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东聊城有多少年历史了
聊城市名由来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 聊城地区历史悠久.唐虞3代, 聊城属兖州之域。 春秋时期,聊城、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 战国时期,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赵国。 秦行郡县制,境域均属东郡。 汉承秦制,西汉初曾封王建国,郡国并称。至武帝始设州部,分全国为13个刺史部(州)。是时,聊城、东阿、阳谷、莘县属兖州部东郡,冠县、临清属冀州部魏郡,高唐属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属兖州部东郡与青州部平原郡。东汉正式定州、郡、县3级。聊城、东阿、莘县、阳谷、高唐、临清仍属原州郡,茌平改属兖州部济北国,冠县改属司州部阳平郡。 三国袭汉制,境域统属魏地,聊城、茌平属青州部平原郡,莘县、冠县、临清属司州部阳平郡,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阳谷为县王国,东阿仍属兖州部东郡。 晋朝仍为州、郡、县3级制,聊城、高唐、茌平属冀州部平原郡,临清、莘县、冠县属司州部阳平郡,东阿、阳谷属济北国及东平国。 南北朝时期仍承晋制。后魏,聊城、茌平属济州部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济州部济北郡,高唐属济州部南清河郡。齐周,聊城属平原郡,临清、高唐、茌平属清河郡,阳谷、东阿属济州部济北郡,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 隋初废郡存州,后又废州为郡,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唐朝,州郡之上增设道,始分全国为10道,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改为15道。是时,聊城、高唐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临清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莘县、冠县属河北道魏州魏郡,阳谷、东阿初属河南道济州济阳郡,后属郓州东平郡,茌平属河南道郓州东平郡。 宋初,废道设路,路辖府、州,府、州辖县。是时,聊城、高唐、茌平属河北东路博州博平郡,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魏郡,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东平郡。 辽、金承宋制,分其所辖治的北方为19个路。聊城、高唐、茌平属山东西路东平郡博州,东阿、阳谷属山东西路东平府,莘县、冠县属大名路大名府,临清属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 元代,全国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下设路、州、县。是时,聊城、茌平、莘县属东昌路总管府;冠县初属东昌路,后为冠州;高唐初属东昌路,后为高唐州;临清属濮州,阳谷、东阿属东平路。上属8县均隶山东省。 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废路存府、州,全国分统于15个布政司,亦称15个省。是时,聊城、临清、茌平、高唐、莘县、冠县属山东布政司东昌府,阳谷、东阿属山东布政司兖州府东平州。 清代通称为省,全国初为18个行省,后增至22个行省,省下为府、县两级。是时,境内今属8个县市均隶山东省。聊城、茌平、高唐(一度为直隶州)、莘县、冠县、属东昌府,东阿初属兖州府东平州、后属泰安府,阳谷属兖州府,临清初属东昌府、后为直隶州。
‘贰’ 聊城历史古迹遗址有哪些
聊城市地处鲁西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大门,毗邻河南、河北,处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是中国蔬菜第一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乡、中国十大休闲城市。
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威尼斯”,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明清时期借助京杭大运河漕运之利,聊城成为沿岸九大商都之一,繁荣昌盛达400年之久,被盛誉为“江北一都会”。市区环抱的东昌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南岸的聊城摩天轮“水城之眼”为全球十大摩天轮之一,位列第七位。
2016年12月7日,聊城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风景名胜
山陕会馆位于聊城东关双街南首,建于清干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
摩天轮
摩天轮地处聊城南部新城行政商务中心,位于国 家4A级风景区东昌湖南岸,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13层,共14层,项目设备总高130米,是亚洲(在建设中的)第三大摩天轮,是全球首座建筑与摩天轮相结合的城市地标。
曹植墓
曹植墓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
孙大石美术馆
孙大石美术馆位于高唐县城区鱼邱湖北岸。
萧城遗址
萧城遗址位于冠县馆陶镇东南3.5千米处。据记载,此为辽国萧太后为驻兵中原而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筑成,亦称 “歇马城”、“驻马城”。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训祠
位于冠县市柳林镇。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始建于1903年。1937年,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
马颊河度假村
位于聊城城区西25千米马颊河东岸。始建于1972年, 1998年被山东省林业厅列为生态公益性林场。
景阳冈
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传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也是龙山文化城遗址所在地。2001年,景阳冈被定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狮子楼
狮子楼坐落在阳谷城区大隅首西南角,始建于宋景佑三年,为水浒旅游线上重要景点。于2003年10月1日对游客开放的狮子楼旅游城为位于阳谷县城中心。节日期间举行大型的节庆和庙会等活动。
万亩梨园
冠县别称,因种植历史悠久且全县成片梨园达30万亩而得名。每逢清明佳节,冠县市都要举办“梨花节”大型观光活动。
马本斋烈士陵园
位于莘县张鲁回族镇南1000米处。
鲁西北烈士陵园
聊城市境内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45年。1957年重建。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位于山东聊城东昌湖风景区内。于2004年11月在山东聊城动工建设。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分为陈列区、收藏区和研究及学术交流区3个功能区域。
海源阁
海源阁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22万。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
着名人物
程咬金 武德九年,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中,任左领大将军封卢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叁’ 聊城的建城历史,东昌湖是怎么形成的
