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马克思注意历史思维能力是什么

马克思注意历史思维能力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1-07 07:00:18

Ⅰ 试述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思维,是以历史材料为依据、为参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解决当下问题的科学思维活动。

培养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善于向历史学习,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无论对民族、国家、政党还是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

1、培养历史思维,可以鉴古知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鉴古知今是中华民族一个优良传统。

研究表明,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人有文字的历史记载就没有中断过。从那时起,中国人就十分重视以史为鉴,以回顾历史为指导评判并规划现实,观今而思古,鉴古而知今。

2、培养历史思维,可以古为今用。我们学历史不是单纯为了掌握历史知识而学习,或是把历史简单地当作故事读,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通过历史思维,做到古为今用。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各个时期的历史学家也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每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做到古为今用,

首先就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去衡量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值得学,哪些不能学。

3、培养历史思维,可以敬畏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感就是对历史的敬畏,正是历史,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一个不尊重、不敬畏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不可能为别人所尊重的,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官、做事、做人如何,历史和人民一定会有公平公正的评判。

(1)马克思注意历史思维能力是什么扩展阅读: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第一,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重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理论基础与能力基础,学生的现状是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依据,任何教学方法均离不开学生的客观实际。

因此调查了解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程度、认识方法、依据的思想观点,就成为我们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

第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重创设有益的学习情境。美国教育家林格指出:在教学中,教育心理学关心三个焦点区域的理解的发展,即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历史思维能力

Ⅱ 马克思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关于他的思维方式的理论你了解吗?下面是我整理的马克思的思维方式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马克思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根本方式,是由人本思维、实践思维、批判思维、历史思维、全球思维等一系列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根本思维方法构成的统一整体,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品格和思想高度,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层、最稳定、最本质、最重要的内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课题是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坚持和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分析认识新的问题,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维的突出标志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并围绕如何坚守和实现这一最高价值来观察世界、认识社会、思考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本思维是对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人文主义传统思维的继承与超越。其超越突出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是从“三个统一”的高度来认识人的问题,从而克服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思维的思想局限,形成了一种关于人的学说的新的思维取向。 一是从“应然性”和“必然性”相统一的高度来认识人的问题。深刻阐明了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所讲的那样是人应有的一种存在状态,又是人类发展必然要达到的一种存在状态,是“应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二是从关心关怀人的未来命运和关心关怀人的现实命运相统一的高度来认识人的问题。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话,那么,马克思恩格斯重点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问题,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存在现状及其解放问题,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当下关怀。这两种关怀相互衔接、相互支撑、高度统一,从不同层次和方面诠释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本思维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三是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高度来认识人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是社会的产物,不能离开社会发展来抽象地谈论人的发展。人类社会必然要走向共产主义,只有在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里,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社会形态,而且是实现最高价值的必要社会条件。共产主义这一崇高而远大的社会价值目标,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本思维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的突出标志是,始终坚持从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分析回答各种问题。1845年以前,青年马克思先后运用基督神学、费希特自我哲学、黑格尔辩证的绝对理念论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等四种具有世界观意义的认识方法,先后把神的旨意、理性、抽象的人等实体性因素作为认识基点,来分析和回答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和人的解放及其发展问题,虽然在博士论文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着作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没有从根本上回答解决所研究的时代问题。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首次提出了实践这一基本概念,并提出了从实践出发、以实践为基点来认识人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思路。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思想。因为在此之前,哲学界思想界倡导并运用的认识基点无外是两大类别:一是精神或精神的各种形式,一是物或物的存在形式。前者是主观唯心论或客观唯心论倡导并运用的认识基点,突出强调了人的精神能动性;后者是朴素唯物论或机械唯物论倡导并运用的认识基点,突出强调了物的客观性。两者始终无法获得统一,因而都存在着自身的思想局限。而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社会活动,实现了物的客观性和人的精神能动性的高度统一。另外,以前的认识基点,不管是上帝或理性也好,还是某种实物或物体形式也罢,都是一种实体,体现的是一种实体思维。而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体现的是一种关系思维。从实体思维转向关系思维,是从传统哲学思维转向现代哲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此而言,马克思是现代哲学思维的重要开创者。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入分析了实践的丰富内涵,提出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其中最根本的是物质生产实践。以实践为认识基点,最根本的就是以物质生产实践及其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为认识基点,来认识社会和人的本质及其发展,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哲学历史观的变革和突破。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立足物质生产实践及其矛盾运动这一认识基点,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过程及其共产主义发展趋势,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以及人的解放的途径和方法,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此后的理论活动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从实践出发,立足实践的发展变化来分析回答各种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完全可以说,离开了实践观点和实践思维,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实践思维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基点及其思想逻辑的展开方式。

