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学好历史与社会这门功课如何取得好成绩
你好,叔叔或阿姨?我不是专家,只是一个学生,我想谈谈我的看法,历史与社会,其实由历史事件为主线,主要考察对于历史事件影响的认识。首先要对历史事件感兴趣才能学好历史,如果历史本身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历史的,培养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其实就是用历史来吸引他,让他感受到历史乐趣,可以从历史人物和他们所做事情入手,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培养兴趣只需要一个兴趣点就可以了产生兴趣了。历史不需要死记硬背的,感兴趣的人只要看两遍答题便可以轻松自如了。我学历史的时候没怎么没背过,只看书,但几乎次次90以上。呵呵,就写这些了,祝小兄弟学习越来越好啊。
Ⅱ 如何进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是以系统理论作指导,对教学诸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以及学生的状况与教师自身的条件等,在此基础上拟订教学方案,以达到教学的优化组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及其作用
所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在学完某一教学单元(或一课)后能做什么的具体而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在特定的教学中期望学生达成的行为或表现。
教学目标是行为科学在教育科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目前,阐明教学目标已成为教学实践中的普遍要求,同时也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在这里需引起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关系。一般说来,教学目的比较抽象,是教学的普遍性、统一性、终极性的宗旨或要求。而教学目标则具体得多,是教学活动特殊的、阶段性的要求。教学目的的最终实现有赖于一系列具体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目的的内涵贯穿于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之中。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列出了总目标,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总目标高度概括地提出了本门课程的教育任务,或者说是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三方面的要求是对总目标的进一步说明,是总目标具体化和细化性的规定;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总目标归纳为这三方面的要求。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若是对某一单元进行教学设计,那么需明确该单元的教学目标。通常情况是对某一堂课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就要明确该课的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依据教学目标,师生之间、学生相互间可以明确地交流自己所教、所学的东西;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评价人员有了统一的评价教学的依据。
第二,教学目标清楚地向学生阐述了所要学习、掌握的基本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一堂课、一个单元,甚至整门课程和要求,使学生心知肚明。
第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选编合适的教学资料,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从而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第四,教学目标代表着大多数学生应该获得的最低水平的行为表现。因此,大多数学生如果专心学习,并得到适当的指导,那么他们都能达到目标,从而促使学生满怀信心地学习。
制定、明确教学目标的作用需充分肯定。但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教学的情况,如教学过程丧失弹性;目标的设定面向大多数而不能顾及个别差异;尤其是一些学习活动的结果不能完全通过行为外显出来,像一些较高层次的思维、较深层次的价值观因素。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在确立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弹性。在拟定的教学目标中除了有外显行为部分,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因素也需考虑在内,以便全面落实各方面的任务。
2.教学(教育)目标分类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之中涵盖着教学目标。为了方便,在不存在分歧的前提下,这里对两者不予区别。
教育目标的分类学说可以上溯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博比特在课程编制领域掀起的追求效率的活动。以教育目标具体化、标准化为特征的这场课程科学化运动,在实践中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当时的教育目标通常是由州教育厅确定的,教师只有做出选择的机会。因此,当时的课程编制被人们看成是“肤浅的、轻率的”。后来有“行为目标之父”之称的美国教育家泰勒明确指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但泰勒对“行为”的理解与众不同,既包括外显行为,又包括“思维”“情感”等内隐行为。
泰勒的学生布卢姆1948年研究教育目标分类,对之归纳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在1956年、1964年和1972年与他人合作相继出版了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使教育目标明确化、系统化、具体化,是美国教育研究的重大成果,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986年布卢姆应邀在我国进行了一系列讲座,他的学说对我国教育界影响很大。
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加涅致力于学习分类的研究工作。1965年他出版了《学习的条件》一书,并在1970年、1977年和1985年三次修订,是对学习进行分类研究的经典着作。原先,加涅把学习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八类,在修订中加涅提出五种学习结果的划分。
第一,言语信息,指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
第二,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
第三,认知策略,指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
第四,动作技能,指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
第五,态度,指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这五种学习又分为三个领域: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技能和策略);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把人类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几乎成了一切学习和教育心理学家的共识。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由于学校教学目标也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因此这一学习结果对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把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分类的大框架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加涅和布卢姆等都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3.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拟定
拟定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历史与社会课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每节课的积累。拟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使之既明确具体,又在实际教学中努力达到之,这是完成总目标、落实总任务的基础与保证。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和准绳。因此,是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核心。
怎样拟定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呢?首先,明确拟定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
一节课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同时又是整个课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从大处着想,从具体实际出发,是拟定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之一。从大处着想,就是要有整体观、全局观,把一节课置于一个单元、一册课本,甚至全部课程之中来考察。从具体实际出发,即从一节课的地位作用出发,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出发。拟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状况。拟定一节课教学目标,要认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一节课要注意教学目标、教育任务的全面落实与完成。因此,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是拟定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另一基本原则。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不能光顾知识教学而不及其余,也不能因突出能力培养而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应该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和其特点来考虑各项任务的落实。
其次,确定拟定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
