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岳飞[宋](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
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丧未受官职. 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 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 以振奋人心, 并献御敌之计, 未被采纳. 后历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职.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闻元军东下, 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 开赴临安(今杭州, 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 被派往元营中谈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复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进兵江西, 收复州县多处. 不久, 为元重兵所败, 妻子儿女皆被执, 将士牺牲甚众, 天祥只身逃脱, 乃退广东继续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 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 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苏武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着名人物。父亲苏建,曾经几次跟随名将卫青北击匈奴,后来做过代郡太守。当时的官僚制度规定,父亲做官的,其子可以先从品级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苏武也是先任郎官,然后逐步升迁。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
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等使臣,但单于却慌称苏武等人已经死去。
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
苏武在匈奴的时间很长,前后共有十九年。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谋反,苏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来关系很好,加上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苏武被罢官。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宣帝,被赐爵关内侯。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丁汝昌(1836-1895)字先达,号禹廷,安徽省庐江县北乡丁家坎村人。他自幼饱受贫困的煎熬,18岁参加太平军程学启部,后随程学启投到湘军曾国荃部下,官拜千总。1862年受李鸿章赏识,被编入淮军“铭”字营,授参将之职,指挥马队。1874年因他的三营马队被裁撤,遂解甲归田。1877年被重新起用。1888年被正式任命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虽是陆军出身,对近代海军一无所知,但他好学嗜读,虚心求教,克尽职守,任劳任怨,北洋水师在他的统带之下,面貌焕然一新。黄海海战时,他身先士卒,虽身负重伤,仍不肯下舱裹伤,始终坐在甲板上督战。威海卫之战时,他面对敌人的诱降和部分反动官员的胁迫,坚贞不屈,誓死抗敌,最终服鸦片殉国。
苏武牧羊
苏武,西汉武帝时中郎将。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任苏武为汉朝正使,护送匈奴使节回国。苏武到达匈奴完成皇命后正准备起程回汉时,发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匈奴缑王和汉朝叛使卫律手下的虞常正在策划叛乱,准备联络卫律投降匈奴时所带来的原汉朝兵将,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逃回汉朝。虞常十分忠心于汉朝,痛恨卫律叛国求荣的可耻行径,苏武和张胜出使匈奴,虞常很高兴,虞常在汉朝时就和张胜经常来往。虞常秘密地找到张胜说:“听说汉武帝十分痛恨叛国的卫律,我可以暗地里埋伏人除掉他。我的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万一我出现不测,希望你回汉后能够照顾他们。”张胜同意了虞常的计谋,并给了虞常一些钱物,支持虞常的行动。不料虞常被人告发,单于发兵追捕,缑王等人被杀,虞常被活捉。
② 送君不觉有离伤上一句
送君不觉有离伤上一句:沅水通波接武冈,出自王昌龄《送柴侍御》。
一、原文
送柴侍御
唐代: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二、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三、注译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四、鉴赏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五、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六、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着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着,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③ 与冼夫人有关的古诗词
冼英冼夫人,六世纪时岭南地区百越首领,一位曾经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女中豪杰,她毕生致力于维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同时促进了汉越民族的大融合,成为爱国的典范。
许多当时官居高位和在岭南任职的官员纷纷赞颂冼夫人,文人雅客诗词歌赋,楹联碑刻比比皆是。
歌颂冼夫人事迹的诗词歌赋和楹联有哪些?
北宋时期,苏东坡贬琼居昌化(今儋州),期间曾经拜谒中和冼夫人庙,写有《和陶拟古·咏冼庙》一诗:
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
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
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
锦伞平积乱,犀渠破群疑。
庙貌空复存,碑板漫无辞。
我欲作铭志,慰此父母思。
遗民不可问,偻句莫余欺。
犦牲菌鸡卜,我尝一访之。
铜鼓葫芦笙,歌此迎送诗。
歌颂冼夫人事迹的诗词歌赋和楹联有哪些?
锦伞平积乱
苏轼这首诗中形象地描述了了人民打着铜鼓、吹着芦笙祭祀冼夫人的热闹场面,歌颂了冼夫人历经三朝,坚持一心报国,为国家统一龢民众的安宁,作出了贡献的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欲作铭志”告慰乡亲父老对冼夫人思念之情的意愿。
又如明代文人吴国伦将冼夫人与花木兰比较,认为花木兰的功绩不如冼夫人。诗中写道:
昔闻木兰女,忠孝两不渝。
岂及冼夫人,名高绩尤殊。
木兰代父戍,功成仅完躯。
夫人代夫将,戳力扶皇舆。
吴国伦在诗中赞扬了花木兰忠孝双全,但认为冼夫人更了不起,木兰代父从军只是为了保全父亲性命,而冼夫人代丈夫领兵打仗保全的是国家的安全。
在粤西民间的冼夫人庙宇,一般除供奉冼夫人外,还供奉两位侍女——真君曹娥和使者木兰,曹娥为东汉人,孝女,木兰为北魏人,代父从军,都是忠孝节烈的化身,据说他们都是玉帝派来帮助冼夫人完成大业的。
在楹联方面,几乎每一座冼庙都会有一副赞颂冼夫人的楹联,不少冼庙还镌刻有碑文。这些楹联和碑文也都赞扬了冼夫人的功绩。建于隋朝的高州旧城冼庙门联写道:
威镇边疆流芳百世
恩施岭表纲目三书
清代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中国首任驻美大使陈兰彬给高州冼太庙的对联是:
两郡显奇勋仰瞻巾帼英雄冠六朝百十年人物
群生蒙厚泽永冀神灵赫濯护五岭二千里江山
在一些碑文中,有些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如清朝雷协右营都司余飞在康熙十七年任官雷阳道,途经高凉地区,看到了有关冼夫人的事迹记载。
后来在其撰写的《诚敬夫人传略记》碑文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飞出自中山武宁之后,每中夜思兴,以不能光大前业为谦。追维夫人四世勋业,彪炳于梁陈隋之间,奂食于千百岁之后,继述之怀,正自难已……项生有云:夫人虽为蛮妇,其才略气节,即世所称,烈丈夫何以加焉。
④ 万凰之王中的伊兰是历史大清上那个皇后
道光皇帝共有4位皇后,第一位是在道光帝登基前病逝的钮祜禄氏嫡福晋,道光继位后追封为孝穆成皇后,后累计为孝穆温厚庄肃端诚恪惠宽钦孚天裕圣成皇后;第二位皇后是道光的继嫡福晋,也是道光登基后册立的第一位真正的皇后,佟佳氏孝慎成皇后,后累计为孝慎敏肃哲顺和懿诚惠敦恪熙天诒圣成皇后也就是《万凰之王》中的佟佳沅宛的原型;第三位则是钮祜禄氏,钮祜禄氏入宫即被封为嫔,后来一路升为妃,贵妃,皇贵妃,皇后,可谓是道光最宠爱的后妃,育有儿女一子,独子为皇四子即后来的皇四子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即咸丰皇帝,由静贵妃哺育,咸丰皇帝是大清帝国史上第二位以皇后嫡子继承帝位的皇子(第一位是他爹道光皇帝),《万凰之王》中的钮祜禄伊兰则是孝全成皇后的原型;第三位皇后乃是咸丰帝的养母,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是咸丰帝加封的以为皇后,也是大清史上第一位养母被加封的皇后,孝静成皇后的加封也是大清后宫一大疑团,后累计为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就是《万凰之王》中彩兰的原型。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叶赫纳喇氏,带印脱逃革职、安徽徽宁池太广道、赠三等承恩公徽征之女。道光十五年乙未十月初十日生,咸丰元年被选入宫,初赐号为懿贵人。四年十一月,册封懿嫔。六年三月,生皇长子,是为穆宗,旋诏晋懿妃。十二月,行册封礼。七年十二月,晋懿贵妃。十年八月,随侍车驾出狩热河。十一年七月,穆宗嗣位,尊为皇太后。九月,还宫。十一月初一日,随孝贞显皇后御养心殿垂帘训政,时年二十七,世人称为西太后。同治元年四月,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十一年十月,穆宗大婚礼成,加上端佑二字。十二年二月,穆宗亲政,加上康颐二字。十三年十一月初十日,穆宗病痘,复训政。十二月初五日,德宗入承大统,训政如故。光绪二年七月,加上徽号昭豫庄诚四字。七年三月,孝贞崩,自是后独训政。十三年正月,德宗亲政,后仍训政。十四年二月,筑颐和园成。十五年二月初三日,始归政。旋德宗以大婚礼成,加上徽号寿恭二字。三月,再因亲政,加上钦献二字。十七年四月,幸颐和园驻跸,自是岁以为常。二十年八月,因十月中六旬慈庆,加上徽号崇熙二字,至是为慈禧端佑康顺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二十四年八月初八日,复训政,世谓之戊戌政变。二十五年十一月,隐谋废立,寻怵于人言不果。二十六年五月,义和拳入京师。七月,八国联军陷京师,后奔太原,旋奔西安。十二月,命将。是年五月二十四日后、七月二十四日前谕旨毁除。二十七年十一月,德宗奉之还京师。三十四年戊申十月二十一日,宣统帝入承大统,尊为太皇太后。翼日未刻崩,寿七十有四。宣统元年正月,上尊谥如上。九月,葬定陵东之普陀峪,曰定东陵。十月,升祔太庙。
慈禧太后是孝全成皇后的亲儿媳~所以慈禧太后比伊兰皇后登上大清后宫历史舞台的时间晚,但是却很长~~
⑤ 【姓毕的历史名人】
毕公高 周文王第十五子,武王克殷,封于毕。康王时以成周之象,命 毕公高保卫东郊,作毕命。
毕万 春秋,晋人,毕公高之后,事献公。晋灭霍、耿、魏,以魏封毕万。卜郾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其后韩、赵、魏果共分晋国。
毕战 战国,滕人。文公闻孟子言古井田之法,使战主其事。
毕谌 三国,魏人,为东平别驾,张貌之叛,劫谌母弟妻子。曹操谢遣之。谌无去志,操为之流涕已乃亡去。
毕轨 三国魏,东平人,字昭先,少有才。明帝在东宫时,轨在文学中,正始中为中护军转尚书,司隶校尉,素与曹爽善,言多见从,后与爽同诛。
毕卓 晋,铜阳人,字茂世。少放达。尝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鳌,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太兴末为吏部郎。比舍郎酒酿熟,卓因醉夜至瓮下盗饮,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及过江为温桥平南长史。卒于官。
毕构 唐,偃师人。字隆择,六岁能文。第进士。景龙末召拜御史大夫。封魏县男。与河南尹李杰,皆一时选。世谓毕李。复为义州长史。振弊抳私。号为清严。义宗嘉其独行有古人风,赐玺书袍带。官至太子詹事。卒谥景。
毕师铎 唐,冤句人,亁符初与里人王仙芝啸聚为盗,善骑射,其徒目为鹞子。仙芝死,降高骈,骈败黄巢于浙西,多师铎力,甚见宠待。后骈惑于吕用之,骈自称大丞相,与郑汉章、张神剑等攻骈于扬州,杀之。后为孙儒所杀。
