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读历史用什么帮助

读历史用什么帮助

发布时间:2022-10-25 13:37:22

㈠ 如何学好历史的方法 有什么技巧

历史是中考的重要科目,学好历史有助于总成绩的提高,下面总结了一些历史学习方法,仅供参考。

学好历史的方法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占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的发生。

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四、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不管哪个学科,要想学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及时复习巩固,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懒散拖沓,所学的知识不及时掌握,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心,这样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

五、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学好历史的技巧

关注历史年代

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温故知新、勤于思考

历史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整理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历史答题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㈡ 读什么对历史,政治有帮助每天看报纸吗

看报纸、看新闻、讨论国家大事等都可以提高政治水平和政治意识;看古典小说、看近代史,学习成语等等都可以提高历史知识水平.

㈢ 如何学好历史的10种方法

1、历史学习,需要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运用的知识较多,一定要提高学习效率。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条理化清晰的内容,杂乱的知识点一头雾水,那么你就需要学会梳理自己学过的知识点;你可能擅于听老师讲,自己看书效率低下,那么你一定要抓住上课有限的时间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边听一边勾勾画画写写,纯粹的听纯粹的看都不会让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一些特性,这样才能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

2、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眼脑直映”式的学习、复习方法。速读记忆的练习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在学习之后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题海战术,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做题的时候坚决独立完成、杜绝抄袭、杜绝题海战术。试题你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学习中还要学会阶段性的总结,了解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和完善。

㈣ 看什么对于高中历史有帮助

高中拓展知识面可以看中国历史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世界历史如《全球通史》《历史研究》等等

㈤ 中国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历史学专业课内容繁杂,如果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往往事倍功半。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历史,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的学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国历史的学习方法
以秦为界,以隋为分

中国古代朝代很多,不仅有250年以上的大朝,也有不少转瞬即逝,偏安一隅的政权。但是,在记忆整体脉络时,我并不推荐大家从夏一路缕到清,那样很容易搞混,比较好的办法是先定位秦和隋,再通过这两个朝代把中国古代史分为三段进行记忆,先近、后远、再中。

隋后脉络

隋是大分裂后统一的王朝,和秦朝极其相似。隋后是“唐宋元明清”,这个很好记,但是这唐宋时代还有一些短暂王朝和并列政权,可以这样记:

“黄巢大起义,梁唐晋汉周。杯酒释兵权,宋辽西夏金。”

黄巢大起义发生在唐末,是唐朝灭亡的诱因,随后在53年里出现了5个短暂朝代,也就是五代时期。因为历史学上,这五个朝代都称为“后X”,很不便于记忆,有时候学生碰到“东汉”、“北汉”、“后汉”,很容易搞混。所以,我们把“梁唐晋汉周”作为一个整体,直接定位在黄巢起义后,就不会搞混了。

杯酒释兵权,是宋朝开创的重要事件,与宋朝并立的有辽、西夏、金三个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南宋时代蒙古兴起,可联系到元朝。把“宋辽西夏金”串联在一起,是同一个时代,方便记忆,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也是一个考点。

秦前脉络

先是近,然后就是远,我们考察一下秦前的脉络,历史学称为“先秦时代”。其实先秦很好记,就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然后春秋有五霸,因为不是考点,所以记住曾经有五霸就可以了。战国七雄是考点,要记的,但也不难,分三段:“齐楚燕、魏赵韩、秦。”

把秦放在最后,是因为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一来是汉朝前期政治经济一定会带到秦朝历史,二来是先秦有一个C级考点“社会大变革”,也容易捎到秦朝。

秦隋之间

秦隋之间的朝代很复杂,因为当中有一个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大分裂时期,所以秦隋之间的整体是“大一统和大分裂”,前半段两汉大一统,后半段南北朝大分裂。

先是“汉朝分西东,最后魏蜀吴”,表明西汉、东汉和三国时代,这三个时代里有大量考点。

三国最终归于西晋,所以是“三国归西晋,五胡南北朝。”三国后是西晋,然后五胡乱华,中国分成了南北朝,南北政权的更迭是一个考点,南方记:“刘裕代晋,宋齐梁陈”,宋齐梁陈可以和后来的梁唐晋汉周对照背诵。

北朝就有点乱了,但是根据考点,只要记住“五胡归北魏”就可以了。

最后,两条线索归于隋,回到记忆的第一段,唐宋元明清。

这种拆分的记忆方法,只要学生不会把秦朝和隋朝的顺序弄错,那么在记忆时代的时候就不容易记错,实际上要比从夏一股脑记到清要方便得多。
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方法
一、先具体后抽象

