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诗句描绘的大草原是内蒙古吗
诗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出自乐府诗集《敕勒歌》。诗中提到敕勒川的具体位置目前有三种说法:
1、在山西的朔州,宁武一带。
2、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头昆都伦河流域。
3、在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即包头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分。
因此,不能就确切的说诗中描述的草原风光就一定是内蒙古大草原。
【出处】
《敕勒歌》——乐府诗集
【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1】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译文2】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关键词注解】
《《敕勒歌》乐府诗集 古诗》: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创作背景】
《《敕勒歌》乐府诗集 古诗》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此时,今黄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国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统治之下。 敕勒,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因所用车轮高大,亦称高车。 《隋书》记载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图拉河)以北、西至里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着。唐贞观末,于东部铁勒分设都督府、州,隶燕然都护府。”
在秦汉时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它的南边是匈奴,西南是乌孙。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先后征服了很多部族,当时丁零也和其它周边的部落 一样,遭受匈奴的奴役。不少丁零人被匈奴掳去作了匈奴的奴隶。在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后一世纪间,丁零不断和匈奴进行武装斗争。据《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领兵攻打游牧与伊犁河上游流域的乌孙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平时被匈奴奴役的乌桓、乌孙和丁零乘机对匈奴进行袭击,结果杀死了数万匈奴骑兵。从此匈奴国势大衰,被匈奴奴役的各族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公元一世纪中叶以后,匈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分裂为南、北两部。公元87年,丁零联合南匈奴、鲜卑及西域各族共同夹击北匈奴,北匈奴大败,被迫西迁。东汉时,除大部分丁零人仍游牧于贝加尔湖一带外(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北丁零),一部分向西迁徙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和阿尔泰山一带(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西丁零),还有一部分丁零人南移,在今山西和河北境内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五胡十六国”时期,丁零人在中原一带先后参加了各族统治者的混战。后来,这部分丁零人后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汉末魏晋时,又有很多的丁零族人南迁,这样,富饶的漠南地区成为敕勒人游牧的地区。当然大部分敕勒人还留在原来的牧地。当时敕勒人的游牧地域东到贝加尔湖,西到土拉河、阿尔泰山一带。当时,由于敕勒人造车业很出名,他们造的车车轮直径最长者达1.4左右,超过了当地牛身的高度,与马的身高相差无几。这种高轮大车,可以在草茂而高,积雪深厚,且多沼泽的地区顺利通行。所以当时南方人称他们为高车。据记载,当时的铁勒部落分布广在大漠南北的9个地区,共有四十个不同名称的部落。比较着名的部落有副伏罗部、斛律部、吐突邻部、袁纥部、敕力犍部、幡豆建部等。 由于游牧在北方的敕勒各部落日益强大起来,对当时的柔然和北魏统治阶级构成了威胁。北魏统治阶级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这样很多敕勒部落相继归附北魏。五世纪初,北魏王朝曾把贝加尔湖东部敕勒人数十万落都迁徙到漠南一带。使漠南一带畜牧业发展很快。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懂得了农耕。据记载,北魏文成帝时期,“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声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这样空前的盛会,敕勒人乘着高车,唱着优美的牧歌,行进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壮观之事。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着名的《《敕勒歌》乐府诗集 古诗》,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作品鉴赏1】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作品鉴赏2】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⑵ 阴山在哪里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
阴山山脉 (Yin Mountains ,Yin Shan)。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东西走向,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山顶海拔2000米—400米。集宁以东到沽源、张家口一带山势降低到海拔1000米—500米。山地南北两坡不对称,北坡和缓倾向内蒙古高原,属内陆水系。
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黄河河套平原。山地大部由古老变质岩组成,在断陷盆地中有沉积岩分布。煤藏丰富。石拐沟煤矿已开采,为包头钢铁公司及发电厂提供燃料。
