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肇兴侗寨的鼓楼详述
侗寨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公共建筑物,是侗寨的标志。在侗族南部方言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鼓楼,是侗寨风光的一大特色。鼓楼具有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结构独特、用途多样等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民族民俗文物价值。
鼓楼的来源,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另有一种说法更加神奇,传说鼓楼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遗迹。古代外星人来过侗乡,曾修建火箭和飞碟发射架。鼓楼外形颇似发射火箭的支架,顶层阁楼的剖面恰如飞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筑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师赞颂鼓楼的歌词中,就那天神仙下界送礼钱的句子,耐人寻味。肇兴以鼓楼群最为着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之乡。寨中五团,共建有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蔚为大观。
鼓楼从外观观赏像一座宝塔,飞阁重檐,气势雄伟。全楼为木结构建筑,用四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顶层,另立副柱加横竖瓜于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穿合。传统为中央悬空一根为雷公柱、四根金柱为主承柱、四周有十二根檐柱的结构方法,象征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寓意天长地久。
鼓楼的平面均为偶数,一般有正方形、六边形、立面均为奇数重檐,少则一层,多达十七屋,高度多为二十米左右,逐层收缩,最高顶阁内放置牛皮大鼓。顶部为攒尖、悬山、歇山等形式,顶端置葫芦形塔刹。底部多数系正方形,中央置火塘,塘火终年不断。建筑类型有厅堂式、干栏式、门阙式、楼阁式、密檐式等多种。
侗寨建鼓楼,是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由全寨人集资修建。鼓楼的作用有:一是侗寨的标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三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要地。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鼓楼的来源,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另有一种说法更加神奇,传说鼓楼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遗迹。古代外星人来过侗乡,曾修建火箭和飞碟发射架。鼓楼外形颇似发射火箭的支架,顶层阁楼的剖面恰如飞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筑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师赞颂鼓楼的歌词中,那天神仙下界送礼钱的句子,耐人寻味。 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9米,占在78.3平方米。该鼓楼有一副楹联:鼓乐声声京城震动雄证当今盛世;楼阁巍巍侗寨欢呼讴歌天下太平。慢生活的黎平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座西南腹地的古老村寨开始频繁的出现在旅游媒体和互联网上。走进肇兴侗寨,看着老街上兀自奔跑的小孩,缓慢前行的老人,以及凝聚了百年风尘的鼓楼群,你先不用急着举起相机,在这里,可以被放慢的不仅是快门,还有你的生活节奏。
肇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乡镇之一。其鼓楼群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之乡”。
黎平到肇兴只有40公里,肇兴是一个乡级单位,肇兴有5个自然村(寨)分别称为“仁、义、礼、智、信”。共建有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其中以
智寨鼓楼最为美观。如果你想尽可能地捕捉到信息量更丰富的画面,一支广角镜头是少不了的。拍摄时一方面要采取低角度拍摄,同时也要注意因此而来的眩光问题。
虽然肇兴是一个出名的旅游景点,但由于当地的民俗和生活方式保存较好,跟中国很多的旅游城市比起来,肇兴的商业味道并不浓。居民有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丝毫不理会身边的背包客们好奇的目光和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外人的到来而改变多少。
B. 侗乡的建筑历史及典型
在侗乡,自古以来便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那么,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兴于何时,又有何历史渊源呢?
