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朱自清 《笑的历史》 全文 发下 谢谢
?况且到了后来,便是要笑,也不敢了。记得有一回,不知谁说了什么,引得我开口大笑。这其实是偶然又偶然的事。但婆婆却发话了。她说,“少奶奶真爱笑!家里到这地步,怎么一点不晓得愁呢!怎么还能这样嘻嘻哈哈的呢!”她的神气严厉极了,叫我害怕,更叫我难堪!——当着众人面前,受这样的责备,真是我生平第一回!我还有甚么脸面呢!我气得发抖,只有回房去暗哭!你想,从此以后,我还敢笑么?我还去自讨没趣么!况且家里又是这个样子!一直等到你在上海有事的时候,我才高兴起来,才又笑了几回。但是后来却更不敢笑了!为什么呢②?你有了事以后,虽统共只拿了七十块钱一月,他们却指望你很大。他们恨不得你将这七十块钱全给家里!你自然不能够。你虽然曾寄给他们一半的钱,他们那里会满意!况你的寄钱,又没有定期;家里等着用,又是焦急!婆婆便只向我●唆,说你怎样不懂事,怎样不顾家,怎样只管自己用。她又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他想不问吗,怎能够哩!”她说这些话,虽不曾怪我,但她既不高兴你,自然更不高兴我了!从前她对我虽然也存着心眼儿,但却不恨我。所以还容易相处。现在她似乎渐渐的有些恨我了!这全是因为你!她恨我,更要挑剔我了。我就更难了!家里是这样艰窘,你又终年在外面,婆婆又有心和我作对。这真真逼死我了!那知后来还要不行!前年暑假,你回来了,身边只剩两个角子。婆婆第一个不高兴。她不是尽着问你钱到那里去了么?你在家三天,她便唠叨了三天。你本来不响的,后来大约忍不住了,也说了几句。她却和你大吵!第二天,你赌气走了。——我何尝不劝你;但怎么劝得住呢?午饭的时候,他们才问起你。我只好直说。婆婆听了,立刻变脸大骂,又硬说是我挑唆你的!她饭不吃了,跳到厨房里向佣人们数说。接着又和左右邻舍说了一回。晚上公公回来,她一五一十的告诉他。她说,“这总是少奶奶的鬼!我们家真晦气,媳妇也娶不到一个好的!自从她进门,你就不曾有过好差事,家境是一天坏似一天!现在又给大金出主意,想教他不寄钱回家;又挑唆他和我吵,使你们一家不和!真真八败命!”——她在对面房里,故意的高声说,教我听得清楚。——后来公公接着道,“不寄钱?——哼!他敢!让我写信问他去。我不能给他白养活女人;孩子!——现在才晓得,少奶奶真不是东西!”……以后声音渐低,我也再不能听下去了!那天我不曾吃饭。我又是害怕,又是寒心!我和他们仿佛是敌国了,但是我只有一个人!知道他们怎样来呢?我在床上哭了半夜,只恨自己命苦!从第二天起,我处处提防着。果然第四天的下午,公公便指着一件不相干的事,向我大发脾气。他骂我:“不要发昏!”这是四年来不曾有过的!他的骂比婆婆那回更是凶恶。但是我,除了忍受,有什么法子?我那晚又哭到半夜。现在是哭比笑多了。世间婆婆骂媳妇是常事;公公骂,却是你家特别的!你看你家的媳妇可是人做的!从那回起,我竟变了罪人!婆婆的明讥暗讽,不用说了。姨娘看见公公不高兴我,本来只是暗中弄送我的,现在却明明的来挑拨我了!四弟,五妹也常说我的坏话了!婆婆和姨娘向我发话的时候,他们也要帮衬几句了!佣人们也呼唤不灵了!总之,“墙倒众人推”了。那时候,他们的眼睛都看着我,他们的耳朵都听着我。谁都要在我身上找出些错处,嘲弄一番。你想我怎样当得住呢?我的脸色,话语,举动,几乎都不中他们的意,几乎都要受他们的挑剔。——真成了“眼中钉”了!我成日躲在房里,不敢出来。出来时也不敢多说,不敢多动,只如泥塑木雕的一般!这时那里还想到笑?笑早已到爪哇国里去了,连影子也不见了!本来到我家里住住,也可暂避一时。凑巧那年春天,爸爸过生日。郭妈妈要穿红裙,和她大闹。我帮着爸爸,骂了她一顿。她从此恨我切骨!
