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古代日本历史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日本么,哪个国家先进,就向那个国家学习,如当初唐朝是世界第一的时候,他们总是派人来,无论政治、文化,有什么学什么。就连后来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他们也要学。后来美国强大了,开始完全效仿美国。
启示么……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你看这个可以么?
说实话,当不了天下第一,如果能一直站在天下第二的位置,也不错哦。
2. 历史从日本侵华的罪行能得出哪些反思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国军民伤亡达 ...本书反映的只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若干侧面,但它真实地将日本 法西斯主义恶行揭露出来!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抗日战争的实践使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领导核心。
第三,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抗战的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显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有力地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3. 日本向来非弱国--从地缘和历史看日本
《朱舜水先生墓》-小野湖山
安危成败亦唯天,绝海求援岂偶然。
一片丹心空白骨,两行哀泪洒黄泉。
丰碑尚记明征士,优待曾逢国大贤。
莫恨孤棺葬殊域,九州疆土尽腥膻。
按照惯例,说到一个地方的历史,就用关于这个地方的一首诗来开头。这首诗出自日本诗人,写的是一个华夏人。出生余姚终老京都的明末大儒朱之瑜,日本人尊称为舜水先生。
明帝国与宋帝国类似,是一个典型的士人国家。除了最早的一批开国元勋,和最晚的一批落草匪寇,正常年代这个国家就连战争都是由书生主导的。而在帝国最后的岁月,儒生大多投笔从戎,包括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三人都有举兵抗清的经历。朱之瑜原本就是这诸多书生中的一人。
朱之瑜抗清兵败,与三杰转身投入学术不同,他比黄王顾三人激进一些,我打不过你,我去借兵跟你打。于是他辗转于安南和日本之间,散尽家财招募兵勇意图复国。
正是这种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拗,让朱之瑜走上了不归路。在抗清事业彻底失败后,他滞留日本。他以家乡余姚的舜水为名,继续在日本讲学,鼓吹华夷之辨。成为第一个亲自在日本传授儒家思想的华人,在日本学界威望一时如日中天,被尊称为舜水先生,创立了对日本后来影响深远的水户学。
心心念念要恢复故国的舜水先生,几乎与黄王顾同时入土。这四个大儒,一生或抗争或流亡,虽从未剃发易服,但始终留不住故国衣冠,一个光荣的时代随他们永远进入了黑暗。而他们的死,并没有终结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叫做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出自春秋,历来多有论述:《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 诸夏 之亡也。” 管仲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 诸夏 亲昵,不可弃也。”
日本人原本就与华夏人关系复杂,这种关系在蒙古征服时代官方交流断绝后主要体现在海盗上。 明初,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武士另寻出路,与朝鲜山贼和华夏海盗合流,形成了活跃于中日朝三国海域的倭寇。 倭寇没有组织,很快就被新生的明帝国和李氏朝鲜清剿干净。 嘉靖年间,沿海商人多从事走私贸易,在国家的严厉打击之下,这些商人入海,招徕海贼,组成了对抗明帝国的势力,由于组织严密,活动猖獗,形成了嘉靖大倭寇,是倭寇对中国侵害最严重的时代。 嘉靖大倭寇随着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的打击和隆庆开关的压力释放,逐渐平息下来。 到万历年间,丰臣秀吉统一列岛,战国时代结束,为缓解躁动不安的诸侯,日本开始入侵朝鲜半岛,倭寇这一活动达到历史的巅峰。 这三次倭寇入侵,组织一次比一次严密,势力一次比一次强大,影响一次比一次深远。
