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攸县切面有多少的历史
攸县切面又叫米面,以籼稻米为原料,经得操又软活,口感细腻滑润,是攸州传统的家庭美食。切面脱胎于中原地区的手工面。我们的祖先南迁后,骨子里的中原饮食习俗与大米结合,切面便应运而生。攸人将制作切面形象地称为“荡切面”。首先要选用优质的晚稻籼米,再经淘洗、浸泡、磨浆、荡制、蒸煮、揭面、初次晾晒、切条、扎束、二次晾晒等工序,切面便可储藏或出售了。荡切面是个体力活,也是一个很有奥妙的手艺活,尤以北乡人手艺最精。
B. 攸县的气候与物产经济
攸县为湖南省株洲市辖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端。
境内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带,年平均气温17.8℃,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耕地总面积为57028.59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为47446.03公顷;林地面积23.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344.0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7.58%;境内含煤面积约171.6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探明地质储量4.3亿吨。
C. 江南地区最低气温是多少
冷空气南下 明晨最低气温0℃线抵江南中部
14日夜间起,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将北方前期较常年同期偏高的气温拉回到了正常或略偏低的状态,真正体验到了“三九”的寒冷。昨天冷空气重点影响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等地,降温幅度达10℃,在京津冀等地也出现了7℃的降温。
昨天,天津迎来明显降温,同时大风吹走灰霾,迎来蓝天。
今天,冷空气继续南下影响,北方气温开始逐渐回升,江南、华南等地气温将出现下跌,部分地区降温可达4-8℃。像福州,最高气温从昨天的18℃跌至11℃,长沙最高气温仅2℃。到17日早晨,最低气温0℃还将压至江南中部一带。
17至18日,华北、黄淮等地迅速回暖,大气扩散条件转差,预计将有轻度霾,部分地区中度霾。19日开始又有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将出现4-6℃降温。
南方雨雪范围缩减 明将迎阳光
从去年12月下旬以来,我国南方大部一直是阴雨不断,阳光“失联”。统计数据显示,从2018年12月21日至2019年1月14日,我国南方大部日照时数和常年同期相比普遍偏少,其中湖南长沙、攸县、衡阳、衡山、耒阳等多个站点这25天的累计日照时数为0。昨天,贵州、湖南、江西、广西等南方多地仍被降水笼罩。
今天,南方的降水范围将相较前期有所缩减,但江南北部局地有大雪。中央气象台预计,1月16日08时至17日08时,新疆西部和北部、西藏西部、黑龙江东北部、湖南中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雪或雨夹雪,其中,新疆西部、西藏西部高海拔地区局地中到大雪。西南地区南部、江南大部、华南及台湾岛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其中,台湾岛北部局地大雨。
D. 攸县年平均日照时间多少
摘要 攸县由于东南距海1300多公里,其气候受大陆的影响较海洋更大。
E. 攸县大同桥气候地质和水文
攸县大同桥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带,年平均气温17.8℃,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F. 攸县的历史名胜古迹的地址
文明上塔:位于县城对河之米水南岸窑湾山头,距城1公里。明万历丙子年(1576年),知县徐希明倡建。该塔八方七层,高21米,红石为基,青砖为体,底边长3.58米,占地面积42m2。祁阳石门额,上携“文明塔”三字,工整有力。
桃源谷,位于漕泊乡桃源村境内,谷长约7km,从攸漕、桃源公路交汇处开始,往东依次包括明代古桥、枫杨古树群、桃花洞和桃花溪等四大景点。是攸县酒端口江风景名胜区里的自然生态谷和酒端口江地质公国内的古河道,全长2000余米
白龙洞,位于攸县境内的白龙洞为约3亿年前发育的岩溶地貌洞穴,因岩溶景观“白龙马”而得名。洞内景观千变万化,洞中有洞,楼上藏楼,是大自然的天然岩溶地貌博物馆,被喻为东方奇洞。“白龙马、古河床、古生物化石、石钟音乐”堪称国内四绝。
仙人桥,位于攸县漕泊乡三联村,距酒端口江风景区的白龙洞仅4公里。该景区面积0.8平方公里,游览线路全长2180米,以仙人桥为中心,连接仙人峡与仙人崖,有仙峡寻幽、仙台望月、仙桥贯空、仙湖戏波、天龙坡、天龙岭、云栈揽胜、仙人洞等八大景点;以幽深的峡谷、神奇的仙桥、峻峭的山岭、茂密的植被、动人的传说为五大特色。
