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长沙真的有焚城之灾吗
有,比如说1938年11月13日凌晨发生在长沙的文夕大火。
因为日寇的进犯,国民党当局采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烧长沙的错误计划。
但在计划正式实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却让这场火灾变得完全不受控制,最终导致长沙30000多人丧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约10亿元。
如此惨重的人为灾害在历史上和世界罕见,这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是中国抗战史上与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文夕大火,因为大火发生在夜里,故名“夕”,这场火灾的电报代码是“文”,故称“文夕大火。”
长沙作为一个历史上少有城址未改变的城市,此次火灾烧毁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大部分古迹。
着名学者郭若沫曾目睹这一焚城之灾的诞生。如今长沙天心阁有文夕大火警钟雕塑。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 长沙的历史能给我介绍一下吗
15—20万年前,长沙地区开始有人类活动。约7000年前,长沙开始形成村落。约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于长沙建城。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变,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与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故此长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不同的历史时期,长沙曾有“临湘”、“潭州”古称;唐宋和明清时期的长沙,其经济和文化为其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2]
星城长沙2(30张)“长沙”之名有据可查的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关于贡品“长沙鳖”之说,距今3000多年。商周时期的宁乡县炭河里遗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的长沙地区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长沙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
长沙夜景图片(22张),属楚国。“长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时设置黔中郡,长沙为其辖域。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沙郡为秦36郡之一,这是长沙以中国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的开始。两汉时期,长沙为长沙国的都城。东汉初期废“长沙国”改立长沙郡。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时期的长沙窑,曾兴盛一时,成为釉下彩的发源地。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元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时长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长沙市行政部门(30张)清朝末年,曾国藩成为“湖南第一人”,当时的长沙府涌现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灭太平天国,发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对晚清的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长沙成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动地。戊戌变法的陈宝箴、谭嗣同,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之后自立军起义、华兴会、公祭陈天华和姚宏业、浏萍醴起义、抢米风潮,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活动。黄兴在清朝末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动,为中华民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省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长沙在民国时依然是中国政治的革命中心之一。1911年10月22日,焦达峰、陈作新为首的起义新军光复长沙。1915年,曾就读于时务学堂的蔡锷发动了护国运动。1919年,长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俭学,长沙也是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地之一。毛泽东、何叔衡、任弼时、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领导人都在长沙读书或者从事政治活动。1927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并试图攻打长沙;失败后他转向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方针。1949年8月5日,长沙正式建立共产党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长沙开始重建与发展。长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毛泽东早期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被认为是革命圣地。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长沙经济开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1990年代后期,长沙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2007年年底,长沙同湘潭、株洲被国务院批准为长株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3]
行政区划
1912年以前,湖南的省治、长沙府治、长沙县治同在长沙。1913年撤长沙府,1933年(民国22年)设“长沙市”,市、县分治,市设区;1959年望城县并入长沙县,同年长沙县划归长沙市管辖;1977年长沙县拆分为长沙和望城二县,长沙辖二县;1983年宁乡和浏阳划归长沙管辖,之后管辖的县域没有变化;长沙自设市后城市分区经历多次变化,2011年7月,望城县撤县改区,成为长沙市城区区。根据民政部相关统计,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止,长沙辖6个城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25个乡、86镇、59街道。 建国后的长沙市的行政区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1949年8月至1958年为不管县时期,只管市、郊,没有辖县; 1959年以后为管县时期,有辖县; 1949年8月,长沙市辖8区:城东区、城南区、城西区、城北区、文艺区、金盆区、岳麓区、会春区,下辖82保、1838甲。 1950年8月,废除保甲制度。1955年10月,东、南、西、北4区建306个居委会、2909个居民组,区名去 明代长沙古城标志天心阁
