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
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一旦出现了失误以至挫折,必须加以正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而决不能动摇社会主义信念.
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但其实现过程却有着原则的不同.自然规律的实现往往不需要人们实践活动的参与,社会发展规律则不一样,它是人们各种实践活动的合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势,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实现.在任何社会里,由于人们的利益有差异,他们实践活动的方向往往是不一致的.在阶级社会里,对立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为阶级斗争.因此,在这里,社会发展规律必然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阶级斗争中,由于各种客观的、主观的因素,阶级力量的对比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这就决定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过程不是直线的,必然会发生曲折.但是,不管出现多大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最终得到实现.我们经历了像苏东剧变这样的惊涛骇浪,仍坚信世界将沿着十月革命指引的航向,驶往共产主义的彼岸,其根据也就在这里.
苏东剧变是这些国家党的领导人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因而并不是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证明他们推行的路线的错误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政局发生剧变,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演变为资本主义,甚至造成苏共遭禁,苏联解体的悲惨局面.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大的悲剧.为什么苏联这样一个发展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会发生资本主义的复辟呢?社会主义有没有希望,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一些善良的人们产生了种种疑问和迷惑,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忧虑,甚至在我们的一些党员和干部中也程度不同地产生了“信仰危机”.这是客观存在,我们不承认不行.我们必须正确地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澄清这些疑问和迷惑,进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苏东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因内因.苏联东欧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确有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因素,对此决不能低估.然而外因终究只是变化的条件,而内因则是变化的根据.造成苏东剧变的国内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问题在于,什么因素是根本的、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导致苏东剧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经常看到一种说法: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至少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这是值得推敲的.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即所谓“斯大林模式”?一些学者谈到“斯大林模式”,往往是贬斥的,甚至是彻底否定的,仿佛这是一种错误的、罪恶的东西.其实,这需要作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从制度的角度来看,“斯大林模式”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基本制度.这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对于“斯大林模式”中有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必须充分肯定.苏联70年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他们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对资产阶级和一切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并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条件;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符合生产力社会性质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决不能否定.我们党在1956年发表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曾经把这些内容概括为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并指出这些经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是“每个国家革命和建设的过程”的“共同方面”.
第二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即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的方针、政策、措施.这是第二位的、从属性的内容.对于“斯大林模式”中有关这一层次的内容,需要作具体分析.其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则是错误的;有的在苏联的具体国情下是正确的,搬到别的国家去则是错误的.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对苏联这一层次的经验采取的就是这种具体分析的态度.他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路,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探索社会主义在中国具体条件下的具体实现形式,而不能原样照搬苏联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发轫的.对这一层次的内容,还需要注意作历史的分析.更多的情况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某种体制、某种政策是正确的、必要的,但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必须进行改革.以经济体制为例.苏联从20年代末以来,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符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下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它的历史由来,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尤其是在新的科技革命、经济增长以集约方式为主的形势面前,这种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一大失误就是在经济体制已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没有及时进行改革,或者只是在原有体制范围内采取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进措施,因而经济出现停滞现象,引起人民的不满.苏联的教训表明,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进行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把“斯大林模式”这两个层次综合起来考虑,不能不承认,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存在许多弊病,不能照搬.《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曾经指出:“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斯大林主义’的话,就只能说,首先它是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主要的一面;其次,它包含一些极为严重的、必须彻底纠正的、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对于“斯大林模式”也应该作这样的分析.
