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中国历史一错再错,永无止境
因为中国历史永远丧失了自身的“纠错机制”,而且永远会“任性、无知、僵化”地坚持错误到自身彻底崩溃为止。更说白了,中国人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而且更一味复古。所以中国的历史,古代错,今天错,未来错,永远错。这就是过去全部中国历史以及可能未来历史的真实情境。中国历史究竟错在了哪里?
我的答案是非常准确的:中国人的价值观错,世界观错,历史观错,总之,中国人的“三观”全错,更从而方法论错。错误的根源出在哪里?全都出在从周公到孔丘,到汉武帝,到历代所有封建统治者所顽固坚持、继承的全错的价值观,其结果,中国历史永远都只能在中国特有的“文化酱缸”之中全面、彻底、僵死地停滞。我还不说“不前”,因为中国人事实上全都不知道究竟人类的历史应该“向前”到哪里去。换言之,中国人永远都像蚂蚁、蜜蜂那样“活着”,只知道“亲、尊、长”的“天下”要求,而不知道自己的社会需求,更不知道自己还必须应有的精神追求,也即中国人根本就没有丝毫对于人类理性精神“真、善、美”的任何最起码追求的意识。这就是对于全部中国历史问题的最准确的回答。
下面,我即来具体谈谈,自古以来,中国人是如何从最初的错,到再错,到最终的错的全过程。最初的错来自周代统治者完全偏私地制作了《周礼》、《礼乐》的封建制度,而且更附着于占卜的完全不可知的“天命”;最重要的错则来自孔丘及其儒家,为了维护《周礼》、《礼乐》而造作了一套“仁义礼智信”的完全骗人的“教育”系统,这种“教育”把尊礼、信礼、护礼当作了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最基本的价值来看待,集中描述即“亲亲尊尊长长”这六个字,或三个字“亲、尊、长”,此即成为了全体中国人从生到死永恒终极的“价值观”;更关键的错则来自汉武帝,他通过“独尊儒术”把孔儒“亲亲尊尊长长”的价值观完全固化成为了后来两千多年,甚至永远不变的中国人的价值观。
按照老子全息逻辑理论的必然性:价值观的终极目标,与世界观的永恒结构、历史观的普遍程序,以及最终人生的方法论,是完全同伦、同构、同序的,也即,“亲亲尊尊长长”不仅成为了中国人终生的价值观,而且也成为了中国人终生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
从上所述,我们立即可以看到,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从周公开始的“制礼作乐”、到孔丘及其儒家“礼归乐清”的教育系统、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到历朝历代的“尊孔读经学儒”,总之,全都非常顽强地坚持维护孔儒意识形态的“文化传统”,实质即维护孔儒的价值观、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如此世世代代维护孔儒这三“观”和“方法论”的总的历史后果,即是今天文章题目必然的现象:为什么中国历史一错再错,没有止境?
今天的中国变了吗?既变了,又没变。说变了,是因为近代一百多年西方文化全新的意识形态对于中国人精神的状态形成了巨大的外部冲击,乃至改造;说没有变,是因为今天的中国,上上下下,尤其大量的中国文人们,乃至官方,仍然在继续要求坚持中国内在孔儒的“传统文化”,说白了,即是要求继续顽固地坚持孔儒的三“观”和方法论。
众所周知,如此坚持“文化传统”的必然的结果,就只能是中国过去历史的不断重复,请问,这样的中国历史,还能有未来文明起来的希望吗?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又是什么?应该由谁来确立今天中国人这最重要的“三观”和方法论?为什么还仍旧要继续坚持错误的“文化传统”?这实质上即是坚持中国错误的历史呀!
顺便指出,在全部中国历史之中,就只有一个人为中国人确立了正确的“三观”和方法论,即着作了《道德经》的老子。老子的“三观”和方法论是什么?我同样用三个字,或六个字来加以表述:“道、宝、德”或“道道宝宝德德”。什么意思?翻译过来,即今天人们全都懂得的“真、善、美”和“真真善善美美”。关于这两种表述之间的解释和说明,在我大量解老的文章之中早已解释过多回了。今天在这里就暂不赘述。最后总结一句话:不彻底改变全体中国人的“三观”和方法论,中国未来的历史会继续错下去!