第一阶段,倭寇袭扰无关痛痒,因为本来就是小打小闹。
第二阶段,倭寇直接侵入中国内地,对中国荼毒最深,因为这一支倭寇本质上是华夏人组织的反叛政府的举动,在这一时期中国商人和日本领主交往密切,利用对中国地形和局势的了解而进行有目的性的军事举措。安徽商人王直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海盗之王,而后来福建商人郑芝龙更是长期活跃于日本,并在日本娶妻生子,这个孩子就是日后闪耀明帝国的双子星之一的国姓爷郑成功。
第三阶段,直接上升到国家层次,文禄庆长之役日本进行了举国动员,这一次战争的失败败光了丰臣秀吉的家底,并随着丰臣秀吉的死草草结束,导致丰臣秀吉势力被德川家康取代,日本进入江户幕府时代。随着明帝国灭亡,日本锁国,象征两国利益关系的海盗彻底从历史上消失。
日本国的历史比较简单,这要得益于菊花王朝的万世一系。
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地理环境有关,日本列岛远离大陆,确保了文明演化受外界干扰较少。
日本文明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华夏儒家,印度佛教两大大陆文明体系的深刻影响,但本质上,这片土地文明的根源却是泛灵信仰的神道教。
正是这种信仰奠定了天照大神后裔作为皇室的神圣性,古往今来,日本有力军阀大有人在,甚至以庄园经济催生了武士阶层支撑的列国诸藩,但从来不能僭越称王取代王室,这里面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体制设计。
皇室无姓是日本皇室的一个特征。姓氏来自部落时期,是部落之间用来区分和联姻结盟的工具。姬姓和姜姓的华夏部落联盟,凭借武力和时机占据中原统治地位,并把姓氏文化确立为封建礼仪周礼的一部分。日本吸收了这种文明,但规避了这种体制的缺陷,那就是曲沃代翼小宗战胜大宗的风险。所以日本皇室自始至终都没有姓氏,相反,如果王室中出现了无法继承王位的觊觎者,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赐姓打发出王室,比如平氏源氏等大家族都是来源于此。
我们谈到日本,往往虚构了一个日本师从中国的刻板印象。其实日本更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好学者,他们从半岛学习,从大陆学习,甚至近代从西方学习,这在日本人看来是一脉相承的文明特质。文明是人类共有的财产,继承其中的最强者,是一个国家走向成功的捷径。
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从石器时代就源源不断从文明程度更高的朝鲜半岛吸收人口和文化,并在半岛建立殖民地加强这种文化交流。在国家初期主动与大陆霸主汉帝国沟通,邪马台依靠成为汉朝属国来建立对周边国家的心理优势,并走上统一列岛的道路建立了倭国。
初步统一日本本岛的飞鸟时代,日本相继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到大陆考察,圣德太子开启了大化改新,将国名升级为日本。
发生了黑船事件后,日本全面开放国门学习西方文明,并把自己定位为西方国家。
在这系列学习过程中,日本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学生,而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甚至是继承者。
日本国名来自圣德太子给中国的国书: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摆在与中国平等的地位,尽管日本的统治者实际上只是一个国王,但却僭越称皇帝,并一直没有真正进入朝贡体系。
蒙古对大陆世界的征服,难免被拿来大做文章,华夏文明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全面征服的史实,而日本却由于远离大陆逃脱了这一次征服浪潮的侥幸,强化了日本人的文化优越心理。
日本历来喜欢用挑战老师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文明早期通过殖民半岛来与三韩部落争夺土地,在唐朝通过结盟高句丽百济来与唐帝国较量,在明朝通过入侵半岛来正面挑战东亚秩序。这些挑战无一例外都归于失败,充分证明要想战胜老师只有两个办法:要么等他老了,要么另拜名师学艺。白江口海战说明华夏这个老师正当壮年不容挑战,文禄庆长之战说明尽管华夏文明衰微,但你用他那一套还是玩不过,日清甲午海战则表明用另一个老师的方法来打败一个彻底老朽的老师是可行的。
