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正确评价和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璀璨耀眼的丰富传统文化 。从世界文明史看,中华传统文化是与西欧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并列的、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巨 大深远影响的世界四大文化系统。
1.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科学、严谨、审慎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必然存在着正负、优劣两方面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封闭的社会环境等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因素,没有一种向前的推动力,它不可能在历经无数次内忧外患后仍然以极其强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地延续至今,广播东亚;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消极落后的因素,没有一种停滞的或向后的拖拽力,近代的中国便不可能在科技、文化、经济迅速崛起的西方世界之后踽踽而行。因此,数典忘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危险的;全盘肯定、盲目自大、敝帚自珍的国粹主义同样是有害的。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去审视、剖析、鉴别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其优秀的成分,拒绝和抛弃其落后的成分,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并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2.要切实掌握鉴别、区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基本方法,提高洞察能力。
第一,要坚持历史观点,站在历史的时间点上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评价历史人物。因为一切传统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纵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然有着历史的烙印及其局限。鉴于此,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既不颂古非今,也不以今非古;只有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才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而不会以主观片面的标准去评判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看成是一堆陈旧过时、不合时宜的历史包袱。
第二,要站在现代的时间点上,用现代的科学观来考察传统文化,将历史的和现代的两种视角贯通、结合起来。只有很好地做到这种贯通、结合,才能对传统文化作出客观科学的评判与选择。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机械的复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并非盲目地照搬,而必须根据新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需求,进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泥古唯古、食古不化,而必须站立在现代的时间点上审视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
第三,要切实地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而不是只在其外部特征上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兜圈子。
3.面向世界,博采众善,广泛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用以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和弥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欠缺。
蔡元培曾说:“教育家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创造文化,而创造文化,往往发端几种文 化接触的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这多种文化交汇、碰撞、激活、融合的时代,这使中华文化有了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机会。而中国21世纪的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也正需要在这多元文化的激烈交汇、撞碰、融合中进行。 中国文化也在变,不断吸收,不断变化更新,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创造。我们青年人要把中国文化的精华学到手,同时吸收外来的文化,再熔为一炉,创造出有你们特色的新文化来!
② 如何正确地继承和发扬历史传统
不仅要继承传统,更应该宏扬传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传统文化没有了,这个民族就等于名存实亡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清,不取其浊,取其善,不取其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继承和发场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则,就像父母孕育儿女一样,源于父母而不同于父母,更当胜于父母,优于父母,不断传承,不断优化,一代接一代不断成长。
③ 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对于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吸收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而对于其糟粕只能够去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其中是蕴含了很多的大大小小的方面。例如民族节日,像春节,清明节等等,像二十四节气,讲究道德礼义廉耻等等之类的,它们都是蕴含着文化的。然而,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分清楚其精华和糟粕。
同时要说发扬得话,那我们必须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走到国外去,让别的国家也知道,并且向我们学习,这才是真正的发扬。
④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正确看待。传统文化是历史各个朝代,数千年的文化汇集而成,其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值得继承的地方。同时也有很多需要客观看待,是好是坏,要保持自己的主见。发现其中的优点,也需要杜绝一些不好的东西。
02
顺应潮流。时代在不断的前进,我们既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要顺应历史潮流。不能一味的坚守传统文化思想,固守其中而不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这样容易被历史所淘汰。
03
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有很多需要我们传承,并且不断发展的。传统的文化能够适应当代发展潮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我们拿来坚持利用,不能够的我们了解,知道就好。不能抛弃,也不能一味的继承。
04
取其精华。不管什么都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好的一面。传统文化亦然如此,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学习,继承,宣扬传统文化好的一面。同时,对于不好的一面我们可以了解,但不能固守,学会灵活对待传统文化。
05
敢于创新。时代在发展,历史在不断的更新变化。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继承其精华的部分,同时也要敢于创新,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在其固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顺应时代潮楼,顺应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才能永不过时。
06
