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高二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四、五单元重点详细整理 最好是专业人士自己整理
第一单元 复习资料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一、 孔子
1、 生平着述:
生平:“三家一创”。 着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和《乐》、《语》2、 学说:
①、政治学说:
A、“仁”:仁者爱人;对统治者而言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对所有人而言,要理解体贴他人,以此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爱人途径是“忠恕”,其内容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礼”就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实现礼的重要标准是“正名”,从而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评价:体现了保守一面。
C、“为政以德”: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仁”、“礼”是其思想核心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能事人,焉能事鬼”。把探讨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③、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 历史地位: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其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其本人的历史价值: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景仰。
二、 老子:
1、 生平着述:后人整理:《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人
2、 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抽象的概念,是凌驾于天之上的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辩证法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可互相转化;这种转化是通过“守静”来实现的,不需要条件。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过分威逼百姓-—积极
愚民政策---消极
3、 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老子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
一)、孟子和《孟子》
1、孟子的思想:
①、仁政学说: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民贵君轻;尊王贱霸
②、性善说:仁、义、礼、智与生俱来---性善的理由;“慎独”是其最高境界
③、利义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 孟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②、他被称为“亚圣”
二)、荀子、《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①、天命观:“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性恶论:人性本恶;后天教育可使人由恶向善
③、政治思想:“礼法并施”、“王霸兼用”
2、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被视作儒家异端 ②、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
三、 墨家—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思想
1、 墨子与墨家:有严密的组织,领导人称巨子
2、 墨家思想
①、兼爱:与孔子仁爱不同,是没有血缘关系和等级差别 的爱
②、非攻:主张各国平等,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尚贤、尚同:不分等级,举用贤才;最高职位由贤者担任,推崇权威
尚力、节用、节葬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
四、 道家
1、 庄子与道家
2、 庄子的思想:
①、“齐物”:世间万物本质是相同的
②、“逍遥”: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旁观超然态度;方法:无所恃
③、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④、在文学、美学方面的建树
五、 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 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 兵家
1、《孙子兵法》
2、吴起与《吴子》:文德与武备并重、教戒为先
3、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造势、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 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民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在理论上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在实践上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已儒家路线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了互相融合吹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附一:百家天命观的对比:
儒家
孔子
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荀子
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前民有道
庄子
天与人“不相胜”人不能改造自然
墨家
墨子
上天有意志,鬼神也存在,崇信鬼神
附二:百家共同点:理想主义;对天、地、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对现况的暴露与批评。
第三课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 汉初的黄老之学
1、 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兴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2、 盛行时间:汉初到汉武帝即位约70年间
3、 社会地位: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处于统治地位
4、 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5、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6、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7、汉武帝时衰落原因:
①、主观上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即董仲书的新儒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2、新儒学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①、君权神授,“屈民而伸君” ②、要实行仁政,“屈君而伸天”
4、新儒学的影响: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 董仲舒对新儒学的改造
(1) 形成背景:经历了六七十年的休生养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土地兼并、商贾膨胀、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于是,董仲舒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
(2) 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则大治,与开异则大乱。“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
(3) 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4) 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5) 对当时的影响:为维护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6) 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而先秦儒学宣扬“礼”“仁”“仁政”“民本”也为新儒学继承,并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新儒学正是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到汉武帝以后成为官方学说。
从内容上看,既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同时兼采众家思想之长。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第四课 宋明理学
一、 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在家思想互相渗透。
3志存高远的儒学志士吸收儒、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 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开创:二程;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认为“理”是离开事物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知先行后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明中期失去“匡时济世”的追求。
二)、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即通过内心的反省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 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三)、宋明理学的评价:
1、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2、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第五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 异端思想家李贽
1、 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 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③、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 经世致用思想:
背景:
①、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②、八股取士 ③、士大夫主张以史为鉴,学术与现实相结合
内容:
①、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②、顾炎武:按土地肥瘠定税,减轻人民负担,因地制宜,振兴工商。
