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志是什么意思

历史志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11-05 16:18:51

㈠ 史书里面的本纪,传,志,表分别是什么意思,知道的朋友请指教。谢!

一、本纪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二、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三、书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四、世家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五、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㈡ “县志”的志是什么意思

“志”是“志”的异体字。在古代,它们是有着不同含义的两个字,但并非有着严格的区分,它们之间是可以通用的。而“痣”,在古代,可以通作“志”。志,本义为志向,心之所向。志,本义为记载。记载的文字、文章,也可称之为“志”。

组词如下:

斗志、志愿、县志、宿志、意志、标志、同志、杂志、立志、志向、远志、志趣、矢志、心志、墓志、志士、志哀、遗志、碑志、忍志、移志、覃志、和志、负志、归志、二志、乐志、锐志、奇志、观志、

(2)历史志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字形演变

组词解释:

1、斗志

亦作“鬭志”。战斗的意志。

2、志愿

志向和愿望。

3、宿志

素有的,向来的志愿。

4、意志

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常以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

5、标志

识别的记号。犹标记。

㈢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谁提出的什么意思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思想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提出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古老的历史,实际上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志是记载某地的地理、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以及诗文、着作等的史志,是历史研究尤其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简介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着名学者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原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成书后共分十六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201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内容叙述明清以来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㈣ 记·铭·说·志分别是什么意思

是古代的文学体裁分类。
记:(记叙文)杂记。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 "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已意述之也."这种体裁的文章还有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等.
志:本意是"记录,记载",所以,"志"在做一种古文章体制时,较偏重于它的记事性,如《尚书 艺文志》《项脊轩志》等,古代文章的文体很多,如论,序,记等等,但在现在看来,这些文体之间的区别很小.按现在的划分标准,通属于散文

㈤ 史志是什么东西具体含义。

史:历史,志:日志
史志:有关历史的日志,有关文字书籍等。

㈥ 志字的历史

基本释义
1.意向:~愿。~气。~趣(志向和兴趣)。~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学。
2.记,记在心里:~喜。~哀。永~不忘。
3.记号:标~。
4.记载的文字:杂~。~怪(记载怪异的事)。
5.称轻重,量长短、多少:~子。用碗~~。
6.姓。
志,本义为志向,心之所向。志,也是一个姓氏。《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职吏切。
通假释义
一、“志”、“志”、“痣”:(注:“志”左言右志,是“志”的异体字,以下同。)

志的篆书(3张)

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志”是“志”的异体字。[1] 在古代,它们是有着不同含义的两个字,但并非有着严格的区分,它们之间是可以通用的。而“痣”,在古代,可以通作“志”。
志,本义为志向,心之所向。
志,本义为记载。记载的文字、文章,也可称之为“志”。
痣,本义为身上的黑子。痣,是人类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是在表皮、真皮内的黑色素细胞增多而引起的皮肤表现。
(一)以下内容,摘自《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志】[2]
《说文》: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
又记也。与“志”同。或作“识(zhì)”。
《汉书》有十志。师古曰:志,记也。积记其事也。
【酉集上】【言部】【志】[3]
《说文》:记志也。
又,同“志”:
《正字通》:凡史传记事之文,曰:“志”。
《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注:志,谓记也。
又,《汉书》有十志,俱与“志”同。
又,《韵会》通作“痣”:
《史记·高祖本纪》: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师古注:今中国通呼为“黡子”,吴楚俗谓之“志”。志,记也。
《南齐书·江祏传》:高宗胛上有赤志。
【午集中】【疒部】【痣】[4]
《集韵》:黑子也。
又,通作“志”。

志的隶书(3张)
(二)以下内容,来自徐铉、句中正等校定的许慎所着的《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以下简称《说文》),《说文》已被丁福保编辑进了《说文解字诂林》中(以下简称《诂林》):