第一,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并对学生现有实际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
第二,对本节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清事物、现象、事件、人物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提出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考虑或提出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三,用准确、具体、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表达出来。能否正确表述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否真正把握的一个标志。并且教学目标是为了指导教学、检查评价教学效果而拟就的,表述不符合要求就会失去作用。
再次,检查拟定一节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目标是否有偏差。教学目标的拟定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若干种情况:过于笼统,流于一般化,因而不具有可操作性;过于繁复,以教材分析作为教学目标,统得过死;要求或高或低,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尚有差距;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要求相分离。
在这里需强调指出,在拟定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从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加涅与布卢姆提出的目标分类学说。
加涅与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是关于学校整个教育的,带有普遍性;又是首创性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制订《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时,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部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注重的是知识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注重的是爱国的情感、崇尚科学的态度、终身学习的愿望,以及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民主与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等。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值得注意之处有三:
其一,关于知识与技能,把“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作为一项最基本的要求提了出来。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需高度重视学生掌握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把这一能力视作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本能力。
其二,关于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科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更为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三,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前这一方面的要求我们往往是以思想教育来表述的。现在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从学生人格发展的视角提出来的,而不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因此,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替代思想教育,更切合历史与社会课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课程改革总体要求。
总而言之,表述明晰、精当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目标,应是关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力求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并可作为评价的依据;应全面反映学习的结果,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而不能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我们更应注意课程改革的动向与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时更为关注学习的过程。
(二)了解、分析学习者(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成功。了解、分析学生,其目的是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首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状况,以便对学生基本状况有所了解。初中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是学生进行新的学习的基础。教学设计中具体方案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相适应。若难度过大,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若太简单了,学生学起来会提不起兴趣。在设计教学时要把握好“难与易”这个“度”。
由于历史与社会是综合性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知识面甚广,因此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与认知状况,是学习本课程的一个关键性前提条件。历史与社会课教师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处,寻找其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在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时,既要了解大多数学生,也要了解程度较好的与较差的学生。所制定的教学方案,需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但也要兼顾两头。
最后,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得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了解了他们的学习情况、学习方式,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针对其薄弱环节,加强学习指导,加强学习方法的训练。
Ⅲ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说课要怎么准备
天天看历史方面的书并大声读出来,就行了。
Ⅳ 如何实现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植学生热心求知心向
兴趣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实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细化,具体化,既有指导教学的实践的导向功能,又是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历史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能否体现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败。只有充分正确认识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定位,当教学目标发生深刻、实质的变化,才能在充满确定和不确定性的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满足不同学生的的个性需要,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有效学习历史的条件
所谓有效学习是学会学习,发现学习,是知识的构建。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离开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新知识便是孤立的,无法被理解了,并迅速被遗忘。所以新知识的教学必须深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中去,当然原有知识或经验贮存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中,不会自动与新知识相连,需要一个激发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情境或条件,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如老师、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个人的经验世界相对照,对学习材料给出合理的“假设”或“解释”,从而构建出客观对象的个人意义。
一堂历史课要重视师生互动,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达到“学会历史”。历史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要有新颖益智的导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和启迪思维的问题设计,创新性的练习题设计,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精彩的课堂小结。这些都是一堂好课所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历史教师在学法指导上,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等方面的习惯;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切实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好历史。
此外,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直观、形象,使学生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缩短了教学时间,如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历史图片,历史视频等媒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Ⅳ 怎样学好历史与社会
如何学好历史与社会?