❷ 朱自清1922年的事情
1922年,于国家是动乱的一年,于朱自清是徬徨痛苦的一年。那一年,他不喜欢教书,但因为家庭的压力但又没有别的出路他不得不选择了教书;他喜欢安定的生活,但命运不得不让他辗转到临海;他喜欢光明的生活,但国际国内战争一直没有消停过。
如果他一直徬徨,那他就成不了朱自清,徬徨是一种思考,徬徨是凤凰涅槃前的挣扎。他不停地思索,不停地向别人请教。一朋友如是说:“……不管什么法律,什么道德,只求刹那的享乐。回顾与前瞻,都是可笑的。”他认为这是颓废的刹那主义,不以为然。但他也正孕育着自己的刹那主义,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如是说:“我深感时日匆匆底可惜,自觉从前的错误与失败,全在只知远处、大处,却忽略了近处、小处,时时只是做预备的工夫,时时却不曾作正经的工夫,不免令人有不足之感!……所以我第一要使生活底各个过程都有它独立之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1922年11月残信)纵观他这一年的行为与文章,他的“刹那主义”应有之义:抓住眼前的美好,不虚度光阴,让生命每一刹那都有意义。
“丢去玄言,专崇实际”成为他的座右铭,他是这样想的,也是做的。他不喜欢教书,但他对教学非常认真负责,当时没有白话文教材,他就自编讲义,认真讲解。陈天伦回忆道:“……经常提一个黑色皮包,装满了书,不迟到,不早退,管教严,分数紧,课外另有作业,不能误期,不能敷衍。说起他的教学方法,真是亲切而严格,别致而善诱。……那个时候,我们读和写,都是文言文,朱先生一上来,就鼓励我们多读多写白话文……我们得了不少思想上和文笔上的解放。”
临海的冷清简陋出乎他的意料,但他没有悲观绝望,对大自然的美好从来不吝付出激情。“到了校里,登楼一望,见远山之上,都幂着白云。四面全无人声,也无人影;天上的鸟也无一只。只背后山上谡谡的松风略略可听而已。那时我真脱却人间烟火气而飘飘欲仙了!后来我虽然发见了那座楼实在太坏了:柱子如鸡骨,地板如鸡皮!但自然的宽大使我忘记了那房屋的狭窄。我于是曾好几次爬到北固山的顶上,去领略那飕飕的高风,看那低低的,小小的,绿绿的田亩。这是我最高兴的。……来信说起紫藤花,我真爱那!……我也曾几度在花下徘徊:那时学生都上课去了,只剩我一人。暖和的晴日,鲜艳的花色,嗡嗡的蜜蜂,酝酿着一庭的春意。我自己如浮在茫茫的春之海里,不知怎么是好!那花真好看:苍老虬劲的枝干,这么粗这么粗的枝干,宛转腾挪而上;谁知她的纤指会那样嫩,那样艳丽呢?那花真好看:一缕缕垂垂的细丝,将她们悬在那皴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少妇,像两颊又像双臂,像胭脂又像粉……我在他们下课的时候,又曾几度在楼头眺望:那丰姿更是撩人:云哟,霞哟,仙女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如此热爱生活,几畦田野、几树紫藤花使他如此喜悦,生活的艰辛竟成为微不足道的点缀,这就是生活的强者,他不在痛苦中沉沦,而是勇敢地面对痛苦并控制住了痛苦!
