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藏族文字创立多少世纪
藏族文字起源于公元七世纪,距今已有14个世纪。
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派遣藏族语言学家吞弥·桑布扎到北印度学习梵文,回国后引用梵文字母创制的。雍仲本教则认为藏文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吐弥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学、拜师。返藏后,仿梵文“兰扎体”,结合藏文声韵,创制藏文正楷字体,又根据“乌尔都体”创制藏文草书。但这一传统观点已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他们以为创造藏文的并不是被人们一再颂扬的吐弥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来记录原始宗教经典的。甚至有的学者倾向于认为“藏文是依据象雄文创制的。
Ⅱ 藏文书法的历史渊源
藏文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藏族社会已有了文字,最早的藏文叫达斯奔益。在它的基础上雍仲本教的创始人丹巴辛绕时期出现了大玛尔文和小玛尔文,还产生了天成文和斯益文。那时已有了书法艺术,并产生了艺术流派。 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蕃英主松赞干布的名臣吞米桑布扎以玛尔文为蓝本,并参照古印度的古巴达文创制现行的藏文,并确定了乌金(楷书体)和乌梅(行书体)两大书体。 在吐蕃王朝时期,先后产生了八大乌金体。吞米桑布扎创制的乌金体叫蟾蜍体。其后陆续出现了列砖体、串珠体、稞体、腾狮体、雄鸡体、鱼跃体和蜣螂体等。乌梅体则产生了丹体和黎体两大流派。此外,在吐蕃第三十五代赞普赤德松赞时期出现了独特的密文体、伏藏体、幻妙体等专门用于书写密宗内容或用于伏藏的书体。字体多达40余种。赤德松赞时期的高僧努·桑杰益西也独创了一种新书体。 大约在前弘期和后弘期之间,大书法家琼布玉迟参照绘制坛城的坐标原理规定了乌金体每个笔划的位置、走向及长度,并一一定名,从而实现了乌金体的规范统一。从那时到今天,虽然乌金体书写流派有好几派,然而其大的格局上相去不远。 前弘期至后弘期之间约100年,其间出现了帕萨体。 后弘期以来,藏文书法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随着弘法,大量的编译、誊录经卷客观上促进了藏文书法艺术、制墨工艺和造纸技术的提高。每有大部头经卷的誊抄工程,便会邀请当时的那些书法高手共同誊录。比如,十二世纪中叶,大译师仁青桑布在组织修订并补译佛经时,邀请了全西藏最着名的书法家们,用兰靛纸和复合纸抄写了几十部经文,并要求卷与卷、部与部书体一致。十三世纪,萨迦班智达和八思巴修成萨迦南寺。寺内大殿西墙内修起了经书墙,动员全藏区的书法家、誊录师来抄写佛经,“砌”成了由8万多部经书组成的经书墙。 上述这类誊录活动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白徂体是专门用于书写经卷的乌梅体,也是这个时期产生的新的书体。白徂体又分有斜挑、无斜挑和朱徂体。 正如前述,乌金体中琼体、尼体和康区体的相继出现,也是刻板经书的需要。特别是琼体又成为金写佛经,尤其是《甘珠尔》、《十万颂》、《丹珠尔》的最主要、最庄重的书体,书艺达到了最精美的程度。萨迦王朝时期产生了弯腿朱匝体。不仅萨迦法王发布的政令是用这种书体书写,甚至碑刻文也用这种书体。噶丹颇章时期,政令则采用长腿朱匝体书写。到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娟秀的短腿朱匝体成为西藏地方政府政令书体。徂同体、徂仁体、徂玛酋、酋体、酋钦等是后弘期出现的书体。徂同体、酋体等又分雄体、拉体和尼体以及伊体等。 书写迅疾、形体优美流畅的酋体和酋钦体(大草)是后弘期,特别是上世纪和本世纪书法艺术的一大成果。酋体和酋钦已成为最实用、书写最快的书体被广泛地运用。后弘期书法艺术繁荣的一个显着例证是多种书家体的出现。觉罗体、恰罗体、贵罗体、多丹体、央丹体、仁布体、美妙体、八思巴体等等,都是后弘期以来的历代大译师、学者或书法家创新的藏文新书体。 从藏文产生以来至今,先后共出现了上面书体。其中常有的有乌金、徂仁、徂同、朱匝、白徂和酋体等。特别是酋体运用最广。 藏族历来十分重视书法艺术,重视书法练习。孩童入学之初的头几年,主要是学习书法,打好书法功底。习字之初从徂仁体开始。并且在西藏地区一般是用习字板练习。待习字板上达到一定书写功底后方准其在纸上习字。一般有书法功底的人能书写六七种书体,其目的在于能够视情而书写不同书体。字体或书法作为文人的脸面,人们很重视书写艺术。