毕炕 唐,构子,天宝末为广平太守,时安禄山攻城急炕坚守不下,城陷,以节死,贼遂复其家,谥忠。
毕坰 唐,炕子。炕死难坰始四岁,与弟增子以细弱得不杀。为赏口,宗人宏以财赎出之,后举明经,为临涣尉。徐州节度使张建封闻坰笃行,表署幕府。后官王屋尉,以廉谨闻。
毕诚 唐,构从孙,字存之。早孤。夜燃薪照读,通经史。第太和进士,累官翰林学士。党项扰河西,宣宗召访边事,诚援质古今条,破羌状甚悉。时号禁中颇牧,拜邠(同彬)宁节度使,到军遣吏怀谕,羌人皆顺。懿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旋兼平章节度河中卒。
毕宏[唐]河南偃师人。天宝(七四二至七五六)中官御史,左庶子。树石奇古,擅名于代。初善画古松,后见张躁,于是阁笔。大历二年(七六七)为给事中,画松石于左省厅壁,好事者皆诗咏之。树木改步变古,自宏始。杜甫戏为双松图歌云: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山水亦妙。沈括尝收毕宏画两幅。一幅作柱天高半峯满八分,向下作斜凿,开曲栏约峻崖,一瀑落下,两大石塞路头,一幅作一员平山,半腰云遮,下碛石数块,一童抱琴由曲栏转山去,一古木卧奇石。均甚奇古。《唐朝名画记、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封氏闻见记、杜工部集、海岳画史》。
毕众敬 后魏,须昌人,小名捺。少好弓马射猎。宋孝武辟为为部从事,历事泰山太守。及明帝杀子业而自立,遣众敬出旨兖州,众敬遂以城降。黄兴初就拜散骑常侍,兖州刺史,赐爵东平公,后乞还卒。
毕众爱 后魏众敬弟,随兄归国,以兄为第一客。赐爵钜平侯,卒谥康。
毕元宾 后魏众敬子。少豪侠有武干。宋孝武时为正员将军。入魏以功勋拜兖州刺史。为政清平,善抚民物,百姓爱乐之。官终殿中尚书。
毕闻慰 后魏众爱子,字子安。袭爵,例降为伯,历中散大夫,龙骧将军,守广平内史。中山王熙起兵,谋诛元叉,闻慰斩其使,发兵拒之,迁沧州刺史。寻为都督安乐王鉴军司。卒谥恭。
毕祖彦 后魏闻慰子,字修贤。涉猎书传,风度娴雅,为时所知。以侍御史为元法僧监军。法僧反,逼祖彦南入,永安中得还,历光禄大夫卒。
毕祖朽 后魏元宾子。历涉经史,好为文咏。起家元外郎,累加宁远将军。正始中梁将寇兖州,祖朽大破之,封南国县开国男。神龟未除持节东豫州刺史。善抚边人,百姓称之,孝昌初改授瀛洲刺史。为鲜于修礼攻围积句。拒守自固,病卒于州。
毕祖晖 后魏,祖朽弟。早有器干,神龟中历幽州刺史,能得民和。入为光禄大夫。正光中幽州民反,复以为刺史。祖晖突围入治,有全城功。封新城县开国子。值萧宝夤败退,祖晖乃拔城趋华州。后从大栅岭规入州城,败贼叱干麒麟。已而贼淹至,兵少粮竭,为贼所乘,没于军。
毕祖高 宋,字训诚。在太学二十年,沈重端肃。得师儒体,咸淳初授常怀府教授。执贽门下者,后皆为名儒。迁建昌军佥判,致仕卒。
毕义云 北齐,祖晖子,小字陁儿。少豪侠,晚方折节从官,历尚书都官郎中,性严酷。文宣受禅,累迁御史中丞,弹射不避勋亲。孝宗大惭,顾命义云入北宫参审。遂劝进。仍从幸晋阳,参预时政,寻除兖州刺史,恣情骄侈。为孽子善昭所害。
毕义显 后魏,祖晖弟子,与弟义儁性并豪率。天平已后梁武帝使人迁往,历经兖城,前后州将以义显兄弟善营鲑膳。器物鲜华,常兼长史,接宴宾客。义显左将军|、大中大夫。义儁历兖州别驾卒。
毕资伦 金,缙山人。泰和中南征。从军转战有功,累擢都总领。屯泗州,兴定中,宋军破泗州,资伦被执投水死。
毕允升 宋,临川人,字符吉。有文名,精于周礼。嘉定进士,官国子监博士兼史职。历知郴、邵二州。以廉称。
毕士安 宋,代州人,至郑求师,因为郑人。字仁叟,乾德进士,淳化中为翰林学士,景德初应韶陈选将纳兵理财之法,真宗嘉纳,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未阅曰,拜平章事。帝幸檀渊,士安扶疾及罢兵,从选。乃安边要。选良守将易置之,议互市,除铁禁,招流亡,广储蓄,中外略安。士安端方沈雅,所至以严正称。卒谥文简,有文集。景德时与寇准并相。
毕良史 宋,士安孙,字少董。绍兴间进士。闭户着春秋正辞,论语谈古书。喜字学,得晋人笔法,善画巢木竹石。少游京师,买卖古器字画之属,出入贵人之门。当时谓之毕偿卖。后知东明县,搜求古器书画,以达行在。高宗大喜,改京秩,人又称毕古董。
毕仲衍 宋,士安曾孙,字夷仲,以荫为阳翟主簿。举进士第,吴充引为中书检正。奉使契丹。宴射连破第,众惊异之。后以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理院,为官制局检讨。高丽使入贡,上元夕,仲衍与使者宴东阁下,作诗颂圣德,神宗次韵赐焉。当时以为荣,撰中书备对。擢起居郎卒。
毕生 宋,士安诸孙,寓居吴郡,善画牡丹。
毕田 宋,长沙人,博学工诗。真宗朝以吏部郎兼侍讲。一日居经宴,值天寒。奏蠲临湘七郡科调,里人德之,因祀焉。
毕再遇 宋,兖州人,字德卿。姿貌雄杰,武艺绝人。以恩补官,隶侍卫司马。取泗州,定盱眙,完楚州,皆以勇智立奇功,称名将。官至武信军节度使,卒谥忠毅。
毕仲游 宋,仲衍弟,字公叔。与仲衍同举进士。元佑初为军器卫尉丞。召试学士院,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加集贤校理。提点河东路刑狱。韩缜称其真清。徽宗时入为吏部郎中。堕党籍,坎𡒄而终。为文雄伟博辩,多深识远计,有“西台集”。
毕仲愈 宋,仲游弟,字将叔。工诗,历国子监丞,知凤翔府,坐仲游陷党籍。例废黜,徽宗以为都官郎中。擢秘书少监卒。
毕赞 宋,长沙人。仕郡为引赞吏。性至孝,父母皆八十余,转运使表其事,诏赞解职终养。
毕升宋,英山人,庆历中布衣,创为活字板印刷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铁范置铁板之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以火炀之。药稍镕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印数千百本极为神速,为中国有活字板印刷之始。
毕瑄 明,洪武初知东莞县,时遭元季兵燹,瑄扶循安辑,流亡来归。田里日辟,廉能之誉着闻于时。
毕辉 明,东平人。洪武中为崇德知县,在官执法不容奸恶。帝造行人赍勅劳之,赐以樽酒。
毕自严 明,淄川人,字景曾。万历进士,授松江推官。年少有吏才,累官至太仆卿。天启初辽阳覆,廷议设天津巡抚,专饬海防。改自严右佥都御史以往。置水军,缮战舰,备戍器。及熊廷弼建三方布置策,天津居其一。先习陆战,军由是可用。在事数年,综和撙节,公私赖之。转南户部尚书,以忤魏忠贤引疾归。崇祯初起户部尚书,晋太子太保,致仕卒。
毕亨 明,新城人,字嘉会。成化进士。授吏部主事,仕至南京工部尚书。亨气识英遇,好学多问。耿介正直之操,有古大臣风。
毕宗义 明,河南人。留心术数之学,善相地,有奇验。
毕昌 明,仁和人,字裕后。永乐进士。累官吏部考功主事,升郎中。二十余年,清慎如一日,有雅度。人未尝见其疾言遽色。官至南京左通政。
毕本 明,淄人,字子务,号昆山。善画山水人物,工诗嗜琴。
毕荩臣 明末太医学家,字敦五,新城人。授太医院吏目,崇祯壬午城陷遇害。精伤寒,痘症,时常设药施人。
毕拱辰 明,掖县人,原籍文登,字星伯。好读书,工诗。万历进士,由知县迁翼宁兵备佥事。李自成攻太原,拱臣与巡抚蔡懋德以死守,城破,抗节死。
毕懋良 明,歙县人。字师皋,号见素。万历进士,由万载知县累迁福建左布政使,赈饥民,减加派,抚降海盗,以善绩称。后擢户部右侍郎,督仓场。以补附魏忠贤落职,崇祯时起兵部左侍郎,致仕归卒。
毕懋康 明,懋良族弟,字孟候,号东郊。万历进士,以中书舍人授御史。视盐长芦,天启初累官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魏忠贤以其赵南星所引,欲去之。御史王际逵刻附丽邪党,遂削职。崇祯初起南京通政使,历南京户部右侍郎,旋引疾归。工古文辞,能画。着有西清集,管涔集,疏草。
毕锵 明,石棣人,字廷鸣。嘉靖进士。历官南京户部尚书。帝以风霾谕所司陈时政,锵上九事,并切要,近幸挠之,不尽行乃引年归。锵遇事守正,有物望。致仕后,赐存问者再。卒谥恭介。
毕翰 明,休宁人,字伯羽。颖悟力学,得王守仁传习录。即走书间喜怒哀乐之中。后从罗钦顺证悟宗旨,着有性学衍义诸书。
毕沅 清,镇洋人,字湘蘅,一字秋帆,自号灵严山人。干隆进士,官至湖广总督。好着书,铅椠不去手。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尝谓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氏。编年之史,莫善于溧水。因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续资治通鉴之作。其他着述有山海经,晋书地理志校注,关中中州山左金石诸记,灵岩山人诗文集。
毕泷 清,沅弟,字涧飞,号竹痴。工画山水及竹,苍雄而秀,深得古法。又工诗。
毕金科 清,临沅人,字应候。咸丰间从塔其布军,骁健亚于塔其布。能匹马陷坚,穿出敌阵之背,战樟州镇,复饶州累官游击。攻景德镇,陷阵死,谥刚毅。
毕溥 清,沅从弟,字逢源,号竹涛。工书法,深入赵、董之室。
毕大椿 清,娄县人,字涧云,号松友。工画山水,供奉内廷。后归里省亲,得疾端坐而逝。
毕宏述 清,海盐人,字既明。精篆隶,有六书通,念园诗草。
毕曰澪 清,益都人,字秋岐。康熙中由贡生任知县。有“滇游记”,“苍洱小记”。
毕定邦 清,山东人,字康候。其交善拳棒,父以武艺游闵,定邦悉得其传。父死随饶廷选平小刀会有功,复从战江西,解广信围。后率所部归闵,勇械斗,定邦弹压之,中枪死。定邦性至孝,明大义,其转战广信时,年二十余,翩翩如书生,遇敌未尝怯。及死,人皆惜之。
毕振姬 清,高平人,字亮四,号王孙又号颉云,顺治进士,历员外郎。公余独坐陋室中,布被瓦镫伏读不倦,时称为有官僧。官至湖广布政使。清操绝俗。有尚书注,西河遗教,四州文献摘抄,三川别志,西北文集。
毕绍棠 清,直隶人,字也香,嘉庆时官知州,工书画。清蒋宝令《墨林今话》曰:也香书宗二王,无剑拔弩张之态,书法苍劲有力。
毕着 清,歙县女子,字韬文。父守蓟丘,与流贼战死。着时年二十,夜率精锐入贼营,刃其渠,众溃遂与父死还,后归王圣开。偕隐昆山卒。
毕华珍[清]字子筠,江苏太仓人。工画山水,空蒙萧瑟,似能不能。尤工吟咏,名列乾、嘉(一七三六至一八二O)诗坛点将中。晚岁养疴禾城(今浙江嘉兴)。筑梅巢以居,作杂诗三十七首,传诵一时。咸丰(一八五一至一八六一)初与秀水王仲瞿(昙)为忘年交,曾登其烟霞万古楼。《寒松阁谈艺琐录》。
毕万侯[约公元一六五三年前后在世]字晋卿,吴县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清世祖顺治中前后在世。工作曲,着有红芍药、竹叶舟、呼卢报、三报恩、万人敌、杜鹃声等传奇六种。《曲录》新传奇品评为“白壁南金,精彩眩目”。
毕道远 清,淄川人,原籍文登,明沛县知县毕靖之七世孙。字东河,道光进士,任曹河总督二十年,官至礼部尚书。书法米芾,名重一时。
毕慧[清]女。字智珠,号莲汀,自号静怡主人,江苏太仓人。沅(一七三O至一七九七)女,适嘉善陈觐光。善丹青,有恽寿平之风。工诗,其踏青词载入吴澹川南野堂笔记。着有远香阁吟草、名列国[清]朝名媛集。《枫泾小志、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近现代名人
毕士臣
作家、戏剧家、曲艺家,菏泽新闻学院教授,主讲影视创作;系全国第五次文代会代表,受过邓小平、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曾发表出版600万字的作品(长篇小说30余部,中短篇作品数百篇,学术论文26篇,剧本8部),20次获省级以上奖励,并八次在全国性创作会议上介绍个人写作经验;国家、省、市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多次报道其事迹,名字与成就收入文学史和《世界名人录》以及《世界名人网》。巨野县万丰镇顺河村(西顺河集)人
毕德柱
因革命工作需要,后改名孙重远。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宜宾分院检察长、宜宾分院顾问。
毕伯涛
毕伯涛,名达,别号“黄山樵子”。生于1885年,卒于1961年,祖籍安徽歙县,寄居鄱阳,清末秀才。
毕华德
毕华德 (1891--1966),眼科学家。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通县协和医学校,获博士学位。1924年留学奥地利。1925年获维也纳大学眼科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协和医学院讲师、副教授。1940年起开业行医。1946年起,历任北平大学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专长眼屈光学及外眼病学。设计、制造了“模型眼”、沙眼模型等教具,对中国眼科学发展作出贡献。编着有《眼科全书》(第一卷)、《军医眼科学》等。
毕天民
毕天民 (1900--1959),教授。黑龙江桦川人。1925年毕业于奉天医科专门学校。1929年起,先后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剑桥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学习,1932年获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36年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研究室进修。1937年回国。曾任辽宁医学院副教授,齐鲁大学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第一军医大学、吉林医科大学教授。是中国公共卫生学开创者之一。
毕群
毕群,男,汉族,1939年11月生,河北河间人。197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2月参加工作,包头钢铁学院冶金专业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文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包头钢铁公司炼铁厂副厂长,包头钢铁公司副经理,包头钢铁公司党委常委、常务副经理,包头钢铁公司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00年2月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毕修勺