在“刹那主义”的指引下,他开始了在文学创作上的探索,这探索使他找到了自己的光明,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922年3月,他感觉到时间的匆匆流逝,发表了第一篇散文《匆匆》;同年7-12月,长诗《毁灭》写定。《毁灭》的原稿,是每句分行写的,黏接起来,稿纸有二丈多长。先生写完这稿,没有重抄的工夫,同学们帮忙重抄一份。先生说:“这样抄写太费纸了”,务实的作风使他思考更好的方法,也坚定了他写散文的决心。1923年,他开始从诗歌转入散文的创作,其中家喻户晓的几篇名作都是作于这期间:1923年,发表《笑的历史》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后者发表后,时人评为“白话美文的模范”;1924年发表《温州的踪迹》,《温州的踪迹》包括四篇小散文,分别是《“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绿》、《白水祭》、《生命的价格——七毛钱》;1927年,发表《荷塘月色》和《背影》;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
当时,从事散文创作的人很多,朱自清称之“极一时之盛”“绚烂极了”的散文百花园里,有周作人的隽永,俞平伯的绵密,徐志摩的艳丽,冰心的飘逸,为“散文百花园”,而他的散文因“真挚清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钟敬文《柳花集》)。朱的散文因为感情的真挚、熟练掌握白话文的技巧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五四运动带来了白话文运动,而白话文运动所追求的就是中国语文的现代化:即语言的共同化、文体的口语化、文字的简便化。当时作家们都还在各自摸索路径。较老的人们写白话文,大半从文言文解放过来,有如裹小的脚经过放大,没有抓住语体文的真正的气韵和节奏;略懂西文的人们处处模仿西文的文法结构,往往冗长拖沓,文章读起来不顺口;至于青年作家们大半过信自然流露,任笔直书,根本不注意到文字问题,所以文字一经推敲,便见出种种字义上和文法上的毛病。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语文现代化运动中的价值和作用,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话极有概括性,他说:“……佩弦先生是极少数人中的一个,摸上了真正语体文的大路。他的文章简洁精炼不让于上品古文,而用字确是日常语言所用的字,语句声调也确是日常语言所有的声调。就剪裁锤炼说,它的确是‘文’;就字句习惯和节奏说,它的确是‘语’。任文法家们去推敲它,不会推敲出什么毛病;可是念给一般老百姓听,他们也不会感觉有什么别扭。”
1923年浙六师并回浙江省第六中学校统辖,临海注定不是朱自清南方最后一站,他的思绪还要再沉淀,他的人生还要经历几个浮沉才更清淅。虽然是匆匆的一年,这一年他有彷徨也有收获,有苦闷也有喜悦,1925年他回忆起南方,回忆起1922年,写下了诗《我的南方》:
我的南方,
我的南方,
那儿是山乡水乡!
那儿是醉乡梦乡!
五年来的徬徨,
羽毛般地飞扬!
1922年,朱自清来过又走了,他给临海留下了一个伟岸的背影。而1922年也在朱自清心目中画下了浓厚的一笔,后在1927年,当他在清华过上安稳的生活后,回顾起这段生活,认为漂泊的生活更有人生味,在那里他形成了自己的“刹那主义”,这主义一直指引着他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走出了绚烂的人生,“刹那”成为了永恒。
❸ 朱自清写了几个文章
朱自清的作品可分为3种:1、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题的;2、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3、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作品。
朱自清有着作27部,共长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着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着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艺论着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还有《绿》、《春》等。