旧时文人致书他人,多含显示自己的书法功底之意。 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法,书法是属于大五明的工巧明的一个小分支。工巧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几乎统括了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当然,医学、历算不包括在其中。纸张的制造、各种墨汁的研磨调制也是包括在工巧明中。因此,以精通大小共十明为治学最高目标的藏族学者,自然把书法作为学识功底加以研习并在各自的论着中加以阐述或作专着加以论述,其中必涉及造纸工艺。
Ⅲ 1藏语是什么时候创造的
藏文(བོད་ཡིག),指藏族使用的藏语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适用地区主要有:中国境内的藏族人,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内的一部分人。藏文属于音位文字类的元音附标文字,[1] 关于藏文的起源有两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是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派遣藏族语言学家吞弥·桑布扎到北印度学习梵文,回国后引用梵文字母创制的。雍仲本教则认为藏文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
据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吐弥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学、拜师。返藏后,仿梵文“兰扎体”,结合藏文声韵,创制藏文正楷字体,又根据“乌尔都体”创制藏文草书。但这一传统观点已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他们以为创造藏文的并不是被人们一再颂扬的吐弥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来记录原始宗教经典的。甚至有的学者倾向于认为“藏文是依据象雄文创制的[2] ”。
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认为藏文改造自梵文者认为这种改造关系就是“能一一转写”的原因;而认为藏文自起自象雄文者则认为这种能力是藏人为了能不有损地诵读佛咒而改添定制的。不过,即便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藏、梵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文,藏文虽能毫不有损地复述出梵文的语音,却对其意思仍毫无办法,还是只能倚靠翻译。另外,在汉藏语系诸语中、同时也在中国各族文字中,藏文的历史长度、文献丰富程度都仅次于汉文。
Ⅳ 藏族有多少年的历史
传统观点认为,藏文是松赞干布时代由吞弥·桑布札仿照古代梵文创制的,距今约1300余年。然而,一些专家从目前的考古成果和史料记载中发现,藏族有文字的历史很可能早于1300年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负责人、副研究员赵慧民介绍,考古工作者曾在距今已有1275年历史的西藏朗县列山墓群中发现长1米左右的条形木构件,其上书有墨写的单个字母,字母与现代藏语中的元音字母相似,字体较为成熟。
赵慧民认为,木构件上的文字应该是区别吞弥·桑布札所创文字的另一种成熟文字,这证明早在吐蕃时期,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
西藏文献中多有吞弥·桑布札创造文字的说法,而《善逝佛教史》记载:“参据蕃语实际,乃创三十字母及四元音”,这段记载似乎暗喻早在吞弥·桑布札之前,人们已经在使用一种“蕃语”了。
赵慧民推测,吐蕃王朝初期,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域生活的人们已经广泛使用文字,而且那时的文字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他还认为,藏文字母的发生、发展是勤劳、智慧的人们在长期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并非个人的伟大行为。早在吞弥·桑布札创造现今通用的藏文前,藏族文字可能就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到了吐蕃时期则在字体、文法、发音上经历了较大变化,后世人们出于“英雄崇拜”心理,才演绎出“创字”的说法。