马克思主义批判思维的突出标志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反思客观存在、揭示矛盾问题、提出思想思路、引领实践发展作为认识和思考的重点和主线。批判思维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新思维、变革思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哲学家们对自己学说的功能定位主要是认识和解释世界,而马克思恩格斯既强调认识和解释世界,更强调改造和变革世界,要求保持独立人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与勇气,以质疑、反思、变革的态度和思维,即以批判思维对待现存一切。正因如此,马克思的许多着作都是以批判冠名的,如早期有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期有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晚期有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也有许多着作没有冠以批判的名号,但其中都贯穿着丰富的批判内容。批判思维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品格和以变革世界为己任的理论立场与使命担当。

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的突出标志是,始终坚持把认识对象作为自然历史过程加以思考和分析,并从中揭示其本质和规律。马克思强调,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非常推崇,在哲学界思想界集中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却公开承认是这位伟大哲学家的学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黑格尔哲学是以巨大的历史感为基础的。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是把它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看待的。既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又看到了它的现实反动性;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分析社会发展时,也是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看待的,既看到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提出了社会形态由低向高发展的“自然演进序列”,同时又看到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当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分析共产主义社会时,同样也是把它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看待的,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理论。还想强调一点的是,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历史观点和历史分析,所以他们在看待以往历史时,既以批判的又以充满敬意的审慎态度来对待,并尽可能多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这一点,正如后来许多思想家们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而产生的空泛的学说,而是包含着丰富的人类思想精华和历史智慧的网络全书。历史思维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特性和厚重底色。

马克思主义全球思维的突出标志是,始终坚持立足世界不同区域和国家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思考、分析和回答各种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世界市场、世界文学(即世界文化)和世界历史等重要思想。他们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从而开拓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建立和扩张,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活动,“世界文学”即世界文化开始形成,历史已逐渐成为“世界历史”。可见,马克思主义自从它创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从全球视野,即从世界各个区域、民族和国家的相互联系中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在此后的理论思考和思想创造中,马克思恩格斯也一直保持这样的态度,坚持运用这种方法。比如,马克思恩格斯把英国、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看作是一个体系,并由此提出了“共同胜利”的理论;马克思把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看成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体,提出了东方社会的革命是西方社会革命的火药桶的思想,提出了在西方社会影响下,东方社会可以打破自然发展进程,跨越“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的思想。全球思维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特性和宽广视野。

总之,人本思维、实践思维、批判思维、历史思维和全球思维,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五个基本方面,它们分别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思考和认识问题的价值维度、实践维度、创新维度和时空维度。坚持、运用和发展这一思维方式,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是理论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诞生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日益成为指导人类解放的强大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一种超越于其他学说和思想的强大解释力。一种哲学只有在自身的演进和发展中,及时地对这种变化予以关注和把握才能保证自己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面对对象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给出了一种具有真理性的解释,而这种解释与它在哲学史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集中体现在它变革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力图通过思想的活动介入到人的现实的社会生活,进入到对世界的改造,使哲学的着眼点从一般的哲学问题,转向与人类改造世界休戚相关的具体问题。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哲学的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从《博士论文》时期提出哲学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探寻哲学借以对现实世界发生作用的“桥梁”。一方面,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重建了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感性的人置于哲学的中心;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马克思深入研究了政治经济学,通过对现实的异化劳动的深刻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的现实处境,进而实现了主体和劳动这两个范畴的重要联结。

