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利用网络空间进行历史教学

如何利用网络空间进行历史教学

发布时间:2022-11-06 07:18:52

A.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单纯的知识储备型人才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历史教师,由于历史作为记载过去的学科,时间久远,理解史实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直观的素材,感知历史;同时利用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容易被新鲜事务所吸引的天性,使这项技术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创设良好的认知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一、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1、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学历史的都知道一句话叫“历史没有假如”。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虽不可重复历史,但可以再现历史。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品味历史、把握历史。
例如在执教《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利用网络技术将战争形势图以及林肯图像、生平介绍等,把这些影、像、图、文等资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近似真实的历史情境,消除了学生和这段历史的时空距离,很快被这种情境所吸引,融进了这段历史当中。
2、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对基本史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地图地貌等,可以在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这种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从而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大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3、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习历史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地记忆一些历史知识,知道一些表面现象,而在于通过资料、证据和推理、形成综合、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批判意识,真正逐步使学生“懂得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释各种历史现象”。这种能力的形成,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个目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的信息,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为学生比较辨别、思维、综合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二、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既然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在平时历史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这种现代化手段,来使我们的历史课更加生动、高效。下面我以《戊戌变法》一节课为例来谈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形象导入本课,明确教学内容,做到教学设计的有的放矢。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戊戌变法的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上课时先播放《中国近现代史》声像资料,仅用了六七分钟就介绍了戊戍变法从开始到失败的过程,以及变法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边浏览课件边重点分析戊戍变法的内容,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评价戊戍变法,在这里不仅给出了大量的各派的观点、学说,而且适时点拨评价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形成对戊戍变法的正确的认识。因此,多媒体网络技术下制作的课件能高度浓缩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剖析历史事件。
变法内容和意义是教学重点,为此,我设计了“归类措施表”,把变法内容分为4个方面,16项措施,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措施会对谁有利、对谁有害,再引导学生把变法的意义归纳为“三个有利于”: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B. 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入到高中历史课堂中,比如说,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材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因而也使得信息技术进入历史课堂这件事情被大家广泛关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无论是对人们的生活,还是教育教学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现在的教学越来越有兴趣,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显着。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在教学理论的指引下,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紧密地结合 ,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以往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能给予学生直观历史现象感受的缺点,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对历史现象进行直观的观察,替代了以往干枯的理论讲述。因为现在的历史教学减负的问题,使得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有所删减,给教师的相关教学、学生的理解学习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手段,将高中历史课程中需要讲解的历史现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直观的对历史现象的了解下对高中历史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的高中历史知识。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也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的各种难点能够得到有效的突破。每门学科中都有学生较难理解的理论性或知识性的难点问题。一般历史现象的学习中,历史事件的内容和存在的意义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之所在,而如果以多媒体的形式将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展示,让学生对这些相关的知识信息产生直观的图片记忆,那么就能够使学生对这些相关的知识保持长久的记忆。接着,在多媒体展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要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这对于加深学生相关知识的记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相关历史场景进行模拟。比如,高中历史课程中维新派与顽固派之间的论战,可以让学生以实际论战的形式模拟历史上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相关的场景中,对于将来相关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入。在课堂教学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整理相关的资料,比如相关的声像、图片、影像,加深学生对于之前学习的知识的记忆。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于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有很多。本文主要阐述了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历史,激发学生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等。
(1)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简言之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今天的学生不可能去亲身感受或体验历史,因而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不易理解与掌握的状况。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再现历史情境,它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新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绪、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上《元朝的统一》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这样的开始:先后出示成吉思汗的画像、人物简介以及成吉思汗陵,紧接着展示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诗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然后与学生一起朗读毛泽东的诗句。最后指出:尽管毛泽东批评成吉思汗只懂得靠武力建立专制的统治,但仍称他为“一代天骄”。那么毛泽东为什么对成吉思汗如此赞美呢?这是因为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族一位杰出的首领,而且为元朝的建立和祖国的统一做出过重要的贡献。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与成吉思汗在历史上所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样一改过去呆板、单一、平面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了了解成吉思汗和蒙古族历史的兴趣,愉快地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众所周知,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理性是历史思维的核心。而情境学习就是在真实或类似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者通过参与真实或仿真的任务活动,与已知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在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使知识情感化、条件化,从而对学习者的行为、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都发生积极影响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有效的历史教学所追求的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历史的真实、反思历史的本质。

C. 如何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课程的结合

一、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契机