与赵慧民有着同样观点的还有西藏着名民俗学家、西藏大学客座教授赤烈曲扎。据赤烈曲扎介绍,在西藏苯教徒撰写的大量史书中,藏文起源被认为距今4000年以前,当时人们使用一种叫“玛尔文”的文字。另外,象雄文也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使用的文字,而据苯教典籍记载,苯教的创立至少已有8000年的历史。
他认为,“玛尔文”当时仅在王室成员间和祭祀中使用,由于缺乏群众基础而导致了该文字的最终消亡。松赞干布时期崇佛灭苯,几乎烧掉了苯教所有经文,使象雄文字成为千古之“谜”。
另据考古发现,吐蕃时期的石碑、敦煌出土的藏文史书、钟文中有很多文字与吞弥·桑布札创造的文字书写法不同。
赤烈曲扎说,如果吞弥·桑布札之前没有文字,那么仅靠口头相传,史书对吐蕃时代前苯教、42个部落以及松赞干布之前32代赞普的历史不可能记载得那么详尽。而且语言和文字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吞弥·桑布札创字的说法“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事实”。
Ⅳ 藏文书法的书法简史
藏文创制年代,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藏文创制于公元七世纪,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由吞弥桑布扎所创制。另一种观点认为,藏文产生于向雄即今阿里地区,产生于丹巴辛绕创立雍仲本教时期,即藏文创制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一、丹巴辛铙时期的藏文及书体
依照藏文产生于丹巴辛绕雍仲本教时期这一观点,最早的藏文书体叫达斯蚌益。与达斯蚌益同时代产生了另外几种藏文书体:拉颇益给、司益、玛益(玛尔藏文)。在这几种书体中,运用最广、最流行的是玛尔藏文。玛尔藏文分为玛钦、玛琼两种书体。
二、吐蕃时期的藏文及书法
认定藏文创作于公元七世纪这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到了公元七世纪,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以玛尔藏文为蓝本,参照古印度谷巴达文创制了新藏文。这就是至今我们所使用的藏文。它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
西藏的文化古老、悠久、深厚、博大,它诞生在世界屋脊这块神奇的大地上,具有淳厚的高原气息、浓重的乡土特质和明丽的雪域色彩。它的文学、哲学、医学、音乐、绘画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这些灿烂文化的背后,都离不开流畅优美的藏文书法艺术。藏族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书法艺术,重视书法练习。孩童入学之初的头几年,主要是学习书法,打好书法功底。在西藏地区一般是用习字板练习。在习字板上达到一定书写功底后,才能在纸上写字。从藏文产生以来至今,先后共出现了乌金、徂仁、白徂和酋体等数十种字体,书写迅疾、形体优美流畅的酋体,成为最实用、书写最快捷的书体被广泛地运用,字体或书法是西藏人民非常重视的一件事,经过刻苦练习,一般有书法功底的人能书写六七种书体,经过千百年来的沉积,有关藏文书法的书经、笔论,有上百种之多,藏文书法早已成为祖国艺术宝库中的瑰丽珍品。
Ⅵ 西藏历史最早有文字记录是什么时候
西藏发源:7世纪,吐蕃王朝兴起,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所以唐代汉文典籍用“吐蕃”来称呼吐蕃王朝,同时也指吐蕃王朝所占有的地域,有时还指吐蕃王朝的各部落作为族称。 (1)“吐蕃”一词的含义和来历至今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解释,或认为源于藏语,或认为源于吐谷浑语,或认为源于突厥语,或认为源于汉语对南凉秃发氏的称呼,仍然难以得出结论 (2)不过从敦煌出土的藏汉对照的词语文书看,至少在吐蕃王朝的中期以后,“吐蕃”似乎应是藏文中吐蕃王朝的自称bod的对应词,是bod的音译。实际上,bod作为地域和部族的名称,在吐蕃王朝之前即已出现,最初可能是对苯教的法师的称呼,后来成为对苯教的称呼,再后来成为某些部落联盟的名称,以后又成为这些部落居住的地域的名称。藏文史籍中说,在吐蕃王朝之前,曾有十二种部落集团统治过,其中有两次是用bod khams来称呼其统治的地域 (3)吐蕃王朝兴起后,用bod作为自称,在与唐朝的交往中,吐蕃王朝以bod chen po(大蕃)来对应唐朝的自称“大唐” (4)由于吐蕃王朝的统一青藏高原,高原的各个部落集团形成为一个民族,后来,吐蕃王朝的自称bod演变成为藏族的自称。