马克思的思想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界限:第一,对人不再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是将人与其感性的活动、实践联系起来理解;第二,对对象、现实和感性也不再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由此,实践作为标志主体与客体本质关系的范畴,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础。这种全新的哲学实现了对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相互关系的科学把握,完成了哲学理论的变革与创新。

我们可以透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问题的科学阐释来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一变革与创新。主体问题一直是哲学的经典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哲学家们对主体的探讨集中体现为要么研究“抽象的人”,要么“抽象地”研究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突破了传统哲学的研究和阐释框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创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体。

从理论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理解的创新,体现在它将关于主体的思想与现实统一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与社会本质的内在统一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把人视为抽象的、完全脱离于生活的、纯粹符号化的概念性存在,也不只是将其视为生理学上描述的对象,而是把他视为一种感性的存在,特别关注人的现实性和活动性,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获得和改变的。马克思指出,人只有在劳动中利用各种不同的生产手段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形成社会存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就是通过工业过程和利用技术来满足人的需求。因此,他强调必须把人的问题和生产劳动的问题关联在一起思考,在资本主义社会,尤其要同工业生产关联在一起思考。正如他所指出的:“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现代各种技术的发展每天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现实生活,这种改变可能不会引起人种的改变,但是我们作为人的存在来说却彻底地改变了。不断创造出来的这个新的主体对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它不断地改变着哲学本身对主体是什么的理解。哲学只有在关于主体的研究中才能得到不断发展、深化和创新,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辩证理解,是一次哲学上的伟大革命。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仅仅关注现实的人本身,而是在这样一种现实的关注中,着眼未来社会中人的存在,把现实的人作为一个条件而关注未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关于人类的哲学,蕴含着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

从实践层面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聚焦“生产方式”这个概念的解释功能和实际作用,并把它运用于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实际解释中,运用于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中。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基于现实的、具体的生产方式来分析“具体的”社会主体的不同表现,明确不同阶层在变革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列宁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基于对19世纪80年代俄国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实证分析,批判了民粹派把农民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的错误观点,通过揭示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找到了变革这一社会的真正的主体力量,即无产阶级,并针对如何培育和引导这一主体力量及其农民同盟军进行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最终依靠这种主体力量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中国的国情,看到并充分肯定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着重宣传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要依靠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被转化成为特定民族、特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形式,这意味着这种思想具有巨大的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是由这种思想内在的真理性来保证的。


Ⅲ 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这里讲的思维方式是指主体在勘查实践过程中所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矿产勘查主体的人,在找矿实践和认识过程中,不管自觉与否,总要受一定的世界观所支配。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从而构成一定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有效地认识与反映地下矿产的客观情况;反之,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但无助于我们获取对于地下矿产情况的正确认识,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如把象腿当作大树,见木不见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被假象所迷惑等。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类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主体为纠正错误思维方式和弥补思维方式的缺陷与完善思维方式而不断探索的历史。古代很多思想家为之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真正完成这个任务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科学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

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还要有较高的思维能力。而矿产勘查人员辩证思维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素养如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揭示了认识的过程是主动的直观和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辩证过程。所谓思维能力就是矿产勘查人员作为主体如何驾驭这一辩证过程,通过抽象思维的能动作用,对客观矿产情况作出正确认识与反映的能力。主体的思维能力表现在对客观地质矿产情况的感知能力,洞察能力,提取和筛选信息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等诸方面。矿产勘查人员辩证唯物主义的水平愈高,辩证思维的能力也就越强。而为了改进与完善思维方式提高理论思维能力,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用恩格斯的话说,“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所以,对广大矿产勘查人员来说,努力学习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对于正确认识客观矿产的实际情况,卓有成效地开展矿产勘查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地球科学及矿产勘查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殊思维规律和方法,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综合思维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辩证思维。我们矿产勘查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学习一点思维科学知识,这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Ⅳ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论述当代大学生应提高哪些思维能力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中质量互变的规律指出,事物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就会发生质的改变,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这样的,平时的累积点点,勤奋努力是对思维逻辑缜密行,逻辑性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要时刻准备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一定的基础。