毕修勺 (1902--1992),笔名碧波。文学翻译家。浙江临海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5年回国。曾任上海劳动大学、立达学团教师,上海《革命周报》、《扫荡报》总编辑。建国后,历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长期从事法国文学、哲学和史地着作的翻译工作。译有〔法〕左拉《萌芽》、《崩溃》、《劳动》,E·邵可侣《人与地》等。
毕鸣岐
毕鸣岐 (1903--1971),山东利津人。曾任福茂、德华、德孚、孔士洋行经理。后独资经营华*贸易行,任经理。建国后,历任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天津分公司经理,天津市第一届政协副主席、副市长、市工商联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第二届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常委、天津市委副主任委员。
毕德显
毕德显,1934年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1940年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系,次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44年获博士学位后应聘去美国东部RCA公司的新产品试制部工作。1947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9年担任大连大学的电机、电讯两个系的系主任。1952年初调到张家口军委工校。此后一直在通信兵技术院校工作。在雷达理论、信息论及电磁场与天线理论方面都具有较深的造诣和突出的建树。他是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也是中国电子学界最早进行信息论在雷达和通信中应用的研究者。为把信息论普及到通信、雷达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显着成绩。长期致力于国防通信的教学、科研的领导工作,培养出大批高级电子技术人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现代化和指挥自动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主编《电波传播》、《脉冲技术》、《信息论基础》、《电视基础》、《天线馈电设备》、《电磁场理论》,发表过《坑道天线理论研究》和《信号设计》等论文。
毕渊明
毕渊明 陶瓷美术家。安徽歙县人,伯涛子。自人师学艺。1925年起随父学画。1932年后,曾任浮梁县陶瓷职业学校教员、景德镇美术研究社副社长。建国后,在景德艺术瓷厂从事创作、设计工作。将国画写意技法动用于陶瓷美术。精于画虎,素有“毕老虎”之称。
毕际昌
毕际昌 山西和顺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和顺县武斗科干事、中共和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太谷县委书记。建国后,历任福建省工业厅副厅长、厅长,福建省经委主任、省计委副主任、省革委会副主任、副省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常务董事、副总经理,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董事长。
毕务国
毕务国(1922—2006年)。毕务国1922年2月生于文登架子山村,父亲经商,他从烟台蚕丝专科学校毕业后,被父亲安排到威海“仁聚德”学习经商,22岁时创办了“新聚昶”公司,常年奔波于青岛、上海、香港之间,1950年迁居香港,1954年移居巴西,定居圣保罗。他从开杂货店起步,专营中国工艺品批发,很快成为拉美最大的中国工艺品批发商。此后,除购置不动产外,还在圣保罗与友人合资兴办面粉厂、丝织厂、酒家、饭店等10余家企业。1966年,巴西国会通过亚马逊开发计划,次年亚马逊区首府玛瑙市被辟为自由港。毕务国当机立断,在玛瑙市投资成立东方企业集团,在工、农、商、不动产、进出口贸易等方面投入开发,并将全家迁到该市。他利用玛瑙市自由港进口外国货豁免关税的优势,大做进出口生意。继而增设东方建筑置业公司,集中财力进军不动产。到20世纪90年代末,毕务国的东方企业集团拥有15.6万亩农场,九大产业公司,涉及航运、工业、农业、商业、医药、房地产、进出口等多种行业,纳税额为各公司之首。鉴于他在开发亚马逊地区中所做的卓越贡献,巴西中央政府曾三度授予十字勋章。1968年9月在日本东京当选为世界华人会议主席,成为世界华侨首领,是着名的侨务活动家,为中巴1974年建交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心系家乡,十多次为祖国和家乡捐钱捐物,在高村镇虎山村建设了“毕务国小学”。2006年4月21日,毕务国先生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84岁。
毕克官
毕克官 (1931.2—) 山东威海人。擅长漫画、理论。究员。195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师从吴作人、董希文、吴冠中、韦启美先生。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美术》杂志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美协理事,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 七届、八届、九届委员。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画展。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和《漫画》编辑,同时创作漫画和美术评论。1974年起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做史论研究工作,为研究员。重点就中国漫画史和中国古代民窑瓷器上的绘画进行研究。先后出版专着《毕克官漫画选》、《中国 漫画史》、《中国漫画史话》、《漫画的话与画》等10部。曾先后在北京、香港、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并举办漫画史和瓷绘艺术讲座。曾任美术研究所所长长。现为全国美协理事。
毕克
毕克 (1931年7月21日-2001年3月23日)原名毕德泉,又名德全。山东济南人。1952年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导演、艺委会副主任。先后为《海之歌》、《白痴》、《仅次于上帝的人》、《阴谋与爱情》、《警察局长的自白》、《苦海余生》、《卡桑德拉大桥》、《尼罗河惨案》、《阳光下的罪恶》、《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老枪》、《追捕》等约五百部译制片配音。还为多部国产美术片、科教片配音。后兼任译制片导演,执导了《兆治的酒馆》、《铁面人》、《老枪》、《罪行始末》、《总统轶事》、《威尼斯面包师的儿子》、《远山的呼唤》等译制影片,其中《远山的呼唤》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外国译制片奖。
⑥ 全国各省省会的来历
山东: 济南: 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远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为牲的“龙山文化”,便是1928年首次发现于济南东郊龙山镇城子崖而被命名。近几年,又在城子崖发现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大型龙山文化城址。商周时代,济南为古谭国地。秦朝,济南地处济北郡。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屡屡更替,这一时期,佛教在济南兴盛,以历城县柳端口朗公寺为中心,形成山东一带的佛教盛地。隋朝开皇三年,改济南郡为齐州,辖历城等10县。北宋政和六年,又把齐州升为济南府。被称为“文学之国”、“富饶之地”,为全国赋税最多的地区之一。珍藏于今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铜版,为现存中国最早的商标,表明了当时济南工商业之发达。“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辛弃疾(字幼安)创作了大量的诗词篇章,分别成为蜚声中华词坛的“婉约派”、“豪放派”杰出代表。城市园林湖泉经知州曾巩等人的整治,更加明媚怡人引得文学大家黄庭坚吟赞“济南潇洒似江南”。明初,济南辖泰安、德州等26县。洪武九年,山东最高行政机关“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济南,至此,济南成为山东省会。本世纪初,济南成为胶济、津浦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八方辐辏,商货转运便利。解放后,设立济南特别市。1949年5月复称济南。
山西:太原:太原市是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史称晋阳,简称并,是山西省省会。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称为晋阳邑,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秦代,太原郡为全国36郡之一,西汉又称并州,为全国13州之一,也是太原又称并州的渊源。南北朝以前的前赵、后燕、前燕、前秦及北齐,都以太原为国都。隋朝时,晋阳在全国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唐王朝发祥于晋阳,封晋阳为北都,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亦以太原为国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史载有“控山带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盛誉,郭沫若先生也有“远望太原气势雄”的诗句。到清代,太原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民国时期,太原即为省辖市。
河南:郑州:早在36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郑州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及其光辉灿烂的文化。曾有夏、商、管、郑、韩5次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族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位于郑州市境内的新郑。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郑州市登封)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先后在新郑建都,长达500多年。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荥阳一度成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管城作为郑州、管州州治,成为郑州地区政治、经济中心。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和通济渠后,郑州一度“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清代,郑州为两次升为直隶州。本世纪初,由于平汉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州的民族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较快发展。1923年,郑州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在中国工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929年至1931年郑州曾一度废县设市。1948年10月22日,正式建立了郑州市,1954年成为河南省省会。
河北:石家庄:河北省的名称最早产生于1928年中华民国时期。
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衙门(相当于现在的省会)由正定搬迁到保定,从此,保定成为直隶巡抚衙门所在城市。
在此后的二百四十年间,保定一直作为直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清政府当时在全国设八大总督衙门,直隶总督的权势最大,地位最高,为全国八大总督之首。方观承、刘墉、荣禄、曾国藩、李鸿章等二十八人先后任直隶总督。许多涉及全国的重大事项,在这里制定出台。
1913年,直隶省省会由保定迁到天津。
1923年10月10日,曹锟贿选总统成功,在保定就任大总统,并以原直隶总督衙门为大总统府。
1928年,直隶省更名为河北省。
1935年6月1日,河北省政府由天津迁回保定。
“七七”事变后的1938年1月1日,日伪于天津成立伪河北省公署,后于1939年迁到保定。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的河北省政府于同年9月20日在西安成立,随后迁往北平。1946年6月14日,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到保定。1947年11月10日再度迁往北平。