掉“城”。 1957年内4区辖26街道(东区6、南区5、西区8、北区7),275居委会,2766居民组;郊区辖7乡1镇,44村。 1958年9月,农村撤消乡镇,建立人民公社,郊区建万年红、东风、岳麓3个公社,18个大队;城区辖4区、25街道、233居委会、2731居民组。 1958年12月,长沙县、望城县划归长沙市管辖。 1959年2月,撤消郊区。3月,长、望两县合并称长沙县,属长沙市领导。长沙市辖25街道5镇26个公社、227居委会、2489居民组。1977年12月,恢复望城县建置,将长沙县分为长沙、望城两县。 1978年底,长沙市辖5区2县,16县辖区,84公社6镇,29街道,1132大队,308居委会。 1983年2月,浏阳、宁乡、湘阴划归长沙市管辖,湘阴县随即划归岳阳地区。 1984年2月,长沙市辖4县1郊的人民公社先后改为同名的乡(镇)。 1993年1月,浏阳撤县改市。 1995年7月辖县(市)撤区并乡建镇,长沙市辖5区3县1市,38街道67镇53乡,648居委会3091村。 1996年,辖区区划调整,撤销郊区,设立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 2001年,国务院2001年10月10日国函〔2001〕131号批复:长沙市人民政府驻地由长沙市芙蓉区藩正街迁至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大道。 2002年底,长沙市辖5区3县1市,54街道79镇39乡,568居委会2727村。 2007年,长沙市辖5个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4个县(市):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各区、县(市)共辖83个镇,比2006年增加3个,2007年共31个乡,53个街道。各镇、乡和街道共辖村1258个,社区566个,与2006年相同。 2008年,望城县坪塘、含浦、莲花、雨敞坪四镇划归岳麓区雷锋镇由望城县委托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同年八月长沙县榔梨镇韶光社区居委会正式划归芙蓉区东岸乡管辖。至此长沙市城区面积由573平方千米变为975平方千米。 2011年7月,望城撤县改区,成为长沙市城区,长沙市城区由975平方千米增至1938平方千米。
3. 长沙历史的变迁
长沙,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南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旅游中心。长沙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近代以来人才辈出,堪称全国之冠。素有 “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称,名胜古迹众多,吸引着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长沙,又可谓为“山水之城、文化之城、英雄之城”。也许您对以上还不太了解 但您一定听说过一个名字:毛泽东,长沙就是这位世界巨人成长的地方,他在此度过了不平凡的青少革时期。
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形成,湖湘文化功莫大矣。长沙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影响颇深,如果说把长沙的建设和发展比做一棵树,那文化就是这棵树的根;如果把城市比做一个人,那么文化就是这个人的灵魂,正是“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湖湘文化之根影响着、支撑着长沙的全面发展。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驱动着星城奔向美好的未来。“露蒸干树熟,风撼一洲香”, 以南橘闻名的橘子洲,登洲一览,但见杂花生香,绿荫覆地,橘络含羞,在洲中放眼望去,只见西边岳麓山青翠葱茏,东边长沙城高楼耸立,山水与城市互动,城市与山水共生,好一幅天人合一的图画。
长沙,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这里节庆盛会丰富多彩,欢乐洋溢;这里许多文化与传统风俗独具特色,举世无比;这里悠久的湖湘文化, 神奇的伟人故里,秀美的山水洲城,浪漫的现代都市,令你目不暇接。到此观光,必将给您留下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距今约15—20万年以前, 长沙 有 人类 的活动,经过15—20万年的发展,长沙 历史 进入 新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5000年,长沙先民开始过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进入母系社会;约公元前30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屈家岭文化阶段;约公元公元前25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 龙山文化 阶段,这时有了原始农业,渔猎仍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业、石器加工技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产生原始的纺织和玉器加工技术。
夏商周以前
商 周 及商周以前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传说始祖 炎帝 和 黄帝 都曾来过长沙。 司马迁 的《 史记 ·五帝本纪》说,黄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后来就把长沙这片地土封给了他儿子少昊氏( 宋朝 罗泌的《路史》记载: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胙即赏赐之意),据此,传说中的少昊氏是远古长沙的一个氏族首领,是开发长沙的第一人。
长沙, 夏代 属古 三苗 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作为古越人(古长沙越人为扬越的的一支)到这时创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几何纹饰硬陶即印纹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 诸侯 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
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传人,长沙进入 青铜器时代 。长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盖的半地穴式房屋,过着氏族生活,主要以 石器 作为工具,生产上依靠刀耕火种。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传入,开始使用和制造青铜工具铜斧,到 西周 后期出现了铜制大锄(一种重要的松土工具)、铜插(即耙,用于松土和起土的农具);而且还制造出了形制考究、纹饰精美的青铜容器、乐器。长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铜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艺水平,富有鲜明的越族风格; 1938年 宁乡 出士的着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铜器中珍品; 1959年 以来宁乡、 长沙县 出士的十几件铜镜,一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221.5公斤,为 中国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铜镜。
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
东周 以后,进入 春秋时代 ,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年代,春秋末期, 楚国 (荆楚)的势力进入长沙。 战国 初期,越国灭 吴 ,楚越对峙开始,长沙成为楚国东南边睡的要塞。战国中期,楚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对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纳入了楚国版图,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广阔地域的政治军事中心,楚国在长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对长沙的进入,加上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古越人消失了,长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楚人的南侵,带来了中原和江汉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使长沙地区进入了 铁器时代 ,长沙结束了商周以来延续了1000多年的原始状态,直接进入封建社会。
楚国至楚怀王时国势日弱,诸侯各国特别是 秦国 对楚国多次发起战争,前222年,秦国大将 王翦 帅军南下,打败楚军在江南的余部,楚国以长沙为政治军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国所征服,楚国灭亡。长沙(湖南)作为楚地和楚国军事重镇的时间长达800多年。
