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醴陵郡历史上属于哪里
春秋战国时属楚国黔中郡。
秦朝时属长沙郡临湘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属长沙国临湘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食邑600户,并建侯城于转步古城村。
东汉初,从临湘县划出一部分置醴陵县,并从湘南县划入部分地区。时县境东至今江西杨岐山,西至湘江沿岸。据此,醴陵建置伊始。三国时,醴陵属吴国荆州长沙郡。
隋代,属荆州长沙郡。大业三年(607),改临湘为长沙县,撤醴陵并入长沙。
至唐武德四年(621),复从长沙县划出置醴陵县。
宋朝,属荆湖南路潭州长沙郡。
元朝,属湖广行省天临路。元贞元年(1295)升为中州,天历年间(1328~1330)由州降为县,至正二十四年(1364)复升为州。
明洪武二年由州改县,属湖广布政使司潭州。
清朝康熙三年(1664),隶属湖南省长宝道长沙府。
Ⅱ 从首次封“醴陵侯”算起,醴陵之名已有多少年历史
最早的醴陵侯是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对长沙相刘越的封侯。 至今约有2192年
Ⅲ 醴陵瓷器有几个辉煌的时期
醴陵瓷的辉煌时期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1909年-1915年;第二个辉煌时间就是1956年后。
醴陵的陶瓷历史:
1. 清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 1905年,清政府官员,湖南凤凰人熊希龄和清大学士醴陵人文俊铎拟就万言书呈请清政府在醴陵创办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改良醴陵瓷业。1906(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批准呈文,拔库银一万八千两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醴陵瓷器开始由土瓷向精瓷转变。
2.光绪末年,北洋副总理熊希龄政坛引退后,投资家乡实业,雇佣日本技师和景德镇绘瓷高手,在原来长沙窑釉下彩的基础上创烧了釉下五彩 1909年至1915年釉下五彩先后四次参加国内外赛会,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郎博览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金牌奖的“扁豆双禽瓶”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3. 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毁于兵火,后虽稍恢复,但由于国乱或国民贫穷,精细釉下彩瓷质优价高难被人接受,已属惨淡经营。 1930年前后,釉下五彩瓷基本停止了生产。
4.1956年,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国务院批准成立醴陵瓷业总公司,拨款800万元建成醴陵窑。1958年又成立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1964年更名为群力瓷厂),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厂家。
可以看出醴陵陶瓷有两个辉煌的时间:
第一个是1909年-1915年,但是釉下五彩价格很高,并且曾经一度失传,所以注定产量不会大,所以那时候醴陵还不是中国重要的产瓷地。
第二个辉煌时间就是1956年后,那时候毛泽东重点扶持了醴陵窑,并且恢复了曾经失传的釉下五彩,无论产量还是特色都有很大的提升,所以醴陵陶瓷出名的时间应该在1956年以后。 也就是说”三大瓷都“之说也应该在1956年后出现的。
Ⅳ 醴陵瓷器创始于什么时候
醴陵的陶瓷历史
清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
1905年,清政府官员,湖南凤凰人熊希龄和清大学士醴陵人文俊铎拟就万言书呈请清政府在醴陵创办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改良醴陵瓷业。1906(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批准呈文,拔库银一万八千两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醴陵瓷器开始由土瓷向精瓷转变。
光绪末年,北洋副总理熊希龄政坛引退后,投资家乡实业,雇佣日本技师和景德镇绘瓷高手,在原来长沙窑釉下彩的基础上创烧了釉下五彩
1909年至1915年釉下五彩先后四次参加国内外赛会,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郎博览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金牌奖的“扁豆双禽瓶”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毁于兵火,后虽稍恢复,但由于国乱或国民贫穷,精细釉下彩瓷质优价高难被人接受,已属惨淡经营。
1930年前后,釉下五彩瓷基本停止了生产。
1956年,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国务院批准成立醴陵瓷业总公司,拨款800万元建成醴陵窑。
。1958年又成立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1964年更名为群力瓷厂),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厂家。
Ⅳ 瓷城的瓷城简介