③、王夫之:严以治吏,宽以养民;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④、黄宗羲:“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 背景:明朝后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内容:
①、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黄 ②、关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顾
③、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顾、黄
2、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主张
(1)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为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
(2)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为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应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
(3) 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 中国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这两种思想都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深刻批判,也就是说都是反封建的。
2)不同点: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有限。法国启蒙思想,彻底批判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神学,提出了三权分力等资产阶级国家蓝图,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 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事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惊惧。
2)反对封建专制。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第六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长期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1)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2)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文化进步。
(3) 个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4) 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5) 清朝之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不断,中国人民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
(6)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一、 天文学
1、 观测天象
①、商朝最早的日食记录
②、春秋最早的慧星、哈雷慧星的记录
③、战国最早的天文学专着---《甘石星经》
④、战国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⑤汉代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
2、天文仪器:
①、秦汉时期已发明了“浑仪”,是观察天象的仪器。
②、张衡:水力浑象仪,是观察和演示天象的仪器;地圆学比欧洲早1000年;地动仪
③、僧一行:黄道游仪,确实恒星位置;测出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郭守敬:简仪,比欧洲早300年;黄赤交角;地球绕太阳公转时间比实际只差26秒;《授历》
二、 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田亩面积、谷仓容积、正负加减、二次方程元代:珠算法
④、三国:刘徽,计算圆周率的方法,精确到3.1416
⑤、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⑥、旷世奇才朱载堉,第一次以精密的计算为基础,构筑起一套科学的音律体系。
三、四大农书:
①、《齐民要求》南朝,贾思勰,第一部完整农书
②、《农桑辑要》元代,最早的官修农书
③、《农书》元代,王祯,重点在生产工具的改革
④、《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介绍西方水利技术
四、医学:
①、春秋战国,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②、西汉《黄帝内经》:现存的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③、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辩证施治的医疗原则。
④、东汉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创“五禽戏”
⑤、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奠定药物学发展基础
⑥、《唐本草》第一部由政府篇写的药物学专着
⑦、唐药王孙思邈《千金方》方剂
⑧、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最高成就
五、工程建筑成就:
①、秦国蜀守李冰,都江堰水利工程(防洪灌溉),使川西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②、秦长城(秦赵燕)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③、隋朝开凿大运河
六、四大发明:
一)、造纸术:
①、西汉纤维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作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传播
二)、印刷术
①、现存最最的印刷品,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欧洲
④、作用:对欧洲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火药:
①、唐孙思邈《丹经》硫磺伏火法 ②、唐末用于战争宋用于狩猎、采矿等
④、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⑤、作用:为欧洲资产阶级确立统治产生巨大影响
四)、指南针:
①、战国的司南 ②、北宋人工磁体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④、作用:对地理大发现起了重要作用
2. 求教有经验的历史老师,岳麓版的鸦片战争要讲几课时呢
教案放学校了。我们那是人教版,但是全国课本大体都个人教版相似。鸦片战争要讲2课第一课时到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第二课时到鸦片战争影响和南京条约和课后练习,我那会第二课时练习留了个尾巴第三次上课讲了几分钟才搞定。
3.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下面是网络文库的资料,可以直接下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4. 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知识点
我们要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去分析、评价这些新的历史时间,做到学以致用,这样不仅会强化自己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不断提高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高三历史 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知识点1
一、蒙古的兴起:
1、蒙古兴起: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铁木真打败周围各部,统一蒙古高原;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
2、扩张战争: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灭西夏、金;招降吐蕃,占大理。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忽必烈定都燕京(今北京);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1276年占临安,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三、元朝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齿轮油泵国家的发展:
①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
②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
③唐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④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
1、中央——
①、中书省: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同时直接管辖河北、山西、山东。
②、枢密院:中央军事管理机关;
③、御使台:监察机关;
④、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既是中央机构,又兼地方行政职能)
2、地方: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对后世影响深远【省的建置沿用至明清、当代。重要行省:北—岭北;东北—辽阳;江浙(辖闽浙台);湖广(包南海诸岛);西南—云南】。
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知识点2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 方法 :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 文化 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 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专制。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 教育 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知识点3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法院兼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为鼓励公民参政,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罗马法的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二单元)
★ 高三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题及答案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020
★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5.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比如一条大河, 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经常要读书, 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3)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三民主义的创立:
