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东北二人转历史多久

东北二人转历史多久

发布时间:2022-11-05 07:40:50

① 二人转有多少年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尽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纪,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立志要将二人转这个在东北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发扬光大,使其再现辉煌。二○○一年,由赵本山发起组办的“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二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赵本山也在本次大奖赛中收了五位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为徒,他们分别是翟波、王小宝、王小力、张小飞、唐鉴君,他们都出演了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十八集农村题材轻喜剧《刘老根》。随着这部剧的热播,在全国掀起了“东北二人转热”。剧里二人转演员的精彩表演,也使全国人民对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相信由这些优秀的二人转演员的努力创新、创作,会出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将二人转这种东北的艺术推向全国,使更多的人喜欢二人转。

② 东北人喜欢唱二人转迄今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对吗

不对。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中国北方地区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

③ 东北二人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④ 东北二人转起源与哪呢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尽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⑤ 二人转有多少年的历史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传统认为,“二人转”发源于清康熙、雍正年间,距今有300年历史。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副秘书长、金源文化专家郭长海先生经过多年考证,认为“二人转”起源于金代,距今已经有800余年的历史。郭长海先生认为,“二人转”是金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源于金源内地。如今的“二人转”是传承过程中的一种演变。

⑥ 东北二人转的由来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民间文化,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 二人转
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据《博览群书》2010年第3期(作者毕玉才、刘勇)。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由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由赵本山先生在2000年提出,并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基地发扬光大。有人对此表示赞赏,也有人认为其失去了田间地头二人转的乡土味道。

⑦ 东北二人转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东北二人转,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最后推荐你一个比较全的二人转在线视频网站 http://www.errenzhuan.cc 希望你能喜欢!

⑧ 东北二人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东北二人转虽然流行于东北地区,但是这种曲艺却是由东北的大秧歌和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的莲花落融合而成的。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东北地区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在康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国力日弱,“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朝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外带至关内的。“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表演唱曲。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使“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独艺界的承认。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说唱东北二人转亦称“蹦蹦”,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具有表演形式简单、演出季节性强、表演风格热烈火爆、粗犷豪放等特点,这是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环境闭塞以及文化积淀贫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

⑨ “二人转”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劳动人民中间的一种独具地方风味的综合艺术,它作为东北独有的地方曲艺曲种,已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二人转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其中拉场戏已具成型的戏曲样式,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带。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1934年4月27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如今,二人转已深入东北农民的心里。东北民间有句话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当地人也比喻说:“二人转好比车轱辘菜。”形容它长在乡间的泥土里,踩不死,轧不败,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坎上。今天,它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⑩ 东北二人转流传历史多长

目前有记载的大约不到300年,但是是以表演形式记载。。。真正叫东北二人转是1953年不到60年 过去二人转有很多的名字

阅读全文

与东北二人转历史多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