侗族,属古代越人的一支。侗族祖先在魏唐之时,就有“干栏”式建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魏书·僚人》就有“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的记载。“干栏”,用侗语来解译,即为“侗家的房子”。至今,侗族的木构建筑仍然保持了古代“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历史悠久,从古代有关文献对侗族木建筑的代表作鼓楼的描述中可见一斑。明朝邝露《赤雅》记载:“以大木一株埋于地,作独脚楼,高百尺,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落锦鳞矣。攀歌唱饮啖,夜归缘宿其上,以此自豪。”鼓楼亦称罗汉楼,清代官修《广西通志》说:“春以巨木埋于地作楼,谓之罗汉楼。”从三江县保存至今的高定独柱鼓楼的形态我们就可以看到巨木埋地独脚楼的影子。
可见,侗族鼓楼的最初形式,当是独脚楼——“依树积木”为之,形如鸟巢,故侗语称之为“共”(鸟巢)和“百”(堆垒)。现今见到的吊脚楼、井亭、凉亭、戏楼以及鼓楼等建筑,均保留了埋巨木作中心柱的古老“独脚”建造方式。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从形式上分为歇山式(俗称屋顶形,因侗族房屋多为歇山顶形而出名)和攒尖顶式(俗称伞顶或尖顶)。鼓楼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有木楔,结构精巧,造型美观,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鼓楼一般高达十多米,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它与居民相比,从高度上、功能上和造型上看都是不一样的。鼓楼形似宝塔,最早是为了便于人们有一个集会的场所以及击鼓传信息而建。所以在侗族村寨中,人们常常环绕鼓楼建造房屋。侗寨中,高高的鼓楼矗立中央,居民环绕在周围,依山势层层延展,这种格局体现出侗族亲和团结的文化内涵。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
在古时候,鼓楼的设计比较简单,外形也没有现在这么漂亮,但是随着鼓楼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它又增加了很多附加功能,比如娱乐、休闲、对歌、多耶舞蹈(因此,有些地方也将鼓楼称之为多耶楼)、议会等等,人们就给它做了更多的装饰,以致发展到现在的样子。 风雨桥亦称花桥,兴始于汉末至唐代的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现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极富民族气质。狭义上,指侗族的一种交通风格,广义上指百越交通建筑风格,通常由桥、塔、亭组成。风雨桥大多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用木料筑成,靠榫衔接,风格独特,建筑技巧高超。桥梁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桥身以巨木为梁。从石墩起,用巨木结构倒梯形的桥梁,抬拱桥身,使受力点均衡。桥面铺板,形成长廊式走道,两旁铺设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石桥墩上建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桥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凤朝阳,鲤鱼跳滩、坐狮含宝形状。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还配以彩画,点缀其上。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可久经风雨,仍然坚不可摧。风雨桥是侗族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侗乡,纵横交错的溪河上都建有风雨桥,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河床的宽度大小,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风雨桥。大多数的风雨桥为亭楼式,长廊顶部竖起多个宝塔式楼阁,楼阁飞檐重叠,桥身庄重巍峨。桥面两侧有精致的栏杆和舒适的座位,可供人们憩息。桥壁上或雕或画有雄狮、蝙蝠、凤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图案,形象诙谐洒脱,古香古色,栩栩如生。
C. 侗族鼓楼文化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侗族鼓楼文化
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风雨桥的建设即利于交通、休息避雨、会友、观赏江面风景,同时可美化侗寨环境,所以,风雨桥又叫花桥。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凡有鼓楼的寨子必是侗寨。同时也是吉祥的象征,是兴旺的标志,是侗族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侗族鼓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位于贵州黎平的述洞独柱鼓楼,就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