1.根据历史知识的过去性进行整合。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过去性特点。由于时间的差异,学生对历史学习容易产生一种厌倦心理,而历史事件又不能人为地再现,因此,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情景的再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就是经验替代。由于信息技术可以无限地延伸人的各种感知能力,无限地拓宽时间、空间领域,因而,在现代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2.根据历史知识的具体性进行整合。历史过程通过具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而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又包含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条件等要素。因此,历史知识并不是单纯、机械枯燥的文字表述,也绝不是仅仅靠教师的侃侃而谈所能表达清楚的。信息技术的图、声、色等直观表现手段和表现艺术的完美结合,情景交融,使学生看得深广透彻,听得清楚明了。
3.根据历史知识的多样性进行整合。历史的发展,从时间上看,它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它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它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和风俗民情等,涉及到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的复合体。信息技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在瞬间表现那些运用一般教学手段所难以表现的许多历史事物和现象,呈现相对多的知识量。
二、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方法
1.创设图文并茂的情境。历史知识并不是单纯、机械、枯燥的文字表述,生动真实的历史场景靠语言是很难再现的。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可以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历史知识的呈现声形并茂、情景交融,充分展示历史知识的个别属性,让学生用感官全方位接触历史事物,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身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跨越时空,品味历史。
2.提供多种通道的信息。学习历史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地记忆一些历史知识,而在于通过资料、证据和推理,形成综合、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意识。这种能力的形成,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可能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的信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
3.模拟历史人物或事件。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模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游戏,如,三国志、大唐英雄传、成吉思汗等。这些游戏中有很多游戏都忠实于历史史实,通过让玩家扮演一个历史人物,亲历历史事件,很受众多游戏玩家的青睐。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何尝不能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思考
1.教师要担当课程整合的主导者。现代信息技术能不能完美地融合到历史课程中,问题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更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历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历史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历史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
2.学生要成为课程整合的主体者。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课堂是属于学生的;现代教育将利用信息技术列为必要的手段,这也成为当下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两个要素。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动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加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教学要坚持课程整合的有机性。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引入中学历史课程的。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侧重于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处理信息的工具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关系,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技术而技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而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源、手段和环境。

D.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中国有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史,世界历史更为浩瀚无比。同时,历史又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人类对历史的了解,主要依靠各个时代遗留下来的汗牛充栋的史籍。因此,历史教师在日常备课、上课、进修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薄薄的一本教师教学用书是远远不够的。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为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即可以使历史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的表现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以单一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传统课堂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对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拓宽教师和学生的历史视野,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含义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教学手段。它包括:多媒体投影系统,多媒体交互式功能系统、信息网络与控制中枢系统及与之相适应的平台与教学课件。它是一种把超文体、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它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的特点,使人们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在提倡开放型历史教学的今天,激活了课堂,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二、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一)、 “一言堂”转变为“大观园”
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课堂改革的目标之一。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利用多媒体技术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就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动态的文字,动感的画面以及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解说,一幅幅历史画面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氛围当中。让学生在其中认知历史,感悟历史,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而现在各个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各种历史资料片、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网络中大量的图片、视频短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只要认真地加以收集、整理,恰当地运用,就可以变枯燥的历史“一言堂”为生动的历史“大观园”。如在讲红军长征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时充分利用历史地图,采用路线方向的移动、区域颜色闪烁、变色、图片、视频短片的插入等演示方式,使死地图变活。有时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的兴趣很高。对于现代的高中生来讲,用老一套的方法讲述他们熟悉的东西,学生肯定觉得枯燥无味,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克服了这一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课堂改革的目的。
(二)、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优化历史课的教学
随着教学教材的改革,现行历史教材删减了许多内容,同时补充了新知识。为了让学生把握历史的线索,老师往往会增加一部分课外知识。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一方面要教授新东西,另一方面还要补充旧知识,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压力。遇到这种情况,利用多媒体教学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信息技术代以媒体应用于教学,可以增加容量,扩充知识,有效地调控教学。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例,历史久远,并且属于世界史范畴,课本的描述偏向纲要性,同时知识也显得更理论化,而缺乏易于理解的解释性文字,这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也难于掌握到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教学中单靠课本提供的寥寥几幅图片及简单的文字描述,会令本课教学十分单薄。按学生历史基础,在原来的教学手段之下,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利用多媒体辅助,引进更多的史实资料,有了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师可以转变一下教学模式,将单调的课堂教学变成老师主导、学生参与,活泼的多媒体课程。