从踏上那艘去中国的小船开始,日本就证明了自己,日本从来不是一个弱国。那个时代,半岛垄断了华夏文明的传播之路,日本人面前只有一望无际喜怒无常的中国海,为了学习为了强大,遣唐使们踏上了生死未卜的海路。
这种勇气铸就了日本的奇迹。并在华夏文明衰落时,给了他们以华夏继承者自居的野心。
与朝鲜人自居小中华的嘴炮不一样,日本人是在实处下功夫。
朝鲜在明帝国被征服后,继续沿用崇祯年号,把去北京朝贡从“朝天”改成了“燕游”,对满洲人满心鄙夷,还时不时对剃发易服的华夏人流露一下同情心。但这并不影响李家被日本痛揍时,继续从大陆搬救兵的套路。
日本就不一样了,宋帝国被蒙古吞并后,日本人就已经把自己升级成了世界文明的中心,就算明帝国宣称恢复了国家并派出使者通知了全世界,日本人还是不当一回事。日本人把明人称作髯虏,什么意思呢,长胡子的强盗,与我们给他们起的外号倭寇-小个子的强盗,可谓相得益彰。为什么有这个外号呢,因为汉人的传统是须发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终身不剃,而日本有髡发剃须的风俗,所以中国人外表与日本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大胡子。而海盗兴起的年代,中国人应该多少也有劫掠的风气,所以髯虏这个外号还是很恰当的。
这个外号给了日本学习蒙古要进入中原的心理优势,于是丰臣秀吉异想天开,觉得统一日本这个功劳确实不小,但是读过儒家经典的人,统一天下才叫极盛武功,这天下啊,最好的土地还是在中原,这么好的世界不能让髯虏们霸占了,让我们的武士去中原建功立业吧。
明帝国用大陆时髦的铁骑回应了他们,告诉他们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呆在岛上过日子。蒙古和满洲之所以能征服中国,并不是他们比日本民族更强悍,只是因为他们同样处于大陆世界,只要抓住了华夏文明衰落的低潮期,就可以轻车熟路,而日本没有这种地理优势。日本之所以能够一直保守从来不被入侵,理由也在这里。并不是华夏已经老了,终于到了日本的时代,这是一个地缘政治带来的文明臆想。
我们分析过日本为什么没有朝代更替,现在来看看一根筋的日本历史。
与华夏时刻面对挑战者不同,日本封闭的地理环境,让他们除了自己要做挑战者之外,不会遇到严重的侵略和威胁。
日本列岛自古肯定是没有人的,这和我们历史大讲特讲元谋人山顶洞人不同,日本人脑子很清醒,地里长不出人类来。日本人现在猜想他们的祖先,只有两条路到列岛。一条是通过台湾开始的岛链,一步一步北上日本,一条是从北方大陆,或者由库页岛或者由半岛直接渡海到日本。
南方的一支是南岛民系,现在台湾岛的原住民就是他们的后代。来自北方的有阿尔泰人也有雅利安人。日本这个单一民族国家,显然就有一个多源头混血的时期,与朝鲜类似。
第一阶段:绳文/弥生/古坟三代(文明形成时期)
略过考古发现的石器时代,日本历史最早记载的三代,分别是 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 。绳文对应了没有文字打绳结记事的渔猎时代,弥生出土的陶器对应了定居时代,古坟对应了墓葬盛行的氏族时代。后两期文明一般认为来自大陆移民。
在邪马台王国取得亲魏倭国的称号之后,就开启了统一列岛的进程。这个王国由于与大陆关系密切,有数量客观的华夏移民,作为归化民的华夏人最早与本地部落结盟,取得了贵族地位,用带来的大陆文化帮助当地人建立了国家。
在邪马台王国阶段,日本存在许多截然不同的文明,包括台湾生番类似的蕃社,有类似东北扶余人的渔猎团体,邪马台逐步整合了这些部族,除虾夷岛和琉球群岛偏远无法整合,这些岛屿被来自库页岛的白人部落和来自台湾岛的南岛人占据。
日本统一之后自称大和国对外称倭国,这是中国的叫法,由于接受了中国文明所以一并接受了这个不太动听的名称。日本人也毫不避讳,毕竟来自南岛人的矮个子摆在那里。
第二阶段:飞鸟/奈良/平安三代(贵族时代)
飞鸟时代 是日本历史浓墨重彩的第一笔,中心人物就是我们从日和漫画熟知的自带槽点的圣德太子和小野妹子。
大和国基本统一了日本,但日本一穷二白,土里土气。
圣德太子觉得这样可不行,必须捣鼓点东西出来。于是派了一个名字叫妹子的汉子,去大陆留学。来到中国的小野妹子,送上了圣德太子倾注毕生心血的国书,可能隋炀帝当时心情不太好,又遇到了圣德太子这么个二愣子,日出处天子,总之,炀帝怒了。
虽然第一次出使中国没啥成果,但圣德太子毕竟是文化人,正是他推行了律令制,律令制模仿中国官制和法律完善了国家制度。
迁都平城京,进入 奈良时代 ,律令制继续深化成大化改新,遣唐使成为定制,日本开始全面引入中国文化。这一时代影响最大的事件是《班田法》,私有制确立,国家开始封建化。
