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哪个朝代建立了科举制
科举制指的就是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吏的制度。
最后科举制度它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生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发展到了最繁荣的时期,更加明显地显示出了这一政策的先进性,同时他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以上内容仅是小编的个人观,如有错误,请多多谅解。
⑵ 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
1、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2、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3、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与办事效率。
4、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5、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6、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7、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⑶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一般认为始于隋朝,但也有说始于唐朝的。科举制给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非常大,唐代之后的中国官场,几乎朝臣和官吏全部都来自于科举。科举制度深深地影响到中国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⑷ 科举制是哪个朝代创的在历史上的影响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着的特点。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积极影响: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⑸ 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在当时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隋朝科举制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的),始置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
意义如下:
1.扩大选官范围,扩大统治基础
2.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庶族地位提高,抑制门第主义
3.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社会的公平发展
4.稳固了封建君主统治
⑹ 简明中国古代史简答题科举制是哪个朝代创设的,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皇朝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创设于隋朝。(3 分) 隋文帝时废除魏晋以来按门第高低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 官吏。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3 分) 科举制度产生后,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以后仕人进入官场的必由之 路。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数百年来世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使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贫寒子 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 为庶族地主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 这一制度 1905 年被清政府废除
⑺ 科举制建立于哪个朝代,其主要功用是什么
中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其主要功用:
1、打击世家势力
2、扩大统治基础
3、发掘人才
4、控制思想
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概述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吴敬梓才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场的不朽名着。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发生了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停止科举的上谕。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文科和武科)制度。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制度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除,历时1200年。其考试程序与文举基本一样,只是内容与时间的不同。在中国科举史上,自唐以后,历来是文武两科,殊途并进。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历来重视文科,文科一直占据科举的统治地位。
⑻ 科举制形成于唐朝,科举制对后代有什么影响
科举制度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开创,相当于国家正式开始了国家级的教育制度建设,而教育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一定是最最重要的事情,科举虽然不完善,但是也是从多方面未中华文明后来的发展带来本质上的变化。
科举制度另外一方面来说也间接地压抑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压制了对技术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按说中国对数学的认知不必西方晚,还更早,可是确估计主要用与手工艺行当了,而缺乏深入的研究,毕竟当官有权才是最高贵的普遍意识深入民心了,哪怕今天都还很严重。总的来说,科举仍然是伟大的,中华民族能有今天,科举制度功不可没,这也是中国今天能在多民族多民俗下仍然能形成统一思想文化认知的主要原因所在。
⑼ 科举制度有何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9)科举制是哪个朝代创设的在历史上有何影响扩展阅读
科举起源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创建于隋朝,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平民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基本就是靠科举。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很高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