(三)、运用广博的网上资源,,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生动结合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学生可在教师提供的教学网址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记忆结论,而是更多地接触到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通过对原始材 料的阅读、分析、运用,有助于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历史阐释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授《抗日战争》一课时,课前安排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搜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并针对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们搜集到了图片、视频短片、民间故事等资料,我协助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进行上展示,不仅形成了资源共享,更通过同学们搜集、思考、讨论,充分利用眼、耳、脑、嘴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网络上学习时,要自行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度,这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媒体了解历史与现实。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利用音频、放映图片等教学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重温了历史、拓展了视野,更受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多媒体教学能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握手,让学生真正做到“学史鉴今”。
三、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尽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如上所述诸多优点,但那只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并非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需要我们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教学手段。因此,要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摆正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时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因此紧紧为教学目标服务,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下,在教学计划中对教学手段进行选择,使某种媒体适应于某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要用的地方,则坚持不用,以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所以,根据每堂课的目标需要来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获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关键。
(二)是明确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在教学系统中,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要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研究系统中各其它要素及其组合,不能将多媒体教学手段游离手段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内容是动态的还是静止的?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这些问题对教学手段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总之,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不仅要有熟练的应用技术,还要在一定的现代化教育理论支撑下,正确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关系。
四、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证明,将互联网引入课堂,让历史学习联上互联网,对于历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大学生的知识摄入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的途径。但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历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方法多样化,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二)、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不能喧宾夺主,主要还是要围绕着教学实践来选择设计多媒体信息。
(三)、要以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思维发展为运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
(四)、多媒体技术的选用与否要符合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多媒体信息手段的使用价值。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改革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愿众多同仁共同探索,使之更加科学、完善,让我们一起来共同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E. 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学历史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登陆”广大初中校园。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寻找将历史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整合的途径,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技术设备和项目资源的优势,提高远程教育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水平。教学方式的转变是现在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特点。如今的教学方式已由原来单纯的书本、教师传授、机械记忆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引导、实际探索型。这种对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考验教师与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我就多媒体技术和中学历史教学相结合的问题谈谈看法。
一、实现中学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先决条件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改变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再加以启发与引导。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反复强调基础史实的重要性,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历史课对学生来说有时就成为一种折磨。众多的历史事件,以及事件的时间、背景、人物、过程、意义等各方面知识堆叠在学生脑中,最终就成了一团“糨糊”,因而张冠李戴,闹出各种匪夷所思的笑话。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具有先前性和不可改变性,稍微一错就可能闹出笑话。因此我们不应该强迫学生学习,机械背诵那些条条框框,而是要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寻求好的学习方法。
2.深化教师的引导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其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学习更加重要。引导学生更自主地进行学习主要通过精心设计课堂语言、充分利用教具、组织各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来实现。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制作课件时需在学习资源的选择、问题的设计上加以注意。比如在设计初中历史课本中对唐太宗的评价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利用从网上下载的文字、图片、资料和专着来更加形象生动地说明他的功和过。图片、动画、视频的设置,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具体的形象。
3.强化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过程,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能称为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网络上下载的资源制作图文并茂、新鲜有趣的历史课件,让学生享受新事物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引导学生锻炼自己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为了深入地挖掘知识中潜在的问题,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意义及影响,教师完全可以和学生一起制作课件,共同欣赏课件,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再难解决的问题,再具有争议的事件,再难以理解的章节,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不仅如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可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去解决,因而师生合作显得极其重要。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教师“授人以渔”
传统历史课堂的“满堂灌”做法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局限于一些较有趣的历史故事,甚至把精力放在一些并无根据的野史上,对于真正的史实和历史事件却缺乏基本的认知。显而易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因此,历史教师就要准备更多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方法。
2.学生练习“自渔”
如果学生从课堂上感到课本所罗列的知识有限,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那么知识、信息的网络就成了他们的天堂。学生对上网浏览和网上阅读有了兴趣,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随之增强,学习的劲头就更大了,学习起来比原来得心应手。用这样的方法上课,就可避免原来那种教师讲着没意思,学生听着也没意思的现象。
3.慷慨的积极评价
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浓了,学习自主性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历史课就变得有新意了,学生成绩的进步也会更明显。这时教师就应该给学生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到自己的价值,这样更加自信的他们就能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中学历史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课堂教学
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不能忽略课堂交流,不能完全以计算机代替老师。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辅助作用,帮助老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更加灵活地把握课堂。上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的互动时间与情感交流的时间。应该是教师驾驭计算机技术,而非教师跟从计算机技术。我们一定要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颠倒,否则就达不到辅助教学的效果。
2.师生的合作和互动必不可少