随着学习中国的深入,日本仿造长安城建立了平安京,国家进入 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由于班田法的实行,庄园开始兴起,武士阶层形成;军阀崛起,天皇架空,进入关白摄政阶段。国家被天皇与摄政家族,平氏和源氏的武士集团之间的矛盾撕裂。
第三阶段:镰仓/室町/战国三代(武士时代)
《平家物语》和《源氏物语》记载的平源两家都出自皇室赐姓,都属于皇室的小宗,后分别形成武士阶层的首领。两家的战争以源氏胜利告终,源氏开创了 镰仓幕府 。
由于经济基础和中国汉末类似,武士时代的政治也与中国的三国时期有很多相似性。招揽武士追逐权力的幕府,成为日本实际上的统治者,代表朝廷的院政失去号召力。
蒙古前后两次入侵日本,但都被风暴阻止。不过这两次被抵御的入侵对日本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幕府逐渐失去对武士阶层的掌控,社会开始出现拥护皇室的倒幕运动。
倒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新幕府 室町幕府 的出现,并在倒幕过程中天皇与武士阶层出现无法调和的矛盾,室町幕府统治的时代有了两个天皇,被室町幕府控制的叫北朝,原来的天皇逃到奈良成立南朝。室町幕府花了半个世纪才取消这一支天皇谱系,保证了日本皇室的传承。
与中国封建时代类似,私有制的兴起导致权力逐渐下放沉淀,最后原有体系无法维持。在中国这引发了春秋战国,而在日本,室町幕府的衰落导致各种下克上的现象,日本根据中国历史称这一时代为 战国时代 !
战国时代起源于幕府政治的衰落,终结于幕府政治的重建。
一个半世纪的战乱,群雄角逐,最后胜出的是三个有继承关系的英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战国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一百年左右是对幕府统治的消解,这一阶段开始于争夺幕府将军继承权的应仁之乱,终结于大名织田信长与幕府将军的决裂。
第二个阶段半个世纪是重新统一全国的时期,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互相接力,最终统一了日本。
第四阶段:安土桃山/江户时代(日本近代)
织田放逐了末代将军,自己基本统一了日本,于是开始修筑安土城准备建立新幕府中心。但本能寺之变让这位跟曹操类似的枭雄功亏一篑。
继承者丰臣继续推行统一政策,并成功暂时结束了战国,修筑了桃山城。但他错误发动对朝鲜的战争,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进行的准热兵器战争极大损耗了三个国家的实力。
中国投入重兵跟日本死磕,包括辽东的铁骑和浙东的火器,虽然取得战争的胜利,却过度消耗了国防力量,直接导致了日后满洲的崛起。朝鲜半岛遭受三国大军蹂躏民不聊生,整体国力急剧下降。而日本,参战诸侯均遭到大幅削弱,只有未参战留守后方的德川家康保存了实力,最后继承了丰臣秀吉的地位,彻底统一日本,迁都江户城,建立了新的幕府,并完全锁闭国门,日本进入了安定的江户时代。
第五阶段:大政奉还和明治维新(日本现代)
从镰仓时代开始,日本就一直是一个幕府统治的国家,这也客观上使皇室远离了政治争夺,保全了皇室的延续性。
江户幕府的统治可以说非常成功,日本社会获得了长久的安宁。
但依靠封闭来保持稳定的方法弊端比好处还多。黑船事件让日本人幡然醒悟,安分了两个世纪的日本人又在蠢蠢欲动了。他们重新高举倒幕大旗,再次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组建新军与幕府军作战,逼迫幕府奉还了窃取的最高权力。
得益于民众支持的明治天皇开启了明治维新,也非常合乎时宜地,把民众帮自己从幕府将军手里夺回的权力,又交还了它真正的主人-国民。
就这样,日本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度。在日本历史上向来没有实权的天皇,终于连在法律上拥有实权的可能,都没有了。
由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日本挣脱了束缚。资本飞速发展,日本很快成为列强之一。绕了一大圈,日本终于成为了货真价实的文明中心-华夏,却发现原来的华夏早就变成了一群野蛮人。
日本决定尝试一下这一轮学习的成果,于是头也不回地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接连击败满洲帝国和沙皇俄国两大大陆巨无霸,日本信心膨胀到了极限,终于率先在全世界挑起了二战。
记得以前听说过一个故事,那是日本宣布向盟军投降时,南太平洋一只人员齐整的军舰无法接受现实,他们站在甲板上朝日本方向敬礼而后破毁战舰全体沉入大海。这个故事你听了是什么感觉,忠诚的悲歌?意志的胜利?值得倾佩?反正我不是这样想的。我觉得这是一种病态,是一种极端病态的荣誉感!
