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物体的什么关系

历史物体的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2022-10-24 02:14:38

㈠ 唯物史观的物指的是什么

马克思哲学中之“物”一字是指生产方法,它根本是一件社会事实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指的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我们的学术前辈吴恩裕 先生在着名英国政治学家拉斯基 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重要的博士论文,题为《马克思的政治思想》( Evolution of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Ideas with Specai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840-1848) 。与同时代拉斯基门下的其他中国弟子不同,吴恩裕没有像罗隆基、王造时 等人那样从事政治学的研究和实践,而是深入思考了一系列马克思的哲学问题,其中,尤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为深。吴恩裕指认,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实体 性的物性存在,而是关系性的生产方法。由此,他进入到马克思哲学思想构境的一个十分深刻的层面中,而这恰恰是同期正在生成的教条主义传统哲学解释构架在理 解马克思哲学中错失的第一个正确逻辑入口。 在此,本文追述和探讨吴恩裕前辈七十多年以前的这些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见解,以期今天学界进一步的内省和思考。

一、马克思的方法论的辨识

吴 恩裕的这篇博士论文写于1937-1939年,从其思考和写作的基本思想构境支点上看,他可能既没有受到前苏联斯大林教条主义传统解释构架的直接影响,也 没有意识到当时欧洲已经独成气候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新起意。他自称:“我只是对马克思的学说,做纯粹学术的研究”。 平心而论,这倒像是英国式的一般马克思学的格致理路。这是一个进入吴恩裕理论构境层的立场入口。此外需要指出,虽然吴恩裕的此篇论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 末,并且他明确标示了主要关注马克思1840-1848年的文献,可是,他竟然没有留心1932年已经出版的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由此,错失了一种人本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异质性比较研究的可能。同时我也观察到,在此文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讨论中,除去《神圣家族》和《致卢格的信》,吴恩 裕几乎没有援引青年马克思在1845年以前写下的文本,而此后的文本,除去引用刚刚整理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哲学的贫困》以外,倒是较多地使用 了马克思中后期的经济学论着,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通读文本,可以看到他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论文的前三章中。以下,我们先来看他在论文第一章中对马克思方法论的一般解析。

首先,我注意到,吴恩裕当时已经十分深刻地体认到,马克思的方法之所以超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恰恰在于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不过是人类经济 生活发展的一种形态,它并不是一静固的状态:它有它的过去和将来”。正是因为斯密和李嘉图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忽略了资本主义的交换方法之特别的史的性 质;而误认资本主义的交换方法是‘大自然给任何状态的社会所永久确定的’唯一交换方法”。 这是对的。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这些经济学家(同启蒙运动以来的一切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都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视为人类生存的自然(天然)形 态,视为亘古不变的东西。还原到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一书的原始出处中,他的原话是:“经济学家们在论断中采用的方式是非常奇怪的。他们认为只有两种制 度:一种是人为的(artificielles),一种是天然的(naturelles)。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资产阶级制度(la bourgeoisie sont des institutions)是天然的。” 所以,“以前是有历史的,现在再也没有历史了(Ainsi il y a eu de l'histoire, mais il n'y en a plus) 。真实的社会历史性,构成了马克思方法论思想的独特视角,这是一个正确的质性确定。

然而吴恩裕认为,马克思的方法论首先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方法 的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并且,“马克思研究法的主要特征,是推求一切现象之历史经济动机的方法(historico-economic motivation)”。 很遗憾,这显然是够不准确的理解。将马克思的方法同质于经济决定论,这是第二国际的误认诠释构境。可能,这与20世纪30年代欧洲马克思学界同时屏蔽苏式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的特定历史情境相关。

其次,依照吴恩袷的解释,马克思的方法也就是所谓“历史”加“唯物论”的方法,或者直接地 说,也就是“经济地唯物的史学分析法”,其中,马克思“不但用物质来解释概念,而且以经济的动机去研究概念的产生”。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真伪交织的复杂学术构境。需要辨识的是,这里的“历史”,已经不是吴恩裕前述的那个马克思区别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意识形态的哲学历史 性,而成了一般社会历史领域之意,而“历史”加“唯物论”的逻辑,如同传统解释构架中那个“辩证法”(黑格尔)加“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一样,都是过于 外在和简单的拼接。当然,从内容上看,吴恩裕此处思考的第一构境层是深刻的,因为这是他所直觉到的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原则上的重要改变,不是物质决定观 念,而是经济动机制约概念的生成。应该说,吴恩裕正确的理解之处,在于他发现了马克思从一般哲学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论向新世界观中社会存在制约论的转换, 但在他的第二构境意向中,却犯了第二国际将马克思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普适化的错误。在马克思那里,他的确指认过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动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经济的社会形态)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进而制约人的整个观念世界,然而,在根本不存在经济动因的人类原始部族生活中,观念从何生成于经济?同时,吴恩裕 还指认,马克思在对社会生活的整体分析中,将社会上层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最终归因于经济动机。在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这是对的,可是根本不存在现代经 济的社会形态意义上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地方,这种判断也会是一句错话。这一误认,与长期以来我们抽离了马克思那篇着名的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 判〉序言》的具体构境限定相关,马克思在那里只是描述经济的社会形态中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特殊运行规律,而人们却将其泛化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法则。 这里,我们当然不能去责怪七十年前的老前辈,而只是划一些在进入他特定历史思考构境时的一些边界,以防思之僭越。

