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上朱瞻基哪个儿子继位

历史上朱瞻基哪个儿子继位

发布时间:2022-10-20 02:08:14

⑴ 朱祁镇到底是不是朱瞻基之子为什么有的人书中说不是

这个毋庸置疑,朱祁镇绝对的是朱瞻基的儿子,正宗朱家子孙,皇家血脉。

所以,题主说的朱祁镇是不是朱瞻基的儿子,这一点不用怀疑,一定是。但是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的确在史料上有两种说法,我个人更趋向于《明实录》的说法,朱祁镇为孙太后之亲子。

另:孙太后,就是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后,立了朱祁镇的弟弟(非孙太后所亲生)朱祁钰为帝,史称景泰帝;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回来后,徐有贞,石亨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拥立明英宗朱祁镇为帝,在发动政变之前,他们是争得了孙太后的同意(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才政变成功的。由此看来,孙太后为朱祁镇的生母的可能性更大。

⑵ 朱瞻基下一个皇帝是谁

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

宣德二年(1427年),孙氏为明宣宗朱瞻基产下长子朱祁镇。随即,出生四个月的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其母孙氏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年号为正统。皇太后张氏尊为太皇太后,皇后孙氏尊为皇太后。

在朱祁镇即位之前,宣宗驾崩之后,宫中传言,说要立襄王为帝。当时的张太后召集群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君。于是朱祁镇顺利登基。新君年仅九岁,主少国疑,众臣请张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已经贵为太皇太后的张氏手中。

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王振叫去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权的时候不敢干坏事。而当时王振并不嚣张过分,也可见张氏的眼光很远。她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颇为着名,史称”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正统初年,张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然而好景不长,正统五年,杨荣去世(谥号文敏);正统八年,张太后驾崩(谥号诚孝昭皇后);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谥号文贞);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谥号文定)。

随着三杨去世,太后驾崩,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入滑坡路。彼时,皇帝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为初期励精图治,令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遣南兵稳定因宣德皇帝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发地缘地震后动荡不安的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麓川之役

明代张志淳《南园漫录》恢复了麓川之役的真相。卷二《麓夷》,记录正统年间平麓川之事的真相。李贤撰《古穣杂录》,“谓麓川初叛,沭晟尚在,彼时只遣人宣布朝廷恩威,赦其罪抚安之,未必不从,遂轻动举兵。又不委(沐)晟,而另遣将,以致王师失利。适王振操柄逞忿,(王)骥阿其意。”出师征麓川,是一大失误,这是明代国史记录中的普遍观点。张志淳的观点相反,征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个正确决策。“夫振之恶虽不可殚述,然其主麓川一事,于国体、于利害、于忠臣义士之寃、于久逺之计,自今观之,殊为有得。不然,则历今七十余年,为中外所坏,不知群夷变乱几番矣,何以能帖然如此!”张志淳进一步分析了致误之由,完全是杨士奇、王恕单边听信沐氏子孙“隐蔽溢美”行状结果,“李(贤)遂据以为真,而以其事迁就之而笔于书,而不复考也”。李贤、杨士奇、王恕是着名的大臣,“于史、于事、于是非皆颠倒谬误,至终身莫之省”,“顾失实至于如此,然则后世将安所凭哉?良可叹也!”根据永昌历史事后的实际效果,肯定麓川之役,这是张志淳的高明之处。

土木之变

明太祖驱逐鞑虏,定鼎中原。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驱逐的,防备的,无外乎漠北的蒙古。蒙古逃回漠北,北元一分为二:瓦剌和鞑靼。瓦剌和鞑靼之间,互相争雄。到了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大起来,并且时不时就南下侵扰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实权派——太师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因为明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会礼尚往来,赏赐颇为丰厚,并且按人头派发。这种情况下,也先不断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

当时总览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下令减少赏赐。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朝中大臣劝阻,皇帝不听,一来是效仿他的父亲——明宣宗曾在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汉王;二来为了证明自己,何况大明朝国势鼎盛,区区蛮夷,怕他不成?

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大军出征,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于是,皇帝有心撤军。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这个没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师,太丢脸,他便建议绕道蔚州。同时,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来得及吐气扬眉?