1949年8月1日,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军区在保定成立,河北省省会设在保定。河北省人民政府就设在原直隶总督署。
1957年——1958年间,具体时间记不太清了,河北省省会由保定再度迁往天津。
1966年5月1日,天津成为直辖市后,河北省省会又一次从天津迁到保定。省委旧址为现在保定五四东路上的河北大学,省政府旧址为现在保定青年路上的华北电力大学。根本不存在前文作者所说的38军不让河北省省会进驻保定的问题,38军与原驻保定的69军换防是在文革开始以后的1967年2月16日。
之所以河北省省会迁石家庄,这就要说到文革中的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在石家庄成立。本人胡诌一下吧,那是因为当时处于文革之中,派性斗争严重。保定驻军38军支持的一派群众组织与北京军区、河北省军区、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的主要领导成员严重对立,不相水火。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如果省革命委员会设在保定的话,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恐怕不好开展工作。
湖南:长沙:长沙一带的人类活动历史可追踪至约20万年以前。商周之前,长沙属于是三苗部落。商周时期则以越人为主体。“长沙”作为地名出现始于西周《逸周书•王会篇》中,距今约有3000多年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长沙逐步纳入楚国版图。经过楚越两族的共同开发,长沙成为了楚国南部一个经济、文化、军事重镇。
秦统一中国后,设长沙郡,为当时全国36郡之一,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北起洞庭,南逾五岭,东邻鄱阳湖西岸和罗霄山脉,西接沅水流域。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将助其灭秦的秦番阳令吴芮封为长沙王。前202年(高祖五年),将秦的长沙郡改为长沙国,长沙郡附廓之县“湘县”改为“临湘县”,于是长沙首次成为诸侯王国的都城,筑起城墙地位逐渐重要。
三国时期因战略位置的重要,长沙经历了激烈的争夺战争,最终归于孙吴。西晋统一中国以后,又沿袭汉代的分封制。280年(太康十年),晋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马义为长沙王,“以郡为国”。从此直到后来的东晋、南朝,历代封建王朝都曾以长沙为封国(邑);另外,在地方行政方面,307年(永嘉元年),晋怀帝分荆、江、广州,另立湘州,也以临湘(今长沙)为治所,几经省废,到454年(刘宋孝建元年)才稳定下来,是历史上第一次一湖南境内大半为主要辖区的高层政区。
隋统一中国后,隋文帝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长沙郡废除,炀帝时,又进一步改制,潭州又改为长沙郡,从此,辖境广阔的湘州不复存在。但是,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其地位与作用却是巩固和加强了。隋朝的长沙郡大大地跨越过湘江,达于整个湘中地区,基本上奠定了从此直到清代长沙建置的规模。
621年唐收抚长沙后,即将长沙郡改为潭州,仍以长沙县为治所,宋代为潭州长沙郡治,荆湖南路的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和安抚使司三大衙门都设于潭州城内,其安抚使并由潭州知州兼任。
两宋为长沙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城市规模比唐五代更为扩大,其城垣四至直到清末也没有超过,人口稠密,汉化水平应经相当高,蔚然成为“湖湘一大都会”。
1279年,元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长沙又先后成为元朝湖广行省、湖南道、潭州路和天临路的治所。
明初,是古代长沙政治体制日臻完备与成熟的时期。湖湘平定之初,原湖南宣慰司即行废除。1369年(洪武二年),天临路改名为潭州府,1372年(洪武五年),又改为长沙府,直属湖广行省。至此,明代长沙地区的府、县(州)行政体系最终确立,长沙的行政区划也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长达5个多世纪之久。同时,明代的长沙,还是明王朝的一个藩封重地。而明代直至清初的迁移到此江西的移民非常兴盛。至今,长沙居民中很多人的祖上都来自邻省江西。
清代前中期是长沙古代历史的终结之时,也是其历史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社会经济、文化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长沙成为湖南省治。至此,湖南成为一个单独的行政省。两湖分治,是长沙政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长沙作为湖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而59年后(雍正元年),湖广分闱,长沙士子考升举人便不复再惧洞庭波险。
民国11年(1922年)长沙被定为湖南省省会。当时为适应城市发展,1923年至1924年,巍然屹立于湘水之滨达千年之久的古城墙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大举拆除,仅剩下城南一小段城墙及天心阁被保留下来,如今成为了供人们访古寻幽的千古名胜。民国22年(1933年)长沙市作为一级行政区域正式成立。之后,1938年11月12日的“文夕大火”导致长沙城区80%的房屋被烧毁。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接连发生四次长沙会战。长沙成为当时的抗战主战场。战后城市虽进行了重建,但绝大部分地上古迹建筑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1949年8月22日长沙市人民政府成立。共和国建立后,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一直至今。
太晚了~ 该睡了。。 改天有空再帮你查资料去。先到这儿吧~
⑦ 王氏一族介绍
一、来源
在远古的周代,有位国王周灵王,他的长子姬晋(黄帝第四十二代后人,字子乔)生于公元前565年,聪明早慧,幼有成德,年少册立,十五岁就辅佐父王治国。但太子晋宽厚仁爱,却生性耿直,说话总是让父亲周灵王不爱听,所以得不到周灵王的赏识。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危及王宫,灵王决定壅塞二水,太子晋直谏阻塞之不当,主张像大禹治水那样因势利导。不料触怒父王,结果被废太子,贬为庶人,逐出王宫,流落民间。
太子位被废,立其弟贵为太子,太子贵即位后称为周景王。周景王因子乔在太子位时得到百姓和大臣的拥护,并对子乔产生痛恨、妒忌,在灵王面前百般挑拨,也成为致使子乔的太子位被废的一个主要原因。贵即位后下令要除掉子乔,子乔得知后连夜携妻带子,逃往自己外公的家乡晋国。晋国国王晋平公早就听说了太子晋的贤名,于是就收留了他。由于晋原来是太子,又是皇室出身,便赐他为王姓,从此子乔就姓王,叫王子乔。
但太子晋被贬后,郁郁不乐,于公元前549年,赍志而终,年仅十七岁。
太子晋虽一生短暂,但他作为王氏立姓开始之始祖,王姓人对其始终不忘,有着追思敬仰之情。太子晋的儿子姬宗敬,做官做到司徒职位时,痛恨祖父对自己父亲的不公,冒着大不敬的骂名,就着民众对他出自王家的叫法,将自己的姬姓改成了王姓。
太子晋后人即为王氏,至其二十世孙秦朝武城候王离有王元、王威两个儿子,王元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迁到山东琅琊郡,成了琅琊王氏的第一世祖,王威则居太源,是为太原王氏的祖先。
二、王姓相关的其它来源
姬姓,黄帝之姓,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周朝的国姓。黄帝的嫡系后裔世世代代以姬姓相沿袭,非嫡系子孙便分成其它姓氏,如周姓、吴姓、王姓、杨姓、魏姓、赵姓、韩姓、孙姓、郑姓、冯姓、卫姓、何姓、张姓、谢姓、华姓、于姓、康姓、孟姓、汪姓、毛姓、戴姓、庞姓、熊姓、项姓、贾姓、郭姓、樊姓、霍姓、管姓、石姓、文姓等。
周武王灭商,定都镐,史称西周。传21世至周灵王(公元前571一前545年在位),国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阳,已是东周时代。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或王子侨,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有称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其为“王家”,从此,遂以王为氏。至第八代孙王错任魏国将军,才重得显贵。先秦时期,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徒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着名的琅琊和太原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距今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全国有家谱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氏。
姬姓王氏除琅琊和太原两大王姓望族外,还有3个分支。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为晋国司徒,功高位重而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后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战国时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秦灭魏后,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封为兰陵君。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公元前770一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氏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氏,己有2700年的历史。
再一分支为东周考王(公元前440一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临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这支王姓距今己有2400年的历史。
三、江右锹溪王氏的来源
锹溪始祖偞之公,属太原郡琅琊派系元公之裔,览公第六子琛公的十二世裔孙。官拜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刺史,公因访其祖迹而来锹溪定居。据家谱记载:琛公长子稜公是西晋王导的从弟,少时清显,官丞相从事中郎,出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太守。侃公是稜公的胞弟,也就是偞之公的十二世宗祖,侃公曾出任豫章广武将军,因为他们的先祖三百年前曾在南昌做官,按理稜公应有后人还在南昌。
自偞之公来德安锹溪定居落业后,生子瓘文,唐时为凌烟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是为锹溪二世祖(晋世四十五世)。瓘文公生子二,定、海(晋公四十六世)。定公生子三,靖、显、晖。海公生子二,明、昭(晋公四十七世)。靖公生子三,滨、复、谊。显公生子二,诚、溶。晖公生子一,哲。明公待考。昭公生子三,澄、密、燮(晋公四十八世)滨公居锹溪旧宅,生子三,平、振、俨。复公为孝感县丞,娶袁氏生子一,衡,公迁兴国洴田(今名泉口坂)。公妣合葬猛虎跳涧。谊公徙居蕲春白沙河,生子二,丽、霖。诚公唐大中五年(851年)登第,咸通间为豫宁令,遂而家焉:公生子三,怡、惇、恒。溶公精地理,欲迁三万(今吴山乡山湾村)未果,生子一、义。哲公生子一,锐,葬新建路口。澄公生子二,庆、宝。庆公欲迁黄土(今九井)未果。密公由锹溪楼下迁九江府(待考)。燮公住珠明庄(今爱民碧山王村),生子二、坪、本(晋公四十九世)。平公居锹溪生子君御,振公(待考)、俨公(待考),衡公娶杨氏生子君湘,君源。丽公生子二、君敬、君懋。霖公(待考)。惇公生子君甫,迁西源庄(今德安吴山乡林居村)。恒公迁枫林郎溜田,马头坑(地名无考)。义公生子君济,君朋迁三万(今吴山乡山湾村)。锐公生子三,君明、君权、君显。明公因避乱早徙居武宁田畔,与家乡音信隔绝。君权公于五代间兵荒马乱时,迁居武宁安乐乡驴驻坪,公享年期颐,葬樟树口尾。显公兵乱时迁武宁五凤山,庆公长子君津,因五代兵乱迁徙瑞邑洪阳上乡颜坑(今瑞昌市洪一乡蛟溪)。庆公次子君泽早逝。宝公生子五,长子君满,第三郎。唐末、昭宗爵封端公,居长溪山祖(今邹桥畈),殁葬栎榔塘畔。宝公次子君演,第五郎,先锋使,殁葬曹家坑。宝公三子君浅,第十郎,字禹源,唐置镇南军节度使,国子祭酒兼御使大夫。公卒葬于黄土坡(今九井李塘冲附先垅)。宝公四子君汴,系官司镇南军,节度使,佐厢兵马,右押衙检校,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公天佑三年(907年)殁葬茶培坑。平公生子君源(待考)。本公生子君涧,珠明祖(以上君字辈,为晋公五十世)。
再补偞之公的资料,偞之公初由山东临沂市胶南县迁入金陵任职(今南京),由金陵再迁洪洲(今南昌)官拜洪洲刺史(相当于今南昌市长)因避战乱,于唐高宋永微元年(公元650年)择地隐居德安锹溪,所成为江南(江右)锹溪王氏一世始祖。偞之生子瓘文,瓘文公文学超众,文武双全,深受女王武则天的器重。于垂拱元年(685年)拜凌烟阁大学士,赐封金紫光禄大夫,官至工部尚书。
