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灵溪有多少年的历史

灵溪有多少年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2-02-15 07:08:02

㈠ 有谁知道苍南县历史么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的沿海最南端。隶属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历史上一直属平阳县辖域,于1981年独立设县。苍南县地理坐标为北纬27°30′,东经120°23'连福建,1981年6月从平阳县析出独立建县,因地处括苍山脉之南,取县名为苍南。而括苍山在平阳并没有什么名气.另一种说法是苍南是,取玉苍山和南港平原、江南平原中间的一个字而得苍南.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东与东南濒临东海,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西邻泰顺县,北与平阳、文成两县接壤。苍南城区距温州市区81公里,距离省会杭州432公里,104国道自北而南穿越城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水量1670.1毫米。总面积1261.0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5公里。辖10镇、2个民族乡,总人口118.46万人。县政府驻灵溪镇人民大道。
苍南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商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宋、元以来人文荟萃,明代为抗倭前线,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老根据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县。
今日的苍南,早在新石器时代,灵溪镇的渡龙山上就有人类活动,并留下了以往的石器和古陶碎片。至今钱库镇桐桥村还遗留有7座商周时期石棚墓。它是当时浙南沿海地区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墓葬形制,这种巨石墓葬文化在国内极为罕见,已被列为“国保”单位。商周时期人类活动逐渐频繁。春秋时为东瓯越人地。战国时属越,秦统一中国后,属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于闽中故地置闽越国,属闽越国。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温州),世称东瓯王,为东海辖地。汉武帝时,东瓯举国内迁江淮间,国除。汉昭帝始王二年(公元前85年),今苍南地属回浦县。当地的闽南文化主要来自明朝清朝时的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和已经移民到泉州漳州的莆田人再次移民到温州,以苍南县为中心分布,被称为浙南闽语。,此后历属章安、永宁、罗阳、安阳、安固、始阳、横阳、永嘉、平阳等县。
1981年3月6日,中共平阳县委、平阳县革命委员会向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提出《关于要求分县问题的报告》。6月18日,国务院给省政府下达批复,批准设立苍南县。将原属平阳的矾山镇以及灵溪、矾山、马站、金乡、钱库、宜山、桥墩等7个区的72个公社划归苍南县管辖,县城设在灵溪镇。同年11月5日,苍南,平阳分署办公。后经几次行政区划调整,辖36个乡镇(其中乡16个、建制镇20个),104个居民区,818个行政村,总人口122.4万。
苍南是革命老根据地县,有着悠久、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在1919年,地处东南海域的古镇金乡,各小学师生和一批进步知识青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举行反帝爱国大游行,组织进步社团,传播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6月,江南白沙盐民在吴信直的带领下,首举暴动义旗,掀起了反压迫反剥削的怒潮。这些活动,启发了苍南人民的觉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苍南地区建立组织和开展革命斗争,打下了基础。
自隋大业三年(607)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止的1248年间,苍南历史上曾经有文状元1人(徐俨夫),武状元7人(陈鳌、陈鹗、黄裦然、林管、项桂发、章梦飞、林时中),文榜眼2人(邹臻、周仁勇),武榜眼2人(戴应发、文武榜眼周仁勇),文探花2人(陈桷、黄中),武探花1人(孔元圭),文科进士268人,武科进士156人。佛教“玉苍派”影响遍及东南亚;民间神祗杨老爷在我国东南沿海有庙宇500多座,影响力仅次于“海上女神”妈祖。宜山八岱村的夹缬印染工艺有“印染业活化石”之称,它采用纯棉土布作原料,用天然植物板兰根提炼的靛青作颜料,是最环保的印染工艺,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唐宋盛行一时,已在世界上失传的摩尼教也在苍南留下了踪迹,括山乡下汤村(古称鹏山)的选真寺留有乡人孔克表撰写的《选真事记》碑刻,是研究摩尼教的珍贵资料。

㈡ 苍南碗窑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苍南碗窑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态,是一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堪称人文景观之一绝。碗窑依坡而筑,每条窑有八九格,故名阶级窑。古代工匠充分利用水力建成八级水碓,计有46个捣臼的半自动生产流水线。村落中至今仍保留着300多间清初样式的古建筑,周边有气势磅礴的三折瀑布,吊脚楼更具畲乡风格,顺坡拾级而筑,宛如一座石朴的山城。
http://www.sozhen.com/default/chinatown_58.html