(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2、过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1)“---”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转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形成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6)意义: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重要思想
1、背景:
(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 文化 的发展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1)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2)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3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二单元)
★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020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6. 高三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要点
历史1必修介绍
陈其
一、本模块主要知识与能力目标
本册属于必修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对本模块主要内容表述如下:
“历史(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这段文字概括了本模块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人类历史中政治活动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其他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根据《标准》,本模块学习的目的是:“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二、本模块结构
本模块的编写,严格遵照《标准》制定的学习要点,采用专题体和中外合编的方式,全书共分为9个专题。
在中国历史方面,设有5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这些专题基本上都是围绕某历史阶段最为突出的政治主题、以时间为序来展开讲述的。其中,专题一主要是讲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探讨古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对中国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专题二和专题三主要是近代历史的内容,专题二重点是讲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三重点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两个专题联系密切,专题二为专题三的讲述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背景。通过专题二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近代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反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就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专题三通过对主要民主革命运动的讲述,说明了这一历史任务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专题四和专题五是关于现代历史的部分,内政与外交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专题四重点介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问题,阐明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以及其所取得的显着成就,同时也说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专题五主要是讲现代中国在对外关系中所奉行的方针政策、在外交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中国积极参加的外交活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世界历史方面,设有4个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各个专题间,特别是前三个专题之间,不但有着历史发展的时间逻辑,也有学科内部的科学逻辑。专题一论述的是西方古代民主与法制的起源与发展;专题二虽然跨过了欧洲的封建社会,但还是围绕主题,叙述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专题三与专题二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叙述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对立面——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示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的出现到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现实的历史过程。 专题四叙述了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政治格局特征,即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实际上,它叙述了战后从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相对峙的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的转变过程。
本册教科书根据专题分为9个单元,共27篇课文。外加3个活动课,共计30篇课文,33课时。其中,第二单元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三单元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第四单元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各为2课时/课,其他均为1课时/课。
三、重视探究学习能力
除知识目标外,能力的培养同样受到重视。《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据此,编者特别设计了三节探究活动课:
(1)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
(2)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
(3)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
设置三节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等等。
四、本模块与其他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恩格斯在1883年《卡尔·马克思的葬仪》中说: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解释……”
所以,教师在进行本模块的教学时,首先要对另外其他两个必修模块进行研究,相互参照,彼此照应,这样不但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能够加深对政治问题的理解。如《历史1(必修)》中的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历史2(必修)》中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史1(必修)》的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历史2(必修)》的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备课时应适当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客观、深入地认识问题。
五、本模块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模块专题比较多,而且历史跨度大,中外兼顾,因而有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新内容
实验教科书的内容相对集中,新知识点专深些。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罗马法、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意志第一帝国宪法等。再如,《标准》对世界古代中世纪没有任何交代,在初中课标教材中铺垫也很少,学生们对诸如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封建国家的产生没有任何了解,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也没有知识储备,不易深入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产生的艰难性、曲折性和历史进步性。当然,教学时主要抓住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和作用,细节不必特别拘泥,只要从宏观上把握就可以。
2.新概念
教科书出现了许多新概念,如宗法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等。这些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全新的概念,也属比较专深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提炼精髓,详略得当地讲授。如讲第七单元第3课的法国和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些是学生们从未接触的内容,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也不特别注意。所以,在教学时要突出各国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之间的关系,注意这样的政治制度表达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程度;注意比较教科书所涉及到的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的共性和特点。
3.观点的正确把握
教科书的编写一般是依据我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如:关于古代西方的民主与法制评价的问题。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肯定希腊民主政治对希腊古典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贡献时,要明确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对它进行辩证地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民主”不是抽象和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最终达到这一基本认识: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再如: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评价问题。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既注意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对封建制度而言显现的民主性,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要充分了解它的历史局限性。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的而言,它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理想的制度。