我很小就在电视里接触过日本人剖腹这种行为,当时胆战心惊地摸摸自己的肚皮,想象着自己切腹,突然感觉一阵恶心。我对自己的意志薄弱感到羞愧,但我现在肯定不会这样想。这种武士道的行为明显不是源自华夏文明,因为华夏的士人在自杀时选择的是自刎和自缢,这是符合士人尊严的行为,正因为他们选择自杀大多是出于士可杀不可辱这一条华夏士人看重的原则。在一个真正的华夏士人看来,君主并不比自己更有道德优越性,他们也不会为忠诚而丧失尊严,因为忠诚是自我的属性,他们成全的只是自我而已。这种道德自我中心的观念很明显没有被日本人接受,他们接受的是另一种信仰,荣誉观念,服从天皇不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种近乎宗教精神的牺牲,在必要时这种荣誉感必须压倒求生意识,甚至尊严也不是不可抛弃的,切腹就是这种观念的极端表现。这就是日本人让我感到可怕而不是敬畏的原因,他们没有精神主体性。我佩服那种为信仰牺牲的使徒,因为他们信仰的是真理和生命,而日本人信仰的不是我的上帝,他们信仰的是戴王冠的凡人,是天皇背后那种能够摧毁一切所以使人癫狂的非理性力量,这种力量总会走向生命和真理的对立面,我们接下来就会看到这一点。
这种信仰我只能推测来自日本化的佛教,尽管华夏人也乐于听从佛陀的教诲(当然我指的不是那些烧香磕头的偶像崇拜者),但华夏人从骨子里就不信佛陀的教义,华夏人信仰道和天,无论这种信仰有多抽象,它指向的终归是实在而非虚无,是肯定而非否定,是生命而非死亡!这一切都是华夏祖先哲学的痕迹,是诸子哲学的源头,尽管诸子中最富玄学色彩的道家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否认人类对真理的认知能力,但它也没有否认真理的实在!儒家信天,尽管它不语怪力乱神,但却不否认天命的真切!
这是华夏人与印度人最大的区别,正是由于这种根本的区别,导致华夏士人对佛教的抗拒,这种宗教只是折服了平民,甚至在平民中影响都很有限,因为平民是天然的无神论者和迷信者,这两者都扭曲了佛教的精神。
而一旦明代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那种凭借希腊智慧的理性辩护主义教徒很快就赢得了大批士人的信从。这还是因为基督的信仰与华夏文明契合度要远远高于印度文明。我的观点可以从反面得到佐证,那就是基督教在日本的影响极小。
那什么是佛教的特质呢?佛教为什么会如此深刻影响日本人呢?佛教的基本理念是与华夏文明对立互补的,那就是崇尚无、提倡空、向往涅槃!
我前面说过日本人情感是细腻到可怕的,当然是在我看来可怕,这种非理性的癫狂情感发展到极致必然会遇见空虚这个概念,正是在这里日本人遇见了佛陀,他们自然而然地被折服了。日本人爱樱花,因为樱花绚烂而易逝,川端康成的日本美学精神就在这里,从他的文字里,你可以看到日本的大师如何把死亡的美学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就在华夏诗人歌唱有花堪折直需折,秉烛夜游,这些由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而转向及时行乐肯定生命的时候,在基督徒向往死后另一个生命世界的时候,日本人沉迷在死亡的炫目之美里!
这种对死亡的向往是我这个华夏人兼基督徒所想不通的,我认同的是复活而不是涅槃,我认同的圣徒受难是为更好的生命。所以我不会认同日本人的荣誉感,在我的道德体系里,无论是责任还是尊严都远远高于荣誉,我的荣誉感是希腊人那种以自我实现为目的所以极其自私的荣誉感,而不是日本人牺牲式的荣誉感,而且这种荣誉感还必须让位于责任和尊严!