Ⅶ 藏文字的悠久历史
如果把世界上的文字按它们家乡的海拔高度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国的藏文,有人称它是“写在世界屋脊上的文字”。 藏文指的是藏族使用的藏语文。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除了中国境内的藏族外,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境内也有一部分人使用藏语。藏语主要分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尽管方言各异,读音不同,但藏文仍然是统一的,书面语通用于整个藏族地区。 历史及简介 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由于藏文语音经过千多年演变,而书面语的正字法不变,另藏文拼写变的非常复杂,以标准藏语拉萨话为例,拼写的时候是以不同的辅音字母的“加字”来表示不同的音调,藏文拼写虽然复杂,但拼写都很规则,只要经过两个月的强化训练就可以掌握藏文的拼写,见到藏文就知道读音,虽然不一定知道它的意思,藏文不象世界上拼写和读音最不规则的语言英语那样拼写无规可循,重音不固定。所以学藏文拼写还是比学英文拼写简单。 辅音字母每4个字母为一组,共7组半。每个字母的实际读音古今有别、方言有异,但均附带有一个元音a。元音字母,意为”悦耳的字”,是相对于辅音字母而言的。因元音发音时无阻碍,悦耳动听而得此名。标点符号,意为“分界线”或“分界符号”。藏文标点符号形体简单、种类极少,而且,其使用规则也与其他文字的标点符号有别。藏文标点符号共有6种形式,其中音节之间的隔音符号使用频率最高。此外,还有云头符,用于书题或篇首;蛇形垂符,用于文章开头处;单垂符,用于短语或句终;双垂符,用于章节末尾;四垂符,用于卷次末尾。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便于更加准确地表达语义,藏文中已开始借鉴并使用西方文字的标点符号。 字形结构 藏文字形结构均以一个字母为核心,其余字母均以此为基础前后附加和上下叠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字表结构。通常藏文字形结构最少为一个辅音字母,即单独由一个基字构成;最多由6个辅音字母构成,元音符号则加在辅音结构的上、下、正中。核心字母叫“基字”,其余字母的称谓均根据加在基字的部位而得名。即加在基字前的字母叫“前加字”,加在基字上的字母叫“上加字”,加在基字下面的字母叫“下加字”,加在基字后面的字母叫“后加字”,后加字之后再加字母叫“再后加字”或“重后加字”。藏文30个字母均可作基字,但是,可作前加字、上加字、下加字。后加字的字母均有限。再后加字,在文字厘定中已经取消,只出现于文献中。 书写习惯 藏文书写习惯为从右向左。字体分两大类,即“有头字”和“无头字”,是根据字体的不同形式而得名。有头字相当于楷书,常用于印刷、雕刻、正规文书等,无头字相当于行书,主要用于手写。无头字又可细分为“粗通”(tshugs-thung),意为“笔画短促”;“粗仁”tshugs-rin),意为“笔画长”;“珠杂”(vbru-tsa),是一种笔画转折处棱角突出的行书字体。还有一种书写迅速、笔画简化的草写体,藏文叫“丘”(vkhyug),适合速记,其形体与印刷体差别甚大。卫藏地区盛行无头字,安多地区盛行有头字。 词汇构成 在松赞干布的治理下,吐蕃经济一天比一天发达,实力一天比一天雄厚。不过有一个大问题让他非常恼火,就是吐蕃当时有文字,但没有统一的文字,没有办法发布政令,没有办法书写法律,没有办法翻译佛经,也没有办法和周边邻近的邦国进行书信联系。不少国家派来使节,送来丰厚的礼品,还有用各种文字写的书信。吐蕃王臣们也给他们准备了回礼,不过没有办法写回信,只好通过翻译口头回答几句,就把使节们打发走了。 其实,松赞干布从继位开始,就想创制吐蕃人自己的文字,先后派出过几批大臣,带着大量的金砂、金粉,到南亚、西亚学习文字的创制方法。去的人,有的在途中被强盗杀害,有的在森林中被老虎吃掉,有的中暑得热病死亡。剩下几个,都是两手空空地回来了。 后来,松赞干布想起了一个能人,名叫吞米·桑布扎。他从小聪明伶俐,又有吃苦精神。松赞干布特意把他召进红山宫,鼓励又鼓励,嘱咐又嘱咐,说我们吐蕃没有文字,好比一个人没有眼睛,一个武士没有刀剑,走夜路没有灯。你一定要把造字的方法学回来,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他给吞米满斗金砂和金粉,让他带着作为拜师求学的礼金;又给他充足的龙脑、冰片、檀香木等药片,准备在途中祛暑防病。 