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节贴春联的历史由来
古代贴春联是为了避邪,现代贴春联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贴春联的由来
1、春联能辟邪得从桃木说起,据《山海经》记载,夸父追日临死前将神木抛出,化成了一片桃林,因为离太阳最近,吸取阳气精华,所以桃木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神木”。
2、《山海经》记载,在东海东少山上住着神荼、郁垒二位神仙,手持桃枝,专司捉妖拿邪。因为天下百鬼都畏惧这兄弟俩,于是人们就用能够辟邪的桃木做成小木板,刻上神荼、郁垒的雕像,或刻上他们的名字做成了“桃符”,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就是这个了。其实“桃符”就是春联和门神画的前身。
3、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所以后来大家贴春联就是一种寄托,对未来的希望。所以每年也都会贴春联。
贴春联的讲究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批文字从右到左。当然,现在的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批文字也相应从左至右。但要注意的是,两种贴法切忌混合使用,不然非驴非马,反而不对了。
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上下联不可贴反,否则在平仄、语气和逻辑都不对了。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贴法叫“倒福”字。春节期间,“福”字十分常见,其中既有正贴,也有倒贴,如将“福”字倒着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是“福到了”,这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② 贴对联这种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始于五代十国,明代普及。
春联起源于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猛的怪兽,它时常作恶多端,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③ 对联的历史有多少年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楼上说的明朝朱元璋可以说是胡言乱语。
孟昶(919~965年),五代时后蜀国君。公元934~965年在位。所以对联大约产生了1050年,有一点我要强调,这里是把对联当作春联来对待了,如果把诗歌和文章里面的对偶都算作对联的话,在易经里面就有了对联,那么对联的历史就有两千多年了
④ 春联的历史有多久
我国古代春联可以知识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候的春联是刻写在门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以后又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北方人称之为幌子)以装饰门庭。及至造纸术在我国古代发明后,春联便由文人墨客书写在纸制条幅上悬挂,进而再发展到人们用红纸书写并张贴在门亭与厅堂。有人又称春联为对联,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种。众多的对联还包括祝贺新婚嫁娶,新屋落成,乔迁志禧,生日寿辰和其他喜庆节日,还有悼念已故亲友的挽联和孝联等。而春联则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应用最多又最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它与鞭炮,喜筵相随,为人们的喜庆节日平添几分欢乐和吉祥。应该说,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颇有研究。因为春联的格式起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象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应要求其声调呈阴阳平仄相对,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书法墨写,所以古代文人视春联为一种既高深又典雅的艺术创作。
然而对联发展到今天,随着白话文和大众文化的普及,现在人们已不太注重古人所奉行的那种严格的律诗般的字句对仗原则,但一副象样的对联至少应在选字用词上讲求对等,即字数与词类应求相对。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应求上下联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等词组相对等排列有序,而在声调上至少应求每个上下联的最末一字平仄相对。如一般上联末字为仄声(即汉语拼音第三,四声),则下联末字应为平声(即汉语拼音第一,二声)。这应该是创作对联的最起码的要求,否则就不称其为对联了,至少是不规范的对联。新春佳节之际,当你访亲会友或漫步大街小巷,趁着雅兴留意欣赏张贴在各家各户的新春联,于字斟句酌与领略其意之中确实可以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倘若你有心玩味并吟诵其中的妙联佳句,这无异于一种别有雅趣的艺术欣赏。因为当你看到和读到那些堪称绝妙的春联并加以品评的过程,这本身就是提高你的艺术鉴赏能力的有益尝试。我还记得很早以前南昌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其中汇集了不少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妙联佳作,可谓〃佳联佳绝句,妙语妙诗章。〃
据说新中国诞生时有人曾作联庆祝:〃北京重庆成都,西安南宁长春。〃作者巧用我国六大城市名称成联,但细细品味却觉得不甚贴切。请看此上联中的〃重庆〃是作为动词之意,且〃成都〃与〃长春〃的词义亦不对等,再则上下联末字同为平声。严格说来,此联乃美中不足矣!