蔚州,距离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军逼近大同,可不是闹着玩的。群臣反对,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容易发生危险。王振不听,而皇帝体恤王振,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大军准备开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来潮,担心大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而建议按照原路撤军。等到大军行至怀来附近,辎重反而没有赶上。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断,陷于死地,军心动荡。于是,当也先假意议和的时候,明军上当。也先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之。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或曰土木之变。时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

南宫上皇

俘虏了皇帝,瓦剌太师也先又忧又喜,喜的是连明朝皇帝都抓住了,忧的是不知道该杀该留。倒是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议,觉得明朝的皇帝奇货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财物。也先觉得这个提议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也先想借皇帝的名义招摇撞骗,可惜明朝不同意。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建议孙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在此危难之时。于是,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义,也不用搭理。

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等明朝文武击败。北京保卫战,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离太上皇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他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兴。

《明史列传58》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景泰帝派了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于是,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八月初二,他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一轿两骑,悄然进入安定门。北狩一年的上皇,终于回来了。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上说法不一。《明史纪事本末》渲染说二人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明实录》则只有一句“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

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夺门之变

景泰帝在位年间,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国政,颇为有序。然而为了让自己一脉世代为君,他不但软禁兄长,甚至于景泰三年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种种作为,颇让后人诟病。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不知道这偌大的帝国,将要由何人接掌。

彼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行人将南宫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殿下的守卫大声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卫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时分,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石亨等人破开南宫大门,迎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

两帝并存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镇复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

复位当日,他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二人。皇帝犹豫,说当年抵御瓦剌,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了于谦,您复位无名。皇帝最终同意,二十二日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之,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

仓促之间,皇帝来不及罢黜景泰帝,直到二月初一乙未日,才想起将景泰帝废为郕王。因此,短短几日之内,一个朝廷,竟然存在两位合法的皇帝,不能不说是奇事一桩。

二月乙未,皇帝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在西苑。癸丑,郕王去世,享年三十。皇帝似乎还不解气,给了他一个恶谥,叫做戾。以亲王之礼,葬于西山。

遗诏废殉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英宗皇帝驾崩,享年三十七,葬于裕陵,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少年不识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热血,加上从皇位坠落的彷徨与毫无自由的恐慌,最终失而复得,勤政处事,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复杂。

英宗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他历经磨难之后的灵光一点。

⑶ 朱瞻基去世后,年仅八岁的朱祁镇继位,为何无人篡位

一是因为朱祁镇是朱瞻基钦点的皇位继承人,二是因为有张太皇太后在朝中坐镇。就子嗣数量来说,朱瞻基就只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朱祁镇与朱祁钰。其中身为其长子的朱祁镇出生于1427年,后于第二年被正式册立为太子。而身为其次子的朱祁钰据说一直被养于宫外,后来直至明宣宗临终之前才得到承认。由此可以得知,朱祁钰虽是皇子却不是很受宠,所以他对朱祁镇并不存在太大威胁。

不过张太皇太后并没有就此撒手不管朝政,毕竟明宣宗留下的遗诏中曾提到“凡朝廷大政均奏请皇太后张氏而后行”。有了张太皇太后的坐镇外加“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张辅这五位大臣的辅佐,朱祁镇不仅得以安坐皇位,其在位前期的明朝朝政也整体较为清明。

⑷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几个儿子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京师(南京)兵马副指挥、河南永城人张麒的女儿被选为燕世子朱高炽的世子妃,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燕世子妃张氏生燕王长孙、燕世子长子朱瞻基。四年后,燕王朱棣靖难成功,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登基称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

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皇帝册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因此世子妃张氏顺理成章地晋升为太子妃。而太子妃的父亲张麒因女而贵,晋封为京卫指挥使。但他没福气承受这份富贵,不久后就去世了,成祖追封亲家为彭城伯。

⑸ 朱高炽死后是谁继位

朱高炽死后,是其长子朱瞻基继位。

朱高炽死后,大明王朝的接班人的人选是谁,朱棣也早就做好了选择。

那就是隔代传位。直接越过朱高煦、朱高燧两人,将皇位传于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

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登基的第九年,为以防朱高炽突然去世,致使储君之位空虚,朱棣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皇太孙,储君的一种,简称太孙,与皇太子一样,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继承顺位仅次于太子),正式确立他大明王朝第三代君主的身份和地位。