多媒体教学是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一起合作,共同研究,共同进步。这样计算机技术才能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上活动课的时候,可以分组讨论,可以分工合作,教师分组、分工,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文字、图片,最后师生一起讨论、总结、评价。
3.积极示范和指导是关键
鉴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先天条件参差不齐,教师应对个别学生进行认真指导和单独辅导,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尽可能缩小,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好处,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提高成绩和学习兴趣,更大的作用在于培养和激发动手能力。
总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课堂会更加多姿多彩,师生的合作和互动也能够更上一层楼。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课堂将更加丰富多彩,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将更加科学有效,教育定会向着科学先进的方向不断迈进。

F. 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的结合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枯燥的“黑板+嘴巴+粉笔+教材”的平面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教学互动,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如何改变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弊端,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这一问题有了解决之道,即把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多媒体将图、文、声、像有效结合,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谈谈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明确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实有距离感,使得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说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很高的积极性,这就给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带来相当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能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方便、快捷,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说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如下几点: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上很多时候会出现以下现象:教师讲得津津乐道,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照抄板书,死记硬背;有的学生干脆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究其原因,不外乎教师观念陈旧、方法老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等。多媒体技术利用它的视听互动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创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观古今于一瞬”,它能较好地解决历史的过去性,使“死”去的历史在学生面前“活”起来,把学生带入相关的历史情境中,给其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这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历史不是枯燥无味的史实堆积,而是栩栩如生的生动画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来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单调、枯燥局面,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趣味盎然。例如,当学习必修一“鸦片战争”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通过一段短短的影片,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重返历史。这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
(二)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整合知识,扩大容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涉及面多而又“蜻蜓点水”,教师采用传统的讲述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讲解、拓展知识点,板书占用的时间太多,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少,有些知识难以用语言讲清,因而教学很难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效率不高。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控教学节奏,适当整合教学内容,可以节省讲解和板书的时间,加大课堂容量,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变单纯听觉为主的学习方式为视、听、思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例如,在学习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这样处理能让学生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建立起空间感觉,效果还不错。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受到极大限制,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难以培养和提高。教师利用网络广泛收集历史资料,然后使用多媒体技术尽量重现历史场景,复原历史旧貌,再借助逼真的历史情景,巧妙地设置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极好地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选修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假如你是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②假如你是个富商或地主,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③假如你正在部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有哪些?学生被置于北宋社会环境之下,探究问题的兴趣极高,能力随之得到培养。

G. 如何利用网络在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改变了世界的界限,它不仅能进行历史现象的模拟和仿真,还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加深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为人类知识学习带来许多有益的帮助。同时,这也迫使我们思考和急于解决以下一些实际问题:即学科教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与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何有效结合,才能促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特征
网络环境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的教与学,它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同时鼓励在学习过程中交流与协作。与分科课程比较,网络环境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与网络环境的交互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学生自愿选择或自愿结合参加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与设计上,可以根据学生、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地选择活动项目。学生将参与活动的设计、准备、安排和组织,整个活动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学生在自学、自治、自理中克服各种挫折,经受各种考验,培养独立性、自觉性、创造性及各种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独立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并照顾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人意愿,让它们自愿选择活动主题,使他们在活动中成为活动中心组织者。
2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网络环境的生成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应用性是指:它要求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结合生活实际投身到社会、投身到自然的实践中去,灵活地运用文化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等方面结合起来,使活动课真正做到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动手研究性学习中获得应用历史知识的真切体验。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取得新的收获,同时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研究成果。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会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研究性活动的目标和结果都不是预先设置的,而是随着研究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和课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3研究性学习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网络环境的广泛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表现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确定不是划一的。有较大的弹性。活动课程以培养兴趣、发展个性为目的,由于学生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要求每个学生达到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可以因人而异;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参加的学生的意愿来确定,应该有很大的伸缩性;活动的时间,参加的人数自由度也很大,至于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网络资源丰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在教师有效的组织的前提下,网络环境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需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他们几乎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在线点击或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和积极性。