㈢ 灵溪的苍南县城

灵溪地处冲积平原,山水秀丽、物产丰饶、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浙闽交界的咽喉要地,是浙南闽东北的商品交易枢纽。198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苍南县,确定灵溪为县城。灵溪充分利用人文地理优势,发挥县城集聚效应,适时出台优惠措施,广开贤路,招商引资。2007年实现市场成交额99.3亿元,同比增长11%。浙闽副食品商城、浙福水产城、浙闽物流中心、浙闽农贸综合市场已成为浙南闽东北颇具影响的龙头市场,参茸市场获“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金名片。浙闽汽车城(4s别克专卖店)的成立,填补了苍南高级轿车专卖的空白。站南五金电器建材市场、浙闽物流中心二期等项目正在筹建之中。灵溪主要经济指标每年均按20%—30%的比例递增,综合经济实力在温州市30个强镇中名列前茅。
1992年到2000年期间,灵溪镇政府提出“东开发、西改造、南规划、北配套、中完善”的建设思路,整体推进,抢道建设。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重,城市形象、品位得到重视,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多次修编,强调项目的优化设计,开展大规模的“亮丽工程”和绿化行动,提出构筑“三山两水”公园城镇格局的设想。短短数年,全镇总投资近20亿元,完成公建项目600多项,建城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为原来的20多倍。如今,灵溪高楼林立,大街纵横,既有肃静幽雅的行政办事区和宽敞舒适的住宅区,又有繁华热闹的商业区和生机盎然的工业区;既有科技、电信、医疗、宾馆等文体娱乐场所,城镇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人居环境逐渐完善。
灵溪经济以工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多业并举,滚动发展。灵溪工业企业以传统的“三编”家庭企业起步,沿着快速、健康的轨道前进。利益直接,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的股份合作制和合力兴工的共识,使得灵溪的工业企业充满活力。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塑料编织、五金机械、仪表仪器、食品加工等完整的工业体系,加上股份制超前发展等特点,成为温州经济模式的重要发源地和典型代表之一。2001年,塑编行为产值达25.1亿多元,占全国同类产品的20.48%,成为灵溪工业的支柱产业。

㈣ 灵溪镇的建制沿革

灵溪古称灵溪市,属平阳县地。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属平阳县归仁乡三十五都。
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平阳县南港镇三十五都,是南港镇驻地。
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立灵溪里。
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置灵溪镇,属平阳县南港区,是南港区署驻地。
1949年5月9日,灵溪解放;9月,建立灵溪镇人民政府,隶属平阳县南港区。
1950年6月,南港区改称灵溪区,灵溪镇隶属灵溪区。
1956年春,撤销大观乡,并入灵溪镇;翌年春,大观乡析出。
1958年9月撤区建社,灵溪区改为灵溪人民公社。
1959年3月,灵溪镇改称灵溪管理区;同年7月,灵溪管理区改称灵溪大队,隶属灵溪人民公社。
1961年10月,恢复灵溪区建制,灵溪大队改为灵溪人民公社。
1981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苍南县,县城设在灵溪镇。
1981年12月18日,灵溪人民公社改为建制镇。
1982年3月,灵溪镇改为县属镇,直属苍南县人民政府。
1984年6月,撤区建镇,灵溪区并入灵溪镇。
1991年,桥墩区南水头乡的晓峰村划归灵溪镇管辖。
1992年5月,原灵溪区的对务乡、大观乡、藻溪区的渡龙乡和桥墩的南水头乡并入灵溪镇。
2000年7月,撤销沪山镇、灵江镇、渎浦乡建制,划归灵溪镇管辖。

㈤ 谁知道苍南历史灵溪的传说

《苍南灵溪镇志》有〔附〕部分地名小考, 灵溪,因镇东有溪,溪东有蜿蜒起伏的山丘,状如游龙,传说为“山龙过溪”穴位,故名龙溪。因闽语方言“龙”与“灵”同音,谐名灵溪。