4.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不要割裂
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比如: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时期,也是西方资产阶级向世界扩张和争夺市场的时候,所以如果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结合起来,如与义和团运动等加以联系,各专题之间就能形成有整体感、有逻辑联系的较为完整的历史画面。
7.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由于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历史背景:
(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
(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过程: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
(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
(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4)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
(5)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方法 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 文化 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 自然科学知识 ;
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4、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3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着名 教育 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3)《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 口号 。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 文章 “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 日记 》《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020
★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小结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汇总,基础解读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8. 历史必修三 二单元总结 岳教版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单元框架:
汉字的发展历程
汉字与书法 书艺历程
篆刻艺术历程
艺术 绘画起源(新石器时代、战国、汉)
从顾恺之到吴道子(魏晋、唐代)
笔墨丹青 文人意趣(宋、元、明清)
民间风情(宋代、明清)
大傩之舞(原始时代)
梨园春秋 南戏与杂剧(宋代南方——南戏;元代北方——杂剧)
徽班进京(清代京剧)
春秋《诗经》 战国楚辞 汉赋
诗言志 歌永言 唐诗 宋词 元曲
文学
唐传奇
传奇与小说 宋话本
明清小说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本节要点:
汉字的发展历程 原因
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书艺历程: 特征
汉字的演变趋势 发展历程
印宗秦汉:掌握历程
细说知识: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发展历程:(重点掌握)
A传说中的仓颉造字
B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知道不能准确识读,但与成熟汉字有一定渊源)
掌握:代表3个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龟甲刻符,已经初步具备文字雏形。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有和近似甲骨文的雏形文字
C商代:甲骨文——目前所知成熟汉字
D商周时期:金文
E西周晚期,形成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
F春秋战国:文字混乱
G秦朝:“书同文字”以小篆统一文字,后简便的隶书得到推广。
了解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俭省笔画、紊乱偏旁,以致异形杂出、一字多形等,文字的交流功能大大削弱,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始皇为了消除这种混乱情况和便于推行政令、巩固统一,果断推行“书同文字”的政策。
掌握“书同文字”意义:
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总结汉字演变:甲骨文→金文(籀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2、演变趋势:
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二、书艺历程
1、书法成为艺术的原因:
A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B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则为发展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人力准备,这也是书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的动力。
C笔墨纸张等工具的发明与流行。
D书法有利于抒情达意。
2、书法的基本特征:(重点掌握)
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
3、发展历程:(重点掌握)(先从总体上把握概况,再注意每段要求掌握的各点)
A秦汉——自发阶段:
掌握三点:秦小篆、汉隶书(小篆代表《泰山刻石》
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多重实用;
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隶雄放洒脱,雄厚深沉。
B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掌握两点:①为什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能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社会的变迁(社会危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影响到了人的心理,促使了人的觉醒,这种觉醒使得审美变成了一种自觉;
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②典型代表:
王羲之——书圣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C隋唐——新的高峰
掌握:①新高峰指两点:
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②隋唐时期具备了哪些能够促使书法艺术达到高峰的条件?
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同时法度和规范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表现:
草书——狂放不羁:张旭、怀素(颠张狂素)
楷书——注重规范法度,力求建立新的法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D宋代——崇尚意趣、忽略法度
掌握:①原因: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重文
②代表:
“宋四家”—— 苏(苏轼)、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
E明代——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
掌握两点:①明代书法为什么会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②代表:祝枝山、文征明
三、印宗秦汉——篆刻艺术(一般了解)
1、秦汉时期——篆刻艺术发展的标志性时期,为以后印章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样本。以实用为主
(1)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拘,以小篆为主
(2)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的风格
2、宋元时期——书画家开始用印章来给书画作品加印,但篆刻还没有从它的实用功能中分离出来。
3、明中叶以后——篆刻成为与书法、绘画并立的艺术门类可供艺术欣赏。
原因:思想活跃,文化自由
代表:文彭、吴昌硕
注:本节的插图均需注意
第8课 笔墨丹青
课标要求:概述绘画艺术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本节要点:
新石器时代:图案 魏晋南北朝:文人画
绘画艺术的起源 战国:毛笔画 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唐朝:淋漓尽致描绘和
汉:帛画 再现雍容华贵盛唐气象
(起源阶段) (发展繁荣阶段)
宋:成为独立的画种 宋代:风俗画
文人意趣 元: 民间风情 明清:木刻版画 杨柳青年画
(文人画) 明清:风格奇特 布贴画 剪纸画
细说知识:
一、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1.新石器时代——画在地面、陶器、岩石上的色彩和图案,这是绘画艺术的源头
①代表:马家窑文化的集体舞蹈图,内蒙阴山人面纹岩画
②内容:人物、动物的形象和简单的色彩和图案
③特点:虽线条稚拙、色彩和图案简单,却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④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过着氏族的集体生活,对自然、动物充满着神秘的崇拜心理 。
2.战国秦汉的帛画——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
①代表:《人物龙凤图》和《马王堆汉墓帛画》
②特点:充满珍奇异兽、神仙怪魔,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体现浪漫、神秘而又不失古拙的特色
③历史原因:
A绘画材料、工具的改进;
B人们对吉祥动物的膜拜;
C跟战国秦汉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开拓进取、开疆扩土和充满民族信心的时代精神分不开。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绘画艺术的发展繁荣阶段
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凸现个性的文人画
(1)魏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凸现个性的文人画?