4研究性学习活动环境、气氛的愉悦性和网络环境的趣味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应力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要求进行活动设计。通常而言,趣味包括内容有趣、形式有趣、情境有趣、目标有趣、方法有趣。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新颖会引起学生好奇心,如果以分组竞赛的形式组织活动就能激发学生好胜心。若教师安排的活动结果有诱惑力,还能激励学生乐学,好学;同时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活动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造成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其中可以无拘束的参加活动,尽情地显露自己的才能,因而又起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展潜在的个性特长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1“个体活动”型
即活动的过程仅仅是由学生个体独自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比如完成某种项目设计,这种设计无论是独立任务的完成和作品的产生,还是项目设计中的某个部分的制作都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虽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也要与人交往和沟通(如向人请教、与人协商、查询资料等),但其所有的决定和判断都要求学生自己做出,任务和项目的主要由学生个人完成。
2“小组合作学习”型
是以4—6人的小组为基本形式,个人与集体活动包含在小组活动之中。这种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沟通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共同提高。这种学习形式往往以“专题学习小组”或“专题研究与操作小组”的形态出现。
3“沙龙”型
对于一些具有共同研究主题的个人或研究小组,常采取“沙龙”形式,以“头脑风暴”的方法,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促进个人或各研究小组的研究进程。

H.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教学评价

一、利用信息技术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众所周知,历史学科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发展的历程,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
事、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等,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历史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不可能再现重演,因此就有了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误解,其实不然。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可以肯定的说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老师们一直比较棘手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凭借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优势就把这一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经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为切口,联系历史,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同时为加深理解现实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执教《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西藏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时,我针对当前西藏拉萨发生的3.14事件随即发动学生结合所学所知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在他们充分交流之后,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适量有关西藏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以及中央对对西藏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并逐步加强的文字资料、历史图片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历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势必遭到人民的反对,也终将遭到失败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执教《鸦片战争》时,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19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成果展示给同学门,这样学生从直观的材料就能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落伍了,不仅填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盲区,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和奋发图强信念,同时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也会增强。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低,效果差,其主体地位无从谈起。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例如:执教《 亲王扫六合》和《伐无道,诛暴秦》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微机课或月假时登陆网站,收集秦始皇的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围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历史小论文以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微机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登陆网站查询了大量信息,同时通过课堂及自习时间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或是直接求助老师的指导。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理解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了解他作为封建统治的者的种种暴政,进而学会结合历史环境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网络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使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更为可能。在这次活动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班内一些学习基础较差但被公推为电脑高手的同学大显身手,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以达到小组学习目标的圆满完成,同时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成长。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同以往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课外知识面正在不断拓宽,信息量不断增加,求
知欲也越来越高,这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应该具有渊博的学识,是教育的行家,不能靠吃老本,而应该加倍努力,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为自己充电,认真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人民教师,进而教师在课堂上“导”的作用会更加淋漓尽致。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课前的“充电”无非就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用书提供的内容以及一些相对陈旧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进行备课、上课,而备课、练习题的资料只能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用书等有限的资料,并且这些资料的内容相当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备课的需要,使广大教师的备课显得内容不够丰富、完善,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再提高作用不大。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将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随时通过计算机到相关历史教学方面的网站上去查阅,不仅使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而且能使历史教师的备课更加充分、完善,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精讲点拨,科学引导,给学生创设恰当的历史情景,切实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的进行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及史学研究成果,通过不断的再学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向,使自己的教学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每教一课都要精心设计学案,通过网络查找了各课的大量资料并从中进行筛选,找出重点知识和教师精讲的内容,并对本节课的导课环节进行精心备课。上课之初,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每课导入框中的图片及相关故事资料。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另一方面通过资料的查找使我对各课的重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成长,从而提高了自身素质。
四、利用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减负增效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通过详实的文字材料、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历史资料,用以再现不可能重现、重演的历史,通过直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印象,提高记忆和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今年的全县联考复习中,我和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以单元、专题等形式把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内容分门别类制作成幻灯片,这样师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容量随之扩大,学生学习负担相对减轻,实现了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对丰富教学资源、教学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等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历史教学开创出更新、更大的局面。