㈥ 苍南创建于哪一年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濒临东海。陆、海域面积分别为1261平方公里和37200平方公里。辖20个镇、16个乡。总人口122. 3万,除汉族外,还有畲、回等27个少数民族。
苍南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商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宋、元以来人文荟萃,明代为抗倭前线,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老根据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县。
今苍南地,远在商周时期便有人类活动。春秋时为东瓯越人地。战国时属越,秦统一中国后,属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于闽中故地置闽越国,属闽越国。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温州),世称东瓯王,为东海辖地。武帝时,东瓯举国内迁江淮间,国除。昭帝始王二年(公元前85年),今苍南地属回浦县。此后历属章安、永宁、罗阳、安阳、安固、始阳、横阳、永嘉、平阳等县。
1981年3月6日,中共平阳县委、平阳县革命委员会向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提出《关于要求分县问题的报告》。6月18日,国务院给省政府下达批复,批准设立苍南县。将原属平阳的矾山镇以及灵溪、矾山、马站、金乡、钱库、宜山、桥墩等7个区的72个公社划归苍南县管辖,县城设在灵溪镇。同年11月5日,苍南,平阳分署办公。后经几次行政区划调整,现辖36个乡镇(其中乡16个、建制镇20个),104个居民区,818个行政村,总人口122.4万。