吞米·桑布扎出发以后,松赞干布特意在吉雪沃塘北面的娘热沟口修筑了一座9层楼的宫堡,取名叫工噶玛如,准备吞米·桑布扎学成归来后,住进里面安心创制藏文。 再说吞米·桑布扎和他的同伴,离开了吉雪沃塘,经历千辛万苦,翻过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骑着大象走出了老虎出没的森林,走遍南亚各地,最后找到了精通声明和文字学的大师婆罗门李敬,献上金砂金粉,恭恭敬敬地提出了创制文字的请求。婆罗门李敬被他的热诚和意志所打动,答应收他为徒。吞米·桑布扎在李敬身边整整3年,学会了梵文、乌尔都文等南亚文字,又学习了文字的创制方法,最后带着宝云经、宝箧经、大悲莲花经等经书佛典回到了吐蕃。 松赞干布热烈欢迎吞米·桑布扎学成归来,亲自把他送进北郊的工噶玛如宫堡,让他在里边集中精力创制文字。吞米·桑布扎住进去以后,从此闭门不出,像喇嘛修禅一样,独自一人在里边待了很多个夜晚和白天。终于有一天早晨,他派人报告:藏文已经创制出来了!松赞干布像捡到马头那样大的金子一样高兴,立刻带领各位大臣骑马赶到北郊。吞米·桑布扎已经把创制好的藏文字母大楷、小楷、大草、小草,书写在周围的岩石上。他说,我仿效兰扎文创制了藏文楷书体,仿效乌尔都文创制了藏文草书体,藏文字母共有30个辅音,4个元音,能拼写出藏人所有的语言,表达藏人所有的意思。松赞干布说,感谢大臣吞米·桑布扎,他为我们吐蕃立了大功,他给我们吐蕃人民带来了大恩大德。不过,文字只有吞米一个人会写会念会使用不行,它要在我们整个吐蕃范围里流行,特别是我和大臣们要带头熟悉和使用。今天我当着大家的面,拜吞米·桑布扎为师,第一个学习和掌握藏文。 从此以后,松赞干布把王政委托给几位大臣处理,自己住进工噶玛如宫堡跟吞米学习文字,据说这一学就是整整4年。在这期间,松赞干布不但学会和精通了藏文,还和吞米·桑布扎一起制定了十善法,这是用吐蕃文字写成和颁布的第一个法律条文,也就是所有藏人都要遵循的道德规范。 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吐蕃臣民百姓欢聚在吉雪沃塘,表演各种歌舞戏曲,庆祝藏文的创制和十善法的诞生。松赞干布亲自把吞米·桑布扎介绍给全体臣民百姓,称赞他是吐蕃了不起的贤臣。藏文古史《贤者喜宴》中这样写道: 藏人之中七贤人, 吞米高为第四贤, 七贤绝非一般高, 首位当推大译师, 藏人总抱大恩情, 焚香顶礼理应该。 语言特点 【藏文的三次厘定】 每种文字创制之初都不可能十分完善,需要在运用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规范,日益完善,藏文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据藏文史籍记载,藏文在历史上曾进行过3次较大规模的厘定规范,分别是8世纪中叶—9世纪初叶,9世纪中叶,11世纪初叶。 从8世纪中叶墀松德赞(730—797)至9世纪初叶墀德松赞(?—815)时期,是藏文的首次厘定规范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着名的九大译师,其中白若杂纳根据当时译语的发展和规范需要,编写了规范译语的翻译工具辞书《梵藏词典》。这是藏文辞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吐蕃赞普墀祖德赞(热巴巾,803—841,即汉文文献《唐书》所记的可黎可足)时,集藏、印着名译师,专设译场,统一译名,规定译例,校订旧译经典,新译显密经典,进一步对藏文进行规范。藏史称此为第二次厘定规范。这次规范中形成的藏文结构、拼写规则、创造新词语、表达新概念的规则至今未变。 对这次规范,藏文史籍如《贤者喜宴》中记载得比较详细,主要内容有:第一,颁布厘定新词术语的“法令”,确定工作主持人为钵阐布·贝吉允丹和定埃增二人。第二,确定了翻译的三大原则,即翻译要符合声明学理论原则;译文要忠实原文;译文要通顺易懂。第三,制定了音译、意译、直译和改译的方法。其中音译规定:难以解释的虚字词或声明理论不宜意译的采用音译;多义词不能按它的某一义来译时,采用音译;一些词意容易使人发生误解或有歧义的,采用音译。第四,规定4条注意事项。尤其规定,各译场不得按各自方言土语翻译和创造新词术语,必须使用厘定规范了的语言;若确要创新字词,必须理由充足而有根据,新创造字词必须由赞普下诏批准后,方能使用。 这次文字厘定,严格而谨慎,成效很大。当时噶瓦·拜则、焦若·鲁益坚参、相(尚)·益西德针等藏族译师与印度班智达孜纳弥札、达纳希拉对旧译典籍进行修订,同时就显密乘典籍如何译法提出了处理方法,撰写了《语合二章》,确立了声明理论与藏语文互相吻合而又易懂的翻译原则。还对藏文词汇不规范以及译语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搜集整理编辑了一部标准的藏梵文对照词典《翻译名义大集》,共收词语9565条,分283个门类,此书后收录于藏文大藏经的丹珠尔部杂部。