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文化课
课前一定要先预习上课内容,把上课内容大意了解,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在每一次上课过程中把精彩的内容记下时间久了就可以培养你的兴趣,课后稍加复习如果你上课时听进去的话。这样很多内容你都能记得住而且不需要死记硬背记得时间也比较久,理解最重要。
❷ 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在历史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上好一堂历史课,首先要把握好历史教材的深度,更要把握好调动学生的广度;其次要把握好课堂训练的密度;最后,要把握好教学艺术的力度。
一、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
要挖掘好教材的深度,首先要吃透教材和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编者意图。弄清知识体系和教材结构,熟悉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其次掌握学生情况,有的放矢。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教材撑握的深度应有分寸。否则是对牛弹琴。显然这里所说的挖掘教材深度并不是越深越好。关键是不要做夹生饭。应做到深浅适宜恰到好处,让学生感到津津有味,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
二、要把握好调动学生的广度
抓好调动学生的广度是区别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应试教育只注意调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落实好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气氛的好坏关键要看调动学生的广度,要使每个学生都处在积极的学习之中。从目前情况看,课堂上满堂灌,唱独角戏的现象不多了。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仍觉束手无策,在课堂上仍看几个尖子。教师提问,学生发言的,老是那么几个人,对大多数学生从不过问。学生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师生活动脱节。有些学生即使想主动学习,也因教学目标过高和方法不对胃口,只是腾云驾雾,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云,收获甚微。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全面考虑如何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各类学生,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把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做成功了,才是个合格的教师。
三、要把握好课堂训练的密度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练结合是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抓好课堂训练的密度是落实知识体现学生主体,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一堂课就做到训练内容好,方法得当,密度大,这样效果就会必然好。从当前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完全没有课堂训练的课很少发现。主要是课堂训练的密度不足,主导和主体一头重一头轻。在多数情况下,仍然存在着讲的多,练的少,重灌输,轻引导,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器。
一堂课应该内容好、方法得当、密度大。讲、想、练三者不可偏废,教师讲给学生指出的方向,起到引导作用。重要的是学生要吸收,消化,让学生能力有一定提高,做到学以致用。
四、要把握好教学艺术的力度这里是就教学艺术给人的感染力而言,抓好教学艺术的度就是捉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艺术强,给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学艺术差,效果就苍白无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就和我们看电视剧一样。一部好的电视剧,如果只是干巴巴地把角本读给人听,印象一般不会深刻。但如果配合角色、活现,就会给人终身难忘的深刻的印象。
总之,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度,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完整的评价标准,也不失为课堂教学所必须考虑的四个方面。它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你若能达到这一点,你的历史课堂教学更会锦上添花。
❸ 怎样上好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第一、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 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第二,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我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 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 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第三、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❹ 怎样的一堂历史课才算是好课
呢?经过本次研修学习,本人收获很大,下面结合本人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课堂结构严谨的历史课 教的能力不仅指的是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指的是让学生如何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1、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师要有亲切的面容 ,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2、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关系。3、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二、学有所得的历史课。 学有所得,就是有所收获,即具有意义的历史课。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三、师生互动的历史课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灵活的形式,围绕共同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的交流与合作。合作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有其确定性,相对独立、皆为主体而又紧密联系。其中,师生之间合作是基础、互动是条件、自主是关键,思维能力是核心。实践中在落实上述原则和策略的典型形式是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辩论、对抗争论。在历史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活跃,创设一种意犹未尽、欲罢还休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在这种生成与互动中如行云流水般高效、自然、流畅。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从容不迫地去接纳和拥抱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胸有成竹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精彩。 四、留有空间的历史课。 好课应是给学生留足“空间”的课。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主张:少上课,多读书。少上课是要教师放弃话语霸权,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即少说话,多引导;多读书是要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尽可能地拓展学习空间。留下空间,有时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❺ 传统文化,怎样讲好课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出自《论语》学而第一。 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的最大区别之一是,需要自己的一生命运去体会和验证。而不仅仅是逻辑知识的收集和证明。 只能通过实修实证。即【躬身力行】【知行合一】不在命运里检验的国学是假国学,经不起生活里检验的传统文化是假传统文化。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性质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典范性
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趣味性
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三)启蒙性
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四)开放性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
(一)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