其三,吴恩裕对马克思方法论的解 读,更深地基于他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十分有见第的理解。在他看来,马克思对于实在的理解不同于以往的一切旧形而上学,因为我们关于对象、感性和实 在的认识都只能基于作为感性活动的物质实践。这也是他前述马克思的新哲学中“不是物质决定观念”的文本基础。吴恩裕说:“马克思给实在的问题加上‘实践’ 一概念,与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全然无关的。因为形而上学的内容全都是在讲一些抽象的范畴,如心、物等,它无意跻于实践的科学之列”。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新哲学恰恰是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吴恩裕这里的判断与海德格尔“马克思是第一个颠覆形而上学的人”一语是相近的。吴恩裕为此还专门 例举了一个近似逻辑实证主义分析路径的例子:与只是关注X、Y、Z一类独立对象(心、物)的形而上学不同,马克思更关心的是改变世界,即通过实践的应用范 围(a,即applications的简写)使独立的X、Y、Z变成Xa、Ya、Za。这一重要的构境层面对理解下述更深一层的思考有前提性的意义。如果 说,“形而上学无相关事实(relevant fact),只是纯理论的抽象系统”,而马克思的方法则是聚集于“分析事实,分析事物之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请一定注意,这个方法论意义上的事物之性质及其相互关系非常重要。也是我们进入到下一步吴恩裕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构境层的关键性入口。

二、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

在论文的第二章中,吴恩裕明确指出,马克思真正“自成系统的学说”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并且,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是同一个东西。有趣的是,他竟然明确反 对将马克思的哲学视为“包罗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学说”,特别不能容忍将辩证法认定为关于整个世界“普遍的运动规律”的说法。

为什么呢?吴恩裕给出的推理根据多少有些让我们吃惊。他说,

我 们所以认为马克思的唯物论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哲学者,系因它的“物”的概念(即生产方法一概念),根本是由社会的成分所组成的。它用此种已经存在于社会中的 成分,来说明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活动。它说:“XRY”-关系体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因。因为,“XRY”根本即已存在于此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以它总与社 会发展过程发生关系(即为动因)的可能。

这是吴恩裕在此书中第一次谈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物。究竟什么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 这恐怕是当时诠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所有学者们都没有认真思考和追问过的问题。甚至到今天仍然如此。所以,吴恩裕在20世纪30年代的这一指认是极为重 要的。在吴恩裕的理解构境中,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实在的物质,而是功能性的、关系性的生产方法。后面我们将看到,这是吴恩裕对马克思所使用的 Proktionsweise(生产方式)概念的英文翻译(mode of proction)后的再汉译。并且,他还有一个具体的说明,这就是“XRY”关系体。说实话,我们真的一下子很难进入其学术解释构境的具体表意层。 为此,我们先回到上一相关思想构境的前提性构件,前面吴恩裕在说明马克思哲学构境的实践特质时,曾经指认过一个将形而上学语境中孤立的实体性对象的X、Y、Z改造为有一定实用范围(applications)的Xa、Ya、Za,而我们这里将进入的的思想构境意向则从作用于对象的实践意向转到了对象之间 的关系,即英文中的raletion。这就是对象X与对象Y发生被改造或相互作用的实践关系(raletion,即R),在吴恩裕看来,对这种实践关系的 历史抽象就是生产方法。所以,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实体性的物质,而是一种功能性的关系,就是XRY,即生产方法。

对此,吴恩裕专门解释说:
马 克思哲学中之“物”一字是指生产方法,它根本是一件社会事实:其中包括许多成分。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可以说:“宇宙之究极的或第一的原因,实在,或本体是 X(‘物’或‘心’)。”此中之X即为一单纯的、纯粹的及抽象的概念。而马克思的唯物论则只能说:“人类社会发展之动因或决定的因素是‘XRYRZ’(即 ‘生产方法’)。”此为一由X,Y,Z发生关系R的关系体,而不是单纯的东西。