② 历史为什么总是反复
高中历史老师回答您:
首先,我要指出的是,历史是人创造的,由于人(尤其是历史长河中的关键人物比如大国领袖)的得失造成历史反反复复是很常见也很正常的事。比如新中国早期历史,由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正确思想和某些领导人的错误,造成新中国早期历史出现极大错误,很多事务出现反复甚至倒退。因此,为了避免历史出现反复,必须要求人们顺应时代潮流,以正确思想指导人类前进。
其次,您提到的两个事情。1是人类登月。美国宇航员登月成功是在美苏两极对立格局大背景下实现的人们对于是否属实一直存有争议。那我们就认为它是真的,现在不是“没办法上去了”,而是当时无论是卫星上天,还是登月计划美苏两国都是处于一种疯狂的竞赛中的,两个国家那是拼尽全力去“显摆”去竞赛的。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滞涨”危机中,引起国际局势的巨大变化(举例:美国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并促成建交,此是美国方面的重要原因)。后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现在的美国对于登月,一是力不从心,二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登月已经不是国家的重中之重事务了。包括美国、中国等国在内,在航天事业上选择了稳步推进。
2是大飞机工程。新中国从建国起,在高精尖的科技上就受到西方的封锁限制甚至实施制裁。中国在这些方面一直如同战争年代一样坚持自力更生,自主研制发展,举步维艰。大飞机工程,说到底就是发动机问题。西方国家一直封锁技术、封锁人才。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我们研制出了一系列国产大飞机,比如运十。这不假。但是,按国际标准,运十之类的国产大飞机,还只是中型运输机,不算是大飞机。研制符合国际标准大飞机,推动国产民用大飞机、军用大型运输机、大型加油机、大型预警机问题上,我国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③ 历史大师们,请教: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循环
看看(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你就明白了
当然我不反对以上原因,但以上只是统治思想的核心,我补充一下历史上的朝代循环。
人们历来把中国历史解释成是一再重复的王朝循环史,这一传统的说法掩蔽了某些时期在循环表象背后发生的一些根本性变化。当然,诸王朝的兴亡确是呈循环式。凡是王朝的创立者总是一个有才干、有魄力的活动家,但是几代以后,在宫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子孙后裔,很可能变得软弱无能、放荡不羁。虽然有时会出现一个强悍的统治者或一个能干、忠诚的大臣来设法阻挡这种堕落,但总的趋向是朝下坡路走,直到成功的起义推翻王朝,重新开始大家所熟悉的循环。
不过,比王朝循环更为根本的是所谓的经济管理的循环。这种循环是从每个重要王朝刚建立时所共有的安宁和繁荣开始的。社会安定的恢复导致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相应地使收入增多、国库充实。但是,个人野心、家族影响和制度的压力这三者的结合必然迟早会使皇帝们去承担过多的义务。他们将人力和财力分散到公路、运河、防御工事、宫殿、宫廷铺张和边疆战争上。因而,每个王朝在它建立约100年后都开始面临财政上的种种困难。
为了弥补亏空,政府提高赋税,赋税大部分沉重地压在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自耕农头上。每个朝代开始时,自耕农总是占农民的大多数。但是,随着赋税的增加,他们愈来愈被迫将自己的小块土地让与大地主,而自己则沦为佃农。地主凭借与他们的财产相当的政治影响,只交纳微不足道的税,所以他们占有的土地愈多,政府的岁入愈下降,落在数目日趋减少的自耕农头上的赋税愈增加。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赋税增加,岁入下降,公路和沟渠的整修被忽视,生产率下降,最后是饥荒、盗匪活动和全面的农民起义。在这同时,边防可能也被忽略,招致游牧部落越境前来劫掠。常常正是这种内乱和外侵的结合,使摇摇欲坠的王朝溃灭,为新的开端扫清道路。
④ 为什么中国的历史在不断的“重复”
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历史都是在不断重复,历史一定会重演,否则经验就没有价值了
⑤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周期重复的问题
按照唯心主义论的观点,“五百年有王者兴”,所有的朝代更迭都是天命,人力不可违背。这套观点在古代大行其道,很有市场。