醴陵盛产陶瓷、鞭炮烟花,有“瓷城”和“花炮之乡”的美称。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是全国重点粮食高产地区,长江流域第一个亩产过吨粮的县(市)。醴陵自然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占总面积57%,有树种396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有水杉、银杏等13种,树种以用材林、经济林为主。1986年,油茶产量居全国第四位,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非金属矿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萤石、粉石、石材等,金属矿有金、银、铅、锌、钨、锑、铀等。醴陵降水丰富,地表水充沛,境内地表径流年平16.3亿平方米;有渌水、昭陵河、涧江三个水系,大小河溪57条,总长914公里;大中小型水库169座,大小山塘2.6万口,发展淡水养殖业有着巨大潜力。
各项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科技工作围绕“科技兴市”发展战略,抓好了27项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编制、实施;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星火计划”奖1项,申请专利33项,增长57%。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初等教育进一步普及,教育质量得到提高。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事业继续发展。
醴陵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甚多。李立三、左权、耿飚、宋时轮等老一辈革命家及程潜、陈明仁等爱国将领,着名生物学家汤飞凡和彭道儒等一批有影响的科学家、知名人士都生长在醴陵这块热土上;农民瞿永寿被联合国授予“国际杰出稻农”称号。境内有风景名胜115处,其中,奇峰15处,洞穴22处,奇石30处,泉井48处。主要古建筑有贺家桥的云岩寺、市郊的清兴寺、东门上的文庙、城东的梯云阁、王坊乡的平山寺、西山的渌江书院和宋名臣寺、市郊马背岭的起元塔、姜湾对岸渌水河畔的财源塔和东堡乡的袁氏贞节牌坊。丰富的人文景观,为发展醴陵旅游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985年撤县设市,因盛产陶瓷和烟花鞭炮,而享有“瓷城”和“花炮之乡”的美名.
如果说“红色官窑”是醴陵作为“中国瓷城”辉煌一时并扬名中外的象征的话,那么,现在的醴陵,则已不可同日而语。
2001年,再造“毛瓷”成功,比当年的毛主席用瓷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珍品中的极品。
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钓鱼台、联合国大厦等重要场所的专用瓷;馈赠外国首脑的礼品瓷;……。
醴陵瓷器的“国瓷”地位已无人能撼!如果仅限于此,那么醴陵的“国瓷”形象还停留于过去的老“国瓷”,“新国瓷”的意义和内涵则要丰富得多:在“国瓷”形象深入人心的同时,其内涵得以充分的释放,深厚的“国瓷”文化底蕴和产业张力厚积薄发,“外向瓷”、“科技瓷”、“旅游瓷”等概念,被勤劳聪明的醴陵人演绎得丰富多彩。
如今,“新国瓷”、“新醴陵”正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醴陵的瓷业逐渐发展成为湖南的标志性产业,醴陵被确定为湖南陶瓷工业基地,陶瓷科技工业园被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所有这些都有在激情的彰显醴陵瓷业新活力。
Ⅵ 湖南醴陵名字的由来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属长沙国临湘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食邑600户,并建侯城于转步古城村。
东汉,从临湘县划出一部分置醴陵县,并从湘南县划入部分地区。时县境东至今江西杨岐山,西至湘江沿岸。据此,醴陵建置伊始。三国时,醴陵属吴国荆州长沙郡。
(6)醴陵有多久的历史扩展阅读
醴陵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位于长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经济区东南部。
2,地质地貌
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岗地为主,平原占16%,水域占5%。土壤成分以板页岩为主,占47.8%;次为红色粘土,占20.7%。
3,气候
醴陵市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无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间。
Ⅶ 醴陵站的历史
地处湘赣边界,素有“广铁东大门”之称的醴陵站始建于1898年8月,1903年8月竣工,当时叫阳
三石站。迄今为止,醴陵站已经运营100多年,是湖南省内最老的火车站。
100多年前,醴陵还是一个封闭的县城,对外交通极为闭塞。醴陵站的主要功能是运送煤炭去汉口,供汉阳钢厂、大冶钢厂和大冶铁厂使用。醴陵站建成通车以后,使沉睡多年的醴陵地区充分发挥了吴楚咽喉的地理优势,为开启湖南经济发展的东大门开辟了一条黄金大道。
创建初期,醴陵站是萍醴铁路的终点站。承担了所有萍矿煤炭、石门煤炭的外运中转任务,是当时华南较有影响的水陆中转站之一,一直对湘东经济发展起着龙头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醴陵站成为湖南轻工陶瓷产品重要的外运出口基地,对醴陵的建设发展、湘东经济的繁荣,发挥了先行作用。