1.首先历史课和政治课在上课时要注意听讲,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要理论联系实际,遇事多思考,要看到问题的本质,要有自己的见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基本的知识点。把全课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最好列一个图标,把其中的知识点都归纳进去,这样简介明了,而且提纲挈领,自己复习起来也方便。同时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注意总结一下答题规律,找一下高分答案的技巧。
2.历史与社会(History & Sociology)包括历史与社会,所谓历史,就是指记录下以前所发生的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一个真相。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该课程包括了历史、人文、思想品德、社会和地理等的内容,属文综学科。
Ⅵ 历史教你怎样做人:从百家姓说开去——浅谈如何上好初中《历史与社会》的第一堂课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心向神往,优先给予注意。理想的历史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同样,上好一门学科的第一堂课,不仅能满足初一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好奇心和新异感,而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期、学年甚至整个中学阶段,对这么功课都有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爱学、乐学,积极主动地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加全面有效地落实新课标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第一印象对人们认识事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始上一门新的学科时,首先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我就从每个学生都听说过的“百家姓”说起,以此来引发学生对这么课的兴趣,并结合历史课的内容特点,向学生介绍学习必要的历史知识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 (本文共计1页) [继续阅读本文] 赞
Ⅶ 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该怎么上
跟上老师的进度,不能走神,尽管有些无聊,但要听。如果不小心睡了,下课一定要看书
Ⅷ 怎样上好第一节历史与社会课
新接手一个班,第一次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的确是非常关键的。老师的这一个亮相要是博得了满堂彩,下面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要是讲砸了,当然还有弥补的机会,但是,实际弥补起来却是很困难的。因此,在上第一节课前,老师最好是修饰一下自己。一是显得干净利索,二是显得对学生尊敬。最忌讳的是老师进入课堂就讲课,因为学生还不熟悉老师,对老师还有很多的神秘感,上来就讲课,学生也会因为对老师感兴趣的程度大于对教学内容的程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所以,第一节课最好是不要讲课。
Ⅸ 初中历史与社会怎么学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有很多 ,但是有些并不适合使用,所有的学习方法都是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一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恩格斯说:"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教育学家们一致认为先进学生和后进同学的差异,重要的一点是先进学生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计划,而后进学生大多是学到哪里算哪里,或教师指向哪里自己就到哪里,或教师指向哪里,自己也到不了那里,自己又管不住自己,每天在无所事事中度过。因此每位学生在开学伊始,必须制定自己的计划。
1、 制定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是要分析现有的条件,即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自身已经具备的条件;
第二步,是确定目标。它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是空中楼阁。
第三步,是选用措施。它是实现目标执行计划的保证,包括作息时间的调整,各学科之间的调换和搭配,文体活动的安排等。第四步,也是最后一个步骤,是安排步骤,它要求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2、 计划制定要遵循的原则:
(1)确立明确的目标
任何计划的制定都需要明确的目标,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灯塔,它是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基础。作为中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提出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对自己的学习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有个大致的设想,对自己要发展那种兴趣有个打算。同时,对于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以便确立改进的目标。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凡事预则立、奋则进,所以学习的目的越明确,学习行动的意志也就越坚决,尤其是在高尚学习动机支配下的行动目的,更能使我们不顾生活条件的艰辛,不顾各种内部和外部困难,全力以赴来搞好自己的学习。
(2)参照生物钟原则。
"生物钟周期律"对人起着一定的影响,我们应因势利导,在高潮时,增加任务量,提高效率。在低潮时,保持正常的任务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患于未然。人由于心理和生理条件的不同,其最佳的"生物钟周期"也不尽相同,即其学习的最佳期也不尽相同,因此只有正确利用生物钟的调节作用,才能更好地制定一套完美的计划,圆满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3)难易适度性原则。
