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学生的历史素养,重要的就是历史的思维能力。即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学习,以相关的历史学理论为指导,去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弄清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解释历史发展的重要现象,并根据历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正确认识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教师必须认真地分析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立即让学生阅读、整理能够证实答案的相关史料,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有机会去创造他们自己的历史叙述和论据。多样而适应学生的课堂教学和训练,对学生历史思维是最有效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首先要求教师善于研究教材、考纲;善于研究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我们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所以,中学历史教师的水平不仅仅在于自身的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态度等。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重要的是在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把握、考纲的研究、学生情况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分析重要的历史事件、解决历史问题。
B.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建立起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体系,通过史料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科学地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如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等,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章节训练,使学生掌握重大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比较鉴别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及其相互联系。判别历史的主干知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现代意识和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为指导,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及考纲,精心研究历史发展的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然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主干知识的概念内涵,把握重要史实。这样学生才能对中学历史有一个大体认识,基础知识才能在“教与学”、“练与评”的过程中较好地落到实处。
学生的历史素养,重要的就是历史的思维能力。即让学生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弄清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解释历史发展的重要现象,并根据历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提高自己正确认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地分析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善于研究教材、考纲;善于研究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分析重要的历史事件、解决历史问题。
一般来讲,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历史素养能力: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的能力;历史的领悟能力;历史的分析和阐释的能力;历史的研究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很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缺乏基本的“历史时间观”,不能按时间顺序思维。这样学生在实际处理历史问题的时候,是不可能准确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解释历史的因果关系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历史的时间观”。“时间观”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教与练,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点点滴滴的训练提高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不足,解答“历史材料题”时困难重重。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正确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学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领悟能力,就是通过对所给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得以开发,使他们通过阅读,注意到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领悟历史的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时,特别要求学生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判断衡量历史,而是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
要促进学生对历史的领悟,必须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并进行分类、解说。在这种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中,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及人物、行为和制度、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通过这种形象的认识,分析简单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相关历史事件,从而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
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最能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探究历史往往是在运用各种史料和接触相反的看法时发生的。进行历史探究最直接的方式是:鼓励学生分析各种史料,让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利益和背景?这些材料是对事件加以叙述的全部依据吗?作者依据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最终提高历史的阐释能力。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又一种最佳手段。因为学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正视历史的时代问题,对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联系进行分析、思考,并加以比较,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历史教学。例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最早兴起于东南沿海?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联系中国古代明清的经济、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这里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等知识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历史问题的分析中提高自己认识、评判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历史学习不仅要了解过去,还要认识现实,所以采取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培养现代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我们的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中学历史教学、高考的实际,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但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因这个目标实现的艰难而失去自信。因为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认为难以做到。
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努力工作,绝不辜负时代的重托,学习历史,服务当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C. 历史学科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997 年 12 月,国际组织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近年来,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共识,许多国家与地区纷纷开展了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或课程标准。受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影响,也为了突破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通过借鉴国际上可资参考的经验,我国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既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
2. 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
2014 年 3 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国家的文件中,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那么,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 由于我国目前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内涵尚未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但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可启发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国际经济 合 作 与 发 展 组 织(OECD)从 1997 年开始就进行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的专 题研究。 2005年 OECD 专门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 纲要》。该《纲要》指出,核心素养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1.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 观念是指将 所认识的史 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掌握“时空 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
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是一门实学,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 指要从历史 实际的角度 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从一定意义上说,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解历史。 要想真正理解历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 时空的界限, 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与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与地位,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与后果等等都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并实事求是地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在理解历史中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 指以史料为 依据, 以历史 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历史是过去的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实验性,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了解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辩证的眼光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从历史研究的求真、求 通、立德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究以不断接 近 历 史 的 真 实 为 目 的;以“通 古 今 之 变、成 一 家 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提供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意识,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和胸怀。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 学 必 须 紧 紧 围 绕 着 培 养 学 生 核 心 素 养 这 一 主 线展开。
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二项核