A社会动荡引发人们对两汉儒学进行反省;人们挣脱了正统儒学的精神羁绊,个性得到张扬。
B伴随着佛教、道教的发展,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趋向;
C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上碰壁,又不愿流俗同伍,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士人群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绘画艺术的成熟时期,表现:
A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B出现一批着名画家和绘画理论。
掌握:顾恺之两点:一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作品可考的着名画家;开创我国古代的绘画
理论——“以形写神”
了解:其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
2.唐朝时期——淋漓尽致描绘和再现雍容华贵盛唐气象
(1)原因:
唐代国家的统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兴盛,文化全面辉煌、博大精深。
(2)代表人物:吴道子:
掌握:两点:“画圣”和被誉为“吴带当风”
了解: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3)唐绘画特点:
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雍容华贵盛唐气象;题材多样。
(三)宋元明清时期——文人画
1.两宋时期——文人画兴起
(1)文人画兴起的原因:
A宋朝“重文轻武”国策; B文人阶层壮大; C理学使人更注重内心修养。
(2)特点:注重意境,表现在:
A北宋构图气势恢弘,画风阳刚豪放, 体现了国家统一后的开阔心态;
B南宋构图不讲究对称,墨色恬淡,“残山剩水”, 体现因“靖康之变”的民族耻辱,半壁江山的偏安政治而产生的愤恨的社会心态,在画家身上不自觉地流露。
(3)代表:马远(马一角)《山径春行图》 夏圭(夏半边)《山水十二景》
2.元朝
(1)特色:南方士人的郁闷心情更通过山水画来抒发出来。
(2)原因:
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废除科举制,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南人最贱,从而造成江南文人“学而优则仕”美梦的破产。为了吐露胸中的不平,文人以画寄托思想成为风尚,郁闷的意境表现在绘画上了。
3、明清时期——奇特的画风
(1)特点:风格独特、不拘成法
(2)原因: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
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B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
C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D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突出个人的精神风格,并将其感受融入绘画中;
E异族统治下的思想文化专制。
(3)代表人物——“八大山人”朱耷《松鹰图》
(四)民间风情
1、背景:
宋代以来,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2、题材和绘画代表
(1)北宋:
风俗画:代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明清:
木刻版画
①木刻版画盛行的原因:
随着明清小说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以木刻版画制作的小说插图更成为雅俗共赏的绘画形式,在社会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影响。
②木刻版画代表:《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人们熟悉的名着小说插图
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是反映下层民众生活情趣的绘画形式
代表: 杨柳青年画《五子夺莲》
二、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
1、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是中国绘画起源和初步发展的阶段;
2、魏晋隋唐时期凸现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名家和名作;
3、宋元明清时期山水画兴起并发展,绘画更加注重意境;自宋以后,描绘民间题材的画作和民间绘画发展起来。
4、明清时期出现与正统画风不同的、风格奇特和不拘成法的画家画派,更加体现文人画的个性特点。
三、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1、写实与写意的两大风格。(早期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后来逐渐出现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
2、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3、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第9课 诗言志 歌咏言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本节要点: 春秋——《诗经》
《诗经》、楚辞与汉赋 战国——楚辞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诗
汉代——汉赋
宋词
宋词与散曲 元——散曲
细说知识: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
(1)地位:《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时间:绝大部分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
(3)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朝时期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雅是
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其中“风”的内容最丰富。
(4)反映的信息:
A贵族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和规范当时的统治秩序。
B当时的平民也往往通过歌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5)特点:
A四言诗 B分“风”、“雅”、“颂”三类
C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6)来源:采诗制度
(7)作用:A以文学创作来反映和规范当时的统治秩序; B表达思想感情。
2、楚辞
(1)产生: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作品:屈原的《离骚》,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感。
(3)特点
A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 B句式自由灵活; C 常用语气助词“兮”。
3、汉赋
(1)产生:
A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B文学渊源:吸收了《诗经》和楚辞的表现手法。
(2)特点:铺陈辞藻 、文采华丽、带韵散文。
(3)代表:司马相如
二、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唐朝前期诗歌:
(1)特点:开朗奔放、刚健清新。
(2)原因:
A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B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们把丰富的生活体验、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融人诗歌,弹奏出开朗奔放、刚健清新的时代音调。
(3)代表:
边塞诗人——王昌龄
李白非凡的气魄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田园诗大量出现——原因:太平安乐的盛世为人们提供了闲适的生活环境
2.唐朝后期诗歌
(1)背景:
A安史之乱打破了诗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在颠簸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
B中唐以后,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华年,人民的生活依旧悲惨。
(2)代表人物:
A杜甫的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悲惨遭遇。
B白居易关心民间疾苦,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抱负。
3、特点:唐诗题材丰富,流派众多,体制完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高度的成熟。
4、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zh ao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三、宋词与元散曲
1、宋词:
(1)繁荣的原因:
A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
B宋代封建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和城市日趋繁荣,市民队伍壮大,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C两宋之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便于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