这一时期,吐蕃从天竺聘请了很多班智达来藏,与本土大译师一起,按照规范了的藏文翻译编写了丰富的文献典籍。 墀祖德赞时期对藏文的新规范,影响很大。目前通行的藏文基本保留了这一个时期修订后的文字体系。某些原则和规定,至今仍闪烁着光芒。如上述第二条内容完全符合现代翻译要求的“信、达、雅”三原则;关于音译的原则规定也完全适用于现代。 吐蕃末代赞普达磨的五世孙阿里古格王意希沃之子大译师仁青桑布(958~1055)同入藏的天竺班智达善护、德护、智护一起,共同修订文字,厘定新译语。藏史称此为第三次厘定规范。 藏族历史上的几次文字改革,采取了调整藏文字母体系、简化正字法、规范词语,并立法推行等措施,不仅促进了藏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还对藏文的统一和推广应用,以及藏族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使用地区 以前,藏文在藏族地区被广泛使用。以藏文教学的学校遍及整个藏族聚居区,全国藏文报刊有20多家,报出版藏文书籍的出版社有8家,承印藏文书报的现代化印刷厂有20多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藏语文的词汇和语法得到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藏文专业术语规范化及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藏文编码已正式通过中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藏文的信息化正在走向世界。 藏文是一种相当发达的文字,用藏文写成的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公元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国中推行一套新创成的“蒙古新字”,或者叫“八思巴蒙文”,就是在藏文字母影响下产生的。
Ⅷ 藏文和印度文那个历史更久远
印度文明显久远得多。。。 印度文(梵文)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最早的起源推断在公元前4000年甚至更早~~
藏文大概创于1300年前
Ⅸ 藏文的介绍
藏文(བོད་ཡིག),指藏族使用的藏语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适用地区主要有:中国境内的藏族人,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内的一部分人。藏文属于音位文字类的元音附标文字,1关于藏文的起源有两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是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派遣藏族语言学家吞弥·桑布扎到北印度学习梵文,回国后引用梵文字母创制的。雍仲本教则认为藏文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据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吐弥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学、拜师。返藏后,仿梵文“兰扎体”,结合藏文声韵,创制藏文正楷字体,又根据“乌尔都体”创制藏文草书。但这一传统观点已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他们以为创造藏文的并不是被人们一再颂扬的吐弥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来记录原始宗教经典的。甚至有的学者倾向于认为“藏文是依据象雄文创制的2”。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认为藏文改造自梵文者认为这种改造关系就是“能一一转写”的原因;而认为藏文自起自象雄文者则认为这种能力是藏人为了能不有损地诵读佛咒而改添定制的。不过,即便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藏、梵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文,藏文虽能毫不有损地复述出梵文的语音,却对其意思仍毫无办法,还是只能倚靠翻译。另外,在汉藏语系诸语中、同时也在中国各族文字中,藏文的历史长度、文献丰富程度都仅次于汉文。,k
Ⅹ 藏文有多少年历史
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