㈦ 灵溪镇的历史文化

1990年前,灵溪镇内的地方语言仅有“灵溪话”及东垟村居民讲的“东垟话”。
1992、2000年,南水头、沪山、灵江、渎浦相继并入灵溪镇,镇内的方言增加了“畲族话”(畲话)和“温州话”(瓯语)。
“灵溪话”(浙南闽语)在灵溪镇占绝大多数,其次为“温州话”(瓯语)以及少数镇民讲的“畲族话”(畲话)。进入21世纪,由于说“东垟话”的老年人逐渐减少,“东垟话”逐步消失。 古遗址
●渡龙山遗址
渡龙山遗址为商周时期遗址,位于灵溪镇渡龙山缓坡上,分布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文化层不详,采集石器有锛、斧、凿、刮削器、燧石等。陶片以泥质来陶为主,胎较薄,烧结温度较高,纹饰以大小方格纹、网纹居多,条纹次之。可辨器形有罐、釜等。
●后山遗址
后山遗址为商周时期遗址,位于灵溪镇渔塘口村后山,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不详,采集石器有锛、斧、凿、刮削器等。陶片为印纹硬陶,饰条纹,器形可辨有瓮、罐等。
●福旗贡尾遗址
福旗贡尾遗址为商周时期遗址,位于灵溪镇福旗贡尾山,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不详,采集石器有凿、锛、斧、刮削器等。陶片以夹砂陶为主,烧结温度较高,纹饰有条纹,可辨器形有瓮、缸等。
古窑址
●大观上窑窑址
大观上窑窑址为唐至宋时期窑址,位于灵溪镇大观村。大观上窑窑址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堆积层高2米,堆积层以罐、壶为主,陶、瓷相伴,器型较大。器型以折口、斜腹或腹微弧、平底为主,厚壁,修坯痕明显,有青釉、酱釉、黑釉等品种。釉色偏暗淡。陶片少见,瓷片胎偏灰,伴气孔,质地较软。陶片产品、器型与瓷器雷同。黄胎伴气孔,孔较大,厚壁素纹,修坯明显,质地松软。
●大观下窑窑址
大观下窑窑址为宋代时期窑址,位于灵溪镇大观村。大观下窑窑址,堆积层高约1.5米,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堆积层以罐、壶等瓷、陶片相伴。瓷片:米黄胎,胎体伴杂质,器型较大,厚壁。唇口、短颈、弧腹、平底,见修坯痕。少量施酱色、青绿釉,釉薄且不均,施釉不及底,青绿釉有芝麻点,呈酱色。瓷片:灰胎、腹微弧、平底。内外壁施青绿釉,施釉不及底。青绿釉中含芝麻点,呈酱色。
●坑底窑址
坑底窑址为宋代时期窑址,位于灵溪镇坑底村窑坑底山东坡,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堆积层厚约1.5米,采集有碗、壶等瓷片,胎质粗疏,釉呈青或青黄色,釉面不匀净。器物大多素面,少数刻划篦纹,窑具有匣钵。
古墓群
●岩头墓群
岩头墓群为唐至五代时期墓群,分布于灵溪镇岩头村岩头山,面积约1000平方米。1984年清理三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器物有盘、执壶、盘口壶、双系罐、六系罐、高足碗等青瓷器,均系瓯窑制品。
●西程墓群
西程墓群为唐至五代时期墓群,分布于灵溪镇西程村,面积约1500平方米。1984年清理2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有盏、托、碟、钵、谷仓、盘口壶、葵口碗、四系罐等青瓷器,胎较粗疏,釉层薄,均系瓯窑制品。
●公园山墓群
公园山墓群为唐至五代时期墓群,分布于灵溪镇公园山,面积约1500平方米。1987年清理3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器物有碗、罐、钵、盏托、小杯、盘口壶等青瓷器,胎粗疏、施薄釉,均系瓯窑制品。
●许松岗墓群
许松岗墓群为明代墓群,位于灵溪镇北山村西陈山。许松岗,名辛,字双台,松山(今苍南县桥墩镇)人。因济饥有功,钦赐进士。墓建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坐北朝南,占地约500平方米。墓丘呈圈椅式,青石砌筑,并浮雕麒麟、花卉等图案,墓前立碑2通,分趴为正德间“寿域”碑和嘉靖十五年(1536)“松岚许君墓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百丈林氏故居
百丈林氏故居位于灵溪镇百丈村,清干隆年间(1736~1795年)痒生林遇厚建置。坐东面西,由台门、前厅、中厅、后厅等构成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外墙以不规则块石围砌,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厅内悬有清干隆、咸丰年间匾额5方,分别为“登科”、“荣登天府”、“棣芳文辉”、“雁节松龄”、“德昭壸仪”。