朱先生的散文偏爱叙事和抒情。叙事散文主要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而抒情散文,一类是以《背影》、《儿女》为代表、描写个人及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还有一类就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抒发个人情感的小品文,如《绿》、《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说到借景抒情,朱先生有一篇佳作,借着对旧时光、老景致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这就是《白马湖》。
比较着名的作品:作品列表
朱自清
《雪朝》(1922年;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的合集)
《毁灭》(1923年;长诗)
短篇小说
《别》(1921年)
《笑的历史》(1923年),以妻子武钟谦为原型[9]
散文:
《踪迹》(1924年;朱自清首本诗与散文集)
《背影》(1928年)
《欧游杂记》(1934年)
《伦敦杂记》(1943年)
《你我》
语文论述:
《新诗杂话》
《经典常谈》
《诗言辨志研究》
《标准和尺度》
《语文零拾》
《论雅俗共赏》
《书评与议文》
❹ 朱自清的写作背景
朱自清父亲朱鸿均为了自己一个人的欢娱,在官纳妾、气死母亲
1917
年冬天朱自清的祖母去世。当时他的父亲朱鸿均在徐州任烟酒公卖局长的
差事卸。
作者从北京赶至徐州随父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与他父亲同车至浦口车
站分手。
从文本看朱自清是抒写了在父病后不能侍候左右的歉疚进而表达作为儿
子对父亲的眷念之。但是还有一个朱自清内衷的秘密
:
这就是朱自清想借此回忆
使父子矛盾和解。
朱自清对其父的纳妾很有意见内心很有不满绪。
加上妻子嫁到朱家后蒙受公婆尤
其是作者庶母的委屈父亲还经常写信给朱自清说儿媳的不是
;
儿子不仅不批评媳
妇反而写了记实小说
《笑的历史》
揭露了封建家庭礼教的苛严。
这两方面的原因
造了长时间的父子不和。
1923
年上半年,为缓解父子矛盾,朱自清一度回到家乡扬州教书。由于他选择
了教师这一行业,
很让他的父亲失望,
加上当时朱自清父亲失业在家,
缺少了经
济来源,生活拮据,心中十分郁闷不快。朱自清教书的收入也不多,还有自己的
家庭负担比较重,给父亲的钱就少了些。于是,他就臆测是儿子变心,还有后妻
的撺掇,
就把自己内心不快都发泄到儿子身上。
发生了父亲通过校长把儿子朱自
清薪水全部给支走的事情,
而且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个月。
如此一来,
朱自清自
己一家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之中,
他不得不靠向朋友举债度日。
从此,
父子反目成
仇,形同路人。其时,朱自清正好接到清华大学的邀他去任教的信函,学期一结
束,他就辟下妻儿,独自一人动身北上北京就职。这便是《背影》开头讲到两年
余里和父亲不相见的原由
事实也正如朱自清所愿。据朱国华的回忆《背影》在的
00
期《文学周报》上发
表之后作者把这篇散文特地从北京寄到扬州东关街路北仁丰里的老宅
;
父亲看过
后很激动立即跑到楼上一字一句地读给朱自清的母亲听。从此父子“尽释前
嫌”。
“《背影》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
❺ 急求朱自清母亲的资料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朱自清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一个旧式家庭妇女,
朱自清在《笑的历史》提到他的母亲.母亲亲选武钟谦这个媳妇给朱自清.刚开始应该说是喜欢这个媳妇的。但是,旧式家庭妇女见识少,她将家境的败落归咎于媳妇的爱笑,吓得媳妇再也不敢笑。她又害怕武钟谦有朝一日会爬到自己的头上,所以处处对武钟谦严加防范,以至1921年朱自清从扬州八中辞职离扬,也怀疑是她挑唆,继而将她和孩子赶回家。
《笑的历史》里写道:婆婆却发话了。她说,“少奶奶真爱笑!家里到这地步,怎么一点不晓得愁呢!怎么还能这样嘻嘻哈哈的呢!”她的神气严厉极了,叫我害怕,更叫我难堪!