在我看来,日本人的荣誉感是责任的对立面,一旦一个人的荣誉感压制了责任感,他就会变得意志强大,同时也失去自我,他把自己当作了臆想出来的绝对意志的一部分,而这为极权铺平了道路,所以日本转化成法西斯帝国是有原因的,这与绝对精神盛行的德国有共通之处。
直到今天,日本依旧没有认罪,依旧不会从道德上觉得自己错了,他们只会承认他们输了。他们并不会认为自己对亚洲的侵略和对国内民众的摧残有什么不对,这是一件符合荣誉感的事情,他们进行战争只是为了天皇的权威,为了自己民族的发展,为了一种亚洲强盛进而使黄种人在地球上有一席之地的梦想,他们为这一切感到骄傲。
他们依旧在神社里供奉战犯,这些出于荣誉感为日本人牺牲自己的祖先!即使是纪念广岛的死难者,他们依旧只会看到这些人为民族做出了牺牲,而不会看到这些死亡是谁的责任。
日本人倾向于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懦弱,他们认为那些死在他们手下的异国士兵应该得到了自己的荣誉,就像他们自己的士兵一样。他们从来不会想到什么是责任,认可弱者就是一种责任,认可对死亡的恐惧是出于对生命的肯定,认可这世上有比所谓的荣誉感更重要的价值,那就是责任,那是无辜者的血泪!他们不相信弱者,就像希特勒一样,他们认为良知是出于卑贱的懦弱。
以上就是我对日本人的看法,它是站在一个华夏人的角度将心比心的推测,所以并不一定真实,但这是我对日本拒绝认罪的解释。
二战如同一场梦魇,对中国是这样,对日本又何尝不是。日本打着重建黄种人骄傲的旗号,放纵从武士时代带来的杀戮野蛮,本以为自己能成为扩张发散文明的华夏,却变成了世界眼中高度文明的野蛮人。
4. 日本的性格——从地理、历史因素看其文化必然
马克思经典理论有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区域国别研究这一领域而言,对于这一理论我认为应当有更加细致的解释,我的理解是这个经济基础应当还包括经济文化,而不仅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或许经济文化本来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某种派生,但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不得不使用这样的词汇来使表述更加明确。我所说的经济文化不是简单狭义的经济领域的文化,而是经济基础的文化,是作为一个最根本、最基础的社会文化统筹其他一切社会文化的,如果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一个不受地理、族群、国别约束的普遍性真理,那么这种经济基础的文化则是决定当今世界各国有别,呈现出“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主要原因,而我认为,这种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又是和一个地域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的,佛家讲因果论,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中,我们要果倒因地去寻找社会发展的那个最初的起点,那个勾勒出具体社会的原始基因。
众所周之,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其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等国相望,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其中面积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292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26位。日本自然资源贫乏,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从海外进口,但是,日本森林和渔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占日本陆地面积的69%,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样的地理区位,从全世界来看,肯定算不上最适合人类定居繁衍的“风水宝地”,远远比不上祖国的地大物博,但从近现代日本在东亚乃至全球的数次崛起表现来看,这个国家、民族必有其“过人之处”,具体来说,就是在面对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时,日本文化是有其比较优势的。