●渎浦罗氏笃敬居
渎浦罗氏笃敬居位于灵溪镇平南村,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于民国初年。坐南面北,由正厅、左右厢房、天井、后院及后台门等组成,平面呈“凹”字形,为单进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后院砖砌围墙,置边门,是一座富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西式小洋楼。正厅和厢房均为二层,正厅九间,两侧厢房均为三问,内设消防池,正厅与厢房二楼走廊相贯通。笃敬居保存完整,是研究浙南民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200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渡龙宋桥
渡龙宋桥位于灵溪镇渡龙村。建于北宋熙宁六年(1070年),为单孔石梁桥。东西向,跨渡龙内河道,长4米,阔约1米,桥面由三条石板并铺而成。桥墩两侧块石垒砌,并遗有水闸石,券面石梁一侧刻有建桥年月题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郎桥
八郎桥位于灵溪镇鱼塘口村,建于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为五孔石梁桥,南北走向,跨大观河,长18.8米,宽1.15米,桥面每孔并铺石板3根,略显拱形。桥墩用条石呈梯形垒砌,上置长、短两条横梁石,中孔桥面一侧刻有“淳熙丁未林七郎三官人造”字样。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婚嫁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媒人说合。迎娶前,男家择定纳彩、合帐被、开剪、迎娶等吉日,开具“迎娶吉课”,备彩礼,由媒人送往女方。俗谓“送日”。迎娶时,男家派人抬彩轿到女家迎亲。新娘穿戴凤冠霞帔,头盖“纱巾”,向父母跪别上轿。新娘兄弟拉轿三进三退,谓之“留轿”。轿到男家门前先停下“添灯”,至厅堂前新娘下轿。牵拜翁婆携新郎上厅拜堂。然后进入洞房同吃汤圆。亲朋妇幼到房中分喜糖、喜果。当日办贺婚酒,酒至半筵,新郎头顶茶盆,上置喜酒数杯,跪于堂前向母舅及众宾客敬酒,舅父送给新郎“红包”。是夜,男女老幼到新房看新娘,分瓜子,答诗句,闹洞房。新中国建立后,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婚姻自主,婚事新办。废除彩轿、拜堂等旧俗。
20世纪80年代以后,集体婚礼及旅游结婚逐渐增多。进入21世纪,婚姻陋习多废除,新婚夫妇拍摄新婚纪念照片颇为流行、婚日新郎家高悬彩色连串气球、搭设充气喜庆拱门、新娘身披婚纱、新郎用小轿车迎娶,已经习以为常;城区居民婚宴大都在酒店举行。
丧葬
旧时,丧葬主要有送终与入殓、超度、殡葬等步骤,通常直接下葬。2001年11月28日起,灵溪镇全面实施火葬。
建屋旧时,镇民建新房,要择吉日动土、定磉、上梁。上梁时,梁的两端挂“五谷袋”及“发兴槌”,有的人家梁下压古铜钱,以示吉利及财源不断。主人设上梁酒,款待前来祝贺的客人。进入21世纪后,此俗渐淡化。
贺生婴儿出生未满一个月,娘家送给婴儿衣物。亲戚朋友送鸡、蛋、面、鱼等礼物,俗称“送羹”。婴儿四个月做“百廿天”,周岁做“对周”,亲朋备贺礼,前临庆贺。灵江、渎浦一带大都送寿桃、龟、鱼等米塑制品。
祝寿镇民年届30岁开始祝寿,俗谓“补十”。亲朋馈送鸡、肉、衣料等物。以后逢十生日,都有“补十”的习俗。富裕人家,花甲之年开始做寿。女婿送“寿桃”拜寿;亲朋送寿礼、寿幛、寿联。主人办寿酒贺寿。 立春
镇民焚香点烛,放鞭炮,烧樟叶迎春,名为“到春”。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镇民食芥菜饭,意能“明目”、“洁身”。
尝新
早稻成熟时,农户煮新米饭,镇民通常焚香燃烛,祀神敬祖,办尝新酒。祀神敬祖已废。
七月二十九日
农历七月二十九相传为“地藏王”生日。是夜焚香点烛插于地上。小孩将香烛插在柚子上,名“扦柚球”。
冬至
也称“冬节”。各家煮汤圆。旧时有祭祀祖先,整修坟墓之举。 “私塾”于冬至前一日放假。故有“先生不吃冬节圆”之说。
十二月廿四
农历十二月廿四为祭灶神之日。旧时,镇民一般供奉糕点果茶,送灶神上天(后来此习废止)。然后各家开始扫尘掸新,迎接“过年”。是日,长工回家过年,故有“长年不吃廿四饭”之说。