心素养,在设计“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应该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 的措施、汉武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与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 为 主 动 学 习,由“学 会”向“会 学”的 学 习 方 式 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 情境以培养 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先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悬念:“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自 1851 年爆发以来,势如破竹,1856 年在取得东征胜利以后,便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然而,就因为一件事情改变了太平天国的命运,使其迅速走向灭亡,正所谓是“兴也速,衰也快”,这到底是什么怎么回事呢?”在这个悬念的激发下,学生很快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忍不住开始翻书查资料,并急于想要找到答案。 这样,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使学生发展了思维,获得了新知,提升了核心素养。教师也可用假设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在问题情境的氛围中,学生很快就会以秦始皇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各抒己见,不但深化了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能够从当时的历史角度出发,设身处地感悟和理解相关历史问题的素养。
3.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中确定“探讨中国古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活动主题,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其探究步骤为:让学生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分组制订计划,明确分工;各组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研读史料,梳理中国古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组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辨析,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撰写本组的研究报告;组织全班的交流会,各组代表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并解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质疑,并进一步修改、补充与完善本组的研究报告;将各组的研究报告汇编成册,作为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成果。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专题探究活动,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搜集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实现情感体验——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可见,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间便可速成,而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有些史事比较枯燥无味,很难激 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便可以运用富有魅力讲述法,以丰 富沛的情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再现历史人物的容貌与言行, 如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奋发精进的人生态度;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都是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接受精神熏陶,汲取前人智慧,提升精神境界。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和图片资料,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判断,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此外,还可以编演历史剧,通过扮演历史角色,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对历史做出价值评判;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观“景”生“情”,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生成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构建多元评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支撑点。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建构一种多元的评价模式:评价目标 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是指在对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评价时,既要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历史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要充分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应该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指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要看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结果,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悟历史,进而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评价的手段也要灵活、多样,除了纸笔测试外,还可以采用历史剧表演、历史小论文撰写、历史调查活动、历史档案等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信心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一线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D. 在历史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和证据意识
看这篇论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提出要培养学生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要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用历史材料解释历史。这就要求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以严谨、批判的态度对待历史,坚持实事求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进行阐述和说明。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证据意识;培养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证据意识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产生探究思维,善于去探究证明事物的真实性,辨别所需要史料的真伪,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解释历史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
一、历史证据意识的概述 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历史证据”既属于史料又区别于史料,它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是指能够对某个历史问题有论证价值的历史材料,是一部分史料,而不是该课题所研究的全部史料,它能够使历史事件清晰,证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而历史证据意识则是指人的头脑对于能够证明某个历史事件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者材料的一种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二、培养中学生历史证据意识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历史学科的要求
历史的本质属性是“真”,因此历史知识是否真实可靠,就要看考查它的证据是否可靠充分,作为中学生,要勇于追求坚实可信的史料证据,对历史资料进行搜集、整理、辨别真伪,最终获得能够证明历史真实性的史料,切不可盲目地记忆历史结论,要有依据地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2.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课程理念和目标的要求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育部明确提出中学生历史课程标准由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都体现出证据意识的重要性。中学生的历史教学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事实,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倡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 3.培养学生证据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一直强调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而树立学生重证据的意识,就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态度,重视科学文化的基本素质教育。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进程,更好地认识当代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策略
1.教师要提高重证据的历史意识,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中学生的历史教学主要通过老师把教材上的知识讲述给学生,帮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重证据的意识,要让学生明白,历史是发展的、前进的,是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要靠证据来证明,比如在讲原始周口店人时,要告诉学生化石是其主要证据,通过考古工作者发现化石来判断原始人居住的部落以及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师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选择“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讨,积极思考,并保持开放自主,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延伸,从教材到史料,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通过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使学生直接接触承载历史信息的史料,把《中央日报》《解放日报》和《大公报》等不同媒体关于《西安事变》的报道进行研读,进行对比,找出问题,并结合报纸的办报背景,让学生形成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方式,在阅读史料的同时也要关注史料的背景,从而做出客观的判断。
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进行历史话剧的表演,使历史事件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供学生体会和思考,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就签订条约一事,可以编制成历史剧,分配角色如李鸿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进行排练,搜集资料进行编写,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切实地感受历史人物内心的独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历史博物馆或者历史遗址进行考察,搜集故事传说,补充教材内容,锻炼学生的考察能力。
2.选用合适的教材和影视资源 当前历史教材有很多版本,因此选择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般情况下,图片和材料都是从具有可信度高的史料中筛选而来的,并且符合当时的学习阶段,框架清晰,历史时间顺序安排合理,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通过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重大历史事件,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重证据意识。