㈡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物”的认识, 求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里的“物”,指的是物质。但物质并不是指物质本身而言,物质指的是一些关系和联系。所谓关系和联系也就是相互作用。或者用另外一种说法来说,也就是运动。物质其实是不存在的东西,它不过是我们所发明出来的概念。人类发明出这样的概念,为的是用来指称一种相互联系的作用或关系。当然单纯从发明出来的概念里是不可能理解到物质的,不管这种概念是怎么被用来代表物质或者代表其他的东西。自然,物质既然是不存在,那么也只能生产或创造出来,通过关系和联系形成。那怎么创造出物质来呢?那就是要通过研究、调查或类比,把构成物质的那些关系和联系找出来。关系或联系成形、成器,因而才构成状态。而状态因为构成形势、气象或格局,就把影响和作用表现出来。影响和作用即为关系和联系的陈列、排比和条陈,因而也是相互的联系表现。陈列、排比或条陈,因为把相互的联系表现出来,因而也就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意思。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自然就能够让人了然和理解。因为这样,就能够分析、判断和操作。相互联系构成了容器或空间的这种状态。因为有着这样一种性质的容器或空间,在中文里才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物、事或件。物、事或件也就是我们俗称之为物质的东西。物质者,没别的,不过就是完成了的放在心里的圆融实现谓之。质为成、正、善或美的意思。物者为充实圆满的意思。《礼.哀公问》里就解释过物的义理。这里头有一句话说︰“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成身,就是实现圆融善美谓之。在中文里释物,称物为色、类、相或数等等,道理也是从这里来的。物通事,所以事也释营、治或使等等的义理。只有圆满实现,无缺无憾,才能够生出力量。这是自然的道理。而件即为分的意思;别类、相间为分。别类或相间为明的义理。分自是物件的意思。是以物质又常被称之为事物、物件或事件。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按照事物的原相来看问题,着眼点也就在于实事求是,要求找出能够明瞭事物的那些道理,从而掌握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营造改造世界的力量。关于物质的这种唯物主义的看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说过。他首先说明物质是我们感官所感觉不到的东西,也是人的主观意识所反映不出来的状态。因为物质仅仅是人类发明出来的概念。然后他接着说明我们只有通过运动和联系才能够掌握到物质,而从这里再施展力量,产生人的能动作用。他说︰“注意。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维创造物和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的事物联合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把各种事物的质的差异都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特定的存在着的物质不同,并不是感觉上存在着的东西。”那什么是物质呢?又怎么才能够掌握到这种被思维创造出来的东西呢?他接着说︰“然而确实对我们说: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物质和运动!当然不知道,因为还没有任何人以其他的某种感性方式看到或体验到物质本身和运动本身;人们所碰到的只是各种不同的现实地存在的实物和运动形式。实物、物质无非是物质的东西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运动本身无非是一切从感觉上感知的运动形态的总和;像‘物质’和‘运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因此,只有研究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我们也才认识物质和运动本身。”“实物本身的各种形态……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认识,物体的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显示出来;关于不运动的物体是没有什么可说的。因此,运动着的物体的性质是从运动的形态而来。”因此“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运动形态,我们也就认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备了。”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所做的教条和八股的理解,是从不可能实现这种认识的。因而最后也只能张张嚷嚷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辩证法,终究无法理解什么才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力量和影响来源。

㈢ 历史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对吗

历史上首先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推翻“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物理学家是伽利略,它的着名的斜面实验说明了这一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牛顿是总结了伽利略的观点,经过科学推理,说明了“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故选:C

㈣ 说出文物和历史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你好;文物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的状态,为我们探究古代作为实物参考。

㈤ 对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轻重的关系,历史上曾先后有过两种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解;(1)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若他的结论正确,则小刚的实验:同样重的物体应下落一样快,但却有一个下落快,故是错的.
故答案为:错误的.
(2)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产生了根本的影响,小丽的实验小纸团阻力很小反而下落的得快,小强的实验两纸片阻力对下落的影响基本相同,所以同时落地.
故答案为:空气阻力.

㈥ 有一种说法是历史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举的事例是马拉车的问题吗不断拉车车不断

这个没有必然关系吧,硬要说,应该说是运动形成历史
历史是主观的形成,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类将生存和进化、活动的非自然哲学,而运动和变化必然存在且严格遵守自身规律,所以主观的事物不可能主宰客观事物的规律(不然就是腐儒主义)
因为运动不断,所以人类生存,因为人类生存并创造了可能,所以有了人类历史。可以说是鞭子不停,所以陀螺不停。一旦鞭子不见了(自然之毁灭),谈何陀螺

㈦ 力使物体的转动效果与力的大小成什么关系

我历史物体的转动效果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关系系

阅读全文

与历史物体的什么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