㈧ 苍南县的历史沿革

苍南县早在商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宋、元以来人文荟萃,明代为抗倭前线,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是老革命根据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县。
春秋时为东瓯越人地。战国时属越,秦统一中国后,属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于闽中故地置闽越国,属闽越国。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温州),世称东瓯王,为东海辖地。
汉武帝时,东瓯举国内迁江淮间,国除。
汉昭帝始王二年(公元前85年),今苍南地属回浦县。
此后历属章安、永宁、罗阳、安阳、安固、始阳、横阳、永嘉、平阳等县。
1981年6月18日,国务院给省政府下达批复,批准设立苍南县。将原属平阳的矾山镇以及灵溪、矾山、马站、金乡、钱库、宜山、桥墩等7个区的72个公社划归苍南县管辖,县城设在灵溪镇。
1981年11月5日,苍南,平阳分署办公。

㈨ 苍南县灵溪镇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

1985年,时值改革开放,苍南县农村人口蜂拥进城办厂经商,生源猛增。在政府重视下,8月22日苍南县府批文创办灵溪镇中学,址灵溪镇厅基村,招生279人,4个班,借用老干部局两个活动室上课,实行半日制。是年12月9日第一座450m的平房教学楼完工,搬回本校上课。任命王一川为副校长。
次年9月第二座1850平米的四层16个教室的教学楼建成,在校生增至774人,13个班。1987年10月,1920 m的综合楼落成,设置了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电化室,初步改善了办学条件。1989年6月东边教学区500m围墙完工。冬,7920平米的大操场平整完毕,西边生活区172平米围墙完工。年底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学校”。
1990年9月学校易名为“灵溪镇第一中学”,属国家办的全日制初级中学,归灵溪教育组领导管理。是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该施教区普及率为100%。同年建西边生活区宿舍573.3平米。五年总投资142万元,1994年被命名为“灵溪分会辅导中学”。1996年“校标”图象形成,校歌落稿,斯时为全县规模最大并负有盛名的一所初级中学。1996年5月收回10年悬而未决的厅基路,使学校占地达16719平米,新综合楼破土动工,次年8月竣工,建筑面积4472平米。老会议室改建为电教室,师生图书阅览室各1个,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音美室各2个,大小会议室各1个,建造国旗台。1998年5月,新综合楼东面和老教学楼西边各建一个花园,修建江滨路140米围墙,司令台落成,综合楼西面建造葡萄架,“求索”汉白玉雕塑落成,年底获县“A级初级中学办学”标准。1999年厕所改建,安装闭路电视系统,添置多媒体电教设备、理化生、音体美设备,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至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达19422平米,绿化面积达3196.5平米,年底被市教委命名为“温州市示范性学校”。
2001年8月,政府任命郑朝峰为校长。是年拆除属D级危房的A幢教学楼一层和B幢的3-4层,临时加盖4个简易教室,2002年10月再拆除危房B幢,临时加盖两幢简易教室。2001至2005年连续五届毕业生参加中考,上温州中学、苍南中学重点线分别为45、89、100、215、258人,毕业生优秀率、合格率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誉满县内外,生源暴增。2001年9月始总投资714万元,新教学楼2003年11月基建竣工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6031平米,学校大门改向江滨路,同时更新了学校的现代化设施。至此,学校硬件拥有新综合楼和教学楼、运动场、灯光球场、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音体美活动室、师生阅览室、图书室、档案室、校史陈列室、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智能广播系统、网管中心、课件制作中心、37个媒体教室、2个电脑房、语音室、大小会议室。学校各项工作成绩突出:2001年被评为“浙江省卫生先进学校”、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温州市文明学校;2002年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校、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等荣誉称号;2003年荣获浙江省教科兴校200强、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称号;2004年被评为温州市文明单位、温州市数学家摇篮工程基地学校、浙江省教育创新优秀学校,2005年评为温州市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先进集体、教学评价改革试点学校。同年十月通过浙江省示范性初中的评估和温州市文明单位的复查验收,在全县乃至全市起到了示范作用。
2004年学校规模扩大,办学水平提高。是年3月,苍南县政府下文与灵溪十中合并,原灵溪十中易名为渎浦校区,学校辖两个校区,总占地55968平米,总建筑面积15130平米 ,绿化面积14188平米 ,2005年秋,本部共37个教学班,2191名学生,教职工139人,其中中学高级职称16人,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超70%,市县名师、教坛新秀25人,市人大代表1人,省优秀教师3人,市劳模1人,教育硕士2人,本科学历138人,占84.2%,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㈩ 苍南金乡的历史

苍南金乡历史:

金乡镇,现属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据苍南县志记载,今之苍南,春秋时为东越瓯人地。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秦时隶属闽中部。汉代至晋康前,先后属闽越国、东海王辖地及回浦、章安、康宁、罗阳、安阳、安固等县。太康四年(283)后,除很短时间属安固、永嘉外,均属平阳县。平阳初名始阳,后曾称横阳,梁乾化四年(914)改名平阳。

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成城垣,置金乡卫,为浙南海防要地,下辖蒲门、壮士、沙园3个所。金乡镇名,最早见于明隆庆(1567-1572)《平阳县志》。清顺治十八年(1661),金乡等沿海居民内迁十余里。康熙九年(1670)复金乡界,居民陆迁回。宣统三年(1911),易名金镇乡。民国二十一年(1932),称金乡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第四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6月属江南区,民国二十九年属宜山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南区,1950年5月属金乡区。1958年3月称管理区,同年9月改称大队,属金乡人民公社。1962年1月易名人民公社,属金乡区。1984年2月,建立金乡镇,辖大渔、石砰、炎亭、湖里、老城、郊外6乡。1985年2月属金乡区。1987年2月,为县直属镇,辖湖里、老城、郊外3个办事处。2005年辖城区、郊外、老城、湖里4个办事处,61个行政村。全镇总户数20022户,73105人。
2011年,撤销炎亭镇、大渔镇、石砰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金乡镇。调整后,金乡镇辖7个居民区、79个行政村。镇政府本驻迎旭路,后因建造原因部分迁至五一村。

金乡濒海,远古时,这里是一片海洋。后随海岸线的外移,逐浮出水面,首先浮出水面的是瀛岭(今狮山)。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筑城时发现的一块碑碣中有“大地原从海上来”之谶语,也准确而艺术地道出了自然界沧海桑田之变迁。