瓘文公其后裔繁衍五代,人丁兴旺。君字辈有兄弟二十余人:君御,君湘,君源,君敬,君懋,君甫,君济,君朋,君明,君权,君显,君津,君泽,君满,君汴,君浅,君演,君涌,君沅,君涧等。至唐宣宗十二年时,戍寅年(公元858年)锹溪出现过户则百余,人则近千,楼宇连贯,雨不湿脚,良田千亩。锹溪东西两岸及二冲等处,接栋连楹无尺寸空址。我们祖上在锹溪的居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爱民乡土塘三组锹溪王氏祖地。
若要论具体精细的方面来说,还需审慎、严谨和仔细。四十九世祖平公,生子君御,居锹溪。衡公生子二:君湘、君源。丽公生子二:君敬、君懋。怡公光启元年(885年)迁冈廉村待考。惇公生子:君甫,居西源。义公生子二:君济、君朋。迁居三万。锐公生子三:君明,因避乱早迁武宁田畔,与家庭音信隔绝无考。次子君权,五代(907—960)兵乱,迁居武宁安乐都驴驻坪。三子君显,迁武宁五凤山。庆公生子:君津、君泽。君津,五代兵乱,迁瑞昌洪阳上乡颜坑。君泽早逝。宝公生子五:君满迁长溪山邹桥坂;次子君演居黄土;三子君浅居黄土(今九井)杨梅绿水界;四子君汴居黄土;五子君涌,兵马副使迁徙不明。本公生子君涧,迁珠明村。
四、关于锹溪王氏的字辈
锹溪王氏始于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年),始有君津、君汴二公首次纂修《锹溪王氏家谱》。定下了40个字派行诗:
君承少师令,世知继仲宗。
公汝廷时泰,天元宇宙洪。
宣和纯正直,福德永兴隆。
文武全忠义,贤能定有功。
锹溪王氏分布全国各地,这40个字也散布到全国各地,曾由王贤勇、王义炳带领几位族人走访了两省15个县的锹溪宗亲,查阅了各县的派序:发现有百分之七十是用唐代40字;百分之三十用自创派序;有的还误用太原派序;有的则跟别支系的派序混合在一起;有的家谱上有唐代40字。但未起作用。特别对自创派序,我们走到他们的庄门,可无法按辈分称呼,只好称其为家门。这些庄门没有记住先祖的两句遗嘱:“居方源自合,念祖派相通”,故造成今天相逢的尴尬。
五、江西德安县锹溪王氏历代世系
1世—晋、2世—宗敬、3世—仕蠲、4世—森、5世—质、6世—升、7世—昱、8世—颖、9世—弼、10世—景、11世—错、12世—贲、13世—渝、14世—息、15世—恢、16世—元、17世—颐、18世—翦、19世—贲、20世—离、21世—元、威、22世—道行、23世—谦、24世—乐、25世—吉、26世—骏、27世—崇、28世—遵、29世—音、30世—融、31世—览、32世—琛、33世—侃、34世—戬、35世—明德、36世—璿、37世—尹寿、38世—施仁、39世—政、40世—廷治、41世—灏、42世—釴、43世—伟、44世—偞之(锹溪王氏始祖)、45世—瓘文、46世—定、海、47世—靖、顕、晖、明、昭、48世—滨、复、谊、诚、溶、哲、澄、密、燮、49世—平、振、俨、衡、丽、霖、怡、惇、恒、义、锐、庆、宝、坪、本、50世—君御、君湘、君沅、君敬、君懋、君甫、君济、君朋、君明、君权、君顕、君津、君泽、君满、君演、君浅、君汴、君涌、君源、君涧。
以下世系以字派为准:
君承少师令,世知继仲宗。
公汝延时泰,天元宇宙洪。
宣和纯正直,福德永兴隆。
文武全忠义,贤能定有功。
瑞衍英华茂,祥开景象新。
通经成玉海、列席聘儒珍。
仪凤辉腾汉,芳芝秀遇春。
伦常敦大本,俊彩耀星辰。
说明:功字辈89世、瑞字辈为90世
注:偞之公之上应有研究、偞之公之下无异
(引自中华锹溪王氏联谊总会 王贤勇)
六、关于茅田宗祠
茅田王氏派系
君承少师令,世知继仲宗。公汝延时泰,天元宇宙宏。
宋丹嘉时善,化爱永兴隆。文武全忠义,贤能定有功。
瑞衍英华茂,祥开景象新。通经成玉海,列席聘儒珍。
仪凤飞腾汉,芳枝秀遇春。伦常敦大本,俊彩耀星辰。
王氏宗祠,亦称茅田王氏宗祠,位于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茅田村,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王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毁于文化大革命,于二OO七年重建,占地面积达1800余平方米。曾被有关专家誉为鄂南第一祠。
七、王氏始祖子乔公在安徽巢湖的传说
王乔洞位于巢湖市北郊石龙山下今紫薇洞景区内,相传春秋时代,王子乔,曾栖身此洞修练得道成仙,“王乔洞”因此得名。
巢湖王乔洞,作为王子乔修炼过的福地,想来王氏宗族的子孙们知之甚少。王乔洞位于巢湖市北郊石龙山下,相传王子乔曾栖身此洞修练得道成仙,“王乔洞”因此而得名。它是个呈弧型的天然石灰岩熔洞。洞长40余米,高5-7米,宽4米左右。主洞口朝南,东岩壁上有明嘉靖年间刻的“王乔洞”三个楷书大字。后洞口略偏北,石窟内两壁上刻有大小佛像520余尊,另有虎,象,马,狮,麒麟等动物石刻多处。此外洞中还有刻碑六块,最早的为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其余均为明清两代遗物。据此推测佛像的雕刻年代在北宋以前。它是安徽省唯一的一处摩崖雕刻石窟,省级文保单位。洞内刻在石壁上的浮雕佛像全部没有头,佛像为何无头?一直是个迷。
八、历代名人名士
从西汉王吉为琅琊王氏这个宰相世家开辟历史以来,经东汉,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未年,大约一千年时间,族中有六百余人的名字永远刻在人类文明史上,同时,到唐朝未代宰相王抟止,还造就了有名有姓,有据可考的九十二位宰相,其中权位最为显赫的要属东晋宰相王导,他因拥立司马氏建立东晋政权有功,几乎使王姓之人占据了东晋朝廷的所有重要官职,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与马,共天下”是琅琊王氏势力达到巅峰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琅琊王姓是为天下第一旺族。同时在讲究“忠孝节义”的封建社会里,生活在汉晋时期的王祥、王览兄弟,更以王祥“卧冰求鲤”,王览“舍身救兄”被誉为“二十四孝”之一的美名,从而使琅琊王氏显赫一时。不仅如此,琅琊王氏的女子也不简单,在自西汉景帝皇后王氏始至明熹宗生母王皇太后止,有名有姓,有据可考的三十六位皇后中,就有十二位是出自琅琊王氏,王家三十六位皇后是十二个王朝三十二位皇帝的配偶,又是十六位皇帝及四位太子,六位王爷,十五位公主的生母;在其所配皇帝之中,有吴主孙权、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赵匡胤等盖世明主;在所生皇帝中,有汉武帝刘彻、晋武帝司马炎、北魏昭成帝什翼健等英明帝王。
以上内容部分引自:http://www.xalyws.com/bbs/Default.asp?GroupID=5
(王氏论坛)。
⑧ 李自成后来去了哪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破潼关,李自成经襄阳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被忠于明朝的地方武装杀死。另说李自成脱逃削发为僧,名奉天玉和尚,在湖南省石门县夹山寺出家。又说李自成隐居到甘肃兰州青城。
------------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原名鸿基,中国陕西米脂人,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大顺政权的建立者。李自成少年喜好枪马棍棒。父亲死后去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全国三分之一的驿站被裁撤,李自成失业回家种地。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高利贷,当年冬季,李自成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经严刑拷打后放在太阳下曝晒。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又杀死自己通奸的妻子韩金儿及其情人盖虎儿,同侄儿李过于1629年2月投奔甘肃甘州的驻军总兵杨肇基麾下,升任把总。
1629年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造反起义。
征战
李自成起义后转战汉中,参加了王佐挂的义军。1630年王佐挂被朝廷招降后李投奔张存孟的义军。在这期间,后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动,大将袁崇焕被皇帝凌迟处死。1631年4月,张存孟在陕北战败降明。李自成率余部东渡黄河,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称“闯将”。
1634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在河南召开“荥阳大会”,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略。会后高迎祥、张献忠率部攻下南直隶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宦官六十多人,斩中都守将朱国相。张献忠与李自成不合,乃分军东走。
1636年后金改清。清军第三次入塞。高迎祥进攻西安时兵败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杀。李自成便被推为“闯王”,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明史》称其为闯贼。
崇祯十年(1637),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起义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此举在二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迂安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杨嗣昌为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但遭到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升的激烈反对。崇祯和战不定,急调洪承畴等人东去勤王,李自成竟大难不死。
称王
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重新起义,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队伍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1641年1月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之后在一年半之内三围省城开封未果,最后一次1642年黄河决堤冲毁开封。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与此同时明朝对清朝战事不利,3月,洪承畴降清。11月,清军第五次入塞,深入山东,掠走36万人。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5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督师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
覆灭
1644年1月李自成东征北京,攻克太原、大同等地,明朝官吏纷纷来降,3月17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甯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18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4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 藩。但不奉诏与觐耳。”3月19日破城,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进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但从3月27日起,大顺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
据说李自成进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时人许重熙在《明季甲乙两年汇略》借谈迁之口谓曰:“损其奇零,即可代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但可信度并不高。计六奇认为:“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回圈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据梁方仲估计,1390年至1486年,中国国内白银总产量只有三千万两上下。明亡前,虽有大量白银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万两。
1644年4月13日,率二十万军亲征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22日,吴军战败。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逃往西安。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于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破潼关,李自成经襄阳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被忠于明朝的地方武装杀死。另说李自成脱逃削发为僧,名奉天玉和尚,在湖南省石门县夹山寺出家。又说李自成隐居到甘肃兰州青城。
⑨ 征集我国古代才女故事!!