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问题意识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

二. 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该题多选、少选均无分。每题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正确答案,把每题正确答案的字母号写在试卷纸后面的第七页的答题纸上。如1。A、B;2 、B、C、D;…10。A、B、C、D。
1.唯物主义基本形态有: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
A。目的性和计划性 B。能动性和创造性
C.对人体生理过程的控制 D。改造客观规律
3.以下属于世界上有三大哲学传统的是:
A. 中国哲学
B. 印度哲学
C. 古巴比伦哲学
D. 古希腊、罗马哲学
4.以下属于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是:
A.发展规律 B。矛盾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5.关于质、量、度表述正确的是
A. 质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B. 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 现实中存在无量之物或无物之量
D.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 黄昏时才起飞的密纳法的猫头鹰
C.迎接人类黎明的“高卢雄鸡”
D. 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 联系与孤立的观点对立
B. 发展与静止的观点对立
C. 全面与片面的观点对立
D.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对立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细胞学说
9.从社会结构来看,主体可以划分为:
A. 个人主体
B. 集团主体
C. 社会主体
D. 人类主体
10.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三. 名词解释(每词2分.共14分)。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矛盾 3.可持续发展
4、真理 5、实践 6、规律
7、社会存在
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12分)。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简述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
五. 问答题(每题8分。共24分)。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试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
2.什么是生产力?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对哪个问题感受、理解或认识较深刻,你是怎样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二)参考答案
答题纸
一. 单项选择题
1、 A 2、 D 3、 D 4、 A 5、 B 6、 D 7、 B 8、 C 9、 D 10、 C
11、 A 12、 D 13、 B 14、 A 15、 B 16、 D 17、 D 18、 B 19、 B 20、 C
21、B 22、 B 23、 C 24、 C 25、 C 26、 C 27、 C 28、 A 29、A 30、 C
二. 多项选择题
1、 ABD 2、 ABC 3、 ABD 4、 BCD 5、 BD
6、 ACD 7、 ABCD 8、 BCD 9、 ABCD 10、 ABCD
三. 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观点和辨证观点为特征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3.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满足。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
4、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号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实践:指人们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6、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总和。它的最根本内容就是生产方式。
四. 简答题
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全部物质生活资料,都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力量。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有些社会精神财富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直接创造。有些社会精神财富虽然不是人民群众的直接创造,但它的最终源泉、物质前提、物质手段等仍然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结果,可以说人民群众的间接创造。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量变的社会改革,可能是人民群众完成的,也可能主要是由少数人完成的。
2.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指矛盾存在与一切事物中,存在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就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指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3. 简述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本质:实践指人们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2)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一种物质的力量。自觉能动性: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五. 问答题
1.试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现代意义:
1)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2.什么是生产力?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决了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动力问题。
1) 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科学技术作为渗透性要素而起作用;
2) 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和生长点。三次科技革命是生产力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3) 现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加数效应”;电器化时代是“乘数效应”;信息化时代是“幂数效应”。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对哪个问题感受、理解或认识较深刻,你是怎样认识的?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何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但不是上面已经回答的问题)
4.

Ⅵ 三圆理论中的"behaviour"指的是哪些能力

防止中外历史割裂
在世界日益紧密联系的今天,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人们在看到美国霸权地位日益衰落的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这不是偶然的,这就有个比较问题。而且学习世界史从根本上讲是要“外为中用。”只有对中国有历史的、连贯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懂得如何学习世界史。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增强信心,在比较中寻找差距,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过去历史学的传统分工往往是把中外历史研究割裂开来,相互之间似乎“不得越雷池一步”。这种极不科学的安排非常不利于历史研究。现在世界史提升为一级学科,更要防止中外历史割裂的弊病,而要在中外历史相联系、相比较的研究中,把历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仅掌握英语弊病明显
目前从事世界史研究的绝大多数学的是英语。这是历史造成的,自然也有其优点。我们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了解研究决不能忽视与放松,掌握英语也就是必然的。但仅仅掌握英语这一门外语,其弊病也是明显的。如果所接触的资料和吸收的观点都是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加上马克思主义功底不厚,很难避免思维西方化。如果多学一门外语,特别是某大国语言或本人从事研究的对象国语言,不仅掌握资料会更为丰富可靠,也多了一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加深对问题的研究。