(2)宋代不同时期对词的影响:
A宋代城市生活繁荣,词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
B两宋之际,金人南侵,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代表:李清照)
C 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诗词体现了诗人们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代表:辛弃疾)
2、元散曲:
(1)兴起:元代兴起的新诗体,是在宋、金俗谣俚曲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
(2)兴起的背景:
A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阶级矛盾尖锐 B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除,元代读书人地位卑下
C政治专权,社会黑暗
D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用散曲来抒发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3)特点:(了解即可)
可俗可雅,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第10课 从传奇到小说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本节要点:
唐代:传奇
传奇与话本 明清小说(本节重点)
宋代:话本
细说知识:
一、传奇与话本(一般了解)
(一)唐代传奇
1、产生背景
A城市的发展造就了城市文化繁荣
B变文的出现
C唐代统治者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文人辈出
D妇女地位有所改善、宗教的传播、唐中后期的动乱为传奇提供了题材
2、概念:唐人小说的通称,而并非只是唐代某一类小说的名称(文言短篇小说)
3、特点:虚构的故事、以言情为特色
4、代表作品:《柳毅传》 《南柯太首传》 《莺莺传》
5、影响与地位:
A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 B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宋代话本
1、概念:说书人所用的底本
2、兴起的背景
A城市经济繁荣 B市民阶层兴起 C变文和传奇的影响。 D说书的盛行
3、内容: 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爱情小说
4、代表作品:《碾玉观音》
5、特色:
通俗易读,内容丰富,贴近现实生活(小市民)
6地位:
是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最早的白话小说
二、明清小说(重点掌握)
1、兴起的背景
A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
B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C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
D宋代话本为奠定基础
2、代表作品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三言二拍:——短篇小说集: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续初刻拍案惊奇》
批判现实:《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3、成就:
①突出成就首先表现在数量繁多:
②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③创作的艺术水平高超:
④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明清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极为宽广
4、特色:
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这一时代特色有关)
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与明清时期社会危机加深,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色有关有关)
5、地位: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了解线索:
唐代变文 唐代传奇 宋代话本 明清小说
重点注意:明清小说的时代特色,并与上节课中的元曲的线索相连接,构成课标要求掌握的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这一主题。
注:掌握p45图,注意其中的信息
第11课 梨园春秋
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本节要点: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先秦至汉唐傩仪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代杂剧
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京剧
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戏曲的总体历程及各种剧种的发展历程
细说知识:
一、大傩之舞——源头
1、产生:原始社会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生命经常受到威胁,人们对自然认识很有限,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总是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作祟,为辟邪消灾,产生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
2、发展:先秦时期,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唐时期,傩仪还很盛行。功能上开始由祭祀转为娱乐,由娱神(祈求神灵保佑)转为娱人。
3、特点: 服饰绚丽、载歌载舞
4、地位:蕴含着古代戏曲的萌芽,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5、作用:A避邪消灾 B国家祭祀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南戏与杂剧
1、宋代南戏——古代戏曲形成
(1)产生原因:重点掌握
A社会经济发展,汴京、杭州等大城市繁荣; B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C民间表演技艺兴盛; D话本为戏曲演出提供了载体
(2)流行地区: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
(3)产生:(了解)
最初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吸收宋词曲调和唐宋乐曲的一些成分。
(4)特点:(重点掌握)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5)意义:我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
2、元杂剧——古代戏曲的成熟
(1)原因:重点掌握
A城市经济繁荣; B市民阶层壮大;
C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处于社会底层,不愿在元朝做官和换图无门的文人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
D唐宋小说和戏曲的繁荣。
(2)流行地区:北方
(3)特点:重点掌握
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此点解释的也是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的原因)
(4)代表: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元杂剧的奠基者和杰出代表,代表作《窦娥冤》)
白朴 马致远 郑光祖
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第一次响亮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口号,对元杂剧和古代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徽班进京:京剧——古代戏曲的鼎盛 重点掌握
1、形成背景:
A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
B艺人聚集北京,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很多;
C徽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吸取其他剧种的艺术形式;
2、形成过程:
A契机:庆祝干隆帝八十寿辰,徽戏剧团三庆班由高朗亭率领进京献艺。
B发端:四大徽班进京(三庆、四喜、和春、春台)
C形成:道光年间开始对外演出,和其他剧种频繁交融,以徽剧为基础,博采众长,唱腔丰富生动。
D第一个高峰期:清同治光绪年间。同光十三绝是代表
3、艺术特色:
A综合性:京剧将唱、念、做、打作为艺术手段
B写意性:舞台布置、人物化妆、人物服饰、舞台行动均体现出写意性,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
4、地位:京剧不仅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类文化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了解:京剧成为我国戏曲中最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也最大,被公认为“国剧”。
5、一般了解小字部分知识
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分“雅部”和“花部”。雅部指备受士大夫和文人青睐的昆曲。花部指其他地方剧种,受民众喜爱。清政府的戏曲政策是扬“雅部”抑“花部”。