秦淮八艳
秦淮八艳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凄婉爱情故事的八位才艺名妓。
明末在秦淮一带的八个名妓,有两个版本:
顾横波 马湘兰 李香君 柳如是 董小宛 卞玉京 寇湄 郑妥娘
李香君 李贞丽 王月 寇湄 陈圆圆 杨宛 王微 柳如是
又称“金陵八艳”。秦淮八艳的事迹,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她们八人有几个共同点,首先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当时好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和她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然后呢,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她们八人个个能诗会画,只是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来较多,她们创作勤奋,努力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
故宫博物馆曾展出了马湘兰的兰花长卷,无锡博物院也曾在南京展出了董小宛的蝴蝶图;最后一点就是她们对爱情和友谊十分忠诚。秦淮八艳都是被逼上青楼的。有谁想过这样的卖笑生涯呢?她们无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终生厮守,可她们的从良,总是以爱情和友谊为择偶标准,但是却历经坎坷。这固然是当时社会妇女的悲剧,也体现了她们自身高尚的品质。
明朝末年,以色貌才气而名冠秦淮河的金陵八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者何止百千?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命运皆与她们有着重大关系。美女爱英雄,妓女爱才子。她们的艳丽不仅令凡俗之人动心,更令许多英雄才子为之神魂颠倒,乃至历史随之改变。
明末的秦淮河一派勾栏瓦肆,歌舞升平,笙歌彻夜的景象。其中青楼林立,尽是风尘女子的世界,俨然成为明代最为繁华的歌舞地。许多青楼都收留有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童女。她们教其琴棋书画,诗词歌舞。待其长成后便成为青楼中的招牌。金陵八艳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郑妥娘、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董小宛皆是由雏妓养成至秦淮河一“绝色”的。
八艳不仅个个相貌身材一流,而且诗词歌舞样样精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关心天下大事,与继东林党之后的复社文人来往密切,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当真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与金陵四公子中的侯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风流韵事被时人传为美谈。
岂知金陵四公子在当时文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成立的复社是继东林党之后又一重要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学社团。金陵四公子均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后,诗词文章一流。其中方以智文武双全,为大明朝作过很多贡献。他任崇祯帝翰林院检。明亡后他为光复明朝而奔走,任南明永王定王的讲官,永历帝的宰相。当清朝一统天下成定局之后,他又积极筹备反清复明活动。当时慕其名而投奔者成千上万,其孙方苞便是后来桐城派的鼻祖。
八艳中的柳如是,顾眉生,寇白门后来都从良跟随明末的历史名臣。明亡后,八艳中许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追捕。陈圆圆,董小宛也由此出现在当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生命中。
当时明末将领吴三桂投在闯王李自成的麾下。他控制着长城要塞,抵御清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圆圆被献与吴三桂受尽恩宠。两人感情笃深。后来李自成麾下另一将抢夺陈圆圆。吴三桂迷恋与她,因此大怒道:“我手握重兵竟连一女子也保护不了!”将军一怒为红颜,自此吴三桂起兵投清倒戈相向。农民军毕竟难敌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清军入关,如风卷残云般将其歼灭。李自成功败垂成,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英雄。清统一天下后,吴三桂因其功高而被封为西南潘王。若当时陈圆圆未被抢,吴三桂未必会倒戈相向,历史上是否真会有大清朝还未可知。
"董小宛与清顺治帝的爱情更是惊天动地。清军入关之时董小宛已从良嫁了冒襄。冒襄是金陵四公子之一,家财万贯,文章才貌都是无可挑剔的。董小宛本就可幸福安稳地度过一生,不想偏遇豫王多铎兵下江南。他早已听闻过金陵八艳之名。于是设法构陷冒襄,抢走董小宛。后又将董小宛献给顺治帝。顺治得了董小宛就像得了稀世珍宝一样,当真宠幸有加。竟在半年之内册封其为董鄂妃。岂知在当时由刚入宫到被封为妃子一般人至少需要三年。董小宛在半年内被封为妃在清史上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她对这一切却不怎么在意,只挂念冒襄。这反使顺治对她更着迷,不思朝政。豫王多铎怕董小宛得宠后伺机报仇,便先下手为强向孝庄皇太后参奏,攻击陷害她。孝庄皇太后终为所动,下旨令董小宛出家当尼姑。董小宛做尼姑后也不怎么悲伤,反倒清静自在。但顺治帝却难以割舍,思念日深。她病逝后,顺治便看破红尘,落发为僧。一代君王就这样做了和尚。若董小宛未被逐,那么清史又将怎样演下去呢?顺治帝自是不会出家做和尚的了。"
此系传说,不可信,请看董小宛的词条。
金陵八艳,色冠一方,她们的命运与帝王将相紧连在一起。许多历史事件的背后,帝王将相的许多令常人难以理解诡异出格的行为都可从她们的命运中找到答案。英雄爱美女,金陵八艳之艳,可谓艳之极至!
一、风骨嶒峻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着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着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这首。着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6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
二、倾国名姬陈圆圆
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吴氏进爵云南王后,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三、艳艳风尘董小宛
董小宛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绅商贾的明争暗斗。但这个流落风尘的女子鄙视权贵,巧与周旋,勇于斗争。而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富于才气、风流倜傥,两人一见钟情。冒辟疆容貌俊美,风度潇洒,人称“美少年”,是复社中一位才子。
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得非常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服侍她们比婢女还要用心。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小宛初进冒家,仿钟繇帖,学曹娥碑,每天写几千字,既不错字,也不漏字。
小宛还曾代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从前在苏州的时候,小宛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绘画,能够画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她15岁时画的《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小宛题词,并有二方图章印记,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题诗。小宛的画传世绝少,该图是一幅难得见到的佳作。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
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茶煮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饭量喜欢吃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为辟疆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如酿饴为露,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有共同的嗜好。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
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这个菜名虽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东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另外,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有人把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萧美人、王小余列为我国古代十大名厨,恐不为过。
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小宛喜欢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还常常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这清福也包括静坐香阁,细品名香。辟疆最欣赏“横隔沉”,这是一种内质坚致而纹理呈横向的沉香。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他们还蓄有不少“蓬莱香”。辟疆曾从江南觅得一种味如芳兰的“生黄香”,他拿了一两块给广东朋友黎遂球鉴赏,黎遂球叹为观止。小宛还用从内府获得的西洋香方子制作过百枚香丸。他们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四、侠肝义胆李香君
在明末那个非常堕落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廷大臣麻木得已感觉不到他们所面对的局势,正日益变得内忧外患。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浓衣翠的绣楼里,却生活着一群对明朝的前途甚感忧心的红尘女子。
位于钞库街中段的媚香楼,就是这些绣楼中的一座。它的主人歌妓李香君,是一个家喻户晓式的人物。其实,在当时的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的名气并没有柳如是或陈圆圆那么大。而现在漫步秦淮旧巷,能找到的绣楼也只剩下这一座了。这是一座两层高的绣楼,楼梯狭窄,行走的脚步声,透过楼板清晰地向上传去。崇祯十二年的秋天,年仅21岁,但已名闻四方的复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刚从河南商丘来到南京,便抛开即将开始的乡试,直接走上了这架暗红色的楼梯。
那一年,李香君正当十六岁花季妙龄,“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她坐在绣帘挂落的花格窗前,遥望着秦淮河,她在等待她梦中的爱情。当侯方域蓦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一定感觉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缘已经来临。这本应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风花雪月,只是可惜选错了时代背景。随着满清铁蹄的入关,明朝大厦快速地坍塌。朱氏亲王仓皇南渡,在一片乌烟瘴气中,在南京匆匆地成立了南明政权。
复社的死对头阮大铖,抓住了这个机会,从金陵的深巷中走了出来。他投靠南明佞臣马士英,出现在政治舞台的前台。阮大铖本是一个被清流阶层所唾弃的人物,但他还是想改头换面。于是,他企图用金钱收买侯方域,来达到他个人的政治目的。这一伎俩,很快就被才识过人的李香君识破。她坚决拒绝了阮大铖的金钱诱惑,并要求侯方域立即与之断绝关系,划清界限。老羞成怒的阮大铖,用卑鄙的手段进行报复。侯方域无奈,挥泪离开了南京,这段短暂的爱情也仓促地画上了一个伤感的句号。
不管侯方域后来的表现如何,应该说,李香君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是无可非议的。事后,她还是在这座绣楼上,对友人深深地感叹道:“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赞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对爱情的追求如此坚贞,且是发生在一个秦淮歌妓的身上,实属难得。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南京失陷,南明成了一团历史中的泡影。对于李香君来说,她所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所追求的爱情最终也因侯方域的北返而破灭。这个在书本上被标榜为有报国之志的名士,曾经的官宦子弟侯方域,在政治气节上,并没有坚守多久,他于顺治八年又参加了由清朝组织的科举考试,结果又一次以失败而告终。在爱情生活上,他也没有像《桃花扇》中所写,在栖霞山与李香君重逢。再翻读侯方域的人生历程,他应该是一个很失败的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满树的桃花已经凋谢,落红遍地。李香君悄悄地合上了那把题有侯方域诗句的扇子,凄切地收拾好行装,与过去诀别。她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为道士。史书言,李香君后不知所终。
五、侠骨芳心顾眉生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艳”中,顾横波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诰封为“一品夫人”,柳如是陈圆圆亦有不及;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据说先有一位与她私订终身的才子由于她的背盟殉情而死,后来她那仕于明朝晚节不保的丈夫龚鼎孳每谓人曰“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俨然一个红颜祸水,不是害人性命就是毁人名节,与多数人印象中“秦淮八艳”的侠骨柔肠,深明大义迥然有异。着名史家孟森先生尝作《横波夫人考》一文,对龚顾之人品大大不以为然,认为夫妇二人皆是势利无耻之徒,利欲熏心之辈。曾被誉为““礼贤爱士,侠内峻嶒”的横波夫人,真就如此不堪吗?
