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晋朝统治时间 晋朝统治多少年
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又占有孙吴疆域。东晋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北界主要在秦岭淮河一线。
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而晋朝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相比较三国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㈡ 晋朝多少年历史
晋朝有155年历史。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
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边疆民族的草原文化与晋朝的中华文化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商业
商业方面,晋室南渡后,中原财富大多转移至江南地区,商业仍然兴盛,最大商业中心为建康、次为江陵。由于战乱与铜量不足,铸钱不足,币值处于混乱状态。
贸易也有发展,南北互市和海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掌握,私人经营商业的很多,交易的大宗物品是粮食、布帛、鱼、盐等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广州海上贸易发达,进口明珠、翡翠、犀象、香料,出口以丝绸为大宗。
㈢ 晋朝存了多少年
东西晋共155年,其中西晋51年,东晋104年。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共51年。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共104年。
㈣ 晋朝有多少年历史
晋朝一共155年。
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
266年司马炎登基,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汉代以前,政治主权完全在华夏族,汉代以后,政治主权不全在华夏族,边疆民族带来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时天下大乱,士族文人多不以道义为重,儒学中衰。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遂开清谈之风。晋室之兴,世乱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与印度东传之佛教交汇,中国文化逐渐转变为儒释道融合之状况。
㈤ 晋朝存在多少年
265~420
㈥ 西晋历史存在多少年,东晋又存在多少年
西晋51年
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
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㈦ 两晋的历史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263年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265年其子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共传四帝五十二年。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东晋,共传十一帝一百零四年,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
▪ 晋宣帝 ( 司马懿 ) ▪ 晋景帝 ( 司马师 ) ▪ 晋文帝 ( 司马昭 )
▪ 晋武帝 ( 司马炎 266—290年 )▪ 晋惠帝 ( 司马衷 290—307年 )▪ 晋怀帝 ( 司马炽 307—313年 )
▪ 晋愍帝 ( 司马邺 313—317年 )▪ 晋元帝 ( 司马睿 317—323年 )▪ 晋明帝 ( 司马绍 323—325年 )
▪ 晋成帝 ( 司马衍 325—342年 )▪ 晋康帝 ( 司马岳 342—344年 )▪ 晋穆帝 ( 司马聃 344—361年 )
▪ 晋哀帝 ( 司马丕 361—365年 )▪ 晋废帝 ( 司马奕 365—371年 )▪ 晋简文帝 ( 司马昱 371—372年 )
▪ 晋孝武帝 ( 司马曜 372—396年 )▪ 晋安帝 ( 司马德宗 396—418年 )▪ 晋恭帝 ( 司马德文 418—420年
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都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晋朝的三省制,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统一中国,施行的政策虽然造就了太康盛世的短暂和平繁荣,但没有彻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施行解除军备的政策,以及诸王和统治阶级内部相互争权,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于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分裂贵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人民纷纷南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统治阶级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镇心怀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此时虽然陆续有北伐以收复失土,因为内部矛盾而始终未能重建巩固的全国统一政权。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这是成立以来最团结的一次。淝水决战后前秦崩解,谢安、谢玄等人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然而,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篡位。由于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并夺得皇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以稳定局势。东晋的庄园经济的程度比西晋更重。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密集开发下,江南获得全面开发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使得后来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㈧ 历史上如何规定的“东西晋”
以首都的位置命名:北宋都城开封在北,南宋都城杭州在南;西晋都城洛阳在西,东晋都城健康在东。
晋
西晋 东晋
首都 洛阳 建康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共4位
司马炎
司马邺 共11位
司马睿
司马德文
成立 (265年) (317年)
灭亡 (316年) (420年)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晋朝可从中划分为西晋(公元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代。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都城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都城建康。
晋朝历史
经历了三国群雄的纷争,265年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消灭东吴,统一中国。晋惠帝时期,发生八王之乱。此时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建立了一系列割据一方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晋朝南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司马睿于317年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改国号宋,晋朝灭亡,南北朝开始。
㈨ 东西两晋历史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南至越南,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为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