宣扬教育。传统文化汇集了无数古人,无数朝代的智慧,同时也是我们所拥有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宣扬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传统文化能够一直流传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⑤ 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1)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拥有文化底蕴,并积极投身实践中,进行宣传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培养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主动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学生要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要纠正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主动发扬,主动承担传承的重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传统文化,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传统文化和美德。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在各种外国文化不断进入中国后,很多大学生盲目地崇尚外国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近年来韩剧、美剧、泰剧、日剧大量引进了中国市场,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早已过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将外来文化作为自己最爱的文化。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去看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理智的心态去对待外来文化,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区发扬光大,而不是以外来文化为荣。
(4) 对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古为今用,符合时代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需要大学生去继承和发扬.大学生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⑥ 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形式有哪些以及特点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它的不变性,也就是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它的应变性,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形成过程看,传统文化总是特定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从功能效用上看,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具体地说,对待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6)怎么看待和继承传统历史扩展阅读: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⑦ 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这里面包括了图腾文化、思想教育文化、音乐戏曲文化、书画书法等艺术文化、服饰文化、生活和礼仪文化、中医文化、武术文化、建筑文化以及神话信仰文化等等的很多种类。
每个领域都有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继承发扬的,同时也有糟粕的东西存在,在传承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地把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在生活文化和服饰等文化方面现在也有很好的局面出现,飞鱼服就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欢。在节日方面很多人都觉得过节已经少了很多气氛,其实我们可以在过节的时候加入很多有意义的活动,除了玩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我们还可以开创新的玩法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都是每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要把传统的东西继承下来,也要把我们的东西加入进去,最后一起传给我们的子孙!
⑧ 你怎么看待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对于传统文化的优点和独特优势,我们应该积极的继承和弘扬。当下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这些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精神层面的发展已经严重落后,为此,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成为了当下生活的一大主题,人们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注重民风民俗和在生活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砥柱,是中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发扬民族文化,传承民间的优秀传统习俗。比如说民间手工艺品,时常举行传统手工艺品大赛,举行民间文艺活动。
⑨ 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1、对待传统,不能以片面遮蔽整体,不能以当代否定过去。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正是抱着尊重中国社会整体发展规律的态度展开的。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非遗既是积累与沉淀,也具有开创与自我更新的能力。
2、文化因积累而形成传统,传统因积累而产生巨大能量。一个民族的传统对本民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财富和精神资源。对传统的认同和承继是非常有益并且必要的,对自身历史和传统的了解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
3、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传统内部应该有反思和批判的声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会导致全民性的心灵空虚和价值混乱。我们承认,传统中也有糟粕和偏狭,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去伪存真,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以片面遮蔽整体,不能以当代否定过去。
(9)怎么看待和继承传统历史扩展阅读
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经由非遗传承保护,我们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发掘,立足现实实践,面向未来思考,把凝结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来。
同时,非遗传承保护也是正当其时、影响深远的文化建构,通过生动讲述中国非遗故事,充分展现中国非遗道路的独特创造、中国非遗理论的独特贡献和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让世界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加深对中国非遗经验和道路的认识。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⑩ 你怎么看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传承和发展就是传承和发展那些美好的,精华的,去其糟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命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这就确立了文化继承的理论基础,也就回答了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不仅是关系到当下至未来一个时期治国理政的大问题,而且是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大问题。
(10)怎么看待和继承传统历史扩展阅读: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连续性的文明。五千年文明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中华文明的这种连续性之所以成为可能,除了各种其他因素之外,中华民族自觉的传承意识和传承实践,始终是一个重要原因。
自觉地继承、传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项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连续性发展的根本条件。孔子注重“述而不作”,述是复述,也是传承,述是早期古代文化积累发展的主要方式。没有“述”文化的成果就不能保留和传承,孔子以后儒家对六经的不断解释和自觉传承对中华文化的久远传承发挥了根本性的示范和作用。
唐代的韩愈曾写下着名的《原道》,原道的道就是中华文明及其核心价值,强调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要坚持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宋代以后,“学绝道丧”成为儒学的根本忧患,主张要把文化和价值的传承作为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