秦汉时期
秦代的长沙郡
秦国 灭掉 楚国 ,在原楚 江南 之地设立“ 长沙郡 ”,之后就是 秦王朝 的诞生,长沙为 秦代36郡 之一,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 行政区域 载入史册。秦代 长沙郡 涵盖今湖南大部分、 湖北 以南、 江西 西北和 广东 的连县、 广西 的全州等地, 面积 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湘县为治所。
西汉时期长沙国与长沙王
--------------------------------------------------------------------------------
2 长沙历史
秦朝 灭亡, 汉王朝 建立。 刘邦 称帝之后,公元 前202年 封 西汉王朝 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将湘县改名临湘县,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 湖南 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 诸侯 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 东汉 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长沙国从公元 前202年 始封至公元 7年 废除,存在200多年,长沙国先后分为“吴氏长沙国”和“刘氏长沙国”两个时期。
吴氏长沙国
古长沙城作为汉王番都,临湘古城位于长沙国的中心地带,为历代长沙王的驻所和长沙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古书《 水经注 》记载,临湘城(即古长沙城,史称临湘故城)系吴芮始封长沙王建筑。公元前157年,吴氏长沙国废除。
吴氏长沙国时期,为古代长沙历史上辉煌时期,政治上始终不渝维护国家统一,是西汉王朝的忠实诸侯王国。刘邦所封八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英布等七个诸侯王全部消灭,唯独吴氏长沙国自始自终效忠朝廷,就是淮阴王英布(即长沙王吴芮之女婿)反叛,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还大义灭亲。吴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孙吴着死,因无子被撤除,共传5代,历时46年。王国的官吏制度与西汉朝廷相同,设有丞相(汉高祖初曾称柱国),由朝廷直接委任,名为辅佐诸王,实际上是派来掌握本国实权以控制地方的。
刘氏长沙国
前158年 文帝 之子文帝继位,重置长沙国,史称“刘氏长沙国”,公元前155年,景帝庶子刘发封为长沙王。刘发之长沙国正值西汉王朝大削诸侯王国势力的时候,至此,疆域广阔的长沙国分离出南部另立桂阳郡和零陵郡。自前155年封地,到 前145年 ,随着朝廷对诸侯番国管理体制的改变,这时的长沙国瞎地大为缩小,已析出桂阳郡和零陵郡,仅有临湘、罗、下集、益阳、连道、湘南、安城、丞阳、茶陵、攸、昭陵等13县;长沙国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实际权力,不得干预自己所辖诸侯国的政务,成为名义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改制以前称为“臣相”),下至县令全部由朝廷任免。
“刘氏长沙国”从刘发始封到刘舜被废,共传7代8王,历时164年,随西汉王朝灭亡而拆除。公元 8年 , 王莽 篡位自立为帝建“新朝”,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
东汉长沙王、长沙国与临湘侯
王莽政权很快就被西汉末农民大起义所淹没。公元25年,原 西汉 皇室宗族、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 刘秀 (即光武帝)拥兵称帝,又建立起一个汉朝,因以 洛阳 为都,史称 东汉 。由于全国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队伍和各色武装割据,刘秀又展开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 26年 (建武二年),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以控制 洞庭以南 的局势。到 29年 ,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至此,包括长沙在内的 湖南 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对刘秀统一天下的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刘秀于 40年 (建武十六年)统一 中国 。长沙已早在 37年 ,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
湘州改制为湖南和长沙建制史上的标志。由于长沙地理位置的重要,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其地位与作用更加巩固。三国的长沙郡,行政范围基本局限于湘江以东地带,隋朝的长沙郡跨越湘江至整个湘中地区,从而基本上奠定了从此直到清代长沙建置的规模。隋朝的统一,湖南重归统一的中央政权之下,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往来与联系不断加强,获得了一个广阔和相对安定的空间。
东吴长沙郡
三国 时期, 219年 孙权 夺取长沙至 279年 西晋 灭 吴 ,长沙属于孙吴之地。孙权称帝后湖南政区发生变化,今湖南的大部大致属当时的南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临贺、天门、衡阳、湘东、昭陵10郡,隶属 荆州 。
--------------------------------------------------------------------------------
3 长沙历史
257年 ,长沙东部为衡东郡(治所翻县,今 衡阳市 ),西部为衡阳郡(治所湘乡县今湘乡县西),益阳县南部之地析出新阳县(今 宁乡县 ),治所在沩水上游(今宁乡县横市镇一带),属于衡阳郡。
265年 ,长沙郡的安成县(今属 江西省 )和豫章、庐陵两郡几县设立安成郡,长沙郡瞎地进一步缩小,共辖临湘、测阳、恢、醒陵、罗、 吴昌(汉昌改)、建宁、下集、蒲沂等9县,包括今长沙、岳阳、株洲 3市地以及今属 湖北 的通城、崇阳、蒲沂3县(市)地。
三国时期的长沙郡,上有州(荆州),下有 县 、 乡 、里,为孙吴时代的行政体制。除行政长官外,长沙郡属诸曹的设置(官名)已经颇为全备,有掌“选署功劳”的功曹、管赋税的田户曹、管造船的船曹;有负责由贮租米、布帛的仓吏,收贮租钱的库吏。县以下的乡也设有属吏,简胺中就出现了“东乡劝农掺”、“南乡劝农撮”的名称。此外,还有“司马”、“关丞”、“仓田曹”、“录事”等。(资料来源:依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简牍整理)。
西晋·南朝之湘州
西晋 统一中国后沿袭汉代分封制。 280年 (太康十年),晋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马乂为长沙王,以郡为国。西晋初期,长沙郡仍隶属荆州,以临湘为治所, 西晋至南朝的300年中,地方行政仍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长沙郡下辖临湘、浏阳、巴陵(280年分罗县置,今 岳阳 、临湘地)、罗、吴昌、醴陵、建宁、攸、下隽、蒲沂等10县。280年,新阳县改名新康县,县治迁到今宁乡县治以西10里的冷水铺及万寿山一带。 299年 ,晋惠帝分巴陵、下隽、蒲沂等县设立建昌郡,长沙郡辖地又一度减少。
湘州的建立 :西晋后期,由于北方势力侵扰,西晋统治重心南移,荆湘地区更为重要。 307年 (永嘉元年),晋怀帝司马炽从荆州分出长沙、建昌、湘东、衡阳、邵陵、营阳、桂阳、零陵等8郡另立湘州,以临湘(今长沙)为治所。湘州的设立,是古代湖南政治军事上的一件大事。
隋朝的改制
577年 ,北周灭北齐,重新统一了北方。 581年 ,北周外戚杨坚废周称帝,建立 隋朝 。 589年 (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正月),隋军渡过长江,攻克建康,陈朝灭亡。从此自西晋灭亡以来长达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结束。
隋统一中国,对南朝的政治体制实行改革。地方行政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废除郡一级。隋文帝时,以长沙有昭潭,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
长沙郡废除,所辖的临湘县改为长沙县,并废浏阳、醴陵2县并入;