宝宁寺,位于黄丰桥镇乌井村,是我国湘 赣地区着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该寺始建于唐天宝10年(公元751年),开山祖师是攸县籍人士旷长髭禅师。1985年4月17日,攸县人民政府公布宝宁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进行该寺的修复工作,1994年春举办了盛大的开光法会。宝宁寺所处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峰峦迭嶂,交通方便。寺后保存有一株古樟,系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沉水樟,为省内沉水樟之王,其树体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极具观赏和科研价值。
G. 攸县的历史沿革
攸县县城古称“梅城”。攸县自五代后梁时期县治就迁至今址。据传,当时有一名秀才赴考,由于他很喜欢梅花,便叫书僮带上一钵梅花,在县城过渡口时不慎将花钵打破,秀才心痛地将梅花栽种在江边。若干年后,秀才中了进士,在京城做了官,有一次,他视察州县来到了攸县,他不忘去看这株梅花树。这个故事感动了知县,他倡导县城居民栽种梅花树,在他主政期间,县城的梅花树渐渐多起来了。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县城就遍植梅花树,县治别称“梅城”。清干隆二年(1737年),县城就直称之为“梅城镇”。清末虽然有更动,至民国(1938——1947年)又改称为“梅城镇”。
“梅城”栽种梅花悠久的历史产生出厚重的文化氛围,宋末元初攸县人冯子振,他对梅花不仅有长时间的观察,而且有深沉而炽热的爱好。他写的《梅花百咏》,为元明清三代许多文化名流称道。清干隆37年,其《梅花百咏》被收入《四库全书》。 攸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攸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原名“攸水县”,县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县。
春秋、战国攸县属楚黔中地。
秦在湖南设置12个县,其中阴山县,衡山县,桂阳县,攸县属阴山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国,攸县、容陵均属长沙国,攸县之名第一次出现于史籍。阴山县属桂阳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定王子刘福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长沙定王子刘则为攸舆候。
东汉 攸县、容陵均属荆州长沙郡。长沙郡辖攸十一县。建安年间,荆州牧刘表的中郎将黄忠曾与刘磐共守长沙、攸县。攸县、容陵皆属吴,吴将容陵县改为阴山县。
三国吴太平三年(258),分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阴山改属湘东郡,攸隶湘东。
晋太康元年(280),破吴,沅湘降,置长沙郡,属荆州,领攸、蒲圻十县。
南朝齐 攸县、阴山均属湘东郡。
梁(531~555)始迁县治于攸江之上。此为老县治之所在,即今网岭镇罗家坪村。
陈(558~589)壬申,湘州刺史王琳袭据湘州。辛巳(561)湘州降,罢罗州,改攸县曰攸水,隶湘州。
隋攸水、阴山、茶陵、建宁(今株洲)四县并入湘潭县,属衡山郡。
唐武德四年(621),废湘潭县,置南云州。攸水县分置为安乐、新兴两县,与阴山县、建宁、茶陵均属南云州,州治设攸水县治,贞观元年(627)废南云州,将攸五县合并为攸县,属衡州衡阳郡。武后圣历元年(698),分出攸县所辖茶陵旧地,复置茶陵县。
五代 后梁 (907~935)、后唐、后晋三代,攸县均属潭州。此时县治由罗家坪迁至洣水北岸。后汉,乾祐元年(948),攸县改属衡州。
宋至道三年(997),以潭州属荆湖南路,领长沙、攸、醴十一县。
元攸县以民至万户升为州,称攸州,属天临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
清攸县属长沙府。
民国3年(1914)废府设道,攸县属湘江道。民国11年废道,县直接属省。民国27年(1938)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攸县属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衡阳,后迁耒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攸县属衡阳专区;1952年改属湘潭专区(专区后来改成地区)。
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攸县改属株洲市。
H. 攸县是什么样的
基本概况