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一)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五)学习传统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六)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二)、阶段目标
第三学段(7至8年级)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经典古诗文60篇(首或段),能默写出重要的名言名句。
2.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所学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针对所学诗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讨论,能结合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明确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❻ 如何上好初中第一节历史课
上好初中第一节历史课具体方法如下:
1、在第一节历史课上就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观是学习好历史的基础
基于对造成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的第一个原因是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知偏差,通过第一节历史课来纠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首先就要摆正对历史课是所谓的“副科”的心态,只有这样历史教师的教学才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其次,在第一节历史启蒙课上我们就要明确告知学生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我在第一节历史课上就会对学生说:历史是一门社会学科,它涉及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是人类对自己过去的总结同样也是认知现代的途径。
我们不要把历史单纯的理解为“死记硬背”、“没有什么深奥学问的学科”。就这样我通过告知学生历史学习的意义,从入门就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学习观。
2、在第一节历史课上就捕捉学生兴趣点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方式
衡量一个优质课堂教学的标准就是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个活跃的课堂。捕捉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是我上历史课的一大法宝。结合第一节历史课不易多深入讲解知识点的特点,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中的奇闻趣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说学生普遍对考古非常有兴趣,我就会讲一些考古发现。秦始皇的暴政之一就是是徭役繁重,他曾经役使七十多万人,在咸阳修阿房宫,在骊山营造自己的陵墓。结合着多媒体的图片放映介绍骊山陵的内部结构以及现在一直没有挖掘的原因。引人入胜的情节加上丰富直观的图片自然吸引学生一探究竟。
3、简洁生动、语言幽默是开启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之门的关键
如果我们在有丰富情节的基础上加上巧妙的课堂用语,那么可以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呆板的语言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历史老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时候要结合着教授的内容做语气上的变化。
比如说在讲授二战恢宏悲壮的历史场景时,语气就比较铿锵有力。在讲授古代四大发明的时候语气则充满了自信与骄傲,较为轻快。这样教师从书本教学转变为情景教学,寓情于景,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4、教师引导、个人魅力是开启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之门的保证
教师处事的态度和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此一个有丰富历史知识和高尚素质的教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讲授“孔孟圣贤”的时候,如果教师有正确的礼仪情操就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展现。这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的学习同样也是教师对学生形成礼仪、言行的正确引导。
(6)如何上好一节历史古典文化课扩展阅读
历史教育的不足,其实已经在社会中有所反映。赵亚夫说,“比如近些年的民国热,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美化民国时期和民国人物的倾向。这种现象就与历史教育的缺失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历史教育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点,学生对一段历史和人物缺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认识,所以很容易被网络上热炒的观点左右,不少人成了民国热的跟风者也就不奇怪了。”
1、激发兴趣
如果教师仅仅照本宣科,学生收获的只是一个个知识点,要跳出课本,引导学生感知鲜活的历史
广东省东莞市的历史教师夏辉辉没有想到,她在历史课堂上虚构的一个人物“帕帕迪”会引起这么多的效仿与争议。
在岳麓版历史教材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进程》的第六课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主要介绍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变迁。由于所涉历史年代久远,概念生疏,这堂课并不好讲。
苦思冥想后,夏辉辉大胆虚构了一个叫“帕帕迪”的农民,以他的生活为线索带学生进入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陶片放逐法、苏格拉底之死、女性不享有民主权等概念被生活化地呈现,本来生涩的历史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为了让这个虚构的人物更加贴近史实,夏辉辉在后续的教研工作中,又查阅了大量史料和研究着作,以确保最大程度地尊重历史。
2、塑造史观
学生在建构历史观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历史知识的匮乏,而是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难辨是非
2011年新修订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规定,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通过历史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看来,历史教育仅仅有趣还不够,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客观理性地认识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❼ 如何开展一堂精彩的历史课
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地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就必须全情投入。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如果我们始终以同一种(平和的)语调或带着某种情绪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不一会儿,班上的学生就“倒下一大片”了。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身就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充满激情,不论碰到什么烦恼,都要暂时无条件地抛开,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我们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的身体语言,使学生深受感染,进入学习角色,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容易就营造出来了,也意味着这一节课成功了一半。
在新课程背景的教育理念下,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单一教学目标还大量流行,那是因为它具有短期效应,是一种急功近利、为了高考而进行的教育。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更具有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与老师之间更能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的沟通。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激情,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几年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研究,总结了以下几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希望对广大历史教师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结合历史故事