【十下】【心部】【志】[5]
意也。从心,之声。职吏切。(《诂林》10278页)
【三上】【言部】【志】[6]
记志也。从言,志声。职吏切。(《诂林》3174页)
(三)综上所述:
1.在表示志向时,在古代,仅用“志”;在现代汉语里,也仅用“志”。比如立志(树立志向)、意志(意愿和志向)、志气(志向和气概)、志趣(志向和情趣)、志士(有远大志向的人)、志愿(志向和愿望)等。
2.在表示记载或者记载的文字、文章时,在古代,“志”与“志”通用,但不用“痣”;在现代汉语里,仅用“志”。比如博物志、三国志、碑志、墓志、杂志、志乘、志书、志异等。
3.在表示身上的黑子时,在古代,“痣”与“志”通用,但不用“志”;在现代汉语里,仅用“痣”。比如混合痣、交界痣、皮内痣、色素痣等。
4.在现代,“志”是“志”的规范字,所以在用简化字书写时,仅用“志”。因此“志”继承了“志”的所有含义,包括身上黑子的含义。
5.在现代,“志”是“志”的异体字,所以在用繁体字书写时,仅用“志”。因此“志”继承了“志”的所有含义,包括志向的含义。
二、“志”、“志”、“识(zhì)”、“帜”:
识(shí),本义是区分、辨别事物的形状、大小、发展和变化。在区分和辨别的过程中,需要记载下来的,除了文字性的描述外,更多的是图形和符号,即“标记”或者“记号”。
识(zhì),本义是在区分、辨别事物的形状、大小、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把图形和符号记载下来,即“作标记”或者“作记号”。在古代,“志”与“志”就有记载的含义,并且“识(zhì)”与“帜”通用,所以此四字皆可互为通用。
帜,本义是通过区分、辨别事物的形状、大小、发展和变化,把事物图形化和符号化,使之成为具有特定含义的标志性图案,并把这个图案记载在布条上。带有特定含义的标志性图案的布条,就称之为“帜”。在古代,“帜”与“识(zhì)”通用,而“志”是“识(zhì)”的古字,所以此三字皆可互为通用。
(一)以下内容,摘自《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志】[2]
又,记也。与“[言志]”同。或作“识(zhì)”。
又,《集韵》:与“帜”通。旗也。
《史记·张丞相列传》:沛公以周昌为职志。
【酉集上】【言部】【志】[3]
又,《类篇》:或作“识(zhì)”。
《论语·卫灵公》:女以予为多学而识(zhì)之者与。
【酉集上】【言部】【识】[7]
又,《广韵》、《集韵》、《韵会》:职吏切,音志。与“[言志]”同。记也。
《易·大畜》:君子以多识(zhì)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尚书·益稷》:书用识(zhì)哉。
又,《韵会》通作“志”:
《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郑注:志,古文“识(zhì)”字,记也。
又,《读书通》通作“帜”。
又,《释名》:识(zhì),帜也。有章帜可按视也。
《汉书·王莽传》:旌旗表识(zhì)。师古注:识(zhì),读与“帜”同。
【寅集中】【巾部】【帜】[8]
《说文》:旌旗之属。
又,记也:
《后汉书·虞诩列传》:以采綖缝贼裾为帜。注:帜,记也。
(二)以下内容,来自《说文》和段玉裁所着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段注》也被编辑进了《诂林》中:
【十下】【心部】【志】[5]
《段注》:按此篆小徐本无。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补此为十九文之一。……许心部无“志”者,盖以其即古文“识(zhì)”而“识(shí)”下失载也。(《诂林》10278-10279页)
【三上】【言部】【识】[9]
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声。赏职切。(《诂林》2935页)
《段注》:“常”当为“意”。字之误也。草书“常”、“意”相似。六朝以草写书。迨草变真,讹误往往如此。意者,志也。志者,心所之也。“意”与“志”、“志”与“识(zhì)”古皆通用。(《诂林》2936页)
(三)综上所述:
1.在表示作标记或者作记号(作动词用)时,在古代,“志”、“志”、“识(zhì)”、“帜”四者皆可通用;在现代汉语里,用“标”和“记”取而代之。
2.在表示标记或者记号(作名词用)时,在古代,“志”、“志”、“识(zhì)”三者皆可通用,但不用“帜”;在现代汉语里,用“志”和“识(zhì)”,且二者字义完全相同。如标志和标识(zhì)。
3.在表示旗帜时,在古代,“帜”、“识(zhì)”、“志”三者皆可通用,但不用“志”;在现代汉语里,仅用“帜”。

字形演义
一、“志”的古体本字:
志的古体本字
“𢗍”的上半部分是“㞢”,就是“之”的古字。因此,符合“从心之声”这一形声字造字规则的,只有“𢗍”字。
【卯集上】【心部】【𢗍】[10]
《集韵》:志,古作“𢗍”。朱子曰:心之所㞢,谓之“𢗍”。日之所㞢,谓之“旹”。故“𢗍”,从㞢从心。“旹”,从㞢从日。
(注:“旹”,是“时”的古体本字。)
志的字形演变
二、“志”的字形演变:
说明:
①是“𢗍”字,是“志”的古体本字。
②是“志”的字形演变的过渡字。因字库里无此字,故在下文中,用“②”替代。
③就是“志”字。
以下内容,来自邵瑛所着的《说文解字群经正字》(以下简称《群经正字》),《群经正字》也被编辑进了《诂林》中:
【十下】【心部】【志】
《群经正字》:今经典有“从士心”作“志”者讹,盖汉《刘脩碑》:“②曒拔葵”,作“②”。“𣎶”即“士”之异文。此俗讹“士”所由始也。(《诂林》10280页)
三、“志”的演变结果:
志的古异体字
从字的构造上来看,“志”字并不符合“从心之声”这一形声字造字规则,并且是从一个错别字“②”演变而来的。