攸县地处湘东南部,北抵株洲、长沙,南连郴州、广东,西屏南岳、衡阳,东邻江西吉安,位居株洲、衡阳、郴州三市经济交汇中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全县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9万公顷。全县辖18个建制镇,12个乡,500个村,40个居委会,7017个村民小组。自西汉高祖五年置县以来,一直是湘东地区重要的商贸重镇,素有“湘东福地”之美誉。
攸县山川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攸州八景之一的灵龟峰,现为株洲市佛教协会圣地。始建于唐代的阳升观,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香火绵绵,钟声不绝。酒端口江风景区被有关专家誉为“西有张家界,东有酒端口江”,区内白龙洞钟乳石千奇百怪,堪称人间奇迹。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寝陵,中外驰名的游览胜地井冈山、南岳,与攸县相距仅数十公里,且为必经之途。
攸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湘东铁路和106国道贯穿县境南北,两线沿途形成百里经济发展长廊,水泥、沥青道路已直达各个乡镇;水源丰富,湘江支流洣水河汇集攸水穿城而过。电力充足,通讯发达,全县村村组组通电,乡乡村村通程控电话。攸县矿藏丰富,物产富集。已探明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全县煤炭地质储量达3亿吨,黄兰煤田现已探明工业储量为2.46亿吨,年产原煤400多万吨。攸县历来农业发达,境内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光热充足、冬寒期短,无霜期长达289天,年均气温17.8℃,年降雨量1448.6mm,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尤其适宜稻谷、棉花、油茶、辣椒、生姜、木材、楠竹等。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其中大米、活大猪、分割肉、茶叶、蚕丝、干椒,是我县饮誉海外的传统出口产品。工业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冶金、采掘、机械、建材、化工、纺织、制鞋、造纸、食品加工等产业已初具规模。草席、床单、手套、竹制品、鞭炮烟花、灯泡灯具、氟化纳等畅销国内外,久负盛名;煮酒、松花皮蛋、春晓茶荣获国家金银奖,国际上备受用户青睐。到目前为止,攸县有近100种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全县的内外贸易。目前,全县与海内外的贸易交流往来十分活跃,可谓商贾云集、货畅其流。位列“湖南五大市场”之一、湘东市场之首的皇图岭农贸市场吸引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生意人。近年投资上亿元兴建湘东大市场,更是一座集吃、住、乐为一体的综合商城,成为湘东地区又一处火爆的商业中心。
攸县人民心襟宽广,热情好客,真诚希望与海内外嘉宾共谋发展。近年来,攸县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出台了政策文件,对来攸县投资置业的外来客商,除执行省市颁发的优惠政策外,在用地、分利、信贷、税费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只要来攸县,一切给方便”,攸县七十四万父老乡亲真诚欢迎八方宾客来攸观光考察,投资置业,与时俱进,共绘发展的美好蓝图。
自然地理
地势由东西二侧向中部倾斜,东西环山,中部低平开阔向南北敞开,海拔界于69m至1404.9m之间,形成山丘岗平地貌。主要成土母岩有板页岩、砂岩、页岩、紫砂页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5种。
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摇洲不摇。
境内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带,年平均气温17.8℃,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攸县境内矿藏丰富,物产富集。已探明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三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植物物种资源非常丰富,共有木本植物78科210属436种,其中乔木273种、灌木139种,腾本植物24种,国家护植物20多种。
历史沿革
攸县:原名“攸水县”,县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县。
春秋、战国 攸县属楚黔中地。