建宁县亦被废除,并入衡州(原湘东郡)的湘潭县。
隋炀帝时,进一步改制,废诸州总管府,裁并州县,改州为郡。潭州又改为长沙郡,辖长沙、衡山、益阳、邵阳4县,以长沙县为郡治。
长沙县辖地包括今 长沙 、 望城 、 浏阳 、醴陵4县(市)地。区域大小大致与现今长沙市辖区相当。
衡山县为原衡阳郡所辖,后湘乡、湘西2县并入,包括今 湘潭市 城区及 湘潭 、衡山、湘乡、双峰、涟源、 宁乡 等县(市)地。
益阳县亦为原衡阳郡辖,后废新康县并入,包括今 益阳市 城区及 桃江 、新化、 安化 、 宁乡 、涟源等县市地。
邵阳县为原邵陵郡所辖,后废扶夷、都梁2县并人,包括今 邵阳市 及邵阳、邵东、新邵、新化、武冈、洞口、隆回、新宁、城步、涟源等县市地。
盛世潭州
李靖 平定萧梁, 621年 长沙归于 唐朝 。唐王朝地方行政仍沿袭 隋朝 州(郡)、县两级制。636年(贞观十年),唐全国为10道,潭州属江南道。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唐增为15道,潭州属江南西道。
唐朝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将邵阳县划出,另立南梁(州),从长沙、益阳、衡山3县分别划置醴陵、新康(624年又归入益阳)、湘乡3县,南梁共辖6县。
潭州的县级区划也进行了调整
708年 (唐中宗景龙二年),分长沙县复置浏阳县,并将县治从居仁镇(令官渡镇)迁至今浏阳市所在地。
74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衡山县改名湘潭县。潭州仍辖6县,即长沙、浏阳、醴陵、益阳、湘乡、湘潭,直至唐末。
--------------------------------------------------------------------------------
4 长沙历史
621年湖湘初定,唐王朝在长沙设立潭州总管府,624年总管府改为都督府,管辖潭、衡、永、郴、连、南梁、南营、南云8州军事(624年为7州,南云不在内)。潭州都督府是唐代前期湖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关,行政长官为都督,但往往兼任潭州刺史,实行军政合一体制。长沙唐中央政府湖南军事机构所在地,唐前期军事上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全国各冲要之地设置军府,又称折冲府,直属中央。唐玄宗时改革军事,潭州设有桥口(今望城县乔口镇)和禄口(今株洲)、花石(在湘潭)守防。
唐代以前的长沙社会发展整体落后于中原地区,经过三国、两晋和南朝长达400年的经营开发,到唐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历任州(郡)县官的治理,赶上了中原地区的发展,此时的长沙人丁昌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771年(大历六年)上任潭州刺史的张谓曾撰写了一篇《长沙土风碑铭》,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 杜甫 游长沙,曾写下了不少诗章,其《清明》一诗中有:“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干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 争道朱蹄骄齿膝”,也正是盛世长沙一日的写照。
湖南道治所
唐王朝 到 唐玄宗 时繁荣达顶峰,之后开始衰落,至“安史之乱”进入了它的中期,唐中期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764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衡州设置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辖衡、潭、邵、永、道5州; 768年 (大历三年),辖区也有所扩大,增加了郴、连2州,长沙成为湖南道的治所。至此长沙等地从原江南西道分离出来,单独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即湖南道,“湖南”一词开始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在历史上出现。
湖南观察使设立及迁治长沙,为朝廷稳定湖南局势采取重要措施,然而却引起了湖湘武将们的不满。安史之乱后,地方兵将大多骄横跋屋,不服驾驭,“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当时驻防长沙等地的正是这样一批骄兵悍将。至安史之乱之后,江南一带分裂割据渐涨,湖南一带斗争表现为湖南观察使与悍将骄兵的激烈冲突,而长沙正处于这一冲突的中心地带。 770年 (大历五年),湖南道迁治长沙仅仅2年之久,湖南兵马使臧即带领一班骄兵起而造乱,肆虐长沙,杀死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崔灌,演出了一场“兵变”恶剧。发生于770—780年的长沙减价兵变和邵州王国良事件,即表明分裂割据势力已经在湖南兴起。
楚国王都
五代十国 时期,此时的湖湘地区出现了一个由 马殷 建立的 楚国 ,原唐朝湖南道治所的长沙即为其都城,至此长沙进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马)楚国时代。马楚政权时期,马殷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等政策,使人民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经济上,采取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倡纺织、通商中原等措施,长沙以及湖南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期间楚国与北方各个政权的贸易以茶叶为主,湖南的茶叶从此全国闻名。 参见: 五代十国·楚国
军阀割据
951年 ,南唐大将边镐灭 楚 , 湖南 重新回到军阀割据 南唐即以边镐为武安军节度使,驻节潭州; 952年 10月,刘言乘潭州民情怨愤之机,派王逵、周行逢家兵攻打潭州;南唐在长沙的统治仅一年,即烟消云散。
刘言占据湖南后,湖南的政治、军事重心一度从长沙移至今天的常德市; 953年 刘言被周行逢与王逵合谋囚杀。
周行逢为武清军节度使,权知潭州军府事,驻长沙;周行逢主政湖南之后力“矫前人之弊”,以严刑峻法处置悍将,整肃贪官,从此,沅湘间的战乱一度停息下来; 962年 10月(建隆三年九月),周行逢去世。 962年l 1月,张文表获知周去世消息起兵叛乱 随即以去朗州吊丧为名率兵直赴潭州,镇守潭州的廖简被杀于酒宴席上,占领了潭州。963年 宋朝 占领长沙。
宋代湖南路治所
963年宋军占领潭州,宋太祖规定潭、朗两州“直隶京师,长吏得自行奏事。”原武安军、武平军的建置废除,朗州作为湖南军事政治中心,“在潭州之上”的地位也随之消失了。宋朝统一中国之后,为防止藩镇割据,规定州、郡长官必须由文臣担任,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改以前“太守、刺史和县令、县长”的称谓为“知×州(县)事”,简称知州(县)。
--------------------------------------------------------------------------------
5 长沙历史
997年 (至道三年),宋真宗正式改道为路,全国为15路。原湖南道改为荆湖南路,潭州为治所。真宗( 998年 —— 1022年 )时,荆湖南路的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和安抚使司相继设立,三大衙门都设于潭州城内,其安抚使并由潭州知州兼任,长沙又成为湖南9州、军、监的政治军事中心。
宋代潭州区划的调整
宋代 是长沙历史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300多年中,长沙作为湖南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更为巩固,长沙行政区划的格局基本定形,后来长沙地区在 元 、 明 、 清 三代长达60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朝初期和中期,潭州行政区划也经历多次调整。
965年 (乾德三年),废除马楚政权末期设立的龙喜县将 长沙县 东的常丰场升为县(973年又并入长沙县);原属岳州的湘阴县划属潭州。
977年 (太平兴国二年),分长沙6乡置 宁乡县 ,以原唐代新康县玉潭镇(即今宁乡县城)为治所。
993年 (淳化四年),原属衡州的衡山县划予潭州。
1073年 (熙宁六年),大臣章享巡察湖南开梅山,分湘乡、邵阳、益阳、宁乡4县地设 安化县 。
1098年 (元符元年),分长沙县5乡、 湘潭县 2乡置善化县,县治即附于潭州城内。至宋末,潭州共辖长沙、善化、宁乡、 浏阳 、 湘阴 、益阳、湘潭、澧陵、湘乡、安化、佼、衡山等12县,是荆湖南路各州中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一州。
宋代长沙发生的重大事件