㈦ 三国志的志是什么意思

三国志的"志"的意思是:
古代文体的一种,
也是"记"的意思。
侧重于记录社会动态,自然现象等。

㈧ 史记中本纪、列传(传)、志(书)和表世家是什么

本纪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即“本纪”,本纪一般按年月记述帝王的所作所为,在“家天下”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社会,帝王之事,除私生活外,都是国家大事,因此都被列于一部史书之前,对全书起总纲的作用。纪就是记,“本其事而记之”,所以称本纪。为什么把帝王事迹为本纪呢,其本意有为后代纲纪之意。纪,本意有能起纲纪作用的人的意思,意思很明白,只有那些帝王方可成为后世楷模,所以必须认真地记录下来,以范后世。司马迁作《史记》,取先秦时《禹本纪》(即“五帝本纪”之一)之名,以“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项羽”、“高祖”、“吕太后”、“孝文”、“孝景”和“孝武”共十二纪为首,以后纪传体史书都首列本纪,或简称纪。 列传是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由司马迁首创,如《滑稽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有“列传”70篇。司马贞在《史记》索隐说:“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则指出:“其人行迎可序列,故云列传。”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前者如《明史》中的《四川土司列传》,后者如《明史》的《外国·日本列传》。 书,为司马迁首创,《史记》共有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八篇,故又被称为“八书”,记述关于礼乐,律历,天文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志,是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名始于《汉书》,例则源于《史记》中的“书”。《汉书》为什么要改“书”为“志”,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避免与书名《汉书》中的“书”重复,当然《汉书》中的“志”,除改名之外,还对“八书”进行合并,并增加了五行、艺文等项目。《汉书》共有律历志(2卷)、礼乐志(1卷)、刑法志(1卷)、食货志(2卷)、郊祀志(2卷)、天文志(1卷)、五行志(5卷)、地理志(2卷)、沟洫志(1卷)、艺文志(1卷),合十种,故又被称为“十志”。《汉书》中的志主要记述汉代的典章制度以及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自《汉书》以“志”叙史后,后世史家多依《汉书》之制,或有增加而但体例则一直被继承下来。 表,是仅于“纪”的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的众多人物。表始于《史记》,《史记》共“十表”:包括“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闲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净增将相年表”等。它们是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明的大事记,也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世家,由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是纪传体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记述世袭封国诸候的事迹,意为开国承家,世代相续。后代的纪传体史书很少采用这种体裁,除《史通》(梁武帝敕撰)和《新五代史》(欧阳修撰)还有保留外,“世家”所记述的内容大都被并入“列传”。 《史记》中的“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董仲舒说“王者封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为家也”,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史记》中有“世家”30篇,包括《陈涉世家》、《孔子世家》、《外戚世家》等。

㈨ 如何 史与志

关于史与志的几点不同
廖提双
盛世修志,旺族修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欣闻我族宗亲正在着手编纂(编修)《中国廖氏通史》,并且有幸看到了《中国廖氏通史》初步形成的全书内容的框架,组成了编委会,倍受鼓舞。但是我们觉得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在此我们把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就教于编纂委员会及各位宗亲:
正史、方志、族谱,是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各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体例特点、艺术规律和写作要求,社会对这些不同体例的史稿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和审美情趣。一个姓氏的“通史”怎么写,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但是,从一般原理讲,通史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1、史与志的研究对象不同。史,无论“通史”或者“断代史”,无论“一统史”或“地方史”,其研究的对象都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记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演变过程,总结成功与失误,为社会提供历史借鉴。它记述的是一个顺沿的历史过程,因此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取那些推动或阻碍社会发展的重大史实,如重大的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建设成果、重要政策法规、重大的政治运动、重要发明创造等等。而志,无论是方志或部门志,其研究的对象不管是自然层面的还是社会层面的,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都包含在其中。诸如政治经济、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乃至方言俗语、社会万象,几乎无所不包。显而易见,我们家族需要的是全方位、多视角、多侧面来介绍廖氏家族的繁衍生息、世系源流的专着,“通史”显然不能够承载这样的任务。
2、史与志的分期和分类方法不同。编纂史书,要先分期,后分类;修志则要先分类、后分期。这既是常规,也是定论。请问一个家族的历史怎么分期,即使分期,这样的分期科学吗、权威吗?如果参照修志的体例先分类,可以分成廖氏渊源、世系源流、廖氏人物、廖氏族谱等各类,编纂起来就合宜得多。如果把史与志的篇目调换一下,就名不副实了。
3、史与志的体例和结构不同。史书一般由导言、篇、章、节、目等内容组成。史书以时系事,按时间顺序,把各时期推动社会发展或阻碍社会前进的历史事件溶入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之中,从不同侧面反映历史的发展运动。而志书一般以述、志、记、传、图、表、录几部分组成。在章法上是横分事类、纵述史实。它先把自然和社会的各种事物按类划分,然后再按该类事物的发端发展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显然,这样的体例更适合编纂廖氏家族的资料性着作。
4、史与志的叙述方法不同。编纂史书要求史论结合。志书则要求“寓观点于叙述之中”以叙述为主,不需要议论。这是区别史与志的叙述方法的标志。家族的生生息息,直接叙述即可,不需要议论,用不着评头论足。