东昌湖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经历代开挖而成,现有水域4.2平方公里,为中国江北地区罕见的大型城内湖泊。东昌湖引黄河水为源,常年水深3-5米,湖水清澈,无任何工业污染;景色宜人,令游客流连忘返。东昌湖中心是已有千年历史的1平方公里的正方形聊城古城。古城风貌保存完好,以古城正中的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古城区干道,其它大街小巷,也都是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 古城区民居,至今保留着白墙、灰瓦、城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古老的京杭运河两岸,街巷布列,各种店铺民居,随坡就势,依河而建。条石铺砌的大小码头,株株苍劲的古槐,以及宋代隆兴寺铁塔,国家重点文物、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仍会使人们体味到昔日运河漕运鼎盛时期古聊城的繁荣和辉煌。通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内容——湖滨风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运河风情区。 东昌湖风景名胜区文化的内涵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聊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明朝宰相朱延禧,清代名臣傅以渐、任克溥、书画名家邓钟岳,近代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着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以及八十年代青年楷模张海迪和九十年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湖滨风景
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此外,《水浒》、《聊斋》、《金瓶梅》、《老残游记》等中国古代名着,对古聊城和东昌湖均有描述。千年的历史沧桑,层出不穷的杰出人物,造就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丰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迷人的自然风光,众多的文化景点,也汇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丰富旅游资源。风景区内,错落散布着中国现存古代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的明代光岳楼,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宋代铁塔,集商业与文化之大成的精美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等名胜古迹,以及傅斯年纪念馆、民族英雄范筑先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文化景点;东昌湖区,近年又兴建了中国钓鱼协会聊城垂钓基地、东昌湖游乐园、江北水上竹寨、沙滩浴场、游船码头、湖心岛、荷香岛、浮春亭等一大批游览景点和设施,沿湖30余华里的绿化带也初具雏形,湖西公园、西关二十一孔游览石桥、北关游览石桥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也正在积极实施。
‘肆’ 聊城站的历史沿革
聊城站始建于1996年,2012年1月8日新火车站站房正式启用。
‘伍’ 山东聊城有多久历史了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培养了不少名士武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事业发达,造就了许多名人;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1)间曾数次兴工开复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今之东昌府区)成为沿运九大商端口之一。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干隆帝9次驻跸聊城。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民国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会会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民国时期,聊城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国初,有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之际,市境有3.7万人参军入伍;在淮海战役、渡江南下作战中,境内民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陆’ 聊城县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为齐国西境聊、摄、清邑地 。战国为齐国聊城邑(今市区西北7.5公里聊古庙)。秦置聊城县,属东郡。西汉于县西境置清、发干2县,与聊城县同属东郡。东汉因之,章帝时改清县为乐平县。三国魏聊城县属平原郡,乐平县改属阳平郡。西晋聊城县属平原国,乐平县仍属阳平郡。北魏泰常七年(422年)于县东40里筑城置平原镇,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废镇,平原郡及聊城县并移治于此,孝昌年间于县西境分置西聊县,治所在原聊城县治,与聊城县同属平原郡。北齐乐平县、发干县俱废。
隋初废平原郡及西聊县,开皇3年(586年)于聊城县西境分置堂邑县,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博州,治聊城县,大业初年,废博州,聊城县属武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博州,聊城县仍为州治。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聊城县徙治于巢陵城(今市区东南7.5公里)。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因黄河决堤,聊城县移治孝武渡西(即今城),仍为博州治所。金聊城、堂邑2县仍属博州。元初聊城县属东平路,至元四年(1267年)由东平路析置博州,治聊城县,十三年改博州为东昌路,聊城县为路治所。明、清聊城县均为东昌府治,其县西境仍为堂邑县。
入民国后,历为济西道(1913年)、东临道(1914年)、东昌道(1925年)治所。1928年废道制,直属于省。1937年1月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并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49年8月,聊城县属新设的平原省聊城专区,聊城县为专员公署驻地。
1951年3月撤销聊城城关区, 划归聊城县。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县、堂邑县均随聊城专区还属山东省。 1956年3月撤销堂邑县,该县东部原辖之城关区、八甲刘、垢土固、斗虎屯、梁水镇、阎寺、道口铺、张炉集、郑家等区划入聊城县。1958年12月聊城县改置聊城市。 1963年3月16日聊城市复改为聊城县。1983年再度置聊城市,由聊城地区(1967年由聊城专区改称)代管。1997年8月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被撤销,设立地级聊城市,原县级聊城市改置为东昌府区。
‘柒’ 聊城的历史故事
可以去聊城市政府网站去看看。
‘捌’ 山东省历史最悠久的县城是哪一个,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在我们国家的过去的历史中,有一个可以出现很多名人的省份,那就是山东省,这个省份由于地处太行山东面,因此叫做山东,又叫“鲁”,济南是省会。这里主要发展的是儒家思想,其思想的主要领导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的墨子,军事家吴起都出生在山东,这里有2个副省级市(济南,青岛)15个地级市。以及不仅时间久远,其中一个县,叫做莒,这个名字,一般人很容易读错。看看你中招了吗?
最后,元朝这一历史阶段,茌平县属东昌路总管府。明清时期,茌平县属东昌府。“东昌”一词起于封号,现在,泛指山东鲁西的东昌府聊城市。到了1914年,茌平县属东临道。1925年,茌平县属东昌道。1928年,茌平县直属于山东省。1967年3月,茌平县属聊城地区。1997年8月,撤销聊城地区,设立地级聊城市,茌平县属之至今。
‘玖’ 山东聊城有哪些历史遗迹啊
聊城历史悠久,有2500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光岳楼、陕山会馆、阳谷的景阳冈、东阿曹植墓、临清的钞关、舍利塔、清真寺、螯头矶等。
‘拾’ 聊城有多少年历史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100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培养了不少名士武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事业发达,造就了许多名人;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5)间曾数次兴工开复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今之东昌府区)成为沿运九大商端口之一。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干隆帝9次驻跸聊城。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