在学习历史课程中,教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通过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重证据意识,善于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搜集史料、阅读和运用史料,不断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E.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其实作为一个也是学生时代过来的人,对于枯燥的历史来说,要想喜欢它并且建立历史意识是比较难的。个人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历史,比如说,讲解历史的时候,不要按照文字照本宣科,尽可能用讲故事的方式,可能学生会比较好接受,当时也是有这样一个老师,慢慢的就喜欢历史了。第二点,当有兴趣去学习的时候,就是让他能理解到历史的重要性,比如有一些历史在现在的生活中也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单单只是一种知识,而是很好用的方法和技能,这样可能对于学生培养意识会比较有用的。个人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F.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课堂,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的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碰见这样的情况:学生思考问题总是固定于某一种思维方式,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要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以及自己的摸索, 得出以下几个不成熟的方法: 1、一般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典型历史活动的前因后果及其发展过程特点的分析归纳,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如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分析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规律。 2、上好高效课堂,让学生多参与多展示自己的想法做法。高效课堂通过分组讨论,个别展示,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孤僻)参与进来,让能者发挥带头作用,让差者只要能展示自己,人人参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还可以通过辩论或者争论,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让自己的观点更明确。我们经常展开小组间的争论或者辩论。如何让学生质疑,如何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当堂予以解答,这样也很能提过学生的思辨能力。 3、写历史读书笔记以及历史小论文能力的培养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引导 学生去阅读史书(如通史、断代史、典章制度史、史学理论)和一些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如何去写读书心得,评判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带领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资料的搜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等根据自己的合乎科学的是非标准来评判历史事物与现实事物,写出历史小论文,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是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一开始先设计一些论题,如鸦片战争的爆发为什么是必然的?让学生尝试写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分析并写作,这实际上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自我创造的过程。这些都是历史思辩能力培养研究的又一主要途径。 4、当然,教师课堂质疑也是学生历史思辩能力培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主要是如何让学生质疑,如何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当堂予以解答。当然这也是建立在教师的精心准备的基础上的。 总之,要让学生学习历史,更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历史思辨能力,我真的不希望当我辛辛苦苦的将我的学生送进大学校门之后,听到来自他们对中学教学的指责,我真的感到责任重大。
G.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因此,课堂教 学 必 须 紧 紧 围 绕 着 培 养 学 生 核 心 素 养 这 一 主 线展开。
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 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 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二项核 心素养,在设计“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了解秦 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应该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 在梳理和概括秦始 皇巩固统一 的措施、汉武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 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 与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 习 为 主 动 学 习,由“学 会”向“会 学”的 学 习 方 式 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 念创设问题 情境以培养 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先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悬念:“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自 1851 年爆发以来,势如破竹,1856 年在取得东征胜利以后,便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然而,就因为一件事情改变了太平天国的命运,使其迅速走向灭亡,正所谓是“兴也速,衰也快”,这到底是什么怎么回事呢? ”在这个悬念的激发下,学生很快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忍不住开始翻书查资料,并急于想要 找到答案。 这样,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使学生发展了思维,获得了新知,提升了核心素养。教师也可用假设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 ”在问题情境的氛围中,学生很快就会以秦始皇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各抒己见,不但深化了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能够从当时的历史角度出发,设身处地感悟和理解相关历史问题的素养。
3.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中确定“探讨中国古 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活动主题,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其探究步骤为:让学生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分组制订计划,明确分工;各组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研读史料,梳理中国古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组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辨析,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撰写本组的研究报告;组织全班的交流会,各组代表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并解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质疑,并进一步修改、补充与完善本组的研究报告;将各组的研究报告汇编成册,作为合作 探究学习活动的成果。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专题探究活动,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搜集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 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 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实现情感体验——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
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可见,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间便可速成,而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有些史事比较枯燥 无味,很难激 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便可以运用富有魅力讲述法,以丰 富沛的情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再现历史人物的容貌与言行, 如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奋发精进的人生态度;厚 德载物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都是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接受精神熏陶,汲取前人智慧,提升精神境界。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和图片资料,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 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判断,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此外,还可以编演历史剧,通过扮演历史角色,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对历史做出价值评判;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观“景”生“情”,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生成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构建多元评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支撑点。 为了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建构一种多元的评价模式: 评价目标 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是指在对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评价时,既要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历史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要充分 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应该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指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要看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结果,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悟历史, 进而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评价的手段也要灵活、多样,除了纸笔测试外,还可以采用历史剧表演、历史小论文撰写、历史调查活动、历史档案等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信心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H. 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有些同学历史没学好主要是因为对历史没有兴趣,误认为学历史就得死记硬背,就得大量地背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其实这是误解,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地点、时间等当然要背了,但要看怎么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死记硬背,背的效果截然相反。
对学习历史有兴趣的人就会主动地去背,理解着去背,就能把握历史学习的要求。在我们生活中,人们谈论的许多事情经常和历史有关,可能是古代,也可能是近代史或现代史,只要我们留心把它和书本的东西结合起来,就能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2、学会把握历史课的主要内容
历史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情节和作用。掌握了这些基本点就掌握了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3、建立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
同学们学历史是一课一课地学的,学的往往是一些单独的历史事件,学完一个单元或一本教材之后,它就是一段很完整的历史,这时就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以便逐步达到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不仅对加强记忆很重要,对加强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4、学会历史的分析方法
大家学习历史,目的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要学会历史的分析方法,这样就能系统地从历史事件触发,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从错综复杂的历史变化中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看到历史发展的必要性。
5、历史知识要经常运用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大家已经处于21世纪初期,历史不会重演,但是,历史发展中也会出现很多相似的事件,在大家的生活中总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发展的信息。
要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去分析、评价这些新的历史时间,做到学以致用,这样不仅会强化自己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不断提高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
I.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悟力
历史作为一个民族兴衰演变的记录,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过去和未来。作为初中学生,不但要有数理化的知识,更应该有历史的感悟力,能够从历史中感知事情发展演变的本质,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能够坚定自己的信仰。有了历史感悟力,就像是人有了灵魂。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悟力呢?