作为湖南第一代产业工人的醴陵站职工,早在1906年萍浏醴起义时,就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踊跃参加革命战争。毛泽东曾四度来到醴陵,这里是他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醴陵站经历了创建、衰落、恢复、振兴四个历史时期。1903年醴陵站建成时,站房面积不到100平方米,员工仅有九人,站内也只有3股道。因地形原因,萍醴铁路运输困难,铁路部门决定将铁路延至株洲,改称株萍铁路。直到1908年,醴陵站才正式开办客运业务。
醴陵站接壤湘赣两省边界,坐落在浙赣铁路上,战略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北伐战争以后,此地战事连绵不断,铁路运输每况愈下,人民用血汗筑成的铁路经受着战争的摧残,数度中断。“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不断派飞机轰炸车站和桥梁,醴陵站铁路工人冒着生命危险抢修铁路,坚持运输,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朽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站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铁路建设者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会战醴陵站。扩建后的醴陵站站场为7股道,新建调车牵出线两条,调配机车一台,使车站货物运输吞吐量成倍增长,大量的吸纳了周边地区的运输物资。
1971年,醴陵站再次进行扩建。新建的站房面积达1241平方米,候车室能容纳500多名旅客候车,货场面积2.64万平方米,可堆放货物27000余吨。1972年,醴陵站成立装卸作业所,从此有了自己的装卸队伍,为车站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代的列车满载着新的希望。1982年2月20日,醴陵站升格为三等站,以此为标志,醴陵站的建设和发展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84年10月,醴陵站又升格为二等站。
为适应醴陵建设总体开发战略的需要,自1993年开始,国家投资6000万元,在离醴陵站所在地阳三石2.6公里处择址新建醴陵站。1995年10月26 日,改建后的醴陵站正式开通启用,位于阳三石的醴陵老站更名为醴陵东站。自此醴陵站形成了既有醴陵东货运站,又有醴陵客运站两站一体运营的新模式,二站珠联璧合,具备了旅客、行包、零担、整车、集装箱运输、国内国际联运的整体运输功能。醴陵站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的生机。浙赣铁路经过地区化改造后,醴陵站这个百年老站也在电气化改造中进一步发展壮大。2005年12月20日,以浙赣线电气化提速改造工程湖南段顺利拨接、安全正点开通为标志,醴陵站进入了电气化发展的新阶段。电气化提速改造之后,浙赣线湖南段直接与南昌局灯芯桥站连接,原有的醴陵东站改为醴茶支线站,局界口也由醴陵东站改在了醴陵站办理交接,醴陵站规模气势恢宏,更有利于发挥车站地理区位优势、国际集装箱口岸站优势以及客货兼营的灵活优势,完全具备了年发送旅客100万人、发送货物100万吨的能力和实力。
从2007年5月10日起沪昆线湖南境内株洲至醴陵段和醴茶支线划为南昌铁路局管辖,醴陵站正式划入南昌铁路局。
Ⅷ 听过醴陵或株洲这两个城市吗
醴陵市(LI LING SHI)
醴陵位于湖南东部,隶属于株洲市,罗霄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东界江西省萍乡市,北连浏阳市,南接攸县,且紧邻长株潭金三角经济区。总面积2157.2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左右,日照时数1588-1321小时,年降雨量1719-1423毫米,无霜期305-279天。
醴陵盛产陶瓷、鞭炮烟花,有“瓷城”和“花炮之乡”的美称。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是全国重点粮食高产地区,长江流域第一个亩产过吨粮的县(市)。醴陵自然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占总面积57%,有树种396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有水杉、银杏等13种,树种以用材林、经济林为主。1986年,油茶产量居全国第四位,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非金属矿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萤石、粉石、石材等,金属矿有金、银、铅、锌、钨、锑、铀等。醴陵降水丰富,地表水充沛,境内地表径流年平16.3亿平方米;有渌水、昭陵河、涧江三个水系,大小河溪57条,总长914公里;大中小型水库169座,大小山塘2.6万口,发展淡水养殖业有着巨大潜力。
各项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科技工作围绕“科技兴市”发展战略,抓好了27项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编制、实施;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星火计划”奖1项,申请专利33项,增长57%。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初等教育进一步普及,教育质量得到提高。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事业继续发展。