侗族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鼓楼,顾名思义,内设有鼓。鼓楼最顶层悬挂着一面长鼓,平时村寨里如果有重大的事情,就会有人登楼敲鼓,召集村民商议。在侗族历史上,凡有外来官兵骚扰,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从外观上来看,侗族鼓楼是一种极富有视觉效果的建筑。一座建好的鼓楼,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塔尖犹如芒剌一般,直刺苍穹,。中部是层层叠楼,形如宝塔的楼身。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六角的俗称“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翘角,它的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鼓楼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宽大结实的长凳,供人歇坐。中间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说,鼓楼的形态的最显着的特点是,大体上在不脱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揉合汉族密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楼塔形。鼓楼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高密度重檐叠加的楼体塔身。鼓楼在重檐数上皆为单数。侗寨建鼓楼都由全寨人集资修建。
鼓楼的用途还相当多:一是侗寨的标志,有鼓楼就有侗寨;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如肇兴五个房族五座鼓楼);三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重地;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登楼击鼓)。一句话,鼓楼就是侗族人民希望和精神的寄托,是全寨政治、文化、娱乐和社交的中心。由于鼓楼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鼓楼的修建成了建寨的第一要务,那就是建寨要先建楼。有寨先有楼。
侗族鼓楼,作为一种侗族文化,将永远随着勤劳勇敢的侗族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D. 鼓楼的外形
侗寨鼓楼,外型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大概是11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坦,约10平方米左右,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锅,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翅起,给人以琳麋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建于清初,距今有300年历史的贵州从江增冲鼓楼为宝塔形,双葫芦顶,楼高25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内有四大柱,每根直径为0.8米,高15米,每柱之间距离为3.6米,构成高耸的锥形方架,为鼓楼的栎梁骨干部分。距内四大柱的外围3米处,竖有8根高3.5米的支柱,将四大柱团团围住,并以穿枋与内四柱相连,呈辐射形状。再叠上数层,每层则用8根短瓜柱层层叠竖,依内四柱将穿枋逐层缩短,紧密衔接,竖到第11层。四大柱的上面即第11层的上面,另立有两层八檐八角的伞顶宝塔,为鼓楼的顶部。
E. 侗族鼓楼的历史沿革
追溯鼓楼的起源,也许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了。关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献中亦多有记载。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魏书》中有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不过,巢居只是还未完全开化的民族简陋的住屋而已,但从起源上看,所有干栏式木构建筑都同巢居有渊源关系,鼓楼当然也不例外。
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者三、五十户。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上述纪堂侗寨的三座鼓楼即其一例,这在侗乡是常见的了。
F. 侗寨鼓楼的来历或形成