计划的制定是以实现为目的的,不能过易或过难,只有基于一定基础之上,遵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最终作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人应该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目标的选定应据有适当的难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发现问题,以满足自己的学习动机,完成自主性学习,使之有所进步。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二
科学预习
所谓科学预习就是要在巩固旧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发现疑问,以做到心中有数,为进行新一轮的学习而进行准备,预习的最大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预习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只有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才容易打胜仗。可见,只要抓住了预习,就抓住了提高的关键。
1、 预习方法:
(1)要认真读书。先将教材粗读一遍,领会基本大意,然后再反复细读。细读时,可用彩笔在课本上初步勾划出重点、难点、疑难问题。
(2)要认真思考。预习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有关参考材料,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新内容中的每一个概念、定律、公式等。若有初步的体会和感受,也可适当地作点批注。
(3)要虚心请教。在预改头换面过程中,有些问题虽经过 立的思考(包括查资料),但仍得不到解决,可与同学讨论,必要时要向老师、家长或其他人请教,尽量将总是解决在课前,以便课上集中精力思考些新问题。
(4)要适当地做些习题和实际操作。预习,可适当地做些处选习题,以及时检查预习效果和巩固、深化知识系统。如有可能,还可做些必要的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等,从而为上新课作些必要的准备。
(5)要认真做好笔记。写预习笔记是预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具体来说,预习笔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课(或每一章节)中的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包括自我练习);二是每一课(或每一章)中包括的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三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五是主要心得体会。当然,这五个方面不一定每次笔记都记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灵活处理。
2、预习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不要全面铺开。预的好处固然很多,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训了保证预习的质量,我们最好先从基础学科(语文、数学、理化、外语)或个人感到困难的学科中选出一两面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展开。对于个人的优势学科或较易掌握的内容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
(二)时间的安排要服从整体计划。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可能来安排,不要因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而打乱了学习的整体计划。时间多时,可多预习一点;时间少时,可少预习一点,钻得浅一点。有些疑难问题解决不了是正常现象,预习不可能将全部新内容能钻透。
(三)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预习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有一点却应该是循着事物的内部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预习。从横的方面说,要由一种学科到多种学科;从纵的方面说,要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如从课前预习到单元预习再到整册预习等。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三
专心听课
听课法即怎样听好教师讲课的方法。听课对学生来说,其基本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无数事实表明,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知识和能力都是在课堂学习中学到和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认真对待上课并学会如何听课。课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1、集中注意,专心听讲。
有人说,注意力是知识的窗口,不集中注意,知识的阳光就无法照射进来。这形象地说明了专心听讲在课堂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作到集中注意,专心听讲呢?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必须将获取知识的主要希望寄予课堂。前面已经说过,由于课堂学习在中学阶段具有时间长、效率高等突出优点,因此,我们要努力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力求通过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来减轻课下的负担。基于这样的认识,上课才能做到全神贯注而不至走神。相反,如果本末倒置,不是寄希望于课上解决问题,而是专靠课下加班加点,自然就很难做到集中注意,专心听讲了。
2、积极思考,努力把握获取知识的主动权。