从地理因素来讲,日本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长久处于安逸的,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频发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生下来就必须要严肃面对的,和其他地域不同,日本这片土地上的人必须要视防灾和“吃饭”放到同等重要,因为不可避免的天灾和粮食都能危机生存,在天灾面前,人除了增强防范意识以外并不会有扭转局面的可能,只能尽力地去降低损失,并不能抹去伤亡的数字,有句话说得好,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渺小的,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样的天灾是常态,高频发生的自然灾害对于日本古代社会来说是一次又一次巨大的代价,小灾就是一场小战争,大灾就是一场大战争,只要有人丧身,就是对生产力的破坏,因为人社会关系的“杠杆”作用,凡不是人自然生理的死亡(生老病死),对于社会的稳定来说永远是一个潜在的威胁(除非有法律的制度保障),所以自然灾害、战争是威胁社会稳定运行的最大障碍。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生活人,其所处文化必然有警惕性的基因,文化永远因人而存在,文化的演进方向永远是利于人生存、生活的方向,而文化作为某种意义上的“社会存在”,就能影响“社会意识”,影响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如果让我对日本的国民性做一个概括性的表述,我会用一组反义词来形容日本——变革与保守并存。其文化基因就存在的变革精神,我在前文就做出了具体的论述,这就是因灾而有的警惕意识,这种警惕意识就包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觉知能力,这样的意识自然就有变革精神的含义在里面。从日本历史上的几次大的变革就足以看出(向中国和西方的学习),日本在面临生存问题上是可以放得下所谓民族自尊心和民族优越感的,对危机的感知和对安逸的陌生是在“不友好”的客观环境中人的思维惯性。近代历史的大势是工业文明崛起,农耕文明没落,对于日本来说,工业资源的缺乏是其发展工业的先天劣势,所以极具侵略扩张基因的日本军国主义乘势崛起,尤其是“九一八”和“七七”事变,对于近代原本就苦难的中国无疑是雪上加霜。而日本文化基因中保守的一面同样也是源于“天灾”。
《菊与刀》一书中对日本的“等级文化”做出了鞭辟入里的阐释,而这也是日本最像中国的地方,中国和日本同处于儒家文明圈的辐射范围,两者相似性的源头在哪呢?如果以唯物史观的视角看待的话,我们最终也会回到那个最初的起点——天灾。等级文化在政治上体现为中央集权,而集权于中央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做到对资源的集中投放。中国自古以来就“水患”不穷,黄河水患是历代统治者的心头大患,“治国”中的“治”就与水有关,可见水患天灾对于社会稳定的破坏性何其之大!古代中国政治的架构可以说是围绕“治水”展开的,可见集权政治在中国建立的必然性,同样,日本政治上的集权或专制传统难道和其频发的地震、火山、海啸无必然性的关系吗?在这样的客观环境面前,一个强有力的大政府的出现是极其必要的。但是政治上的等级文化也不足以是日本文化中保守一面的充分解释,就日本和中国的等级文化而言其也有明显的区别,一言以蔽之,日本人是直接的信仰这个等级文化,中国人的等级文化是长期占据主流的儒家价值观所影响而赋予的。
对于日本而言,不确定的生存环境足以让人惊恐万分,日本需要让其畏惧并臣服的事物存在,如此方心安理得,不确定生存环境,即所谓“天”的人间化身就是等级的文化,天皇等级的制度以及不可言说的、靖国神社中的“神灵”(恶魔)。
5. 纵观日本的发展历史,有哪些是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
1,学习精神,日本是最善于学习的民族,谁强学谁,古学中现学西。
2,钻研精神,日本人做事公认的认真。
3,团结精神,一个日本人一条虫,十个日本人一条龙。一个中国人一条龙,十个中国人十条虫。
这也是最重要的,任何时代 中 国人都喜欢分裂。
4,礼仪与传统的遵循。日本在继承与发扬方面比中国好很多,不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当代的文明。比国内确实更好。
5,重视教育,我们要学习这,真的要学。
6. 从日本战国历史中我们学到什么对做人做事有利的东西
回到尾张之后,丰臣秀吉想尽种种办法接近织田信长。在织田家中,他的第一份工作仍是替信长拿拖鞋。虽然同样是拿拖鞋的工作,但秀吉比从前更加用心。譬如说在寒冬的清晨,他将信长的拖鞋放进怀里温暖,信长对于这种用心当然会有所回报。
他们之间相遇肯定不会看起来跟电影一样那么传奇,但是肯定的秀吉用心的服侍才取得了织田信长的赏识。以上这个暖鞋的说法也被《信长之野望13-天道》采用。里面就是织田信长从屋里出来发现自己的草鞋是热的,就问秀吉,秀吉回答说是用放进衣服里面。信长不信,认为是秀吉把草鞋坐在了屁股底下,便扒开秀吉的上衣确实发现胸口都是黑色,沾满了尘土,才相信确实是秀吉把草鞋在胸口来保温。
------细心,认真,专注
7. 谁能评价一下日本的历史 (古代)
日本古代历史上由于四面环海,交通不便,长期处于一种闭关锁国的状态。文化上除自身发展的一些要素外,长期学习中原王朝(中国)。
8. 大家谈谈对日本各个方面得看法,最好实在点要从历史角度出发
中国民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反日情绪。199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青年最不喜欢的国家中,日本名列第二[1].1997年,《中国青年报》进行的调查也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日本的印象不佳。[2]最近,中国社科院日本所进行了一项全国性调查,调查说明中国国民对日本的印象普遍不好。[3]那么,作为中国民众中的一个重要的群体,中国大学生是如何看待我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呢?