I. 如何在历史课中更好地应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它对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并以其特有的优势改变了历史课任凭老师一张嘴、一枝笔、一幅挂图进行课堂教学的传统形象。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历史课堂的地位和作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当中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是历史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知的动力。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可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而历史学科一直被学生认为是一门较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把收集到的大量教学资料(包括资料数据、声音、录像等)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使学生增加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为学生分析问题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掌握,也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给学生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他们能直观地感知历史时间的演进、地域空间的变迁、历史人物的活动、重大事件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演变。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运转,感性认识与理性有机结合,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如讲《甲午中日战争》内容,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因此恰当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界限,有效地揭示了历史的变化发展过程,并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媒体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推动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历史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走进历史课堂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首先,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动画、发声等功能,能够增加历史教学内容及过程的趣味性,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走入过去的时光,重温历史事件。其次,计算机存储量大、准确性高、直观性强、处理速度快等特点,为历史教师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更先进、更有力的手段。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势,但同时,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首先,教师的教育思想落后,也就是说教师对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这种教育改革还没有彻底理解。
其次,过分讲求形式,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倾向。许多青年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为了上一节历史教学示范课,常常为一支粉笔,几张幻灯片就能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而要花费几倍甚至于几十倍的精力去制作或请人制作多媒体课件,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
第三,没有从本质上突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把板书制成多媒体教学框面,加上一些音像、声响等多媒体,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
第四,多媒体课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媒体的运用并没有真正把它应有的优势发挥出来,没有体现它的发散式思维的培养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还是线性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没有利用多媒体起到更大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第五,历史教师计算机技术不娴熟。在制作课件交互性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难以在课件教学中实现,更不用说人机交互了。
三、在历史课堂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建议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进行历史教育,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为历史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运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转变观念,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历史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转变不重视多媒体技术在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或认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太麻烦、太难的畏难情绪。二是要转变已经把多媒体技术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
(二)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目前历史计算机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科学理论和先进理念作为理论基础。对中学历史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改进具有指导意义的有:
(1) 三大传播理论。 ①“ 四大要素决定论 ”—— 贝罗认为,传播过程有四个大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受者。传播的效果是由四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②“传授双向互动论”——施拉姆认为,传播过程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传者和受者都是传播的主体。受者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对信息做出积极的反应。③“传播五 W 论”——拉斯威尔认为:要描述什么叫做传播,可以概括成五 W : wh0 ,传播者是谁; What ,传播内容说什么; Which Channel ,传播的通道是么途径; TO whom ,接受者是谁,即对谁说; With What Effect ,传播达到什么效果。
(2)两种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与“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纽厄尔等,基本观点:①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形成,要通过学习者的主观作用来实现。新学习的知识必须附着在原有知识结构的“附着点”上。只有学习者将外来的刺激同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才能发生有效的学习。②学习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③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人脑好似电脑,应建立学习过程的计算机模型。认知理论认为新知识一定要以旧知识为附着或抛错点,认知的发展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
这两种新教学理论要求历史教师开发教学课件时做到:①利用多媒体优势,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历史教学软件必须引导学生把已学的历史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历史新知识建立起紧密地联系。对旧历史知识的整理科学越明晰,越有利于新知识附着,使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充分发挥。 ②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长,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既要符合青年学生求知欲强,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又要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出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文字、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生的前沿知识。这就对教师的素质进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专业知识,更要在信息技术运用上“采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真正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发挥到及至,达到“授人以渔”、“点石成金”的效果。③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参与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因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时有些教师往往增大教学容量,一味追求高、深、难,把学生视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本来意义,甚至加重学生的负担。课堂教学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除了让学生广泛地获取历史知识,开阔视野外,更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其实,教师要把节约下来的时间还给学生,大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博采众议。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不仅要研究历史之“然”,而且要研究历史之“所以然”。如果课堂教学能让课本知识延伸,就能达到高层次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发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三)正确处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要想取得应有的最佳效果,必须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使用。针对教学中的具体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一般而言,像图表、地图、短小历史影片、历史图片等资料、内容,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工具来展现,这样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于一些板书,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一些讨论,则不必样样都采用多媒体工具来设计。有些通过老师的口头表达,更容易与学生沟通,和学生产生共鸣。甚至有助于老师的课堂即兴发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多媒体手段,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单一做某种活动,会使人感到疲劳。),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适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思考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会感到有有张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也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了。总之,“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讲授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对初中生起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无论多媒体技术怎样发展都不应该也不可能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教师表情以及身体、语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我认为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因此,如何用好多媒体关键在教师。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不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可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仍起主导作用,学生仍起主体作用,媒体仍起中介作用。