但是如果按照现代的政治经济学进行分析,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中国古代朝代兴替的脉络和规律。归根到底是人口—土地之间之间的供给结构矛盾。
基本上呈现以下规律:1、王朝兴起,政治清明,人口经过战乱大量减少,土地大量撂荒,人口土地供给充裕 。 2、王朝鼎盛,官僚逐渐腐化,人口大量繁殖,土地开垦到达一个限度,出现各种土地兼并苗头,人口土地供给出现危机苗头。3、王朝末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土地供给结构严重失衡,有限的土地无法满足巨量人口的需要,大量人口成为无地流民,社会危机出现。4、各种农民起义、叛乱,人口大杀灭,土地撂荒,王朝更替,开始新一轮周期。
⑥ 今天终于明白中国历史为什么会反复重演
历史是在艰难曲折中前进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结果。 因为艰难曲折,所以会重蹈覆辙,重演辉煌与悲剧;因为要前进,所以会有新的事物不断涌现,以至取代落后的旧的东西。
⑦ 钱穆 中国历史为什么循环
一家之言,言之成理即可。
农耕文明下,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相对缓慢,主要靠有限的土地、靠天气吃饭。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都形成了安土重迁,小富即安,小富之后就让自己变成地主,根本不会考虑整个阶级与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上下阶级的流动,就形成了循环。
⑧ 鲁迅笔下中国历史作为一种循环为何一再循环
一、鲁迅自幼浸淫的“历史循环观”
自先秦以来的古代社会,古代文化模式与文明程度没有实质发展或突破,“历史循环观”是社会普遍认可的历史观。这种史观源头在孟子时便有端倪,他在《孟子•滕文公下》说过:“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的政治主张和历史观是复古倒退的,以历史循环为必然,历史成为了毁了建、建了毁的游戏。[1]战国末年,吕不韦在战国后期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使“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结构具有自我运动、自我调节功能,成为完整体系。西汉正式将“五德循环”确立的同时,董仲舒提出了“三统”“三正”的历史循环论,历史循环思想在此具有两种完备的形态。在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把理论运用到史学实践,这种历史循环的传统史观就一直延续了下来。[2]在《三国演义》的得胜头回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这种思想的延续。
《论语》、《孟子》等古文经典对于古时的文人是从小便耳濡目染,日日背诵的,考过科举的鲁迅自然对此耳熟能详,对循环观的接受也是自然而然的。在这种历史循环观的影响下,一代代有革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是处于一种压抑状态的。鲁迅生于这样的社会,经历了家庭从小康到衰败,深刻体会这社会制度下世间的冷暖。他生活的中国也经历着从天朝上国美梦中坠落到任西方列强凌辱的境遇。他对现实充满着不满,而他厌恶现实,这种历史循环观的悲观主义就对他产生重压。王晓明对鲁迅接受着历史循环观的压迫有着异常敏锐的认识,他认为历史循环观及附属于他的历史“今不如昔”的观念阻碍着鲁迅对理想世界的憧憬,这种悲观的循环观告诉鲁迅,他的精神寄托——未来并不是真正的将来,而是过去,改变现状就要复活过去,但现实的既存势力比他更接近过去,而悲观将把他诱入失望的边缘。[3]
二、接受“进化论”——冲破“历史循环观”的狂喜
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求学时,鲁迅在新党总办的影响下开始接触新书,《朝花夕拾》中他回忆了初步接触进化论的过程。他不理会老辈给他参康有为变法的报纸,一有空闲便看《天演论》。至此,他便到处搜寻严复的书来看,《严复集第一册》中“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而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4]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循环观的质疑,未尝不使他那颗爱国的青年心中热血沸腾。
1902年,鲁迅到日本后,接触了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1907年在日本他把后来学习的泰勒斯、黑格尔、赫胥黎、保罗生等的进化观点整理论文《人之历史》,对严复的《天演论》作出了超越。他早期的论文《科学史教篇》《文化偏执论》、《摩罗诗力说》都有一条明确的主线,就是要立人立国,通过尼采式的超人启蒙,而使人人都有自己的独立声音,建立一个真正的“人”国。