顾横波,生于1619年,本名顾媚,字眉生,又名顾眉,号横波,又号智珠、善才君,亦号梅生,人称“横波夫人”,婚后改名徐善持,上元(今南京)人。据《板桥杂记》记载,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她通晓文史,工于诗画,所绘山水天然秀绝,尤其善画兰花,十七岁时所绘《兰花图》扇面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十八岁与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参加扬州名士郑元勋在南京结社的“兰社”,时人以其画风追步马守真(即出生较早的马湘兰,也是秦淮八艳之一,明代知名女画家,尤善画兰),而姿容胜之,推为南曲第一。(南曲,泛指卖艺不卖身的江南名妓)又精音律,尝反串小生与董小宛合演《西楼记》《教子》。
顾横波居于眉楼,“绮窗绣,牙签玉轴,堆列几案;瑶琴锦瑟,陈设左右,香烟缭绕,檐马丁当”,时人戏称“迷楼”----有人谓“迷楼”系指顾横波风流迷人,访者无不神魂颠倒,实属望文生义。“迷楼”本系隋炀帝时建于扬州的别院,因该处“曲折幽深,阁楼错落,轩帘掩映,互相连属,如仙人游”, 故名“迷楼”。以“迷楼”戏称“眉楼”,始作俑者的余怀系江南才士,当时又正对横波一往情深,所言当为褒意,指“眉楼”建筑巧夺天工,布置匠心独具,观之仿同仙境。此誉一出,即不胫而走,广为延用。顾横波个性豪爽不羁,有男儿风,在秦淮八艳中与柳如是较像,时人尝以曰“眉兄”呼之,颇似柳如是之自称为“弟”。但较之柳,又多几分任性嫉俗。
相传当时的理学家黄道周(后抗清殉节于江西)尝以“目中有妓,心中无妓”自诩,东林诸生乃趁其酒醉时请横波去衣共榻,试试他是否真有柳下惠的本事。这个传闻未必尽实,却反映出时人眼中顾横波不以世俗礼教为意的作风。她的这种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眼光的作风,恐怕是她后来能与江左才子龚鼎孳缘定三生比翼齐飞的重要原因,然而她的备受争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个性招来的恶果。顾横波才貌双绝,有“南曲第一”之称,自然广受风流名士们的青睐,以致眉楼门庭若市,几乎宴无虚日,常得眉楼邀宴者谓“眉楼客”,俨然成为一种风雅的标志,而江南诸多文宴,亦每以顾眉生缺席为憾。
六、长斋绣佛卞玉京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沦落为歌妓,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着名歌妓。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
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着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又对卞赛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后来吴在长干里寓所得到卞的一书简,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因吴听到一消息,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赛等。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
二年后,卞赛嫁给了一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筑别宫资之。卞赛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三年时间为郑氏刺舌血书《法华经》
此时吴梅村当了清朝的官,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益家里看到了吴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在太仓终于相见,卞赛为吴氏操琴,吴感怀不已,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七、风流女侠寇白门
寇白门名湄,字白门,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
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拥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示威风和隆重,特派5000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
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是一时的需要,数月后他那儇薄寡情便渐暴露,遂将寇氏丢一边,依旧走马于章台柳巷之间。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氏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0000两银子将朱国弼赎释。这时朱氏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寇氏归金陵后,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八、才华横溢马湘兰
马湘兰(1548——1604)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着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氏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州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⑩ 吕氏历史和人物谱——宋朝时期
十二、宋
公元960—976年 宋太祖赵匡胤年间
公元964年,乾德二年。吕余庆因陈桥兵变拥赵匡胤登皇位有佐命功历升端明殿学士、开封知府、户部侍郎。以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征召回朝为太祖创设的首任参知政事(副相)。后又以参知政事权知成都府整顿军纪,将士畏服,境内宴然,以功加吏部侍郎。
公元965年,乾德三年。虎捷指挥使吕翰因受主帅凌辱,率部起兵嘉州,被曹彬率宋军重创败亡。
公元973年,开宝六年。吕余庆与宰相赵普交替执掌政事印,同等议亊,不久因疾上表请求解机务,拜尚书左丞。卒赠镇南军节度使。
公元975年,开宝八年。吕端以父荫入仕为太常少卿任出使契丹副使。回朝后任司门员外郎、知成都府,获赐金紫衣,征召为考功员外郎。出使高丽后历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大理少卿等。
公元977—997年 宋太宗 赵炅(光义) 年间
公元976年,太平兴国元年。吕祐之举进士。出使高丽,回朝后献海外覃皇泽诗十九首,太宗嘉之。累官工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集贤院直学士迁刑部侍郎。着有文集三十卷。
公元977年,太平兴国二年。吕蒙正经寒窑苦读高中丁丑科进士第一,为宋代第十六位状元,初授将作监丞。兄元明陈州髙水县主簿早卒、弟蒙吉左班殿值郎正七品、蒙叟徐州偃城主簿从九品、蒙庄曹州楚邱县丞从九品、蒙休咸平四年举进士官至殿中丞。叔父龟祥同年进士及第,为殿中丞知寿州,生三子蒙亨、蒙巽、蒙周。
公元985年,雍熙二年。吕文仲(僧珍后裔)出使高丽,历翰林院侍读学士、刑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南唐进士, 富词学,参与编修《太平御览》等。兄文膺官至太子左赞善大夫,生一子士元。
公元988年,端拱元年。吕蒙正自翰林学士、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监修国史。
公元989年,端拱二年。吕蒙亨举进士,因堂兄蒙正居相位而避嫌弃廷试,出任下蔡主簿,授光禄寺丞改大理寺丞。后以长子夷简位显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封魏国公。次子宗简天圣元年进士,累官至刑部员外郎,卒赐紫金光禄大夫。三子尭简官为太子中允。其弟蒙巽累官吏部侍郎知海州,蒙周淳化二年进士官至太常侍丞。
公元993年,淳化四年。吕端授右谏议大夫,复枢密直学士进门下侍郎任参知政事。以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得到太宗重用。同年因受妻族宋沆上书触犯皇帝连坐罢相后又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宗卒,吕端等粉碎宦官王继恩的阴谋,立太子赵恒为真宗。以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加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亊,监修国史,正一品。
公元995年,至道元年。吕蒙正复相二年后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为政不以权谋私,敢说真话,荐贤不偱私情。有人欲献能照二百里宝镜以求引荐被拒,所荐夷简、富弼均为宋名相。
公元998—1022年 宋真宗 赵恒 年间
公元999年,咸平二年。吕元士举明经,初授潭州醴陵尉,历庐州司理参军、秦州陇城县令等,以疾卒于官,欧阳修为之作《陇城县令赠太常博士吕君墓志铭》。生四子渊、溱、淇、淙。
公元1000年,咸平三年。吕夷简举进士,历任通判、知州等,任上请免农具税,造福于民。四月,吕端以太子太保卒,赠司空、谥正惠。生四子:藩为太子中舍人、荀为大理评事、蔚为千牛备身、蔼为殿中省进马。孙谔、谘、讷、诲在天禧、天圣、景祐年间相继登进士。
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吕蒙正以左仆射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三次入相,加司空兼门下侍郎。后以疾罢相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改徐国公。卒赠中书令、谥文穆。生十一子,宋史载:从简国子博士,惟简太子中舍,承简司门员外郎,行简比部员外郎,务简国子博士,居简殿中丞,知简太子右赞善大夫。师简、昭简、诠简、易简无传。
公元1018年,天禧二年。吕言奉真宗命以侍御史、钦差身份赴西京洛阳举行祈祷祭祀,以消弭常于晚上悬浮于空中的形同帽子一样的不明飞行物。后经起居舍人吕夷简捕斩了三个利用道术蛊惑人心的僧道后,不明飞行物不再出现。史称帽妖事件。
公元1023—1063年,宋仁宗 赵祯 年间
公元1023年,天圣元年。吕夷简以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迁给事中、参知政事。不久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因郭皇后说他依附刘太后被罢职外任。生五子公绰、公𫗧、公弼、公着、公孺。同年次子公𫗧由开封府迁居彰德府安阳县,为安阳始迁之祖,官至太常博士、太子赞善。五子公孺以父荫补官赐进士出身历龙图阁直学士、户部尚书,赠右光禄大夫。
公元1034年,景祐元年。吕璹与叔父吕进同登进士,以县令迁宜州通判,至桂州值侬智高反,为转运使权知邕州,将兵二千剿贼得首虏为多,因功迁开封府司录、光禄尚书,赐爵开国子,食邑六百户,赠紫鱼袋、封太师鲁国公。生十子,登进士者八人:惠卿官至参知政事,德卿官至太子中允,温卿官朝散大夫判司农寺,和卿官至河间府知府,虞卿官谏议大夫知长沙,康卿官至安州观察使,谅卿官温州军事推官赠宣教郎官,升卿官翰林学士。后世南安朴里村中吕氏祠堂有“四世六登元辅;十子八捷南宫”楹联。父吕晏亦进士官泉州府助教。
公元1038年,宝元元年。吕溱高中戊寅科状元,初授将作监丞,因有政绩升亳州通判,后任着作郎、直集贤院、《起居注》同修官。
公元1040年,康定元年。吕夷简由判天雄军复入相,以申国公徙封许国公,判枢密院改兼枢密使。不久以太尉致仕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配享仁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神像之一。
公元1042年, 庆历二年。吕乔卿、吕夏卿兄弟同举进士。乔卿官至朝散郎。夏卿历江宁县尉、直秘阁、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出知颍州,编有《新唐书》。父吕造天圣二年举进士官至朝散大夫。
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吕公绰以父荫补官,后历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知秦州,迁右司郎中,未拜疾革,赠左谏议大夫。常询民间疾苦,曾奏请免牛不入藉(税)。子希杰官至太常博士,希道官至中散大夫,希成历官浙东道提干、台州路总管,卒赠太保。
公元1049年,皇祐元年。吕大忠进士及第,累官工部郎中、陕西转运副使、宝文阁直学士。同年二弟吕大防亦举进士,初授冯翊主簿。
公元l052年,皇祐四年。吕溱劝仁宗不要封锁侬智高叛寇岭南消息,“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仁宗从之。进知制诰,入为翰林学士、知徐州,因与兴都转运使李参不和及豪侈放任,简于政事被弹劾贬知和州分司南京。后起为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为政以耿直敢言为朝廷内外推许,卒于任,赠礼部侍郎。
公元l057年,嘉佑二年,吕大钧举进士,历官延州监折博务、知县,首创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为北宋关中学派的代表人物。着有《四书注》《诚德集》等。弟大临为金石学家,历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与兄大忠、大防称蓝田吕氏四贤。
公元l060年,嘉祐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冲之查考文献将历任度支副使的履历刻写在石上和署办的东壁上,开择吏留档先驱。