况你的寄钱,又没有定期;家里等着用,又是焦急!婆婆便只向我●唆,说你怎样不懂事,怎样不顾家,怎样只管自己用。她又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他想不问吗,怎能够哩!”她说这些话,虽不曾怪我,但她既不高兴你,自然更不高兴我了!从前她对我虽然也存着心眼儿,但却不恨我。所以还容易相处。现在她似乎渐渐的有些恨我了!这全是因为你!她恨我,更要挑剔我了。我就更难了!家里是这样艰窘,你又终年在外面,婆婆又有心和我作对。这真真逼死我了!那知后来还要不行!前年暑假,你回来了,身边只剩两个角子。婆婆第一个不高兴。她不是尽着问你钱到那里去了么?你在家三天,她便唠叨了三天。你本来不响的,后来大约忍不住了,也说了几句。她却和你大吵!第二天,你赌气走了。——我何尝不劝你;但怎么劝得住呢?午饭的时候,他们才问起你。我只好直说。婆婆听了,立刻变脸大骂,又硬说是我挑唆你的!她饭不吃了,跳到厨房里向佣人们数说。接着又和左右邻舍说了一回。晚上公公回来,她一五一十的告诉他。她说,“这总是少奶奶的鬼!我们家真晦气,媳妇也娶不到一个好的!自从她进门,你就不曾有过好差事,家境是一天坏似一天!现在又给大金出主意,想教他不寄钱回家;又挑唆他和我吵,使你们一家不和!真真八败命!”——她在对面房里,故意的高声说,教我听得清楚。
另外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冲突是尖锐的、长时间的
1924年,朱自清以前妻武仲谦女士为原型写的小说《笑的历史》发表后,父亲大为不满,父子矛盾加深,1925年朱自清借《背影》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孝敬,父子矛盾得以缓解.这里写得挺详细,你可以去看看: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709/27652.html
参考文献:http://www.whxw.com.cn/Article/xs/200605/20060509120250_8111
❻ 朱自清的小说代表作
朱自清的短篇小说《别》
以前只知道
朱自清先生文学创作在于散文和诗。最近收罗五四时期短篇小说,才知道先生还写过两篇短篇小说,分别是写于1921年5月5日的《别》和1923年的《笑的历史》。两篇小说都带有自叙传性质,写自己与武钟谦女士温情而又艰难的家庭婚姻生活。
《别》的创作方式是将朱自清与妻子的情感经历移植于人物“他”身上,重在展现“他”与妻子一年间由相聚到不得不因为100元的生活费而再次分别的情感波动,写得细腻感人。《笑的历史》则以武钟谦为原型,将其经历移植于第一人称人物“我”的身上,通过妻子“我”向丈夫“你”倾诉,来展现在旧式家庭中,“我”由爱笑到不敢笑到不愿笑以至于厌恶笑的情感历程,揭露旧家庭对人性的束缚和扭曲。小说结尾“我”说“几时让我再能像‘娘在时’那样随随便便,痛痛快快的笑一回呢?”让人怅然若失。
两篇小说虽然都有着散文抒情的笔调,但从其人物身份的虚构意识来看,的确不同于相同题材的散文《择偶记》、《给亡妇》、《冬天》、《背影》、《儿女》诸篇,而应属于小说创作。
小说《别》选择夫妻相聚时与分别前的两个时间片段,深入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进行细腻的心理描写,着力表现夫妻情感的起伏变化:
小说一开始,“他”得到妻子与孩子要来的消息,考虑到自己生活的拮据,想他们来了之后“可麻烦哩!”,不由地感到焦躁。但在等他们到来的过程中,他“那藏在厌烦中的期待底情开始摇撼他柔弱的心了。”
妻子和孩子到来之后,“他”和妻子之间感到异样的陌生。作者深入到人物的感觉中去,写他们虽然相对无言,但感到电灯光也和往日不同,觉得他们是被陌生的“不安”和相聚的“欢乐”“力的漩涡”包围着,在不安和欢乐的沉默中交流。睡下以后,半夜的话,才终于消除了陌生感,只剩下“欢乐弥漫着他俩”,感情又恢复到“最近分别前的一秒时”的状态。
一年后,由于妻子生产需要100元的生活支出,他不得不让妻子再次回去。当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忽然一噤,象被针刺了那里,掩着面坐下哭了。”接她回去的人来了后,她“像触着闪电似的”“撑不住要哭了。”妻子打理好行李后,安慰我,为我准备好明天的饭食,并嘱咐“我走后,你别伤心!晚上早些睡,躺下总的自己将被盖上——着了凉谁问你呢?”——夫妻之情,何其切切!此时,房子里的一切都异样了,这种别离前的异样光景仿佛一种强力“逼迫”着他和妻子,内心特别痛楚。看到屋内的床空了,想到明日的分别,自是让人内心痛楚异常。妻子很快从梦中哭醒,一夜难眠,微睁着眼睛,一点一点地等着那个时间的来临。——分别愁绪,何其凄凄!