他相信人性的进化,认为青年必胜于老年,注重对青年人的思想的引导培养。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他从根本上否定了“求安”而不思“养”、“保”的“历史循环观”。面对中国的旧道德观的冲击,他直直地占领“圣人之徒”的制高点来宣传他的新思想,怎样做父亲,就是要传统的人对传统做一个彻底的了断,用诚与爱培养下一代,让他们从旧的黑暗中解放出来,而“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扛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5]
鲁迅同时还对中国的传统的腐朽思想进行批判,他批评所谓的“国粹”,从语言文字背后来揭示民族的劣根心理而加以批判,他对不易普及的繁难文言古字猛烈抨击,他对统治中国的儒家思想作透彻的揭露:“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们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6]在他看来,孔子思想和儒术是杀人的“软刀子”[7]
三、进化论的湮灭——跌入历史循环的挣扎
对一种理论产生怀疑来自于实践中的挫败,而对一种理论怀疑而产生巨大的创痛感,是因为对这种理论曾经过分相信与推崇。接受了进化论,并对之进行一番考校后,鲁迅确立了自己新的信仰,迫不及待地要付诸实践,做一个新中国的启蒙人。然而《新生》杂志却在一阵喧嚷后流产了。《呐喊<自序>》记录了这一经历,也记载了鲁迅的心绪,他用各种方法麻醉自己的灵魂,竟然有想重新“沉入国民中”、“回到古代”,进入“历史循环”的旧的体制中。[8]
在他精神困苦和为生计奔波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他参加过的光复会的旧识在绍兴军政府当了都督,他被委任为绍兴师范学堂的校长。他内心的热情又被迅速点燃了,一切仿佛都在朝他曾梦想的那样在“进化”。他鼓励学生创办《越铎日报》,恢复了原来办《新生》的热情。然而,现实却很快让他失望了。王金发不仅不再维护革命的纲领,而且与原先的官僚勾结,摧毁了《越铎日报》编辑部。他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当部员,却又在有称帝野心的袁世凯压迫下过着抄校古碑以避文祸日子。[9]
“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们中国无关。现在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在这篇中,鲁迅先是揭露了被传统文化完全控制了的百姓,他们不是为了自己和国家而奋起的人民,而是按照传统的固定的思维,阻碍着历史的前进。鲁迅愤慨而痛苦的质问“‘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用了这许多好材料,难道经不过老是演一出轮回的把戏而已么?” [10]
鲁迅对“中华民国”抱有的憧憬烟消云散,经历了辛亥革命,他醒悟中国的近代革命所奉行的不过是农民的一种造反逻辑,在《学界三魂》中鲁迅说造反是中国最大有利的买卖。他一向的“青年必胜于老年”的进化思想,在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战伤痛的同时也从内心得到了瓦解。他发现了成仿吾等青年中的依然存在有革命投机思想,这与原来的小农造反在根本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他再次发出了警告“至今为止的统治阶级的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去推的时候,好像这椅子很可恨,一夺到手,就又觉得是宝贝了,而同时也自觉了自己正和这‘旧的’一起。‘奴才’做了主人,是绝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11]随着鲁迅的进化论的瓦解,还未接受阶级论的时候,他不住地跳入历史循环的困惑中,在其中悲痛挣扎。
四、鲁迅小说中循环的悲观生命意识
鲁迅极力想要摆脱悲观的历史循环论,甚至否定中国的所有传统文化,但正是这种不断挣扎而产生的决然反叛态度,反而说明了这种循环意识对他的生命浸透的深度。作为鲁迅在幼时便扎根意识的观念,这种循环的悲观不知不觉生长成意识的背景,即使被暂时遗忘,在某种境遇独自面对自己时,它便会不知不觉在生命中弥漫起来。鲁迅小说中就不时透露出的这种悲观的循环意识。
⑨ 春秋战国和五代十国,秦朝和隋朝,汉朝和唐朝,三国和宋朝,为什么都那么相似
题主提到的这些朝代中,秦和隋、汉和唐,的确都有相似之处,至于另外两组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1、春秋战国和五代十国区别很大,前者是华夏世界的秩序还未建立时的混乱时期;后者则是中晚唐以来大一统王朝逐渐崩溃的产物。
2、三国和赵宋更是两回事了,前者是东汉后期地方势力抬头的结果,至于北宋时宋、辽、西夏的状况则是五代后期中枢衰落、对边郡州县掌控力度下降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