侗族深受汉族宗法观念的浸染,故单姓同宗村寨只建一座鼓楼,而杂姓村寨,则每一姓氏各建一个鼓楼。
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是侗寨的象征。一寨建设之始,必先建鼓楼。只要望见了高高的鼓楼,便可知道必有侗族居住。由于侗族深受汉族宗法观念的浸染,故单姓同宗村寨只建一座鼓楼,而杂姓村寨,则每一姓氏各建一个鼓楼。
鼓楼是每寨“款首”(寨主)召集村民处理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有关生产、生活、娱乐、祭祀等重大事务的地方,是侗寨的“政治”中心,又是文娱的中心。
罗星棋布的鼓楼点缀着侗乡大地,从最北的湖北利川到最南的广西融水,从最西的贵州镇远到最东的湖南城步,无一不遍布着鼓楼。纵观整个侗族地区,共有鼓楼八百多座,其中广西有近三百座,贵州有三百余座,湖南省有二百多座,湖北省内有十余座。
侗族鼓楼的历史悠久,但其究竟源于何时何地,现在已是无史可稽了。据考古学可知,干栏式建筑的雏形——独木巢居早在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而现存有关侗族鼓楼的记载最早是明代,揆诸史籍。
明邝露《赤雅》中载:“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独脚楼,高百尺,烧无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鳞矣。扳男子歌唱、饮瞰,夜缘宿其上,以此自豪。”
明万历三年(1575)《尝民册示》载:“……或百余家,或七八十家,三五十家,竖一高楼,上立一鼓,有事击鼓为号,群起踊跃为要。”
清雍正《广西通志》载:“(侗)人……春以巨木埋地做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谓之罗汉楼。”
清干隆《玉屏县志》载:“南明楼即鼓楼,明永乐年间建……其始基以坚础,竖以巨柱,其上桷题栌之类,凡三层。”
清嘉庆李宗《黔记》载:“黑苗(侗)……诸寨共于高坦处建一楼,名聚堂,用一木竿,以悬于顶,名长鼓,凡有不平之事,则登楼击之……”所谓“聚堂”,乃聚众集会之场所,与侗语中的“堂卡”、“堂瓦”含义相同。
从这些记载可知,虽然称谓各异,完整的“鼓楼”形式在明代出现在侗乡当是确凿无疑的。而各地侗乡现存鼓楼建造时间,大多数建于清代。如贵州从江县的曾冲鼓楼始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广西三江林溪乡的高友大寨鼓楼建于清干隆十八年(1753年),贵州榕江县的车寨鼓楼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广西龙胜平等乡寨上的盘高鼓楼、吴氏鼓楼分别建于清干隆年间(1736-1795年)和清光绪九年(1833年)。可见,侗族鼓楼在明时就已建有,至清朝中、晚期才兴盛。
在侗语中,鼓楼亦有多种称谓,如:“百”(bengc),堆垒,意为木头堆积而成得房屋,矮小的棚子。“楼”(lougc),出现在祭祖歌中,为汉语借词。“堂卡”、“堂瓦”,意为众人议事的场所。
综观汉语史料及侗族民间对鼓楼的称谓,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概言之,不外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源于形,有“百”或“楼”、“独脚楼”;二是因其用,称之为“罗汉楼”、“聚堂”、“堂卡”、“堂瓦”、“鼓楼”。
关于鼓楼的来历,侗乡的民间传说又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的版本,从中你也许能窥探到一丝来自侗民族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的信息。
传说在很久以前,官兵经常到侗家村寨烧杀掳掠,致使侗民日不能安,夜不能寐。于是,“寨老”召集一些德高望重的侗民聚议协商,就如何抵御外族入侵展开讨论,之后做出决定:在寨旁或寨中地形较高的位置建造一个简单的了望哨,安排侗民在这里轮流放哨观察,若发现敌情就立即发出警示信号,让村民做好准备,以抵御来犯之敌。从此以后,无论是安全上还是生产上的大事情,侗民们都会到了望哨共同议事协商,渐渐地了望哨就成为侗民商讨大事和进行娱乐欢庆的首选之地,后来,侗民就逐渐将了望哨改建成鼓楼。
后来,鼓楼都悬挂牛皮长鼓一面,村寨里如有重大事项,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如发生火灾、匪盗,也击鼓呼救,这样,寨寨相传,信息很快就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所以,鼓楼、长鼓在侗族人心目中至关重要。
妙手天成:侗寨鼓楼建造时
鼓楼一般由各村寨群众投工献料,集资筹建,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设计,自行建造。而一座鼓楼的建造,往往要花上两年的时间。
鼓楼是侗寨团结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与齐心的表现。楼下宽敞的火塘边既是全寨人赛芦笙、踩歌堂等欢聚的好场所,也是重要事情的议事厅。平日又是老人们歇息谈古,青年们谈情说爱的约会之地。
侗寨鼓楼的建造首在选址,受汉族风水学说的影响,侗人以寨中的吉祥之地为衡量指标,鼓楼必须是在“青龙”、“白虎”、“金鸡”、“银蛇”四大吉祥地中选择其一,作为建造位置方可。毋庸讳言,风水的语言是古人的环境景观系统学说。