历史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时间性。如果不考虑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可以说,一部古代史就是各个王朝的累加。基于这样的特点,复习中国古代史,应以时间为线索,先了解、熟悉、掌握各个朝代的具体状况,在此基础上,再去关注跨越几个朝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的重要专题。缺乏对具体朝代、具体事实的了解,匆忙进入专题史的阅读,将会遗漏许多知识点,对专题的认识也不会深入,只是一种死记硬背,考试时很难有好的发挥。

二、以面为主,以点为辅

这个方法主要针对初学者而言。具体说来,初读教材,目的在于对历史过程的概括性了解,可以说没有任何重点,尤其不要过于关注或强记考试点,特别是十分具体的考试点,如考试中的选题填空,教材中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那样将会分散对历史整体了解的注意力。以西汉为例:不分轻重,阅读三次,然后试着回忆,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十分具体、琐碎的知识点印象模糊,如汉文帝时期赋税征收的数额、减轻刑罚的具体名目、察举制的年代、对匈奴作战的年代等,留在你脑海中的是比较概括性的内容,如文景之治有经济方面的减轻赋税,法律方面的轻刑慎罚,民族方面的和亲以及汉武帝时期的一些重大举措等。这说明你的阅读有了重大收获,已经开始建立起对文、景、武三朝的平面认识。至于模糊的知识点,不要着急,那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其他各朝代均是如此。

三、阅读与回忆相结合

一部教材,可以先读三遍,有了一定了解后,试着回忆学过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你所回忆的并非零碎的知识,而是从史前到明清时期的整个古代史,这其中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按顺序回忆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思想、科技及对外关系等。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个:一是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如车上、路上、枕边甚至排队时均可从事这项工作;而且这种回忆用时甚少,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教材内容回忆一遍。二是变死记为记忆。你的记忆并非对原文的复述,而是大概意思的回忆,不求与原文一致,只求大意,最终的收获将是“得意忘言”。进行回忆,你只需带一支笔,一片纸,将印象模糊或一无所知的内容做成笔记,然后再到教材中寻找,补足。

当然,按朝代顺序的回忆做得足够好以后,你就需要变换回忆的主题了。可以再以人物或专题为线索,进行回忆。你可以随时在空闲时间回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的事迹,也可以随时回忆某个专题,如汉与匈奴的关系,唐与突厥的关系。整个古代史肯定经不起你这样纵横结合的无数次回忆,如果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你将会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并最终达到很高的境界,整个历史将转化为你自己的知识,任由你使用、发挥。无论纵向、横向,还是选择、史料,你将无往而不利。

四、相互比较,适当剪裁

对教材有了比较充足的了解后,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适当删减一些不必要的内容。例如:每个朝代的经济发展均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繁琐、细碎,全部牢记既费时费力,亦无必要,应将精力放在每个朝代有特色的方面。如农业生产工具在整个古代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有:商代耒耜、春秋铁器、汉代犁铧、唐代曲辕犁、简车等。其他内容亦应如此处理。这样,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事实上较之教科书要大大减少,掌握起来难度也将大大降低。

五、固定复习时间

这个固定主要指每天应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保持连续性。历史学需要记忆,但并非死记硬背的学科,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掌握,效果会事半功倍。理解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因此集中时间段对历史进行冲刺,绝对不可能取得成功。尽量保持每天一读,这样始终保持对古代史的一种感觉,同时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效果会更好。每天交叉复习中国史和世界史,不要连续数天只看古代史、或世界史,这意味着每一专业的复习周期延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前面又忘了后面,这种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同时交叉复习(最好古代与古代对应,近现代与近现代对应),可以将两者互相对比,互相联系,比如同一年代发生的事件,就可以联系起来记忆。时间的长度也最好固定,比如每天各拿出三小时复习中国史和世界史。
中国历史的学习建议
重视从古代历史中得到启发

整部《黄帝内经》中多是讲基本理论的,较少涉及到具体的治疗方法,所载的处方只有十三个,被称为“内经十三方”,相对方剂来说,对针灸的记载就很多了,其中的《灵枢》又被称为《针经》,《素问》中也有大量有关针灸的篇章,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交通还很不便利,又处于诸侯分治的阶段,那时的物流一定很不便利,东北的药物如何到达西南?故此时能够大范围内普及的只能是不太依赖交通工具的理念和针灸工具,《内经》中少药多针的现象便自然产生了。

再看《内经》与《伤寒论》都十分注重对寒邪的强调,《素问·举痛论》中几乎整篇都在强调寒邪侵犯经络脏腑,《伤寒论》更是以“伤寒”开宗明义,联系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如人口稀少、大城市多集中在北方中原一带,两汉又处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小冰河时期,气温较现在低得多,史料记载汉献帝初平四年“夏六月,寒风如冬时”,故寒邪是当时外感病的主要病因,当然会引起医家们的重视。温病学派补充了伤寒学说的不足,产生于明清时期,据高王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书中的数据,明末清初时期中国人口大约在1.5~2亿左右,人口基数是汉代的3~6倍,人的数量增加意味着能源的消耗增加,尤其在人口密度很大的江南一带,是可以出现小热岛效应的,出现温热、湿热成为外感病主要病因的现象,也不足为奇了。