《中国廖氏通史》琐谈
廖提双
盛世修志,望族续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欣闻廖氏家族正在着手编纂《中国廖氏通史》,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全书内容的框架,倍受鼓舞。但浏览了这个框架后,觉得尚有值得商榷处。现将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就教于编纂委员会和各位宗亲。
正史、方志、族谱,是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各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体例特点、艺术规律和写作要求,社会和读者对这些不同品种的史稿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和审美情趣。一个姓氏的通史怎么写,我没有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但是,从一般的原理讲,通史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从研究的对象看,无论通史或断代史,无论一统史或地方史,其研究的对象都是人类的社会活动,都是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它记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及演变过程,记述的是一个顺延的历史过程,不能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能选取那些推动或阻碍历史发展的重大史实,如重大的历史事件、重大的政治运动、重要的政策法规、重要的建设成果、重要的发明创造等等。我们家族需要的,是全方位、多视角、多侧面介绍廖氏家族繁衍生息、世系源流和兴衰歌哭的专着,是宏观、中观和微观血缘史的结合,以便寻根谒祖,敦宗睦族。显然,《通史》不应也不能承载这样的任务,不应也不能满足族人这方面的情感需求。
第二,从研究方法看,编史总是先分期,后分类。如通史先分古代、近代、现代;断代史先分各个时期,再在各期内按政治经济等各类分别研究和表述,这已早成定论,被史家普遍采用。一个家族的血缘史怎样分期;如何保证这个分期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恐怕很难界说。
第三,从体例和结构看,史书一般由导言、篇、章、节、目等内容组成,以时系事,把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融入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之中,从不同侧面反映历史的发展运动。其中的大事记、年表等,更是编年记事,依次排列。这显然不适宜编修廖氏家族的资料性着作。
第四,从文字表述看,编史要求史论结合。家族的生生息息,世系的派衍,人物的生卒,直接叙述即可,用不着评头论足。
个人多年从事地方史志的学习和编纂,在我看来,史书的另一品种志“志”,比较适合编纂姓氏血缘史。无论方志或部门志,其研究的对象既包括自然层面也包括社会层面,政治经济、自然地理、风土人文、方言俗语、社会万象,几乎无所不包;其研究方法是先分类后分期;其结构和体裁包括述、志、记、传、图、表、录等;其文字表述则是寓观点于叙述之中,以叙述为主,不需要议论。现在我看到的那个通史框架,实际上已分了渊源、播迁、世系等9类,实际上涉及到述、传、表、录等体裁。在我看来,这应该是通志而非通史的框架。
基于上述看法,个人认为《通史》不宜,《通史》难编。如果修成《族志》、《通志》或《一统志》,或许更为合宜。即使要回避“史”与“志”,冠以《通书》、《通稿》或《大典》,也比《通史》准确。

㈩ 志什么意思

志本义为意念、心意,引申为意向、意愿,又引申表示愿意做、决心做,再由意向引申指目标。志还表示记,指用文字或标记符号记下来。

一、字源解说

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形声字,从心之声。

二、组词

志气、斗志、志愿、县志、宿志等。

(10)历史志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一、志气 [ zhì qì ]

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

二、斗志 [ dòu zhì ]

战斗的意志。

三、志愿 [ zhì yuàn ]

1、志向和愿望。

2、自愿。

四、县志 [ xiàn zhì ]

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

五、宿志 [ sù zhì ]

一向怀有的志愿。

阅读全文

与历史志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