两宋之交时长沙一度为天下注目、太快人心之处。l126年8月, 北宋 奸臣“六贼”之首蔡京流放 广东 ,行至潭州而死。次年, 南宋 朝廷惩处叛国之臣,伪“楚皇帝”张邦昌被贬至潭州“安置”,后于l1月下诏赐死。
宋代政局相对稳定,由于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和一些贤臣清吏的治理,长沙 经济 的发展赶上和超过了中原地区。 文化 上,长沙 岳麓书院 的创立,胡安国、胡宏父子和 朱熹 、张拭在长沙讲学兴教,长沙成为着名的湖湘文化之都。长沙城市的规模扩大,其城垣直至清末也没有超过,城内已打破坊市界限,商业繁荣,人口稠密,已蔚然而为“湖湘一大都会”。
南宋初,湖南民族、军阀矛盾尖锐,动乱不已。建炎四年正月, 金 兵攻陷长沙,屠城而去;先后有马友、杜彦、孔彦舟等几股溃兵、土匪武装涌入长沙,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l130年, 洞庭湖 区爆发了着名的钟相、杨幺起义,湖南人民纷纷响应,潭州的宁乡、益阳、湘阴、安化等县也成为义军占领区。短短2年,长沙城垣残破,十室九空,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向子甄乃率所属移驻攸县。
1131年 2月(绍兴元年正月),南宋王朝曾改荆湖南、北路为荆湖东、西路,分别以鄂州、鼎州(今常德市)为治所,潭州属东路。1131年,又恢复旧制,仍以潭州为南路治所。南宋初,潭州为沿江6大帅府之一,有宰相李纲、张浚,大将韩世忠、王理、岳飞等先后来到长沙。
l132年,李纲任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次年10月,宋朝廷以禁军疲沓不堪战事,划分诸统兵大将辖区,潭州先为王理辖区,后因其作战无能,又代之以名将 岳飞 ,长沙又成了声震中外的岳家军的驻防地。在镇压杨么起义的战争中,李纲、张浚、岳飞先后以统帅身份坐镇长沙,指挥潭、鼎、岳、辰、澧等州和湖北的各路军队,先后招降黄佐、周伦、杨钦等义军将领,瓦解义军20余万人,避免了一场血腥屠杀。
南宋中后期,长沙时局相对稳定,有重臣名将刘镐、张孝祥、辛弃疾、周必大、真德秀、魏了翁、向士壁、汪立信、 文天祥 、李芾等任职长沙,支撑南宋王朝湖南大局。辛弃疾创飞虎军,张孝祥、真德秀为政廉洁,文天祥治狱清平,都为长沙留下了一段佳话。而向士壁、张唐(张浚之曾孙)、李芾潭州抗击 元 军,悲壮激烈,为宋代长沙添上了英雄的色彩。
-----------------
4. 长沙的历史变迁
秦为长沙郡治临湘县。
西汉为长沙国都城。东汉复为长沙郡治,上隶荆州。
吴晋南朝,临湘析出湘西,临湘为长沙郡首邑,南朝宋开始,湘西为衡阳郡(长沙郡析出)首邑,上隶荆州或湘州(西晋怀帝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分荆、江二州置)。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废州郡,行州县二级制,临湘(省湘西)改称长沙县,为潭州州治(大业三年隋一度改潭州为长沙郡)。
唐武德三年人唐版图。贞观元年设十道,潭州(天宝元年即742年,潭州改为长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8年1月19日复改为潭州)暨长沙县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分十五道,潭州属江南西道。后唐天成二年六月十七日(927年7月18日)马殷“以潭州为长沙府”,长沙为楚国都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南唐边镐陷长沙,湖南政治中心移至朗州(常德)。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二月,入宋版图,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国为十五路,潭州为荆湖南路路治。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设善化县与长沙县同附廓,潭州辖长沙、善化、浏阳、宁乡、湘潭、湘乡、益阳、安化、湘阴、醴陵、茶陵、攸县等12县,直至民初,长沙城为路、州及长善二县治所。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正月初一(1276年1月18日),长沙入元版图,设安抚司。十四年设潭州行省,十八年二月初九(1281年2月28日)迁潭州行省于鄂州,称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路。天历二年三月初九(1329年4月8日),文宗以“潜邸所幸”,改潭州路为天临路,辖五县七州。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吴王朱元璋甲辰年九月二十四日)(1364年10月19日)徐达领兵至潭州,改天临路为潭州府。
洪武五年六月,潭州府更名长沙府,辖十二州县,上隶湖广布政使司。
清顺治四年四月初八(1647年5月12日)高士俊领兵入长沙,长沙纳入清版图,沿明制设长沙府,上隶湖广,仍辖十二州县。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省设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于长沙,偏沅巡抚移驻长沙。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偏沅巡抚为湖南巡抚(仍隶湖广)。长沙(府)城自此为湖南省会。长沙府上有盐法长宝道。干隆时长沙府城不仅为巡抚治,亦为布政、提学、提法三司,巡警、劝业、盐法、长宝四道治所。
民国元年(1912年)4月,并县归府,长沙、善化二县合并为长沙府直辖地。
民国二年(1913年)9月改定,旧长沙府附廓首县裁府改县。
民国三年(1914年)6月2日,湖南划为四道,长沙县属湘江道(即原长宝道,1916年裁撤武陵道,其中11县划归湘江道)。1914年废都甲设乡镇,长沙县辖7乡11镇。
民国九年(1920年),长沙设市政厅,年底设市政公所。省会警察厅设东、南、西、北、外东、外南、外北、商端口8个警察署(区)。当年废除“道”,县直属省。
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攻人长沙,成立长沙市苏维埃政府)年底,长沙城分设东、南、西、北、外东特、商端口6个区,下辖158街团,街团下辖甲、牌、联(结),5家为1联,2联为1牌,10牌为1甲。
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裁商端口入西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裁商端口入西区。8月1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同意长沙设市,是第14个设为行政区划的市,也是第7个设市的省会,面积48.5平方公里(11月3日,废除街团制)。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4月29日,划全市为4个区(按东南西北顺序命名为一、二、三、四区),每区分4坊,每坊设2至4保,共58保,40~60户为一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上属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8月11日,改区坊保甲4级制为镇(乡)保甲三级制,原4区为8镇,市郊为4乡。“文夕大火”后缩编为城南、城北两镇及两乡。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8镇4乡改为4镇4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设城东、城南、城西、城北、文艺、金盆、岳麓、会春8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有83保1843甲。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辖8区82保1838甲。
1950年3月30日设郊区办事处领导外四区。
1953年1月设水上区。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1955年内四区建306居委会2909居民组。
1956年5月撤销市郊外四区,辖乡并为7乡1镇。同年撤水上区。
1957年内四区辖26街道275居委会2766居民组;郊区辖7个乡、镇。
1958年9月,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郊区建立万年红、东风、岳麓公社。城区辖4区25街道233居委会2731居民组。12月24日,湖南省调整县市行政区划,原属湘潭专区的长沙、望城二县划归长沙市管辖。
1983年2月8日,长沙市增辖浏阳、宁乡、湘阴(1983年7月13日湘阴回归恢复后的岳阳地区)。当年着手改变政社合一建制。
2015年4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湖南湘江新区,成为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面积490平方公里。