公元1061年,嘉佑六年。吕诲因劾奏公主出知江州,后召复知谏院拜御史中丞。为官三居谏职皆以劾奏执政大臣等而罢。为北宋敢谏之臣,着有《吕献可章奏》20卷。生四子由庚、由礼、由圣、由诚。
仁宗年间举进士的还有:1030年吕士昌。1046年吕百能、吕元。
公元1064—1067年 宋英宗 赵曙 年间
公元1064年,治平元年。吕公着以父荫补官并进士及第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次年因谏阻濮议案贬侍御史吕诲、吕大防出京未果,故坚请外任出知蔡州。
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吕公弼以父荫进仕赐进士出身,历直史馆权知开封府加给事中。因为政宽厚仁爱拜枢密副使、擢枢密使。
公元1068—1085年 宋神宗 赵顼 年间
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吕惠卿嘉佑二年登第任真州推官任满后参与王安石新法为检详文字。后历集贤校理、判司农寺兼知制诰草拟新法和章奏。主持科举改革后的首次科考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
公元1070年,熙宁三年。吕嘉问窃从祖公弼论新法奏稿示王安石,至公弼被贬为枢密副使出知太原府,被称为“家贼”不得与吕氏同传。历官龙图阁直学士、权户部判官、提举市易务,卒赠资政殿学士。
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吕公弼以西太一宫使卒,赠太尉,谥惠穆。生四子:希道官至太子右赞善大夫,希彦官至西京留守司御史台、赠光禄大夫,希仁登第官至户部尚书,希明官至太常寺太祝。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吕惠卿以知谏院、翰林学士出任参知政事。因御史揭其弟升卿试国子监舞弊案而罢副相出知陈州、延州,在知太原府任上,率步、骑二万击败西夏军于聚星泊。后又因“元祐更化”案贬为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贬建宁军节度副使,建州安置。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吕公着因彗星出现朝廷求直言而上书获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改端明殿学士知审官院、同知枢密院事任枢密副使,反对恢复肉刑。不久因病辞罢为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后高太后遣使迎回朝为门下侍郎再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执政。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吕大防徙永兴军,上陈三说九宜,所知华州民力富、军需足,政绩卓着,召为翰林学士权开封府迁吏部尙书。
神宗年间举进士的还有:1070年吕俱。1073年吕阳、吕厚、吕监授官通议大夫。1076年吕常。1082年吕杭、吕察、吕企、吕傃(明卿长子)官翰林学士。1085年吕祝。
公元1086—1100年 宋 哲宗赵煦 年间
公元1086年,元祐元年。吕希纯以祀明堂将用皇佑故亊并飨天地百神皆以祖宗配,事不经见,嘉祐已厘正而谏言,帝从之以神宗独配。
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吕陶以进士历太原府判官知彭州,因涉洛蜀党争,自殿中侍御史、左司谏出为转运副使。后因入“元祐党籍”夺职,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着有《吕陶集》六十卷。
公元1088年,元祐三年。吕大防以尚书右丞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汲郡公为相执政,废除新法,提举修撰《神宗实录》。因元祐党争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行至虔州信丰病逝。后追赐太学士、太师、宣国公、谥号正愍。有《文献通考》传世。子景山赠进士、授文林郎封大尹、任知县。祖吕通太常博士,父吕贲比部郎中。
公元1089年,元祐四年。吕公着以司空、平章军国重事恳辞不允,诏建第于东府之南,特许二日一朝赴都堂参议军国事不必拘时。二月卒,赠太师封申国公、谥正献。自宋以来宰相以三公平章军国重事者共四人,公着与父居其二,士艳其荣。着有《五州录》《吕申公掌记》《吕氏孝经要语》等,开启吕学端绪。生三子:希哲、希绩、希纯。
1094年,绍圣元年。吕颐浩举进士初授密州司户参军,后被降将郭药师掳至金国,放归后被命为河北都转运使、扬州知州。
公元1096年,绍圣三年。吕惠卿复官以资政殿大学士知大名府率军击退大举入侵鄜延路的西夏军,因功升银青光禄大夫。以观文殿学士、醴泉观使致仕,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敏。子渊绍兴五年登进士、河乾道五年登进士,孙荣绍兴十二年登进士,官朝散大夫。
哲宗年间举进士的还有:1086年吕律累官秘书少监。1087年吕放官翰林学士。1088年吕仿。1097年吕深、吕杭。1100年吕沆、吕税。
公元1101年——1125年宋徽宗 赵佶 年间
公元1101年,靖国元年。吕希纯因入元祐党藉贬为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徽宗即位后敇还改知颕州,翌年卒于任,赠宝章阁侍制。
公元1101年,崇宁元年。吕希哲因淡薄名位潜心于学,父殁始为兵部员外郎。徽宗召为秘书少监,迁直秘阁知曹州,旋遭崇宁党祸夺职。遂授徒讲学,为学“不主一门,不私一说”,成就吕氏家学。卒赠太子太保,赐爵荣阳郡公。生三子好问、疑问、切问。
公元1104年,崇宁三年。奸相蔡京专政,树北宋“元祐党籍碑”(崇宁党),宣称在碑人员为十恶不赦的奸党,吕氏在碑者:吕公着、吕大防、吕希纯、吕希哲、吕希绩、吕陶、吕谅卿、吕彦祖。
公元1116年,政和六年。吕潜夫上书徽宗要严惩不执行任满考核的官员得到采纳,历官朝奉大夫、成都路转运使。生子云中、原中、柔中、云翔、云卿、云韶、云章。父仲甫治平四年登第,官集英殿修撰,卒赠龙图阁学士。祖昌龄历官宣德郎、江南转运使。曾祖从简。
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吕师囊率众响应方腊起义,连下台州、天台、黄岩、温州等城。七月被困于黄岩断头山,跳崖致伤被俘遇害。
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吕渭任朝请郎提举广南西路常平章事,于桂林南溪山刘仙岩刻了一贴避免染岚瘴之病的《养气汤方》药方。
徽宗年间举进士的还有:1103年吕修卿高中会元官国子监祭酒、银青光禄大夫,吕庐卿官至中义大夫。1106年吕着、吕若常、吕之才(德卿孙)官资善大夫、崇伯学士。1109年大观三年吕宾、吕祚。1125年吕广问登第,历集贤殿修撰、知池州等地。
公元1126年 宋钦宗 赵桓 靖康元年
吕由诚以宜任台臣被召至京师,因与宰相唐恪议不合而力辞求退。差知袭庆府,遇金人重兵攻城,城陷全家四十口被害,仅子亿、傅、倬居外幸免于难。后诏赠由诚三官,为通奉大夫,与二子恩泽。
公元1127年——1162年南宋高宗 赵构 年间
公元1127年,建炎元年。吕好问因被议金人陷都时不能执节而求除去,疏入除资政殿学士知宣州、提举同宵宫。后金兵南下,辗转避桂州卒于寓所,以恩赐爵东莱郡侯、秦国公加御史中丞,赠太师、谥功德碑曰:元静惠安。生五子:本中、揆中、弸中、用中、忱中。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吕颐浩以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率军勤王,平苗傅、刘正彦兵变迎高宗复位,历尚书右、左仆射,以宰相兼领军权而为人所惮。因建议高宗亲征被劾,辞为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不久二度拜相,任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开都督府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吕本中被特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历太常少卿、侍讲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罢官。后深居讲道论学,为宋代江西派诗人、词人、道学家。卒赐谥文清。着有《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因父为东莱郡侯,故世称东莱先生。
公元1137年,绍兴七年。吕祉以太学上舍释褐出身历右正言、建康知府、吏部侍郎等升兵部尚书参议军事。淮西军变中被害,赠资政殿大学士。子胜己从张栻、朱熹讲学,历任杭州知府、朝散大夫。
公元1139年,绍兴九年。吕颐浩罢左相后以观文殿大学士封成国公,因老病辞镇守陕西之职。卒赠太师、秦国公,谥忠穆,配享高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神像之一。着有《忠穆集》。生四子:摭官朝散郎、直秘阁,抗官浙东提举,挺为右承务郎,擢进士及第。
公元1154年,绍兴二十四年。吕愿中任静江(桂林)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诱降诸蛮三十一种,得州二十七,县一百二十五,寨四十,峒一百七十九。后因作诗媚秦桧被贬果州团练副使封州安置。
高宗年间举进士的还有:1128年吕希说。1132年吕靖(夏卿孙)、吕秉文官奉直大夫。1151年吕定历殿前都指挥、龙虎上将军。
公元1163年——1189年南宋孝宗 赵昚 年间
公元1163年,隆兴元年。吕祖谦先中博学宏词科,后又中进士,历太学博士、秘书省秘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学业上兼收并蓄、独树一帜,开创婺学,又称吕学,成为南宋重要学者和思想家,史称小东莱先生。子延年官建德知县。父大器曾在豹隐堂讲学,官至尚书仓部郎。祖弸中累官元帅府参议、朝请郎,封东阳郡公,赠通议大夫。
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吕大椇字规叔,曾任梧州教授、监察御史、河南府推官,致仕后与子淮南安抚使祖璟创办鹿门书院。父用中官福建路提举市舶司、知泉州府。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吕祖俭奉派监明州仓,遇兄祖谦卒服丧一年。历衢州法曹、台州通判、太府丞,助兄讲学丽泽书堂,着有《大愚集》。追赠朝奉郎、直秘阁,谥忠。从弟祖泰性疏达,学问该洽,以言报国上书被贬,后诏雪,特补上州文学,改授迪功郎、监南岳庙。
孝宗年间登进士的有:1166年进士吕实、吕闳。1169年吕容。1172年吕庭坚官奉直大夫。1178年进士吕炎。1184年吕启宗。
公元 1195—1224年 南宋宁宗赵扩年间
公元1208年,嘉定元年。吕殊举进士历江陵教授、朝奉郎,着有《敏斋稿》。吕声之太学出身官至昭信军节度推官,着有《雁山吟》。
公元1211年,嘉定四年。吕午举进士授乌程主簿,历监察御史、起居郎兼史院官、中奉大夫,着有《竹坡类藁》《左史谏草》等。子吕沆以铨试第一授黄岩县主簿、婺州通判。因政事不顺隐归不再复出。
宁宗年间举进士的有:1199年吕克袭、吕克广、吕克导,吕克光官承事郎。1205年吕稽叔。
公元 1225—1264年 南宋理宗赵昀年间
公元 1234年,端平元年。吕沅铨试第一,知于潜县,旋通判婺州、后知兴国军及全州。同年吕重庚登进士,官至大理正。
公元1237年,嘉熙元年。吕文德以樵夫行武、魁悟勇悍而建功擢为池州都统制,率军援安丰城力战打退蒙军。又以宋军精锐伏击败蒙军于五河,连传捷报二十七次。以功升福州观察使、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后兼知濠州节制寿、亳等四州军队。以亲族及樵夫、炭农等编成了南宋末最大、战绩最为卓着的吕氏军事集团。弟文焕、文信、文福,子侄师夔、师龙、师道、师孟、师望,婿范文虎等均为重要将臣。
公元 1247年,淳祐七年。吕大奎登张渊微榜登一甲第三名进士。初任潮州教授,迁袁州、福州通判,以政绩升朝议大夫兼吏部员外郎。同年吕中举进士,授肇庆府教授,历国史实录院检讨、国子监丞兼崇政殿说书。着有《演易十图》《论语讲义》《治迹要略》等。
公元 1259年,开庆元年。吕文德为保康军节度使、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四月又总领四川财赋、授京湖制置使,率部转战川鄂,增援钓鱼城,连败蒙军,致使蒙哥战死在合州。因功以开府仪同三司、少傅、崇国公致仕,特授少师改封卫国公。卒谥武忠,追封为和义郡王。父吕深,追赠太师、相国公。因弟文焕降元,《宋史》不传。
理宗年间举进士的有:1226年吕桥。1228年吕秉南历官崇安尉、朝议大夫。1238年吕抚历官朝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封永康县开国男。1249年吕大方官宗政说书、秘书郎。1253年吕圭官通直郎侍班。1256年宝祐四年吕岳英德州佥书判官。1260年景定元年庚申科进士吕人龙。
公元 1265—1274年 南宋度宗 赵禥 年间
公元1273年,咸淳九年。吕文焕以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职从1267年起死守襄阳与蒙元相持达六年之久。但因南宋末年政治昏庸、奸臣贾似道当政,致襄阳兵尽粮绝,为免屠城与子师圣降元。
公元1274年,咸淳十年。吕师夔卸任广西制抚后镇守九江,以兵部尚书降元,后官至元中书省左丞。
度宗年间举进士的有:1265年吕鼎享官文林郎,吕然任淞江制置司计议官以军功转修武郎,吕勋特恩同登进士官修职郎、监临安府盐官县教积务官。1268年吕傥授徽州府学教授,改修职郎处州松阳县尉。
公元1275—1279年 南宋恭宗赵显、 卫王赵昺年间
公元1275年,恭宗赵显德佑元年。吕文信仕至武功大夫、沿江副司谘议,率水师在南康斛林的夹白鹿矶与元兵遭遇战死,赠宁远军承宣使。子师宪,特与带行阁职,与两子承信郎恩泽。
公元1279年,卫王赵昺祥兴二年。吕大奎奉檄以兴化军(今莆田市)转调漳州知府节制左翼屯戍军马赴任时被叛将蒲寿庚执捕欲杀,幸得门弟子救出,后易服避入海岛时再次被捕,拒降被害。着有《莆阳拙政录》、《春秋或问》、《论孟集解》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