重视资料积累与理论思维关系
我们世界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资料、特别是原始资料的积累和运用,因为历史研究只能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恩格斯说,“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这段话把资料与思维的关系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事实上,我们理解的理论思维绝不是离开事实的某种抽象,恰恰相反,是在事实基础上的探寻,借以形成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指导实践。我们所指的思维西方化实际上常常是那些急功近利者或者懒汉的做法。他们不想付出艰苦的劳动而满足于从西方那里搬运来某种观点和研究“模式”,但在顽强事实面前,他们那套观点和研究“模式”的非科学与反科学性就一目了然了。理论研究能力
包括:
科学分析调查研究资料的能力,
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的能力。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是关键

理论思维能力是其他各种思维能力,如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的核心和根本。但是,这些年来,我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在这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其中,世界史研究领域情况稍好,但总体而言仍不容乐观。

所谓理论思维能力,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能力。它是其他各种思维能力,如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的核心和根本。对于我们从事世界史研究或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而言,则往往表现为对社会起源,社会生活本质,以及对社会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概括;表现为对各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由表及里的本质性认识。但是,这些年来,我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在这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其中,世界史研究领域情况稍好,但总体而言仍不容乐观。

思维西方化问题相当突出
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有人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体系的一种批判和否定,而中国对外关系的基调是合作与协调,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难以指导国际问题研究。他们还以马克思主义是100多年前的理论,远水解不了近渴等为由,忽视甚至抵制这种学习。而所运用的几乎完全是从西方搬来的那一套。结果是,相当一些研究成果,包括博士生论文,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问题理论马首是瞻,似乎越“西方”越是理论研究。正是在这些西方所谓的理论指导之下,有人否认历史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宣扬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评价要“抛弃掠夺、血腥的原始积累的陈词滥调”,要让‘妥协’二字深入人心。”又如,有人把美国当局对华人权外交仅仅归结为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不认为美国的人权外交根本上是一种适应美国霸权主义需要,干涉别国内政,改变别国制度的工具。如此等等。如果任凭上述思想指导我们的研究,指导对下一代的教育,今后我们国家还能够用什么思想立国?!

前苏联的教训值得记取
苏联解体到今年正好整整20个年头,苏联解体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国际、国内原因。然而,苏联后期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全盘“西化”政策给了苏联社会主义以致命一击,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翻看一下苏联解体前的着作、文章,不难发现,其中充斥着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的精神和经验,“具有全人类价值”的说教。当苏联解体,幻想破灭之时,人们开始痛斥俄罗斯土地上资本主义的横行。他们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国家遭遇了可怕的灾难。在那里,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这个在我的同辈中任何人都认为是不可信任的东西,显现出最为令人厌恶的面目。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资本主义最初几个步骤,就是着手消灭赋予人的生存意义的一切东西,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联系。”而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不是简单地沦落,而是市侩化了,成为投机者和苟且偷安的墙头草,如此等等”。(康斯坦丁·阿列斯特——雅库波维奇:《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危机》)我们当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苏联知识分子在苏联解体前后通通是投机者,但是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确实由于缺乏起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能力和分辨能力而变成苏联“西化”的鼓吹者。

以高度责任感学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社会科学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指出,“要否认马克思主义是有关人类社会进化的能够自圆其说的唯一理论,是很难办到的。”“今天仍保留着生命力和内在潜力的唯一的‘历史哲学’,当然是马克思主义。”他还十分肯定地说,“从某些方面来看,马克思是最不教条、最灵活的作者。” 一位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都这样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我们自己就更不应该数典忘祖了。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特别是那些包含有马克思主义最基本观点的着作。我们世界史工作者引以为豪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质上就是一门历史科学。由此,我们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习好、传播好马克思主义。