5. 长沙的历史沿革
15—20万年前,长沙地区开始有人类活动。约7000年前,长沙开始形成村落。约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于长沙建城。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变,古代的部分道路甚至与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长沙曾有“临湘”、“潭州”古称;唐宋和明清时期的长沙,其经济和文化为其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长沙”之名有据可查的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关于贡品“长沙鳖”之说,距今3000多年。商周时期的宁乡县炭河里遗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的长沙地区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长沙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长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时设置黔中郡,长沙为其辖域。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沙郡为秦36郡之一,这是长沙以中国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的开始。两汉时期,长沙为长沙国的都城。东汉初期废“长沙国”改立为“长沙郡”。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时期的长沙窑,曾兴盛一时,成为釉下彩的发源地。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元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时长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清朝末年,曾国藩成为“湖南第一人”,当时的长沙府涌现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灭太平天国,发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对晚清的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长沙成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动地。戊戌变法的陈宝箴、谭嗣同,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之后自立军起义、华兴会、公祭陈天华和姚宏业、浏萍醴起义、抢米风潮,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活动。黄兴在清朝末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动,为中华民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1911年10月22日,焦达峰、陈作新为首的起义新军光复长沙。1915年,曾就读于时务学堂的蔡锷发动了护国运动。
1919年,长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俭学,长沙也是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地之一。毛泽东、何叔衡、任弼时、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领导人都在长沙读书或者从事政治活动。
1927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并试图攻打长沙;失败后他转向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方针。
1933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省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1938年11月13日,发生文夕大火,长沙城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积累、地面文物毁灭到几近于零。
1941年到1943年,长沙沦为战场,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指挥部所在地。日军曾经为了长沙不惜代价发动3次长沙会战及长衡会战,由此可见长沙的重要性。
1949年8月5日,长沙正式建立共产党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长沙开始重建与发展。长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毛泽东早期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被认为是革命圣地。
1949年8月至1958年,只辖市、郊,没有辖县;
1959年以后为管县时期,有辖县;
1949年8月,长沙市辖8区:城东区、城南区、城西区、城北区、文艺区、金盆区、岳麓区、会春区,下辖82保、1838甲。
1950年8月,废除保甲制度。
1955年10月,东、南、西、北4区建306个居委会、2909个居民组,区名去掉“城”。
1957年内4区辖26街道(东区6、南区5、西区8、北区7),275居委会,2766居民组;郊区辖7乡1镇,44村。
1958年9月,农村撤消乡镇,建立人民公社,郊区建万年红、东风、岳麓3个公社,18个大队;城区辖4区、25街道、233居委会、2731居民组。
1958年12月,长沙县、望城县划归长沙市管辖。
1959年2月,撤消郊区。3月,长、望两县合并称长沙县,属长沙市领导。长沙市辖25街道5镇26个公社、227居委会、2489居民组。
1977年12月,恢复望城县建置,将长沙县分为长沙、望城两县。
1978年底,长沙市辖5区2县,16县辖区,84公社6镇,29街道,1132大队,308居委会。
1983年2月,浏阳、宁乡、湘阴划归长沙市管辖,湘阴县随即划归岳阳地区。
1984年2月,长沙市辖4县1郊的人民公社先后改为同名的乡(镇)。
1993年1月,浏阳撤县改市。1995年7月辖县(市)撤区并乡建镇,长沙市辖5区3县1市,38街道67镇53乡,648居委会3091村。
1996年,辖区区划调整,撤销郊区,设立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
2002年底,长沙市辖5区3县1市,54街道79镇39乡,568居委会2727村。
2007年,长沙市辖5个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4个县(市):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各区、县(市)共辖83个镇,比2006年增加3个,2007年共31个乡,53个街道。各镇、乡和街道共辖村1258个,社区566个,与2006年相同。
2008年,望城县坪塘、含浦、莲花、雨敞坪四镇划归岳麓区,雷锋镇由望城县委托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同年八月长沙县榔梨镇韶光社区居委会正式划归芙蓉区东岸乡管辖。至此长沙市城区面积由573平方千米变为975平方千米。
2011年7月,望城撤县改区,成为长沙市城区,长沙市城区由975平方千米增至1938平方千米。
2015年1月14日,长沙县暮云街道、南托街道划入天心区,长沙县跳马镇划入雨花区。 至此,长沙市城区面积增加至2185千米。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长沙经济开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1990年代后期,长沙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
6. 长沙历史上地震过吗
长沙在历史上没有任何关于地震的记载,事实上,整个湖南地区都不太可能发生地震灾害,因为湖南远离地震带。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7. 长沙的故事和传说有什么
长沙有“楚汉名城”之称,“长沙”之名始于西周,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古井自然遍及各个角落。在长沙小有名气的如四眼井、太傅井、白鹤泉等,但久负盛名的依旧要数白沙井。