金乡古称瀛州,瀛洲系三国时代周瑜训练水军的“横屿船屯”范围之内,属“回浦地”。“小金乡”浮起于唐末。250年后,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建置了金舟乡,隶属于平阳县。至于为什么叫金舟乡,有人说是金舟乡从海面浮起时,有沉船之骸附金银珠宝;有人认为是因为金舟乡南面有金字山和复船山,各取一字而得名。从涌泉寺的兴衰、黄泥岙的石马、石翁仲陪葬饰物及梅岭的摩崖石刻,可知唐末至宋期间已商贾云集,逐渐繁荣。金乡地域在三国时期,隶属“罗阳县”。清光绪廿年(1894),云岩乡鲸头村村民在山麓挖掘墓圹时发现“朱曼妻地莂”,石质,刻有文字。“莂”就是“契约”和“合同”的古代用语,也就是朱曼买地安葬亡妻的地契。朱曼是晋咸康四年(294)的立节都尉,可以推断他当时是驻在鲸头本附近的的。鲸头离金乡不过30多里地,可见晋时,这一带地方已有人居住。此外,1997年6月调查发现了钱库镇桐桥村有古代石棚墓群。石棚墓又称支石墓,普遍出现在新石器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这就佐证了远在商周之前,已有先民在江南一带生息,繁衍,把金乡周边地区的历史向古代远溯了上千年。至于现在的金乡城内,那时是否时有海水冲击或者时不时地被淹没,无文字可考。

至陈后主祯明年间(587——589),金乡北郊灵峰建有“金鳌寺”,俗名外寺,是金乡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寺院;据干隆年间县志记载,唐咸通年间(860——874)在灵峰建凌云寺(俗称东寺)。始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的金乡梅峰涌泉寺和“四顾屏尼庵”,据传,历史上曾有过“一千和尚、八百尼姑”的鼎盛而名闻遐迩,后在清顺治时焚毁于一旦。近期为保护历史文物,已予以重新修建。在迁移古代墓圹时,发现被烧的尸骨,可作为“焚毁于一旦”之物证。可见金乡周围地势较高的一些地区在商、周至晋、南北朝、隋、唐时,就陆续有人居住,至宋代已相当繁荣了。梅峰古道上的马相公摩崖石刻确凿地证明了那时有众多商贾过往。

北宋时,县以下置乡、都。从北宋末至南宋金石文字等有关着述,已见“金舟乡”,隶属于平阳县,是为“金乡”之名由来之始。至于为何叫“金舟乡”,据说是金乡地域从海面浮起时,有沉船之骸附金银珠宝;也有人猜度是“金舟乡”南面有金字山和复船山,各取一字而得名。

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为抗御倭寇侵扰,命信国公汤和在金舟乡置卫筑城,改称金乡卫。清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实行“禁海迁界”政策,金乡蒲门一带居民内迁十里,扦木为界,界外沿海房屋全部烧毁,居民一律从界外迁至界内。被迁之处,哀鸿遍野,渔盐之利尽失。康熙九年(1670),朝廷下令“展界”,恢复金乡等界外地,并称金乡卫为“金乡寨”。后至清道光年间,有李庚的“金镇图记”。可见在清代时,并无“金乡镇”的名称。

民国时,始有“金乡镇”之称谓,一直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不变。1981年,“平阳县”析县,新建“苍南县”,金乡镇隶属“苍南县”。
金乡镇自北至东至南至西依次有巴艚、炎亭、石砰、大渔、小渔诸多渔港。鳗苗、对虾、鲥鱼、蝤蛑、黄花鱼、梭子蟹等,应有尽有,以至于最名贵的黄唇鱼(俗称黄干)也时有在菜市场出现(现在已极罕见)。海涂还有蛏子、花蛤、跳鱼、岩奶、黄泥螺等鲜活味美的海产品。“涂头跳鱼烧菜干”“清水蝤蛑爬菜篮”等顺口民言,是海产品丰盛的真实写照。
金乡是抗倭的历史名城。虽然,抗倭战争的高潮掀起于明代中叶的嘉靖年间,其代表人物为戚继光。而序幕则在明代初叶的洪武年间,其代表人物即为汤和。汤和早于戚继光160余年。
抗倭,这是一场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长期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一件不可忽视的大事。
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在日本国内混战中失败的武士沦为海盗,他们在一部分封建主与寺院大地主的支持下,勾结我国的土豪、流氓、海盗,频频进行走私劫掠,成为我国沿海人民的一大祸害。
从史书上看,早在明代初年即有倭寇来犯的记载,明代中叶尤甚,其中嘉靖三十一年以后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杀害的达数十万人。沿海地区以江苏、浙江、福建受害最烈,波及山东、广东。
面对着倭寇的侵犯,沿海军民奋起抗倭,演出了一幕幕威武悲壮的活剧,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明代初年,对于外敌的入侵,在朝廷上层人物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出于民族大义,坚决予以抵御,例如汤和。另一种则企图利用外部的敌对势力,为一己的私利和政治阴谋服务,当时的左丞相胡惟庸就是一例。胡惟庸引狼入室的可耻行径,更加衬托出汤和抗倭的凛然正气。
信国公汤和设计并监督建成的金乡卫城有两大特点:一是军卫化;二是按刘基建南京紫禁城的“八卦干坤布局。”
朱洪武建国后的定国方针是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战略国策,也是朱元璋命令汤和“并海置卫”,在浙江沿海置五十九卫的历史背景。南京紫禁城的布城格局与金乡的格局如出一辙,也就是刘基的八卦城格局。南京有“玄武门”、“玄武湖”,就是采用八卦中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作为城门称谓的命名方式。
所以,金乡“掘田河”已巳年改建成池,金乡中学教师夏守安命名为“坎池”,也是取八卦中“南离北坎”之义,又暗含消防之意,亦遵循了金乡是八卦城的宗旨。