(五)中学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大教育投资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每一位教师带来挑战,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教学形式的需求也越来越新颖多样,这就需要每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书本知识,还要有先进的教学技能。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每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自觉地加强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学习与提高,随时关注它的发展动态而不至于落后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会作、会用,更要用好。另一方面的事实是,目前还有许多学校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利用多媒体从事教学还无法实现。即便是有条件的,也只是部分教师,偶而利用而已。要想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它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惟有国家或当地政府加大对这方面地教育投入。
总之,我们只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正视传统历史教学手段中的实用价值,二者相互结合,使它们互为所用、相辅相成,并在教学中自觉克服多媒体教学的消极方面,才能正确合理的使用它,最大限度的为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服务,从而真正进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学时代。

J.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教育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特点,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也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拟就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初步的认识。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一般是指运用电子器材和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如幻灯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电影放映机等,通过这些电子设备呈现教材内容,把声、形、色与文字材料结合起来,形成所谓电化教学。从20世纪后期起,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又形成了现代信息技术,并运用于教学领域。计算机和网络这种现代信息技术,和以往的电化教学不同,大大拓展了教育和教学的资源,对学校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大,学习者将能把这个世界范围的网络用作全面的参考物指南(词典、网络全书、数字博物馆)、电子顾问、传播工具(电子邮件、有共同兴趣的人的闲谈会),以及获得资源的工具(地址和网址联结)。互联网为青少年探索各种兴趣,了解周围精彩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1](p.104)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也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读、写、算的学习方式已经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新式教学的平台,信息技术也“从技术上升为文化”[2] ,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例如:
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其信息存储量超过任何其他的信息承载方式。如,一张光盘的容量,就可以装载学校所有课程的教材。
具有检索方便的特点,在快速搜索信息上大大胜于其他方式。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文献检索,速度快,效率高。
具有合成性的特点,可以把各种教学媒体相互连接,整合在一起,形成多媒体教学。各种电子设备的综合使用,能够大大发挥其整体的优效性。
具有虚拟情境的特点,可以模拟出需要的情景以便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大大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距离。
具有智能化的特点,直接适应学生的具体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强教与学的双向活动,通过人机互动,随时调整教学的进程。
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人机对话的功能加强了教师、学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互动。
具有网络化的特点,打破了地域界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教与学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使得教学工作可以充分和广泛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具有个性化的特点,适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具有延伸性的特点,可以选择任何时间进行学习,还能够把课堂的学习扩展到课外的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功能,对于历史教学是非常有用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些都是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媒体。有学者把传统的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基本功能列表进行了比较[3](p.179) ,而现代媒体的新近发展,就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其基本功能则更为全面。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历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方式,也影响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甚至影响到教学的检测与评估。
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也就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一个重点。如,在教育部制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就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4](p.35)在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5](p.33) 。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也是这样,如在英国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就专门提到信息传播技术的运用,要求提供给学生机会使之发展运用信息传播技术的能力,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和完成作业,如对资料进行选择、综合和判断,提高作业的质量,通过电子媒体交换和共享资料,检查、修改和评价作业等[6](p.36)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育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注重的问题,也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问题。
下面,主要谈谈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教学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教学,实际上包含了三层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类型,这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多媒体教学(Multimedia Instruction)和超媒体教学(Hypermedia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运用计算机设备呈现教材内容,以及进行展示资料、模拟情境、提出问题、评定答案等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种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把影像、动画、声音、图形、文字等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以传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超媒体教学则不仅包括多种形式的信息,而且与学习活动连结起来,提供浏览检索工具,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可以使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创建自己的学习系统,以及进行相互交流。这三种类型实际是反映出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发展过程,即由单机演示发展到各种设备的联机操作,进而发展到运用电子技术创建编辑环境,形成所谓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Intellectual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ICAI),使学习者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其基础设备是计算机,其关键是计算机课件的编制。在编制历史课件时,要确定教学课题及其重点内容,选择各种教学资料和素材,编辑课件脚本,设计界面图形、连接方式、流程控制等,还要在制作完成后进行预演操作以便验证、加以修改和补充,并熟悉课件演示的方法和过程。
历史的多媒体课件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例如史料提供、图片展示、图示说明、影像播映、情境模拟、动画显示、要点归类、练习巩固等。这些类型往往是经过有机的整合,形成教学的实用材料,在课堂上即时使用;或把教学课件改编成学习课件,提供给学生,以便学生在课下自学。当前也有一些计算机公司制作和发行历史教学的软件,如备课系统、教学课件等,在使用时要注意进行再编制,以适应教学实际的具体情况。