醴陵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甚多。李立三、左权、耿飚、宋时轮等老一辈革命家及程潜、陈明仁等爱国将领,着名生物学家汤飞凡和彭道儒等一批有影响的科学家、知名人士都生长在醴陵这块热土上;农民瞿永寿被联合国授予“国际杰出稻农”称号。境内有风景名胜115处,其中,奇峰15处,洞穴22处,奇石30处,泉井48处。主要古建筑有贺家桥的云岩寺、市郊的清兴寺、东门上的文庙、城东的梯云阁、王坊乡的平山寺、西山的渌江书院和宋名臣寺、市郊马背岭的起元塔、姜湾对岸渌水河畔的财源塔和东堡乡的袁氏贞节牌坊。丰富的人文景观,为发展醴陵旅游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东界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南连本省衡阳、郴州两市,西接湘潭市,北与长沙市毗邻。介于北纬26°03’05”~28°01’07”,东经112°57’30”~114°07’15”之间。株洲市现辖 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和醴陵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五县市,以及113个乡镇。
长沙(湖南省会)、株洲、湘潭三市同处湘江中游,呈“品”字形分布。长沙到株洲和湘潭的距离都是50公里,目前已经由高速公路连接。除了地缘上的紧密,三地在经济社会上亦有相当多的联系,“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沙、株洲、湘潭的简称,其中株洲市是“长株潭城市群”中工业基础最强的城市。“长株潭城市群”早在10年前,就已经启动了包括金融改革、供电、交通、供气、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等十大工程,是中国第一个自觉地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试验区。它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也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国务院于2007年末已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近年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都、重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今位于中部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株洲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截至2006年,株洲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24个街道、66个镇、46个乡、1个民族乡。
Ⅸ 醴陵属于株洲吗
醴陵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据《名胜志》称:“县北有陵(姜岭),陵下有井,涌泉如醴(甜酒),因以名县”。 醴陵古属长沙郡临湘县,夏禹时属荆州,东汉初置醴陵县,隋废,唐初复置。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醴陵州,属天临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属长沙府。民国初年属湘江道,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7月,醴陵和平解放,属长沙署,1952年属湘潭专区。1959年,析渌口镇、均坝乡、鸿仙乡、漂沙井乡、姚家坝乡、南阳桥乡和洲坪乡等地入株洲市郊区,1983年醴陵县划归株洲市。 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76号)撤销醴陵县,设立醴陵市(县级),以原醴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醴陵市的行政区域,仍由株洲市(地级)管辖。8月15日挂牌成立。
或许等长株潭真正成熟的时候它可能直属湖南省。
不过从骨子里醴陵人是不太乐意属于株洲的。就像江苏看上海一样!
Ⅹ 湖南省醴陵市名称的来源
在中国古代的文字:醴者,酒也。《辞海》、《辞源》的释义是,醴,甜酒;或甜美的泉水。远古时代,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仓颉在造“醴”字时,可谓用心良苦。他将代表某一特定时辰的“酉”字和酿酒所需的原料“曲”、“豆”组合起来,便成了独具一格的“醴”。以致后来人们想简化它都无从下手。
醴陵;将“醴”字用作地名,那就更有意蕴了。古时,能称作“醴”的地方,绝对是一个土地肥沃,谷穗成堆,美酒飘香的好地方。而这地方正好又是山岭葱郁、丘冈连绵。这就是“陵”的含意。于是乎,“醴陵”这一响亮的名字就在数千年前的某个时刻诞生了。可以肯定地说,醴陵地名是酒文化与醴泉文化结合的体现。“醴陵”可以意会为“酒味醇香的大山”。那时,它是一片稻浪滚滚、生产美酒的肥沃土地,呈现一派富庶祥和的景象。所以它的得名,最早和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酒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山与水的完美结合。
醴陵地名的出现,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距今大约有3000年左右的时间。从汉高后4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算起,至今也达2190余年。它随历史车轮滚滚前行,历经漫长岁月,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别的名称代替过。像这样诞生很早,沿用时间长,从未更名,且来历颇有讲究的地名,在全国并不多见。
从前曾有种说法,说“县北有陵,陵下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县”。即以醴陵古八景之一的醴泉井作为名称由来,最终还是经不起推敲。所以,现在人们比较认可“以酒取名”,而非“以井取名”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