辩证看待当代西方史学
我们反对思维西方化,绝不意味着对西方史学一笔抹杀。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偏执的学说。我们反对思维西方化、美国化,是因为西方占主导的史学观点是否认历史规律的存在,许多着作、特别是国际政治一类“准历史着作”渗透着强烈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因素,基本上是为资本主义霸权主义和瓦解社会主义、控制第三世界服务的。历史观属于唯心主义,方法论则属于形而上学一类。但无可否认,仍有相当一批着作和文章是有很多优点的。如视野相对开阔,重视当代史研究,在若干重要问题上阐发了有利于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的观点。一些美国学者的求实精神也常常非常清楚地体现出来。我们应当以择善而从的态度,把那些有益于人类的先进文化吸收过来,作为促进中国世界史学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

Ⅶ 历史思维能力体现的哲学原理

基本定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4.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Ⅷ 什么是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简言之就是从真实事件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因为是社会,所以在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一些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有其相似性,在研究、分析这些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时,就可以借鉴这些事件的经验与教训,取其之长、补其之短,使现实社会的发展更趋于规律性、合理性、人文性。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其实并不难,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注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这一点在我国现实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历史事件缺乏了真实性,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在教学中你可以做到吗?如果可以做到,那你很可能饭碗不保;做不到,那就没有必要纠结于什么【历史思维】了,照本宣科就是【最好的老师】。

Ⅸ 为什么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我觉得应该也就是提高这种思维能力的话,也就是能够对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说对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另外的话,这个应该还是对自己的学习会有好处,特别是学习历史方面的东西,这样的话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些历史事件。

Ⅹ 党的五大思维能力提出

政治领导本领,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对党员干部来说,政治领导本领是最重要的本领。党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能够不断增强政治领导本领,不断提高保持政治定力,提高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

增强政治领导本领,需要坚持战略思维谋全局,善于站在战略制高点上研判形势、谋划未来,牢牢掌握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主动权;坚持创新思维增活力,要善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勇于挑战陈规陋习的阻力,在创新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坚持辩证思维解忧难,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症结,寻找事物的规律,破解发展的难题;坚持法治思维图善治,要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坚持底线思维守边界,做任何事情、任何时候都要严守纪律高压线,不触法律红线,坚守道德底线。

(作者为湖南省委党校副校长)

五大思维环环相扣

储建国

讲政治,须有着眼全局的战略思维。有的领导干部只管片区、只盯成绩,则是没有全局意识、政治意识的体现。踏上新征程,党员干部需要牢牢把握党的全局性战略目标,准确定位自己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任务。

实现新时代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创新思维是创新型国家的必备要素,然而,创新的过程需要因时因地、调整纠偏,这就需要坚持辩证思维。比如说,有些政府的调控放在过去立竿见影,现在却效果不佳;有的政策在沿海是对的,到了内地就水土不服。现如今,在具体时空点上,某一具体行为究竟是对还是错?法律法规是一把标尺。正因如此,做任何决策,采取任何措施,都必须兼具法治思维。只不过,任何时候我们的工作都需要底线思维,做最坏的打算,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举例来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就是给房地产政策划了一条红线。

由此可见,以战略思维为统领,增强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一环生一环,共同构成提升政治领导能力的思维方式。

(作者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政治领导是看家本领

陈 彬

政治领导,把方向、管全局、控大势。从党的执政角度看,政治领导是党员干部的看家本领,练就过硬的政治领导本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提高政治领导本领,首在坚定理想信念,恪守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会动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不会停歇。

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引领前路。提高政治领导本领,其次在善用科学思维,处理政治事务,驾驭政治局面。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实现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妥善用好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就能克服艰难险阻,应对复杂挑战。

制度决定力度,力度决定深度。提高政治领导本领,还要严明政治规矩,全面从严治党,防范和化解政治风险。从严治党任务之艰巨、形势之复杂、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党员干部要心存敬畏,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危机迎难而上,不断提高政治上的敏锐性、洞察力和判断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阅读全文

与马克思注意历史思维能力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