(二)网络教学
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对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教学改革的一大促动。现在的教学改革,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由单纯传授、机械记忆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引导、实际探索的教学方式,提倡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 [7]。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形成了基于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信息的收集、掌握和运用,而网络技术正是提供了这样的资源平台。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已深入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已成为当代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网络教学的研究和实验,虽然刚刚起步,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一些中学历史教师也在进行着网络教学的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可以有很多方式的。例如:
1.网上参观。向学生提供有关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名胜古迹的网站或网页,引导学生进行网上浏览,近距离观察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了解真实的历史原貌。利用网络技术缩短时空距离,借助网络进行“现场”参观和考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历史的事物,掌握更多的历史信息。
2.网上阅读。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利用互联网的功能,找到相关的资料,进行在线阅读。也可以在课堂上即时检索到相关的阅读材料,投放在大屏幕上,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
3.网上搜索。结合教学内容和重点,选定关键词,利用网络技术强大的搜索功能,进行和历史教学有关的内容搜索。网上搜索要有具体的目的,但无论是进行资料查寻、汇集,还是进行资料加工处理,都是把网络的搜索作为工具,是为开展进一步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不是存取大量的信息,而是为了理解信息而对其熟练地进行组织和处理。在历史课堂中能够存取和检索信息是较低水平的能力(即使在处理网络搜索的能力上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历史理解,使他们在存取信息后有够进行分析和整理” [8](p.103) 。
4.网上讨论。这是把网络的交流功能引入学习讨论的方式。利用有关网站的聊天室,或是校园网的论坛,组织学生围绕有关的学习主题,以发贴和跟贴的方式开展网上讨论。这种方式有一个好处,在这种虚拟的网络论坛的平台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使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加入到讨论中,甚至容许学生以化名登录,在讨论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5.网上展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展示教学的内容,学生可以展示他们的学习和研究的成果,现场在线介绍和交流他们运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情况。
6.网上答疑。教师利用网络的论坛和电子信箱,对学生进行答疑,尤其是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发电子邮件,汇报自己学习的情况。这样就使电子邮件具有了教学互动和教学反馈的功效,成为师生联系的又一通道。
7.网上课堂,即“空中课堂”,利用网络实现课堂教学。这种方式是将教师的课堂讲授进行录像,然后通过网络传播,或是在网上同步进行。网上课堂既可用于远距离教学,实现异地、异校的课堂教学,也可以在校内进行,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教学资源,如各种选修课的教学。
以上所举的这些网上教学的方式,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可以在课外学习中运用;既可以用于集体学习,也可以用于个人学习。
另外,教师的备课、上课、教研、进修等活动,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进行的。例如,历史的教师开展网上备课,可以使不同学校的教师,甚至是不同地区的教师,在网上进行集体商议,互相切磋,交流材料,合成教案。现在有不少省市的历史教研机构已经建立了教学网站,汇集各种历史课件,提供给教师进行备课,这样就利用网络技术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由过去的“人自为战”,转变为“大兵团作战”,大大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效益。
二、历史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在教学设备和技术日趋成熟的情况下,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是最关键的。从目前的情况看,几乎没有教师反对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但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却是参差不齐。有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教师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进行文字处理,但能够进行数据、图形处理,利用和编辑网络教学资源的还只是少部分[9]。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操作设备和演示课件时手忙脚乱,遇到技术障碍时束手无策,讲述与演示不协调甚至脱节等。这些都说明,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采取学习、学习、再学习和实践、实践、再实践的态度。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上,应有清醒的认识,要不断跟上教育教学的发展,“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信息技术不再是仅供选择的和非必要的,你必须发展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你要尽可能熟练地、广泛地运用新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10] 。
如前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对课程、教材、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等都会产生相当的影响,尤其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冲击。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和进修,加强实践和总结。这里,谈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目的。任何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服务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亦是如此。我们不是单纯地为使用新技术才使用,而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此,就要在备课的时候,进行全盘的考虑,既要备教材,也要备方法和手段。对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或网络教学,首先是要明确如何围绕教学的整体目标,怎样为整体目标的实现服务。特别是要考虑到运用信息传播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功效,对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提高会起到什么作用。国外的学者认为:“历史教育应在帮助学生有理解地掌握信息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信息传播技术的性质对这一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充分重视信息传播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潜力,就要对之有清晰的思考和有效的传播。清晰的思考之一,就是认识到历史教育不只是填满学生的硬盘空间,而是要帮助他们发展成为有能力的和理解力强的信息处理者。[11](p.111)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更有利于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
2.合理设计。无论是单一课件的编制,还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设计,都要做好事先的准备,把设计工作做得科学而合理。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实用性原则,要能够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简明清晰,而不是繁琐,如文字编排不宜过长、过密和字体过小,图像不要模糊不清,录像不宜冗长拖沓等。每一设计都应该考虑到实际操作时所用的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呈现有效的信息。
3.重点突出。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应该围绕教学的重点问题,使之能够帮助师生在教学中突破重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特别是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上,如果过于偏离教学重点,很容易造成学生新的学习负担。所以,无论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图像和音像的编辑和播放,还是上网进行教学活动,都应该是紧扣学习主题和研究课题,围绕重点内容和重点问题进行,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效。
4.综合使用。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技术是万能的,重要的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某种电教手段(如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播放影视),那对学生实际上也是一种被动灌输,只不过是从教师的“满堂灌”变为“电灌”。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体现出整体的功效。
5.调动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能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学实际也反映出现在的学生在运用计算机等技术上是学得快、用得活的,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老师。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6.教师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不能由于使用新的技术手段而削弱,更不能被取代。其实,技术越是先进,手段越是新颖,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越是重要。因为教师不仅要驾驭教材,还要驾驭这些技术和手段,并且能够控制技术和手段的实际操作,以及引导学生在新技术条件下或新的学习条件和情境中进行学习。从教学理论方面讲,在教学关系上,学生、教材、教具、教师等这些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所以,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只要我们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阅读全文

与如何利用网络空间进行历史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