闻说又有人用江西省八个地名巧作对联:〃新建石城万年万载,永修铜鼓乐平乐安。〃则注重了字,词的义,音相对。此不失为绝妙之佳联。笔者早年曾在瓷都景德镇看到一副好春联:〃三阳开泰光照日月,青花梧桐香飘春秋。〃此联中的〃三阳开泰〃与〃青花梧桐〃同系景德镇的传统艺术名瓷,而上下联的〃光照日月〃又与〃香飘春秋〃在字,词的义,音上
巧妙相对。说明此联作者是深谙古人作联之道的。
我有一位朋友前年于某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他的文学功底不浅,尤擅长吟诗绘画。我记得有一次去他家做客,看到他的书房里挂着他的一幅新作国画,上面有他题写的一副配画对联:〃窗外青枝吐翠日作画,屋内红袖添香夜读书〃,其中诗情画意引人入胜。那年春节时他于踌躇满志中作联自赏:〃三载寒窗拂扫冬雪遍地,万里鹏程扶摇春风满天。〃此联意蕴深邃,不同凡响,又令我回味不已。
人们熟知的流传甚广的商业店铺用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既不同于沿袭的古代对联,又近乎于流传的现代对联。又如〃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登庆太平〃,〃物华天宝扬海内,人杰地灵遍神州〃,〃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报新春〃都是我国民间多少年来盛传不衰的好春联,直至今日仍具活力。我总忘不了自己孩提时代在故乡景德镇过年时看到的许多好春联,至今仍吟诵不忘,记忆犹新。
春联顾名思义用于新春佳节,但其他的对联可用于一年四季。试举古人曾以宋诗吟秋〃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亦有今人吟秋作联曰〃彩虹映苍松劲挺,金秋展少年文丰〃。读罢便感意境大不相同。文革时期人们常用毛泽东诗词代联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又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回首当年人们仍记忆犹新。
对联多以五字与七字盛行,此与取源自古诗〃五言〃与〃七律〃很有干系,其他对联有六字,八字,九字亦常见。除上述举例外,五字联如〃沃野千里绿,青山万木春〃,〃古城皆春色,神州尽朝晖〃;六字联如〃大鹏高翔万里,小龙腾飞千年〃(蛇年春联),〃金鸡振翅劲舞,银犬引亢高歌〃(狗年春联);八字联如〃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辞旧岁捷报传千里,迎新年春风吹万家〃;九字联如〃春风化雨又绿江南岸,瑞雪映日重辉英雄城〃。此外还有更精炼绝妙的四字春联如〃除夕除旧,春节春临〃,〃春回大地,劲满神州〃,〃满园桃李,一代风流〃。此联亦可扩展为十一字春联〃一代风流奋发抖擞抒壮志,满园桃李争奇斗芳竟英雄〃。据说古人曾作长达百余字的巨幅对联,但这种太多字的对联用于春节毕竟不太适合。
除了家庭用春联,还有用于各行各业的春联。如学校用联〃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校园〃;企业用联如〃生产捷报顿开千秋业,科研硕果更上一层楼〃。以上均为笔者所录,散见我国城乡的好春联,其中不乏颇具积极意义与欣赏价值之佳作。
我国春联发展至今,为人们欢度春节创造了许多令人感奋,意义深远的好春联。君不见,〃大江南北歌烂漫,长城内外舞翩跹〃;〃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处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社会风貌正日新月异,使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拥有更加隆重的欢乐与吉祥。国家的长治久安,令生活在我们这个伟大国度的人们更加感到欣悦和振奋。可以想见,强烈的时代感将激发起人们投身改革和建设的劳动热情。让我们为欢度即将来临的又一个中国改革之年的春节,为扬臂拥抱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春天挥毫泼墨,激扬文字,再展笔意风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春联。
⑤ 中国人过年贴对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朱元璋有一次微服出巡,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⑥ 新年大家都要贴春联,春联的起源是怎么样的
每逢春节,有项习俗是每家每户都要遵守的,那就是在大年初一早上,需要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对仗工整的春联。为何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边贴上春联,这种贴门联的习俗是何时传出来的呢?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将“桃符”改为春联,可是明朝洪武时期的事情了。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春联,甚至洪武大帝为了让大家都贴春联,还下达正式的法律文书。他从金陵城开始,推广正月初一贴春联的习俗,如果有人胆敢在正月不贴春联,将会被处以罚款或其他惩罚措施。
《燕京时岁记》:“春联者,即桃符也。”就这样,东汉时期诞生的“桃符”,到了朱元璋这一时期,就变成了春联。
⑦ 贴春联的习俗来源于什么时候
春联,也叫 “门对”、“春贴”,它由来已久,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相传在古代有“荼”和 “郁垒”两兄弟善于捉鬼,所以五代以前,人们在除夕之夜,为避邪、御鬼,就把他俩名字,写成“神荼”、“郁垒”(为了对称,在荼之前加一神字),刻在桃木上,挂在门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元日施桃板着户上,谓之仙木,以郁垒山桃百鬼畏之故也”。第二年,再以新换旧。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名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此景的写照。
第一副春联起源于何时呢?贴春联之风又昌盛于何代呢?说法不一,七嘴八舌,有八、九种之多。现在介绍两种: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认为第一副春联是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所作。这位眼看要被赵匡胤灭掉的皇帝, 有一爱好,每年除夕,他召集大学士们来寝宫, 让他们在寝宫的桃符上题辞。这一年他对大学士们的题辞很不满意,于是自己动笔写了两句话:
新年纳馀庆
佳节号长春
这便是后人认为的第一副春联。这位皇帝当时是写者无心,只是为了吉祥喜庆,写出了这麼两句话,不想有两件事被他无意中说中了。这就是,新年过后,北宋大将吕馀庆率领大军把他这个后蜀灭掉了。赵匡胤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宋王朝。这位皇帝登基后,要把他的生日定为全国的一个节日,起名为长春节。你看,这不是“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麼。
也有人说不对,春联的起源还要早几百年,应算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的妹妹刘令娴的门联。根据《谭嗣同全集 · 石菊影庐笔记》中记载:刘孝绰被罢官, 躲在家中不出,在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闲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刘先生妹妹刘令娴女士也贴了一副对联是:“落花扫仍合, 丛兰摘复生”,人们说这才是春联的鼻祖。我们从诗律发展中看到,南朝梁代时,已出现了讲究对仗工整和平仄声韵的“永明体”新诗了,把这样贴在门上的对偶句子,看作是春联之始,也是不无道理的。
联真正昌盛起来是到了明、清时代。这裏不能不提到另一个皇帝,那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斗大字不识几个的朱元璋。朱皇帝酷爱春联,被后人称作“对联天子 ”。清人陈云瞻在他《簪玉楼杂记》中就记载了这位皇帝曾下了一道圣旨,令首都金陵,不管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除夕家家都要贴春联。你想皇帝一声令下,哪个敢抗旨?还要不要脑袋了。而且这位皇帝还微服出宫,到大街上亲自观赏各种春联。据说,他来到一家门前,发现这家没贴春联,仔细一问,原来这家主人是阉猪的,因为不识字,又请不到人写,故此未贴。皇帝一时雅兴大发,挥笔替这家写了一副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位大老粗皇帝的春联倒是粗中有雅,有点儿意思。
过去贴春联是有许多讲究的。在北京,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平民百姓一律用红纸,守制者(即有父丧或母丧)要用蓝纸,庙宇则要用黄纸。
春联是属于楹联的一种﹐所以写春联必须符合对对子的各种要求﹐上下联字数要一样﹐词性要一致﹐句法要相同﹐平仄声要反对﹐这样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春联的内容是吉祥喜庆,写出美好的祝愿﹐歌颂艳丽的春天﹐诗情画意,万般喜悦﹐都凝聚在这短短的二联之中, 令人赏心悦目﹐比如﹐常见的传统佳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干坤福满门”﹑“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等等﹐多年来一直在流传﹐而且人们撰写的新春联更是数不胜数﹐比如﹕“年丰人寿福如海﹐柳暗花明春似潮”﹐ “一夜连双岁岁岁六畜兴旺﹐五更分二年年年五谷丰登”﹐等等。人们还利用汉语、汉字独有的特点, 匠心独具的创造出了一些具有个性的春联,一些行业店铺联﹐即属此类﹐比如:
入门尽是弹冠客
去后应无搔首人
烫发推头除旧貌
吹风修面换新容
这一看便知是理发美容店。近年来﹐一些文化人也很喜欢写些具有个性的春联﹐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怀。杭州一位郑先生﹐他十分关注三峡移民在杭州的生活﹐于是他撰写了一副春联﹕
西湖碧波长江浪﹐浪涌碧波
杭州主人三峡客﹐客变主人
横匹是﹕共建和谐
这副春联无论内容还是文字﹐都是值得称赞的。还有的春联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读后令人捧腹。据说有一位穷书生,家贫如洗, 看见人家过年,大鱼大肉, 而他囊中羞涩,于是它写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
别人过年下八上二
我辞旧岁外九内一
大家看了都不明白,仔细琢磨,才恍然大悟,原来别人过年都吃饺子,包饺子时,八个手指在下面,两个手指在上面捏,他家过年吃的是玉米窝头,作窝头时,九个手指在外面团,一个手指作窝头眼。这位先生用春联在与自己和大家开个玩笑﹐也算“穷欢乐”﹐过个快乐年吧。
⑧ 贴春联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历史上的第一幅春联要追溯到五代十国的“蜀国”,在宋代时新年悬挂桃符,已经成为一种风气。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便将桃木板换成了红纸张。到明代,桃符才正式以“春联”的身份亮相。正式被称为春联从而盛行全国始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过年张贴春联。
最早的春联叫“桃符”桃符在古代有祈福、祛灾、驱鬼等说法,每到过年春节家家户户都在就自己家的们两旁挂上桃符 用来祈福、祛灾。这个就是春联的前身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以工整、对仗、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⑨ 春节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
贴春联起源于周朝。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⑩ 春节贴春联起源于哪个朝代
春节贴春联起源于宋代。
关于春联的起源,最早应追溯到周朝的“桃符”,所谓桃符,其实就是两块桃木板。当时的桃符并不是过年时候才悬挂,是平时就一直悬挂在大门的,大体就像现在屋前的“泰山石敢当”。
那时的桃木板上也写有名字,即神荼、郁垒,桃木辟邪也正是来自二人的相关传说。到后世,春联的形成,此二人就直接当作了门神被人们张贴了。但以此为开端,过年的春联也在慢慢形成了。
到汉朝,有相关记载,就直接言明,桃符是在正月初一悬挂的,具有辟邪驱鬼的作用。
真正被称为“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在唐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后蜀最后一代皇帝孟昶(chǎng),好学能文,就标新立意的命令一个叫辛寅逊的文臣,在悬挂的桃符上书写文字,这样就有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的产生,即第一幅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