古镇金乡,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城称卫以来,至今已六百余年。历经时世变乱,清代顺治年间的十里迁界,卫城曾成为一片榛莽之地。后康熙时“展界”重建,主建筑逐渐恢复。
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在金舟乡置卫筑城,改称金乡卫。明代的金乡卫,统率平阳县所有的水陆关寨,南至蒲门、壮士千户所;北至沙园(现属瑞安)、宁村(现属于瓯海)、海安(现属乐清)千户所。
金乡卫共设十一寨、十五堠。
十一寨为:庙后寨、屿门寨、巴艚寨、大岙寨、炎亭寨、大镬寨、小镬寨、石塘寨、石坪寨、大渔寨、小渔寨。
十五堠为:半塘堠、尖山堠、白崎堠、马迹堠、凤凰堠、猴头堠、上洋堠、毕湾堠、东冈堠、岭门堠、东山堠、蒙湾堠、兰头堠、巴艚山堠、奠山堠。
堠下还有许多墩。 如现存的大烟墩山古烟墩,位于大渔镇小岙村墩山巅,海拔约250米系明代抗倭的报警设施,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高约7米,极目海天,颇为壮观。现保存基本完整,是明代抗倭斗争的珍贵实物。1988年列为苍南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金乡卫城墙周长9里30步,计1420余丈,墙高1.9丈,趾厚2丈,堞1650口,窝铺43座。有城门四座,东,迎旭门;南,靖海门;西,来爽门;北,望京门。各设城楼。水门原有四座,现剩两座。城体结构用不规则条石垒迭,内夯黄土和砾石。因历史变故,今仅存部分城基、北、西城门和南、西水门及西水门之上的魁星阁。城墙外有完整的30至50米宽的护城河围绕。城内小河通过水门与护城河相通。护城河上有吊桥。
卫城内卫厅前面有广济大仓和小仓,计廒二十余间,收支卫所俸粮。卫厅在卫山(即狮山)上,设有了望台,既远眺海防,又近廒仓。仓前仓后还设土地庙,意为土地公公保佑仓储大事,平安无恙。

从金舟乡始,至金乡建卫,有数百年的历史。建卫筑城至今又有600多年的历史。十里迁界,“渔盐之利尽失”,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康熙九年“展界”后,金乡人民逐渐恢复生计,主要从事于农业、商业、手工业和渔业。
在农业方面,宋元的自然灾害,或大风雨、或大水海溢,人们与自然界的抗争,集中在筑堤埭、建陡门上。
南宋孝淳熙八年(1181),金舟乡廿二都夏口林仲彝主持兴建“乌屿陡门”,这是有志可考的最早陡门,地点在灵峰东北、马鞍山以南的乌屿山麓。并有铭文镌刻于乌屿山岩石上:“陵谷变迁、沧海桑田;人用智力,复归其天。潴之为渊,决之为川;泽润斯民,于斯万年。”二十七年之后,县令汪季良偕同林仲彝之子林居雅,兴筑着名的阴均陡门,影响更为久远。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们,建“阴匀庙”、立汪季良像以奉祀。
林居雅继承父愿,舍己居筑堤,防盐潮水涝,为耕耘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城墙建成后的600多历史中,金乡很长一段时间,是个以农业为基础,“工农商学兵”皆有的城镇。城内的农民的其本良田均在城外四周,但由于人多地少,所以城内居民,除了务农,还有不少从事其他行业。

阅读全文

与灵溪有多少年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