我们不禁想到,下次相聚时,是否又会如小说开始时,夫妻相互感到陌生和不安呢?小说让人为大时代的颠簸中,夫妻的美好情感而感动,也为个体生命的情感遭际而侧颜。
可以说,朱自清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反应,予以细腻地表现,把夫妻相聚到分别的情感,真切地表现了出来。正因如此,陈炜谟说:“他这篇《别》如他的诗一样,初看起来似乎平淡,但仔细咀嚼,就像吃橄榄一样,觉得有味了。他的悲哀,虽是天鹅绒样的悲哀,但在这世界人类没有绝灭以前,如雁冰先生所说,总不会灭掉的。”
小说的缺点是语言时时让人感到生涩,没有他后来散文语言的流利。所以作者后来说:“《别》的用字造句,那样扭扭捏捏的,像半身不遂的病人,读着真怪不好受的。”(朱自清《〈背影〉序》)
2010年9月25日星期六
❼ 朱自清与父亲冲突与和解,妻子的笑为什么成为父子断绝关系的导火索
因为朱自清父亲朱鸿钧丢官失业后一直抑郁暴躁。妻子武仲谦性格开朗,即便日子不太好过,也经常笑嘻嘻的。朱自清的妻子武仲谦无数次被公公冷嘲热讽后,武仲谦的笑容变得越来越少。最后,她不仅笑不出来,还整天在房间里偷偷擦眼泪。过了很久,当武仲谦听到别人的笑声时,也觉得分外刺耳了。朱自清正忙着在外面工作,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
1923年,朱自清回家探亲,这一次父子正式决裂。这一次,父子俩多年积累的怨恨终于爆发了。朱自清认为他的工资应该由自己控制。朱鸿钧觉得父亲花儿子的钱是很自然的。冲突期间,朱鸿钧还提到武仲谦,说她爱笑的性格很烦人。他还指责朱自清没有好好管教他的妻子。这样的话完全刺激了朱自清。他最初对父亲对待妻子的方式不满意,但父亲反过来责备他和妻子,这是他不能接受的。悲痛欲绝的朱自清转身离开了家。
❽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生平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现代着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祖母吴氏。父亲名鸿钧,号小坡,母亲周氏。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着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着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❾ 朱自清简历,其人,作品风格,以此作文。800字以上。
朱自清(1898年11月 22日-1948年8月12 日),原名自华,字 佩弦,号秋实,中 国现代诗人、散文作 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 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北京 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系主任。文笔清新,所着合编为《朱自 清全集》。1948年朱自清患严重的胃 病,6月18日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 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8月12日 因胃穿孔在北大医院去世。朱自清以散 文闻名,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 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散文有
《荷塘月色》、
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
职业:作家、诗人、教授、民主战士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别名: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中国、德国、法国、巴西、日本
1898年11月22日(戊戌年)
1948年8月12日
《踪迹》,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 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的诗 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 意深刻,风格沉郁。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 佳作传世,像《匆匆》、
《春》《春晖的一天》……
朱自清先生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 县平明镇。他六岁那年呢随家人迁居扬州, 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朱自清先生 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江南古
朱自清
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 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 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
1916年,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 学系,这使他有更多机会接受新文艺思潮的 影响,而 “五四”运动的爆发,则推动他坚定 地走上文学的道路。1920年,朱先生从北京 大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 任国文教员。1922年,为生计所迫,他只身 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每 到夜晚,他常常会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绪 中。有一回,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 道:“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 匆》。”于是,一篇早期广为流传的散文诗
相传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山东尼山,看到一条 大河,白天黑夜奔流不息,于是便发出“逝者 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朱自清先生写 《匆匆》时也才24岁,因为早早悟到了时光 的飞逝和短暂,因而,对人生也更加珍惜,教 学之余更加勤奋地从事文学创作。1922年, 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 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1923年,他又发表 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 在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他还发 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散 文创作的才能。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专心致
朱先生的散文偏爱叙事和抒情。叙事散文主 要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而抒情散文,一类
《儿女》为代表、描写个人 及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还有一类 就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抒发个人情感的
《春》、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说 到借景抒情,朱先生有一篇佳作,借着对旧 时光、老景致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故人的 深切怀念之情,这就是《白马湖》。
在这篇散文里,朱先生回忆起1924年应夏丏 尊先生之邀,来到宁波白马湖畔的春晖中 学任教的情形。那时的春晖中学,汇集了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众多骄子——夏丏尊、朱 自清、丰子恺、朱光潜、俞平伯、叶圣陶、 弘一法师……他们或以文学为业、或借文学 交友。事隔三年,先生笔下的白马湖温馨依 旧,却又略带了几分淡淡的感伤……
1931年,朱先生留学英国,并在不到一年的 时间里漫游了欧洲。回国后将旅欧历程写成 散文,陆续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 集为《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这段时 期,他的作品里展现出一种轻松愉快、充满 活力的抒情格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 应约为中学语文教材而作的散文《春》,于