秦 在湖南设置12个县,其中阴山县,衡山县,桂阳县,攸县属阴山县。
西汉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国,攸县、容陵均属长沙国,攸县之名第一次出现于史籍。阴山县属桂阳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定王子刘福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长沙定王子刘则为攸舆候。
东汉 攸县、容陵均属荆州长沙郡。长沙郡辖攸十一县。建安年间,荆州牧刘表的中郎将黄忠曾与刘磐共守长沙、攸县。攸县、容陵皆属吴,吴将容陵县改为阴山县。
三国 吴太平三年(258),分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阴山改属湘东郡,攸隶湘东。
晋 太康元年(280),破吴,沅湘降,置长沙郡,属荆州,领攸、蒲圻十县。
南朝齐 攸县、阴山均属湘东郡。
梁 (531~555)始迁县治于攸江之上。此为老县治之所在,即今网岭镇罗家坪村。
陈 (558~589)壬申,湘州剌史王琳袭据湘州。辛巳(561)湘州降,罢罗州,改攸县日攸水,隶湘州。
隋 攸水、阴山、茶陵、建宁(今株洲)四县并入湘潭县,属衡山郡。
唐 武德四年(621),废湘潭县,置南云州。攸水县分置为安乐、新兴两县,与阴山县、建宁、茶陵均属南云州,州治设攸水县治,贞观元年(627)废南云州,将攸五县合并为攸县,属衡州衡阳郡。武后圣历元年(698),分出攸县所辖茶陵旧地,复置茶陵县。
五代 后梁 (907~935)、后唐、后晋三代,攸县均属潭州。此时县治由罗家坪迁至洣水北岸。后汉,乾裕元年(948),攸县改属衡州。
宋 至道三年(997),以潭州属荆湖南路,领长沙、攸、醴十一县。
元 攸县以民至万户升为州,称攸州,属天临路。
明 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I. 攸县环境
攸县,象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湘江上游米水之滨。她北抵长沙、南通广东、西屏衡岳、东邻吉安。面积2664平方公里,辖16个建制镇,14个乡,500个村,40个居委会。总人口75万,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人,非农业人口10万人。
1998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值4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4亿元,增长5.86%;第二产业增加值14.21 亿元,增长13.89%;第三产业增加值11.63亿元,增长14.16%。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共完成财政总收入1.62亿元,比上年增长9.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5亿元,较上年增长12.26%。全县职工(含下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091元,比上年增长4.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680元,比上年增加81元。
攸县这片古老的土地,早在商周就进入了古代文明时代,成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西汉高祖五年置县以来,一直是湘东地区重要的商贸重镇,素有"湘东福地"之美誉。 攸县山川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攸洲八景之一的灵龟峰,现为株洲市佛教协会之圣地。始建于唐代的阳升观,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香火绵绵,钟声不绝。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寝陵、中外驰名的游览圣地井冈山、南岳、只距攸县几十公里,且为必经之途。
攸县境内矿藏丰富,物产富集。已探明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三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 攸县历来是湘东之粮仓,这里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光热充足,冬寒期短,无霜期年平均285天,年均气温16°-18°,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其辣椒、生姜、蒜苔、茉莉花茶畅销大江南北以及东南亚地区。1992年率先成为湖南省第一个粮食亩产千公斤、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千元的"双千县"。近年又相继列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油茶林生产基地和省市蔬菜生产基地。 攸县也是一座年轻的工业城市。全县目前已形成采掘、冶金、电力、机械、建材建筑、化学、食品、造纸、陶瓷、烟花、纺织、服装、制药、制鞋等20多个工业门类数百个产品。其中煤炭、建材建筑、化工已成为三大支柱产业。