再从整个人类发展史的宏观视角来看,两汉之前外感病较多,内伤病较少,有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者,汤液醪醴可治之,这是因为远古时期人类尚处于发展进程中的幼年阶段,人受天地的制约强于今;随着人文、自然科学的进步,人与天地相抗争的能力愈发强大,现在已经进入到人类发展的青年期,暴露出来的更多是自身内部的不调,所以在当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心理病、内分泌疾病等身心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就远远高于偏远地区,只要我们把人类发展史拉通纵观,并横向运用,理解并正确处理一些问题便不再困难。

重视文化思想史的影响

中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学科,与现代医学以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为基础相对比,中医学更为看重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的着述者们根本没有留下自己的姓氏,而只是假借了黄帝岐伯之名,这种做法在今天是绝少见到的,体现出了功成身退的老庄哲学思想,从这一点来看,《内经》的作者颇得道家思想的精要,自然会在书中体现出来,我们今天学习《内经》,若不懂得些老庄哲学,又岂能会心呢?西汉董仲舒勤勉非常,“三年不窥园”成为佳话,其学术思想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儒家成为正统,《春秋繁露》提到“人副天数”,在《内经》中也是有广泛渗透的,如唐代医家孙思邈所处时代,正是佛教的大弘时期,中国佛教经南朝梁武帝萧衍之提倡,形成了僧人吃素的传统,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孙思邈的用药,在其名篇《大医精诚》中就坦诚表明心迹,云:“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他如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是受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影响;清代考据疑古之风大兴,才会有王清任《医林改错》的出现;最应引起思考的是近代西学东渐后,西方文化至今已全盘占据了中国人的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故当代中医的研究方向多是跟随西方自然科学的步伐,对中医的评价标准也多是西医化的,造成今天中医不振的情况当与满清主政后的思想钳制有历史渊源,设想一下,在一个文字狱大兴,知识分子只能噤若寒蝉的背景下,怎会有学术的自由,僵化的思想怎能带来学术的新风?

通过上述文化对中医学影响的大体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言,中医学是一定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而复兴,中西医学之间必将面临着一场激烈的争论和较量,在矛盾中也一定存在很多沟通与契合,会形成“他中有我,我中有他”的复杂局面,这个复兴将通过漫长的几代人的努力才会来到,其后的中国新医学,可能会出现中医领跑,西医跟跑,中医有艺术,西医有技术,既见森林,又有树木的崭新的医学新气象,最终中西医的概念将会淡化,正如西来之佛学,经宋儒几代人的努力汇入到新儒学,儒释道三家合流为一一样。

重视对历代医家个人生平的研究

每个人的学术思想都受其家庭出身、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性格特点、个人遭遇等因素的影响。如张仲景长期担任长沙太守,可以在大规模疾疫流行时用行政命令推行其治法,所以很容易得到对爆发性流行病的全面认识,针对这部分流行病的经验而成颇有层次、理论系统性很强的《伤寒论》部分,而在日常小规模诊疗活动中获得的零散经验,便汇成了现在的《金匮要略》部分,其系统性就不是很严密了;西晋医学家皇甫谧青年时专攻史学,因中年患痹,引发了学习针灸自我治疗的兴趣,后着成《针灸甲乙经》,成为一代针灸宗师;再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天资聪敏,少年即得“圣童”之名,一生淡泊名利,长期在民间行医,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临床经验,又善于对民间的单验方进行搜集整理,故其学术特点是善于汇通,活泼灵动,所作《千金方》《千金翼方》中有大量原创性的发明,与其个人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李东垣出身富豪之家,平素交往人群多养尊处优、膏粱厚味且饮食无度,所患疾病多与脾胃有关,故有《脾胃论》之出现;明代张景岳被称为“仲景以后,千古一人”,是对其学术磅礴大气,系统严密最好的总结,常能借军事论医事,提出古方八阵、新方八阵之说,与其出身名门,又有长期的军旅生涯经历分不开的;清末大学者俞樾被称为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第一人,他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因其学术、人格上的巨大影响,该观点也对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被今天的中医所诟病,然而我们只要了解到俞樾从青年时期开始,家庭接连的变故,亲人相继的离去,自然会理解他这种说法的由来。

猜你喜欢:

1. 如何才能高效能的学习

2. 如何才能高效能的学习

3. 各学科学习方法总结

4. 有效学习的十大方法

5. 关于名人学习的方法有哪些

阅读全文

与读历史用什么帮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6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