朱先生有很多名篇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 材,是因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 更风趣,被公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1925 年他创作的那篇感人至深的传世之作《背 影》强烈感染了几代读者。着名散文家林非 先生曾着文写道:“《背影》用朴素和流畅 的文字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情感, 这又是谈何容易的事情。只要能够达到这一 点,肯定就会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心弦。”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因病在北平医 院辞世,终年五十一岁。先生的一生是淡泊 的,但他平淡为人、朴实为文的品格却为后 人景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他是一个尽 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室和文学教师。”
1992年10月,位于扬州安乐巷27号的朱自 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今江苏 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原籍实为 浙江绍兴)。朱自清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 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并且在 扬州当过教师(朱自清的孙子现也定居于扬 州,从事文化工作);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 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来此花成为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笑的历史》 1923年 以妻子武钟谦为原型
(诗集)
(诗与散文) 1924,亚东图书馆
(散文)
(诗论)
(诗论)
书屋 《标准与尺度》 (杂文集) 1948,文光
(杂文集)
朱自清
武仲谦(1898年—1929年),江苏扬州 人,在扬州长大。是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朱 自清先生的第一位夫人。1916年与朱自清先 生结婚。她属于那种中国传统式的典型的贤 妻良母型的女性,婚后。无聊!看见了8
❿ 朱自清的写作背景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
鲁迅曾说:“‘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的确,“五四”时期文学的诸门类中,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朱自清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文》中也高度评价了散文的成就,他说:“最发达的,要算是小品散文。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在《〈背影〉序》中又说:“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在这“极一时之盛”“绚烂极了”的散文百花园里,有周作人的隽永,俞平伯的绵密,徐志摩的艳丽,冰心的飘逸,而朱自清先生则以其“真挚清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钟敬文《柳花集》,群众图书公司1929年初版),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一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县一个小官僚的封建家庭,原名自华,号秋实。六岁时随家从东海移居扬州,他成长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即后来的扬州中学),并考入北大预科,后转入哲学系。1920年毕业,到江浙一带做了五年的中学国文教员。1925年清华学校设大学部,经俞平伯推荐,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从此他一生服务于清华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他随清华大学迁入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授,1946年又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仍为教授及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去世。
纵观朱自清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既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着名的学者和教授,更是一名激进的民主斗士。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与人合作创办了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并且加入了创作新诗的行列,写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同时,他还编选了《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为之写了《导言》,第一次对新诗创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另外,他还第一次在大学课堂里开设现代文学课程——《中国新文学研究》,并且留有讲义稿本《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无疑,他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朱自清对新文学的最大贡献,是他所擅长的散文小品,它们在新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首先,他是继冰心等人之后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散文家,他以“美文”的创作实绩,彻底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其次,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
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再次,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历来一直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以古典文学研究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论文结集,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入门向导。《诗言志辨》是他功力最深的着作,对“诗言志”“诗教”“比兴”“正变”四个方面的诗论,纵向作了精微的考察,理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衍变史迹,从而纠正了谬说。他还先后对古诗十九首、乐府、唐宋诗作过深入的研究,对李贺、陶渊明作过认真的行年考证,写有《十四家诗钞》、《宋五家诗钞》、《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李贺年谱》等着述。他治学严谨,取材翔实,思想敏锐,他这方面的着述凡近百万言。朱自清始终关心着中学、大学的语文教育,他与叶圣陶联璧,共同着有《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编过多种教材和课本,临终前还与叶圣陶、吕叔湘合编《开明高级国文课本》等。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语文教育家,正像叶圣陶说的:“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叶圣陶《朱佩弦先生》)作为民主斗士的朱自清,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一直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呐喊歌吟,上下求索。但生活不可避免地给他以时代的苦闷和个人彷徨,以至他较长时间躲进书斋。然而朱自清毕竟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毕竟为他多灾多难的祖国得以凤凰涅盘而执着地寻找真理和光明,一旦他把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解放斗争联系起来并且自觉地走向人们的时候,他就成为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战士。1945年他回成都对夫人陈竹隐说:“以后中间路线是没有了,我们总要把路线看清楚,勇敢地向前走。”而闻一多遇刺后,他更是不再彷徨,而成为人民斗争行列中的一名坚强斗士。1946年10月后重回北平的两年,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执教之余,越来越关心祖国的命运,盼望新中国的诞生,勇敢而坚定地投身到“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斗争中去。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大义凛然的骨气,“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又是可歌可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