所谓历史学科素养,主要是历史学科课程学习必备的知识、能力、理论、方法和情商等素质。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就谈不上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故事可以让人发生思考,产生共鸣。而初中历史首先是事实,历史不管怎么考,首先必须记住事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引入相关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将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点借用一定的手段具体化、形象化、感情化,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教师再进行生动的讲述和理性的分析,把重难点给学生分析清楚,再通过习题的练习去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这样会使得历史课堂生动且充满活力,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二、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式要多样化、新鲜化。让学生多参与且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教学和学习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撒手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性学习。发挥学生活泼好动、求新好奇的特点。比如:讲古代史两宋时期的文化,让同学了解了基础知识后,结合初中历史的讲解,请同学们自编自演一场宋朝人的市民生活场景剧,从中活灵活现,身临其景地领会和感受到两宋的文化水准从中感受宋文化的繁荣和在今天生活中的影子,找出与今天的差距。学生都有表现欲,参与度极高。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现的空间,并适时收网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重视教学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运用于生活中,而大多数人认为学习历史知识为了高考,历史不像数学、物理、化学更具有实用性,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历史,以史为鉴,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学习历史要加强爱国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的情感教育。例如:唐王李世民善于用人、敢于纳谏、虚怀若谷。用于感化我们的同学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去融化别人的错误,那不是放纵而是原谅,在潜移默化中改正别人的错误。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当代中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习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既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又关注高考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从成就感和责任感中去增加兴趣。
四、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而且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完全相同,通过讨论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历史知识有机的紧紧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科的有用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非常有帮助。
五、深刻挖掘教材,加强学科间结合
各学科之间看似没有关系,其实它们有很密切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发生可以用数学流程图来形象的描述;红军长征可以与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雪”结合来讲解。把历史和各学科间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形成知识的框架化、综合化、网络化,历史和地理,历史和政治,历史和物理,历史和化学,历史和数学,历史和外语都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学科之间的网络知识来带动学生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灵活运用。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可以让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对其它的学科也有了新的认识。在“历史无用论”等偏见的影响下历史课的地位也大大受到影响,“历史教育危机”问题已存在很多年,作为初中历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对之深感痛心,并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尝试,以找到能改变历史课被轻视的办法。但个人的努力是有限的,在这里我把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一点点心得介绍给大家,只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历史教师加入到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中介绍自己的经验,共同努力,彻底地改变“历史教育危机”的现状。?
总之,历史不是老古董,历史不是木乃伊,历史不是孔夫子,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学习方法也是千变万化,历史就是要将“死”的历史知识讲活教活学活,以激发兴趣,挑动激情来活跃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气氛能够寓教于乐,乐中解惑,乐中求学,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能力,既愉悦了心境又获得了新知,不亦乐孚。
❽ 教师如何上好一堂国学课
一、善用语言巧表述 好的语言,能够让一节课熠熠生辉。有了优美动听的教学语言,学生在国学课堂中也是一种高尚的享受,有了恰当好处的教学语言,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唤醒学生奋发向上的心灵,使得国学课程更好的开展。 1、解释文本的q语言 国学课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用文言文所写,这就造成了今人在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不但是学生,就连老师,对于很多生僻的字,年代久远的文章都很难看懂和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会选用合适的现代语言来向学生讲授文章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白古今义的差异,并能很好的理解。就像易中天品三国一样,易老选择了很多很q很现代的语言来帮助我们的理解。比如说“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我们对于“北部尉”这样一个官名十分陌生,但是与现在的副县级公安局长对比着来说,相信大家都理解了吧?这就是新语释旧词的对比性解释运用。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上,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古文底子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学生,教师语言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选用的课堂语言生动活泼且贴切形象,学生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如《弟子规》中的第三课有“冬则温,夏则”这样一句话。生活在优越物质条件下的孩子们却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的比喻说:“黄香对于父亲的作用,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空调。黄香就是一台小空调。”因为孩子对空调很熟悉,可以深有体会的感受到黄香孝行对父亲的作用,同时也让孩子很直观的学习到有关“孝”的道理。 2、形式多样的鼓励语 国学的课文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复杂,孩子们很难理解和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教师应充分注意观察学生的上课表情和反映。可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上国学课的积极性。教师的鼓励语言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简单的很棒、你真棒等。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及时的、有针对性的鼓励。孩子在得到教师的认同之后,会对教师所表示的认同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关注,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 比如说,在班上有一个孩子很喜欢认字,并在学习中学会了很多字。老师发现之后,高兴的夸奖他为“小字典”,而不是简单的“你真棒”,老师在孩子的眼中发现了骄傲,比简单的一句“你真棒”更有效果。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鼓励语言,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了解。