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立足生活,体察历史
历史就是生活事件的串缀,学习历史就要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分析和观察重要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对这些事件的感悟力,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写一些小体会,经过不断地培养,学生就会形成细心体察历史的习惯。例如,分析身边发生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512汶川地震,两会的召开,十七大等,通过培养学生写历史感悟,学生的历史兴趣明显提高,历史感知能力增强,历史敏锐度增加。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感悟中去引导启发学生,例如,一位学生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的感悟中有这样一段话:“老师,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为什么要去登月呢?月亮上什么也没有,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钱用来建设学校,要知道我们连学生宿舍也没有呢。”这样的感悟可以使我们发现学生思想上的许多东西,可以知道从学生的角度怎么认识这样的历史事件。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事件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感悟能力才能不断得到锻炼。
二 教会学生对历史质疑反思
历史的记载有太多人工斧凿的痕迹,有许多历史被人为地篡改了,不是变得过于美好高大,就是变得过于渺小猥琐。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对历史大胆质疑,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不会反思的人生就是无意义的人生”。人类因为质疑和反思而不断进步。没有质疑的历史是盲目的历史,这样的历史也就失去了其真实性,历史教学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怀疑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作为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大胆质疑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针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对于学生那些有悖常识的提问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教师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提问中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有哪些,它使我国当时的社会体制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鸦片战争使我国从此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是一个封建社会,那么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带着这个疑问,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也促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历史,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感悟力得到开发。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第一,要保护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教师要在肯定的前提下去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例如,有的学生在分析袁世凯时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说袁世凯是一个卖国贼,而是从袁世凯的性格特点入手,从他的军事才能、政治野心等层面作了分析,把人物放入当时的历史现实中去考虑。有的学生对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孙中山在众望所归的情况下还要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呢?”教师就要一点点剖开历史让学生感悟革命党人为了国家的前途退步求全的政治胸襟。这样,在教学中有质疑,有解决才能有进步。
第二,教师要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对于学生来说,课本就是权威性的东西,什么都以课本上的为准,但我们要告诉学生,权威性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东西,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对历史的认识可能也会变得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作为学生要用通法通则去分析历史,在对历史真相的探究中感悟历史。例如,对毛泽东的评价,我们不能去神化毛泽东,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他。对于一代枭雄曹操,不能让学生仅凭《三国志》就把曹操定位成大奸大恶之人,要告诉学生历史编纂者的汉室正统观念使得曹操的形象被进行了丑化和歪曲,真实的曹操也同样同情人民疾苦,对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的社会有着深深的忧虑,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精神,“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这都是学生应该知道的。
三 指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感悟力
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无数个小的历史事件的堆积,只有把这些小的历史事件分析透了,才能对大的历史事件有更清晰和全面的认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尝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和多侧面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锐感悟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走入历史,从当时的历史环境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去感受和体会。可以尝试开展“假如我是xxx”的活动,让学生以历史事件的亲身体验者来感知人物和历史。例如,对于二万五千里长征,不能仅仅让学生的感悟停留在对革命者战胜艰难的精神敬仰上,还要让学生从中体会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仰,乐观的革命精神,坚如磐石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用心找寻培养学生历史感悟力的方法和契机,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感悟力,历史教学才真正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