我们再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果来分析这个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例.经常有人用“经济没有搞好”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谈到苏联经济,应该讲两句话.第一句:70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沙皇俄国原来是一个经济极其落后的国家,1913年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美国的6.9%.到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相当于美国的80%,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于世界第一位(包括石油、钢铁、水泥、木材、拖拉机和化肥等).就整个经济实力来说,苏联从欧洲第4位、世界第5位跃居欧洲第1位、世界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谈到苏美经济比较, 还应该看到这样一个客观因素,即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疆域都是主要战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工业生产下降36%,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下降了23%.战争加上战后恢复国民经济,大约有20年时间未能正常进行建设.而美国本土始终没有遭到战争的蹂躏,战争不仅没有破坏美国的经济,而且应该说美国是发了战争财的.在顺逆迥然不同的客观条件下,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差距大大缩小,不能不承认,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第二句:苏联在经济工作中犯有许多错误.在3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过于偏重发展工业,牺牲了农业,把农民挖得很苦.战后,随着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又没有及时调整国民经济结构,造成农业、轻工业严重落后,加上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贻误了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的时机,因而到了7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改善不快的情况.这成为苏联政局剧变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如果全面地考察苏联经济,应该指出,成就是第一位的、主要的,问题是第二位的、次要的.简单地说“经济没有搞好”一句话,是不符合实际的.
为了正确地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有必要重新读一下毛泽东同志的有关论述.早在1956年,针对由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引发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不可能不犯错误,何况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又那么长久,不发生错误是不可能的.苏联发生的错误,象斯大林的错误,它的位置是什么呢?是部分性质、暂时性质的.”“苏联那个主流,那个主要方面,那个大多数,是正确的.”他主张对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三七开”,“他们的主要的、大量的东西,是好的,有用的;部分的东西是错误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91页)这种实事求是的、全面的、 辩证的评价,至今仍是适用的.
综上所述,在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他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正确的,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则存在弊病,需要改革;他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成绩是基本的、第一位的,问题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因此,不能断言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失败的,也不能因为苏东国家发生剧变就断言社会主义没有优越性.
那么,这些国家为什么会发生政局剧变、资本主义复辟呢?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是葬送在党的领导者推行的错误路线上的.我们以苏联为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戈尔巴乔夫手里搞垮了.苏联的基础设施、工业基础都比较雄厚,资源丰富,人民的文化素质也是高的,但眼看着解体了,搞成今天这个样子,最根本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导、抛弃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教训深刻得很啊!
戈尔巴乔夫是何许人也?据他在1999年一次演讲中说,他“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对人民实行无法忍受的独裁统治的共产主义”.他坦言,“只有身居最高层职位,才能为此有最大的作为”,所以他“不懈地努力往上爬”.苏东发生剧变以后,他自豪地宣布:“我消灭了苏联和所有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达到了主要目的,这就是在欧洲消灭了共产主义.”他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能消灭中国的共产主义,“要是中国的共产主义垮台了,世界在走向和平和正义的道路上会前进得更远.”这样一个狂热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分子当上了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会推行什么样的路线、进而导致什么样的结果,那是不言而喻的.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了“新思维”,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从意识形态来说,是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潮;从社会制度来说,是作若干改良的资本主义制度;从历史作用来说,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桥梁.
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是怎样导致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复辟资本主义制度的呢?
第一,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认为坚持共产党领导就是主张搞与“民治国家”相对立的“党治国家”,违反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他否认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把党的领导看作是“官僚专制”、“行政命令”,因而要求放弃党的“政治垄断”,取消宪法中有关共产党领导的条款,使共产党成为与各种政治势力(包括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进行所谓平等竞争、争取政治权力的政治组织.他鼓吹实行多党制,强调党不谋求垄断,允许“表达各种政治意愿”的“各种政治组织和派别自由竞争”,共产党应在这一竞争中“谋求得到一个被承认的席位”.
第二,攻击无产阶级专政,鼓吹“全民国家”.戈尔巴乔夫把剥夺阶级敌人民主、自由的无产阶级专政看作是“使人与政权、与政治相分离”的根源,是“专制”、“独裁”.他借口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犯过的肃反扩大化的错误,把无产阶级专政描绘成违反人道主义的、不民主的、恐怖的制度,因而提出要“排除任何阶级的专政”,要求取消无产阶级专政.戈尔巴乔夫宣称:“我不能接受下述建议和意见,即我们需要专政,只有某种专政才能拯救我们”,我赞扬赫鲁晓夫的“全民国家”理论.他提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全面充实人权”,使之符合“全民国家”的结论.