一般来说,建造之地一定要高于民居,一定要拥有居高临下的建瓴之势,这样才能俯瞰全寨、从容示警。此外,还要看与周边的地理小环境是否相生相宜,要使鼓楼与村寨尽可能地相映成辉。总之,鼓楼所立之处往往是寨中最高、最宽、最美,最养眼和最利于人群聚散的地方。如此良苦用心,凸显了鼓楼是侗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圣不可侵犯之地。
鼓楼一般由各村寨群众投工献料,集资筹建,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设计,自行建造。而一座鼓楼的建造,往往要花上两年的时间。在侗乡流传下来的歌本《赞鼓楼》中就有一段歌词这样写道(意译):
寨老号召众周旋,掘土运石地基建;
捐款只怨家底薄,奋力献工争上前;
长者高唱拉木歌,壮者恐后争在先;
鼓楼主柱先到位,众人齐心多周全;
吉日在近不在远,木匠着急来拉线;
座山朝向细看过,年月日时都应验;
择一良辰柱竖起,大梁架上挂红联;
建树鼓楼寨兴旺,顾及全寨寿延年。
众所周知,风雨桥与鼓楼堪称代表侗族建筑艺术的双峰。“竹木一身坚如铁”乃是文豪郭沫若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桥所题之诗句,而用这七个字移注侗寨鼓楼,也是一样地贴切。因为它准确地道出了鼓楼建筑的特征。
看过侗寨鼓楼的人,不得不说这是妙手天成的杰作。而侗家匠师,堪称建筑工程上的“魔术师”。修筑鼓楼时,既没有如《营造法式》所规定的建筑标准和图纸的使用,仅凭着一根再简单不过的“香杆”和“线”做标尺,就可以计算出构建鼓楼的各木构件的大小尺寸;也没有《鲁班经》总结的歌诀可以走捷径,却有如神助般地造出层层叠起的飞檐和精巧的四角攒尖顶;更没有如清宫造办处必等待“样式雷”的烫样出来方可动工,全靠一颗成竹在胸的匠心妙用,辅之以经验,就能让一座座雄伟壮丽的侗族鼓楼拔地而起,屹立百年。
鼓楼的外形揉合了侗族传说中的“仙杉”树意象和汉族密檐式塔的效果,拥有塔的形,楼的顶,别具一格。鼓楼按样式分有厅堂式、干栏式、密檐式等。按承重方式分多柱和独柱两类,多柱即四根主柱十二根衬柱;独柱即由一根中柱支撑,直立于鼓楼中央,直伸顶端,底层四根衬柱。按楼层分有三、五、七、九层乃至十五层不等。不管样式如何变化,鼓楼之所以称为鼓楼,是因为顶层均置放齐心鼓。
无论何种鼓楼,一般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为顶尖部,用一根长约三米的木柱或铁柱立于顶盖中央,并套上由大到小的五至七颗陶瓷宝珠,呈富贵吉祥寓意的宝葫芦形。顶盖多为绚丽多姿的伞形攒尖顶,又可细分为四角攒尖、六角攒尖或八角攒尖。顶盖之下是钩心斗角的人字格斗拱,像蜂窝百孔窗,其周围木雕像燕窝垒泥点。中部是层层叠楼,形似宝塔楼身。楼檐一般都是六角,亦有简便的四角或复杂的八角。每方檐角均为翘角,层层叠叠,重檐而上,煞是好看。檐板之上多雕塑禽兽,神形兼备。鼓楼下部多以四根高大杉木为主柱,从地面直通楼顶,撑起整个建筑。楼内或雕塑,或绘画,山水花鸟,栩栩如生。底部多为正方形,楼四周设有木质长凳,供人歇坐,中间是圆形大火塘。
整个鼓楼建筑独特,纯系木质结构,以杉木凿榷衔接,不用一钉一铆。没有图纸,数百根梁、柱、枋的尺寸全凭心造,竟能上下吻合,采用柱杆支撑桁架,暗合力学原理。与当代科班出身的建筑师来比较,论出身,侗族的能工巧匠无疑是野狐禅了。论能力,他们似乎不可能造出现代的摩天大楼来。但是别忘了体量巨大的摩天大楼的背后是巨无霸的现代施工工具的强力支持。条件并不平等,如果把二者放在类似鲁滨逊漂流的荒岛上,只给他们最简单的工具,斧头、木杆、和绳子。施工材料只有原始丛林和沙土,在这样公平的起点上让他们同台竞赛,看谁能先建起一座高楼?尽可能地想象这一极富喜剧色彩的场景吧:一边是失去现代高科技利器的建筑师们素手无策,另一边却是侗家匠人伐木开料。
没有太多科律与圭皋的束缚,反倒让侗家人创造的天性得到了自由地发挥,鼓楼便是侗族人的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性物化的最好结晶之一。正所谓:运用之妙,系乎一心。
管中窥豹:黎平肇兴鼓楼群
冲天柱代表年,四根立地大柱代表四季,十二根副柱代表月,即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平安康乐之意。
蜚声中外的鼓楼,以卓然的姿态屹立在大地之上。在烂若星辰的侗寨鼓楼中以三江侗寨鼓楼、黎平肇兴大寨鼓楼、三江马胖鼓楼最为出众。限于篇幅,笔者只能介绍一下曾被媒体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古镇之一的黎平肇兴侗寨的鼓楼。
肇兴亦名肇洞。肇兴河清澈透明,蜿蜒曲折,穿寨而过。全寨为黎平县最大、最古老的侗寨之一。寨内有五座气势雄伟的鼓楼和四座建筑独特的花桥。寨中一条东西向的主街,两旁是学校和民居,清一色的青瓦木楼。五座鼓楼恰如五朵荷花,分布在仁、义、礼、智、信五个自然寨。
鼓楼始建年代不详,文革初毁,1981年至1983年先后重建。五座鼓楼风格不同,有七层、九层、十一层,最高的十三层。建筑工艺的共同特点都用一抱粗的杉木为柱,穿榫街接,不用铆钉,有十六根柱子落地,其中一根直通楼顶。不落地的一根古杉为冲天柱,旁边是四根合抱的立地大柱,外围是十二根略小的副柱,由这十六根柱子顶起冲天大柱。据说,冲天柱代表年,四根立地大柱代表四季,十二根副柱代表月,即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平安康乐之意。