(2)历史上的阴山大草原在哪里扩展阅读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阴山(长城) 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冬小麦与春小麦界线,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 2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北方少数民族与南方汉民族界线。
⑶ 古代所说"阴山"是在哪里
古代所说"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东西绵延一千多公里,由断续相连的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狼山所组成。
狼山在阴山的西部,它像一座屏障似的围拱在河套平原的北部。虽然,现在这里很多地方已变成沙漠或半沙漠的山地,但在古代,它却是水草丰茂、树木葱茏、百兽赖以以繁衍的地方。
山中岭高谷深,奇峰林立,岗峦层叠,怪石遍地,悬崖的立壁和沟边的巨石,往往是磨刻岩画的理想的园地。这里历代各游牧民族凿磨了许多极其生动的岩刻。
(3)历史上的阴山大草原在哪里扩展阅读:
阴山蒙古语名为“达兰喀喇”,意思为“70个黑山头”。阴山山脉是古老的断块山,是农牧交错地带。阴山的最大特点便是南北不对称,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之间。
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因此,阴山南北气候差异显着,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南麓的雨水较为充沛,适宜发展农业。
山区植被稀疏,仅在东段的阴坡有小片森林,有白桦、山杨、杜松、侧柏、油松、山柳等树种。中段和西段山地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山地草场。
⑷ 唐朝阴山位于现在什么位置
就是现在的阴山,主要在内蒙境内
⑸ 大阴山在哪个省份的什么位置
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段进主河北省西北部,连绵12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
阴山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黄河在阴山南侧脚下画出世界独一无二的“几”字型,并且滋养了河套平原这片沃土。
几千年来,自人类在阴山地区繁衍生息,农耕文明、河套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力激烈的碰撞与交融,书写了人类历史上可歌可泣、波澜壮阔历史。
(5)历史上的阴山大草原在哪里扩展阅读:
亿万年前,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导致地形隆起,形成了喜马拉雅山与青藏高原,而阴山与内蒙古高原就是这种板块运动的副产品,在地质时期,地壳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形成的厚度达到数百米的熔岩台地构成了今天内蒙古高原的主要地貌。
现在内蒙古分布着北起大兴安岭的诺敏河火山群,经阿尔山—柴河火山群、锡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南抵察哈尔右翼后旗的乌兰哈达火山群,绵延近千公里。
阴山山脉西段之狼山横贯乌拉特后旗南部100多公里,山峰耸立,南陡北缓,旗境内峡谷两侧遍布形态多样、栩栩如生的各种象形石头景观,沟里卵石嶙峋。
⑹ 阴山在哪
阴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阴山山脉是中国北部东西向山脉和重要地理分界线。横跨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河北省最北部。介于东经106度到116度。
西端以低山没入阿拉善高原,东端止于多伦以西的滦河上游谷地,长约1000公里。
历史上阴山以北为外族人先后活跃着匈奴、鲜卑、柔然、铁勒、突厥、回鹘、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南边为中原汉族所以阴山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时常爆发争战一直充满着阴森肃杀的气氛所以得其名曰阴山。
(6)历史上的阴山大草原在哪里扩展阅读:
阴山不是自古以来就一直矗立在中国北部的一条山脉。亿万年前它曾是海拔不过数百米的平原丘陵地带这里气候湿润、湖沼密布分散有广阔的内陆湖大量苏铁、蕨类、银杏等裸子植物生长其间成为众多恐龙等动物的乐土。
直至恐龙灭绝这里仍然是丘陵与平既,无阴山也没有高原。直到一颗恒星撞击了地球使恐龙灭绝,而此时地球内部的地幔活动越来越剧烈。
印度板块正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靠近亚欧板块,而距离阴山600多公里以外的察哈尔火山群也在蠢蠢欲动。
这三种力量看似互不关联,但到它们走上同一条道路共同发力,促成阴山的诞生。首先出手的是地幔活动这从地球诞生之初就有的活动,看似平常但6000多万年前地幔柱的不断上升引起地壳抬升。
促使内蒙古北部地区形成高原,而在南部沿鄂尔多斯台坳周缘,发生强烈水平挤压陆地。像拱起的毯子地势越来越高,南北逐渐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地势以及气候、植被的差异使阴山山脉这条横卧的巨龙隐隐出现在内蒙古中部。
⑺ 大阴山在哪里
阴山山脉 (Yin Mountains ,Yin Shan)。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东西走向,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山顶海拔2000米—400米。集宁以东到沽源、张家口一带山势降低到海拔1000米—500米。山地南北两坡不对称,北坡和缓倾向内蒙古高原,属内陆水系。
阴山山脉是中国北部东西向山脉和重要地理分界线。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河北省最北部。介于东经106°~116°。西端以低山没入阿拉善高原;东端止于多伦以西的滦河上游谷地,长约1000公里;南界在河套平原北侧的大断层崖和大同、阳高、张家口一带盆地,谷地北侧的坝缘山地;北界大致在北纬42°,与内蒙古高原相连,南北宽50~100公里。
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黄河河套平原。山地大部由古老变质岩组成,在断陷盆地中有沉积岩分布。煤藏丰富。石拐沟煤矿已开采,为包头钢铁公司及发电厂提供燃料。阴山北部的白云鄂博蕴藏丰富的铁矿和稀土金属。包头与白云鄂博间建有铁路。阴山山地位于温带半干旱区与干旱区。西部的狼山尤为干旱,大青山较为湿润。山坡低处为草地,中部有栎、榆、桦等树种。阴坡在2000米处有矮曲林。
(7)历史上的阴山大草原在哪里扩展阅读