当然,教师课堂上的鼓励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是口头表扬、实物奖励、优胜者特权等等。 二、浓厚生活气息的课堂 1、要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纵观《弟子规》这本书,主要教授的是“为人父母怎么做”、“为人子女怎么做”、“为人朋友怎么做”、“为我怎么做”等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弟子规》最现实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历史传统。如何去贯彻这一目标?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成效?关键是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善于抓住生活中典型事例,结合课本与学生共同剖析文本内容。比如在《弟子规》中的第五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德有伤,遗亲羞;身有伤,遗亲忧”。我们可以结合调皮捣蛋的学生的例子来加以讲解,让调皮的孩子自己来说说其中的见解和感悟,让其有切身体会,同时也明白,原来生活中处处皆国学。并适时的将德育和安全教育贯穿其中,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2、实际生活情景的模仿 《弟子规》中着重讲的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要善于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在课堂上实现结合的最好办法就是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可以将课本内容直观、形象的体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程度。在上《弟子规》第九课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表演情景“见到老师时(路上、下课后)”,有些同学的表现差强人意。但是当老师第二天早上来学校上课时,却发现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主动跟老师问好,并让老师先进校门。下课的时候,改变了蜂拥而出的陋习,而是等着老师先出去,他们才走出教室。通过情景模拟,省去了老师辛劳而又无用的说教,让学生自己去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情景模拟,让学生发挥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同时,也加深了对国学课堂上所学知识的认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对于儿童来说,国学相对枯燥无味,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刺激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热爱国学。针对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和身理特征,我们需要将相对枯燥无味的国学课上的有声有色所必须的法宝就是讲故事。教师在充分理解课文意思之后,利用书籍或者是网络资源查找与文章相关的小故事,也可以作为作业布置学生搜集查找,在课堂上进行总汇,以师生共同讲故事形式来上国学课。不但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学到了国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外,我们还可以选用经典诵读、知识问答、你做我说等多种形式来上好一节课,保持学生的对国学好奇心和新鲜劲。再比如单就诵读这一项来说,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像开火车读、分组读、男女pk读,诗句接龙读、问答式读……尽量做到课堂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断的刺激学生,以达到我们国学课的要求。 当然,除了学校课堂之外,我们还有家中、社会课堂。孩子能不能学到国学知识,能不能学好国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在于家长和周遭的社会环境。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学校里的课堂,更应该把国学教育普及到孩子生活的点滴之处。作为国学教师,就更应加强学校课堂与家中、社会课堂的联系,平实多布置一些让家长、社会中人能共同参与的活动。家长应是国学教育有力的后备军和实施者。在课堂外,家长应积极响应学校、教师的号召,同孩子一起感悟经典。通过学校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同时着手,让我们的孩子在诵读经典之后,将知识内化为行动,内化为气质。 四、发挥总策划的作用 国学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关键在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他们由“妈妈说”转变为了“老师说”。教师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黑暗中指引光明的火炬。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程度。很多孩子在刚开始并不是讨厌某门课程,而是因为讨厌课程的任教老师才不喜欢某门课的。作为一名国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行动感召学生,做好国学课堂上的总策划。只有我们自己有一桶水的时候,才能给学生一瓢水。我上课时一般将课堂分为六个环节,即看看(文章包括哪几个部分、有什么故事、插图)、读读(圈出不认识的生字、通读全文、了解全文主要内容)、想想(有什么不懂的、值得学习的地方、批判的地方)、议议(交流自己的想法、评议是非;师总结性评价、讲故事)、背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练练(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全方位的发展孩子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引导学生的作用,让孩子自己去品读、去发现。并在课堂上对学生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精神去看待《弟子规》。 教师作为总策划者,在备课、上课的时候应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因条件施教。立足于生活这个大背景,将国学教育贯穿于其中,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❾ 如何上好传统文化课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道德究竟为何物?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举例来说,我们人的身体,从母亲生下来之后,整个身体器官就按一定的规则在运作,整个身体的运作规则,就是道。道不是谁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时,各个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够彼此协调运动。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这是多么科学、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它是局部运作的原理原则。譬如我们眼睛是一个局部,眼能见,见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见、耳之德能听、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尝,每个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与规则,若规则错乱,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如果我们了解人道的内容,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现今人们所承受的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怎么会遭受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即便是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这种种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传统文化里。
采取批判地继承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的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必须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必须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
❿ 怎样才能讲好历史课(优质课)
我虽然不是历史老师,但我很喜欢历史,给你一点个人建议:
(我先看了看什么是优质课,老了啊)
1、任何历史都脱离不了背景。把背景交待清楚,才能让学生们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从整体上有所掌握,不断章取义,要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观、
2、历史脱离不了人物,我觉得讲历史应以讲人物为主。在开始下一堂之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学习掌握一个历史人物事迹,自己讲出来,并做一个简单评价。
3、每一个人看历史都是不一样的。可以组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们互相辩论,评价历史事件、任务等等,在辩论中获得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