肇兴鼓楼群的仁寨鼓楼高21.7米,为七重檐八角攒尖顶;义寨鼓楼高25.8米,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礼寨鼓楼高23.1米,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信寨鼓楼高23.9米,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座鼓楼的彩塑、绘画装饰各有特色。
五座鼓楼中最美的是智寨鼓楼。智寨鼓楼为九重檐四角歇山顶,通高14.8米。由十六根柱子构成骨架,中间四根柱子直贯顶层,四边为十二根副柱,略小于中柱,用逐层内收的染方金瓜柱支撑,层层挑出屋檐,类似宝塔。顶部如意头下各级均为八角形翼角高翘。屋脊之上泥塑小葫芦宝瓶,其翼角塑小鸟,玲珑雅致。鼓楼的檐层铺小青瓦,屋脊白色,塑有狮、虎、凤等。楼内雕梁画栋,书有六幅楹联。正面一至三檐之间塑有“双龙抢宝”。楼上置有皮鼓,遇有重大事情,由寨老击鼓召集寨民共议。鼓楼基面约70平米,中央设有火塘,几乎常年四季有火,四周有长条木凳,供人憩息,或吹笙谈唱,或摆古谈天。楼前有鹅卵石镶的歌坪,楼的对面是戏台。
G. 侗族鼓楼的侗族简介
侗族人民擅长建筑,而且其建筑独具特色,侗族寨寨都有鼓楼叠立、花桥横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的特有风光,但又楼和风雨桥最为引人注目,它的整个建筑以不用一钉一铆而闻名于世。历史上鼓楼是侗族人民作为族姓群体的外形标志和集会议事及娱乐活动的场所,一寨一姓一鼓楼。肇兴的鼓楼群是鼓楼建筑中的精品,最具代表性。地坪风雨桥始建于光绪年间,历史比广西三江程阳桥还长,很具观赏性。岩洞镇述洞的独柱鼓楼,其建筑技艺高超,历史悠久,它是侗族鼓楼的雏形再现,具有很高的科考研究价值。黎平侗族建筑师在深圳、贵阳、上海、北京等地,乃至日本等国处处留下他们辉煌的建筑业绩,其建筑艺术,令世人惊叹不已。
在侗寨,寨寨有鼓楼、花桥、戏楼、寨门、吊脚楼。鼓楼、花桥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株奇葩,古村寨和吊脚楼民居被誉为“传统文化明珠”和“民间收藏的宝藏”。全国现存鼓楼630余座,花桥500余座,黎平就有鼓楼320座,花桥 290座,均占全国50%以上,是“鼓楼、花桥建筑博物馆”;肇兴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自然寨,称为“侗乡第一寨”,有五座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楼,肇兴鼓楼群已被列为世界基尼斯纪录;述洞村独柱鼓楼是侗族鼓楼的雏形,已被列入世界基尼斯纪录;高寅侗寨现存明朝初期建造的吊脚楼10余栋,是非常珍贵的文物。目前,地坪风雨桥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楼、花桥都是侗族最有特色的代表性建筑,由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自行设计,无需图纸,匠师仅用一根竹竿做的“香杆”作为构件尺寸。鼓楼造型丰富,形体变化多样。底层4排16柱,底部四角重檐,上部八角密檐,顶部为四角攒尖、四角歇山或八角攒尖。鼓楼的层数都为奇数,有九至二十多层不等,因为侗族先民认为奇数是阳数,寓意吉祥。鼓楼一般高三至五丈,鼓楼底部通常宽约二三丈,有的围栏杆、有的空敞,中间设“火塘”,四周有长凳供人休息。风雨桥桥上建长廊和桥楼,十分壮观。鼓楼、风雨桥楼檐层叠,覆盖小青瓦,檐角彩塑龙凤、花鸟泥塑,封檐板上彩绘人物故事、历史传说、传统习俗。80年代,黎平鼓楼花桥模型参加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30多个国家的使节参观后,赞叹说:中国侗族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
H. 侗族鼓楼风雨桥的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相关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
鼓楼
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从江县高增侗寨鼓楼高达二十余米,十三层次;黎平纪堂侗寨一寨就有三个鼓楼,侗寨风光可说十足了。
追溯鼓楼的起源,也许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了。关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献中亦多有记载。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魏书》中有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不过,巢
上湘鼓楼
居只是还未完全开化的民族简陋的住屋而已,但从起源上看,所有干栏式木构建筑都同巢居有渊源关系,鼓楼当然也不例外。
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者三、五十户。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上述纪堂侗寨的三座鼓楼即其一例,这在侗乡是常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