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恩施历史有多少年

恩施历史有多少年

发布时间:2022-02-14 15:54:28

㈠ 我想知道湖北恩施的历史人文

孙悟空

㈡ 恩施土家族起源和发展

土家族自称“毕孜长”,意为本地人。历史上土家族称谓不统一。1956年我国国务院批准土家族为单一民族,统称为土家族。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有多种说法。潘光旦教授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提出土家族为古代巴人之后。此外,有古羌人之后说;有古濮人为主体,融合巴人、汉人说;有湘西土着、古代巴人、江西汉人融合说;还有人认为土家人是古代乌蛮的一支、土着、古代巴人融合而形成。�

巴人活动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殷墟的甲骨文,先秦史籍诸如《春秋左氏传》、《山海经》中也有关于巴人的记载。到西周时期,巴人已经建立了称雄西南的奴隶制政权巴国,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疆域“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盛极一时。后来在秦楚巴蜀诸国的军事角逐中,巴国势力逐渐削弱。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在被楚占据的巴人故地设置郡县。史书中将生活在这里的巴人后裔称为“廪君苗裔”、“板楯蛮”、“武陵蛮”、“五溪蛮”、“西阳蛮”、“建平蛮”等。

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土家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元代土司制度建立起来,土家地区进入封建领主经济社会。这一时期史籍中的“土”、“土兵”、“土人”、“土丁”、“土蛮”都是为区别苗族、汉族而出现的称谓。

清雍正年间(1727—1735)在土家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由中央王朝直接派流官来统治。改土归流加强了封建统治,强化了中央集权,也促使土家族地区的地主经济迅速发展,土汉交流在这之后更加频繁。为与外来汉人即“客家”和毗邻的苗族(苗家)相区别,人们自称土家。

鸦片战争后土家族地区也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土家族在历史上曾多次组织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土家族人民为创建和保卫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

㈢ 恩施市的变化到底多大

恩施地域建县始于吴永安三年(260),迄今已有1730多年的历史。
清雍正六年(1728),裁施州卫,设施县,翌年改称恩施县,隶归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后,为施南府附郭县。
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恩施县直属湖北省。旋先后隶湖北省荆南道、荆宜道、施鹤道和鄂西行政区。1932年至1949年,是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后改七区)专员公署驻地。1938年至1945年,曾为湖北省临时省会。整个民国时期,恩施县自身建置未变。
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不久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1982年4月30日,析县城及郊区168平分公里地设立恩施市,实行县、市分治。1984年1月1日,撤恩施县,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并入恩施市。历三十余年,恩施市(县)是湖北省恩施专署、恩施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3年,改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仍为州政府驻地。

㈣ 恩施土家族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恩施州州域曾多次变动,固定形成于1936年。

春秋为巴子国地;战国为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武陵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梁、北周属建平郡、天门郡、武陵郡、信陵郡、秭归郡、业州军屯郡、清江郡;

隋属巴东郡巴东县,清江郡清江县、开夷县、建始县;唐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五代先后为前、后蜀所据;

宋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许多小羁糜州;

元属归州巴东县、施州建始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先后置散毛、唐崖、金峒、龙潭、忠建、毛岭、施南等土司;

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本区为其所控制;

明属夔州建始县、归州巴东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南部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设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个宣抚司,9个安抚司,13个长官司,5个蛮夷长官司;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设恩施县,辖区未变,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置施南府,辖恩施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利川县,干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县划归施州,巴东县、鹤峰州属宜昌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存县,民国四年设荆南道,治所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利川6县,民国十五年改荆南道为施鹤道,鹤峰州改县划入施鹤道,民国十七年改设鄂西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巴东县划入,州域始为8县之治。

民国二十五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辖区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仍辖原8县,1955年5月12日改称湖北省恩施专员公署。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夺权,专署陷于瘫痪,3月2日经湖北省军区党委批准,由恩施军分区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5月13日改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废除革命委员会成立恩施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辖恩施市、巴东、建始、利川、来凤、咸丰、宣恩、鹤峰7县1市。

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县建市。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从2005年开始,州庆日定为8月19日。

㈤ 恩施有多少年的历史

恩施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名城。

古代,恩施是廪君的领地。春秋,恩施地属巴国。战国,属楚巫郡。封建社会,中原王朝称此为蛮夷之地,先后在此实行稽麻州郡制和土司制。其间,恩施市境在秦时属南郡;三国及晋属建平郡,名沙渠县;南北朝、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隋改庸州;唐为施州,后改清江郡、清华郡,又复为施州;宋、元均为施州;明为施州卫;清初因之。雍正六年(1728年)设恩施县,雍正十三年(1736年)改土归流,为施州府附廓县。中华民国初年,废府留县,直隶湖北省;旋先后隶湖北荆南道、荆宜道、施鹤道和鄂西行政区。1932年至1949年10月,是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后改第七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战期间,1938年至1945年,又为湖北省临时省会。

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翌日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1982年4月30日,原县城及郊区168平方公里的地方成立恩施市,实行县市分治。1984年1月,撤销恩施县,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并入恩施市。

50多年以来,恩施市(县)一直是恩施专署、恩施地区行署驻地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恩施之称始源于施王屯(又名蛮王寨,现恩施市舞阳办事处红庙居委会瓦店子处),据《恩施县志》载:“东晋末,桓无子诞窜蛮中,自称施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初年始平之,以其他地置施州,乃施王屯余地。”此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到了元朝,建立了土司制度,在今宣恩县城关驻有一大土司,恩施市亦归所辖。因土司居于施王屯的南面,故得名“施南土司”。从此,历史上就有了“施南”之称。

阅读全文

与恩施历史有多少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