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全县的内外贸易。目前,全县与海内外的贸易交流往来十分活跃,可谓商贾云集、货畅其流。位列"湖南五大市场"之一、湘东市场之首的皇图岭农贸市场吸引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生意人。近年投资上亿元兴建的湘东大市场,更是一座集吃、住、乐为一体的综合商城,成为湘东地区又一处火爆的商业中心。
近年来,攸县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出台了政策文件,对来攸县投资置业的,除执行省市颁发的优惠政策外,还有用地、分利、信贷、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实现了"路畅通、水畅通、话直达、电满足"的刚性目标。与此同时,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今日的攸州人,既有纯朴的古风,又具现代文明之风尚。如今,美丽神奇、文明富庶的攸州大地向世人展示着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壮丽画卷,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实业家来攸投资置业。
J. 攸县的地理地貌概况,主要是山系概况。
攸县位于湘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东临江西萍乡、莲花,南通粤广,西屏衡岳,北达株洲、长沙,素有“沿海的内地,内陆的前沿”之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地势由东西二侧向中部倾斜,东西环山,中部低平开阔向南北敞开,海拔界于69m至1404.9m之间,形成山丘岗平地貌。主要成土母岩有板页岩、砂岩、页岩、紫砂页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5种。 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摇洲不摇。 境内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带,年平均气温17.8℃,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攸县境内矿藏丰富,物产富集。已探明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三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植物物种资源非常丰富,共有木本植物78科210属436种,其中乔木273种、灌木139种,草本植物24种,国家保护植物20多种。 攸水、沙河是攸县两条主要河流。攸水、沙河以网岭为脊背向南、北分流,构成了攸县“东西多山,南北开口,中为丘陵”向东略斜的“申”字形势。 攸县北以长沙、湘潭为门户、南以粤、桂为通衢,东为通赣、浙之枢纽,西为往衡、黔之捷径,因有“潭之门户、衡之径庭”之说。唐苏师道在《司空山记》说,攸县“当南岳之东隅,连云阳之福地,振潇湘之胜境,作郡邑之崇丘”。概括了攸县地域的形胜。 攸县地貌总的特征,中部“萝卜头”状为冈地平原,由岗地平原中部地带呈阶梯状分别延向东西两面褶皱断裂区为山地。东部地势自东向西,由高山向低山向丘陵递降;西部地势自西向东由中低山向丘陵、岗地递降。构成东西两边群山环抱,丘陵相嵌,中部地势低的形状。县内最高山是东部鸾山、银坑和茶陵县相邻的太和仙,海拔1404.9米;最低处是中部一带鸭塘铺的桐坝村,海拔仅69米。 以地壳构造变动强烈程度、性质、形迹的组合规律,可分为三个构造区: 东部为强烈褶皱断裂隆起区。从东部柏市泉康村的婆婆岩和泉塘山村的耙齿岭——老漕的洞子前、桃源的兔子坪——鸾山银坑交界的太和仙隆起带和黄丰桥地区扫帚状隆起带(即以广寒寨大、小寨为扫把,雷打石、甑皮岭——牛皮湖——金城山为帚)看,由于褶皱紧闭,隆带地区形成崇山峻岭;而断裂的发育,促使山势更加陡峭,切断山势的连绵,形成了攸县群山峻岭,山峰突兀的独特景观。 中部为断陷盆地区。在县境中部,以大同桥、新市为中心,东以山关——酒端口江——廖公铺——巨田一带为界;西以皇图岭新和周家屋——坪阳庙龙泉——槚山株形——大同桥黄沙桥——石羊塘八合冲——桃水一带为界;南至北70公里,东到西20公里,这一“萝卜头”状区域为狭长断陷盆地。 西部为断裂、褶皱区。西部之东,为断陷盆地截断,西部之西、南、北三面地壳以褶皱为主,断裂层次。 攸县的山,险而奇,攸县的水,清而丽,群山环绕,众水交错,形成了县境的南国景色。宋代太学博士彭天益答宋徽宗的“鸾山配凤岭,金水绕银坑”可谓攸邑山水之美谈。