从朱棣早早就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我们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朱棣早已做好朱高炽死后,让朱瞻基继承他的储君之位,在他死后,继承皇位。

相关说明

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朱瞻基正式登基。他放弃了他父亲把朝廷迁回南京的计划,仍留北京为帝都,这多半是因为他成长在此地,因而与朱棣一样深切地关心北方的边境。

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

朱瞻基安全抵达京城。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明仁宗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次年为宣德元年。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朱高炽 (明朝第四位皇帝)

网络-朱瞻基 (明朝第五位皇帝)

⑹ 历史朱棣的三个儿子结局是什么

历史朱棣的三个儿子结局如下:

1、老大朱高炽

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朱棣是十分犹豫的,老大朱高炽性格仁厚,人缘极佳,这样的人却不适合做帝王,毕竟身为帝王要杀伐决断。在这方面,老二朱高煦就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是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着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而朱高炽继位后,成为了一代明君,就是明仁宗。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但仅在位九个月就因病去世。

2、老二朱高煦

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身高七尺,相貌英武,身体轻捷,骑术精湛,朱棣曾亲眼见识了朱高煦在战场上的勇武,认为他在许多方面都与自己相像。在选择继承者的时候,朱棣曾经考虑过二儿子朱高煦。

但是最后朱棣还是选择了大儿子朱高炽当太子,朱高煦于是被封为了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

朱高炽驾崩后,他儿子朱瞻基继位,就是明宣宗。这时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之后与诸子相继被杀。

3、老三朱高燧

在兄弟三人当中,以朱高燧的品行最为恶劣。朱高燧因为受朱棣宠爱,经常做一些不法的事情,又与汉王朱高煦谋划夺嫡,常常诬陷太子朱高炽。永乐七年,朱棣听说了朱高燧经常做一些不法之事,大怒,就要责罚朱高燧,经过太子求情才原谅了他。

朱高炽上台后,将朱高燧迁往彰德居住,并剥夺他绝大部分的护卫部队,后者迫于形势,也只能向兄长屈服。明宣宗即位之初,皇叔朱高煦在乐安举兵造反,朱高燧最终却没有参加叛乱。宣宗见三叔很识趣,便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就这样,朱高燧幸运地保住性命,最终能得以善终。



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对叔叔采取了恩威并重的处理方式

朱高煦全家一个不留,朱高燧全家一个不杀,这种强烈的反差,实在是让人摸不着朱瞻基的套路,这就是朱瞻基最有特点的地方。

什么叔侄感情,在他看来,那就是个屁!但是你要把叔叔们都杀了,这不仅会寒了宗族们的心,而且会惹来万世骂名。

但是朱高煦全家不得不杀,因为他担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至于朱高燧,既然在明面上说得过去,又何必对他动真格的呢?只要解除他的威胁,就已经足够了。

⑺ 《大明风华》朱瞻基临死前把皇位传给谁了-趣历史网

历史上朱瞻基去世时,朱祁镇已年满8岁,顺利继位。然而在《大明风华》中,朱瞻基已病入膏肓,自知命不长久,而朱祁镇才2岁,且得病不能讲话。朱瞻基明白自己该为后事做安排了,他找来他的母亲张太后,交代后事,对于皇位的安排,朱瞻基也是忧虑重重,如果朱祁镇不能继承皇位的话,皇位应由谁继承?

在剧中,朱瞻基提出如果朱祁镇不能继位,可以让朱祁钰继位,但要观察朱祁钰的品行,品行不行的话,可以找外围的藩王过继过来继位,选择的这个藩王还必须忠厚老实。

朱瞻基的这种安排看似合理,在明朝之前也有过类似的例子,但在明朝,却是不合理的事情。如果真的出现朱瞻基所说的情况,那到时明朝才会真的大乱了。

朱瞻基的安排实际上是给张太后废立皇帝的权力。朱瞻基驾崩之后,当然是由朱祁镇来继承皇位,如果朱祁镇不能继承,则必须由朱祁钰来继承。朱祁钰当时年纪还小,只要注重教育,就不存在品行问题。假设朱祁钰真的出现品行问题,那么张太后废掉朱祁钰之后,又如何立新君呢?