拓展:为什么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候,中国戏曲能得到极大的发展?
(1)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化不断的发展。
(2)两朝统治政策,都把中原文人处于低层,使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只能通过戏剧来宣泄。
(3)文化观念:正统汉族文人不重视小说、戏剧等,主要精力在科举,而蒙古族、满族思想不同,重视小说、戏剧,并大力支持,甚至参与其中。还保护艺人等。
9.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l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中应注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着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化;对儒学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原因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灵活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评价历史事物,教师要采取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
5.其他相关问题
必修三第一单元共有六课内容,分为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儒学的形成发展历程(1-5课);二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第6课).本节课即是将前5课内容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深化,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
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及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张及影响3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张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张、影响
第二目: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第三目: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积极性、消极性
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
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1.导入设计:
(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
(2)问题导入: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年,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焦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演变的呢?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意义呢?
2.出示课标要求.
3.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设问一:依据表格,概述儒学发展历程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春秋
战国
西汉
宋明
明清
复习前5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4.儒学的历史地位及变化原因
设问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及原因
l 1)、春秋战国:儒家思想被冷落
l 2)、秦朝:儒家思想遭压制
l 3)、汉代:儒家思想享“独尊”
l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
l 5):宋明:理学确立统治地位
l 6)、明清:儒家思想遭批判
l 7)、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l 8)、新文化运动: 儒家思想受抨击
原因: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点出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位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即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政治.
5.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设问一:阅读材料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依据材料, 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点出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l 1)、“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l 2)、“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l 3)、“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设问二:阅读材料
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 ……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依据材料,指出儒家思想有哪些消极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出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l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
l 其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理轻法观念等都产生过消极影响。
l 儒家思想对钳制人们思想、阻碍科学发展等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设问三: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l 批判性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l 坚持发展创新的观念,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6.儒学的现实意义(课堂讨论)
设问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儒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何积极的借鉴意义?
答:有助于形成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氛围:
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等内容
设问二:(多媒体播放图片:海峡两岸举行同根祭孔大典等) 弘扬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对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有何影响?
答: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振兴
如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设问三:( 多媒体播放图片: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孔子学院)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儒家思想在营造良好的国际关系方面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礼尚往来
人怀礼而亲,家怀礼而近,国怀礼而和
设问四: 在时尚新潮、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为人处世可提供哪些借鉴?
答: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
7.总结本课内容,完成巩固习题(略).
四.本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建议
书籍:(美)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网络:历史课程网 历史风云网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五.学习评价过程
在第一目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填表,作为最基本要求,依据学生掌握熟练程度进行评价.
第二、三目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概括,有一定难度,是对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评价.
课堂讨论:第四目:联系现实,分析儒学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深化主题.
六.学习效果描述
优点:通过复习,学生大部分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习题完成的较好.
课堂讨论气氛热烈.课下能主动阅读相关着作.
不足:部分学生对课本内容不熟,答题技巧掌握不够,以致出现失误,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