第三,否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行私有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宣布:“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1卷,286页)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经济上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戈尔巴乔夫完全否定这一最基本的原则,攻击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妨碍人们自由地选择所有制形式,妨碍人的价值的实现,因而要求对公有经济实行私有化.他借口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即经营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非国有化”,在“取消国家所有制的垄断”的口号下,把国有企业的财产分散归个人所有.他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克服人与生产资料的异化”,“恢复社会公正”,“实现个人利益”,“保证社会安定”.
第四,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戈尔巴乔夫认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精神垄断”,妨碍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必须“抛弃对不同观点和思想的意识形态限制、教条主义和不容忍态度”.他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认为社会需要各种意识形态“自由竞争”,“坚决反对对舆论工具进行任何形式的霸占,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对舆论工具进行垄断”,允许各个党派、各种政治组织利用电视、广播、报刊自由地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可见,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它尽管打着社会主义旗号,但它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因而本质上是反社会主义的.
分析苏东剧变的过程和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失误和弊病是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对敌对势力煽动群众、制造动乱、乱中夺权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必须认真总结他们的教训,及时进行改革,努力把国内工作做好,特别是把经济搞上去,使我们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但这些失误和弊病并不是苏东剧变的决定性因素,两者之间不是直接的、必然的因果联系.苏东发生剧变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党的领导者推行了一条错误的路线,背弃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所造成的.苏东剧变并不是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证明推行的路线的错误.这是我们应该从苏东剧变中吸取的根本教训.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这是我们总结苏东剧变教训应该得出的基本结论.
苏东剧变的确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的最大的挫折,它使得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跌入低潮.然而这只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曲折,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382~383页)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将在总结苏东剧变教训的基础上更加成熟起来,从而一定会把社会主义搞得更好.严冬过去就是春天,胜利一定属于人类的希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对此,我们是充满信心的.
8. 历史过程是啥意思
小时候政治课里经常说,事物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当时只觉得是很普通的一句话,现在明白它的涵义了。什么叫历史过程?就是有代价有牺牲,无法避免。
曾经见过报道,贵州某山区群众都在搞有色金属冶炼的家庭作坊,不仅青山绿水成了黑山污水,而且重金属离子有慢性毒性,成年人容易因此得癌症,下一代很可能出现畸形和智力低下。国家三令五申要关闭,总是关而不绝。因为关了,那里的人就没活路,所以明知有毒也要干。最近几年,有色金属价格暴涨,中国又不知有多少山河要被毁掉。可是没有办法,这就叫历史过程。
同样的,小煤矿每年死这么多人,为什么降不下来?就是因为众多的县乡级财政都依赖采矿收入,政府根本下不了决心关;而矿工如果不去挖煤,就要沦落为流浪汉。这也叫历史过程。
进一步说,新中国建国后的发展,就是依靠强制低收入来实现工业化积累。我们的父辈下乡、支内、进国有工厂,不就是在用他们的一生为国家的原始积累做贡献嘛?他们的人生算不算是被牺牲掉的呢?这就是历史过程。
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说过:“历史涉及的只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极小部分。大不列颠人民的大部分生活和艰辛创业……过去和未来都不会有文字记载。”
历史的进程无法改变,生命无法避免痛苦。唯愿我们始终记得那些为历史做陪葬的人生
9. 中国历史进程
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
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9)这一历史的进程指的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5000多年:熔铸与传承中华文明精神基因
中华文明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国道路的独特性,还在于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创造性地书写中华文明的当代新形态。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对于传统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在改革开放中成功开创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特有的精气神。
10. 直接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的中国五大发明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1、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历(太阳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造纸术
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
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3、指南针
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
4、火药
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
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也改变了人类的战争史。
5、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虽然出现活字印刷术,但并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二十四节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四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