朱瞻基的安排是过继一个藩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个安排有个非常大的漏洞是:将藩王过继给谁当儿子?朱高炽还是朱瞻基?如果是朱高炽的话,那就是朱瞻基的弟弟,实际上朱瞻基是有弟弟的,不需要过继。如果是朱瞻基的话,朱瞻基是朱高炽的长子,他的儿子才2岁,他同辈人中人的儿子估计也没几个。或许可以十几年以后再过继,那么过继过来的儿子会如何对待朱瞻基这一脉,即如何对待朱祁镇、朱祁钰或张太后,朱祁镇、朱祁钰又如何能让皇权帝落到他人手中?到时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争斗,恐怕张太后也没办法避免这样的事情。

实际上,朱元璋早在建立明朝时就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了。朱元璋为了管理好家族,制订了《皇明祖训》,对其后世子孙的训诫。其中的内容关于皇位继承是这么规定的: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皇明祖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过继行为,但规定了皇位必兄终弟及,实际上是杜绝了过继的行为。就是说,不允许过继别的藩王的儿子来抚养并继承皇位。所以,朱瞻基临终前提出的过继藩王继承皇位是不合理的,明朝不允许过继藩王继承皇位。

那么如果朱祁镇和朱祁钰都不能当皇帝,朱瞻基又不能通过过继的方式传承皇位,那朱瞻基该怎么办呢?《皇明祖训》已经规定好了,就是兄终弟及,即让朱瞻基的弟弟继位,这个弟弟还必须是年纪最大的嫡子,那就是襄王朱瞻墡(朱高炽第五子,嫡三子)。

在历史上,朱瞻基去世时,皇太子朱祁镇年幼,当时确实就有传言让襄王朱瞻墡继位。为破解谣言,当时张太后召集群臣,当场确立朱祁镇的继承权。

其实在明朝还真有类似的例子,那就是嘉靖帝朱厚熜继位。当时正德朱厚照去世之后,朱佑樘这一脉已绝,朱厚照留下遗诏让朱厚熜继位,就是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由朱佑樘的弟弟朱祐杬继位,朱祐杬已死,只能由他的儿子朱厚熜继位。朱厚熜继位之后,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想让朱厚熜过继到朱佑樘这一脉,《皇明祖训》也没规定非要过继,朱厚熜就死活不愿意。一场围绕大礼仪的政治斗争由此展开,最终以朱厚熜获得胜利而告终。

需要说明的是,朱厚熜继位之后当然尊自己的母亲为太后,对朱厚照的母亲张太后(此张太后非彼张太后)却不怎么好,这也是张太后晚景凄凉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大明风华》中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遇到同样的情况,真照朱瞻基的安排来做,她的晚景又会如何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⑻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很多人对于历史的一些知识都是十分感兴趣的,而且有一些人对于皇帝也是很好奇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的相关资料。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1

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之子,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一说出生于建文元年),生于燕王府。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喜爱。永乐九年(1411年),册立皇太孙,多次跟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之变,停止用兵交趾。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教导宦官读书参政。停罢郑和下西洋;知人善任,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张辅、于谦、周忱。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同时明宣宗在书画方面极有造诣,翰墨图书,极为精致。“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书法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工于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曾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明宣宗朱瞻基有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长子朱祁镇乃是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而次子朱祁钰生母乃是吴氏原本是汉王朱高煦的王府内宫人,也是一个丫鬟。

后来明宣宗继位后他一方面继承了父亲明仁宗朱高炽的“仁”,另一方面也继承了祖父明太宗朱棣的“武”,于是他继位之初便御驾亲征与自己的叔叔藩王们争斗,他打败了汉王朱高煦并将吴氏带回了自己的皇宫,并为避人口实将其金屋藏娇在皇宫附近的豪宅中,日理万机之余就临幸吴氏。终于吴氏替朱瞻基诞下了一位私生皇子,这个私生皇子便是朱祁钰。

按照明朝“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传承祖制,长子朱祁镇理所当然的在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后继位,他就是明英宗。明英宗这个人宠信大太监王振,并听其唆使率50万大军亲征大同前线的蒙古瓦刺也先一部。临行前明英宗朱祁镇也可能意识到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己御驾亲征必须给社稷留有退路,于是匆匆立朱见深(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为太子,并命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暂理朝政,然后带着100多位文武官员和50万大军浩浩荡荡的赶赴大同前线了。