课堂是一具积极思考的王国。能不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是课堂学习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只是张着嘴巴等老师"喂"知识,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和理解,将问题进行加深和拓宽。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真正把握,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老师的提问要勇于回答,积极参加课堂讲座和争论,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苏联当代着名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得:"你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长思考者,你才能体会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
3、要理清教师的讲课思路,抓住学科特点和教师的讲课特点来学。
思路就是思考线索步骤。是否把握教师的思路,是检验一个学生听课水平高低的标尺。一般来说,教师常用的方法有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比较分类法等,常用的思维规律有形式逻辑学中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辩证逻辑学中的对立统一的思维规律、量变到质变的思维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了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也就掌握了最根本的学习方法。为此,要认真学点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有关思维的科学知识,以提高思维能力和听课水平。同时,由于每个教师的讲课特点不同,我们的听课方式也应灵活机动。,如有的教师语言简练、重点突出、,很少重复,这就要求我们听课时要特别集中;有的教师板书整齐条理,这就应将教师的板书及时记下来;有的教师课堂上的导语和下课前的小结往往都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就应对他的导语和小结予以高度的重视。总之,吸有把握住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和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于重点处下功夫,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不钻牛角尖,做好课堂笔记,争取当堂掌握所学内容。
课堂上,教师总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往上讲。有时,我们会遇到些听不懂的问题,这时,也不要中断听讲而去死钻"牛角尖",而应先将暂时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留到课后去解决,以保持听课的连续性。否则,如果中断听讲而去死抠某个问题,就会使课堂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待到你从"牛角尖"中醒悟过来时,老师已经又讲到其它问题上去了。这样就会因一步掉队而步步被动,甚至造成整堂课都听不懂的严重后果。所以,上课时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路,不走神,不掉队,不钻"牛角尖",始终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听课的连续性。课堂笔记就是对老师的讲课内容所作的书面记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做好课堂笔记,是记忆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一条重要措施。具体来说,坚持做课堂笔记,可以促使我们思想集中,及时记下老师讲课的要点,重点和难点,便于课后查阅、复习和巩固;同时,由于听课做笔记需要眼、耳、手、脑并用,因此可使大脑接受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从而加深对老师讲授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记忆。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笔记呢?
第一,做笔记时要记下老师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以便课后复习和指导作业。具体来说,就是要记下老师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在黑板上画的图形、表格、文字说明、关键词语、有说服力的数据、典型事例和老师在解题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或规范化示例等;同时还要记下自己在听讲过程中迸射出来的对解决某个问题有启发意义的思想火花或殊途同归的解题思路,尤其是最佳方案。
第二,笔记要尽量完整而简洁。重点、难点、疑点要记全,但不必照抄老师的原话,否则会因忙于笔记而顾不上听下面的内容。记录最好能用自己的话或"关键词"概括老师讲授内容。这样可迫使自己集中精力,边听边积极思考,抓住重点,重新归纳,既省时,又省力,还能提高听课效果。当然,对老师所讲的有关基本概念、定理、公式、论点、论据等方面的关键问题,记录则要准确无误,不能马虎。另外,对尚未完全理解的内容,最好也可简要地记下来并加上记号或批注,以便课后复习时予以解决。
第三,笔记不要写得太密,要留有空白,以便课后补充和修正。需要强调的是,不要只把记课堂笔记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技巧,实际上它是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过程。记和听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只有听好,才能记好;反过来,只有记好,才能检查和提高听课效果。因此,一定要正确处理听与记的辩证关系,使课堂笔记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要想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课上认真观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要将重点放在认识事物的思考过程上,千万不要跳过认识事物的艰苦思考过程而直接去背结论。因为概念、定理、规则的表述只是末,而其形成过程才是本。抓住根本,才能学到根本的学问;否则,舍本求末,学到的只是些"死"的知识,这种知识不能转变为能力和智力,在实践中毫无用处。
猜你喜欢:
1. 初中年级各科学习方法总结
2. 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
3. 初中历史应该怎么学
4. 怎样学习历史 学习初三历史的方法
5. 初中历史该怎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