关于白沙井的由来有个传说。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山,也没有井,那时,当地的人吃水、用水全靠一口水塘,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条黑龙,落到塘里,成天在里面滚呀、翻呀,把一口塘水搅提象锅泥浆,人、畜喝了常常闹病,有天早晨,一位老农下地劳动,路过水塘,见塘边躺着一只紧闭双眼的丹顶白鹤,老农想,这只白鹤一定是喝了塘里的水,中毒了,便连忙把它捧回家,采些草药熬好汤,一匙一匙地喂进它的嘴里,不一会,白鹤苏醒过来,对着农夫点点头,然后展展翅膀围着老农转了一圈后飞走了。过几天后从外乡来了一位叫白沙的姑娘在那里开起了一个面铺,黑龙听说有漂亮姑娘开面铺于是便变成一黑脸男子去店里吃面,殊不知面条到了黑龙肚后却变成了铁链,就这样黑龙给白沙姑娘牵住了肚肠,接着白沙姑娘把筷子穿过链环,往地上一插,变成一根粗长的铁棒,锁住了黑龙,这时,一只耀眼的丹顶鹤腾空而起,接着一座小山从天而降压住了盘蜷挣扎着的黑龙身上,白鹤飞下来勒令黑龙吐清水,于是小山角下便出现了一口水井,不断涌出清水,人们便把这井水叫为白沙井。
鸳鸯古井长沙城北的幸福桥西侧,它与白沙古井分处市区的南北两端,遥遥
相对。井有两个较大的泉眼,伊如一对佳偶,故称鸳鸯井。该井的水四时不涸,
非常明净。相传,古时用这里的水洗胭脂,颜色特别鲜艳。又传取该井水盛在碗
内,碗中有一对鸳鸯戏水,人们一旦伸手抓之,顷刻不见。因为有这么一些富有
神奇和感情色彩的传说,鸳鸯井与幸福桥就紧紧联在一起为人们所熟悉。现井用
花岗石砌筑,建有护栏,石刻“鸳鸯古井”四字。
8. 长沙历史上有多少次战争结果如何
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
曾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进行过三次
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
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一次会
战 长沙会战 1939年(民国二十八
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
第9战区部队在以湖南、湖北、江西
三省接壤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
役。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二次长沙
会战 1941年9月初﹐日军第11军司令
官阿南惟畿指挥四个师团﹑两个支队
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约12万人﹐
进占岳阳﹑临湘一带﹐企图击溃第九
战区主力于湘北地区。
日军为打击中国第9战区主力,
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第11军在
湘北岳阳以南地区集结了第3、第4、
第6、第 40师团和4个旅团,配有战
车第13联队,野重炮第14联队,独立
野战重炮第15联队第1大队及部分工
兵、空军、海军部队,计有步兵45个
大队,炮兵26 个大队,总兵力达12
万余人;并配有军舰20余艘,汽艇
200余只,飞机100余架。在司令官
阿南惟畿指挥下,采取将主力并列于
狭窄正面上,以纵深突破的战略,向
长沙进犯。
长沙会战
1939年9月~1942年1月,中国
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地区进行
的三次会战。①第一次长沙会战。日
军侵占武汉、南昌后,为巩固和扩大
其占领区,企图歼灭中国第九战区主
力于湘北、赣北地区。1939年9月 ,
日军调集10万人 ,分路进占湘北岳
阳东南地区、鄂南通城地区、赣北奉
新、靖安地区。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
官薛岳指挥16个师约20万人,将进占
赣北鄂南之日军阻于献钟、修水地
区。进至长沙东北金井、桥头驿一线
的日军,遭守军抗击、民众袭扰,加
之补给困难,被迫北撤,恢复战前态
势。②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
月初,日军调集约12万人 ,进占岳
阳、临湘一带,企图击溃第九战区主
力于湘北地区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
岳指挥17万人利用湘北有利地形,采
取逐次阻击 ,诱敌至长沙附近捞刀河
两岸地区予以围歼的方针 ,将突入长
沙市区和进至株洲之敌全部歼灭并乘
胜反击。日军被迫北撤 ,退回新墙河
以北地区。③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
年12月中旬,日军调集约10万人的兵
力,分兵两路进攻长沙 。薛岳指挥
13个师,约17万人兵力,组织防御。
日军攻击受挫,伤亡严重 ,撤至新墙
河以北地区,由赣北西进的日军也被
击退。会战结束。
热心网友 2013-6-25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长
沙会战(又称湘北会战,日方称湘赣
会战)爆发。这也是欧洲大战爆发后
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攻
势。
从8月开始,日军第11集团军便
调兵遣将,集中了步兵10万,陆军航
空兵团约100架飞机及海军一部的强
大兵力,企图集中打击第9战区主
力,并在政略上实施日本政府以打诱
降的计划,企图挫败国民党军的抗日
意志导致国民政府屈服,从军事上配
合推出汪伪政权。
但长沙地区的地势却不利防御作
战,北部平坦无险可守。为此,总结
了抗战以来会战失败的经验教训,改
变以前层层设防,逐次防线地与日军
进行阵地防御战的呆板挨打战术,转
为只以部分部队坚守正面既设阵地,
逐次予敌消耗,主动转移至敌之侧
翼,继之以伏击、侧击、尾击等各种
手段逐次消耗敌兵力,待敌进入预定
决战区域,集中使用绝对优势兵力,
将敌一举围歼。这成为此后几次长沙
会战一成不变的战略指导思想。同
时,认真吸取南昌会战教训,特别注
意破坏一切可资日军利用的道路,包
括铁路、公路甚至乡间小路,使日军
机械化部队和重炮兵行动困难。
9月14日,会战开始。日军采取
其传统的“分进合击,正面突破、两
翼包抄”的战术,分别从赣西、鄂
南、湘北三个方向会攻长沙,湘北为
主力。在会战中,鉴于长沙的极端重
要性,进行了战役动员,中国官兵表
现出了空前高涨的抗日意志,与日军
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在中国军队
的顽强打击下,10月1日,日军放弃
攻势被迫退却。10月15日后,逐步恢
复原阵地。
此役,日军集中10万兵力,劳师
南征,未能达到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
作战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
阻击、侧击,部分日军陷于包围,损
失惨重。日军承认“此次会战与南
昌、襄东(即随枣会战)两次会战,颇
有决战之势。在部分战场上,部分战
况之激烈超过了诺门坎。”日军在会
战前期,攻势行动艰苦,在会战后
期,于中方反击下匆匆撤退,士气大
受影响。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达2万余
人。
第二次
第一次长沙会战后,第9战区仍
与日军隔新墙河对峙于湘北地区。
1941年后,日军酝酿发动第二次进
攻。但因苏德战争爆发,日军积极准
备对英美开战,无力投入更多机动兵
力,被迫缩小规模,仅将目的定为予
9战区中国军队一次重大打击。
第9战区总结第一次会战经验制
定了反击作战计划。9月,日军发动
进攻,强渡新墙河。由于9战区出现
指挥失误,下达作战命令的无线电报
竟被日军窃收并破译,使中国军队陷
入极大被动,虽多处与敌激战,但遭
遇失败。月底,日军攻入长沙。但
是,由于日军大本营正在积极准备发
动太平洋战争,“要求作战尽快结
束”,同时日军经连日作战,粮弹损
耗很大,战线过长,后勤保障困难,
决定10月1日开始撤退。中国军队随
即展开追击作战。10月5日,日军退
回新墙河北岸,中国军队恢复原阵
地。
第二次长沙会战历时33天,日军伤亡
4.8万余人,被击落飞机3架,击沉
汽艇7艘,进攻失利,攻占长沙的计
划宣告破产。
第三次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起太平洋
战争后,日军中国派遣军驻广州军进
攻香港,日军驻武汉之集团军决定再
次发动对长江以南中国军队的进攻,
从而牵制中国军队转用广东方向,阻
止中国军队援助英军保卫香港。为
此,武汉日军再次进攻长沙。1941年
12月23日,日军强渡新墙河,会战开
始。
这次会战,中国军队一改被动局
面,取得战役胜利。中国在前两次长
沙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展
开防御作战。第9战区一线兵团依托
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相当的损耗
和迟滞。待敌深入长沙预定决战地
区,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
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同时,第二