然后明英宗昏庸之极,又不懂的领兵打仗,只听信太监王振的错误意见,终于导致了华夏之耻的“土木堡之变”,英宗被瓦刺首领也先生擒,皇家威仪天子尊严全无,举国上下均因此蒙羞。

皇帝被敌酋生擒了,这等屈辱的事情发生在华夏大国,明朝的庙堂之上百官们来不及悲痛与羞耻,便立即组织清算太监王振的罪过,并严惩了其党羽,因此还发生了朝堂之上血溅宫门的恶性斗殴的明朝午门血案事件。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2

明宣宗朱瞻基有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长子朱祁镇乃是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而次子朱祁钰生母乃是吴氏原本是汉王朱高煦的王府内宫人,也是一个丫鬟。

1、朱瞻基一共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朱祁镇和朱祁钰都当过皇帝,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因为皇位导致走向决裂。

2、在《大明风华》中,朱祁镇是孙若微的儿子,不过《明史》记载朱祁镇是由宫女所生,所以关于他的真正身世还有不小的争议。剧中朱祁钰的母亲变成了胡善祥,但历史上,朱祁钰其实是吴贤妃所生,胡皇后并没有子嗣。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3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为什么只当了十年的皇帝

因为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英年早逝。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8)历史上朱瞻基哪个儿子继位扩展阅读:

人物评价:

朱瞻基天资英畅,敬礼大臣,勤恤民隐,慎于用人,严惩贪官污吏,或说臣下有过失,密加详察,实则加罪,诬陷则重惩诬告之人。 由于他出色的治理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着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在明代,朱瞻基是继朱元璋和朱棣之后,鲜有有作为的皇帝,因为他为大明朝贡献了一个“仁宣之治”。朱瞻基是一位善于纳谏的皇帝,在军国大事上,能听取臣下的意见,比如在即位之初,他听从阁臣、大学士杨荣的建议,率兵亲征,平定了怀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乱, 维护了皇室内部的稳定;

交阯(即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初设有交阯布政使司)叛乱,朝廷数派大军征剿,均吃败仗,朱瞻基听从杨士奇、杨荣等人的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这个未必是好事,停止用兵,军费虽然节约了不少,但交阯却再次独立了)等等。应该说,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最为融洽、政治相对清明、社会较为和谐、经济稳步发展、边防比较稳固的时期,基于此,所以史家把这段时期称为“仁宣之治”。

在施政时,朱瞻基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他在作出一项决定前常常采纳三杨的意见,而且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

可是,他在强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权威方面,表现了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当出现危机时,朱瞻基的行动是果断和负责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从安南撤军的最后决定时就是如此。此外,他深切地关心公正的施政。

虽然他在对待失职的官员时是严厉的,但除了惩罚宦官外,他很少判处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审判。他一贯命令复审严重的刑事案件,而这样的再审理在他统治时期使数千名无辜者获释。

总之,朱瞻基的统治是明史中一个了不起的时期,那时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党派之争,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政府有效地进行工作,尽管宦官日益参与了决策过程。及时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国家行使职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两者是贤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后世把宣德之治作为明代的黄金时代来怀念,这是不足为奇的。

⑼ 明宣宗朱瞻基不止一个儿子,可他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朱祁镇

明宣宗朱瞻基不止一个儿子,他的儿子当中不乏有朱祁钰这样的能人,但是他最终把皇位传给了不被看好的朱祁镇,这其中有三个原因。

一、名正言顺

朱祁镇是朱瞻基的长子,由朱瞻基所宠爱的孙贵妃所生,朱祁镇出生之后就一直得到朱瞻基的宠爱,朱瞻基十分喜欢这个儿子,所以在第二年就把朱祁镇立为皇太子,早立太子有时并不是好事,但是这也代表了朱瞻基对朱祁镇的喜欢,此外,朱瞻基还将孙贵妃的位份提高,正式将孙贵妃变为皇后。这样一来,朱祁镇就变成了明宣宗的嫡长子,年轻的皇太子正式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关于这个话题,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朱瞻基哪个儿子继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9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5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41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10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94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7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6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5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5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8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106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54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6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20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9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8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72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7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53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