2001年9-11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卢德平博士在北京地区就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对北京的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24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他的调查虽然样本较少且局限于北京地区,但是,调查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分析的也较为详细,初步勾划出了北京地区的大学生的日本观的轮廓,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为我们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数据。[4]几乎在同一时间,本人开始了对中国大学生美国观的研究。为了了解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本人先后对北京、福建、河南三地等九所院校一百多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在访谈调查过程中,本人听从一个学者的建议,也顺便了解了一下大学生们对日本的看法。另外,本人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课堂讨论、课下交流、学生作业和试卷,也收集到了一些大学生对日本的看法。本人想利用自己手中的这些第一手材料,利用访谈调查的资料更为深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特点,对中国大学生日本观进行一个更加具体的描述和分析,从而使我们对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从本人掌握的第一材料来看,在许多中国大学生眼里,日本是一个令人讨厌或者非常讨厌的国家。[5]日本在中国大学生中的这种负面形象,主是由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造成的,而二战以后历届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暧昧态度,又不断地强化了日本的这种负面形象。但是,中国的大学生们对日本在战后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给予了明确的肯定,对日本人的拿来主义、敬业精神、团结一致等表示敬佩。从总体上看,今天的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是以反日情绪为主导的,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这种日本观的产生和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中日长期友好的角度看问题,这种日本观也存在着片面性、简单化,以及思维习惯上的单向性等问题。下边,我通过三部分依次详细地展开论述以上各点。
大多数大学生不喜欢日本
我在访谈调查中留下的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大多数中国大学生不喜欢日本。当我问及他们对日本的看法时,他们的习惯性反应,就是表现出一种憎恶的情绪。日本在他们头脑中首先表现为一个负面的形象,一个拿着军刀的侵略者的形象,[6]这使他们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的憎恶日本。
在访谈调查中,一位大学生用这样一段话来表达他和他的同学对日本的整体印象:“从整体上说,我们几个人可以说对日本人的印象不是太好。一想到日本人,就有一个人拿着军刀的形象,就有一种鬼子进村的感觉,一种特别叫人难受的感觉。”[7]一提到日本就会产生有这种感觉的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是个别现象。我在另外一所大学调查时,当我告诉接受访谈调查者我想了解一下他及其他的同学对日本的看法时,他这样回答我的问题,他说:“你可以这样,你可以上网查一查与日本有关的话题,一万个人中,有9999个是在骂日本,而且那简直就是骂街了。像我们这代,尤其是我们北方的人,每一个人家中都有亲戚,长几辈的,受到过日本人真正的伤害。…对日本这个民族,没法让人理解,对它确实就是仇恨。没办法,美国好的话,有吸引我的地方,我可能还要去看一看。…日本再好,像天堂一样,我们也没法接受它。”[
9. 从日本的历史中我们学习到什么
通过学历史到底能学到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想。一般这样的文章的写法有两步:
1.提出自己的观点,即“通过学习日本历史,我想到了~~~”。
2.以所学的历史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
感想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多条。你的文章要求1500字,如果不能就一个问题深入地展开,“凑够”字数,我建议你采用多条感想的写法,即提出一个观点一条感想就找几个例子加以论证。
比如:
想到了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才能进步。这里你可以用日本唐朝时派“谴唐使”来中国学习促进了自己的发展、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是自己迅速成为世界强国。
想到了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最大的资源。这里你可以用它二战后的崛起中教育起的作用的例子加以论证。
强国不是梦,人才是关键。这里你可以把日本和中国清朝政府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加以对比来进行论证。
等等。还有好多,你可以有很多感想的。不要说是1500字,3000字也不成问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