山脉南北两侧的景观和农业生产差异显着。山南年均温5.6~7.9℃,10℃以上活动积温为3000~3200℃,无霜期130~160天,山北分别为0~4℃,900~2500℃,95~110天。山南风小而少,年均风速小于2米/秒,山北风大而多,年均风速4~6米/秒。年降水量东经110°以东,南北相差70~100毫米;东经110°以西,南北年降水量都很小,只差25毫米左右。在农业生产上,山南为农业区,山北为牧业区,山区为农牧林交错地区。
阴山山脉还是中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北界,属温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的过渡带。西部的狼山尤为干旱,大青山较为湿润。
阴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山脉间宽谷多为南北交往的通途。例如位于呼和浩特西北的古途白道,古人以其路口千余米土色灰白,故名。北魏时曾在南端设立白道城。阴山山区现存名胜有昭君墓(青冢)、战国赵长城、高阙鸡鹿塞、武当召(汉名广觉寺)、美岱召、百灵庙等。古今有许多着名诗句描写此山。如北朝最具代表性的着名民歌之一“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名句,都如实地描写了历史时期阴山的风光和人类活动。
阴山岩画是中国已发现的岩画中分布最为广泛,内容最为多样,艺术最为精湛的岩画,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岩画,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岩画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岩画宝库。现存阴山岩画的绝大部分分布在巴市地区,最大的面积达400平方米,真实地记录了在此生活的古代北方匈奴、敕勒、柔然、鲜卑、蒙古等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历史。五虎图是阴山岩画的代表作。
⑻ 敕勒歌的“阴山”在现在的哪里
《敕勒歌》中所说的阴山,就是现在的大青山,大青山如横亘在内蒙古高原上的一条巨龙,自古就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之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敕勒歌》中提到的敕勒川,即现在的土默川平原。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就坐落在古老的敕勒川上。
⑼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阴山是如今的哪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北魏高亢雄壮的民歌
歌颂的就是秀美壮丽的阴山地区
秦朝末期,匈奴人的势力范围在阴山山脉以北
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产生矛盾,进而导致战争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就在于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稳定性差异。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极端气候较多,生存环境极度不稳定,必然会向自然条件好较好的中原汉族的农耕区域转移,必然会导致矛盾冲突战争。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发展,而且在和平时期,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空前高涨。
秦朝时国家统一,为了抵抗北方匈奴的侵扰,修建了东起辽东,过燕山,经阴山,西抵甘肃岷县的万里长城,如今在阴山山脉中仍保留有古长城的遗迹。
到西汉时,汉武帝做出了由和亲防御到反击的战略转变,阴山地域就是当时的主战场,并涌现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名将,如李广、卫青、霍去病。
东汉末年至晋朝期间,大量的游牧民族度过阴山地域向中原迁徙,西晋末年,国力衰微,最终导致“永嘉之乱”,西晋灭亡,贵族们衣冠南渡。北方空虚,少数民族内迁,与中原人民相互融合、产生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唐朝末年—宋朝,北方的西夏、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最后由蒙古族统一了北方的众多少数民族。在多民族的纷争与融合过程中,促进了制度的统一,极大地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清朝至民国期间,大量的晋陕商人、农民通过“走西口”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再次将阴山地域成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特别是晋、陕文化)交流荟萃之地。阴山地区正是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不断产生新的文化,为中华文明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浩浩荡荡。特色鲜明的阴山文化,成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多个少数民族同汉族人名共居于此,团结一致,生产生活互鉴互助,文化交流互通有无,最终融合为有着统一的语言和共同经济与文化的民族,共同谱写中华民族历史的华丽新篇章。
⑽ 阴山在什么地方
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其蒙古语为“达兰喀喇”,意思为“七十个黑山头”。阴山山脉是古老的断块山。它东起河北西北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中部的狼山,东西绵延长达1000多千米,南北宽达50~100千米不等。阴山的最大特点便是南北不对称,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2300米之间,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因此阴山南部的水分较充分,适宜发展农业。阴山山脉的自然资源非常富饶,有白桦、青杨、山榆、山柳、松柏、樟子松等树种。其山林之中还栖息着画眉、百灵、斑鸠、石鸡等飞禽以及狼、狍子、狐狸、野兔、青羊、盘羊等走兽。这里亦是远志、黄花、当归、知母、赤芍、干草等200余种中草药的生长地。井眼梁、马场梁、骆驼梁还是山脉中出名的天然放牧场所。阴山南北气候差异显着,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天然分界线。阴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
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