线反击兵团周密协同,对日军进行
合围。日军屡攻长沙不下,周围中国军
队又不断压缩包围圈。日军弹药将尽
而补给线已被切断,只能空投补给。
日军见势不妙立即展开退却。我军合
围部队立即转为向敌阻击、截击、尾
击作战,穷追不舍,在多处予敌重大
打击,扩大战果,敌狼狈逃串,至
1942年1月15日,日军退过新墙河,
恢复战前态势。中国军队掌握了战役
主动权,获得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
全面胜利。
此役从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
月15日,历时23天,共毙伤日军5万
以上。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
争开始后盟国的第一次大捷,引起了
强烈的国际反响。
第四次长沙会战为抗日战争末期的大
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长沙一带,起
始时间为1944年5月。攻击的日军人
数约有36万,守势的中国国军约有
30万。6月16日,逼进长沙的日军开
始向长沙城区猛攻。6月17日中国军
队撤退,日本攻陷长沙。
9. 长沙战争历史
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曾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一次会战 长沙会战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初﹐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挥四个师团﹑两个支队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约12万人﹐进占岳阳﹑临湘一带﹐企图击溃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地区。
日军为打击中国第9战区主力,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第11军在湘北岳阳以南地区集结了第3、第4、第6、第 40师团和4个旅团,配有战车第13联队,野重炮第14联队,独立野战重炮第15联队第1大队及部分工兵、空军、海军部队,计有步兵45个大队,炮兵26 个大队,总兵力达12万余人;并配有军舰20余艘,汽艇200余只,飞机100余架。在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挥下,采取将主力并列于狭窄正面上,以纵深突破的战略,向长沙进犯。
长沙会战
1939年9月~1942年1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地区进行的三次会战。①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侵占武汉、南昌后,为巩固和扩大其占领区,企图歼灭中国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赣北地区。1939年9月 ,日军调集10万人 ,分路进占湘北岳阳东南地区、鄂南通城地区、赣北奉新、靖安地区。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指挥16个师约20万人,将进占赣北鄂南之日军阻于献钟、修水地区。进至长沙东北金井、桥头驿一线的日军,遭守军抗击、民众袭扰,加之补给困难,被迫北撤,恢复战前态势。②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初,日军调集约12万人 ,进占岳阳、临湘一带,企图击溃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地区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17万人利用湘北有利地形,采取逐次阻击 ,诱敌至长沙附近捞刀河两岸地区予以围歼的方针 ,将突入长沙市区和进至株洲之敌全部歼灭并乘胜反击。日军被迫北撤 ,退回新墙河以北地区。③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中旬,日军调集约10万人的兵力,分兵两路进攻长沙 。薛岳指挥13个师,约17万人兵力,组织防御。日军攻击受挫,伤亡严重 ,撤至新墙河以北地区,由赣北西进的日军也被击退。会战结束。
10. 中国近代史 长沙
长沙近代史:
民国元年4月,并县归府,长沙、善化二县合并为长沙府直辖地。民国二年9月,改定旧长沙府附廓首县裁府改县,长沙府直辖地改为长沙县。民国三年6月2日,湖南划为四道,长沙县属湘江道。1914年废都甲设乡镇,长沙县辖7乡11镇。
民国九年,长沙设市政厅,年底设市政公所。省会警察厅设东、南、西、北、外东、外南、外北、商端口8个警察署。当年废除道,县直属省。民国十九年7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攻入长沙,成立长沙市苏维埃政府。
年底长沙城分设东、南、西、北、外东特、商端口6个区,下辖158街团,街团下辖甲、牌、联,5家为1联,2联为1牌,10牌为1甲。民国二十年5月,裁商端口入西区。民国二十二年5月,裁商端口入西区。
8月11日,市县分治,析长沙县城区设长沙市,国民政府行政院同意长沙设市,是第14个设为行政区划的市,也是第7个设市的省会,面积48.5平方公里。11月3日,废除街团制。民国二十三年4月29日,划长沙市为4个区。
按东南西北顺序命名为一、二、三、四区,每区分4坊,每坊设2至4保,共58保,40到60户为一甲。民国二十七年,上属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8月11日,改区坊保甲4级制为镇保甲三级制,原4区为8镇,市郊为4乡。“文夕大火”后缩编为城南、城北两镇及两乡。
民国二十八年,8镇4乡改为4镇4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设城东、城南、城西、城北、文艺、金盆、岳麓、会春8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有83保1843甲。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辖8区82保1838甲。长沙为湖南省省会。1950年3月30日,设郊区办事处领导外四区。1953年1月,设水上区。1955年,内四区建306居委会2909居民组。1956年5月,撤销市郊外四区,辖乡并为7乡1镇。
同年撤水上区。1957年,内四区辖26街道275居委会2766居民组;郊区辖7个乡、镇。1958年9月,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郊区建立万年红、东风、岳麓公社。城区辖4区25街道233居委会2731居民组。
12月24日,湖南省调整县市行政区划,原属湘潭专区的长沙、望城二县划归长沙市管辖。1983年2月8日,长沙市增辖浏阳、宁乡、湘阴。当年着手改变政社合一建制。2015年4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湖南湘江新区,成为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面积490平方公里。
2017年11月1日,长沙从全球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亚洲首个、中国首座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称号的城市。
(10)历史上长沙经历过什么扩展阅读:
2017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48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5241元,增长8.4%;人均经营净收入6782元,增长5.5%。
人均转移净收入8343元,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645元,增长8.9%。在城镇居民消费分类中,食品烟酒人均消费8549元,增长7.7%。
衣着人均消费2173元,增长0.4%;居住人均消费6947元,增长8.9%;生活用品及服务人均消费2810元,增长10.6%。
交通通信人均消费4813元,增长7.0%;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6378元,增长11.1%。医疗保健人均消费2266元,增长14.2%。
其他用品和服务人均消费708元,增长22.6%。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5.1辆。计算机91.4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84.9台。城镇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建筑面积45.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